小学心理学.docx
- 文档编号:23919420
- 上传时间:2023-05-22
- 格式:DOCX
- 页数:16
- 大小:27.35KB
小学心理学.docx
《小学心理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心理学.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学心理学
1、什么是有意义学习陈述性知识的同化有何作用有哪几种同化模式
1题答案
奥苏伯尔认为有意义学习是符号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
三种同化模式。
(1)上位学习上位学习指学习者在认知结构中原有观念的基础上学习新的概括程度更高的观念,即原有的观念是从属观念,而新学习的观念是总括性观念,因而这种学习又称为总括学习。
(2)下位学习下位学习指用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概括水平高的观念来学习新的观念,即原有观念是上位观念,而新学习的观念是下位观念,新旧观念之间构成类属关系,所以下位学习又称为类属学习。
类属学习分为两种:
一种是派生类属学习,另一种是相关类属学习。
(3)并列结合学习当新的概念或命题与认知结构中原有观念既不是类属关系,也不是总括关系,而是并列联合关系或类比关系时,便产生并列结合学习。
并结合学习的条件是新知识与原有的知识有一种一般的吻合性或处于同一层次,因而新知识可以被原有的知识同化。
2、什么是学习动机,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有哪些途径与方法
2题答案:
学习动机是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并导使行为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
学习动机的激发是指潜在的学习动机转化为学习的行动。
其主要方法有:
(1)满足小学生的缺失性需要。
老师应当关心和爱护学生,了解学生的需要是否满足,是否得到父母的爱、同学的友谊和集体的温暖等等,采取各种方式尽量满足他们的合理需要,促进求知需要的产生。
(2)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小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教师设置的问题情境要符合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知识基础,在他们心理上造成悬念,从而使他们的智力活动达到最佳状态。
教师通常通过实验演示,趣味故事叙述,利用教学内容本身所包含的矛盾事实等方式来设置问题情境。
(3)正确运用奖励与惩罚。
应注意:
不能滥用、多用表扬、少用批评、有针对性地进行表扬和批评。
(4)适当运用竞争手段。
(5)促进学习动机的迁移。
(6)给予及时正确的反馈和评价。
3、什么是心理健康教育,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包括哪些内容
3题答案
心理健康教育是指应用教学、宣传、讨论训练等多种活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知识的传播和普及、情感的培养、行为的训练,从而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儿童健全人格的发展和心理适应能力的提高。
(1)学习心理指导。
主要包括:
其一,激发小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培养小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帮助小学生在学习中品尝解决困难的快乐,使小学生乐于学习。
其二,发展小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学业成绩。
(2)情绪心理指导。
指导小学生对人的情绪活动、情绪发展的特点有所了解,使之认识到控制自己情绪活动的重要性,学会表达情绪的适当方式;情绪指导中最重要的是引导小学生学会合理发泄和转移自己的不良情感,并创设适当的环境丰富他们的情绪情感体验,帮助他们建立正常、积极的情绪生活,培养良好的社会性情感。
(3)自我意识发展指导。
通过自我意识的发展心理指导,使小学生能正确的认识自我,评价自我,进而形成正确的自我概念,树立符合自己实际能力水平的理想和目标;帮助小学生认可自我,悦纳自我,学会调节、控制自我,发展自我,进行自我教育,促进个性和社会性的健全发展。
(4)人际关系的心理指导。
人对客观环境的适应,最重要的是对人际关系的适应。
教给小学生社交技能,使他们学会合理处理社交中的冲突问题,在班级活动中善于与更多的同学交往。
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小学生逐渐形成建立良好人际关系所必备的心理素质。
4、什么是陈述性知识,陈述性知识理解的条件有哪些
4题答案
陈述性知识即个人具有的有关世界的事实性知识,主要回答“是什么”、“怎么样”的问题。
(1)呈现的学习材料要具有逻辑意义。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发现,有逻辑组织的学习新材料便于学生理解、保持和应用。
所以,教师给小学生呈现的学习教材要注意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便于他们能够把新学的知识同已学的材料联系起来,更好地理解新知识。
(2)调动和保持小学生理解学习的心向。
教师要培养小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有意识地把新知识与自己原有的知识联系起来思考,新旧知识之间有何异同,积极主动地利用原有的认知结构来同化新知识,从而真正地理解新知识。
(3)根据小学生的知识贮备确定教学起点。
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小学生知识经验的贮备状况确定教学的起点,遵循从已知到未知、循序渐进的原则,注意新旧知识的对比与过渡,以激活原知识,促进小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
(4)采用有效的教学策略。
其一,运用直观材料或实际操作。
其二,提供丰富多彩的变式。
其三,科学地进行比较。
有比较才有鉴别,道德认识的发展过程是对道德知识的感知、理解、掌握的过程,是一个由低到高、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由具体到抽象,形成一定的道德观的复杂过程。
道德认识对道德行为具有定向的作用,是道德行为表现的基础,因此必须注意提高小学生的道德认识水平。
5、小学教师如何在学生中树立自己的威信
5题答案
小学教师提高威信的正确途径:
(1)加强修养。
教师主要靠内在素质和良好表现来赢得学生的信赖与爱戴。
这就需要教师根据工作职责要求及学生年龄特征从德、识、才、学几方面加强努力,而绝非三两日工夫可以练就。
(2)积极实践。
其一,学校教育教学实践活动。
学校教育教学实践活动本身不断给教师提出了各种要求。
其二,加强师生交往。
注重教学和教育,又注重科研的教师,是最能够获得学生的喜欢和崇敬的教师。
6、什么是道德情感,教师如何提高小学生的道德情感
6题答案
道德情感是伴随着道德认识而引起的一种内心体验,在个人对自己或他人的行为做出判断时,就会出现与之有关的情感,如责任感、荣誉感、爱国主义情感等。
(1)知行结合,促进小学生道德情感的发展。
道德情感总是在一定的道德认识基础上产生,并随着道德认识的发展而发展的。
因此,丰富小学生的道德观念,提高他们的道德认识水平,是促使其情感不断升华的重要途径。
(2)利用具体生动的形象引起小学生道德情感的共鸣。
如童话、故事、小说、歌曲、文艺作品等。
(3)重视教师情感的感化作用。
教师自身的情感性质和特点将对学生产生巨大的影响。
教师的爱是学生获得积极情绪体验的重要来源,因此,要培养小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感,教师必须自己具有这种情感。
(4)在活动中以境育情。
小学生的道德情感还不稳定,它的形成离不开具体的情境和自身的活动体验。
因此,可以通过开展具体的活动来培养小学生的道德情感,在活动中以境育情。
分析判断对错,简要说明理由:
1、有什么样的学习动机,就有什么样的学习效果,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是一对一的关系。
2、学生的学习困难往往是难以改变的,伴随学生的一生。
3、组织策略是要求学生对所学的学习内容进行记忆储存。
4、小学生的思维主要以形象思维为主,他们缺乏逻辑思维的能力。
5、统计学的方法是衡量心理健康的最科学的方法。
6、教师提高自己的社会角色能力的唯一出路是提高自己的学历。
1题答案:
不对。
学习动机虽然影响学习效果,但两者之间的关系不是完全一致的关系。
2题答案,不对。
有的学生学习困难不是先天遗传因素决定的,而是其他原因。
3题答案:
不对。
组织策略就是对学习的东西进行整理加工,进行梳理。
4题答案:
不对。
小学高年级学生已经具有逻辑思维,低年级是形象思维为主。
5题答案:
不对。
任何一种衡量心理健康的方法各有利弊,不能说那种方法比另外一种方法更好。
6题答案:
不对。
需要教师从多方面提高自己的能力,如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科研能力等。
1、什么是亲社会行为,教师如何培养学生的亲社会行为
1题答案:
亲社会行为是指对行为者本身并无明显好处,而对行为者受体(他人和社会)带来利益的行为,如助人、分享、合作等。
(1)树立正确的班级舆论
(2)强化学生的责任心
(3)训练学生的社会技能(4)选择合理的训练方法。
培养小学生亲社会行为的方法有:
角色扮演法、移情训练法、榜样示范法和行为训练法。
2、什么是攻击行为,教师如何预防和减少学生的攻击行为
2题答案:
攻击行为是指有意造成伙伴的身体和心理伤害的行为表现,通常采取打、推、勒索钱物等方式,也包括讲下流话、耍流氓行为等。
(1)培养孩子的正确归因,改善孩子的明辨是非的能力。
(2)培养孩子的应对策略,增强孩子的挫折容忍力。
(3)处理好儿童与同伴、教师和父母的关系
3、儿童心理发展的性质是什么
3题答案:
(1)儿童心理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
(2)儿童心理发展的方向性和序列性。
(3)儿童心理发展的不平衡性。
(4)儿童心理发展的差异性。
4、遗传、环境和教育在儿童的发展中起什么作用
4题答案:
(1)遗传是儿童心理发展必要的生物前提。
首先,遗传素质虽不能决定心理发展的水平与方向,但它为儿童心理发展提供了潜在的可能性。
其次,遗传素质影响儿童情绪、性格、气质及个性的发展。
(2)环境和教育是影响儿童心理发展水平的决定性因素。
其一,环境和教育使儿童遗传所获得的潜在可能性转变为现实可能性,它决定儿童心理发展的方向、速度与最终达到的水平。
其二,环境和教育造成儿童心理发展的个体差异。
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环境对儿童心理发展起着主导性作用。
(3)社会实践活动是制约儿童心理发展的重要因素。
5、如何促进学生对陈述性知识的迁移
5题答案:
(1)科学编排和呈现教材。
要注意教材的有序性、概括性和实用性。
(2)加强基础知识教学,提高概括水平。
基础知识,即基本的概念和原理,是知识结构中的“骨干”,是联系知识的中心,具有普遍意义。
小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越多,越有可能产生广泛的迁移作用。
因此,教师要重视对小学生的基本概念和原理的教学,采取多种教学措施帮助他们理解所学的概念和原理,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复习和练习,以达到熟练记忆和运用的目的。
(3)注重知识的综合贯通。
所谓注重知识的综合贯通是指要促进知识的融合运用。
教师要引导小学生把课堂知识迁移到各种学习情境之中,如把数学课同实地勘测、生活费计算结合起来,把音乐、体育、美术的学习同合唱团、乐队、美术队、运动队的学习活动结合起来等。
知识综合贯通的结果,有利于小学生知识的系统化,使其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促进学以致用。
(4)提高元认知水平。
所谓元认知是指个体对自己认知过程和结果的认知。
6、学生气质有哪些类型,教师如何根据学生的气质特点因材施教
6题答案:
学生的气质可以分为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忧郁质等几种。
(1)正确认识气质。
教师应当认识到每一个学生的气质都有优点和缺点,教师的任务就在于根据学生的气质特点在组织教育活动中时,使他们不断克服自己气质上的缺点,发展其优点。
这就要求教师能对学生气质进行判断。
对小学生的气质类型,可以根据神经系统的类型、行为能力的反应性,行为能力活动性,气质行为的持续时间来判断。
(2)利用气质“量才为教”。
教师在深入了解学生气质特点的基础上,教育学生正确对待气质的积极特点和消极特点,加强行为修养,帮助学生监控自己的发展,克服气质的消极面、发扬积极面。
7、提高小学生的道德认识有哪些途径或方法
7题答案:
(1)帮助小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概念。
由于小学生的具体形象思维占优势,在道德教育中,教师必须适应儿童的思维发展水平,在实例的基础上引出抽象的道德概念,并创造条件让小学生获得形象的感性经验,以加深对抽象概念的理解。
(2)使小学生获得道德实践的经验。
小学生还未形成真正的道德信念,而道德实践经验是促进道德信念形成的必要条件。
因此,教育者在向小学生传授道德知识时,应多创设一些能使他们身体力行并能获得足够行为经验的客观条件,让他们在道德实践中巩固学到的道德知识,在舆论评价中学会自己评价,在道德活动中把道德知识内化,转变成道德行动。
(3)培养小学生的道德评价能力。
小学生掌握一定的道德行为准则和道德观念之后,教师要经常引导小学生进行道德评价。
评价的对象既可以是自己或其他同学的行为,也可以是现实生活中的人和事。
在评价过程中,教师要适时引导,明辨是非,依据小学生道德评价能力发展的特点,提过相应的要求,帮助他们做出全面的评价。
1.动机强度与学习效率的关系是()
A)A:
线性
B)B:
正弦曲线
C)C:
倒U曲线
D)D:
因果
纠错
(分)2.要使学生的道德行为经常化、自动化,教师须对学生的道德行为进行()。
A)A:
观察
B)B:
训练
C)C:
模仿
D)D:
习惯培养
纠错
(分)3.勤奋与懒惰、认真与马虎,指的是人的()。
A)A:
气质
B)B:
性格
C)C:
态度
D)D:
能力
纠错
(分)4.某学生把考试成功归因为是自己的勤奋努力,其归因是()
A)A:
内部、不稳定、可控制的
B)B:
外部、稳定、不可控制的
C)C:
外部、不稳定、不可控制的
D)D:
内部、稳定、可控制的
纠错
(分)5.儿童思维运算已具有可逆性和守恒性,但还离不开具体事物的支持,说明其认知发展的阶段是()
A)A:
感知运动
B)B:
前运算
C)C:
具体运算
D)D:
形式运算
纠错
(分)6.概念形成的典型学习方式是()
A)A:
发现
B)B:
接受
C)C:
无意义
D)D:
机械
纠错
(分)7.奥斯本在开发人的创造力方面所发明的方法是()。
A)A:
脑力激励
B)B:
手段—目的分析
C)C:
范围缩小
D)D:
尝试错误
纠错
(分)8.最具有核心意义的个性品质是()。
A)A:
个性倾向性
B)B:
能力
C)C:
性格
D)D:
气质
纠错
(分)9.有的学生长于写作文,有的善于学数学。
这是个体心理发展的()
A)A:
连续性与顺序性
B)B:
阶段性
C)C:
差异性
D)D:
不均衡性
纠错
(分)10.将学习分为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的是心理学家()。
A)A:
斯金纳
B)B:
奥苏伯尔
C)C:
皮亚杰
D)D:
加涅
纠错
(分)11.学生在学习上希望得到老师表扬的学习动机是()。
A)A:
任务
B)B:
成就
C)C:
外部
D)D:
内部
纠错
(分)12.学生的阅读、计算、写作、观察、分析是一种()技能
A)A:
动作
B)B:
智力
C)C:
行为
D)D:
特殊
纠错
(分)13.
下面那个不是认知结构变量()
A)A:
可利用性
B)B:
可辨别性
C)C:
可接受性
D)D:
稳定性
纠错
(分)14.小学生因为认真听讲而得到教师表扬逐步形成专心听讲的习惯是()
A)A:
教育结果
B)B:
训练反应
C)C:
条件反射
D)D:
连结反应
纠错
(分)15.
创造力的最本质的特征是()
A)A:
坚持性与果断性
B)B:
灵活性与新颖性
C)C:
独创性与灵活性
D)D:
新颖性与独创性
纠错
(分)16.
对学习材料进行适当的复习能使信息得到记忆和保持,其学习策略是()
A)A:
练习
B)B:
训练
C)C:
组织
D)D:
精加工
纠错
(分)17.
与意志自觉性相反的意志品质是()
A)A:
意志薄弱
B)B:
优柔寡断
C)C:
易受暗示
D)D:
盲目冲动
纠错
(分)18.学生明知故犯、言行不一的主要原因是()
A)A:
道德认识缺乏
B)B:
道德情感异常
C)C:
道德意志薄弱
D)D:
道德行为不良
纠错
(分)19.“失之东隅,收之桑瑜”的心理防卫机制是()
A)A:
升华
B)B:
转移
C)C:
补偿
D)D:
投射
纠错
(分)20.认知技能的主要学习方法是()
A)A:
范例
B)B:
重复
C)C:
过度
D)D:
练习
1、为什么说“心理是脑的机能,是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
1题答案:
首先,心理活动的产生离不开人的大脑,如果人的大脑受到破坏就不能产生正常的人的心理活动。
客观现实是人的心理活动的源泉。
人的心理活动总是具有一定的内容的。
这种内容是客观事物在头脑中的反映。
无论是简单的心理现象还是复杂的心理现象,其内容都可以在客观世界里找到它的源泉。
其次,心理是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
人的心理按其内容及其发生的方式来说是客观的。
但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总是由一定的具体的人来进行的。
人对客观现实的反映不是像镜子反映事物一样,是消极、被动的反映;而是在实践活动中对客观现实的能动反映。
因为,人在实践中已经形成的知识、经验、以及个性心理特征总会影响他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换言之,心理反映的产生不单是客观影响的结果,而是通过主体的内部特点而折射出来的。
同样的外部刺激,由于个体的内部特征不同,其心理反映也就不同。
人对客观现实的能动反映主要表现在两方面:
第一,通过实践活动人能够把现实中所获得的直接印象即感性经验,通过词的概括,同已有的知识、经验联系起来,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改造,以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这也是人的心理的高级反映形式——意识的能动性的表现。
第二,人能够主动调节和支配实践活动,并通过实践活动反作用于客观世界,即按照人的意志去改造客观世界。
由于人有意识,在进行活动之前,活动的目的和结果就以观念的形式存在于人的头脑中,并以此作出计划,指导自己的行动,以便达到预期目的。
在活动过程中,还可以通过意志活动,有效地克服各种困难,保证目标的达成。
当然,人在反映客观现实和改造现实时所表现出来的主观能动性,要受到客观现实及其规律性的制约。
2、培养和开发小学生的创造力有哪些途径与方法
2题答案:
(1)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
教育观念对于教师的教育教学过程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教师应树立以下现代教育观:
尊重儿童的个性;树立多元化的创造力观念;接受儿童学习结果的不确定性;鼓励儿童对权威进行质疑。
(2)提高教师的创造力素质。
教师自身是否具有创造性特征是一个重要的前提。
富有创造性的教师在个性品质上表现为
幽默、热情、乐观、自信,乐于接受不同观点,以及对其工作之外的其他事情也表现出强烈的兴趣并积极参与等。
(3)创设民主教学环境,形成开放式课堂。
关键是要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
教师应准确定位教师角色。
教师的角色内涵主要包括;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学生人生的引路人;
热爱和关心每个学生、信任与宽容学生、展现人格魅力。
(4)以“问题解决”教学法为核心组织教学。
问题解决”教学法包括;教师创设多种情境,激发学生自发地提出各种问题。
认识问题的基本结构,了解问题的基本分类。
3
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多种途径、形成开放式答案。
(5)组织具有创造性的综合实践活动.给小学生提供更多动手操作的机会,使他们突破课本知识的局限,在广阔的空间中去感受丰富多彩的世界,促进创造力的开发和培养。
3、教师如何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3题答案:
心理健康教育是指应用教学、宣传、讨论训练等多种活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知识的传播和普及、情感的培养、行为的训练,从而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儿童健全人格的发展和心理适应能力的提高。
心理健康教育不能像知识教育那样主要通过教师的讲解传授来完成,它需要渗透到学生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通过多种方式进行。
对于小学生来说,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如下:
(1)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
(2)结合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第一,注重师生关系建设,尊重和热爱每个学生;建立起民主、平等、相互尊重的新型师生关系。
第二,发掘教材中的心理教育因素,注意渗透的自然性、针对性和计划性。
第三,帮助小学生学会运用有效的学习方法,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改善小学生的自我监控。
(3)积极开展学校心理咨询服务。
(4)利用各种传播媒介,大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工作。
(5)建立学校、家庭、社会协同的整体教育网络。
4、如何理解小学教师扮演的多元社会角色
4题答案:
(1)教书育人的角色。
教书是小学教师的首要责任。
小学教师首先承担着向小学生系统地传递知识的角色。
教师应从“教书匠”转变为教学内容的设计者、信息的指导者、学习活动的促进者和学习困难的帮助者。
教师不仅需要把知识呈现给学生,而且需要教给学生获得知识的方法,既要“授人以鱼”、又要“授人以渔”。
(2)行政管理的角色。
小学教师是课堂纪律的管理者。
小学教师面对几十个能力不同、需求各异的学生组成的班级,要保证所有的小学生都专心于学习。
小学教师又是集体的领导者。
良好班集体的形成有赖于教师的组织领导才能。
(3)心理导向的角色。
教师应该明白,小学生在身心发展过程中难免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保证。
教师要帮助学生客观地认识自己,鼓励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和自我控制;要创造一种宽容和融洽的气氛,使学生能够把心理上的苦闷和烦恼表达出来;要针对学生产生的心理挫折随时提供辅导和帮助。
(4)自我定向的角色。
教师的自我定向是指教师根据社会期望和时代要求而设计的自我发展。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儿童进入小学后最尊敬和信赖的人,因此教师应该不愧这一使命,严格要求自己。
5、什么是智慧技能,教师如何培养学生的智慧技能
5题答案:
智慧技能也称心智技能,是借助于内部言语在头脑中进行的智力活动方式,其中抽象思维因素占据着最主要的地位。
(1)形成条件化知识。
智慧技能形成的关键是把所学知识与该知识应用“触发条件结合起来,形成条件化知识.即在头脑中储存大量的“如果…那么…”的产生式。
学习知识的同时,要把握该知识在什么情况下适用。
促进学生形成条件化知识,在教学上一是编制产生式样例学习;一是向学生呈现与实际生活背景相似的知识,提高知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可检索性和应用性。
(2)进产生式知识的自动化。
产生式知识必须经过联系达到十分熟练的程度,甚至达到自动化程度,才能变成一种心智技能。
(3)加强学生的言语表达训练。
言语活动有利于减少学生思维的盲目性,帮助学生寻找新的更佳思路,能引发执行的控制加工过程,使注意集中与问题的突出方面或关键因素,导致问题解决的成功率更高。
言语表达水平可以相当程度地体现内部思维水平,提高解决问题的速度和迁移水平,促使智慧活动内化。
(4)正例与反例的运用。
正例传递了最有利于概括的信息,反例则传递了最有利于辨别的信息。
没有对大量的正、反例的分析和比较,模式识别的概括化和分化的过程就无法完成,概念与规则就不可能被正确地运用到相应的问题情境中。
(5)科学地进行练习。
练习是促使陈述性知识向智慧技能转化的必要条件。
没有练习,陈述性知识只能以命题及命题网络表征储存在人脑的记忆中,无法实现程序化,更无法达到自动化的熟练运用。
首先,教师要做到精讲多练。
其次,练习形式多样,注意举一反三。
第三,练习要适量适度,循序渐进。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小学 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