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部解剖学复习资料 1.docx
- 文档编号:23887376
- 上传时间:2023-05-21
- 格式:DOCX
- 页数:71
- 大小:771.78KB
局部解剖学复习资料 1.docx
《局部解剖学复习资料 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局部解剖学复习资料 1.docx(7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局部解剖学复习资料1
上、下肢浅层结构的小结
(2008.9.1)
1.大隐静脉的起止,走行及表面投影、高位属支、穿通支、静脉瓣及伴行结构的位置。
大隐静脉(greatsaphenous):
为人体最长、最粗的浅静脉,始于足背静脉网内侧端。
①走行及表面投影:
关键在以下几点:
A.行经内踝尖前方1.5cm;最重要,因位置固定、表浅,临床常用于静脉切开;
B.髌骨内侧缘四横指;
C.耻骨结节下外3-4cm处,穿隐静脉裂孔注入股静脉。
以上三点的连线即为大隐静脉的表面投影。
②高位属支:
A.定义:
汇入大隐静脉最后的分支,即隐股交界前5-7cm段。
B.大隐静脉的五种高位属支是:
腹壁浅静脉,旋髂浅静脉,阴部外静脉,股内侧浅静脉,股外侧浅静脉。
C.
型式多变:
包括 数量多变,共5种属支,但并非5条(每种属支可为1条,有时不止1条)
汇合型式多变:
尤其是前三条不仅可分别汇入,也可先以不同型式联合后再汇入;
D.行向是辨认的依据其中前三种有同名浅动脉伴行(源于股动脉)。
E.前三条浅静脉均有由股动脉发出的三条细小同名动脉伴行。
(不要求操作,因太细)。
可取该处皮瓣移植。
注意:
上述高位属支之间有侧支吻合,故在下肢静脉曲张作大隐静脉高位结扎时,必须分别结扎属支,以防术后复发。
③穿通支:
沟通浅、深静脉的交通支。
特点:
A.穿深筋膜;B.规则地沿着肌间隔行走;C.多出现在膝关节上、下10cm及小腿中下1/3交界平面三处出现。
穿通支出现的平面有两个在小腿,故穿通支病变时小腿浅静脉曲张,蟠曲怒张。
④静脉瓣:
静脉瓣配布于浅静脉穿深筋膜之前以及穿通支汇入深静脉之前,远侧段较多。
其中以穿筛筋膜之前以及大隐静脉末端注入股静脉处两对瓣膜最为重要。
静脉瓣的作用:
正常大隐静脉内的静脉血应由下至上,由浅至深的流向,而能保证血液不倒流的主要控制装置是静脉瓣,因此,这些瓣膜对促进浅静脉血回流至深静脉起重要作用。
静脉曲张:
当股V近端的静脉瓣病变时,血液倒流→大隐V曲张,故首先结扎大隐V根部,同时结扎高位属支,一一结扎。
穿通支瓣膜功能不全时也可导致V曲张,临床上通过几个试验来鉴别。
大隐V是一组很好的移植材料,身体某部位A病变时,可取相同直径的大隐V倒转吻合(因V有V瓣)以代替病变的A。
⑤伴行结构:
行径中在小腿段有隐神经,膝段有膝降动脉隐支,股段有股内侧皮神经与之伴行。
2.腹股沟浅淋巴结:
位于腹股沟韧带下方、浅筋膜内。
纵群(下群):
4-5个,沿大隐静脉上端纵行排列,引流足、小腿内侧及大腿的浅淋巴。
横(斜)群(上群):
5-7个,沿腹股沟韧带下方排列,引流腹前壁下部、臀部、会阴部(睾丸除外)及外生殖器的浅淋巴。
3.有关临床应用
(1)当需要急救或大量输血、输液时,既可在内踝前方也可在耻骨结节下外方3-4cm处做静脉切开,其中以前者位置最恒定、最表浅、最方便,故常在此处行静脉切开。
当在内踝前行静脉切开时,不慎可将紧挨着的隐神经一并结扎,此时患者会感到难以忍受的疼痛。
(2)大隐静脉曲张(Varicosityofgreatsaphenousvein)为一常见病
①曲张的解剖基础:
A.行程长,距心脏远,要克服很大的重力作用;
B.管壁簿,易于扩张;
C.因位于浅筋膜,缺乏肌肉收缩的支持作用及动脉搏动的挤压作用;
D.某些人呈先天瓣膜发育不全。
在上述原因基础上,再加上某些诱因,如:
长期站立;腹压增高(如慢支炎、肺心病、长期便秘等)、较近侧的静脉发生阻塞或受压,也可继发引起曲张(如骨盆内肿瘤、妊娠子宫压迫近侧血管)。
在上述情况下造成静脉回流迟缓→静脉内压力增高→血液回流障碍引起静脉扩张→逐渐使静脉伸长且弯曲→产生曲张。
②治疗原则:
严重的大隐静脉曲张,只要深静脉没有阻塞和瓣膜机能完好,一般可用手术方法治疗,即将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包括高位属支)或抽剥方法。
若深静脉有阻塞和瓣膜机能不好,则不能手术,故手术前要做相应的检查。
股前内侧区小结
2008.9.8
★股前内侧区的层次结构
一.皮肤
二.浅筋膜:
大隐V股段+高位属支、浅A、股内侧皮神经、腹股沟浅LN
三.深筋膜(阔筋膜):
阔筋膜的三个形成物:
隐静脉裂孔、筛筋膜、髂胫束, 该膜包缝匠肌。
四.肌室:
股前肌群(由股N支配)+股内侧肌群(由闭孔N支配)
1.重要构成 边界 内容物
底边:
腹股沟韧带
内侧界:
长收肌内侧缘
外侧界:
缝匠肌内侧缘
底:
内侧为耻骨肌、长收肌
外侧为髂腰肌
顶:
阔筋膜
尖:
缝匠肌、长收肌内侧缘交界处,距底边10—15cm
由外→内:
股N-股A-股V-股管
后三者位于股鞘内
A.股三角
在上口,血管神经的排列,由前→后:
隐N-股A-股V
隐N:
由上口进,前口穿出,在缝匠肌、股薄肌之间穿出,伴大隐V
股A,发出膝降A隐支,
内侧壁:
大收肌
外侧壁:
股内侧肌
前壁:
缝匠肌及深面的股收肌板
上口:
由上述结构的上缘围成
下口:
大收肌腱裂孔(由大收肌腱与股骨围成)
前口:
股收肌板下端的裂口
B.收肌管
2.股三角内侧底后方的结构
为闭孔血管神经,闭孔神经、血管有前后支,分别位于短收肌的前、后面。
一.股三角的中心结构――血管神经
(一)股神经:
1.行程:
为腰丛分支,沿腰磊肌外侧缘下行,于腹股沟韧带后方,在髂腰肌筋膜的深面,经肌腔隙入股三角,位于股鞘外侧;
2.分支:
入股部后不久,立即呈马尾状分支,支配股前肌群及皮肤,其中有一最长的分支叫隐神经,与股A、股V伴行入收肌管,经前口出收肌管,于缝匠肌和股薄肌之间突出,分布于小腿和足内侧的皮肤。
(二)股动脉
1.为下肢A的主干,由髂外A延续而来;
2.经血管腔隙入股三角,位于股鞘外侧格,继续下行至股三角尖进入收肌管,出收肌管后至腘窝改名为腘动脉
3.股动脉的分支:
A.在腹股沟韧带下方发出与浅静脉伴行的同名3条浅A,即旋髂浅A、腹壁浅A、阴部外A
B.在腹股沟韧带下方3-5cm处,由股A的后外侧壁发出较粗的股深A,股深A的本干在长收肌和大收肌之间下降,沿途发出3-4支穿A,分别在不同高度紧贴股骨,穿过大收肌止点至股后部
C.股深A在起始处附近发出2个分支,即旋股内侧A和旋股外侧A
旋股外侧A:
较粗大,向外跨髂腰肌表面,在股直肌深面,分为升、降、横三支,分布至股后、外侧肌肉,并参与髋关节吻合网;
旋股内侧A:
较细,从髂腰肌和耻骨肌夹缝中穿向后方,供应内侧肌群,也参与髋关节吻合网。
穿A:
紧贴股骨内向后穿大收肌
4.临床要点:
A.股A在腹股中点(髂前上棘至耻骨联合的中点)搏动,下肢外伤出血时,可在此处压迫股A进行暂时止血;
B.在股三角内的股A起始段,是临床上施行动脉穿刺采取A血样最方便的地方,也是做下肢血管造影和动脉插管化疗的地方,还可在这里向近侧插入导管,做主A造影或选择性肾A、腹腔A或肠系膜A造影。
(三)股静脉
股V位于股A内侧,至股三角尖时,股V位于股A的后方。
除接收股A分支的同名V外,还收纳大隐V
★血管神经的排列:
在股三角底边,由外向内依次为:
股N、股A、股V, 即:
N A V,呈并列排列。
在股三角尖,由于胚胎时,下肢内收内旋的结果,使血管神经的位置关系发生了变化,由横位排列变为前后排列,故由前向后依次为:
隐N、股A、股V、长收肌、股深V、股深A、股深V。
由于上述排列关系,故在三角底和尖受外伤时,受损情况不同。
二.股管(FemoralCanal)
1.为股鞘内侧格,一个潜在性间隙
2.内含脂肪组织和一个恒定的淋巴结,即腹股深LN(Cloquet淋巴结)
3.形态:
下端封闭,正对隐静脉裂孔
上口叫股环(Femoralring),通腹膜外间隙。
股环为腹与股交界的薄弱部分。
其境界为:
前界:
腹股沟韧带;后界:
耻骨梳韧带;内侧界:
腔隙韧带(陷窝韧带);外侧界:
借纤维隔与股V相邻。
4.功能:
A.有利于充盈股V的扩张;
B.作为从下肢到髂外LN的一个淋巴通路。
5.临床意义:
※股疝:
腹腔内容物经股环、股管、隐静脉裂孔突出至股部皮下
A.老年妇女发病率高,因女性骨盆较宽,股管口径宽大,肌肉筋膜发育较弱,尤其老年妇女多次妊娠和退行性变,肌肉筋膜更为薄弱松弛股环相对较大,故易发生股疝。
B.股疝发生后,因股环三边为坚强的韧带,故内容物脱出后不易还纳,易造成嵌顿。
C.绞窄性股疝松解术时,需切开疝环,此时应注意勿损伤异常的闭孔A。
※闭孔A为髂内A的分支,异常的闭孔A来自髂外A或腹壁下A,往往经股环的内侧及腔隙韧带的深面,向下进入闭膜管。
三.收肌管(AdductorCanal)
1.为位于股前内侧区中1/3段的肌性管道,长约15-17cm;
2.境界:
三个壁
3.内容:
有三个重要结构通过,即隐N、股A、股V
4.通向:
有三个口
上口:
有隐N、股A/V进出此口,此口与股三角尖相通
下口:
有股A/V进出此口,此口通腘窝
前口:
有隐N及膝最上A的分支(即膝降A隐支)由此口穿出达浅面
四.临床应用
※如何暴露股骨干
暴露股骨干的手术切口一般应从肌间隔进入,以免损伤过多的肌肉,并可减少出血,防止术后粘连影响功能
常用切口有:
大腿前外侧、外侧、后外侧以及内侧切口等。
大腿前外侧切口,是暴露股骨干的常用手术入路
A.此切口是在髂前上棘与髌骨外缘的连线上,可根据手术需要作适当长度的切口
B.切口层次:
a.皮肤
b.浅fas
c.深fas
d.沿肌间隔将股直肌与股外侧肌分开
e.顺股中间肌的肌纤维纵行切至股骨,即可暴露股骨干
C.可能遇到的血管神经
血管:
旋股外侧A的升支或降支,可将其牵开或结扎切断
神经:
股神经至股外侧肌的分支,不可伤及。
臀区、股后区和腘窝
2008.9.22
一.臀区的中心结构――血管和神经
来源:
血管为髂内血管的分支和属支,神经为骶丛的分支
去向:
臀区、股后区、会阴区
★
(一)经梨状肌上间隙进出的血管神经
由外向内依次为:
臀上神经、臀上动脉、臀上静脉。
臀上A发出浅支和深支,其中浅支分布于臀大肌,而深支位于臀中、小肌之间
★
(二)经梨状肌下间隙进出的血管神经 (由外向内依次为)
至股后区
1、坐骨神经
2、股后皮神经
至臀区
3、臀下N
4、臀下A
5、臀下V
至会阴区。
自梨状肌下间隙出骨盆,绕坐骨棘后在骶结节韧带深面,穿坐骨小孔至会阴
6、阴部内A
7、阴部内V
8、阴部N
二.坐骨神经的行径、分支、分布范围及体表投影。
(一)行径:
1.来自于骶丛;
2.经梨状骨下间隙出骨盆后,位于臀大肌深面;
3.经坐骨结节与大转子之间降入股后区;
4.在股后区,行于大收肌的表面,股二头肌与半腱肌、半膜肌之间下行;
5.一般在腘窝上方分为两在终末支:
胫神经和腓总神经
(二)体表投影 可根据下述三点定出其体表投影
1.髂后上棘至坐骨结节连线中点至股骨大转子连线内、中1/3交点;
2.股骨大转子与坐骨结节连线中点;
3.股骨两髁连线的中点
(三)分支与分布范围
坐骨N向内侧发出较多的分支,分布到半腱肌、半膜肌、股二头肌长头及大收肌,而坐骨N向外侧仅发一支到股二头肌短头。
因此,坐骨N的内侧为危险侧,而外侧为相对完全侧。
(四)临床应用
1.关于臀部肌肉注射的部位:
坐骨N有恒定易于确认的标志,临床作臀部肌肉时如不注意,仍可损伤该神经,此处的肌肉注射按常规应在臀部外上1/4象限。
值得注意的是,一定按解剖学上臀区的境界,如将臀区范围缩小到坐骨结节周围,此时的外上方1/4处,恰为坐骨N经过之区域。
臀肌注射“安全区”的表面标志确定方法:
将手掌张开,拇指与鱼际放在髂嵴上,拇指尖按在髂前上棘上,其余四指和手掌所覆盖的区域就是适于作注射的范围。
2.坐骨N的血运很丰富,臀下A、阴部内A、股深A的穿支及腘A均有分支分布其上,并相连成一串。
其中有一条发自臀下A的小支与之伴行,在大腿截肢切断坐骨N时,这条伴行A出血较猛。
因此,须将此A与N分离开,且结扎A时不可牵连神经纤维,否则残肢必有严重的疼痛。
3.坐骨神经痛
坐骨神经痛在骨科疾患中常为伴发的症状,原因很多。
从构成坐骨神经的神经根一直到坐骨N全程受到压迫与刺激均可引起本病,包括坐骨神经炎、腰椎间盘突出、椎管狭窄所致神经根受压等。
这种疼痛常发生于臀部,放射到股后面、小腿外侧及后面、足的外缘及足背。
如按压坐骨大切迹、腘窝及腓骨小头外后方,常引起剧痛。
4.梨状肌综合征
正常情况下,坐骨神经由梨状肌下缘穿出,垂直向下,其行程不受肌肉阻挡,下肢做任何方向运动时,神经均不致受到压迫与异常刺激。
但当腓总N高位分支(即坐骨N于盆腔内就分为两大支),由梨状肌束间穿出或由梨状肌上间隙穿出;或坐骨N由梨状肌穿出,下肢外旋时,梨状肌肌幅改变,肌束间间隙缩小,由其间穿出的N便受阻受压,此种由于受肌肉收缩的刺激引起臀部和坐骨N痛的症状,临床上称梨状肌综合征。
三.臀部的十字吻合(Thecruciateanastomosis)
系指某些A在髋关节后方臀大肌深面,彼此相互吻合形成的血管网。
组成:
旋股外侧A、旋股内侧A、臀下A、股后A链的第一穿A
意义:
若结扎一侧髂内A时,可供髋周围A网建立侧支循环,以代偿髂内A分布区的血液供应。
四.腘窝的通向、腘窝内血管神经的安排
沿坐骨N垂直上行→股后区→臀区
通过大收肌腱裂孔→收肌管→股前区
★1.通向:
向上
向下经比目鱼肌腱弓深面→小腿后区
向前 可随几条小血管(关节支)→膝前区
由于腘fas坚韧而紧张,腘窝脓肿不易向浅层发展以致穿破,故感染可沿血管神经周围的疏松结缔组织按上述方向蔓延至小腿、股后区甚至臀部。
2.腘窝的内容:
主要为两条大N(胫N和腓总神经)、两条大血管(腘A和腘V)、腘LN、脂肪组织
★血管神经的排列:
由浅入深依次为胫神经、腘静脉、腘动脉(在腘窝中心)。
腘动脉在腘窝内除发支供应邻近肌肉外,还发出五条关节支:
膝上内A、膝上外A和膝中A以及膝下外A和膝下内A,它们都参与膝关节动脉网的组成。
五.膝关节动脉吻合(thegenicularanastomosis)
组成:
膝上内、外动脉,膝下内、外动脉,膝中动脉,旋股外侧动脉降支,膝降动脉,胫前返动脉。
意义:
为股动脉、腘动脉、胫前动脉建立侧支循环。
六.臀区、股后区、腘窝的层次
臀区
股后区
腘窝
1.皮肤,富含皮脂腺和汗腺
2.浅fas:
含丰富的脂肪组织
3.深fas(臀fas):
包臀大肌
4.肌室:
(1)肌
浅层:
臀大肌
中层:
(由上至下共6块)
梨状肌上间隙
臀中肌
梨状肌下间隙
梨状肌
上孖肌
内孔内肌腱
下孖肌
股方肌
深层:
臀小肌
(2)血管神经束(AVN)集中在2个部位:
A.出梨状肌上间隙的结构:
由外侧至内侧:
臀上N、臀上A、臀上V
B.出梨状肌上间隙的结构:
由外侧至内侧:
坐骨N、股后皮N、臀下N、臀下A、臀下V、阴部内A、阴部内V、阴部N
1.皮肤
2.浅fas:
含股后皮N分支
3.深fas:
阔fas
4.肌室:
股后肌室
(1)肌
内侧:
半腱肌(浅)、半膜肌(深)
外侧:
股二头肌(长、短头)
(2)血管神经束(AVN)
股后皮N:
沿中线直降(浅)
坐骨N:
沿中线直降(深)
内侧分支多,外侧分支少
穿A:
发自股深A
紧贴股骨,穿大收肌
参与形成:
a.股后A链
b.臀区的十字吻合
1.皮肤
2.浅fas:
含小隐V、股后皮N、浅LN
3.深fas(腘fas):
致密,坚韧
4.腘窝:
(1)边界
上外侧界:
股二头肌肌腱
上内侧界:
半腱肌、半膜肌
下外侧界:
腓肠肌外侧头
下内侧界:
腓肠肌内侧头
底:
腘面+膝关节囊+腘肌
顶:
腘fas
(2)内容物:
脂肪多
由浅至深:
N 胫N:
中线直降
腓总N:
沿股二头腱内侧
V 腘V:
在腘窝上部位于胫N内侧
在腘窝下部位于胫N外侧
A 腘A:
贴近股骨(故股骨下端骨折时易伤及该A)
在腘窝上部位于腘V内侧
在腘窝下部位于腘V外侧
分支 膝上内A:
沿股骨内侧髁上缘
膝上外A:
沿股骨外侧髁上缘
膝中A:
穿髁间窝
膝下内A:
沿腘肌上缘,绕胫骨内侧髁下缘
膝下外A:
沿腘肌浅面,绕胫骨外侧髁下缘,穿腓侧副韧带与膝关节囊之间
胸前区和腋腔PectoralRegionandaxilla
2008.9.27
一.胸前区的层次:
(一)皮肤
(二)浅fas:
含锁骨上N、颈阔肌、乳腺、Cooper’s韧带、脂肪囊、乳房后间隙
构成腋腔前壁
(三)深fas:
(四)胸大肌、三角肌胸大肌间沟、头V
(五)锁胸fas(claviopectoralfascia):
头V穿入、胸肩峰A和胸前外侧N穿出
胸小肌:
胸外侧A/V、腋LN前群、胸前内侧N
(六)腋腔:
脂肪多(中心处的LN为腋LN中央群)
●腋腔(axillarycavity)境界
前壁:
(即胸前区)
内侧壁
前锯肌上份、胸长N(走行与腋中线一致):
该N在乳腺癌手术时不能损伤,一旦损伤,两侧肩胛骨外翻,形似小天使,患者梳头、栓皮带受影响。
1-5肋骨及相应的肋间结构
外侧壁
肱骨上段(结节间沟、肱二头肌短头、肱骨外科颈)
肱二头肌长头腱
喙肱肌(内侧):
有肌皮N穿入
后壁:
肩胛骨、肩胛下肌、小圆肌、大圆肌、背阔肌。
大、小圆肌之间有肱二头肌长头通过,将二者之间的间隙分成三边孔(内侧)、四边孔(外侧),前者有旋肩胛A、V;后者有腋N、旋肱后A通过。
底:
(由浅入深是)皮肤、浅筋膜、腋筋膜。
顶(尖):
由锁骨中段1/3,第1肋骨和肩胛骨上缘构成,是腋窝的上口,通颈根部。
★腋腔的后壁、外侧壁、内侧壁、顶有骨性成份,故临床上进腋腔常由前壁和底着手。
●腋腔内容物:
腋鞘(axilarrysheath)包含AVN
1、腋动脉
与臂丛一起由腋鞘包裹,腋鞘来自颈深筋膜深层。
被胸小肌分为三段:
第一段:
发出胸最上动脉
第二段:
发出胸肩峰动脉(发出胸肌支、肩峰支、三角肌支*分支穿锁胸筋膜)、胸外侧动脉沿胸小肌下缘走向胸壁
第三段:
发出肩胛下动脉(旋肩胛动脉穿三边孔、胸背动脉入背阔肌)、旋肱前动脉、旋肱后动脉(穿四边孔)。
2、腋静脉
(1)居腋A的前内侧方;
(2)被胸小肌分成三段:
第一段有腋LN的尖群,第三段有腋LN的外侧群
3、臂丛及其分支:
臂丛在腋腔内主要是三束
外侧束
肌皮神经穿喙肱肌支配臂前肌群(肱二头肌、喙肱肌、肱肌)
在腋A第三段前外侧方汇合成正中N
正中神经外侧头
内侧束
正中神经内侧头
二者位于腋A、V之间,前者居前,后者居后
前臂内侧皮神经
尺神经
腋神经:
经腋A后方,伴旋肱后动脉经肩关节囊下方,穿四边孔、绕外科颈至三角肌,故①外科颈骨折常累及腋N致三角肌瘫痪;②)拐杖配制不当常压迫腋N致上肢瘫痪
后束
桡神经:
腋A与肱三头肌长头之间向下外
胸背神经:
支配背阔肌、大圆肌,常伴胸背A(腋LN后群)
肩胛下N:
支配肩胛下肌
★乳癌根治术需保护的神经:
胸长神经:
胸小肌下缘后方4横指胸壁上,支配前锯肌
胸背神经:
与胸背动脉伴行,穿背阔肌下缘中点,支配背阔肌。
4、腋淋巴结和脂肪组织:
腋淋巴结,位于腋窝脂肪中和沿相关血管排列:
前群:
在胸外侧血管周围
后群:
在肩胛下血管周围
外侧群:
在腋静脉第三段周围
中央群:
腋窝脂肪中
尖群:
位于腋腔尖部,腋血管第一段附近
前群、后群、外侧群→中央群→尖群→锁骨下干
二.女性乳房Breast
(一)淋巴引流途径:
乳腺具有丰富的淋巴网,输出途径如下:
1.大部分淋巴沿胸大肌下缘,经腋尾至前群
※腋尾Axillarytail:
乳房外上份的腺组织可伸入腋区称之为腋尾
2.腺中心和内侧份淋巴,沿肋间隙至胸骨旁LN(沿胸廓内血管排列)
3.腺上份的淋巴管可直接穿胸大、小肌,经胸肌间LN至尖群或锁骨下LN
4.少数深淋巴管可沿腹直肌鞘和镰状韧带的淋巴管→膈和肝、乳房皮肤的淋巴管,还与颈、胸、腹壁的浅淋巴管有广泛联系。
当癌细胞使深部淋巴管发生阻塞时,可出现淋巴逆流,于是癌细胞经浅淋巴管转移至对侧乳房,甚至腋腔和腹股沟LN。
(二)血液供应、神经支配
A1.来自腋A的胸外侧A和胸肩峰A
2.来自胸廓内A(乳房内A)的第3-6穿支
3.来自肋间后A的第3-7外侧穿支(不很重要的血源)
V回流到相应的同名V
N附近的肋间N支配
(三)乳腺癌
1.转移途径
i.主要是沿淋巴转移,即按前述的淋巴回流途径转移至相应的LN
ii.也可沿V转移。
V一旦受侵犯,可产生远处转移,乳房的深V回流到腋V、胸廓内V和肋间V与奇V系及椎管内V丛相交通,故乳腺癌晚期,可引广泛转移
iii.局部侵润:
癌细胞可由浅fas→侵蚀深处的胸大、小肌及肋骨
2.乳腺癌的部分体征与解剖的关系
i.肿瘤表面的皮肤下陷
是由于Cooper’s韧带受癌细胞侵润发生纤维缩短,致使牵拉皮肤出现凹陷
※Cooper’slig.:
也叫乳房悬韧带,它是连于乳房皮肤与胸壁深fas之间的纤维隔(它分隔乳腺叶)
ii.乳腺癌表面的皮肤呈桔皮样改变
是由于乳房淋巴引流受阻,造成局部皮肤水肿,而毛囊与皮脂腺处的皮肤与皮下组织紧密相接,故水肿不显著,此处的皮肤形成小的凹陷,形如桔皮。
iii.乳头回缩
由于癌侵润致使筋膜纤维相对缩短而牵拉输乳管所致。
(四)乳房脓肿的位置与切开引流
1.因乳房借结缔组织分隔成15-20个乳腺叶,每个叶的输乳管都向乳头集中,呈放射状,故脓肿切开引流时为减少损伤输乳管,宜作放射状切口,切记勿切开乳晕。
2.若为深部脓肿,可自乳房下方与胸壁交界处的皮肤作弧形切口,使脓液以乳腺与胸大肌之间的间隙引流,此切口可避免损伤过多的腺组织,但要注意把脓肿间的纤维隔破坏,使其引流通畅。
三.肩胛动脉网的组成及其临床意义
组成:
肩胛骨动脉网的动脉来源有三:
肩胛上动脉、颈横动脉降支(肩胛背动脉)和旋肩胛动脉。
前二者通常为锁骨下动脉之甲状颈干的分支,而后者为肩胛下动脉的分支。
腋动脉结扎:
可在腋A第一段和第三段结扎,但第一段位置较深,操作困难。
第三段位置较浅,操作方便,可沿腋窝外缘切开,将喙肱肌和肌皮N向外牵开后,即可暴露。
从临床观点看,为使腋A结扎后,能形成良好的侧支循环,宜在肩胛下动脉起始点的近侧端结扎较为理想。
结扎后动脉血液经由肩胛动脉网(肩胛上动脉、颈横动脉降支、肩胛下动脉)和肩峰动脉网(胸肩峰动脉肩峰支、肩胛上动脉肩峰支、旋肱前动脉、旋肱后动脉)到达上肢。
臂前区、肘前区、前臂前区小结
2009.10.13
1.臂前区、肘前区、前臂前区的层次:
臂前区
肘前区
前臂前区
1.皮肤
2.浅fas:
头V、贵要V、前臂内侧皮N、滑车上LN
3.深fas
4.肌室:
(1)肌
浅层:
肱二头肌
深层:
喙肱肌(上半部)
肱肌 (下半部)
(2)血管神经束(AVN):
A.肌皮N:
在肱二头肌、肱肌间行向下外侧,穿喙肱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局部解剖学复习资料 局部 解剖学 复习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