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贸易名词解释.docx
- 文档编号:23885319
- 上传时间:2023-05-21
- 格式:DOCX
- 页数:14
- 大小:54.33KB
对外贸易名词解释.docx
《对外贸易名词解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对外贸易名词解释.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对外贸易名词解释
对外贸易名词解释
1.绝对优势理论
绝对优势理论,又称绝对成本说,该理论将一国内部不同职业之间、不同工种之间的分工原则推演到各国之间的分工,从而形成其国际分工理论。
绝对优势理论的代表人物是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
绝对优势理论基本内容是两国之间的贸易基于绝对成本的差异,当一国在生产一种产品上具有绝对优势但在另一种商品生产上具有绝对劣势,两国就可以通过专门化生产自己处于绝对优势的产品,并且用这个绝对优势的产品的一部分去置换绝对劣势的产品,以此达到资源的较高利用,从而增长收益,提高各国的福利。
2.比较优势理论
比较优势理论,又称比较成本理论。
其代表人物是英国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
比较优势理论的主要内容是国际贸易的基础是生产成本的相对差异(而非绝对差异),每个国家都应根据“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权取其轻”的原则,集中生产并出口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其具有“比较劣势”的产品。
3.要素禀赋理论
要素禀赋理论最早是由两位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尔(EliHeckscher)和俄林(BertilOhlin)师生提出的。
要素禀赋理论的主要内容是在两国生产同一产品的技术水平相同的情况下,两国生产同一产品的价格存在差别主要是由于产品的成本存在差别,这种成本差别来自于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生产要素的价格差别,这种生产要素的价格差别则取决于该国各种生产要素的相对丰裕程度。
由于各种产品生产所要求的两种生产要素的比例不同,一国在生产密集使用本国比较丰裕的生产要素的产品时,成本就较低,而生产密集使用别国比较丰裕的生产要素的产品时,成本就比较高,从而形成各国生产和交换产品的价格优势。
进而形成国际贸易和国际分工。
4.国际分工
国际分工指世界上各国(地区)之间的劳动分工,是国际贸易和各国(地区)经济联系的基础。
它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社会分工超越国界的结果,是生产社会化向国际化发展的趋势。
5.对外开放
有关对外开放的含义,理论界主要有两种界定,即广义和狭义的对外开放。
广义的对外开放是指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和共产党领导地位的基础上,在独立自主、平等互利的前提下,根据生产社会化、国际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利用国际分工的好处,积极发展与世界各国的经济贸易往来,以及科学、技术、文化、教育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以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和发展。
狭义的对外开放仅指经济上的对外开放。
从这个角度上讲,对外开放是指要大力发展和不断加强对外经济技术交流,积极参与国际交换和国际竞争,由封闭型经济转变为开放型经济,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快速发展。
6.对外开放格局
中国政府在1978年决定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即有计划、有步骤地实行对外开放政策。
从1980年起,中国先后在广东省的深圳、珠海、汕头,福建省的厦门和海南省分别建立了五个经济特区;1984年进一步开放了大连、秦皇岛、天津、烟台等14个沿海城市;1985年后又陆续将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南三角地区、山东半岛、辽东半岛、河北、广西辟为经济开放区,从而形成了沿海经济开放带。
1990年中国政府决定开发和开放上海浦东新区,并进一步开放一批长江沿岸城市,形成了以浦东为龙头的长江开放带。
1992年以来,又决定对外开放一批边疆城市和进一步开放内陆所有的省会、自治区首府城市;还在一些大中城市建立了15个保税区、49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和53个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1999年国家实行西部大开放战略。
这样,中国就形成了沿海、沿江、沿边、内陆地区相结合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对外开放的格局。
7.经济效益
经济学上讲的经济效益,是指劳动耗费与劳动成果的对比关系。
即投入与产出的对比关系。
所谓投入是指劳动的耗费与资源的占用,劳动又包括活劳动和物化劳动,资源包括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
所谓产出是指符合人类需要的劳动成果。
一般来说,经济效益可以分为两个层次:
宏观经济效益和中观或微观经济效益。
宏观经济效益也称社会经济效益,是从全社会的投入产出出发来考察的经济效益。
它反映该国全局性的国民经济整体的效益,同时也是长期与近期相结合的效益。
中观或微观经济效益是从一个产业部门或企业的投入产出来考察的经济效益。
8.对外贸易经济效益
对外贸易和其他经济活动一样,也是通过产出与投入的比较来反映其效率与收益。
对外贸易经济效益是指在一定时期内投入对外贸易活动的劳动和取得的成果之比。
对外贸易经济效益从不同的层次考察,可以分为外贸宏观经济效益和外贸微观经济效益。
9.对外贸易宏观经济效益
对外贸易宏观经济效益又称外贸社会经济效益,是指通过对外商品和劳务的交换,对整个国民经济产生的经济效果。
它不仅包括由对外贸易活动实现的直接的价值增值,还包括由对外贸易活动派生出的、间接的社会劳动节约。
10.对外贸易微观经济效益
对外贸易微观经济效益又称外贸企业经济效益,是指通过对外贸易活动,外贸企业所取得的盈利。
这是从企业层面来考察外贸经营活动的产出与投入的关系。
与外贸社会经济效益相比,外贸企业经济效益范围小、内容简单,只是从外贸企业财务账面上考察以货币形式出现的盈利或亏损。
11.贸易条件
价格贸易条件又称为净实物贸易条件,是一国出口与进口的交换比价,其计算公式为:
%
12.出口换汇成本
出口换汇成本是指某商品出口净收入一个单位的外汇所需的人民币成本。
其计算公式为:
13.出口商品盈亏率
出口商品盈亏率是出口商品盈亏额与出口总成本的比率,用百分比表示,其计算公式如下:
14.进口商品盈亏率
进口商品盈亏率是指进口商品盈亏额与进口商品总成本的比率。
进口商品盈亏率的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进口商品盈亏额是指进口商品国内售价与进口商品总成本的差额。
进口商品总成本是指商品的进口价加上进口关税及各种国内费用,如各种国内税、进口商品运输及仓储费用、保险费用、促销费用等。
15.出口商品战略
出口商品战略就是一国根据自己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和国际市场的需要,对出口商品构成做出战略性安排。
一国的出口商品结构不仅受国际经济环境的影响,而且也受到国内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以及发展政策的制约。
根据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制定科学、符合实际的出口商品战略对于增强我国出口商品的国际竞争力、扩大出口创汇能力,提高出口经济效益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16.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
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是指根据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充分发挥我国的优势,有重点、有计划地采取巩固、发展、开拓、辐射等多种渐次推进策略,逐步建立起我国出口市场合理的总体格局。
该战略的主要内容是“降低市场集中度、减少市场风险”。
其目标是:
在保持原有市场的同时,努力开拓新的市场。
17.以质取胜战略
以质取胜的基本内涵是:
以出口商品的各个环节确保质量,推动我国外贸增长由粗放型经营转变到集约型经营;优化进出口商品结构,增加出口商品的附加值和技术含量。
实施品牌战略,从国家和产业层面,提升中国制造的整体形象和贸易利益。
18.大经贸战略
大经贸战略是指以外经贸经营主体多元化为基础,对外贸易、利用外资、对外承包工程与劳务合作、对外援助、对外投资等多种对外经济贸易活动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外经贸、生产、科技、财政、金融、税务、海关等各有关部门共同参与、相互协作的外经贸发展战略。
19.科技兴贸战略
科技兴贸战略是以提高我国出口产业和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加强体制创新和技术创新,提高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国际化水平为基本指导思想,以“有限目标、突出重点、面向市场、发挥优势”为发展思路,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通过面向国际市场的科研开发、技术改造、市场开拓、社会化服务等部署,提高企业出口竞争力和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出口商品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实现我国由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的跨越的贸易发展战略。
20.进口商品战略
进口商品战略指根据国内生产、消费的需要,对一定时期进口商品的构成所作的战略性规划。
21.对外贸易经济调控手段
对外贸易经济调控手段是指国家通过调节经济变量(汇率、税收、信贷和价格等)来影响外贸领域的微观经济行为,并使之符合宏观经济发展目标的一切政策措施的总和。
22.汇率
汇率也称汇价,是指各国货币之间相互交换时换算的比率,即一国货币单位用另一国货币单位所表示的价格。
23.进口关税
进口关税是指进口商品或货物经过一国关境时,由政府设置的海关根据该国制定的关税税法、税则对进口商品或货物征收的一种税。
24.增值税
增值税是以商品生产、流通和应税劳务各个环节的增值额为计税依据计算征收的一种流转税。
25.消费税
消费税是对在中国境内从事生产,委托加工和进口应税消费品单位和个人,就其销售收入或销售数量,采取定率或定额征收的办法,进行特殊调节的一个流转税种。
26.进出口信贷
进出口信贷,是指一国政府通过银行向进出口商提供贷款,以鼓励出口、确保进口的重要措施。
在国际贸易中,大型成套设备、船舶、飞机及其他一些成交金额巨大的商品,从订货到交付,所需时间长,对于进口商来说,一时难以筹措巨额货款;对于出口商来说,垫支巨额款项虽可促成交易,但不利于资金周转。
因此银行提供的进出口信贷可以帮助进出口商能够顺利完成进出口交易。
27.对外贸易行政管理手段
对外贸易行政管理手段是国家经济管理机关凭借行政组织权力,采取发布令,制定指令性计划及实施措施,规定制度程序等形式,按照自上而下的组织系统对对外贸易经济活动进行直接调控的一种手段。
28.外汇管理
外汇管理又称外汇管制,是指一个国家为保持本国的国际收支平衡,对外汇的买卖、借贷、转让、收支、国际清偿、外汇汇率和外汇市场实行一定的限制措施的管理制度。
29.出口退税
出口退税是指对已报关离境的出口货物,由税务机关根据本国税法规定将在生产和流通各环节已经缴纳的国内增值税或者消费税等间接税税款,退还给出口企业的一项税收制度。
30.出口信贷
出口信贷是一种国际信贷方式,它是一国政府为支持和扩大本国大型设备等产品的出口,增强国际竞争力,对出口产品给予利息补贴、提供出口信用保险及信贷担保,鼓励本国的银行或非银行金融机构对本国的出口商或外国的进口商(或其银行)提供利率较低的贷款,以解决本国出口商资金周转的困难,或满足国外进口商对本国出口商支付货款需要的一种国际信贷方式。
31.出口卖方信贷
出口卖方信贷是出口方银行向本国出口商提供的商业贷款。
出口商(卖方)以此贷款为垫付资金,允许进口商(买方)赊购自己的产品和设备。
出口商(卖方)一般将利息等资金成本费用计入出口货价中,将贷款成本转移给进口商(买方)。
32.出口买方信贷
出口买方信贷,是由我国银行向国外借款人发放的中长期贷款,用于进口商即期支付我国出口商货款,促进中国资本性货物和技术服务的出口。
33.出口信用保险
出口信用保险是国家为了推动本国的出口贸易,保障出口企业的收汇安全而制定的一项由国家财政提供保险准备金的非赢利的政策性保险业务。
它以出口贸易或出口信贷中的国外商业信用或政治信用风险为保险标的,承保国内出口商在经营出口业务或国内外银行在经营出口信贷业务的过程中因国外的商业风险或政治风险而遭受的损失。
在该保险项下,保险人将赔偿出口商或银行因国外买方或借款人不能按贸易合同或贷款协议的规定支付到期的部分或全部债务而遭受的经济损失。
34.保税区
保税区是指经国务院批准设立在中国境内的具有保税加工、储存、转口功能的海关监管的特定区域。
保税区是我国目前开放度和自由度最大的经济区域。
35.出口加工区
出口加工区指我国境内经国务院批准设立、海关实行封闭管理的专门从事出口加工业务的特殊经济区域。
36.货物贸易
货物贸易又称有形货物贸易,是指有形的、实物形态的、可以看见的货物在国家之间的进出口贸易活动。
37.对外贸易依存度
对外贸易依存度又称对外贸易系数,是指一国的进出口总额占该国国民生产总值(GNP)或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
对外贸易依存度反映一国对国际市场的依赖程度,是衡量一国对外开放程度的重要指标。
38.出口依存度
一国的出口总额占该国国民生产总值(GNP)或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称为出口依存度。
39.进口依存度
一国的进口总额占该国国民生产总值(GNP)或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称为进口依存度。
40.货物贸易结构
货物贸易结构,又称进出口商品结构,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各类进出口商品在其对外贸易中所占的比重。
即某大类或某种商品的进出口与整个进出口贸易额之比。
41.加工贸易
加工贸易是一国通过各种不同的方式,进口原料、材料或零件,利用本国的生产能力和技术,加工成成品后再出口,从而获得以外汇体现的附加价值。
因此加工贸易是一种“两头在外,中间在内”的贸易方式,其结构为“进口-加工-出口”。
42.来料加工
广义的来料加工又称对外加工装配业务,包括来料加工和来件装配,是指由国外厂商提供一定的原材料、辅助材料、零部件、元器件、包装材料(简称料件)和必要的机器设备及生产技术,委托国内企业按国外厂商的要求进行加工、装配,成品由国外厂商负责销售,国内企业按合同规定收取工缴费(加工费)的一种贸易方式。
43.进料加工
进料加工,又叫“以进养出”,是指国内企业用外汇购买进口的原材料、辅料、零部件、元器件、配套件、包装物料等,利用国内生产能力和技术加工成品或半成品后再外销出口并获取相应利润的交易形式。
44.服务
从价值角度来看,服务是指对其他经济单位的个人、商品或服务增加价值,并主要以活动形式表现的使用价值或效用。
从行为角度来看,服务是活的劳动,它是由服务提供者凭借体力、智力和技能,借助一定的工具、设施和手段,在服务接受者参与下完成某种活动,以直接满足其需要的过程。
45.跨境提供
跨境提供是由一个成员境内向另一个成员境内提供的服务。
在这种形式下,服务提供者和被提供者分别在本国境内,并不移动过境。
所以,这种服务提供方式,往往要借助于远程通讯手段,或者就是远程通讯服务本身。
46.境外消费
境外消费是指一成员境内的消费者或企业到另一成员境内使用服务。
在这种服务提供形式下,服务的被提供者,也就是消费者跨过国境进入提供者所在的国家或地区接受服务。
47.商业存在
商业存在是通过一个成员的商业实体在任何其它成员境内的存在而提供的服务。
这种商业实体或商业存在,实际上就是外商投资企业。
其企业形式可以采取独立的法人形式,也可以仅仅是一个分支机构或代表处。
48.自然人流动
自然人流动是由一个成员在任何其它成员境内的个人提供的服务。
这种形式涉及到提供者作为自然人的跨国流动。
49.服务贸易
服务贸易是指国际间服务的输入和输出的一种贸易方式,是指通过跨境提供、境外消费、商业存在、自然人流动等形式跨越国境提供服务的贸易。
50.服务贸易竞争力指数
服务贸易竞争力指数(TC指数),是对一国(地区)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分析时常使用的测度指标之一,它表示一国进出口贸易的差额占其进出口贸易总额的比重,即:
TC指数=(出口-进口)∕(出口十进口)
51.自由贸易区
根据WTO有关解释,所谓“自由贸易区”,是指两个以上的主权国家或单独关税区通过签署协定,在世贸组织最惠国待遇基础上,相互进一步开放市场,分阶段取消绝大部分货物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改善服务和投资的市场准入条件,从而形成的实现贸易和投资自由化的特定区域。
52.CEPA
为促进内地和香港经济的共同繁荣与发展,2003年6月29日,中央政府与香港特区政府签署了《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简称“安排”,英文:
CloserEconomicPartnershipArrangement,CEPA),内容主要涵盖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和贸易便利化三个方面。
“安排”是在“一国两制”方针下和世界贸易组织框架内做出的特殊安排,体现了中央政府和内地人民对香港的关心和支持。
53.技术
技术是指制造一种产品或提供一项服务的系统的知识。
54.技术贸易
技术贸易又称有偿技术转让,是指技术供求双方按照一定的商业条件买卖技术的商业行为。
按照交易当事人所处国家是否相同以及技术是否跨越国境,技术贸易可以分为国内技术贸易和国际技术贸易。
国内技术贸易是指一国境内的当事人按一定的商业条件向对方出售或从对方购买技术使用权的贸易行为。
国际技术贸易是指不同国家的企业、经济组织或个人之间,按照一般商业条件,向对方出售或从对方购买软件技术使用权的一种国际贸易行为。
它由技术出口和技术引进这两方面组成。
55.专利权
专利权是指以技术发明为对象,发明人依法所享有的独占权利。
具体包括专有权(所有权)、实施权(包括制造权和使用权)、许可使用权、销售进口权和放弃权等。
56.商标权
商标权是商标使用者向商标管理部门申请注册并得到批准的商标专用权。
商标权的内容包括专有使用权、禁止权、转让权、许可使用权、续展权和放弃权等。
57.专有技术
专有技术又称技术秘密、技术诀窍,是指在实践中已使用过了的没有专门的法律保护的具有秘密性质的技术知识、经验和技巧。
57.商业秘密
商业秘密,是指不为公众所知悉、能为权利人带来经济利益,具有实用性并经权利人采取保密措施的设计资料、程序、产品配方、制作工艺、制作方法、管理诀窍、客户名单、货源情报、产销策略等技术信息和经营信息。
59.技术引进
技术引进是指国际间的技术转移活动。
买进技术的一方,通过各种途径从国外获得先进设备、先进制造技术、先进工艺技术以及先进的经营管理技术和手段。
60.技术出口
技术出口,是指一国以技术或含有关键技术的设备等为标的物以有偿的方式提供给另一国所进行的经济活动。
61.关税与贸易总协定(GATT)
关贸总协定的产生是美国、英国等国家积极推行自由贸易的产物。
针对战后国际贸易中的保护主义,英美等国试图通过互减关税,扭转日益盛行的贸易保护主义和歧视性的贸易政策,促进国际贸易的自由发展。
1947年4月至10月,23个国家同意接受国际贸易宪章草案中有关关税与贸易政策的内容而签订《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临时适用议定书》,于1948年1月1日正式生效,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由此产生。
62.世界贸易组织(WTO)
世界贸易组织(英文名称WorldTradeOrganization,缩写为WTO,简称世贸组织)。
它是世界上唯一处理国与国之间贸易规则的国际组织,是一个独立于联合国的永久性国际组织。
WTO成立于1995年1月1日,总部设在瑞士日内瓦。
63.最惠国待遇原则
最惠国待遇原则是指一成员将在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和知识产权领域给予任何其他国家(无论是否是WTO成员)的优惠待遇,立即和无条件地给予其他各成员方。
64.国民待遇原则
国民待遇原则是指,对其他成员方的产品、服务或服务提供者及知识产权所有者和持有者,所提供的待遇,不低于本国同类产品、服务或服务提供者及知识产权所有者和持有者所享有的待遇。
65.互惠互利原则
互惠互利原则是指两国或多国之间在贸易利益或特权方面的相互或相应让与。
互惠原则体现在关税、运输、非关税壁垒方面削减和知识产权方面的相互保护等。
66.公平贸易原则
公平贸易原则是指成员方应避免采取扭曲市场竞争的措施,纠正不公平贸易行为,在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和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领域,创造和维护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
67.普惠制
普惠制是“普遍优惠制”的简称,是指发达国家单方面对从发展中国家输入的制成品和半成品普遍给予优惠关税待遇的一种国际贸易制度。
68.欧盟
欧洲联盟(简称欧盟,EuropeanUnion——EU)是由欧洲共同体(EuropeanCommunities)发展而来的,集政治实体和经济实体于一身,在世界上具有重要影响的区域一体化组织。
总部设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
69.CEPA
为促进内地和香港经济的共同繁荣与发展,加强双方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经贸联系,2003年6月29日,中央政府与香港特区政府签署了《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简称“安排”)。
内容主要涵盖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和贸易便利化三个方面。
70.东盟
东南亚国家联盟(简称东盟,AssociationofSoutheastAsianNations——ASEAN)的前身是由马来西亚、菲律宾和泰国3国于1961年7月31日在泰国曼谷成立的东南亚联盟。
1967年8月,印度尼西亚、泰国、新加坡、菲律宾4国外长和马来西亚副总理在曼谷举行会议,发表了《东南亚国家联盟成立宣言》,即《曼谷宣言》,正式宣告东南亚国家联盟成立。
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文莱、越南、老挝、缅甸和柬埔寨5国[这五国先后加入东盟的时间分别为1984年、1995年、1997年、1997年和1999年。
]先后加入该组织,使东盟由最初成立时的5个成员国扩大到目前的10个成员国。
71.自由贸易区
自由贸易区,是指两个以上的国家或地区,通过签订自由贸易协定,相互取消绝大部分货物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取消绝大多数服务部门的市场准入限制,开放投资,从而促进商品、服务和资本、技术、人员等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实现优势互补,促进共同发展。
72.中美战略经济对话
中美战略经济对话(U.S.-ChinaStrategicEconomicDialogue)是中国和美国为加强两国在经济领域的对话与合作而形成的一种机制,由2006年9月20日发表的《中美关于启动两国战略经济对话机制的共同声明》正式确立。
根据《共同声明》,中美战略经济对话将主要讨论两国共同感兴趣和关切的双边和全球战略性经济问题。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对外贸易 名词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