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12学习《报任安书》教案.docx
- 文档编号:23916249
- 上传时间:2023-05-22
- 格式:DOCX
- 页数:10
- 大小:24.35KB
K12学习《报任安书》教案.docx
《K12学习《报任安书》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K12学习《报任安书》教案.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K12学习《报任安书》教案
《报任安书》教案
(一)
【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的行文特点:
借水行舟,排解胸中郁结,迂回曲折,但又脉络清晰。
2、体会文中表现出的作者身受极辱后忧愁幽思、激愤慷慨的情感。
3、学习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和生死观。
【教学重难点】
1、把握课文内容安排上借水行舟的特点。
2、通过具体句段,揣摩体会作者遭受奇耻大辱后的精神苦痛和著书雪耻的顽强意志。
【教学设想】
教学方法
1、诵读点拨。
这么可怜的小珊迪却被一辆马车给撞了,他的帽子不见了,火柴也丢了,七个便士也不知道哪儿去了,此时此刻,珊迪心里会想些什么呢?
(学生进行创造性想像。
)
2、讨论指导。
媒体设计
1、课文录音。
2、投影:
用于课文结构和部分文句的展示。
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步骤】方案一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生存还是毁灭:
这是个问题。
”哈姆雷特被生活的困境逼到了死角,开始了关于生与死的思考。
而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国一位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在生死抉择中已经做出了响亮的回答: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趣异也。
”不仅如此,他也用自己的行动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下面,我们就通过《报任安书》来走近司马迁,走入司马迁的内心世界。
(解说:
这样设计有两个好处,一是直奔文章主题,为阅读指向;二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
二、解题
1、体裁解说:
“书”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就是“书信”的意思。
古人写信,多有题目,说明是写给谁的信,信题多为“报……书”“答……书”“与……书”“上……书”“寄……书”等,例如《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与朱元思书》(吴均)、《上枢密韩太尉书》(苏辙)等等。
2、写作背景:
《报任安书》是司马迁给朋友任安的一封复信。
司马迁因李陵之祸(对此稍作解释),被捕下狱,惨遭宫刑。
出狱后,任中书令;表面上看,这是宫中的机要职务,实际上却是以一个宦者的身份在内廷侍候,为一般士大夫所鄙视。
在这期间,任安写信给他,希望他利用中书令的地位“推贤进士”。
出于以往的沉痛教训和对黑暗现实的深刻认识,司马迁觉得实在难以按任安的话去做,所以一直没有复信。
后来,任安以重罪入狱,司马迁担心任安一旦被处死,就会永远失去给他回信的机会,使他抱憾终生,同时自己也无法向老朋友一抒胸中的积愤,于是写下了这篇《报任安书》。
(解说:
突出“信”及“信”的来由和内容,为课文内容指向。
)
三、研习课文
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犹记得,当老师规定要看时,我还是颇为不耐的,心中甚至不屑的想,不就是一些书信吗,谁不会写?
也因此,初看时也没看出有什么特别。
但是,当我慢慢能够耐下心来仔细看是,我的想法就被颠覆了,那哪里是普通的信啊!
那一封封书信,那字里行间,都现出了浓浓的爱。
当我翻阅那些信件时,眼前不由浮现出一个伏案写作的身影。
看,他在为孩子的成就而骄傲微笑;看,他在为孩子的受挫而满含忧虑;看,他在为孩子的骄傲而不满……他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是为了他的孩子。
1.学生对照注释,自行诵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扫除字词障碍。
除了课文注释外,每段需要解决的重点词句有:
第1段:
再、务、流俗,表谦称和敬称的词语(牛马走、足下、辱等)
第2段:
戏弄、特、勉励
第3段:
各个典故含义,通其道
第4段:
近自托于无能之词、考、综
第5段:
上父母之丘墓、无乃……乎、不信
(解说:
文章字词难度较大,好在课文作了较为详尽的注释,但其中仍有些词句需要解决,为学生理解文章扫除障碍。
)
2.播放录音或教师有表情地朗读课文;然后要求学生有表情地诵读。
(解说:
让学生感受文章的抒情基调,进入文章情景。
)
3.内容与形式梳理。
学生思考:
从课题和背景介绍看,这是一封复信,其回复的内容是什么呢?
又是怎样具体展开的呢?
此文线索脉络十分清晰,大意是讲“刑余之人”难以“推贤进士”,唯有隐忍苟活,著书以偿前辱之债。
具体梳理如下:
生命是美好的,生活是多姿多彩的,而要拥有这一切的前提是安全。
所以我们一定要时刻加强安全意识,努力增强自我防范能力,做到警钟长鸣!
复信目的:
对任安“推贤进士”的期望“略陈固陋”。
(第1段)
复信内容:
①地位低下(主上所戏弄,流俗之所轻),身遭极辱,不能胜任。
(第2段)
②效古之贤人忍辱负重,退而著书,“思垂空文以自见”。
(第3、4段)
③再次表现自己无可比拟的忧愤处境,点明自己有负嘱托的原因。
(第5段)
(解说:
训练概括语段能力,让学生初步把握文章内容和结构,为下一步突破重点作准备。
)
四、布置作业
课后诵读课文。
(解说:
为下节课深入学习作准备。
)
第二课时
一、继续研习课文
1、具体研读,突破重难点。
(1)分段研习,理解行文脉络,理清内容逻辑。
①研习第1段:
此段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
此段交待了全文的内容:
复信是要为自己无法“推贤进士”“略陈固陋”。
②研习第2段:
此段在内容上有几个层次?
与无法“推贤进士”有何关系?
明确:
两个层次。
一是说自己史官地位低微,“为流俗之所轻”,与“蝼蚁”无异;一是说自己身受极辱,如虎陷“槛阱”,“积威约之渐也”。
下狱受刑,是作者一生中最惨痛的打击,侧面说明帝王的刻薄寡恩;加之原本就低贱的地位,这就交代了自己不能完成任安期望的“推贤进士”的任务的原因。
③研习第3、4段:
两段文字上的联系是什么?
内容上似与“推贤进士”无关,为什么要这样写?
明确:
第3段写古代“倜傥非常之人”受辱处困,退而著书,“思垂空文以自见”。
第4段写仿效古之贤人,“就极刑而无愠色”,著《史记》以“偿前辱之责”。
第3段的人物是第4段中自己的榜样和力量,两段共同交代了自己忍辱负重的原因。
这似与回复内容无关,实际上有着合理的逻辑关系:
一者,上段已经叙述了自己所受的极辱,自然会让人想到他何以能“苟活”,在第4段对此作了回答,是因为《史记》“草创未就”,“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再者,任安是作者的好友,对好友(也只能对好友)倾吐个人情怀是极为正常的,所以作者说“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
④研习第5段:
此段在结构上有何作用?
明确:
此段在内容上又回到作者目前的悲惨处境上,描写自己“肠一日而九,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的无限痛苦和寂寞,从而回应第1段,结构十分严密。
小结:
全文呈现出总分总的结构模式,借回答任安“推贤进士”数语,围绕一个“辱”字,诉说了自己的不幸遭遇和精神上难以形容的苦痛,表现了自己发愤著书、雪耻传名的顽强意志。
(解说:
在初步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课文的内在逻辑结构,实际上也是要学生理解作者思想感情发展的脉络,从而更透彻地理解课文。
可结合板书设计进行。
)
(2)体会性阅读。
让学生自选语段来阅读,体会作者的忧愤情感,然后讨论交流。
明确(以第2段为例):
第2段:
作者着力表现了自己屈辱的地位和屈辱的遭遇。
写自己的地位,先以“固主上所戏弄”几句来表现其低下,进而使用一组假设关系的句子(“假令仆伏法受诛,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以异?
”)来突出其低贱。
写自己遭受的屈辱,列举了“四不辱”和“六受辱”,先把“不辱”和“受辱”对比,更显“受辱”之可悲;又把“六受辱”以程度由浅入深依次排开,耻辱感逐次加强,最后点出自己遭受的是“最下”之辱。
这样写来,渲染出作者遭受不公正待遇的悲惨处境和由此产生的巨大的精神苦痛,感人至深。
(解说:
努力打破学生与作家、作品的“隔”,让学生真正走入作者的情感世界,去体会、理解作者伟大的痛苦和伟大的精神。
要把品味的权利还给学生。
)
2、欣赏品味。
主要通过品读课文来领会其文辞流畅优美,与思想感情的表达配合无间的特点。
比如,作者特别善于运用排比和对偶手法来抒情,课文第2段写“四不辱”和“六受辱”,第3段写古代贤人被辱著书的典故,就采用了排比和对偶手法,表达情感一气贯下,酣畅淋漓。
学生诵读体会。
(解说:
重点应该是学生的品读,语言形式对思想感情表达上的作用要由学生通过多读来体会。
)
二、课堂训练
完成课后练习一和练习三。
(解说:
巩固课文内容的理解,训练学生分析评价的能力。
)
三、课堂小结
在文中,司马迁以极为激愤的心情,申述了自己的不幸遭遇,抒发了内心的无限痛苦,表现了他为实现可贵的理想而甘受凌辱、坚韧不屈的战斗精神。
文章感情真挚,语言流畅,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总之,《报任安书》被称为“天下奇文”是当之无愧的,它在思想内容上表现了一个奇人的奇伟情操,它在行文、语言上纵横开阖,笔法雄健,让人千年后仍能想见司马迁的为人,理解他、敬佩他,并为他一洒同情之泪。
(解说:
在课堂练习基础上顺势总结课文,能与导语呼应,强化对文章主旨的理解。
)
四、布置作业
课外练笔:
中国有句俗话,“士可杀,不可辱。
”请课后收集有关材料,通过分析,写一篇短文《“士可杀,不可辱”之我见》。
(二)
教学目标和要求
1、理解本文的背景与司马迁的遭遇。
2、理解本文的确思路,认识司马迁的人生观、价值观及其意义。
70年前的8月15日,是日本裕仁天皇公布《投降诏书》的日子。
据此,新中国成立后,曾一度将8·15作为抗战胜利纪念日。
但随后又据太平洋战场之大局,将纪念日改为9月3日,原因是此前一天裕仁再次发布诏书,正式授权签字接受投降书。
3、学习本文叙事、说理、抒情相结合的表现方法。
4、掌握更多大实词、虚词与句式,增强语感,提高对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1、理解本文的确思路,认识司马迁的人生观、价值观及其意义。
2、掌握更多大实词、虚词与句式,增强语感,提高对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教学设想
本文词句难度较大,学生很难弄清句意,需要教师在这方面多作指导。
三教时。
教学过程和内容
第一课时
一、背景介绍
指名学生朗读课文前学习提示1、2节,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把握文章的主题和写作特色。
二、全文把握
未经节选的全文共分六段:
第一段:
向任安说明未能及时回信的原因。
第二段:
向任安说明不能在武帝面前“推贤进士”的原因。
第三段:
叙述因为李陵事件下狱的经过。
第四段:
写自己忍辱受刑。
第五段:
写自己完成《史记》的心情。
第六段:
表达自己痛定思痛的心情。
课文节选了后三段。
三、课文分析
学习第一段
1、教师范读第一段
2、字音
头抢地(qiāng)伏法受诛(zhū)暴肌肤(pù)
鞭(chuí)圜墙(yuán)占卜(bǔ)囹圄(wǔ)
槛(jiàn)缧绁(léi)
3、主要词句
①不能自免,卒就死耳②不能与死节者比③其次不辱理色④及在槛阱之中⑤函粪土之中而不辞者⑥此人皆意有所郁结⑦恨私心有所不尽⑧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
4、思路分析:
这一段司马迁重点写了自己受刑后对生死的看法。
(1)作者先叙述自己卑微的身份。
先人只是掌管一些文史星历的记载的小官,“主上所戏弄,倡优所畜”,本来就被人看不起。
现在子承父业,更是微不足道。
(2)接着写卑策的地位带来的结果:
假如我伏法被诛的话,就好像九牛身上掉下的一根毫毛;好像一只蝼蚁一样渺小,我的死是无足重轻的。
命如蝼蚁草芥,生命有什么价值可言?
然后,摆出士人对待羞辱与生死的态度:
士人,一方面洁身自好,不使自己受到羞辱;一方面当羞辱加于已身的时候,决计自杀,以死保持自己纯洁的名声。
但是作者笔锋一转,却列举了古代周文王、李期、韩信、彭越、张敖、周勃、窦婴、季布、灌夫等一大批王侯将相受辱的事例,说明无论是王侯将相还是微不足道的草民,都可能受屈辱,“受辱”是人生之常事,不足为奇。
那么,对待羞辱就一定要死节,才算保持了高尚纯洁的名声吗?
否!
作者从这个角度继续深入地论述下去。
(4)作者提出这样的认识:
人在受辱时,不一定非要为高尚纯洁名声的这种所谓“节义”而死;为了崇高的事业,他可以去死,但是也可以忍辱负重。
最后表明自己的态度:
“我”深知节义的含义,也敢于为节义去死,但是我现在所以忍辱屈生,是为了完成我未竟的事业,实现我最大的理想。
这才是生命的真正价值。
第二课时
学习第二段
1、教师范读第二段
每小我私家都领会过父母的慈子和教诲。
当我读着这本乡信,感到的是一种另一番教诲,我好像找到了别的一种父母之子,这也是大多数后代所领会不到的。
这大概是这十年对她子慕不减的缘故原由吧。
是那一封封乡信,就象一次次贵重的交心,拉近了我们的间隔,我像一个乖孩子在感觉着,凝听着,笃志铭刻取。
2、学生齐读第二段
3、字音
愠色(yùn)倜傥(tìtǎng)
4、词句
①稽其成败兴坏之纪(稽:
考证:
纪:
法纪)②网罗天下放失旧闻
③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④惟倜傥非常之人⑤左丘失明,厥有《国语》
5、思路分析
完成《史记》,实现了我人生的最大价值。
(1)作者进一步列举了文王、孔子、屈原、在丘明、孙膑、吕不韦、韩非等非凡特殊的人才能够忍辱负重,完成流传后世的不朽之作的业绩,说明他们体现了最大的人生价值。
(2)作者说他是学习先贤,当时《史记》草创未成,就遭此灾,他痛惜全书没有完成。
因此,受酷刑而无愠色,遭戮笑却能忍耐,最后终于完成了《史记》,偿还了前面受辱的债。
5、熟读并背诵本段
第三课时
一、学习第三段
1、学生齐读本段
结合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创设情境,看看有几瓶牛奶,这种实际的情景,既有感性认识的一面,又有理性认识的一面,极好的锻炼了学生们的实践能力,提高了他们的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初步掌握用“凑十法”计算9加几是本节课的重难点,以创设情境以及游戏环节的形式让学生更好的掌握知识点。
2、主要词句
①且负下未易居,下流多谤议②虽累百世,垢弥甚耳!
③重为乡党所戮笑④身为闺之臣,宁得自引深藏岩穴邢?
⑤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无,出则不知其所往。
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
读了《傅雷家书》之后,真为傅雷先生对人生的如此认真和对子女的如此关爱而感动万分。
家书中大到事业人生艺术,小到吃饭穿衣花钱,事无巨细,无不关怀备至。
为人父母的可以从中学习到教育子女的方法,学艺术的特别是学钢琴的可以从中学习提高技艺的方法。
而此书中对我印象最深的是加强个人修养。
从家信的话语中看出傅雷是一位对自己要求极严格的人,有些方面甚至有些刻薄自己的味道,傅雷让儿子立下的三个原则:
不说对不起祖国的话、不做对不起祖国的事、不入他国籍。
爱子教子的精神令人感动。
2、再读本段,体会作者的情感
3、思路分析
作者痛定思痛,抒发了更加难以忍受的痛苦心情,“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
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
”可见,忍辱负重,苟且屈生,要比一死了之更痛苦。
司马迁敢于选择这条路,需要付出多大的勇气!
文章的最后,作者陈述了自己不能为皇帝“推贤进士”的想法。
二、总结全文
“山中访友”写的是什么呢?
请大家静下心来,自由地朗读课文,碰到你觉得新鲜或生僻的词,用笔画下来,借助字典解决,争取读得正确、通顺。
总结上述三段文字的思路,我们可以看出:
司马迁与计多高尚士人一样,能正确对待受辱这件事,他能站在人生价值的高度,敢于正视现实,以非凡的忍耐精神,忍受住眼前的屈辱,并以超人的毅力,完成了巨著《史记》,给后人留下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表现了他崇高的人生理想,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同时,作者字字血声声泪,也控诉了那个社会的不公和皇权的黑暗。
三、写作技巧分析
提问:
怎样理解叙事、说理、抒情相结合,“理至情切”的表现方法?
[解析]1、“理至”:
叙事议论条理清楚,环环紧扣,层层深入。
作者议论的基本路径是:
①受辱——引决(士人应持的态度);②受辱——隐忍——完成伟大的事业(高尚的士人,如文王、孔子、屈原、左丘明等);③“我”(司马迁)受辱——学习前贤,选择隐忍——为了完成巨著《史记》。
这说明,对待受辱,引决不是唯一的处理方法,那要从生命的价值来认识,从“义”的深层意义去理解。
作者一方面说要学习前贤,有忍辱负重的精神;一方面说如果自己受辱就去死的话,则不能完成著述《史记》的任务,一个人死的窝窝囊囊,无所作为,就失去了人生的价值,也就“轻于鸿毛”了。
这个道理讲得清楚明白,环环紧扣,层层深入。
当然,这并不是说,人不应该为“义”去死,而是从长远的意义上理解这个“义”的含义。
2、“情切”:
情感跌宕起伏,奔放而曲折。
全文情感真切,有时奔放激荡,豪情满怀;有时又回肠荡气,如泣如诉。
第一段写受辱的痛苦时,说自己伏法死去,“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以异!
”这抒发了他对社会不公的愤慨之情;写自己选择忍受侮辱时说:
“仆虽怯懦欲苟活,亦颇识去就之分矣,何至自沉溺缧绁之辱哉!
”这里表现了他受辱的痛苦,悲切郁闷之情,溢于言表。
第二段写出他为了完成伟大的巨著《史记》,“就极刑而无愠色”,“虽万被戮,岂有悔哉!
”则又表现他豪迈激荡的情感。
第三段再一次回想自己受辱的痛苦,“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
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
”又好像看到他悲痛欲绝,如泣如诉的表情。
从这里可以看出,作者的情感表达十分流畅自然,文章情感忽而悲切,忽而豪壮,忽而又痛不欲生。
这正如后人评价这篇散文时说,它“如山之出云,如水之奔壑,千态万状,变化于自然,由其气之盛也”(清·方苞)。
四、作业
1、背诵第二段
2、完成全文翻译
教学方式的改变是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老师写说课稿也要变得新颖一点。
下面是为大家收集的关于一年级上册数学《位置与顺序之教室》教案,希望大家喜欢!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报任安书 K12 学习 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