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动物学 第四版下.docx
- 文档编号:23889077
- 上传时间:2023-05-21
- 格式:DOCX
- 页数:33
- 大小:40.31KB
普通动物学 第四版下.docx
《普通动物学 第四版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普通动物学 第四版下.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普通动物学第四版下
第十五章脊索动物门
15.1脊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与分类
15.1.1脊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重点)
脊索动物门就是动物界中最高等的一门。
脊索动物具有脊索、背神经管与咽鳃裂就是其最主要的三大特征。
(也就是区别脊索动物与无脊椎动物的基本特征)
脊索动物还有一些性状在高等无脊椎动物中也具有。
如:
三胚层、后口、次级体腔、两侧对称以及躯体与某些器官分节现象等,这些共同的特点表明脊索动物就是由无脊椎动物进化而来。
1、脊索就是身体背部起支持作用的棒状结构,位于消化道背面背神经管腹面。
在发生上来自胚胎的原肠背壁。
脊索终生存在于低等脊索动物中(如:
文昌鱼)或仅见于幼体时期(如:
尾索动物)脊椎动物中圆口类终生保留
其它类群只在胚胎期出现脊索,后来被脊椎所取代。
成体的脊索完全退化或保留残存。
脊索的出现就是动物进化史上的重大事件,它强化了对躯体的支持与保护功能,提高了定向、快速的运动的能力与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保护功能,也使躯体的大型化成为可能。
就是脊椎动物头部以及上下颌出现的前提条件。
2、背神经管就是脊索动物的神经中枢,位于脊索背面。
在发生上由胚胎背中部的外
胚层加厚下陷卷曲所形成。
3、鳃裂消化管前端的咽部两侧有一系列成对排列、数目不等的裂孔,直接开口
于体表或以一个共同的开口间接地与外界相通,称为鳃裂(也叫咽鳃裂)
低等水栖脊索动物的咽鳃裂终生存在,(在鳃裂之间的咽壁上着生布满
血管的鳃,为呼吸器官)陆栖脊索动物仅在胚胎期或幼体期(发:
两栖纲的蝌蚪)具有鳃裂,成体完全消失。
(名词解释)
4、如果具有尾,总为于肛门后方,称为肛后尾。
5、心脏位于消化管的腹面,循环系统为闭管式(不包括尾索动物)大多数脊索动物中具有红细胞。
15.1.2脊索动物的分类
现存的脊索动物约有14000种,分为3亚个门。
逆行变态:
一些脊索动物经过变态,失去一些重要的结构,形态变得更加简单,如柄海鞘成体形态结构与典型的脊索动物有很大的差异,这种变态,称为逆行变态。
(名词解释)
脊索动物,分为3个亚门:
尾索动物亚门、头索动物亚门、脊椎动物亚门。
1)尾索动物亚门包括尾海鞘纲、海鞘纲、樽海鞘纲。
2)头索动物亚门仅存头索纲,个体呈鱼形,头部不明显,故称无头类。
代表动
物文昌鱼。
3)脊椎动物亚门(有头类):
圆口纲、鱼纲、两栖纲、爬行纲、鸟纲、哺乳纲。
4)文昌鱼的循环系统与消化系统?
消化系统:
文昌鱼的消化系统有口、咽喉、肠与肛门,咽的内壁具有纤毛、背板、内柱等构造。
文昌鱼靠轮器与咽部纤毛的摆动,使带有食物微粒的水流经口入咽,食物被滤下留在咽内,而水则通过咽壁的鳃裂至围鳃腔,然后由腹孔排出体外。
咽内的食物微粒被内柱细胞的分泌物粘结成团,再由纤毛运动使它从后向前流动,经围咽沟转到咽上沟,往后推送进入肠内。
肠的末端开口于身体左侧的肛门。
循环系统:
血液循环。
文昌鱼循环系统属于闭管式,即血液完全在血管内流动,这种情形与脊椎动物基本相同。
无心脏,但就是具搏动能力的腹大动脉,因而被称为狭心动物。
5)脊椎动物亚门;神经管的前端分化为脑,又进一步分化为大脑、间脑、中脑、小脑与延脑。
文昌鱼的肌肉节呈“〈”形排列。
漏斗状结构为口笠。
略呈方形的结构为,生殖腺。
尾索动物亚门、头索动物亚门、脊椎动物亚门
类群
尾索动物亚门
头索动物亚门
脊椎动物亚门
脊索
仅见于尾部,多在成体消失
终生具有,纵贯全身
仅存于早期胚胎,以后被脊柱取代
背神经管
在幼体其前端发育成脑泡,成体退化为一个神经节
背方未愈合,前端膨大为脑泡,脑神经两对,脊神经背根与腹根不合并
分化发育成脑与脊髓
咽鳃裂
发达,终生具有
发达
水生种类终生具有,陆生种类仅存于胚胎
循环
开管式,反向循环
无心脏,闭管式循环
有心脏,闭管式循环
生殖发育
有性生殖、无性生殖,雌雄同体,异体受精;具有世代交替,发育为逆行变态。
有性生殖,变态发育,发育时间短。
以有性生殖为主
生活习性
幼体自由生活,成体固着生活
浅海沙中底栖生活,不善运动
海水生、淡水生或陆生
其她特征
外有被囊(故称被囊动物)
管细胞排泄
排泄系统渐趋完善
代表动物
柄海鞘
文昌鱼
鱼类等
第十六章圆口纲
圆口纲动物就是现存脊椎动物中最原始的一类,没有上、下颌,又称无颌类。
包括:
七鳃鳗目与盲鳗目两类。
(一)圆口纲的主要特征:
1、口为吸附式,没有上下颌,故称无颌类;
2、脊索终生存在,没有脊椎,只有神经弧的雏形;
3、只有奇鳍,无成对的偶鳍,附肢;
4、只有一个鼻孔,位于头部中线上;
5、具有独特的呼吸器官鳃囊;
6、内耳中只有1或2个半规管。
7、生活方式营寄生或半寄生。
(二)圆口纲的分类:
1.七鳃鳗目:
具有口漏斗与角质齿,鳃囊七对,以口漏斗吸附在鱼体表营半寄生生活。
如日本七鳃鳗。
2.盲鳗目:
口位于最前端,无口漏斗,具有4对口缘触须,鳃孔1-16对,常从鱼鳃钻入体内营体内寄生,如盲鳗、粘盲鳗。
七鳃鳗目与盲鳗目的特征、区别?
(选择、填空)
七鳃鳗目:
1)具有吸附型的口漏斗与角质齿,口位于漏斗的底部。
2)鼻孔在两眼间的稍前方。
3)脑垂体囊为盲管,不与咽部相通。
4)鳃囊7对,分别向体外开口,鳃笼发达。
5)内耳有2个半规管。
6)雌雄异体,卵小,发育有变态。
7)大多数种类的成鳗营半寄生生活。
盲鳗目:
1)无背鳍与口漏斗,口位于身体最前端,有4对口缘触须;
2)无呼吸管,脑垂体囊与咽相通,鼻孔开口于吻端。
3)眼退化,隐于皮下。
4)鳃孔l~16对,随不同种类而异,鳃笼不发达。
5)内耳仅一个半规管。
6)雌雄同体,卵大,无变态。
7)营寄生生活。
第十七章鱼纲
鱼类水生生活的特征,软骨鱼类与硬骨鱼类的主要区别?
(重点)
试从鱼类的形态结构说明其就是脊椎动物中最适合生活大水中的一大类群?
1、鱼有腮,可以在水中呼吸2、鱼体型为流线型,可以减少阻力3、鱼体内有鱼鳔,可以让鱼保持在适合生存的水层4、鱼有许多分化的鳍,起不同的作用5、鱼有侧线,可以平衡体内渗透压,并起到感知水流的作用6、大部分鱼背部为深色,腹部为浅色,属于保护色7、生殖能力强
(一)生物学特征
1、具上下颌及成对附肢(偶鳍);
2、骨骼为软骨或硬骨;脊索由脊柱替代、
3、头骨更完整;脑与感觉器官更发达;
4、身体分为头、躯干与尾,体被骨鳞或盾鳞,体表具侧线;
5、鳃为呼吸器官;
6、以鳔或脂肪调节身体比重(使其生活在不同的水层)
7、单循环;
8、具调节体内渗透压机制。
(二)较圆口类进步的特征:
1.始具上下颌,进入颌口类行列;
2、始具成对的附肢,即一对胸鳍与一对腹鳍;
3、始具一对鼻孔与内耳中的三个半规管。
17、1鱼纲的主要特征
17.1.1外形
身体分头、躯干、尾三部分,鳃盖后缘至肛门之间为躯干。
1、体型:
纺锤形、侧扁形、平扁形、棍棒形
纺锤形:
头尾轴长,背腹轴次之,左右轴最短;如鲤鱼。
侧扁形:
头尾轴较短,左右轴最短,背腹轴最长;如蝴蝶鱼。
平扁形:
背腹轴最短,左右轴特长,营底栖生活,如刺鳐;
棍棒形:
头尾轴延长,左右轴,背腹轴均很短,整体呈棒状,如黄鳝、鳗鲡。
2、尾部的形状:
原尾型(圆口类或鱼类幼鱼)、歪尾型(鲨类或鲟类)、正尾型(大多数硬骨鱼)
3、鱼类的鳍
奇鳍:
背鳍、臀鳍,保持平衡,辅助运动;
尾鳍:
控制方向,推动鱼体前进。
偶鳍:
胸鳍、腹鳍各一对,维持平衡,调节方向。
4、有成对的附肢(偶鳍)
1)软骨鱼的鳍:
尾鳍:
歪尾型。
偶鳍:
呈水平位
2)硬骨鱼的鳍:
尾鳍:
正尾型。
偶鳍:
呈垂直位
17.1.2皮肤及其衍生物
1、鱼类皮肤由表皮与真皮组成
2、鳞片:
根据形状的不同分为三种,盾鳞、硬鳞、骨鳞,骨鳞分为硬磷、圆鳞与栉鳞。
盾鳞:
真皮与表皮联合形成。
软骨鱼类
硬鳞:
真皮演化而成,鳞片呈斜方形,见于鲟鱼与雀鳝等。
圆鳞:
由真皮演化形成,游离的一端光滑,多见于鲤科鱼类。
栉鳞:
游离的一端生有许多细小锯状突起。
17.1.3骨骼系统
骨骼系统分为中轴骨骼与附肢骨骼两部分。
中轴骨骼包括头骨、脊椎与肋骨。
附肢骨骼包括鳍骨、带骨。
鳍骨又分为奇鳍骨与偶鳍骨
1、头骨:
脑颅与咽颅
连接:
以舌颌骨将下颌悬挂于脑颅(舌接式)
(1)脑颅
软骨鱼:
构造简单,只就是一个软骨脑箱保护脑部
硬骨鱼:
由许多硬骨骨片所组成。
(2)咽颅
颌弓:
一对,支持上下颌
舌弓:
一对,舌的支持物
鳃弓:
五对,支持鳃,最后一对鳃弓不具鳃,长咽喉齿。
2、脊椎
脊椎:
体椎与尾椎。
体椎附有肋骨
双凹型椎体(鱼类特有):
每一脊椎的椎体,前后两面都就是凹型。
3附肢骨骼:
肩带与腰带
17.1.4肌肉系统
肌肉:
分化程度不高,分节明显,由肌节构成,有的特化形成发电器(电鳐、电鳗)。
但非洲电鲇发电器由真皮腺转化而成。
17.1.5消化系统
1、出现上、下颌。
口的位置与食性关系密切
2、出现牙齿:
多出齿;滤食器官。
3出现鳃耙:
着生在鳃弓内侧的骨质突起,数目、形状与疏密程
度与食性有关。
4出现食道与胃、肠的分化。
螺旋瓣:
软骨鱼类肠壁向内突出呈螺旋形的薄片结构。
具有延缓食物通过与增加消化吸收面积的功用。
幽门盲囊:
硬骨鱼
5泄殖腔孔(软骨鱼)与肛门、泄殖孔(硬骨鱼)
消化道的长短因食性不同而有差异:
肉食性鱼类:
胃、肠分化明显,肠管较短
草食性鱼类:
胃、肠分化不明显,肠管较长
6消化腺:
软骨鱼:
有独立的肝脏与胰脏
硬骨鱼:
肝胰脏
7、消化系统包括消化管与消化腺,消化管由4个层组成:
浆膜、肌层、黏膜下层、黏膜。
17.1.6呼吸系统
1)鱼类的呼吸器官就是:
鳃。
鳃的结构:
鳃弓、鳃耙、鳃丝。
鳃的构成:
鳃小片(次级鳃瓣)—鳃丝(初级鳃瓣)—鳃片(半鳃)—全鳃
2)软骨鱼与硬骨鱼鳃的构造比较:
硬骨鱼
软骨鱼
每侧半鳃
8个
9个
鳃间隔
退化
发达
鳃裂外开口
鳃腔
体表
鳃盖骨
有
无
咽喉齿
有
无
逆流交换:
水流经鳃丝行气体交换时,水流的方向与次级鳃瓣毛细血管血液流动的方向就是相反的,促使气体的充分交换。
3)鳔与浮力:
鳔:
在大多数鱼类无呼吸功能,仅具调节比重的作用;使鱼类在不同水层悬浮
开鳔类:
有一鳔管通入食管背面,以吞咽或吐出空气调节气体。
闭鳔类:
不具鳔管,依靠鳔的红腺与卵圆区来调节气体容量。
17.1.7循环系统
心脏:
静脉窦、一心房、一心室、动脉圆锥(或动脉球)
A、心脏小,血流速度慢;
B、心脏位于最后一对鳃弓腹侧,较靠前;
C、心脏为一心房一心室,单循环;
D、肺鱼的心脏开始出现分隔,向双循环发展。
17.1.8排泄系统与渗透压系统
1、软骨鱼的排泄物以尿素为主。
硬骨鱼的排泄物以铵盐为主
排泄系统由肾、输尿管与膀胱组成,其功能除排泄尿液外,在维持鱼体内正常的体液浓度,进行渗透压调节也有重要的作用。
2、渗透压的调节:
简述鱼类肾脏在调节体内渗透压方面所起的作用。
答:
鱼类具有调节渗透压的机能。
淡水鱼类体液的盐分浓度一般高于外界环境,为一高渗溶液,以血液冰点下降表示其渗透压,约为—0、57,而淡水则接近于0℃(海水为—2.0℃)。
按渗透原理,体外的淡水将不断地通过半渗性的鳃与口腔粘膜等渗入体内,但肾脏可借助众多肾小球的泌尿作用,及时排出浓度极低几乎等于清水的大量尿液,保持体内水分恒定。
淡水鱼类在尿液的滤泌与排泄过程中,丧失的盐分很久;这就是因为肾小管具有重吸收作用,将滤泌尿液中的盐分重新吸收回血液内。
此外,有些鱼类还能通过食物或依靠鳃上特化的吸盐细胞从外界吸收盐分,这对鱼类维持渗透压的平衡,也具有重要的作用。
如把淡水鱼置于海水中,则会造成组织失水而体内积贮过量盐分、血液粘滞性提高、血细胞沉降速度减慢,最后导致死亡。
海洋鱼类体液内的盐分浓度比海水略低,为一低渗性溶液。
按渗透原理,体内水分将不断地从鳃与体表向外渗出,若不加以调节,可因大量失水而死亡。
为维持体内、外的水分平衡,鱼类除了从食物内获取水分外,尚须吞饮海水,然而吞饮海水的结果又造成了盐分浓度在鱼体内的增高。
为减少盐分的积聚,海鱼把吞下的海水先由肠壁连盐带水一并渗入血液中,再由鳃上的排盐:
细胞将多余的盐分排出而把水分截留下来,使体液维持正常的低浓度。
海洋鱼类肾脏内的肾小体数量比淡水鱼类少得多,甚至完全消失,以此达到节缩泌尿量与水分消耗的目的。
软骨鱼类用另一种方式调节渗透压以适应海水生活,它们的血液中因含2%左右的尿素而浓度高于海水,不致产生失水过多现象。
尿素就是软骨鱼类在海水中使之保持体内水与盐分动态平衡的主要因子,当血液内尿素含量偏高时,从鳃区进入的水分就多。
进水量增多后稀释了血液的浓度,排尿量随之相应增加,因而尿素流失也多。
当血液内尿素含量降低到一定程度时,进水就会自动减少,排尿量相应递减,于就是尿素含量又开始逐渐升高。
综上所述,淡水鱼类与海洋鱼类由于生活在环境条件不同的水域中,所以二者分别通过其独特的途径进行渗透压调节。
因而海洋鱼类都不能进入淡水生活,反之亦然。
17.1.9生殖系统
1、多为雌雄异体,有生殖腺与生殖管道。
软骨鱼类;输精管:
由中肾管转变而成输卵管:
由一部分前肾管形成
硬骨鱼类:
输精管:
利用腹膜围成的管道输卵管:
由一部分前肾管形成
性逆转:
性腺的发育从胚胎期到性成熟都就是卵巢,只产生卵子
经第一次繁殖后,卵巢内部发生改变,逐渐转变成
精巢呈现出雄鱼特征(黄鳝)。
2生殖方式
卵生:
大多数鱼类(体外发育)
卵胎生:
假胎生:
(二)洄游
洄游:
鱼类生命活动中的一种周期性、定向性与群体性的迁徙活动。
1生殖洄游:
鱼类生殖腺发育成熟的一定时期内,沿着一定路线从越冬或索饵场向产卵地的迁移、。
(1)由深海游向浅海与近海产卵:
如大、小黄鱼。
(2)溯河洄游:
如鲥鱼、大马哈鱼等。
(3)降河洄游:
如鳗鲡。
2索饵洄游:
为寻找食物而进行的洄游。
3越冬洄游:
寻找适宜的越冬场所进行的洄游。
17.1.10神经系统
(一)中枢神经系统
1脑
大脑:
不发达,软骨鱼类的大脑较硬骨鱼类发达。
纹状体发达
间脑:
背面具松果体
中脑:
视叶发达
小脑:
不同种类发达程度不同
延脑:
许多生命活动中枢
2脊髓:
内灰外白
(二)周围神经系统
1、脑神经:
10对(重点)
2、神经:
由背根与腹根愈合而成。
背根:
将感觉传入脊髓,又称感觉根;
腹根:
将神经冲动传到身体各部,又称运动根。
17.1.11感觉器官
1侧线:
由感受机械刺激的神经丘器官与感受电刺激的壶腹器
官组成、
2嗅觉:
发达,有1对外鼻孔与1对嗅囊相连
3听平衡器官:
仅有内耳,3个半规管、椭圆囊与球状囊(底
部具瓶装囊)
韦伯氏器:
鲤科鱼类的前3块脊椎的一部分变化成韦伯氏小骨,
(包括三角骨、间插骨与舟骨)。
三角骨的后端与鳔
壁相接触,舟骨与内耳的围淋巴腔接触。
水中的声波
引起鳔内气体振动,通过韦氏小骨传导到内耳,从
而产生听觉。
4血管囊:
深度与压力感受器
4眼:
大多数没有眼睑,具有脊椎动物眼的基本模式
具巩膜、脉络膜与视网膜;
折光系统(角膜、房水、晶体与玻璃体)
17.2鱼纲的分类
软骨鱼类:
全头亚纲、板鳃鱼亚纲
硬骨鱼类:
腔棘鱼亚纲、肺鱼亚纲、辐鳍亚纲
1、我国四大渔产业:
青鱼、草鱼、鳙鱼、鲢鱼
2、我国有四大海鱼之称的就是:
大黄鱼、小黄鱼、带鱼、鲐鱼
鲤科、鲈形目
软骨鱼纲硬骨鱼纲
1、骨骼软骨软骨与硬骨
2、鳞片盾鳞硬鳞或骨鳞
3、鳃鳃裂直接开口体壁鳃裂不直接开口体壁
有鳃间膈有鳃盖,鳃间膈退化
4、口位头的腹面头的前端
5、鳔无大多有
6、尾型歪尾型正尾型
7生殖体内受精大多体外受精
8螺旋瓣有无
比较硬骨鱼与软骨鱼的主要区别?
(重点)
答:
软骨鱼类:
1)就是骨骼全为软骨的海生鱼类,体被盾磷。
2)鼻孔腹位,鳃孔5~7孔。
3)鳍的末端附生皮质鳍条。
歪型尾。
4)无鳔与“肺”,肠具有螺旋瓣,输卵管与卵巢不直接相连,雄鱼有鳍脚。
5)营体内受精。
硬骨鱼类:
1)骨骼大多由硬骨组成,体被骨磷或硬磷,一部分鱼类的鱼片有退化现象;
2)鼻孔位于吻的背面;鳃间隔退化,鳃腔外有骨质鳃盖骨,头的后缘每侧有一外鳃孔。
3)鳍膜内有鳍条支持,大多为正型尾。
4)通常有鳔,肠内大多无螺旋瓣;生殖腺外膜延伸成生殖导管,两者直接相连。
无泄殖腔与鳍脚,
5)营体外受精。
小结鱼类的经济价值?
答:
鱼类就是水产事业的主体,具有突出的经济意义。
全世界的年渔产量已接近1亿t,除30%用作饲料外,70%均为人类食品。
1)鱼的肉味鲜美,就是高蛋白、低脂肪、高能量、易消化的优质食品;此外鱼肉中还有人类必需与容易吸收的脂肪、钙、磷、铁、赖氨酸、抗坏血酸与多种维生素。
2)除鲜食还加工成“海洋牛肉”(肉组织状的浓缩鱼蛋白)、鱼翅(鲨鱼鳍)、鱼肚(鱼鳔)与鱼唇(鲨、鳐的吻软骨)等珍馐。
3)渔产品还被开发进行了广泛的综合利用,为工业与医药生产提供原料。
鱼鳞可提取与制成鱼光鳞、鱼鳞胶、咖啡因等。
4)鲨鱼的皮可做成上等皮革制品,鱼皮的优点就是容易染色,产品成本也低。
5)鱼类内脏器官的利用就是多方面的:
如含有高脂率的鱼肝(鳕、鲨、鲆等)可提制鱼肝油,就是医疗及防治人体疾病的常用营养药物;海马与海龙就是传统中药,有滋补、安神、舒筋活络等功效。
第十八章两栖纲
脊椎动物的进化就是一个由水生到陆生的演化过程。
两栖类就就是一个由水生向陆生发展的过渡类型。
18.1从水生到陆生的转变
18.1.1水陆环境的主要差异
1)空气含氧量比水中充分;
2)水的密度比空气大;
3)水温的稳定性:
水温变化幅度一般不超过25~30℃
陆地温度周期性剧烈变化
4)陆地环境的多样性:
地形复杂、植被多样—可提供优越条件;
复杂多样的环境—也存在对动物不利因素
18.1.2水生过渡到陆生所要面临的问题
1)支持体重并完成运动:
(出现四肢)
2)利用空气中的氧气:
(出现肺)
3)防止体内水分蒸发:
(基本没解决)
注:
表皮出现薄的角质层,但作用甚微。
4)在陆地繁殖:
(没解决)
5)维持体温的恒定性:
(没解决)
6)适应陆地的感官与神经系统:
(基本解决)
18.1.3五趾型附肢及其在演画史上的意义
1)五趾型四肢的共同特点:
肩带借肌肉间接地与头骨与脊柱联接,使前肢活动范围较大;腰带直接与脊柱联接,构成对躯体重力的主要支持。
2)五趾型四肢的来源:
古总鳍鱼的偶鳍。
3)五趾型四肢的对陆生生活的重要性:
18.1.4两栖对陆生初步适应与不完善性
适应陆生的进步特征、不完善特征。
(重点)
答:
两栖动物的五趾型附肢与鱼鳍不同,发展了具有多支点的杠杆运动的关节。
1)肩带游离,前肢在摆脱头骨的制约后,不但获得了较大的活动范围,而且也增强了动作的复杂性与灵活性;
2)腰带一方面直接与脊柱牢固地联结,另一方面又与后肢骨相关节,构成支持体重与运动的主要工具,使登陆的目标得以实现。
3)呼吸不能由肺单独承担,必须有皮肤呼吸的帮助,皮肤呼吸就必须保持皮肤的湿润,这样会使皮肤大量水份蒸发,这不利于陆地生活。
4)两栖动物虽已具备登陆的身体结构,但就是繁殖与幼体发育仍旧必须在淡水中进行。
幼体形态似鱼,用鳃呼吸,有侧线,依靠尾鳍游泳,发育中需经变态才能上陆生活。
18.2两栖纲的主要特征
(一)两栖纲的主要特征:
1、幼体鳃呼吸,成体肺呼吸,皮肤有辅助呼吸的作用;
2、幼体为单循环,成体行不完全的双循环;
3、出现五趾型附肢;
4、水中交配,体外受精,体外发育,须经过变态。
5、皮肤裸露,富有皮肤腺。
有辅助呼吸的功能;
6、新陈代谢水平低,体温随外界温度而变化;
18.2.1外形
两栖动物的体型大致可分为蚓螈型、鲵螈型与蛙蟾型。
分头部、躯干部、四肢三部分
口、鼻孔、眼、鼓膜、♂性声囊
前肢四指、后肢五趾、具蹼
18.2.2皮肤
1、皮肤裸露无鳞,表皮外层C有轻微角质化。
2、表皮富含多C腺体,皮肤可辅助呼吸。
3、真皮内有许多色素C,体色可变(保护色)
4、皮肤透性很大。
(水、空气、钠等)
5、皮下淋巴间隙发达皮易剥掉。
注:
有些种类的某些粘液腺特化为毒腺。
如蟾蜍的耳旁腺
18.2.3骨骼系统
1、脊柱:
由颈椎、躯干椎、荐椎与尾椎所组成。
(具有颈椎与荐椎就是陆地脊椎动物的特征)
脊椎骨除少数水生种类为类似鱼类的双凹型外,多数为前凹型与后凹型。
脊柱的特点:
9枚椎骨(1颈、7躯、1荐)+1枚尾椎骨
颈椎:
称寰椎。
以两个关节窝与头骨的两个枕骨髁相关节,头部可上下稍能活动。
荐椎:
与腰带相连使后肢获得较大的支持。
椎骨类型:
青蛙:
参差型(7前凹型、1双凹型)
蟾蜍:
前凹型
2、头骨:
骨化程度高,舌颌骨变为耳柱骨,具双枕骨髁(重点)。
3、带骨及肢骨:
带骨及肢骨特点:
①肩带已不附着在头骨上,使头部与前肢的活动性均增大。
②腰带借荐椎与脊柱相连,使后肢可以支撑身体。
(但荐椎1枚支撑力极弱)。
③四肢骨的结构与其它陆生脊椎动物相似。
(重点)
前肢:
桡骨尺骨愈合为桡尺骨、第1指隐于皮下
后肢:
胫骨腓骨愈合为胫腓骨、2枚跗骨甚大
18.2.4肌肉系统
由鱼类进化到两栖类,上陆后的运动更加复杂化(游泳、爬行、跳跃)。
两栖类肌肉有如下特点:
1)肌肉分节现象已不明显。
形成肌肉块。
(腹直肌仍有分节的遗迹)
2)具四肢肌肉,而且后肢肌肉发达。
3)鳃肌退化,少部分鳃肌演化为舌、喉部的肌肉。
18.2.5消化系统
消化腺:
肝脏(2—3叶)、胰脏
消化管:
口咽腔、食道、胃、肠、泄殖腔
消化系统的特点:
1)两栖类的口咽腔结构复杂。
2)具肌肉质的舌可主动捕食。
3)出现了唾液腺可湿润食物,陆生动物特征。
18.2.6呼吸系统
组成:
鼻、口咽腔、喉气管室、肺脏
特点:
肺脏:
一对结构简单的薄壁盲囊,其内壁呈蜂窝状。
呼吸面积较小,需要辅助呼吸器官弥补肺摄氧的不足。
喉气管室:
喉门后方的一小段。
两片软骨,一对声带。
呼吸动作:
主要依靠口咽腔底部的升降与颤抖来完成。
呼吸方式:
咽式呼吸:
由于无肋骨及胸廓,肺的结构简单,因而产生特殊的咽式呼吸
口咽腔呼吸:
暖与季节口咽腔底部有节律上下颤动。
此时喉门关。
皮肤呼吸:
平时可辅助呼吸,相当于肺获氧的2/5;冬眠季节完全靠皮肤呼吸。
18.2.7循环系统
心脏两心房一心室,行不完善的双循。
体循环:
血液在心脏与全身(除肺)之间的循环。
肺循环:
血液在心脏与肺之间的循环。
18.2.8泌尿生殖系统
肾脏一对(中肾型),中肾管为输尿管,具有泄殖腔膀胱;
雌体具卵巢一对,苗勒氏管为输卵管;
雄体具精巢一对,中肾管兼备输精作用,苗勒氏管退化。
18.2.9神经系统
脑:
大脑较鱼类发达,出现原脑皮,形成左右大脑半球;
神经:
脑神经10对,脊神经形成臂丛与腰丛;
18.2.10感官
眼:
角膜突出,水晶体扁圆,靠水晶体牵引肌将其前拉聚光,视力较弱;
耳:
有内耳与中耳
内耳:
有三个半规管,椭圆囊、球状囊(分化出听壶的);
中耳:
有鼓膜、耳柱石、鼓室、耳咽管。
18.3两栖纲的分类
3大类:
无足目、有尾目与无尾目(重点)
1、无尾目(重点)科
蛙形目的主要特征:
①体短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普通动物学 第四版下 普通 动物学 第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