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北京市二模现代文阅读与写作.docx
- 文档编号:23909905
- 上传时间:2023-05-22
- 格式:DOCX
- 页数:31
- 大小:46.29KB
届北京市二模现代文阅读与写作.docx
《届北京市二模现代文阅读与写作.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北京市二模现代文阅读与写作.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北京市二模现代文阅读与写作
2010届北京市二模语文试题现代文阅读及写作汇总【一】
邢举相语文工作室
博客:
邮箱:
juxiang882003@
海淀区
四、本大题共3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4—16题。
王国维说:
“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
”元人杂剧之不同于其他历史时期的文学(如唐诗、宋词、明清传奇),就是它慷慨悲歌、本色当行的时代风貌。
当时杂剧创作的主要流派——以关汉卿为代表的本色派,集中表现了这种时代风貌。
同时,随着杂剧创作的发展,以王实甫为代表的文采派也逐渐形成。
关于这种流派划分,前人已有论述。
如王骥德《曲律·论家数》认为“曲之始,止本色一家……然文人学士,积习未忘”才产生了文采一家。
臧懋循《元曲选·序》说“曲有名家,有行家。
名家者,出入乐府,文采灿然。
行家者,随所装演,无以摹拟曲尽,使人快者掀髯,愤者扼腕,悲者掩泣,羡者色飞,故称曲上乘,首曰当行。
”
当行指适应于某一行业的要求,就戏曲说,主要指善于运用语言来刻画人物,曲词符合剧中人物的身份和个性,能为展开剧情和刻画人物性格服务。
本色一般是就语言的自然本色,贴近生活,很少装饰说的。
戏曲脚本最初总是为舞台演出写的,最早的脚本往往只是舞台演出的记录。
如果不本色,群众听不懂,看得也莫名其妙,它就不能适应舞台演出的要求。
因此最初从民间产生的戏曲总是本色当行的。
关汉卿的《窦娥冤》重于叙事,直抒胸臆,言言曲尽人情,字字当行本色,就堪称本色派的第一杰作。
比之关汉卿,王实甫的戏曲作品则在本色的基础上作了较多的设色加工,给人一种“文采灿然“的感觉,代表了杂剧文采一派的最高成就。
他的代表作《西厢记》中“长亭送别”一折,讲述张生与崔莺莺相爱,崔老夫人知道事情已无可挽回,便催张生进京赶考,莺莺与掌声在长亭依依而别,语言铺叙委婉,华丽秀美,既能把优美的诗词语言熔铸成明快流畅的曲词,也能将日常生活语言点化为清丽谐美的唱段。
王实甫的剧作有着优美的抒情诗的特色,朱权《太和正音谱》评价其“如花间美人”。
本色派与文采派,春兰秋菊,各有特色,共同代表的元人杂剧的艺术成就。
14.下列对文意的理解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臧懋循《元曲选·序》认为“行家”的成就在“名家”之上,“行家”指的就是本色派,“名家”指的就是文采派。
B.以关汉卿为代表的本色派善于从生活中汲取语言材料,创造出一种质朴、自然、生动、富有感染力的戏剧语言。
C.为王实甫为代表的文采派注重戏剧语言的设色加工,词藻富丽,文采斑斓,充满诗情画意,又不乏生活气息。
D.作为“一代之文学”的元杂剧,与唐诗、宋词、明清传奇一样,都体现了慷慨悲歌、本色当行的时代风貌。
15.根据文意分别简要概括本色派和文采派的关系、共同遵循的创作原则以及价值。
(5分)
16.请你根据上文对“本色派”或“文采派”的论述,从下面三段曲词中任选一段,分析其所体现的流派特点。
(200字左右)(10分)
【滚绣球】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着生死权。
天地也!
只合把清浊分辨,可怎生糊突了盗跖颜渊?
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
天地也!
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
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
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
(《窦娥冤》)
【端正好】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
晓来谁染霜林醉?
总是离人泪。
(《西厢记·长亭送别》)
【叨叨令】见安排着车儿、马儿,不由人熬熬煎煎的气;有甚么心情花儿、靥儿,打扮得娇娇滴滴的媚;准备着被儿、枕儿,只索昏昏沉沉的睡;从今后衫儿、袖儿,都揾做重重叠叠的泪。
……久已后书儿、信儿,索与我恓恓惶惶的寄。
(《西厢记·长亭送别》)
五、本大题共3小题,共15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7—19题。
怀念老陆
冯骥才
近些天常常想起老陆来。
想起往日往事的那些难忘的片断,还有他那张始终是温和与宁静的脸,一如江南的水乡。
我和老陆一南一北很少往来,偶然在京因会议而邂逅,大家聚在一处,老陆身坐其中,话不多,但有了他便多一份亲切。
他是那种人——多年不见也不会感到半点陌生和隔膜。
他不声不响坐在那里,看着从维熙逞强好胜地教导我,或是张贤亮吹嘘他的西部影城如何举世无双,从不插话,只是面含微笑地旁听。
我喜欢他这种无言的笑。
温和、宽厚、理解,他总是欣赏着这些个性大相径庭的朋友们———甚至是享受。
这不能被简单地解释为“与世无争”。
凡是读过他的《围墙》《美食家》,都会感受到他的绵里藏针。
我想这既源自他的天性,也来自他的小说观。
他属于那种艺术性的作家,他把小说当做一种文本的和文字的艺术。
高晓声和汪曾祺都是这样。
他们非常讲究技巧,但不是技术的,而是艺术的和审美的。
一次我去苏州拜访他。
他陪我游拙政、网师诸园。
他说,苏州园林的最高妙之处,不是玲珑剔透,极尽精美,而是曲曲折折,没有穷尽。
每条曲径与回廊都不会走到头。
有时你以为走到了头,但那里准有一扇小门或小窗。
推开望去,又一番风景。
说到此处,他目光一闪说:
“就像短篇小说,一层包着一层。
”
记得那天傍晚,老陆在得月楼设宴招待我。
入席时我心中暗想,今儿要领略一下这位美食家的真本领究竟在哪里了。
席间每一道菜都是精品,却看不出美食家有何超人的讲究。
饭菜用罢,上来一道汤,看上去并非琼汁玉液,入口却是又清爽又鲜美,顿时把这顿美席提升到一个至高境界。
大家连连呼好。
老陆微笑着说:
“一桌好餐关键是最后的汤。
汤不好,把前边的菜味全遮了;汤好,余味无穷。
”然后目光又是一闪,瞅着我说,“就像小说的结尾。
”
于是我更明白老陆的小说缘何那般精致、透彻、含蓄和隽永。
他不但善于从生活中获得写作的灵感,还长于从各种意味深长的事物里找到小说艺术的玄机。
然而生活中的老陆并不精明,甚至有点“迂”。
我听到过一个关于他“迂”到极致的笑话。
那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老陆当选中国作协副主席。
第一次接待外宾就出了笑话。
那天,他用车亲自把外宾接到家来。
但楼门口地界窄,车子靠边,只能由一边下人。
老陆坐在外边,应当先下车。
但老陆出于礼貌,让客人先下车,客人在里边出不来,老陆却执意谦让,最后这位国际友人只好说声:
“对不起”,然后伸着长腿跨过老陆跳下车。
后来见到老陆,我向他核实这则文坛轶闻的真伪。
老陆摆摆手,什么也不说,只是笑。
说起这摆手,我永远会记着另一件事。
1991年冬天,我在上海开画展。
租了一辆卡车,运满满一车画框由天津出发,凌晨途经苏州时,司机打盹,车子一头扎进道边的水沟里,许多画框玻璃粉粉碎。
身在苏州的陆文夫却听到消息,亲自关照用拖车把我的车拉到车厂修理,还把镜框的玻璃全部配齐。
使画展得以顺利开幕,否则便误了大事。
不久在北京遇到他,当面谢他。
他也是伸出那瘦瘦的手摆了摆,笑了笑,什么也没说。
他的义气,他的友情,他的真切,都在这摆摆手之间了。
这一摆手,把人间的客套全都挥去,只留下一片真心真意。
由此我深刻地感受到他的气质:
宁静、平和、清淡与透彻,还有韵味。
老陆去世那些天,提笔作画,不觉间一连画了三四幅水墨的江南水乡。
妻子看了,说你这几幅江南水乡意境很特别,静得出奇,却很灵动,似乎有一种绵绵的情味。
我怀念老陆了。
17.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老陆为人与世无争,但他创作的一些小说却笔尖里带着锋芒,可谓“绵里藏针”。
B.文章中多次写到了老陆无言的“笑”,表现了他平和、温厚、真诚、质朴的性格特点。
C.作者写从维熙逞强好胜,张贤亮自我吹嘘,意在表达对他们的不满和对老陆的喜爱。
D.老陆去世了,他的生命已与江南水乡融为一体,因此作者一想起他就想起江南水乡。
E.文章紧扣老陆的个性特点从为文和为人两个角度精选材料布局谋篇,形散而神聚。
18.按要求回答下面的问题。
(5分)
(1)从文中看,老陆从各种意味深长的事物中找到了小说艺术的哪些“玄机”?
(2)作者在文中写老陆的“迂”,用意何在?
19.文章结尾写作者画画,妻子评画,有什么作用?
请联系全文简要分析。
(6分)
(六)作文
20.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60分)
“青年精神”是青年毛泽东“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意气风发,是青年马克思“为人类幸福而奋斗”的崇高理想,是梁启超“少年强则国强,少年进步则国进步”的伟大责任;是无数青年追求理想九死不悔的坚韧品格,是“吾爱吾师,更爱真理”的勇于批判……
请以“青年精神”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除诗歌外,体裁不限。
东城区
四、本大题共2小题,共8分。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4—15题。
在人们的印象中,孔子是一位浓眉长髯的的老者,就像相传为唐代吴道子所绘《先师孔子行教像》上的孔子一样。
然而,事实很可能正好相反。
20年前,《齐鲁学刊》发表过一篇文章,题目是《孔子体态、相貌考》。
这篇文章有两点使人印象深刻:
一是孔子身高超过1.90米,二是孔子可能没有胡须。
说孔子身材高大没有问题,史书中众口一词地说他“长九尺有六寸”,应当可信~。
这些典籍所记尺度为周制,周制一尺合今19.91厘米,照此计算,九尺六寸约等于今191厘米。
即使在今天,他也称得上“山东大汉”了。
除了身材高大,孔子上身长下身短、微微驼背、胳膊稍长、天庭饱满。
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孔子可能胖瘦不同,但总体上略瘦。
他一生坎坷而操劳,《韩诗外传》说他“自东自西,自南自北,匍匐救之”,以挽救“百姓靡安,莫之纪纲,礼义废坏,人伦不理”的危局。
周游列国时,有个说他“累累若丧家之狗”。
“累累”就是劳累、操劳的样子。
孔颖达疏说:
“丧容瘦瘠,累累然”。
孔子人生的绝大多数时期,其身材可能都相对较瘦。
没有须眉更是他的奇特之处。
有一本署名孔鲋所著的《孔丛子》,这是一部相当于“孔氏夸记”的书。
在该书的《居卫》篇中,记有子思与齐君的对话,论述人之贤圣在德不在貌。
子思说:
““吾先君①,而天下王侯不以此损其敬”。
子思所谓“先君”就是孔子,子思明确说孔“②”。
所以,孔子天生没有浓密的眉毛,更不会有修长的胡须。
据记载,当时在场的有齐君的宠臣,那人的特点正是“③”,所以齐君对子思说:
“假如相貌可以交换,我可以将他的须眉送给你。
”子思则说只是担心不能继承前人的美德,并不担心“毛须之不茂”。
可见,不仅孔子“—堡L”,他的孙子子思也“⑤”。
以前,人们往往以《孔丛子》为伪书而:
睁这些材料置之不理,现在看来事情并不这么简单。
该书虽然不可都当作“真正的史实”,但像孔子祖孙有无须眉这样的重要事项,恐怕不会没有依据。
人们通常看到的“孔子行教像”,最早出于唐朝著名的宫廷画家吴道子之手,但他似乎并没有认真查考资料。
另一方面,受《孔丛子》伪书说的影响,以后的~L-T-画像便以讹传讹,孔子画像、雕像都浓眉长髯。
实际上,前人也指出孔子没有须眉,如明陈继儒《群碎录》、清杭世骏《订讹类编》就说:
孔子无须,今像多须,误。
(本文作者杨朝明。
有改动)
14.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文作者旁征博引,仔细考证了历史上孔子的真实形象。
B.孔子身材高大,天庭饱满。
他一生坎坷操劳,体形较瘦。
C.作者引用《孔丛子》,意在说明该书不可当作真正的史实。
D.吴道子之后,便再无人指出孔子的画像是以讹传讹之作了。
15.把“美须眉”“生无须眉…‘毛须之不茂”分别填人标序号的横线处。
(5分)
①②③④⑤
五、本大题共4小题,共25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6一19题。
巩乃斯的马
周涛
我一直对不爱马的人怀有一点偏见,有时候读传记,看到有些了不起的人物以牛或骆驼自愉,就有点替他们惋惜。
在我眼里,牛总是有点象征落后的意思,一副安贫知命的样子。
骆驼是沙漠的怪胎,为了适应严酷的环境,把自己改造得那么丑陋畸形。
它们的特性和模样,都清清楚楚地写着人类对动物的征服,生命对强者的屈服。
那些人一定是没见过真正的马。
自古好马生塞北。
在伊犁,在巩乃斯大草原,马作为茫茫天地之间的一种尤物,便呈现了它的全部魅力。
我喜欢看一个马的家族在牧场上游移,散乱而有秩序,首领就是那里面一眼就看得出的公马,它是马群的灵魂。
它匀称高大,毛色闪闪发光,最明显的特征是颈上披散着垂也的长鬃,有的浓黑,流泻着力与威严;有的金红,燃烧着火焰般的光彩。
它管理着保护着这群马和顽皮的马驹儿,眼光里保持着父爱的尊严。
有一次我碰上巩乃斯草原夏日迅疾猛烈的暴雨,那雨来势之快,可以使悠然在晴空盘旋的瓜鹰来不及躲避而被击落;雨脚之猛,竞能把牧草覆盖的原野瞬间打得烟尘滚滚。
就在那场暴雨的豪打下,我见到了最壮阔的马群奔跑的场面。
仿佛分散在所有山谷里的马都被赶到这儿来了,被暴雨的长鞭抽打着,被低沉的怒雷恐吓着,被刺进大地倏忽消逝的P-1电激奋着,马,这不肯安分的牲灵从无数谷口、山坡涌出来,山洪奔泻似地在这原野上汇集了,小群汇成大群,大群运动中扩展,成为一片喧叫、纷乱、快速移动的集团冲锋!
争先恐后,前呼后应,披头散发,淋漓尽致!
有的疯狂地向前奔驰,像一队尖兵,要去踏住那闪电;有的来回奔跑,俨然像临危不惧、收拾残局的大将;小马跟着母马认真而紧张地跑,不再顽皮、撒欢,一下子变得老练了许多;牧人被不可收拾的潮水裹挟,大喊大叫,却毫无声响,喊声像一块小石片跌进奔腾喧嚣的大河。
雄浑的马蹄声在大地奏出鼓点,悲怆苍劲的嘶呜、叫喊在拥挤的空间碰撞、飞溅,划出一条条不规则的曲线,扭住、缠住漫天雨网,和雷声雨声交织成惊心动魄的大舞台。
而这一切,得在飞速移动中展现,几分钟后,马群消失,暴雨停歇,你再看不见了。
我久久地站在那里,发愣、发痴、发呆。
我见到了,见过了,这世间罕见的奇景,这无可替代的伟大的马群,这古战场的再现,这交响乐伴奏下的复活的雕塑群和油画长卷!
我把这几分钟见到的记在脑子里,相信它所给予我的将使我终身受用不尽……
马就是这样,它奔放有力却不让人畏惧,毫无凶暴之相;它优美柔顺却不任人随意欺凌,并不懦弱,我说它是进取精神的象征,是崇高感情的化身,是力与美的巧妙结合恐怕也并不过分。
屠格涅夫有一次在他的庄园里说托尔斯泰“大概您在什么时候当过马”,因为托尔斯泰不仅爱马、写马、并且坚信“这匹马能思考并且是有感情的”。
它们常和历史上的那些伟大的人物、民族的英雄一起被铸成铜像屹立在最醒目的地方。
牛从挽车变为食用,仍然是实用物;骆驼将会成为动物园里的展览品,因为它只会越来越稀少;而成,当车辆只是在实用意义上取代了它,解放了它时,它从实用物进化为一种艺术品的时候恰恰开始了。
值得自豪的是我们中国有好马。
从秦始皇的兵马俑、铜车马到唐太宗的六骏,从马踏飞燕的奇妙构想到大宛汗血马的美妙传说……我们有多少关于马的故事呵,我们是十分爱马的民族呢。
至今,如同我们的一切美好的传统都像黄河之水似地遗传下来那样,我们的历代名马的筋骨、血脉、气韵、精神也都遗传下来了。
那种“龙马精神”,就在巩乃斯的马身上。
我想,即便我一直固执地对不爱马的人怀有一点偏见,恐怕也是可以得到谅解的吧。
(取材于周涛同名散文)
16.下列对文章的理解,错误的两项是(4分)
A.作者认为牛和骆驼在外形、奔跑速度上比不上马,内在气质更和马无法相比。
B.巩乃斯草原上马群首领在旷野里呈现出的美丽、强壮和尊严让作者赞叹不已。
C.暴雨中狂奔的马群让作者强烈地感受到马是人类根本无法控制驾驭的动物。
D.作者无论是描写、抒情还是议论,情感都浓烈饱满,表现出强烈的爱马之心。
E.文章以“对不爱马的人怀有一点偏见”开篇,以“我”的想法作结,首尾呼应。
17.结合全文回答,作者为什么“一直对不爱马的人怀有一点偏见”?
(5分)
18.回答下面的问题(6分)
①“它们常和历史上的那些伟大的人物、民族的英雄一起被铸成铜像屹立在最醒目的地方。
”这句话在文章中的作用是什么?
(3分)
②“而马,当车辆只是在实用意义上取代了它,解放了它时,它从实用物进化为一种艺术品的时候恰恰开始了。
”这句话在文章中的含义是什么?
(3分)
19.结合生活,谈谈你对作者所说的“龙马精神”的理解和认识。
(不少于200字)(10分)
六、写作(60分)
20.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60分)
一只甲虫沿着树干向上爬,爬了一段之后掉了下来,它仍然从头再爬,每次都能前进一点儿。
一个人看见了,说:
“我的经历多像它啊!
”
另一个人看见了,说:
“为什么不换个地方爬上去啊?
”
又一个人看见了,说:
“多顽强的小虫啊!
”
……
请根据材料自定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西城区
四、本大题共2小题,共8分。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4~15题。
[来源:
Zxxk.Com]
尽管说,技术作为人类生活的基本组成部分由来已久,但是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技术却更多停留在工匠和下层民众的劳作技艺层次,未能成为精致的文化,并因此而为上流社会所不屑谈及。
人们常说,“君子动口不动手”,反映的就是社会主流思想对技术的忽视;《师说》中说“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虽不见得就是韩愈的想法,但是至少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一些实际状貌。
事实上,只是到了十九世纪,人们才开始意识到,技术比之前人们的想象要深刻得多。
一般而言,一种技术正在发挥其作用时,往往处在一个“自我隐蔽”的状态。
就像我们所戴的眼镜,当它正常地发挥作用时,它往往是不被我们的眼睛所注意到的。
我们的胃、大脑一刻不停地在工作,但是我们一般感觉不到它们的重要。
只有胃疼了、病了,我们才会在它的存在而外,感觉到它们是比较重要的人体组织。
所以,越是好的、合适的眼镜或越是健康的组织,我们可能越是注意不到它。
庄子所言“得鱼忘筌”,收获了鱼,就忘掉了捕鱼的工具,大概也就是对当时一种比较普遍的世象的解说。
因此,人们一般习惯于认为,技术性的东西只是一些不自觉就会隐退的旁枝末节,当然也就难以发挥决定性作用。
另外,不管是在古代西方还是在古代东方,学术传统的重要特点就是不太去追究那些外在于我们的操作方式,而注重其内在的理路,注重道理的证明、推理和演绎。
而证明、推理和演绎的过程,恰恰是不必诉诸外部经验即一般技术的。
它们只是在自身内部进行,在思路、理路里面走。
而那些与技术紧密相关的技术操作者往往置身社会底层,其对技术的推动作用的理解还缺少足够的影响力。
因此,尽管技术也对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社会思想的主流仍然一直将思想作为人类最本质的特征。
就像亚里士多德说,“人是有理性的动物”;笛卡尔也说,“我思故我在”。
帕斯卡更说,人就像一根芦苇,一滴水就可以把它压弯,所以人很渺小;然而他又说,人是一根有思想的芦苇,人因着自己的思想而获得尊严,成就伟大。
近代以来,一些传统开始慢慢改变。
曾经作为人类思想的“外在者”的技术,也开始慢慢地进入到我们视野的中心。
其实,技术恰恰是思想的一种显性延伸,技术凸显了思想的可贵与成熟。
也正因为如此,技术的长足进步,也就仍然有赖于人类思想的深入和发展。
14.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处于工匠和民众的劳作技艺层次的技术,一直未能成为人类生活的基本组成部分。
B.在过去,眼镜、筌等技术性因素在生活中能发挥怎样的作用,并不为人们所认识。
C.学术思想与技术实践的关系相对分离,是古代东西方学术传统中相似的特点方面。
D.近代技术在推动社会进步中的深刻意义,动摇了思想作为人类最本质特征的认识。
15.技术在过去长期被忽视,有哪些方面的原因?
请根据原文内容分条概括。
(5分)
五、本大题共4小题,共25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6~19题。
神圣的沉静 刘心武
还记得童年在重庆的一些事。
我家住在南岸狮子山,从那里可以到一座更高的真武山去游览。
真武山上有段路非常险,靠里是陡峭的山岩,靠外是极深的悬崖。
那天玩得很开心。
返回时,我故意贴在悬崖边上走,还蹦蹦跳跳的。
七岁的我还不懂生命的珍贵。
那样做,有存心让母亲看见着急的动机。
那悬崖下面的谷地,荒草里凸现着一块怪石,那石头自然生成盘蛇的状态,当中的一块耸起活像蛇颈和蛇头。
混混沌沌的我,竟然拾起石块朝悬崖下奋力掷去,把握不好投掷的重心,身体的姿势从旁看去就更惊心动魄了。
还记得那天母亲的身影面容。
她紧靠着路段里侧的峭壁,慢慢地走动。
她一定后悔转到那段路以前没能牢牢牵着我的手,把我控制在她身边,她自己往前挪步,眼睛却一直盯在我身上。
我顽皮地蹦跳投掷,不住地朝她嬉笑,怄她,气她,悬崖边缘就在我那活泼生命的几寸之外。
事后,特别是长大成人后,回想起母亲在那段时刻的神态,非常惊异,因为按一般的心理逻辑与行为逻辑,母亲应该是惶急地朝我呼喊,甚至走过来把我拉到路段里侧,但她却是一派沉静,没有呼喊,更没有吼叫,也没有要迈步上前干预我的征兆,她就只是抿着嘴唇,沉静地望着我,跟我相对平行地朝前移动。
那段险路终于走完,转过一道弯,路两边都是长满芭茅草和灌木的崖壁了,母亲才过来拉住我的手,依然无言,我只是感受到她那肥厚的手掌满溢着凉湿的汗水。
我写第一个长篇小说《钟鼓楼》时,母亲就住在我那小小的书房里,我伏桌在稿纸上书写,母亲就在我背后,静静地倚在床上读别人的作品。
我有时会转过身兴奋地告诉她,我写到某一段时自我感觉优秀,还会念一段给她听,她听了,竟不评论,没有鼓励的话,只是沉静地微笑,而且,有时她还会把手头所读的一篇作品的某些内容讲一下,那作品是一位同行写的,我没时间读,也并不以为对我有什么参考价值,不怎么耐烦听母亲介绍,母亲自然是觉得写得挺好,但她也并不加些褒扬的话语,她就是沉静地给我客观讲述,具有点穴的效应。
后来《钟鼓楼》得了茅盾文学奖,那时母亲已到成都哥哥家住,我写信向他们报喜,母亲也很快单独给我回了信,但那信里竟然只字未提我获奖的事,没什么祝贺词,只是语气沉静地嘱咐了我几件家务事,都是我在所谓事业有成而得意忘形时最容易忽略的。
2000年第三次去巴黎,又去罗浮宫看达·芬奇的《蒙娜丽莎》,在众多的观赏者中,我忽然产生了一个非常私密的感受,那就是蒙娜丽莎脸上的表情并不一定要概括为微笑,那其实是神圣的沉静。
那时母亲已仙去十二年,我凝视着蒙娜丽莎,觉得母亲的面容叠印在上面,继续昭示着我。
16.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文中写作者拾起石块朝悬崖下奋力掷去,身体的姿势从旁看去就更惊心动魄了,“惊心动魄”写出了小孩子的活泼顽皮所具有的强烈感染力。
B.山间的险路终于走完,作者感觉到母亲“那肥厚的手掌满溢着凉湿的汗水”,这一细节写出了表面沉静的母亲对“我”此前举动的极为担心。
C.当作者念写好的、自我感觉优秀的一段文字给母亲听时,母亲“竟不评论”,也“没有鼓励的话”,是因为碍于情面,母亲不好表达反对意见。
D.文中写母亲客观地向作者讲述她认可的别人的作品,作者认为这些话“具有点穴的效应”,“点穴”一词形象地表明了母亲的话语的针对性。
E.文末写作者觉得母亲的面容叠印在蒙娜丽莎的面容上,这样一种独特的感受,传递了儿子内心对母亲那“神圣的沉静”的由衷怀念与赞美。
17.在文中,生活中母亲的“沉静”表现在哪些方面?
请结合文意作概括。
(6分)
18.联系全文,如何理解最后一段文字中“神圣的沉静”的含意及其表达效果。
(5分)
19.文末说:
“我凝视着蒙娜丽莎,觉得母亲的面容叠印在上面,继续昭示着我。
”其中的“昭示”,意在强调由母亲传承而来的“神圣的沉静”这一精神财富的可贵。
请联系生活经历,谈谈身边的老师或家长曾经给过自己的昭示。
不少于200字。
(10分)
六、本大题共1小题,共60分。
20.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60分)
种子经历与黑暗的抗争,才能生根发芽、开花结果;蛹经历痛苦的蜕变,才能冲破束缚、破茧化蝶。
生命的发展,就是不断从一个自己走向另一个自己的过程。
这一过程,也许悄然无声,也许轰轰烈烈。
结合上面材料,以“走向另一个自己”为话题,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崇文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北京市 现代文 阅读 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