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天津版高考历史 第三单元 中国古代文明的曲折与繁荣魏晋至隋唐.docx
- 文档编号:23909464
- 上传时间:2023-05-22
- 格式:DOCX
- 页数:26
- 大小:336.28KB
高考天津版高考历史 第三单元 中国古代文明的曲折与繁荣魏晋至隋唐.docx
《高考天津版高考历史 第三单元 中国古代文明的曲折与繁荣魏晋至隋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天津版高考历史 第三单元 中国古代文明的曲折与繁荣魏晋至隋唐.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天津版高考历史第三单元中国古代文明的曲折与繁荣魏晋至隋唐
第三单元 中国古代文明的曲折与繁荣——魏晋至隋唐
挖命题
【考情探究】
考点
主要内容
5年考情
预测热度
考题示例
考查角度
核心素养
中央集权
制度的成熟
(1)隋唐的三省六部制
(2)唐太宗
—
—
—
★☆☆
魏晋至隋唐时
期的农业、手
工业和商业
(1)魏晋至隋唐时期的农业
(2)魏晋至隋唐时期的手工业
(3)魏晋至隋唐时期的商业
2014天津文综,2,4分
魏晋时期的农业
历史解释
时空观念
★☆☆
“三教合一”
及科技文化
(1)“三教合一”
(2)魏晋至隋唐时期的科技文化
—
—
—
★☆☆
分析解读 近几年天津卷对本单元内容的考查不多,考查方式以选择题为主,主要考查魏晋时期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以及相关农业书籍的产生,在探索农业生产技术的同时,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也有意识地将农业生产与儒家思想相结合。
当然,在备考时也不要忽略隋唐时期的政治制度建设问题。
【真题典例】
破考点
【单元概览】
一、时空定位(中华文明的曲折发展与繁荣)
二、阶段特征
1.魏晋(三国两晋南北朝)(220—589年)
三国两晋南北朝是中国古代文明的过渡时期。
中央集权制度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但三省制形成及选官制度的变化,推动了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魏晋时期北方的农耕经济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但江南经济得到了开发,为经济重心的南移奠定了基础,士人群体的形成推动了书法、绘画、文学等艺术的发展。
政治方面
①长期处于政权分立时期,北方战乱频仍,民族融合加强;②九品中正制维护了士族的政治特权
经济方面
①北方经济遭到破坏,南方经济发展并开始赶上北方;②北魏推行均田制,促进经济的恢复和发展;③南北朝时发明灌钢法,达到当时世界最高水平,并烧制出白瓷,制瓷业取得重大突破,战乱不断使商业发展受到影响
思想文
化方面
①佛教盛行,道教发展,儒学吸收佛、道思想,有了新发展。
②顾恺之“以形写神”;汉字发展为自觉的书法艺术,以东晋王羲之为代表。
③南朝祖冲之将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第七位,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最系统的一部农书
2.隋唐(581—907年)
隋唐是中国古代文明的繁荣时期。
隋唐时期形成了三省六部制、科举制,标志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成熟;农耕经济全面发展,农业、手工业、商业都取得了辉煌成就。
但是商业发展仍受时空限制。
隋唐时期,科举制度扩大了知识分子队伍,推动了文学艺术的进步。
政治方面
①国家统一局面再次出现,继承和发展了魏晋时期的中央制度,完善了三省六部制。
②开创和完善了科举选官制度;唐朝后期的藩镇割据影响了社会的发展
经济方面
①农业方面出现了曲辕犁和筒车;手工业方面,缂丝技术推动了丝织业的发展。
②制瓷技术进步,制瓷业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瓷器取代丝绸成为对外贸易的代表。
③唐朝商业繁荣,交通便利,长安成为国际大都市,但商业贸易受官府严格控制,“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
思想文化
方面
①佛、儒、道三家思想均有所发展,儒家的权威地位受到挑战,“三教合一”潮流弥漫社会生活各领域。
②科技发展,雕版印刷术出现,火药开始用于军事。
③以吴道子的作品为代表的绘画艺术,展现了雍容华贵的大唐气象;楷书、草书流行,出现了欧阳询、颜真卿等书法名家。
④唐朝诗歌发展进入黄金时期,出现了李白、杜甫等诗人,唐文化泽被后世
【考点集训】
考点一 中央集权制度的成熟
1.(2018江苏单科,3,3分)有学者认为,唐代前期中央各级行政机关以及地方诸道州府,行政上皆承受于尚书省。
“有事皆申尚书省取裁闻奏,不能径奏君相;诏令制敕亦必先下尚书省详定,然后下百司。
”由此可见,尚书省( )
A.剥夺中书与门下省的权力B.拥有起草诏令制敕的职权
C.阻隔皇帝与各州府的联系D.成为全国行政运行的枢纽
答案 D
2.(2015四川文综,2,4分)“中书、尚书令在西汉为少府属官,在东汉亦属少府,虽典机要,而去公卿甚远。
魏晋以来,浸以华重。
唐遂为三省官长,居真宰相之任。
”这段话意在指出( )
A.汉代少府份属九卿,位尊权重
B.唐代中书令和尚书令是真宰相
C.中书令和尚书令地位逐渐提高
D.三省制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
答案 C
3.钱穆的《国史新论》里描述唐代中央决策制度,凡军国大事,照例先由① 属官各拟意见,再由该省长官审核裁定,送经② 画敕后,再须送由③ 属官一番复审,若不同意,还得退回重拟。
①②③横线上应填写的分别是( )
A.中书省 皇帝 门下省
B.中书省 门下省 皇帝
C.中书省 门下省 尚书省
D.门下省 皇帝 尚书省
答案 A
考点二 魏晋至隋唐时期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
1.下列政策或措施反映北魏时期土地制度变革的是( )
A.“决裂阡陌,教民耕战”
B.“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
C.“验地土肥瘠,定其色号,分为五等,以地之等,均定税数”
D.“全其部落,顺其土俗”
答案 B
2.下列各项对南北朝时期农业发展起到促进作用的有( )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 D
考点三 “三教合一”及科技文化
1.(2016课标Ⅲ,26,4分)唐太宗对南朝后期竞相模仿萧子云书法的风气表示不屑,认为其“仅得成书,无丈夫之气”,只有王羲之的书法才“尽善尽美”,于是连西州(今吐鲁番)幼童习字的范本都是王羲之书帖。
王羲之在中国书法史上地位的确立,是因为( )
A.皇帝好恶决定社会对艺术的评判
B.王羲之的艺术成就不可超越
C.艺术水平与时代选择的共同作用
D.朝代更替影响艺术评判标准
答案 C
2.隋唐时期书法艺术家很多,他们兼通诸体,但都以楷书为主攻方向,其中颜真卿的字端庄稳重,结构精严,为唐代楷书之最。
下图属于颜真卿书法的是( )
答案 C
3.(节选)中国的历史文献资料十分丰富。
历史笔记资料表
作者
书名
内容
(北朝)
杨衒之
《洛阳伽蓝记》
展现了北魏都城洛阳四十年间的政治大事、中外交通、人物传记、市井景象、民间习俗、传说轶闻,书中亦有不少神异鬼怪故事。
然其遗闻轶事,颇足以补史乘(史书)存文献
(唐)
姚汝能
《安禄山事迹》
记载禄山诸事,文辞灿然,叙述颇详,而不免于琐杂,然新、旧《唐书》《资治通鉴》所记禄山事,亦不能舍此而他求也
(宋)
孟元老
《东京梦华录》
都城、坊市、风俗、典礼,靡不该载。
如此之类,皆可以互相考证,订史氏(史家)之误
——选编自姚继荣《唐宋历史笔记论丛》
(1)阅读上表,归纳历史笔记的特点,简述你对历史笔记史料价值的认识。
注:
史料价值是指史料在历史研究中的作用,因史料种类、来源、形式等不同,其价值也不同。
答案
(1)特点:
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语言生动、叙述详细。
认识:
历史笔记记载其他史书未记或少记的内容,可以丰富史料,弥补其他史书的缺失;历史笔记与其他史书相互考证,修正其他史书的错误;历史笔记来源多样,或轶闻趣事或传奇故事,所描述的事件未必完全真实可信。
总之,历史笔记受作者身份、资料来源等局限,信息未必完全客观可信,使用时应甄别辨识,去伪存真。
探史料
探究一 从“位高权重”到“共议国是”——汉至唐中枢权力机构的演变
史料呈现
史料1 (汉)武帝以雄才大略独揽事权,于是①重用内朝尚书,夺宰相权。
晚年又用中书。
(曹)魏世,中书监始参大政。
东晋则侍中始优。
下逮(南朝时)宋、齐,尚书、中书、侍中三者皆为辅臣。
唐代中央最高机关,依然是魏、晋以来的尚书、中书、门下三省。
但他们现在已是正式的宰相,而非帝王之私属。
其职权分配,则中书掌定旨出命,门下给事中掌封驳,尚书受而行之;古代的宰相权,现在是析而为三。
——钱穆《国史大纲》
史料2 垂拱三年,或诬告(宰相)祎之……(武)则天特令肃州刺史王本立推鞫(审问)其事。
本立宣敕示祎之,祎之曰:
②“不经凤阁(中书省)鸾台(门下省),何名为敕?
”则天大怒,以为拒捍制使,乃赐死于家。
——《旧唐书·刘祎之传》
史料3 宰相之职,佐天子总百官、治万事,其任重矣。
然自汉以来,位号不同,而③唐世宰相,名尤不正。
初,唐因隋制,以三省之长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此宰相职也。
——〔北宋〕欧阳修等《新唐书·百官志》
读史指导
史料
主旨
史料1:
西汉至隋唐中枢权力体系的演变
史料2:
唐代三省六部制的权力运行机制
史料3:
唐代三省六部制下,宰相共同理政
史料
解读
史料
背景
在古代中国政治与行政演进过程中,始终贯穿着专制主义与官僚政治两条主线。
专制主义的性质和官僚制度的特征共同决定了皇权与相权的斗争不可避免
重点
阐释
史料1:
君权与相权之争推动了汉至魏晋、隋唐中枢权力体系的演变。
①说明汉代实行内外朝制
史料2:
唐朝时期,权力运行需依照制度规定。
②说明皇帝直接下达诏令违制
史料3:
唐朝实行宰辅制度,多个宰相共议国是。
③指唐代三省长官皆为宰相
史料
认识
中枢权力机构的变化反映了皇权加强,相权削弱
史料应用
1.根据史料1,概括汉、魏晋、唐时期中枢机构的演变。
答案 汉武帝设内朝以夺相权;魏晋时期出现了三省;隋唐时期三省长官正式成为宰相。
2.根据史料2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刘祎之为何不认可“王本立宣读的‘敕书’”?
答案 诏敕须由中书省起草,门下省审议,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诏令被认为是违制的。
3.根据史料3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唐世宰相,名尤不正”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答案 唐代宰相名称不同,三省长官皆为宰相,共议国事,分散了宰相权力,与实际宰相地位不相符;皇权加强,削弱了相权。
探究二 封建政治制度的重要保障——选官制度
史料呈现
史料1 (汉代)察举制“四科取士”为:
“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四曰刚毅多略……①皆有孝悌廉公之行。
”
——《后汉书·百官志注》
史料2 (两晋)②九品访人,唯问中正。
故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也。
二者苟然,则荜门蓬户之俊,安得不有陆沉者哉!
——《晋书·段灼传》
史料3 唐人沈既济说:
“故太平君子,唯门调户选,③征文射策,以取禄位……是以进士为士林华选,四方观听,希其风采。
每岁得第之人,不浃辰而周闻天下。
”
——转引自韩国磐《隋唐五代史论集》
读史指导
史料
主旨
史料1:
汉代察举制选官的特点
史料2:
两晋选官实行九品中正制
史料3:
唐代选官实行科举制
史料
解读
史料
实证
三则史料均属于原始史料,分别介绍了汉代、两晋和唐代时期的选官制度
重点
阐释
史料1:
察举制强调品德、志节,具有主观色彩。
①说明选拔人才的主要依据是个人在地方上的声望
史料2:
九品中正制重家世和门第,会造成世家大族把持用人权的局面。
②是指由中正官综合士人德才、门第评定等级
史料3:
反映了唐代以考试成绩为标准选拔人才,具有相对客观性,体现了公开、公平。
③指撰写文章策论
史料
认识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日趋完善,体现了社会的公平、公正原则,但始终围绕皇权强化、中央集权加强的目的而变化,是巩固统治、强化专制统治的一种手段
史料应用
1.根据上述史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我国古代选官制度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答案 世官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和科举制。
2.根据史料1、3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与察举制相比,科举制在人才选拔方面具有怎样的优势?
答案 优势:
察举制强调品德、志节,具有人为性、主观性,科举制凭才学、考试成绩优劣选才,具有相对客观性,体现了公开、公平、制度化的发展趋势。
3.根据上述史料和所学知识,你如何理解“科举制实施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这一观点?
答案 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的选官权力基本在地方,而科举制公开考试,选官权力由地方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
过单元
【五年高考】
考点一 中央集权制度的成熟
统一命题、省(区、市)卷题组
1.(2018课标Ⅰ,25,4分)据学者研究,唐朝“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的藩镇基本情况如下表所示。
“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唐朝藩镇基本情况表
藩镇类型
数量(个)
官员任免
赋税供纳
兵额与功能
河朔型
7
藩镇自擅
不上供
拥重兵以自立
中原型
8
朝廷任命
少上供
驻重兵防骄藩
边疆型
17
朝廷任命
少上供
驻重兵守边疆
东南型
9
朝廷任命
上供
驻兵少防盗贼
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藩镇( )
A.控制了朝廷财政收入B.彼此之间攻伐不已
C.注重维护中央的权威D.延续了唐朝的统治
答案 D
2.(2018课标Ⅱ,26,4分)武则天时期,将中书、门下二省名称分别改为凤阁、鸾台,通过加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头衔,使低品级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
这一做法的目的是( )
A.扩大中书、门下二省的职权
B.为官员提供迅速晋升的机会
C.便于实现对朝政的全面控制
D.强化宰相参政议政职能
答案 C
3.(2017课标Ⅰ,26,4分)
记述
出处
“秦王(李世民)与薛举大战于泾州,我师败绩”
《旧唐书·高祖本纪》
“薛举寇泾州,太宗(李世民)率众讨之,不利而旋”
《旧唐书·太宗本纪》
“秦王世民为西讨元帅……刘文静(唐朝将领)及薛举战于泾州,败绩”
《新唐书·高祖本纪》
“薛举寇泾州,太宗为西讨元帅,进位雍州牧。
七月,太宗有疾,诸将为举所败”
《新唐书·太宗本纪》
上表为不同史籍关于唐武德元年同一事件的历史叙述。
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
A.皇帝李世民与薛举战于泾州
B.刘文静是战役中唐军的主帅
C.唐军与薛举在泾州作战失败
D.李世民患病导致了战役失败
答案 C
4.(2016北京文综,13,4分)中国古代某一时期,朝廷与地方矛盾尖锐。
某节度使派人到中书省办事,因其态度恶劣,遭宰相武元衡呵斥。
不久,武元衡在靖安坊的东门被该节度使派人刺杀。
此事发生在( )
A.汉长安B.唐长安C.宋汴梁D.元大都
答案 B
5.(2016课标Ⅱ,25,4分)两汉实行州郡推荐、朝廷考试任用的察举制;经魏晋九品中正制,至隋唐演变为自由投考、差额录用的科举制。
科举制更有利于( )
A.选拔最优秀的官吏B.鉴别官员道德水平
C.排除世家子弟入仕D.提升社会文化水平
答案 D
6.(2015北京文综,13,4分)某朝官员王锷通过贿赂企图兼任宰相。
皇帝同意了王锷的请求,并下诏“锷可兼宰相”。
时任给事中的李藩行使职权,驳回诏书。
由此推断,给事中隶属于( )
A.唐朝的门下省B.宋朝的枢密院
C.明朝的内阁D.清朝的军机处
答案 A
7.(2015广东文综,13,4分)针对皇帝频频越过中书省直接向六部官员下达诏令的现象,有朝臣说:
“事不出中书,是为乱政。
”由此可知,该朝臣( )
A.反对中央集权B.主张建立内阁
C.主张加强相权D.反对三省六部制
答案 C
8.(2014江苏单科,2,3分)唐前期规定“诸非州县之所不得置市”。
后期则规定:
“中县户满三千以上,置市令一人、史二人,其不满三千户以上者,并不得置市官。
若要路须置,旧来交易繁者,听依三千户法置。
”由此可见唐后期( )
A.市的建置制度已有所调整
B.县不满三千户绝不许设市
C.市的交易不再受官府监管
D.只有州县所在地才许设市
答案 A
9.(2014江苏单科,21,6分)(节选)历代王朝不断调控中枢权力以维护其统治。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郡举贤良,对策百余人,武帝善助对,由是独擢助为中大夫。
后得朱买臣、吾丘寿王、司马相如……并在左右。
……屡举贤良文学之士。
公孙弘起徒步(平民),数年至丞相。
开东阁,延贤人与谋议,朝觐奏事,因言国家便宜。
上令助等与大臣辩论,……大臣数诎。
——《汉书·严助传》
材料二 垂拱三年,或诬告(宰相)祎之,……(武)则天特令肃州刺史王本立推鞫(审问)其事。
本立宣敕示祎之,祎之曰:
“不经凤阁(中书省)鸾台(门下省),何名为敕?
”则天大怒,以为拒捍制使,乃赐死于家。
——《旧唐书·刘祎之传》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归纳汉武帝为削弱相权所采取的举措。
(3分)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刘祎之为何不认可王本立宣读的“敕书”。
(3分)
答案
(1)举措:
任用贤良文学之士为身边近臣;让他们参与议政、奏事;令其诘难大臣。
(2)说明:
诏敕须由中书省起草,门下省审议,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诏令被认为是违制的。
教师专用题组
1.(2014北京文综,15,4分)在历史学科的研究性学习中经常出现的错误是,使用单一或不充分的论据得出普遍性的结论。
下列选项中没有这类错误的是( )
A.《授时历》的颁行比现行公历早300年,所以中国古代科技水平领先世界
B.《西游记》是明代的一部优秀小说,所以明代文学蓬勃发展
C.唐代369位宰相中有83%来自北方,所以唐代宰相的来源存在地域差异
D.南宋扬州的城市人口占扬州总人口的81.83%,所以南宋的城市化水平很高
答案 C
2.(2017课标Ⅲ,44,15分)[历史——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北周武帝时期制定的《大律》“凡二十五篇”,制罪“二十五等”,定罪1537条,“条流苛密,比于齐(北齐)法,烦而不要”。
宣帝“更峻其法”,导致“上下愁怨”“内外离心”。
隋文帝取代北周建立隋朝,开皇初年两次“更定新律”,史谓《开皇律》。
隋朝统治者鉴于《北齐律》“法令明审,科条简要”,将其作为制定《开皇律》的主要参考,并“采魏、晋刑典,下至齐、梁,沿革轻重,取其折衷”,成文“十二卷”。
新律制罪二十等,废除“前代鞭刑及枭首”等“苛惨之法”,“以轻代重,化死为生”;定罪500条,删繁就简,比旧律减少死刑81条、流放刑154条、劳役刑等一千余条。
唐朝官修史书评价《开皇律》“刑网简要,疏而不失”。
——据《隋书》
(1)根据材料,概括隋代法律制度改革的特点。
(7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隋代《开皇律》制定的意义。
(8分)
答案
(1)改变了北周的严刑峻法,减轻刑罚;对之前的法律兼收并蓄、择善而从;法律条文简要而不繁琐。
(2)总结和发展了前代立法的经验;提高了法律的文明程度;为隋朝发展与强盛提供保障;为后世法制建设提供有益的借鉴。
考点二 魏晋至隋唐时期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
统一命题、省(区、市)卷题组
1.(2017课标Ⅱ,26,4分)北朝时,嗜好奶类制品的北方人常常嘲笑南方人的喝茶习俗。
唐中期,北方城市中,“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
其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所在山积”。
据此可知,唐中期( )
A.国家统一使南茶开始北运
B.南北方饮食习惯趋于一致
C.南方经济文化影响力上升
D.南方经济水平已超越北方
答案 C
2.(2017课标Ⅲ,26,4分)
土地规模(亩)
户数
户数比例
20以下
24
17.3%
20~130
103
74.1%
131~300
10
7.2%
300以上
2
1.4%
小计
139
100%
上表为唐代后期敦煌某地土地占有情况统计表。
据此可知,当时该地( )
A.自耕农经济盛行
B.土地集中现象突出
C.均田制破坏严重
D.农业生产效率提高
答案 A
3.(2016江苏单科,3,3分)《无锡道中赋水车》咏颂:
“翻翻联联衔尾鸦,荦荦确确蜕骨蛇……天公不念老农泣,唤取阿香推雷车。
”这里“水车”的使用( )
A.开启农具自动化的先河
B.提高了农田抗旱的能力
C.标志着灌溉技术的成熟
D.使农业摆脱自然的束缚
答案 B
4.(2015江苏单科,4,3分)唐人写淮北多有“稻垄泻泉声”之类的诗句,北宋仍有“水阔人间熟稻天”的描写。
但1678年,河道总督的奏疏已是“田地皆成沙土,止产粟米”,两年后就有人感叹是“沟洫之制,水陆失宜”。
淮北农耕变化表明古代农业 ( )
A.注重作物品种选择
B.需要政府合理作为
C.重视农田生态保护
D.全凭兴修水利工程
答案 B
5.(2014重庆文综,3,4分)战国秦汉时期,北方一直是全国的经济重心,但是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经济区独占鳌头的局面不复存在了,原本落后的江南经济区获得了显著发展,使长期以来的南北经济发展不平衡性与悬殊性缩小了。
这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 )
A.江南经济发展水平迅速超过北方
B.江南经济开发的新格局初步形成
C.中原经济区的优势地位不复存在
D.全国的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
答案 B
6.(2014广东文综,13,4分)唐代某诏令批评当时存在“恣行吞并,莫惧章程”和“口分永业(国家授予的田地),违法卖买”的现象。
这表明当时( )
A.井田制瓦解
B.分封制恢复
C.均田制受到破坏
D.“市”突破空间限制
答案 C
考点三 “三教合一”及科技文化
统一命题、省(区、市)卷题组
1.(2017北京文综,14,4分)唐代思想家、文学家柳宗元虽仕途失意,但在唐宋时期,他的思想和文学成就均得到极高评价。
明代“唐宋八大家”提法出现后,世人则多将他视为文学家,对其思想成就关注较少。
据此得出的认识,正确的是( )
A.对其思想评价受明代通俗文学左右
B.政治成败决定了对其文学成就的评价
C.对其成就评价受制于特定历史条件
D.明代对其成就的评价比唐宋更加全面
答案 C
2.(2017课标Ⅱ,25,4分)《史记》《汉书》均为私家撰著。
魏晋以后,朝廷任用史官负责修撰本朝或前朝历史,甚至由宰相主持,皇帝亲自参与,这反映出官修史书( )
A.记载的真实性
B.评价历史的公正性
C.修撰的政治性
D.解释历史的客观性
答案 C
3.(2016课标Ⅱ,24,4分)右图为三国曹魏《三体石经》的残片,
经文中的每个字均用先秦古文、小篆等三种字体刻写。
这三种
字体反映了( )
A.当时统一文字的努力
B.汉字演变的历史过程
C.当时字体流行的实际状况
D.汉字尚未形成完整的体系
答案 B
4.(2015重庆文综,2,4分)安史之乱(755—763)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有位诗人在这场战乱中写了一首诗: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写出了千古以来战争中妻离子散的悲哀。
这位诗人应该是( )
A.杜牧 B.孟浩然 C.杜甫 D.白居易
答案 C
5.(2014课标Ⅰ,25,4分)唐高祖李渊自认为是老子后裔,规定老子地位在孔子之上,佛教位居第三;武则天时明令佛教位在道教之上;后来唐武宗又大规模地“灭佛”。
这反映出唐代( )
A.皇帝的好恶决定宗教兴亡
B.道教的社会影响最大
C.儒学的政治地位最为稳固
D.佛教的社会基础薄弱
答案 C
6.(2014课标Ⅱ,25,4分)秦朝法律规定,私拿养子财物以偷盗罪论处,私拿亲子财物无罪;西晋时规定,私拿养子财物同样无罪。
这一变化表明,西晋时( )
A.养子亲子权利相同
B.血缘亲情逐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考天津版高考历史 第三单元 中国古代文明的曲折与繁荣魏晋至隋唐 高考 天津 历史 第三 单元 中国 古代文明 曲折 繁荣 魏晋 隋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