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校史.docx
- 文档编号:23902469
- 上传时间:2023-05-22
- 格式:DOCX
- 页数:7
- 大小:20.40KB
中大校史.docx
《中大校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大校史.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大校史
中大校史
建校初期-->>抗日战争胜利 (光辉历程之一)
1924年-1927年(建校初期)
中山大学,原名广东大学,是伟大的民主主义革命家孙中山先生于1924年创办的。
为了培养革命的军事、政治干部和科学人才,孙中山在创办黄埔军校的同时,把当时的国立广东高等师范学校、广东法科大学和广东省立农业专门学校合并,创立了广东大学,任命邹鲁为校长。
广东大学下设文、理、法、农、医5科16个学系。
校本部设在广州文明路。
1925年3月,孙中山先生逝世。
廖仲恺在国民党第一届中央执委会第七十一次会议上提议将广东大学改名为中山大学,以纪念孙中山先生。
8月,广东大学校务会议正式通过改名,得到国民政府批准。
1926年7月,国民政府正式明令将广东大学改名为中山大学。
1927年-1938年
1927年至1937年,中山大学各方面都有发展。
1930年9月至12月朱家骅为校长。
1931年6月至1932年1月由著名教育家许崇清任校长。
1931年设有文、法、理、农、医五个学科,同年将学科改称学院。
1932年2月后校长仍为邹鲁。
1934年成立工学院,1935年春成立研究院,开始招收研究生。
至此,中山大学设有文、法、理、工、农、医、研7个学院,23个学系,以及天文台、各研究所、医院、中小学等主要附属单位共19个。
中山大学校园建设方面也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在邹鲁校长等努力下,在广州市东郊白云山侧的石牌兴建了占地达12000亩的新校园。
1937年夏,广东法科学院并入中大法学院。
1938年夏,广东省立勤大学工学院并入中大工学院,1938年秋设立师范学院。
至1938年全校发展为文、理、法、工、农、医、师、研等8个学院,31学系。
1938年-45年(抗日战争时期)
抗日战争期间,中山大学曾三易校址,辗转跋涉。
校舍、图书、仪器设备损失惨重。
1938年10月,日军侵入广州,中山大学初迁广东罗定,后改迁云南江。
1940年4月许崇清复任校长(代)。
同年秋,他主持由江迁校回粤北坪石。
坪石时期,聘著名学者李达、洪琛、王亚南、陈寅恪、杨东莼等来校任教、讲学。
数学家胡金昌、艺术家许幸之、音乐家马思聪、黄友棣等亦曾任教于坪石。
在江和坪石时期,条件非常艰苦,各学院、系因陋就简、因地制宜,进行教学、科研活动,并开展社会调查,对弄清粤北、湖南、广西等地区的政治、经济、社会、少数民族情况,以及矿藏、水土、森林、植物资源作出了贡献,并在宣传抗战、普及科学文化知识等方面做了许多有益的工作。
1944年秋,日军进犯粤北,坪石告急,中山大学被迫迁往粤北连县、仁化和粤东兴宁、梅县各地。
1945年-1949年10月
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山大学各学院及机构于1945年陆续迁回石牌原址,各院、系逐步恢复、发展。
1945年12月王星拱出任校长,相继聘请了王起、王力、岑麒祥、钟敬文等教授,组成了新的较强的教师阵容。
至1948年,全校共有文、法、理、工、农、医、师、研8个学院、33个学系、3个专修科,以及先修班、附中、附小、幼儿院、附属医院、农场、林场等机构。
1948年6月至10月张云任校长(陈可忠代),1948年10月至1949年7月陈可忠正式接掌中大,1949年7月校长仍为张云。
1949年10月-->>改革开放 (光辉历程之二)
1949年10月-1966年
1949年10月14日广州解放,中山大学开始了新的一页。
1951年中央人民政府任命许崇清为中山大学校长,文化界知名人士冯乃超参与学校领导。
中山大学和其他院校一样,于1952年进行了院系调整。
中山大学的工、农、医、师四个学院划出,与岭南大学等其他兄弟院校有关系科合并,分别组成华南工学院、华南农学院、华南医学院(后改名中山医学院)、华南师范学院。
部分系科相继调往他校。
同时,以原中山大学和岭南大学的文、理学院为基础,并将广州以及中南地区部分高校的有关系科调整进来,组建成为一所以文理科为基础的综合性大学,设有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历史学、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地理学等8个学系。
校址由广州市东郊石牌迁到南郊康乐园岭南大学原址。
院系调整结束,许崇清和冯乃超继续任正副校长。
著名教授陈寅恪、陈序经、姜立夫、容庚、梁方仲等调入任教,增强了师资。
院系调整后,中山大学根据综合大学主要是培养科学研究人才、高等学校和中等学校师资的任务,开展了全面教学改革。
注重基础理论教学,以华南地区的经济建设和热带亚热带地区为主要研究方向。
1966年-1976年(文化大革命)
“文化大革命”10年动乱,学校遭到严重破坏,中山大学1966年至1969年停止招生4年。
改革开放以后
经历了七十多年的办学历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所进行的一系列教育改革,中山大学取得了较大发展,已成为一所包括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和管理科学的多科性综合大学。
1995年底,顺利建成规模可观的学校校园网。
中山大学地处广东,毗邻港澳,对外学术交流活跃。
与美国、加拿大、日本、澳大利亚、英国、法国、德国等国家和地区的100多所著名大学、学术机构和团体建立了学术交流关系,其中有30多所签署了交流协议。
每年派出大量人员到国外及港澳地区讲学、进修、考察和参加学术会议。
先后授予邹至庄、霍英东、曾宪梓、何善衡等为中山大学名誉博士,聘请了杨振宁、邹至庄、陈省身、等一批知名学者、教授为中山大学名誉教授和客座教授,还聘请了许多外国专家、教师来校讲学、任教。
历年来,中山大学在教学科研等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优秀人才,其中既有国家一流的专家学者,也有各级党政领导,更有各行各业的业务骨干以及一批遍及海内外的企业家。
1995年6月,中山大学顺利通过“211工程”部门预审。
1996年6月,《中山大学“211工程”重点学科建设项目》经有关部门组织专家论证,申报的9个学科(学科群)全部通过论证。
1999年9月,中山大学与珠海市人民政府签定协议,合作建设中山大学珠海校区。
珠海校区面积3.3平方公里,为中山大学在下个世纪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拓展了办学的空间,以此为依托,中山大学将扩大办学规模,提高办学层次,走上快速发展的轨道。
硕果累累:
改革开放至今 (光辉历程之三)
硕果累累:
改革开放至今
经历了七十多年的办学历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所进行的一系列教育改革,中山大学取得了较大发展,已成为一所包括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和管理科学的多科性综合大学。
目前,中山大学设有人文科学学院、外国语学院、法政学院、岭南(大学)学院、、管理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地球与环境科学学院、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物理科学与工程技术学院、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数学与计算科学学院等11个学院,以及研究生院、高等继续教育学院。
拥有24个研究所、36个研究中心,34个学系,48个本科专业。
共有5个国家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专业53个,硕士学位授权专业96个,还有2个硕士专业学位点。
还拥有物理学、生物学、化学、数学、历史学、管理学6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中国古代文学、动物学、光学、高分子化学和物理等4个国家级重点学科;有中国语言文学、历史学、哲学、生物学、物理学、化学等6个国家文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有中国第一个大学生体育训练基地。
全校有教职工3882人,其中教师1666人。
教师中,有中国科学院院士2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3人,博士生导师167人,教授338人,副教授580人,讲师539人。
国家人事部“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选4人,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人选7人,近年来,共有11位教师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
在校各类学生18370人,其中博士生550人,硕士生1785人,本科生9525人,外国留学生181人。
中山大学不仅师资力量比较雄厚,而且教学实验设备比较齐全。
在全校82个实验室中,超快速激光光谱学实验室和生物防治实验室是国家重点实验室;水生经济动物繁殖、营养和病害控制实验室与植物基因工程实验室是国家重点学科专业实验室,其设备和研究水平居国内外先进行列;近代物理、引力波探测、静电加速器、电子显微镜、同位素应用、计算、电化教育、测试等实验室(中心),拥有目前国内外较为先进的仪器设备。
图书馆藏书278.8万册,各类期刊万余种,并开展国际联机检索服务。
1995年底,顺利建成规模可观的学校校园网。
中山大学地处广东,毗邻港澳,对外学术交流活跃。
与美国、加拿大、日本、澳大利亚、英国、法国、德国等国家和地区的100多所著名大学、学术机构和团体建立了学术交流关系,其中有30多所签署了交流协议。
每年派出大量人员到国外及港澳地区讲学、进修、考察和参加学术会议。
先后授予邹至庄、霍英东、曾宪梓、何善衡等为中山大学名誉博士,聘请了杨振宁、邹至庄、陈省身、杨庆?
?
、朱经武、丘成桐、沈元穰、钱庆文、饶宗颐、桥本初次郎、费尔班克、陈香梅、等一批知名学者、教授为中山大学名誉教授和客座教授,还聘请了许多外国专家、教师来校讲学、任教。
自国家设立重点大学制度以来,中山大学一直是全国重点大学之一,也是我国首批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和建立首批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的单位之一。
学校有权评审和授予教授、副教授职称。
中山大学已经建立起学士—硕士—博士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
学校本科教育质量不断提高;研究生院是华南地区唯一的研究生院,是华南地区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重要基地。
历年来,中山大学在教学科研等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优秀人才,其中既有国家一流的专家学者,也有各级党政领导,更有各行各业的业务骨干以及一批遍及海内外的企业家。
为进一步办好中山大学,国家教委和广东省人民政府共建中山大学。
自1993年至今,广东省对中山大学的投入总计已达2.6亿元。
1995年6月,中山大学顺利通过“211工程”部门预审。
1996年6月,《中山大学“211工程”重点学科建设项目》经有关部门组织专家论证,申报的9个学科(学科群)全部通过论证。
1999年9月,中山大学与珠海市人民政府签定协议,合作建设中山大学珠海校区。
珠海校区面积3.3平方公里,为中山大学在下个世纪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拓展了办学的空间,以此为依托,中山大学将扩大办学规模,提高办学层次,走上快速发展的轨道。
中山大学座落在广州珠江之滨,校园面积4.5平方公里,康乐园中树木葱笼,绿草如茵;珠海校区依山面海,幽静怡人,是不可多得的读书治学的胜境。
中华民国时期(1924年2月-1949年10月)大事记 (时代撷英之一)
伟大的民主主义革命家孙中山先生于1924年创办广东大学。
1926年7月,国民政府正式明令将广东大学改名为中山大学。
抗日战争期间,中山大学曾三易校址,辗转跋涉。
校舍、图书、仪器设备损失惨重。
1938年
10月,日军侵入广州,中山大学初迁广东罗定,后改迁云南江。
1944年秋,日军进犯粤北,坪石告急,中山大学被迫迁往粤北连县、仁化和粤东兴宁、梅县各地。
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山大学各学院及机构于1945年陆续迁回石牌原址,各院、系逐步恢复、发展。
国立广东大学成立:
(时代撷英之二)
国立广东大学筹备处成立后,分别聘请了廖仲恺、胡汉民、汪精卫、伍朝枢、马君武、孙科、许崇清、蒋梦麟、李大钊、石瑛、胡适、王星拱、王世杰、周览、皮宗石、郭秉文、吴稚晖、李石曾、易寅村、杨庶堪、陈树人、熊希龄等为筹备委员.
石牌时期 (时代撷英之三__总论)
抗日战争期间,中山大学曾三易校址,后定址于石牌。
抗日战争其间,中山大学校址经历了三次迁移,这三次的被迫迁移给学校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在师生的心灵上烙下极深的印痕,然而在克服困厄、寻求存活的过程中,学校也焕发出分外的生命力,师生们珍惜得来确非容易的学习环境,教学相长,反而使这段长达七年的迁移成为中山大学发展史上辉煌的段落之一。
中山大学校址迁移简史
1933年3月,中山大学石牌新校舍开始第一期工程。
1934年9月,第一期工程完工,农、工、法三学院先迁入新址上课。
1937年,受抗战斗影响,石牌校舍已基本建成,原来分散在原国立广东高等师范学校、广东法科大学、广东农业专门学校、广东公医大学等旧校舍的师生全部搬往新址。
1938年10月21日,侵华日军占领广州。
1939年1月30日始至2月28日止,全校共组织15批750人迁到澄江。
学校于3月1日正式开学。
1940年8月,国立中山大学迁回粤北山区坪石办学。
1945年1月,日军进犯粤北,学校通告紧急疏迁,由坪石迁往仁化、梅县,往西走连县,学校师生分散三地。
1945年10月,陆续迁回广州原校址。
1952年,由于高校院系调整,以中山大学与岭南大学的文、理学院为基础,其他院校有关系科组成新的综合性大学--中山大学。
10月,中山大学从广州东郊石牌原址迁入广州南郊康乐村原岭南大学校址。
建国以后(时代撷英之四)
建国以后
时代撷英之四
沉痛教训:
1966年-1976年(文化大革命)
“文化大革命”10年动乱,学校遭到严重破坏,中山大学1966年至1969年停止招生4年。
硕果累累:
改革开放至今
经历了七十多年的办学历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所进行的一系列教育改革,中山大学取得了较大发展,已成为一所包括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和管理科学的多科性综合大学。
目前,中山大学设有人文科学学院、外国语学院、法政学院、岭南(大学)学院、、管理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地球与环境科学学院、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物理科学与工程技术学院、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数学与计算科学学院等11个学院,以及研究生院、高等继续教育学院。
拥有24个研究所、36个研究中心,34个学系,48个本科专业。
共有5个国家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专业53个,硕士学位授权专业96个,还有2个硕士专业学位点。
还拥有物理学、生物学、化学、数学、历史学、管理学6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中国古代文学、动物学、光学、高分子化学和物理等4个国家级重点学科;有中国语言文学、历史学、哲学、生物学、物理学、化学等6个国家文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有中国第一个大学生体育训练基地。
全校有教职工3882人,其中教师1666人。
教师中,有中国科学院院士2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3人,博士生导师167人,教授338人,副教授580人,讲师539人。
国家人事部“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选4人,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人选7人,近年来,共有11位教师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
在校各类学生18370人,其中博士生550人,硕士生1785人,本科生9525人,外国留学生181人。
中山大学不仅师资力量比较雄厚,而且教学实验设备比较齐全。
在全校82个实验室中,超快速激光光谱学实验室和生物防治实验室是国家重点实验室;水生经济动物繁殖、营养和病害控制实验室与植物基因工程实验室是国家重点学科专业实验室,其设备和研究水平居国内外先进行列;近代物理、引力波探测、静电加速器、电子显微镜、同位素应用、计算、电化教育、测试等实验室(中心),拥有目前国内外较为先进的仪器设备。
图书馆藏书278.8万册,各类期刊万余种,并开展国际联机检索服务。
1995年底,顺利建成规模可观的学校校园网。
中山大学地处广东,毗邻港澳,对外学术交流活跃。
与美国、加拿大、日本、澳大利亚、英国、法国、德国等国家和地区的100多所著名大学、学术机构和团体建立了学术交流关系,其中有30多所签署了交流协议。
每年派出大量人员到国外及港澳地区讲学、进修、考察和参加学术会议。
先后授予邹至庄、霍英东、曾宪梓、何善衡等为中山大学名誉博士,聘请了杨振宁、邹至庄、陈省身、杨庆?
?
、朱经武、丘成桐、沈元穰、钱庆文、饶宗颐、桥本初次郎、费尔班克、陈香梅、等一批知名学者、教授为中山大学名誉教授和客座教授,还聘请了许多外国专家、教师来校讲学、任教。
自国家设立重点大学制度以来,中山大学一直是全国重点大学之一,也是我国首批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和建立首批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的单位之一。
学校有权评审和授予教授、副教授职称。
中山大学已经建立起学士—硕士—博士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
学校本科教育质量不断提高;研究生院是华南地区唯一的研究生院,是华南地区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重要基地。
历年来,中山大学在教学科研等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优秀人才,其中既有国家一流的专家学者,也有各级党政领导,更有各行各业的业务骨干以及一批遍及海内外的企业家。
为进一步办好中山大学,国家教委和广东省人民政府共建中山大学。
自1993年至今,广东省对中山大学的投入总计已达2.6亿元。
1995年6月,中山大学顺利通过“211工程”部门预审。
1996年6月,《中山大学“211工程”重点学科建设项目》经有关部门组织专家论证,申报的9个学科(学科群)全部通过论证。
1999年9月,中山大学与珠海市人民政府签定协议,合作建设中山大学珠海校区。
珠海校区面积3.3平方公里,为中山大学在下个世纪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拓展了办学的空间,以此为依托,中山大学将扩大办学规模,提高办学层次,走上快速发展的轨道。
中山大学座落在广州珠江之滨,校园面积4.5平方公里,康乐园中树木葱笼,绿草如茵;珠海校区依山面海,幽静怡人,是不可多得的读书治学的胜境。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校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