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docx
- 文档编号:23888531
- 上传时间:2023-05-21
- 格式:DOCX
- 页数:33
- 大小:34.69KB
青岛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docx
《青岛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青岛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青岛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青岛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六年级小学科学下册计划
一、学生情况分析
六年级共有学生两个班,每班人,他们的年龄大多数在13岁左右,是一群活泼、天真、烂漫的少年儿童。
这些学生大部分来自周围六个自然村,虽然村籍不同,但是他们却关系融洽,团结一致,有强烈的集体荣誉感。
思想方面:
本班这些同学天真伶俐,品德良好,乐于助人,能团结友爱,互帮互助,多数学生有强烈的进取心。
他们通过学习课本的有关文章,受到一定的教育:
如热爱劳动、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奋发向上,关心他人,做事一丝不苟,待人真诚,做事认真负责等。
多数同学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不学习就落后,就没有本领,将来就无法建设自己的家园。
但个别同学认识不够,纯粹是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得过且过。
这样的学生应该给予正面引导。
纪律方面:
大部分同学能够遵守学校纪律和学校的规章制度,按时到校上课,不迟到,不早退,定时上好早读,遵守《教室规则》和《小学生守则》,同学之间不打架,不骂人,尊敬师长,文明守纪。
学习方面:
经过五年多的学习,大部分同学掌握了一定的独立学习的方法,数学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计算、理解能力也具备了一定的水平,他们不需要教师监督,就指导应该学什么,应该怎样学,能自觉主动的学习,上课时,他们思维敏捷,迅速,回答问题积极踊跃,能按时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并自觉的预习功课,是些优秀学生。
大部分学生,上课时能比较积极的回答问题,但思考问题较慢,作业需老师叮咛才能完成。
当然,也有一部分同学,头脑灵活,思维敏捷,但缺乏稳定性,自立意识不强,懒于动脑,头脑思维较慢,反映不灵活,基础知识掌握特不好,虽然干劲比较大,但成绩总是提不高
总体上,从上学期成绩分析看,成绩较理想但还需继续努力,本学期要因材施教,分别对待。
对于自己认为聪明得很,平时懒读、懒写、懒做题,成绩也不会好到哪儿去的学生,可以引导多自学,自己悟出道理,小组展开讨论,比教师苦口婆心的说教会更有效。
对于基础很差、干劲更差,上课不遵守纪律,作业叮嘱再三都不能完成的十多个同学,更要认真对待,发现他们思想、学习中的闪光点,鼓励他们的点滴进步,与家长联系沟通,与优生结对子,力争使他们成为砌墙的砖头——后来居上。
在小学阶段的最后一个学期,要继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从本学科的特点出发,贯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遵循儿童心理选择教学内容,注重内容的趣味性和实践性,大多是常见儿童感兴趣的,能够亲自进行观察实验操作的,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加强与生活生产和社会实际的联系,遵循儿童发展的规律,处理好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做到难易适度,分量适当,有利于教师安排教学和改进教学,学生学得积极愉快,注意发展儿童的智力,培养儿童能力,教科书注意本学科各年级教材之间的纵向联系与其他各门学科之间的横向联系,可以使知识之间的衔接,分工配合得到加强。
其次选择内容大多是儿童能够亲自进行观察实验和操作的,在儿童接受能力允许的条件下,尽可能联系生活、生产社会实际,以便学生理解巩固和迁移所学的知识。
本册教材书遵循儿童的身心发展的规律,处理好内容的深度广度,做到了难易适度,分量适当,注重发展儿童的智力,培养儿童的能力,新教科书继承了现行教科书注重能力培养的优点,注重本学科各年级教材之间的纵向联系与其他学科之间的横向联系。
本教科书主要有五个单元。
学习目标要求:
1、以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
全面关注学生在科学知识、科学思维方式、对科学的理解、科学的态度与价值观以及运用科学知识和方法的能力等方面的发展。
2、以改革学生的学习方式为重点。
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亲身经历、动手操作和实验来学习科学。
将学生的学习建立在他们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并通过主动探索知识发生和发展的过程,发展他们对科学的理解力、思维能力以及多方面的科学素养。
3、系统地学习物质世界、生命世界、地球与宇宙三个领域的科学知识,在学习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拓展与应用科学知识的能力,会解决实际生活中碰到的问题。
教学措施:
1、注重学到的知识学以致用,并强调应用于日常生活。
2、注重学生科学探究意识的培养。
3、保护和发展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培养科学态度与情感。
4、利用好集体备课资源,精心设计课堂教学,保证课堂教学效率。
教学安排:
周次 内 容 备 注
(教学准备、辅助活动等)
1 让身体热起来
2 摆的秘密
3 钻木取火
4 通电的线圈
5 无处不在的能量
6 追寻达尔文的足迹
7 生命的起源
8 恐龙的灭绝
9 鸟的起源
10 太阳家族
11 神秘星空
13 未来家园
14 生物的启示
15 科学就是力量
16 开发新能源
17 研究与实践
18 复习、考核
第一单元 无处不在的能量
第一课 让身体热起来
学习目标:
1、能体会到我们的身体能发出热
2、知道使身体发热的方式有那些。
3、养成乐于和善于观察身边事物的习惯。
教学重点:
身体发热的方式有那些。
教学难点:
人体能量的吸收和消耗。
教学用具:
相关的图片资料和视频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观看几种人体发热的图片:
火锅、烤火炉、运动(参考问题:
这些热是从哪里来的?
)
二、让我们身体热起来
1、当我们的身体感觉有些冷的时候,我们以常用哪些方法使自己热起来?
(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经验说一说自己会怎样做?
)运动、吃火锅、烤火、晒太阳下等。
2、这些方法是怎样使我们的身体热起来的呢?
太阳为我们带来了热、食物给我们提供了能量。
3、拓展:
人体吸收的能量到哪里去了?
(运动、工作等消耗了,或者转变成糖与脂肪储存了)
三、衣服能给我们带来热吗?
1、回忆自己的生活体验(让学生学习知识时与生活结全起来)
(1)晚上,当我们进被窝时,你的感觉是什么?
(2)而当我们早上起来时,你感觉又是怎样的呢?
同样晚上再次去睡时被窝还热吗?
这一连串的问题让你对你刚才的想法是不是参生了怀疑?
(3)衣服究竟能不能发热?
同组的思考并设计一个实验来证明你的想法。
2、分级讨论制定实验方法,再在班上表述大家评论其可行性。
3、对设计合理有可行性的实验方案在班上推广,并开展实验。
4、对自己的实验作汇报。
(1)实验中你们观察到了什么?
(2)衣服会自己产生热吗?
(3)多穿些衣服怎么会觉得热起来了?
5、问题:
北极熊为什么不怕冷?
四、课堂小结
让学生自己总结,然后教师作总结:
1、让人体热起来的办法,2、人体的能量的消耗,3、北极熊不怕冷的原因。
板书设计:
运动(摩擦、跑步等)
热源(太阳、烤火、电热毯、泡温泉、拥挤的人群)
热起来了:
吃食物(菜、热饭、火锅)
发烧、紧张、害羞使人体产生热量等
北极熊不怕冷的原因:
细密的毛,厚厚的脂肪等。
第二课 摆的秘密
一、教学目的
1.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认识摆动,知道摆动的规律——摆线短的摆动得快。
2.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
3.让学生认识了自然规律,利用自然规律。
二、教学准备
1.分组实验材料:
(1)支架:
在铁架台或木支架的横梁上安一个挂钩。
(2)单摆:
3个。
用细线和螺丝帽做成,细线一端在螺丝帽上系牢,另一端打一个结,使其成为一个套,能挂在支架的钩上。
在3个摆中,有2个摆摆线长短相同,摆锤轻重不同(用大小不同的螺丝帽);有2个摆摆锤轻重相同,摆线长短不同。
2.演示材料:
带摆的钟。
3.挂图或投影片:
摆钟、荡秋千等。
三、教学过程
(一)教学引入
1.出示摆钟(或挂图、投影片)。
2.让学生观察,然后说出生活中的实际例子。
(板书课题。
)
(二)学习新课
1、出示实验装置——单摆。
我们用这样一个装置来实验。
在一根细线上栓一个重物——钩码,在线的上端系一个套,通过套把线挂在支架横梁的钩上;用手轻轻推动钩码,它就会像钟摆、吊灯一样摆动起来。
我们把这个实验装置叫做“摆”。
每个组有3个摆,各组任意选择一个摆,把它挂在支架上,观察它是怎样摆动的,摆动有什么规律。
(1)学生分组安装、观察。
(2)汇报观察结果。
2、讲述:
摆在摆动时,摆出去,再回来,叫摆动一次。
(1)学生分组观察:
通过变换钩码的数量和变换吊线的长度,记录摆的摆动次数。
(2)讨论:
通过以上观察、实验,你发现摆动有什么规律?
(钩码的数量不影响摆动次数;吊线的长度越短,摆动越快。
)
(3)学生分组实验-为什么摆会慢慢的停下来?
(4)指导学生认识动能和势能的转化。
(5)讨论
①以上实验结果说明什么?
为什么?
②现在你知道摆动快慢与什么有关系?
有什么关系?
(即什么样的摆摆动得快?
什么样的摆摆动得慢?
)
(6)教师小结:
通过以上研究我们知道,摆动的快慢与摆锤的轻重没有关系,与摆线的长短有关系,摆线短的摆动得快。
3、做一个听话的摆-通过改变摆线的长度,分别让学生做出一分钟摆动50次、90次的摆。
(三)巩固练习
1.讲述:
这节课我们一起研究了摆的秘密。
2.提问:
同一个摆的摆动有什么规律?
摆动的快慢与什么有关系?
有什么样的关系?
3.讨论:
(1)钟摆有什么作用?
(由于同一摆在相同的时间里摆动的次数是一定的,这样就可以利用摆控制钟表内齿轮转动的快慢,使钟表匀速、平稳地走动。
)
(2)怎样调整有摆的钟“走”的快慢?
(摆锤下有螺丝,将螺丝沿顺时针方向拧,摆锤上升,相当摆线缩短,钟摆摆动变快,钟表便“走”得快;将螺丝沿逆时针方向拧,摆锤下降,相当摆线加长,钟摆摆动变慢,钟表便“走”得慢。
)
(3)钟摆的能量是哪里来的?
(发条或电池是钟摆的动力)
(四)布置作业
用一条一米左右的细绳悬吊一个沙漏,上端固定在高处,拉动沙漏在略低于上端悬挂点的位置放手,观察沙迹的路线,记录你的发现。
第三课钻木取火
学习目标:
1.能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钻木取火的原理作假设性解释;能提出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并能用简单的器材作简单的模拟实验;能利用书刊及其他信息源获得相关信息。
2.想知道,爱提问,喜欢大胆想象;尊重证据;愿意合作交流;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意识到科学技术会给人类与社会发展带来好处,也可能产生负面影响,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
3.知道钻木取火的道理,了解人类用火的历史。
活动准备:
教师要引导学生课前搜集有关古代人用火的图片及文字资料,并对搜集到的资料进行初步的整理和分类,以备课堂上进行交流。
另外,还应让学生课前注意观察生活中摩擦生热现象,如玩滑梯、电锯、流星、飞机起飞、疾驰汽车的轮胎、火车道、划火柴等,并做好记录,为课堂上的交流作好铺垫。
在实验材料的准备上,要体现开放性的特点,如可以准备教科书提示的实验用的主体材料——手钻、木板、砂纸、钢条等,还可以按照自己的实验方法准备实验材料。
只要学生能想到的、能找到的都可以。
教师课前也应准备一些相关的图片、文字资料,有条件的可以准备有关古代人用火的音像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 观看事先准备的音像资料。
2. 展示一些古代人钻木取火的图片或讲述相关的故事。
引出关于钻木取火的话题,导入新课。
二、认识钻木取火的道理
1. 提出问题:
“你知道钻木取火是怎么回事吗?
你能用能量转化的观点解释其中的道理吗?
”
2.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将自己课前搜集的资料进行交流。
在对资料进行整理、分类后,组织学生在全班进行交流和展示。
引导学生利用获取的资料解决前面提出的问题,用能量转化的观点尝试解释“钻木取火”的道理。
3. 设计实验验证。
4. 学生交流验证情况,展示验证成果。
四、生活中有哪些机械能转化成热能的现象
1. 提问:
“生活中有哪些机械能转化成热能的现象?
”,让
2. 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以小组为单位针对问题展开讨论与交流,举出实例,阐述观点,做出合理解释。
五、自由活动:
摩擦生热现象有时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不利影响,怎么办呢?
说一说,机械能还能转化成什么能
拓展活动:
搜集古人取火的资料进行交流和汇总。
第四课 通电的线圈
学习目标
1、能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电磁铁的特性作假设性的解释;能提出进行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会设计简单的实验记录表和试验报告。
2、知道电磁铁在通电条件下有磁性,电磁铁也有两极,它的两极是可以改变的。
3、培养学生的制作能力(学会制作电磁铁的方法)、实验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
4、尊重证据;愿意合作交流;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培养探究问题的兴趣和态度。
教学建议
教法建议:
1、本课通过课题直接引入新课,以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培养学生探究的兴趣。
2、教师在组织制作电磁铁这一教学环节上,往往采取教师教,学生做这种方法,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
本课教学时,教师可课前组装好电磁铁,课上实验完毕后,让学生自己拆开电磁铁,观察结构,再组装好。
既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探究电磁铁的特性,又培养了学生观察能力、制作能力、探究能力、归纳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也可以让学生展示自己课前收集的用电磁铁做成的物品,交流收集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解决的办法及感受、体会、从而导入新课。
教学重点:
知道电磁铁的磁性。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一.自行发现问题:
1.出示课前收集的各种用电磁铁做成的物品(板书通电的线圈)
2.提问:
他们是怎样工作的?
(引导学生说出电磁铁是否有磁性和两极)
3.学生质疑。
学习新课,自行探究、解决问题:
二.研究电磁铁的性质。
1.演示实验:
(1)做个电磁铁,不接电源,用它接近大头针。
(2)将电磁铁连接电源,再用它接近大头针。
(3)将电磁铁电源切断,再用它接近大头针。
2.谈话:
刚才的实验你看到什么?
你有什么发现?
3.讨论:
这个装置有时有磁性,有时没有磁性。
你认为这与什么有关系?
4.谈话:
你想亲自动手验证自己的想法吗?
实验完毕后,请你拆开这个装置,看看它的结构是怎样的?
还要把它组装好。
5.学生分组实验、观察:
学生自己动手做个电磁铁,(分有铁芯和无铁芯两种情况)
6.汇报结果:
(1)有铁芯的电磁铁磁力大。
(2)电磁铁通电时有磁性,切断电流后没有磁性。
(板书通电有磁性断电没磁性)
二.认识电磁铁也有两极
1.讨论:
(1)磁铁都有南、北两极,电磁铁是不是也有南、北两极呢?
(2)怎样弄清电磁铁有没有南、北极呢?
2.学生讨论,设计实验方案:
3.思考:
(1)你制作的电磁铁有南、北极吗?
(2)哪端是南极?
哪端是北极?
为什么?
4.分组实验:
用指南针检验电磁铁两端是否有南、北极。
5.汇报结果:
(1)钉帽一端是南极、钉尖一端是北极。
(2)钉帽一端是北极、钉尖一端是南极。
6.师生小结:
通过以上研究,我们知道电磁铁也有南、北极之分。
(板书有两极)
三.认识电磁铁的两极是可以变化的及其原因
1.思考:
通过刚才各组的汇报,关于电磁铁的南北极问题,你有什么发现?
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
2、学生质疑:
(我们制作的电磁铁,同是钉帽或钉尖一端,为什么有的是北极,有的是南极,这是为什么?
)
3、谈话:
(1)两个实验不同结果的小组,把你们的装置放在一起,看有什么发现?
第五课无处不在的能量
【本课学习目标】
1、能用简单的实验器材做能量转化的简单小实验;会查阅资料;能尝试用不同的方式对能量转化现象作合理的解释。
2.在做能量转化小实验活动过程中,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愿意合作与交流。
3.知道任何物体工作时都需要能量,电、光、热、声、磁导都是能量的不同表现形式;认识不同形式的能量之间可以相互转化。
【导入新课】:
观察P17的课文图片,并请学生们说出这些物体靠什么“工作”或运动?
学生根据图片描述物体的运动。
分析能量的转化过程,导入新课。
1、生活中的能量
(1)、可以采取演讲或解说的方式,让学生到讲台上展示自己搜集到的关于能量的文字或图片资料,揭示生活中能量的各种表现形式,提醒学生学会聆听别人的发言,及时发现问题,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补充和完善,从而形成对生活中能量的认识。
师讲述:
能量是一切活动的源泉。
虽然你看不见它,但它就在我们身边。
任何东西只要有移动、发热、冷却、生长、变化、发光、发声的现象,其中就有能量在起作用。
问:
生活中,你还知道一些什么样的能量?
让学生进行讨论、举例。
让学生自己总结:
在我们生活生产中,有各种各样的能量,如电能、光能、热能、声能、机械能、电磁能、化学能、水能、风能、等等,它们时刻在我们身边为我们服务。
2、了解能量之间能够互相转化
寻找我们身边的能量
1)我们来寻找一下周围的能量,看谁找到的多。
2)小组研讨,交流各自知道的能量形式和具有能量的物体。
3)全班交流,学生可以展示自己带来的资料。
老师也可以在适当的时候出示准备的图片或影像资料,供全班同学研讨。
4)把同学们寻找出的能量按能量形式分类。
学生举例并讲解各种各样的能量的作用。
引导学生了解一些常见的能量的作用。
问:
我们身边有各种各样的能量,它们都有什么作用呢?
请你说一说,电灯发光时,是将什么能转化成了什么能?
问:
同学们,想想看,如果没有能量,人类和自然界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
师:
能量是所有物体工作或运动的源泉,没有能量,一切物体都将停止。
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自主描述知道的、熟悉的物品工作时能量转化的过程。
3、动手实验,体验能量转化的过程。
让学生亲自体验能量的转化,并尝试解释能量转化的过程。
第二单元
追寻达尔文的足迹
第六课 追寻达尔文的足迹
学习目标
1、通过对搜集的有关进化问题的资料分析,体验到科学探究中证据、逻辑推理及运用想象建立假设和理解的重要性;能尝试运用不同的方式分析信息资料,对现象进行合理的解释。
2、在探究生物进化的问题中尊重证据,不迷信权威,敢于提出自己的观点。
3、能根据事实资料解释适者生存、自然选择的含义;能根据自己的理解阐释人类的进化历程。
活动准备:
1、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课前对搜集的资料进行归类整理,按生物进化问题、达尔文探究科学的精神、达尔文的主要贡献等进行分类。
2、教师帮助学生搜集目前生物种类及存在数量方面的资料以及生物繁殖能力的资料,便于学生有充足的事实依据来研究生物相对平衡的问题,为获得“适者生存”、“自然选择”的论点打下基础。
另外,教师最好准备丰富的图片、文字及视频资料,以此开阔学生的视野。
导入新课:
达尔文简介:
达尔文1809年出生在英国,从小喜欢打猎、采集矿物和动植物标本。
1828年在剑桥大学学习神学。
1831年大学毕业,以博物学家的身份自费到“贝格尔”号军舰作环球考察;1832年,达尔文在巴西海拔4000米的山上发现了贝壳化石,经过反复思索他终于明白了地壳升降的道理。
1836年10月,达尔文回到英国,1842年,第一次写出《物种起源》的简要提纲。
1859年11月,写成了科学巨著《物种起源》旗帜鲜明地提出了“进化论”的思想,说明物种是在不断变化之中,经历了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演变过程。
教学过程:
一、学生根据资料对有关生物相对稳定的事实资料进行讨论和分析,认识到象的存活数量与繁殖数量间的关系。
推测其中的原因,对此问题找到恰当的、合理的解释;然后再对学生搜集到的相关资料进行分析,在对多种生物的存活数量与繁殖数量的分析、讨论中,归纳出自己的认识,根据自己的认识合理地科学地解释此种现象。
1、你能举一些例子来说说目前的某一种生物大约有多少吗?
2、它的繁殖能力是怎样的?
如:
在人类开始商业捕鲸活动之前,北大西洋海域的鲸鱼数量大概为现在的2-24倍,确定在人类还未开始商业捕鲸活动的时候,北大西洋一带的鲸鱼数量大约为86.5万头。
二、学生根据资料讨论、分析,说出这种生物现象的原因,教师同时展示达尔文提出的自然选择与适者生存的观点的具体意义。
让学生将自己通过探究获得的科学结论与科学家得出的结论相对照,提高学生的自信心,树立不迷信权威的信念。
三、展示有关古人类化石、人类进化方面的挂图、实物等以讲故事或资料介绍的方式对拥有的资料进行交流,通过自主想象、分析、推测人的进化历程,可以用文字表达出进化过程,也可以画出来。
四、通过资料卡:
马的进化过程的图片资料,从最早的始新马到现代马。
可以让学生初步了解人类进化历程;人类的进化历程是对工具的选择和使用的过程,从四肢行走的猿人到直立行走的人,人的发展额进步是劳动的结果-劳动创造了人。
五、让学生了解人类进化的四个阶段:
1、早期猿人
2、晚期猿人
3、早期智人
4、晚期智人
第七课 生命的起源
学习目标:
1、了解生命起源的几种观点,认识人类对生命起源的探索过程;
2、培养学生收集信息,整理材料的能力;
3、通过讨论、分析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教学重点:
对资料的收集和整理。
教学难点:
分析有关观点和依据,提出自己的观点。
教学准备:
1、课前布置学生收集有关资料;
2、分组准备一张记录表。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长期以来,人类探索生命起源的脚步一直没有停止,而生命的起源依然是一个谜,对于这个问题,不同时期的人有不同的认识,让我们来互相交流有关资料。
二、了解有关地球上生命起源的观点
1、学生汇报,老师将其分类板书
古代:
中国—女娲造
西方—上帝造人
学者推测—由非生命的物质直接转化而来。
近代:
由非生命物质逐步演化而来—来源于科学实验
现代:
生命来自于地球之外—推测
2、教师小结:
地球上的每一个角落都留下了生命的踪迹,人类从未放弃过对生命起源的探索,但几千年来对生命起源的问题仍然处于探索中。
三、交流:
地球之外有生命的存在吗?
1、讲解:
有观点称生命来自于地球以外的星球,那么地球外有生命的存在吗?
2、交流有关观点
3、收集、整理在资料卡片中。
4、小结:
人类目前没有发现在地球外的生命,但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类也许会有新的发现。
四、作业:
写一篇科学短文——地球外有生命的存在吗?
8、恐龙的灭绝
学习目标:
1、通过对恐龙化石资料的搜集,体验到科学验证中证据、逻辑推理及运用想象建立假设和理解的重要性;能运用已有知识对恐龙灭绝原因做出科学假设。
2、学习科学的整理资料的方法,对查找到的资料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整理归类,形成目录。
3、了解恐龙灭绝的原因仍是未解之谜。
教学重点:
了解恐龙灭绝的原因仍是未解之谜。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方法:
讨论法、查阅资料法
教学过程:
谈话导入:
谈话:
同学们肯定通过各种渠道了解了很多关于恐龙的知识,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同学们认识多少种恐龙。
活动过程:
一、猜猜看:
1、教师通过课件出示准备好的恐龙图片,让学生来说分别是哪种恐龙,并让学生适当的介绍自己所了解到的有关于这些恐龙的知识。
2、谈话:
同学们通过以前的积累和课前查阅资料,了解到了很多关于恐龙的知识,除了老师刚才出示的恐龙外,你还认识哪些恐龙?
请你向大家来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青岛 六年级 科学 下册 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