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堂学习研究与评价.docx
- 文档编号:23911619
- 上传时间:2023-05-22
- 格式:DOCX
- 页数:29
- 大小:141.01KB
小学语文课堂学习研究与评价.docx
《小学语文课堂学习研究与评价.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语文课堂学习研究与评价.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学语文课堂学习研究与评价
专题讲座
小学语文课堂学习研究与评价
李镗(北京教育学院丰台分院、特级教师)
课程内容
一、什么是“课堂学习研究”
“课堂学习研究”(LearningStudy)是香港教育学院院校协作与课堂学习研究中心创始与发起的、旨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研究项目。
该项目起始于香港特区政府在2000年启动的名为“照顾学生个别差异——从‘差异’开始”的研究计划,该计划的目的在于找出在香港普通中、小学校中照顾“学生个性差异”的方法,“课堂学习研究”项目是其中的一个独立研究。
以香港教育学院卢敏玲教授为首的研究团队从研究学生的“差异”入手,“参照了日本的授业研究模式,也借用了中国内地的教研实践经验,并以变易理论作为实施课堂学习研究的理论框架,经过多个学科的实践,逐步形成了一整套有系统的开展课堂学习研究的模式”。
所谓课堂学习研究,是运用行动研究的模式,聚合教师、教育研究员的集体智慧,以变易学习理论为基础,针对每一节课的教学内容、针对学生的学习困难来集体备课、教学观摩、协同工作、进行系统的反思,以达到更有效的教与学的教师专业发展过程,其终极目标是让学生更有效地学习。
经过十年的探索、实践及研究,香港已有超过200多所学校参与。
前期的“课堂学习研究”,以中文、数学、常识三门课程为主,后期也加入了英文、科学、入文学科及艺术、体育、音乐、工艺等课程。
香港所实施的“课堂学习研究”通过近年来的实践,为香港推行的基础教育改革找到了突破口,充分显示了该项研究对学生有效学习、教师专业发展、校本课程发展及学校学习文化等方面的卓越成效。
(卢敏玲等主编《课堂学习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在“课堂学习研究”的过程中,高校研究员们深入学校,直接参与制定、实施研究计划。
他们的终极目标是高校的研究人员撤除学校,中小学教师可以自行开展课堂学习研究。
“课堂学习研究”的核心是通过学科老师的协作和观摩活动提升教学水平,并透过院校协作的模式,在专家的引领下,让教师在行动研究中,寻找改善教学的方法,以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同时促进教师观摩和课堂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堂学习研究”它是行动研究的一种形式,又是协作式学习的一种方式,教师通过共同备课、课前课后会议交流分享以及观课、评课等协同工作,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既是教育者又是研究者,通过行动进行反思,通过反思进行更有效的教学。
“课堂学习研究”对解决当前大陆地区由于应试教育造成的诸多弊端,提高教师的教与学的专业素养,促进素质教育的有效实施,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近年来,北京、深圳、山东一些学校借鉴“课堂学习研究”理论,开展校本研修取得了一些成绩,教师们深切地感受到有操作流程指导的、基于课堂教学的行动研究的魅力。
二、课堂学习研究的理论
1.学生的差异性
对同一现象理解的差异,造成学习成果的差异.
现象图式学认为:
虽然本质上人们对某事物总是有不同的理解,但又总是假设其他人对这个事物的理解和自己的一模一样。
在教学上,教师常会假设:
学生理解教师教学的方式,与教师所预期的是一致的。
所以,改善教学的第一步,便是教师必须明白学生对教师要教授的东西会有不同的理解,从而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学习成果。
于是,教师的主要任务,便是要找出学生的这些不同理解,然后考虑如何建构教学来让学生掌握预期的教学内容。
2.内容的恰切性
课堂上要呈现什么学习内容似乎不是问题,因为有教科书和课程标准。
其实问题恰恰出在这,教师按教科书教的内容未必是适合学生学科认知发展所需要的学习内容。
请看图示:
学习内容实际分四个层面:
(1)课标和课本规定的学科学习内容。
(2)教师根据学生的情况按课标、教科书的内容做的教学设计。
这两个层面的内容是预设的学习内容。
(3)在课堂上呈现的学习内容。
这是实践中表现出来的学习内容。
(4)个体学生体验、体悟到的学习内容。
这是学生认知中的学习内容。
毫无疑问,我们注重的应该是最后一个学习内容,只有研究了反映在学生头脑中的、个体化的学习内容的恰切性,才能不断改进预设的学习内容和实践中的学习内容。
在实际教学中,学习内容不恰切是影响教学有效性的一个主要原因。
如识字教学中忽略字与字的比较,忽视字与词的系联。
又如阅读教学中重复做不必要的文章结构分析(学生已经明白的简单的结构)。
学习内容有以下属性:
(1)希望学生学到的学科知识(近期目标)。
(2)通过学到的知识培养学生建立和发展一种特定的能力(远期目标)。
(3)教师要考虑所学内容和学习者的关系,学习的经验能否让学生有机会更好的理解他们所处的世界(为什么要学习所学的内容,学习内容的价值)。
(4)学生实际学到的取决于他经历过什么,不同的学生可能有不同的学习内容体验.
3.关键属性(特征)
关键属性是指帮助学生掌握学习内容,提高预期的学生相应能力的关键点。
一个知识会有许多属性,教师要学会分辨出哪些是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困难的关键属性。
教师往往用自己对所教内容的理解来代替学生的理解,所以常常找不到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困难的关键属性。
如:
学习四季、日食、月食等知识,关键属性是地球、月球、太阳三球之间的自转和公转的关系。
学习分数,关键属性是“单位”的概念。
学习观察和表达,关键属性是各种感官的感觉和联想、想像。
学习比喻的欣赏和运用,关键属性是本体、喻体、喻解的吻合和本体的多样性等。
关键属性既和学习内容有直接的关系(是学习内容核心点与难点),又和学生的认知有密切的联系(有相对性)。
4.变易理论
课堂学习研究的最大特色是以变易学习理论(TheoryofVariation)作为课堂设计的理论指导,设计相应的学习活动来帮助学生掌握学习内容,完成教学过程。
变易理论认为,真正的知识是一般性的原理,是一种经验系统,一种规律,而不是点点滴滴的被分割了的知识。
一个人对某个事物的理解,取决于他所能关注或辨识到的该事物的特征。
学习意味着对学习内容的理解,也就是学生必须辨识到事物的特定的"关键特征"。
妨碍学生学习的原因,可能是学生没能辨识所学事物的关键特征、或缺乏帮助他们辨识的经验、或原有经验成为了其重新辨识的障碍。
教师通过变化事物的现象,引导学生聚焦事物的主要特征(什么变,什么不变)。
这种以变易理论为基础,聚焦于学习内容的研究,是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模式。
①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的变易
学生对所学事物的不同见解,学生对教师要教授的内容总会有直观或先入为主的见解,这种见解往往显示其学习的障碍所在。
不同的学生见解不同,自然其学习困难亦不同,但本质上可归纳为几个有限的类别。
教师运用课前交谈、设计课前测试问卷及在课堂上认真倾听学生陈述的方式,把握学生差异。
教师可在教学中恰当的运用这些差异。
教师要明了妨碍学生掌握学习内容的主要原因。
既有的直观认识,可能成为重新审视事物的障碍没有把注意力集中于所学事物的关键特征上,没有感受到能促进他们学习的良好学习氛围。
②教师在处理学习内容上的变易
也就是教师对何谓适切的学习内容的不同见解及处理方式。
不同教师对教授内容有不同的理解方式和处理方法,而教师间的这种差异往往以潜意识的方式存在。
教师间的分享、讨论、阐释、合作不但有益于教师个人的成长,更有益于优质教学的完成。
变易理论本身并没有指定用什么教学方法,关键在于“教师能够集聚并分享他们的智慧,讨论和共享他们对不同教学策略和取向的认识和经验,最后达成一个最能提高学生学习成效的教学建议”。
③利用变易作为指导教学设计的工具
利用“变易图示”作为指导教学设计的工具,确定教授内容及其中的可变部分与不可变部分,然后针对教授内容进行教学设计。
课堂上的变易简释为:
例如,确定教学内容为希望学生分辨什么是“咖啡色”,首先让学生接触到一些不是咖啡色(如红或蓝色)的事物,学生可从咖啡
色”,首先让学生接触到一些不是咖啡色(如红或蓝色)的事物,学生可从咖啡色与其他颜色的对比中,分辨出什么是咖啡色,什么不是咖啡色,同时又可以让学生了解颜色这个概念。
这是通过对同一属性(颜色)变动其内容(咖啡色、红色或蓝色)来完成教学内容的。
而且,学生还须能从咖啡色的桌、咖啡色的椅子、咖啡色的书架等这些不同材料、形状、功能中“类合”出咖啡色。
从而加深对“咖啡色”这一教学内容的透彻掌握。
这些“变”与“不变”,可衍生出多种教学方法、教学策略。
其中举三反一、变化比较是最常用的。
三、课堂学习研究的流程
一般来讲,课堂学习研究的流程主要包括以下5个步骤:
1.选取课题,初步拟定学习内容:
课堂学习研究的第一步是找出要学习的内容。
进而探求要解决的问题,如:
·学习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或学习经验有何关系?
·教师希望学生去发展的是哪些方面的知识或能力?
·学习内容如何能配合学科(或学习领域)的课程?
·教师如何根据学生的已有知识去确定学习内容?
·有哪种知识或能力是建基于这学习内容的?
·在何种状况下,学生的知识迁移可能做得更好?
等等
2.找出学习内容的关键属性及确定学习内容
在设计教案时,研究者应先了解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已有知识,找出可能出现的学习难点(关键属性)方法,包括集合老师的经验、收集文献的相关资料、为学生进行前测,及抽样部分学生进行课前访谈。
从而为开展学习打下基础。
因为如何更科学、精准地选择、加工教学内容,是保障课堂高效的前提,也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必由之路。
“课堂学习研究”以关键特征的梳理切入学习内容,聚焦学习难点,针对关键特征设计教学前测卷和后测卷,在设计教学环节时紧扣关键特征的落实,经过几个教学循环之后,及时总结反思,提高效率,最后达成让所有的学生都有良好收获的目的。
3.教学设计及课堂实践
对学生学习上的难点及学习内容的关键属性有充分的掌握后,小组成员共同确立教学的策略,进行教学设计,并进行数轮的教学实践(不断改进)和观课研讨。
4.教学评估
所有参与研究课的学生均会进行后测。
在抽样与学生进行课后访谈,查证学生是否已经掌握预期的学习内容。
根据这些学习成果,再从课堂上找出相对应的教学情景(或出现的变异图式),做出分析及提出进一步改善教学的建议。
5.撰写报告及分享成果
总结实践经验及成果,撰写成报告,并透过公开讲座等活动,与其他老师及公众分享。
以上步骤不是一成不变的,有时可能几个步骤同时进行,有时有些步骤可能反复进行数次。
课堂学习研究和评优课的流程不同之处
(1).课堂学习研究强调了解学生对教学设计以及实践的重要性。
评优课关注教学目标的达成、关注知识的重、难点,关注课堂的氛围,关注采取的教学形式。
课堂学习研究的整个过程都极为关注学生的知识水准和学习状态,始终坚持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扎实地将生本理念贯穿于教学的每个环节。
首先课题的选定往往是针对学生的薄弱处着眼。
在初步选定了课题之后,对学生进行前测,通过前测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了解学生知识的漏洞所在。
分析前测后再确定教学内容、教学的关键特征,研讨教学步骤。
在之后的数轮教学中,无论是教学内容、关键特征、教学手段都依据学生的实际不断作出调整。
教师始终把充分掌握学生的动态,及时把握学生对知识的认知作为教学的着力点。
关注学生已有经验,已有知识能力水平、关注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关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把学生对所学内容的见解作为教学设计的起点,确认学生对学习内容已具备的知识经验,找出可能阻碍学生的难点作为教学中应该注意的地方,强调前测和后测对教学的诊断作用,意在通过这样的教学流程来引发学生有效地学习。
上完课后再从后测中获取数据清晰地了解学习效果是否提升,以便反思自己的每个教学流程的有效性。
尤其重要的是,课堂学习研究关注学生个别差异不是仅仅凭经验,而是应用科学的手段即通过前测先来获取一系列客观的数据和信息,帮助教师清晰地了解孩子对这一教学内容已具备的知识经验、以及集体中、个体间存在的知识能力的空白和缺失,利用学生对这一学习内容不同类别的想法,不同程度的掌握差异,找出他们学习此内容的关键所在,从而设计有效的课堂,提高课堂教与学的质量。
学生访谈分课前和课后两种。
课前访谈:
了解学生先前所学的知识储备情况;了解学生对所要学习内容的见解、困难、障碍,教师通过课前访谈如果知道学生对将要学习的事物是怎么看待的、有哪些误区或者感到困难的地方是什么,有利于有的放矢设计教学。
课后访谈:
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或存在的问题,以利于在下一轮教学中加以改进。
(2).课堂学习研究注重教学评价对教学的导向作用。
教学评价是个瓶颈,教师往往认为,该教的东西都教了,学生应该掌握,但是事实并非如此。
,症结在何处?
我们的研究想解决这个问题,想通过学生的变化来评价教学是否有效,进而使教学更有针对性.
在我们平时各学科的教学评课中,评课的立足点经常习惯性地聚焦在授课教师上,如:
教师的语音语调;教师的肢体语言;教师的课堂组织管理以及教师安排的游戏活动等。
也就是重在评教而非评学。
课堂学习研究是一种优化教与学的评估实践。
课堂学习研究中,以课堂教学为出发点,分析探讨一个教学的整体过程和多个循环(前测学生已有知识、确定学生需求、确定学习内容,教师备课分享、具体施教、课后访谈和会议,之后再修改备课,再施教),在这个过程中评价真正起到了评价为促进教与学服务的目的:
找出学生的已有知识水平作为教学的起点,找出学生的难点并确定、调整适当的教学内容,找出学生的学习成果,帮助学生发挥潜力,改进和提高学习成效。
课堂学习研究可以帮助我们转变课堂评价的观念,从关注教师的教转向更多的关注学生的学。
(3).课堂学习研究报告及分享成果。
①拍摄每轮课堂实践,以深入分析教和学的关系。
课堂学习研究,重视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以此印证课堂学习研究对学生学习成果、教师的发展、学校的发展的正面影响。
而以往的评优课,往往以教师累积的教学经验来判断学生的学习状态,很多时候既定的教学经验反而成为了解学生真正学习障碍的“绊脚石”。
②课堂学习研究注重反思和总结。
课堂学习研究每一次的交流和教学,都要求写评论和总结,将实践过的课例、教学设计、前测后测及问卷,自己思考的过程等以报告形式呈现出来,这就逼着教师不断地去思考和反思,并且让这些活动形成文字,没有一定的功底是无法实现的,它会让教师不断地去学习和进去,最终成为一个优秀的、拔尖的老师。
③注重教师之间的交流和互动。
每一轮教学设计都是在学科专业人员和专家的引领下设计教学内容,确定教学内容的关键特征,设计问卷和前测卷,都需要教师之间的头脑风暴,实现智慧的交流和碰撞,最终形成要有效的教学设计,如果效果不好,还会进行多轮的互动和交流,有的课题研究需要五轮教学才达到理想的效果。
在这样的交流实践是最有效的成长平台,专业成长是最快的。
四、课堂学习的案例
研究的背景:
生活和作文
(山东东营第二小学)
“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
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
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
”陶行知的这种以适应社会前进需要的“生活教育”理论为我们新世纪的教育工作者依然指明着前进的方向。
它明确要求我们改变过去课程过于注重书本知识传授的倾向,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使语文教学真正活起来。
只有在教学中加强与生活的结合,才是真正的教育。
作文必须是反映有质量的生活,生活是作文的源泉,对学生作文的要求与指导,要有大语文观念,要有大气度,要和学生的生活关联。
我们的研究着眼点就在于此,希望通过我们的授课,能够让学生在生活的课堂里有更多收获。
观察表达训练课---------以米和桔子的教学为例
研究课用了4个月的时间,期间分别进行了12次会议。
除参与研究课的十位授课实验教师,还有本研究的指导校长一位。
本研究课是按照:
选择课题并初拟学习内容、设计课堂前测并根据前测设计教学、教学实践教学检讨等几个阶段进行的,下文将依次加以描述。
第一阶段:
拟定课题
(1)回顾过去的作文基础教学存在的问题。
观察是认识客观事物的重要方法。
据科学家的研究,一个正常人从外界所接受到的信息、有百分之九十以观察输入的。
人的大量知识就是通过观察而获得的。
观察,是作文教学的基本功。
要写好文章,必须注意观察生活,这是一条写作的规律。
小学作文教学的第一课就是要教会孩子们学会观察。
可是很多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由于没有掌握全面科学的观察方法,基础没有打好,写作的内容相对单薄。
回顾过去曾经上过的作文课,教师总结了学生在学习观察中存在的误区:
学生无法正确全面运用观察的多种方法。
在观察的过程中,学生运用想象与联想的能力差。
描述语句程式化,不够灵活。
针对学生在作文入门学习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我们考虑到,对整个作文教学而言,观察都是最基础的能力。
其中,对于观察方法的准确理解与运用对孩子今后作文学习有重要意义。
观察,不仅仅是用眼看的意思,还有“调查、考察、体验”的意思。
打两个形象的比喻说吧,观察就好像了解万物的“窗口”,观察又好比拍摄照片的“镜头”。
要想获得充足的习作材料,写出充满生活气息,富有真情实感的好作品,光靠视觉──眼睛,那是远远不够的。
还要调动五官,也就是眼睛、耳朵、鼻子、舌头、身体一齐工作。
认真地观察、了解,研究一切人物、事情和事物(动物、植物、静物),使头脑里同时得到多种获取材料的通道。
做到不但观察形态,听音响,辨别味道,而且感觉事物的冷暖,将这些感觉,构成一个完整、统一的画面。
我们认为,一切能力均需建立在特定的学习内容之上。
所以,在我们开始讨论应该采用哪一种教学方法或策略之前,我们对自己提出了下列问题:
1、预期的观察描写的学习内容和成果对学生的整个作文水平会有什么贡献?
2、哪一项学习内容最能帮助我们实现预期的学习目标?
3、这项学习内容在整个科目内容的概念架构中的位置以及关系是怎样的?
学生若要把学到的事实材料转化为深层理解以及有用的知识,应该辨识到什么样的关键属性和特征?
4、根据学生的已有知识、理解以及信念,学习内容的关键属性应是什么?
怎样才能把这些数据作为处理学生学习困难的起点,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以及深层理解学习内容?
5、哪一种变易图式最能帮助学生辨识各个关键属性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
当我们彻底考虑过以上的问题,我们才可以继续考虑如下的问题:
应该使用什么教学方法或策略,去帮助学生建立“关联结构”,使所有学生都能找到学习的意义,从而更投入地参与学习?
通过充分的讨论研讨,观察学习的关键特征,我们制定如下:
观察的第一要义:
看(颜色形状大小等等);
观察的第二要素:
摸(触感);
观察的辅助因素:
听(声音)、闻(气息)、尝(味道)。
找出学生在作文学习中存在的比较明确的问题,以及观察的关键特征之后,课题初步拟定为观察课。
(2)先导测试及其启示。
确定课题之后,教师即着手设计先导测试。
我们在先导测试中共拟定了如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题一看
没有指出
(1)
能指出
(2)
清楚描述(3)
颜色
形状
大小
题二摸
没有关注
(1)
有关注
(2)
清楚描述(3)
光滑
软硬
题三闻
没有关注
有关注
清楚描述
气味
题四尝
没有关注
(1)
有关注
(2)
清楚描述(3)
味道
软硬
题五听
没有关注
(1)
有关注
(2)
清楚描述(3)
声音
先导测试的结果,学生的很多表现是在我们意料之中的,比如对观察方法的片面运用,即只注意到了眼睛看的内容,而对很多其他观察方法完全处于忽视状态。
此外,我们还有如下发现:
只有少部分学生注意到了观察的其他方面,比如闻一闻,摸一摸,但是在叙述的时候却忽略了这几个方面。
由此可见,学生对主动使用更多观察手段不积极。
部分学优学生的观察涉及到了联想和想象的内容,使得观察叙述更为有童趣。
但多数学生使用联想和想象的动机不强烈。
(3)、修改前测内容并作测试。
针对先导测试的结果,我们在前测上做了部分内容的追加,以更符合作文教学文字表达的要求。
增加内容如下:
题六
语言表达
不够丰富具体
(1)
丰富具体
(2)
丰富并有适当联想表达(3)
参与前测的学生130人,以下为学生在各题中表现的一些简单统计:
第一题
清楚描述眼睛看到的各个方面
10℅
第二题
清楚描述触觉的各个方面
0
第三题
清楚描述嗅觉的方面
0
第四题
清楚描述味觉方面
0
第五题
清楚描述听觉方面
0
第六题
有适当联想和想象
16℅
学生在前测中的表现,反映出他们对观察的方法没有很好掌握,对在写作中的观察的运用很不全面。
所以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我们决定把观察几个方面的方法的教学作为重点。
一方面,我们将会重点教会学生掌握和主动运用观察的几个角度,另一方面,将会提升学生表达丰富性的练习,包括对联想和想象的主动运用。
(4)确立学习内容和关键特征。
通过先导测试和修订过的前测,我们了解到学生已经具备了哪些知识,以及他们在学习上的差异,加上对作文基础教学的分析,便可以订出切合学生实际的学习内容。
研究课的学习内容,除了澄清学生较为模糊的观察的概念之外,我们更要进一步深化学生对观察的认识,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去认识观察,并运用他。
本研究课更强调学生熟练运用观察的几个方法。
因此,本研究课的学习内容以及关键特征可表列如下。
课题
学习内容
关键特征
观察训练课---------以米的教学为例
观察角度一:
看
眼睛所能观察到的
观察角度二:
摸
触觉带来的观察
观察角度三:
闻
嗅觉的感受
观察角度四:
尝
味觉的感受
观察角度五:
听
各种声音的补充
观察角度六:
联想和想象
大脑和心灵产生的观察
第二阶段:
教学设计
本研究课的教学设计,初步定为三个教学循环。
即由三位教师上课,通过对每次课的实践反思,研讨设计,教师对教案再进行修订与改正。
每次实践之后,教师与教研人员均会研讨得失,精益求精,根据学生的实际表现和前后测的数据,对教学设计进行重新思考。
(1)初步认识观察的概念。
做为作文的基础课,我们认为有必要让学生说出自己理解的观察是什么。
所以课的伊始,我们采用了让学生自由观察的方法,让学生说出自己的观察所得。
这一环节从两方面运用了变易:
在讨论的过程中,教师请学生自由运用自己的方法观察,说出刚才的观察,你主要运用了自己的什么感官?
说说你都观察了米的哪些方面?
(颜色、形状、大小)
然后,教师请学生思考:
除了运用眼睛以外,你还可以有哪些帮手帮助你观察米呢?
(2)实践观察。
教师请学生小组一起观察,学生会发现很多帮手,鼻子、嘴巴、小手、耳朵。
他们在叙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小学语文 课堂 学习 研究 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