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二单元6辛弃疾词两首同课异构教案.docx
- 文档编号:23889061
- 上传时间:2023-05-21
- 格式:DOCX
- 页数:17
- 大小:132.05KB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二单元6辛弃疾词两首同课异构教案.docx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二单元6辛弃疾词两首同课异构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二单元6辛弃疾词两首同课异构教案.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二单元6辛弃疾词两首同课异构教案
6辛弃疾词两首
新课导入
【导入1】"铜板铁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自古以来"苏辛"并称,苏轼和辛弃疾分别代表着北宋和南宋的豪放风格。
【导入2】 前面我们已经学过北宋两位词人柳永和苏轼的词。
现在我们来简单回顾一下前面的内容。
大家都知道,词从总体上看分婉约和豪放两派。
婉约派代表柳永的词音律和谐,美妙动听。
其中“杨柳岸,晓风残月”更是千古传诵的名句。
同学们不仅要会背,更重要的是要领悟它到底妙在哪里。
豪放派代表苏轼本单元有两首词:
《念奴娇赤壁怀古》是首豪壮的怀古词,《定风波》虽然记的是途中遇雨这件小事,却表达出词人洒脱放达的人生态度。
相信同学们都非常喜欢这类词。
一提到豪放词,大家肯定马上想到苏轼,但今天呢,我们来学习另外一位豪放派的代表词人。
他是谁呢?
(学生齐答:
辛弃疾)对,就是与苏轼并称为“苏辛“的辛弃疾。
【导入3】继承苏武把词的豪放风格加以发扬光大,使它蔚然成为一大宗派,主要应归功于辛弃疾。
辛弃疾的词,"慷慨纵横,有不可一世之概"。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这种豪迈风格的形成,首先决定于他的作品有深厚的爱国热情和广阔的社会内容。
【导入4】一曲《辛弃疾》,谱写了这位抗金名将,金戈铁马走沙场的英雄虎胆,三言两语写天下的豪情无涯。
品读辛弃疾诗词,带你重温一段历史,带你走进一个传奇,带你了解一个真正的辛弃疾!
同课异构
教案A(课程标准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作者的有关常识及其词作的写作背景,了解辛弃疾词的艺术风格。
2、过程与方法
①反复品读吟诵,理解词的内容。
②学习作者用典对比、类比的写作手法,领悟词的内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品味重点语句,理解作者所抒发的英雄失意,功业未成的悲愤之情,激励自己的爱国斗志。
教学重点
联系作者的生平及写作背景,体会辛词的内容、艺术魅力、风格及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典故的运用所取得的艺术效果。
教学方法
诵读、讨论、比较、合作交流探究。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环节一导入(见“新课导入”)
环节二作者简介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济南历城(今属山东)人。
祖父辛赞,未及南渡,仕金历宿亳沂海诸州。
辛弃疾受学于亳州刘瞻,与党怀英为同社生,号“辛党”。
二十一岁参加耿京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
任职期间,采取积极措施,招集流亡,训练军队,奖励耕战,打击贪污豪强,注意安定民生。
一生坚决主张抗金。
在《美芹十论》、《九议》等奏疏中,具体分析当时的政治军事形势,对夸大金兵力量、鼓吹妥协投降的谬论,作了有力的驳斥;要求加强作战准备,鼓励士气,以恢复中原。
他所提出的抗金建议,均未被采纳,并遭到主和派的打击,曾长期落职闲居江西上饶、铅山一带。
晚年一度起用,不久病卒。
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南宋上层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进行揭露和批判;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
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
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并称为“苏辛”。
环节三指导朗读,整体感知课文。
听录音,正音。
提示:
①把握韵脚,际髻、意、未、气、泪,韵脚均为入声,应读得浑重有力一些。
②下阕中有两个问句,一个感叹句,应读出激愤、忧愁、感慨的基调。
③全词抒情色彩浓烈,朗读时注意把握。
环节四赏析探究
【活动1】上阕
(1)前两句写江景,引导学生说出作者是抓住了景物的什么特点来写的,哪些词句富有表现力。
策略:
注意赏析“千里”“无际”。
【明确】抓住了江南秋季的特点,楚天千里,辽远空阔,秋色无边无际。
大江流向天边,不知何处是它的尽头,气象阔远。
“楚天”泛指长江中下游一带,“水随天去”的“水”浩浩荡荡奔流不息的长江。
“千里清秋”和“秋无际”,写出了江南秋季的特点。
(2)“遥岑”三句是写山,采用了什么手法?
“愁”“恨”缘何而发?
策略:
注意赏析“愁”“恨”,可结合姜夔《扬州慢》中的“废池乔木,犹厌言兵”中的“厌”,更便于学生理解。
【明确】“遥岑”即远山。
放眼望去,那层层叠叠的群山,有的很像美人头上插戴的玉簪,有的很像美人头上的螺旋形的发髻,这些都引起词人的忧愁和愤恨。
作者采用移情及物的手法,人心中有愁有恨,所见之远山也似乎在“献愁供恨”。
“愁恨”从何而来?
词义间留下的空白给了读者想象的余地。
北望之际,中原收复无日,南望之时,朝廷主和,偏安一隅,志士不得其位,以上种种是词人恨之深、愁之大者。
(3)“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三句是写景,组织学生讨论“落日”“断鸿”“游子”几个意象的含义。
【明确】落日的余晖映照着楼头,失群的孤雁传来阵阵的哀鸣,一见一闻,通过日暮景色渲染出一种苍茫悲凉的气氛,以有声有色的景物更进一层写出了词人的孤寂和悲苦。
“落日”本是自然景象,在此含有南宋国势衰败的意思。
“断鸿”是失群的孤雁,比喻自己飘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境。
“游子”指自己。
这几句写景寓情,情景交融,虚实相生,形象鲜明,含义丰富深刻。
(4)“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几句采用了什么抒情方式?
应如何理解?
策略:
这几句是全文的重点,应引导学生重点把握“看”“拍”几个动词及“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所传达出的词人的情感和内心世界。
【明确】采用了直抒胸臆的抒情方式。
作者不是直接用语言来渲染,而是选用具有典型意义的动作,淋漓尽致地抒发自己报国无路、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
第一个动作是“看”,看似平淡,却平中见奇。
擦拭得锋利锃亮的武器,却闲置身旁,而这又何尝不是作者自身虽有沙场立功的雄心壮志,却无用武之地之叹。
第二个动作是“拍”,作者用肢体语言表达了某种情感,“栏杆拍遍”是表壳胸中难以言说的抑郁苦闷,只能借拍打栏杆来发泄。
这相,就把作者雄心壮志无处施展的急切悲愤的情态显现在读者面前。
两个动作描写内涵丰富,耐人寻味。
“无人会,登临意”,慨叹自己空有恢复中原的抱负,而南宋统治集团却没人是他的知音。
【活动2】下阕。
下阕用典多,理解有一定难度,教学中应将教师讲解与学生读注解和探究讨论结合起来,从而理解精当的用典所取得的艺术效果。
(1)“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几句,说明作者对张翰辞归持何种态度?
【明确】季鹰即晋人张翰,因向往家乡的莼菜鲈鱼,贪图安逸舒适而弃官归乡。
从“休说”看,作者反对张翰回归。
张翰因见齐王将失败而辞归,辛弃疾却并不因南宋面临着危机而隐退。
又是一年西风紧,张翰即使有家也难归,实际这里的张翰应是作者自指,家乡沦陷,有家难归,流露出对金人、对南宋朝廷的激愤。
(2)“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几句,是作者对哪类人提出的批判?
【明确】是对许汜这类人提出批判,许汜当天下大乱之时,并无救世之意,只知道求田问舍,贪图个人享乐,陈登瞧不起他,刘备对他更是嗤之以鼻。
辛弃疾用这个典故是说,我如果也像许汜那样只顾买房置地,为个人打算,那就羞见刘备那样胸怀雄才大略的英雄了。
(3)“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三句,在全词中有何地位?
【明确】流年,即时光如流;风雨,指国家在风雨飘摇之中;“树犹如此”用典,据《世说新语·言语》载,东晋大将军桓温率军北伐,经过金城,见自己过去种的树已长到几围粗,便感叹地说:
“木犹如此,人何以堪?
”意思是树已长得这么高大了,人怎么能不老呢?
这三句是全词的核心,所包含的意思是:
我所忧惧的,只是国事飘摇,时光流逝,北伐无期,恢复中原的夙愿不能实现,辜负了平生的雄心壮志。
(4)“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几句与前文基调是否一致?
请简析。
【明确】倩,是请求。
“红巾翠袖”是少女的装束,代指女子。
揾,拭擦。
几句的含义是:
请谁来唤取红巾翠袖的少女,拭干英雄因壮志能酬而流下的热泪呢?
词中出现“玉簪螺髻”“红巾翠袖”并不影响词的豪放风格,清秀婉丽的色彩,加以豪放不羁的风格,刚柔相济,豪放而不粗率。
环节五课堂小结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一词,上阕即景抒情,由水写到山,由无情之景写到有情之景,很有层次。
下阕直抒胸臆,是一首慷慨沉郁的悲歌,唱出了词人赤心报国的雄心壮志和沸腾的激情,表达了词人请缨无门的愤懑、怨恨和痛苦。
辛弃疾满怀爱国热忱,活捉叛徒张安国,率耿京义军的余部渡淮南归。
但是,苟且偷安的南宋小朝廷却并未对他加以重用。
他上疏给宋孝宗的《美芹十论》和上给宰相虞允文的《九议》也未受到重视,十多年来他只是担任过一些地方官的僚佐。
淳熙元年(1170),他应叶衡之聘在建康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登上建康城西下水门城楼上的赏心亭,眺望祖国壮丽的河山,想到报国之志得不到实现,于是便写下了这首感人肺腑的千古名作。
第二课时
环节一创作背景介绍
宋宁宗赵扩即位后,宁宗妻韩氏的叔父韩侂胄掌握了政权。
韩侂胄为了巩固个人的地位,企图通过对金用兵建立大功,因此于嘉泰三年(1203)六月,起用力主抗战的辛弃疾任绍兴知府兼浙东安抚使,嘉泰四年三月,又调镇江知府。
辛弃疾虽被起用,便他看到韩侂胄好大喜功,急躁冒进,妄图侥幸获胜,猎名固位,觉得终非自己同调,而韩侂胄对他也并非完全信任。
所以,他对当前的局势深感忧虑。
这首词是作者于开禧元年(1205)六十六岁时在镇江任上所作。
他登上镇江的北固亭,面对大好河山,想到祖国的北方仍然沦陷在敌人之手,想到韩侂胄等人并不能真正肩负起抗敌复土的重任,于是怀古伤今,追慕古代英雄,感叹恢复中原的雄心壮志不能实现,因而作词抒发自己内心的忧愤。
环节二播放录音带整体感知课文
读这首词,应保持豪壮的基调,作者褒扬历史人物,忧愤南宋王朝,慨叹壮志难酬,应读出昂扬的基调和磅礴的气概。
韵脚:
上、下阕各四韵,依次是处、去、住、虎、顾、路、鼓、否八个字,韵脚应读得响亮,作稍长停顿。
停顿:
应指导学生处理好句间停顿和句中停顿,处理好轻重缓急,整齐中富有变化。
环节三赏析探究
【活动1】这首词上阕缅怀古代英雄人物,表达力主抗金的决心;下阕写历史教训和自己的经历,表达收复失地、为国立功的心愿。
全词借古讽今,长于用典,形成对比,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学习时注意体会。
上阕前四句与后六句分别写了哪两个历史人物?
【明确】
(1)前四句:
怀孙权。
词的开头用孙权独踞江东的故事起兴。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两句,慨叹江山虽依旧,曾在京口建都的孙权却早已作古。
很有气魄的文字犹如异军突起,倾注了作者对古代英雄的倾慕。
事过境迁,物换星移,孙权最初在京口起事的遗迹早已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中。
“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句式调整为“无觅英雄孙仲谋处”,给人以遗憾。
“舞榭歌台”两句,写当年歌舞楼台的繁华景象,连同那英雄业绩都被雨打风吹去。
“风流”指英雄业绩,洋溢着对英雄人物的歌颂和钦佩之情。
(2)后六句:
怀刘裕.京口是刘裕祖居的地方,刘裕以京口为基地,削平了内乱,取代了东晋政权。
他曾两度挥戈北伐,收复了黄河以南大片土地。
所以词人登高远望,自然便想起在京口建功立业的刘裕。
刘裕故居随着时间风雨的冲刷,已湮没在夕阳的余晖和枯枝败叶之中,早已在人间不着一点痕迹,只有词人登高凭吊英雄。
词人有一腔报国志,却难以像刘裕那样建立丰功伟绩,仰慕与抑郁夹杂着苍凉之情溢于言表。
【活动2】引导学生探究:
作者登临怀古,为何在众多的英雄人物中只提孙权和刘裕二人呢?
【明确】结论一:
两人都是遗憾京口而起事建立了政权,照应标题“京口北固亭怀古”。
结论二:
作者以两人自比。
作者虽力主北伐抗敌,但朝廷只派他出任知府、转运使等地方官员及管理治安、财务的职务,并不给他率兵出征的机会,难以实现其抗金报国的志向。
结论三:
借古讽今,对孙、刘的赞扬,就是对南宋统治者的指责。
【活动3】上阕作者登高怀古,触景生情,缅怀孙权和刘裕这两个历史人物,赞扬他们所创立的赫赫战功。
对照自己的现实处境,作者以怀古为名,借用历史典故,把自己的一腔怒气和怨恨宣泄了出来。
那么,下阕作者又是从哪些方面来写的?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愿?
【明确】
(1)前三句:
引出历史教训。
宋文帝好大喜功,在准备不中的情况下,听信玄谟的话,北伐后魏,想建立像古人“封狼居胥”那样的业绩,结果惨遭失败。
而眼下韩侂胄急于事功,草率用兵,作者清楚地认识到这种军事上的冒险不可取。
作者想告诫韩侂胄,应以刘义隆为鉴诫,汲取教训,慎重行事。
“草草”指时间仓促,行动轻率。
“赢得”,换得,落得。
“仓皇”,手忙脚乱。
“北顾”,回头向北看,生怕北面的敌人追来。
极写惨败之情状。
(2)中间六句:
追忆亲眼所见。
从1162年辛弃疾渡江到南宋,到1205年写这首词,整整43年。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语序可调整为“望中犹记四十三年扬州路烽火”。
作者清楚地记得43年前,金兵对南宋发动进攻,占领了扬州一带,作者在南归途中,一路上还能看到金兵焚烧的废墟。
43年过去了,当时的惨相还记忆犹新;可现在呢,佛狸祠下,却是一片神鸦的叫声和祭社的鼓声,沦陷区的人民安于异族统治,多么可悲呀!
南宋统治者偏安一隅,忘记收复失地更让人心寒。
词人将这番意思艺术地融入“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这幅图景里,颇能发人深思。
(3)结尾两句:
怀廉颇以自况。
“凭谁问:
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这是全词的主旨句,是词人以廉颇自况。
这一年词人已经64岁了,但他仍然希望为国效力,可惜韩侂胄不接纳他的缓进建议,又有小人从中挑拨,这不能不使他感到悲愤,也自然而然想起和自己处境相似的廉颇。
廉颇老年赵王尚且派人过问他,而自己呢?
“凭谁问”,有谁来问,也就等于无人来过问,境况竟然不及廉颇,这不能不让人惋惜、忧虑、气愤。
用反问句结束全词,不仅使抒情达到高潮,而且集中、鲜明地再现了词人的自我形象。
下阕:
讽刺刘义隆是对韩侂胄的警告;慨叹“佛狸祠下”,是对统治者不思收复中原的不满;以廉颇自况,则是抒发内心的郁愤。
环节四品味艺术特色欣赏艺术魅力
【活动3】这两首词是辛弃疾豪放词的典型代表,这两首词在艺术特色上有着许多相似之处,结合这两首词感悟辛弃疾用典与借古讽今的艺术效果。
【明确】1、精当的用典
两首词都有精当的用典。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用典主要在下阕,作者运用了几个历史典故,来表达自己的矛盾和对生活道路的抉择,抒发了自己内心的孤寂与忧愁。
作者先写到晋人张翰在洛阳做官,见西风吹来,很想念家乡的莼菜羹和鲈鱼脍,便立即弃官回乡;又写到三国时的许汜不关心天下大事,只想着求田问舍,作者对这两个人的做法都持否定态度。
他想表明的意思是:
自己既不想弃官归隐,又不肯追求享受,他决心要为实现自己抗金复国的理想奋斗到底。
下面又引用了桓温“木犹如此,人何以堪”的典故,慨叹岁月易逝,报国无门的惆怅。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上下阕都运用了典故。
上阕作者缅怀孙权、刘裕,两人都从京口起事,创立了赫赫战功,作者用炽热、强烈的情感表达了对两个历史人物的仰慕,说明了作者人到老年依旧壮心不已精神气概。
下阕用了两个典故:
其一,宋文帝元嘉年间王玄谟“草草”出兵北伐,遭到惨败,意在讽喻韩侂胄急于事功,草草出兵,将会导致失败。
其二,以廉颇自况,是内心的独白,是全词抒情的高潮,也是词的主旨句,表达了作者的悲愤之情。
2、借古讽今手法的运用。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用历史事实来说明现实问题。
对孙权、刘裕的赞扬,就是对南宋统治者的指责;对刘义隆的讽刺,就是对韩侂胄的警告;对“佛狸祠下”的感叹,就是对南宋统治者不思收复中原的不满;廉颇的遭遇是对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和斗争的讽刺。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的“栏杆拍遍”,就是写作者心中壮志难酬的愤慨,是对统治者不重用抗金名将的讽刺;写季鹰和许汜是对弃官归隐、谋求私利、不关心国家安危的人的讽刺。
环节五拓展延伸
【活动4】学过两首词后,我们不妨利用我们学过的分析法,对苏轼和辛弃疾进行一下比较。
大家说说苏轼和辛弃疾之间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
【明确】首先苏轼是南方人,而且是文人出身,所以他的性格中多的是意气风发,就算是建功立业为国效力,也只是作为文官的地位,所以苏轼的词中我们看不到像辛弃疾那样的金戈铁马之声,更多的是一种胸怀的旷达。
而辛弃疾则是北方民族,我们知道北方人一向比较凶悍。
历史上也从来没有过一个南方能够打败北方而统一全国的朝代,就算是明朝从南方建立政权,但是政权最终的稳定却还是在北方。
出身于军队将领,他的诗词中自然有一种军人的坚毅、果断,兵甲之声充塞于耳。
其次,从写作的年龄看:
当时苏东坡正处在壮年,却不能实现自己的抱负,自然有一种失落和郁郁不得志的心理,而辛弃疾当时已经六十多岁了,则是想继续效力,更多的诗感慨当初,不愿老去的思想。
生活经历和背景的不同导致了他们在写作上的不同。
环节六课堂小结
从21岁起兵抗金,直至67岁抗金不成抑郁而终,从金人占领区到南宋土地,从建康赏心亭到京口北固亭,时空在变,不变的是他满腔的爱国热情和壮志难酬的苦闷悲愤。
辛弃疾一生都在为抗金御敌、统一中原摇旗呐喊。
他的一生是奋发激昂,抗战爱国的一生,也是英雄末路,苦闷失意的一生。
腐朽没落的南宋王朝无情地碾碎了他的英雄梦想,幸亏还有一支笔,他将深沉的爱国情怀,壮志难酬的悲愤、英雄失路的惆怅融入词中,使他的词有一种独特的沉郁与悲壮。
板书设计
教案B(赛课示范案)
教学目标
1.通过诵读引领和自主赏析,体会词作的思想感情;
2.探讨用典在表达中的作用,并能就诗词用典发表自己的见解;
3.能有感情地朗诵。
教学重点
1.词作的风格和情感;
2.有感情地朗读。
教学难点
词中的用典。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见“新课导入”)
环节二作者作品及时代背景
【活动1】了解学生对作者及其时代的认知情况。
教师做适当补充。
【明确】辛弃疾生活的时代
1127年,靖康之变后,偏安一隅的南宋只保留着长江中下游的部分土地。
宋金开始了长期对峙。
靖康之变时,辛弃疾的祖父,因为家族庞大,没有跟着朝廷南渡。
1140年,辛弃疾出生时,他的家乡正受着金人的统治。
这一年,绍兴的陆游正是15岁的翩翩少年,著名词人李清照已56岁,按照现在女性的工作年龄,已经退休一年了。
一年之后的1141年,抗金名将岳飞被害死在风波亭上。
到了1161年,金主完颜亮死,金统治区的义军突起,辛弃疾投身抗金队伍,几年之后,23岁的辛弃疾,带领一万军队投奔朝廷。
可是,朝廷的主和势力很强大,安于暂时的太平,不想与敌人争锋,即使有主战势力占上风的时候,因为辛弃疾是北方人,对他又有所猜忌,所以,辛弃疾历任建康、镇江、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等地官员,一生力主抗金,但一生抱负始终不能施展。
因此,他的许多作品中常流露出一种渴望收复失地又报国无门的感慨,《宋史》说他“雅善长短句,悲壮激烈”。
环节三赏析文本深入领会诗人情意
(一)赏析《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活动2】这首词写在1174年,词人34岁,在江东安抚司参议官任上。
一说作于1168到1170年间,词人处而立之年,在建康通判任上。
题为《登建康赏心亭》,登高赏景,抒发情志,是应有之义。
诵读上片,同学们说说上片写了哪些景物?
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情感?
【明确】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登临纵目,江天辽阔)(览江山,书愁绪)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移情于物。
“以我观物,则物皆着我之色彩。
”)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
(三个短语,一幅画面)
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动作细节见心性)
【活动3】比起上片来,下片在理解上就要更用心思。
因为这里用了几个典故,不了解典故,就不能理解作者的情怀。
同学们诵读下片,看看词人运用了哪些典故?
有何用意?
【明确】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
(张翰)
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
(刘备)
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
(桓温)(惜流年,悲不遇)
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二)赏析《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活动4】这首词作于1205年,词人66岁,在镇江知府任上。
同学诵读该词,借助对《水龙吟》的分析,分小组讨论:
该词运用了那些典故?
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
【明确】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孙权)(吊英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刘裕)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刘义隆)(刺时政)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拓跋焘)(感世情)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廉颇)(叹不用)
环节四品味用典
【活动5】这两首词的思想感情就是上面说到的。
在形式上,两首词都表现为长于用典。
关于用典,刘勰有过概括,认为他可以“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
”(刘勰在《文心雕龙》)同学们可以结合这两首词谈一谈,用典有什么好处。
【明确】用典可以以古比今,以古证今,借古抒怀。
收笔墨经济,词句典雅,表意委婉,内涵丰富之效。
【活动6】关于辛弃疾词中的用典,人们也各有自己的意见:
稼轩驱使《庄》、《骚》、经史,无一点斧凿痕,笔力甚峭。
(楼静思)
放翁、稼轩,一扫纤艳,不事斧凿,词则高矣;但时时掉书袋,固是一病。
(刘潜夫)
另据《古今词话》:
“稼轩守南徐日,每开宴,必令侍姬歌所作词,特好歌《贺新郎》,自诵其中警句:
‘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多如是’,与‘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
顾问坐客:
‘何如?
'既而作《永遇乐》‘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特置酒招客,使妓按歌,自击节。
遍问客,必使摘其疵。
客多逊谢‘不可’,或措一二语,不契,又弗答。
相台岳坷,时年最少,率然对曰:
‘童子何知,而敢有议?
必欲如范希文以千金求《严陵记》一字之易,则晚进窃有议也。
'稼轩促席使毕其说。
珂曰:
‘前篇豪视一世,独前后二警句差相似(意谓重复),新作微觉用事多(意谓掉书袋)耳。
'稼轩大喜,酌酒谓座中曰:
‘大夫也,实中予古痼。
'乃改其语,日数十易,累月未竟。
”吾侪于此,可悟入学之方。
同学们对此,有什么见解呢?
请各抒己见。
【明确】是特定的情感决定了语言的形式。
辛词是用典很好的。
我们概括辛弃疾的两首词,可以说:
长于用典,自是词中圣;悲壮激烈,尽显国士风。
环节五课堂小结
本节课主要从对辛弃疾诗词所表达的情感和用典两个角度设计教授内容。
这两首词让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报国欲死无战场,拥有满腔报国豪情,怎奈腐朽的统治者一直不给他北伐抗敌的机会。
我们说“男儿有泪不轻弹”“英雄流血不流泪”,可是这位铁骨铮铮的汉子却流下了壮志难酬的心酸泪水,这是何等的苦闷与悲愤。
而在艺术上,词人将眼前之景与历史典故结合在一起,环绕作品的思想内容而使用许多典故,以加强作品的说服力和感染力,这正是这辛词的长处。
板书设计
备课资料
简论辛弃疾爱国词的艺术特色
辛弃疾是南宋卓越的爱国词人。
“稼轩负高世之才,不可羁勒,能于唐宋诸大家外,别树一帜(冯煦《蒿庵论词》)。
”辛词现存600多首,绝大部分属爱国题材。
辛弃疾发展了苏轼以来的豪放词风,进一步扩大了词的题材,丰富了词的表现手法,艺术上取得了很高成就。
辛词常通过丰富奇崛的形象、奇特变化的想象、变幻莫测的章法、自然贴切的用典、广博生动的语言,或倾诉深沉的故园之思、壮志难酬的报国之志,或表达遭受打击的抑郁孤愤、对朝廷偏安的无可奈何,思想性与艺术性达到了高度的和谐统一。
笔者今就辛弃疾爱国词的艺术特色略作剖析,以求教大方。
一、意境阔大,雄奇恣肆。
辛氏出生于北方沦陷区,21岁(公元1161年)即聚众加入耿京领导的抗金义军,献身复国大业;南归后不得朝廷重用,屡官屡罢。
其将才相略无处施展,北伐宏图蹉跎成空,因而只能把一腔报国无门的抑郁和忠愤尽托于词。
无论高楼远眺,把酒饯别还是移官归隐、谈经论史,辛弃疾总能运其生花妙笔营造出浑厚苍莽、大气磅礴的艺术境界,传达其作为战士和民族英雄的沉思与浩叹。
辛弃疾作为“弓刀游侠”(《谭评词辨》评辛词[念奴娇]“野塘花落”语),其爱国词常写雄奇壮阔的景象。
他的词里,有塞外沙场的“点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二单元 辛弃疾词两首 同课异构 教案 人教版 高中语文 必修 第二 单元 课异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