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课内外阅读理解训练及解析.docx
- 文档编号:23884346
- 上传时间:2023-05-21
- 格式:DOCX
- 页数:79
- 大小:132.23KB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课内外阅读理解训练及解析.docx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课内外阅读理解训练及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课内外阅读理解训练及解析.docx(7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课内外阅读理解训练及解析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课内外阅读理解训练及解析
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课外阅读理解练习
1.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晒书
贺宽叶
那年回到乡下老家,院子里的情景让我很是吃惊:
满地都是书,一本本,一排排,一列列,摆满整个院子,只留出了窄窄的过道。
风吹过来,书页波浪般哗哗翻动,阳光打下来,“波浪”有点炫目。
泡桐淡紫色的花悠然飘落,钻进翻动的书页里,成了书签。
母亲从书堆里站起来,挪开小马扎,摘下老花镜,慈爱地笑着说:
“我给你晒晒书。
”
进城之后,两大橱子书我都搁在了老家,没往城里运。
母亲主动担起了保管的重任。
兄弟姊妹来拿书看,母亲都牢牢记在心里,催促他们按时归还。
母亲上过“文化大革命”前的扫盲识字班,认识1000字左右,已经够用了。
舅舅是文盲,出门举步维艰,由此母亲深知读书的重要性。
家里用度再紧巴,只要我说买书,母亲总是东挪西凑及时给我钱。
打小,农活再忙,只要我在看书,母亲绝不会派活给我。
母亲在和左邻右舍闲聊的时候,总是有意无意地说一句:
“我儿子在看书呢!
”母亲的付出终于有了回报,我是村里屈指可数的考上大学跃过“龙门”的农家子弟。
午后,我和母亲把书一本一本翻过来,晒晒封底那一面。
母亲笑道:
“我看看我的宝贝儿子看什么宝贝书。
”说着,她拿起一本荷尔德林的诗集,翻开扉页上我的淘书小记念起来:
“在暮色苍茫里漫步辽宁师范大学校园,于樱花树影里邂逅小书摊,一腼腆女生处理旧书,遇此书,半价购之乃去。
1994年4月16日晚于大连。
”母亲翻了一下内文,说看不懂,就放下了。
她又拿起一本薄薄的白色封皮的书《乡愁的理念》,是董桥的,照例还是先念扉页上的购书小记:
“逛大学扎堆的济南文化东路,往来皆年轻面孔,间或遇到面熟之老学生,颔首微笑。
路东段三联书店济南分销店购董桥《这一代的事》及《乡愁的理念》,久慕董桥文名,今足愿矣。
1992年6月2日。
”母亲慨然叹道:
“儿子啊,原来你跑了好些地方呀,我都不知道。
”
母亲捧着书,小心地翻阅着,轻声读着书上的小记,嘴角上扬,咯咯笑着喊我过去看她手中拿着的一本《酒徒》。
多年前一帮书友聚饮后去庄君家小坐,趁庄君去沏茶的机会,我们几个书友纷纷去她的书橱前窃书。
我一眼看见《酒徒》,抽出来藏到了包里。
回家后打开,见扉页上有庄君龙飞凤舞之小记:
“老贺赠王书一捆,王大醉,半夜醒来,探手入包,书尚在,安心睡去。
”一本我送出去的小书,在辗转了近十年后,居然以“窃”的方式重回我的手上,真是奇妙。
几乎每一本书都有来历,都有故事。
整个下午,母亲一直笑个不停。
那是在初夏栀子花氤氲的香气里,我和母亲坐在书堆里,一本一本翻晒我喜欢的书。
母亲用棉布仔细拂拭着,娘儿俩漫无目的地聊天,光阴在从书本上抬头、低头瞬间消失。
栀子花开的时节,已经有点热,母亲用手背拂了一下额前的头发,冲我一笑,她的白发从发间探出来,让我心惊。
多年以后,母亲因心脏病突发溘然长逝。
那两大橱子书我经常抚摩、翻阅,心里时时升腾起无尽的思念。
因为,每一本书上都留下了母亲的手印。
(选自《中学生阅读》,有删改)
(1)通读全文,根据提示,在横线上补写相应的内容。
回乡看到母亲晒书——________——我与母亲读“小记”——母亲去世,我睹物思人
(2)结合语境,品读下面句子,分析划线词语的表达效果。
那两大橱子书我经常抚摩、翻阅,心里时时升腾起无尽的思念。
(3)选文第二段中“母亲在和左邻右舍闲聊的时候,总是有意无意地说一句:
‘我儿子在看书呢!
’”这句话写出了母亲怎样的心理?
(4)文章题目为《晒书》,却详写了“我”与母亲一起读“小记”的事,有何作用?
【答案】
(1)回忆母亲重视读书
(2)“抚摩”一词指用手轻轻地摸,通过这一动作表现出“我”对母亲的思念之情。
(3)写出了母亲因儿子热爱读书而感到无比骄傲和自豪的心理。
(4)内容上写出了我的书的来历和我与母亲晒书时其乐融融的场景。
结构上起到了突出主题的作用,表达了对母亲的怀念之情。
【解析】【分析】
(1)此题段落比较少,每一个段落就是一个情节,如第2段写的是回忆母亲重视读书的情节。
(2)本题为结合词句理解字义。
着重体会关键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含义。
同时了解词语的本义和基本义,能够根据语境推断词语的含义。
如“抚摩”动作描写。
答题时首先要点明描写人物的手法或方法,然后在文中找到语句的位置,结合上下文情节内容,体会语句所表现的事物的情态或人物的心理活动。
(3)“母亲在和左邻右舍闲聊的时候,总是有意无意地说一句:
‘我儿子在看书呢!
’”这句话是母亲对儿子读书的自豪之语。
这也是母亲重视读书的体现。
(4)描写“我”与母亲一起读“小记”的事,描述了我和母亲晒书的场景,表达对过去时光的回忆,突出了母亲重视读书的主题。
所以必须要详写。
故答案为:
⑴回忆母亲重视读书;
⑵“抚摩”一词指用手轻轻地摸,通过这一动作表现出“我”对母亲的思念之情;
⑶写出了母亲因儿子热爱读书而感到无比骄傲和自豪的心理;
⑷内容上写出了我的书的来历和我与母亲晒书时其乐融融的场景。
结构上起到了突出主题的作用,表达了对母亲的怀念之情。
【点评】⑴本题的考点是对文章脉络的概括。
本文是叙述类文体,概括情节内容首先要通读全文,理清故事线索,梳理情节,按着题干中的提示,先找出所示情节,然后再根据情节要素(地点、时词)和情节之间的关联性了解情节的变化,抓住主要人物的主要活动,依照所示情节概括方式概括出其他情节。
⑵本题的考点是词语的含义。
解答思路:
解词+内容+情感。
方法:
联系词语本义,结合语境分析词语的含义,以及表达的感情。
理解词语一般先理解其表面义,然后要结合语境及课文内容,具体理解出它的语境义及所包含的情感。
务必遵循“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
⑶本题考查通过对语言描写的分析来揣摩人物心理的能力。
首先要读懂上下文的情节内容,这是答题的关键。
⑷本题考查文章安排材料的详略得当。
材料的安排是由文草中心所决定的,是表达主旨的需要,所以答此题首先要理解文章的内容,进而把握好文章中心。
2.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回想铁生
陈村
①他跟我很投缘,也许因为我们有相似的经历,都曾当过知青,都是病退回城,都曾在里弄加工组谋生,都属于残疾人,都写作。
但他站不起来了,我还能弯曲地站立和难看地短程行走。
在我眼里,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好的作家。
②他的体格,本来应该很高大,很健硕。
开始于十九岁的劫难塞给另外一条路,母亲和朋友说服他,他说服自己,后来成了我认识的、阅读的史铁生。
③这些年,我到北京必去望望史铁生,在他那里坐两三个小时,吃顿饭。
住下来可以多说话,可他的身体禁不住打扰。
他的截瘫,他的肾脏萎缩,用他的话说,发动机和轮子都坏了,维持身体的运行很累。
每周两到三次的肾脏透析,不由分说地打断着他的生活和思维。
④他常常想得比人们深入透彻,他有自己的理由和节律。
他不做作,而是常常省察自己的内心,铁生坦然写他自己,他的一生透明坦荡,读过他作品的人知道他许多往事,也看见他的许多思索。
⑤那些困苦,经受血的洗礼后成了他的资源,使他从此走向内心,走通命定之路,去看他人和世界。
他追问,但不控诉,不失态。
史铁生通常并不抱怨,他知道感恩,知道生的命题下的诸多奥义。
他从腿开始思想,体察心灵。
他更多被阅读的是《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我与地坛》《命若琴弦》。
那样的故事只有他能写。
⑥他的身体可说是残花败絮,比古瓷更碰不得,即便在轮椅上,史铁生也坐不长,因下肢的神经被截瘫殃及,久坐后血液回流不畅。
他的椅子和床一定要仔细清扫,被硌着不知道,失去知觉的皮肤很容易就破皮,一旦感染经久不愈。
他手腕上的血管因透析伤痕累累,他常吃着饭汗就出来了,吃饭对他是大运动量。
他必须节制饮水,饮白酒似的喝一小口,水进入身体要等两天后才能靠透析排出。
这两天里身体积累的毒素令他昏昏然,无法思索。
毒素和血液中的营养被透析强行清除,身体犹如飘在云上,水火交替,他两天中只有很短的时间可以阅读、写作。
《病隙碎笔》,就是他在疾病的空隙中零碎写成的。
家中来朋友,头天要躺着休息,攒下精神接待,然后两个小时内耗尽。
病到后来,他的手无力支撑自己上床上车。
他就在这样的境况中写许多文章,出多本书,甚至有《务虚笔记》和《我的丁一之旅》两部长篇小说。
⑦复旦大学的“史铁生追思会”,屏幕上打出他的肖像。
照片是我2001年拍的,那天他50周岁。
他那么神采奕奕,宽厚地笑着。
史铁生和他的作品真诚、温暖、厚重。
这样的作家是不会死的。
(有删改)
(1)文章第①段末尾为什么说“在我眼里,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好的作家”?
(2)请分析第②段中划线的字词所包含的作者感情。
(3)文章第⑦段中说“这样的作家是不会死的”,你是怎么理解的?
(4)下列对本文的理解与赏析,错误的一项是( )
A. 这是一个残疾作家在回忆另一个残疾作家相似的经历和困厄,他比常人更容易触摸到史铁生的心灵。
B. 第③段中“发动机和轮子都坏了”一句运用比喻的手法,形象地表现了肾脏萎缩和截瘫给史铁生造成的生存艰难。
C. 第⑤段中“那样的故事只有他能写”是因为就算别人也经历了他那样的困苦,也难以像他那样创作和生活。
D. 第⑥段简述了史铁生身体上所承受的常人难以想象的困苦,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史铁生的敬佩、感激之情,使读者受到强烈的震撼。
(5)探究课文中三次“看花”在文章结构以及表现“我”生活态度方面的效果,写出你的发现。
①“我”暴怒无常,母亲劝“我”看花。
②“我”看树叶飘落,母亲央“我”看菊花。
③母亲去世后,妹妹推“我”去看了菊花。
【答案】
(1)①史铁生和他的作品真诚、温暖、厚重。
②他的一生透明坦荡,他不做作,而是常常省察自己的内心。
③他坦然写自己,读者可以通过他的作品了解他的往事和他的思索。
④他承受常人难以想象的困厄,却并不抱怨,知道感恩。
⑤他追问,但不控诉,不失态。
⑥在经受血的洗礼后,他把困苦变成资源,从此走向内心,走通命定之路,去看他人和世界。
⑦他在困境中写出大量的文学作品。
(2)“本来”一词融入了作者对史铁生遭受身体磨难的遗憾之情,“塞”字融如了作者对命运不公的谴责以及对史铁生深深的同情。
(3)史铁生高尚的人格、不屈的斗志、顽强的毅力和他的作品所透出的光辉会永垂不朽,永远活在人们心中。
(4)D
(5)“看花”为本文中心事件,也是叙述线索,将作品内容贯穿为有机整体。
三次“看花”反映了“我”的生活态度从绝望而暴怒无常到产生希望而面对现实,再到热爱生活、渴望创造美好人生的变化过程。
【解析】【分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形象的分析概括能力。
分析一个人的形象时,一定要根据文章内容、故事情节、人物的言行举止、文章对人物的各种描写等来整体感知。
概括时要做到既全面,又要突出重点。
仔细阅读文章,找出对史铁生的评价来分析,摘取原文或自行概括皆可。
(2)本题考查学生对记叙文中富有表现力的词语的赏析能力。
记叙类文章常用有较强表现力的词语来表现人物性格或景物特征,赏析时应扣住词义,准确理解语言环境中词语在表现人物特点、景物特征中的具体作用,体会其用语精妙之处。
仔细阅读文章第二段,“本来”一词融入了作者对史铁生遭受身体磨难的遗憾之情,“塞”字融入了作者对命运不公的谴责以及对史铁生深深的同情。
(3)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含意的理解能力。
联系史铁生的人格品质来理解,史铁生具有高尚的人格、不屈的斗志、顽强的毅力,他虽然去世了,但是他的作品所透出的光辉会永垂不朽,永远活在人们心中。
(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
对文章的段落的内容、人物的品质性格、情节之间的关系、写作的思路、写作方法、文章主旨、思想情感等内容都要有一个清楚地认识的分析。
D项表述错误,不是“简述”,是详述;没有“感激”之情。
(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线索作用的分析能力。
联系全文来分析,“看花”是本文的中心事件,也是叙述线索,将作品内容贯穿为有机整体。
三次“看花”,“我”暴怒无常,母亲劝“我”看花;“我”看树叶飘落,母亲央“我”看菊花;母亲去世后,妹妹推“我”去看了菊花,反映了“我”的生活态度从绝望而暴怒无常到产生希望,再到热爱生活,渴望创造美好人生的变化过程。
故答案为:
(1)①史铁生和他的作品真诚、温暖、厚重。
②他的一生透明坦荡,他不做作,而是常常省察自己的内心。
③他坦然写自己,读者可以通过他的作品了解他的往事和他的思索。
④他承受常人难以想象的困厄,却并不抱怨,知道感恩。
⑤他追问,但不控诉,不失态。
⑥在经受血的洗礼后,他把困苦变成资源,从此走向内心,走通命定之路,去看他人和世界。
⑦他在困境中写出大量的文学作品。
(2)“本来”一词融入了作者对史铁生遭受身体磨难的遗憾之情,“塞”字融如了作者对命运不公的谴责以及对史铁生深深的同情。
(3)史铁生高尚的人格、不屈的斗志、顽强的毅力和他的作品所透出的光辉会永垂不朽,永远活在人们心中。
(4)D
(5)“看花”为本文中心事件,也是叙述线索,将作品内容贯穿为有机整体。
三次“看花”反映了“我”的生活态度从绝望而暴怒无常到产生希望而面对现实,再到热爱生活、渴望创造美好人生的变化过程。
【点评】概括人物形象,实际上是考查整体把握文本的能力。
概括人物形象的前提要把握品读全文,防止答得不全或流于表面。
答题时,可采用如下方法:
找出句中能体现人物性格品质的原词;通过人物的具体事例概括出人物的品质和个性;从对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描写中整体感受人物形象的特点。
然后精心组织,做到言简意赅,尽量不要重复。
3.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愚蠢的争斗
从前,有一群人坐着一艘巨大的帆船去远洋旅行。
船上有十个船员、五个富人和二十个穷人。
船舱一共分了三层,最底层装的是燃料、粮食和用作食物的少量牲畜。
第二层住的是穷人们,环境恶劣而肮脏,终年见不到阳光,也不允许到上层和甲板上去呼吸新鲜空气。
除非是遇上风暴,需要他们出手挂帆或帮忙修复桅杆,他们才能上来。
头等舱住着船员和富人们。
风和日丽的时候,他们平静地驾驶着船,并轮班喝着香槟吃着美味。
特别是富人们,吸着雪茄坐在船尾钓鱼或看日出日落,优雅而愉快地旅行着。
他们脚下,二等舱里浊臭而沉闷的空气中,穷人们越来越烦恼的情绪,他们根本没有感觉。
好日子没过多久,灾难来了。
船上的罗盘坏了,而船又恰好进入无风地带。
像被定在海中央一样,一呆就是几天。
如果照此发展下去的话,后果将不堪设想。
船员和富人们最初隐瞒实情,穷人们对外面发生的事也全然不知。
但很快,他们发现,每天的淡水和食物供应量在减少,他们察觉出有什么异样,想到甲板上问个明白时,面对他们的,却是一杆杆黑森森的枪口。
船员和富人们想了很多办法,但对于解脱困境都没有什么实质用处。
最后,他们决定采用最古老但也最实用的应急方法——启用桨,二等船里二十名穷人,不是最好的劳力么?
他们于是派人到二等舱去通知穷人。
穷人们正为一天比一天减少的食物分发量而窝火呢,他们说:
这点食物,让我们活下去都难,还要划桨,不可能!
我们已很久没有呼吸到新鲜空气了,要上甲板通通风。
代表把话传回到上层。
船员和富人们听了很生气,说:
当初带他们上路,就考虑有一天会用上他们,优惠了他们不少船钱。
如今,他们居然提出这些要求,我们给他们准备的黑面包本来就很有限,难道他们还想像我们这样,吃牛排、喝香槟?
双方于是僵持起来,①______(A互不相让/B争先恐后)。
富人们停发了穷人们原本就不多的食物;而穷人们则直接下到底舱,近水楼台地杀猪宰牛,拆下船舱板,烧烤起来。
富人们最初没有察觉,以为让那些穷人们饿上几天,自然会乖乖就范。
但当他们到底舱去取食物时,迎来的是一阵乱棍,并闻到了浓烈的烤肉香时,他们才知道事态的严重。
他们派出一位②______(A老谋深算/B能说会道)的使者,来向穷人讲拆船烧烤的危害。
穷人们此前多次听过这位先生的演讲,比如他说少吃脂肪多吃黑面包有益身体健康;刮暴风雨时的空气最新鲜,如果到桅杆上挂挂帆有益身心健康;香槟酒危害健康,尤其危害穷人的身体健康!
等等。
穷人们最初相信他,但听得多了,发现自己上当受骗了,于是对他的话坚决不信,用一阵乱棍,将他赶出去。
富人们决定采用他们认为最有效的办法,武力强冲,但就在他们磨刀霍霍的时候,底舱舱板因为承重力减弱而发生泄漏。
船很快进了水,他们想去抢修,但穷人们认为他们是来武装镇压的,于是拼死反抗。
船,在他们的战斗中静静地沉入海底。
(1)从文中横线后的括号内分别选择词语填入横线。
①________;②________
(2)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3)船员和富人们为什么要最初隐瞒实情?
(4)请你为文章选择最为恰当的题目( )
A. 一次特殊的旅行 B. 穷人和富人 C. 愚蠢的争斗 D. 始终没有滑动的船桨
【答案】
(1)A;B
(2)一群人踏上了一次特殊的旅行,当遇到危险时,因为各自的利益而相互较劲,最终航行的船沉入水底。
(3)船员和富人们觉得自己不能向穷人求助,表现出社会严重的等级观念。
(4)C
【解析】【分析】
(1)此题考查学生根据语境选择词语的能力。
选词填空首先要明确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然后再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来分析。
可以从使用范围和语意侧重点角度来辨析。
在这里应该选择带有贬义的词语,而争相恐后表示的意思是:
争着往前走,唯恐落后,有褒义的情感。
(2)本题考查的是故事情节概括。
一类是概括事件:
找准主要人物,主要事件.按照“他(她)做了什么事,结果如何”的模式进行概括。
第二类概括部分情节。
概括故事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或概括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解题思路:
先划分出情节的各个阶段,再进行概括,筛选出文中的关键词语或自己概括来填空。
据此可以概括为:
一群人踏上了一次特殊的旅行,当遇到危险时,因为各自的利益而相互较劲,最终航行的船沉入水底。
(3)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主要内容的理解。
解答“理解和分析”此类题的方法步骤是:
先弄清全文的内容;再读懂各自然段的内容,在正确理解句与句、层与层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区别主次;最后用明确、完整、简要的语句表述。
船员和富人们不向穷人求助,表现社会上等级观念思想的影响十分严重。
(4)此题考查学生给文章拟题的能力。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
”一般情况下,标题是文章内容、作品风格、写作意图的直接或间接表现,不少文章的题目与中心意思、作者情感有密切的联系。
A、B、D都只是文中的某一部分事件。
所以应该拟题为“愚蠢的争斗”,故选C。
故答案为:
(1)①A ②B
(2)一群人踏上了一次特殊的旅行,当遇到危险时,因为各自的利益而相互较劲,最终航行的船沉入水底。
(3)船员和富人们觉得自己不能向穷人求助,表现出社会严重的等级观念。
(4)C
【点评】概括文章情节,可以先迅速浏览,获得整体印象,同时,可边读边用笔划出文段中的过渡句、提纲挈领的句子、文章或文段的中心句、总结性的句子。
需要说明的是有的可以直接借用中心句来概括,有的还需要将提炼的信息整合,并用恰当的词语或句子把它表达出来。
概括要点时,尽量摘引原文词句来概括归纳,并注意答题的全面完整。
4.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读《水浒》的小孩
龙应台
讲完了一百回《西游记》之后,妈妈开始讲《水浒》。
鲁智深那胖大和尚爱喝酒、爱吃狗肉,动不动就和人打群架,乐得安安哈哈大笑。
智深睡的时候,鼾声像打雷,半夜起来,就在那佛殿上大便小便——安安捏着自己的鼻子,说:
“好臭。
”可是咯咯笑个不停。
妈妈心中暗想:
这书是不是要坏了我的生活教育?
暂且说下去:
那鲁智深哪,喝醉了酒,半夜里摇摇晃晃回到山庙,山门关了,他用拳头打门,砰砰砰砰像打鼓一样。
敲了一会儿,扭过身来,看见门边一个金刚,大骂:
“你这个鸟大汉!
不替我开门……”
跳上去就拆,把金刚的手折断了,拿那断手去打金刚的腿,打得扑扑扑,泥工和颜色都掉下来了……
安安圆睁着眼睛,听得入神。
妈妈在想:
呀,这不是和文革小将“破四旧”一样吗?
少华山上有三个强人,带着七百个小喽罗,打家劫舍——
“什么是打架、节射?
”
打家劫舍呀,就是一家一家去抢东西,强盗嘛!
安安点点头,妈妈继续:
这三个强盗——嗯——三个好汉呀,一个是神机军师朱武,很聪明;第二个强盗——呃——好汉呀,是陈达;第三个好汉是用一口大杆刀的杨春。
这些好汉住在山寨中,需要钱用的时候,就下山去要买路钱,记得李忠和周通吗?
他们持兵器拦在山路上,喝道:
“兀!
那客人,会事的留下买路钱!
”一来一往斗了十几回合,把那些过路的客人杀死大半,劫走了车子财物,好汉们唱着歌慢慢地上山……
安安蹙着眉尖,一动也不动不知在想什么,妈妈则声音越来越小。
讲到宋江杀婆惜的那个晚上,妈妈就有点结结巴巴的紧张。
宋江来掀被子,婆惜死不让,抢来抢去,拽出一把刀子来,宋江就抢在手里,婆惜见刀就大叫“黑三郎杀人啦!
”叫第二声时,宋江——
妈妈住了嘴,眼睛盯着书本——“左手早按住那婆娘,右手却早刀落去;去那婆惜颈子上只一勒,鲜血飞出,那妇人兀自吼哩。
宋江怕她不死,再复一刀,那颗头伶伶仃仃落在枕头上……”
“怎么样了妈妈?
”
“哦——嗯——嗯——宋江一生气就把婆惜给杀了。
”妈妈说,匆匆掩起书,然后,官府要抓宋江,所以宋江就逃到梁山泊去了。
晚安!
睡觉了。
“妈妈,宋江也是个好汉吗?
”灯关了之后,黑幽幽里安安发问。
妈妈将他被角扎好,亲了下他额头,轻声说;“他不是好汉,好汉不杀人的。
睡吧!
”
“可是梁山泊上一百零八个都是好汉呀?
!
”安安不甘心地踢着被子。
“拜托——”妈妈拉长了声音,“明天再说好不好?
”
明天,明天真是一眨眼就到;妈妈坐在儿子床头,眼睛盯着新的一段发呆。
“那妇人见头势不好,却待要叫,被武松揪倒来,两只脚踏住她两只胳膊,扯开胸膊衣裳。
说时迟那时快,把尖刀去胸前只一剜……”
后来,妈妈喝了一口水,说,因为潘金莲害死了武大,所以武松为哥哥报仇,杀死了潘金莲,也上山做强盗——呃——好汉去了。
我们跳到第廿八回好吗?
武松被关着的时候,有个管营,就是管牢房的啦,天天给他送酒送肉来。
后来才知道,原来这个管营在快活林开个酒肉店,利用牢房里的囚犯当保镖、打手,过路的人都要先得到他的许可才能去做生意,“那许多去处,每朝每日都有闲钱,月终也有两三百两银子……”
妈妈顿了一下,心想,这不就是地痞流氓黑手党在索取保护费吗?
管营的生意坏了,因为有个傻大个儿,外号叫蒋门神的,功夫比他还好,酒肉店的生意都被他抢去了。
所以武松非帮忙不可。
安安带着期待的兴奋,问:
“那武松去打了吗?
打了吗?
”
武松就喝了很多酒,醉醺醺地闯到蒋家酒店,把蒋门神的酒店打个稀烂,把蒋门神打个半死……
“不行!
”妈妈突然“叭”一声盖上书,神情坚决,站了起来,“安安,这武松简直就是个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地痞流氓,他根本不是英雄,《水浒传》我们不读了,换换换!
换书!
”
安安苦苦哀求,做妈妈的不为所动,不知道在对谁生气似地关了灯,走出了房门。
借口还在找书,妈妈有好几个晚上没说书。
有一天下午,妈妈坐在二楼书房里写什么东西,耳里忽有忽无地听着窗下孩子们嬉闹的声音。
重复几回之后,妈妈实在好奇了。
她趴在窗上,伸出半个身子往下看。
六岁的安安和对门五岁的弗瑞第,各人手里挥舞着用竹竿和破布扎起的旗子,站在人行道的两边。
一个提着菜篮的老妇人蹒跚而来,两个小男孩拦在她面前,把旗子交叉,挡着路,安安用清脆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部编人教版七 年级 上册 语文课 内外 阅读 理解 训练 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