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松江区届九年级中考三模化学试题 答案和解析.docx
- 文档编号:23880789
- 上传时间:2023-05-21
- 格式:DOCX
- 页数:20
- 大小:126.06KB
上海市松江区届九年级中考三模化学试题 答案和解析.docx
《上海市松江区届九年级中考三模化学试题 答案和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上海市松江区届九年级中考三模化学试题 答案和解析.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上海市松江区届九年级中考三模化学试题答案和解析
上海市松江区【最新】九年级中考三模化学试题
学校:
___________姓名:
___________班级:
___________考号:
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是
A.O2B.N2C.HeD.CO2
2.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活性炭吸附B.铁丝弯曲C.食物变质D.粗盐水过滤
3.属于纯净物的是()
A.天然气B.胆矾C.木炭D.石灰水
4.含有+2价氮元素的物质是()
A.N2OB.NOC.NO2D.N2O5
5.属于溶液的是()
A.矿泉水B.蒸馏水C.番茄酱D.泥沙水
6.家庭中一些常见物品的溶液pH,其中酸性最强的是
A.食盐水pH=7B.牙膏pH=9C.肥皂pH=10D.食醋pH=3
7.属于有机物的是()
A.C60B.二氧化碳C.淀粉D.氯化铵
8.物质的用途错误的是()
A.干冰用于人工降雨B.用明矾净水杀死细菌
C.用食盐水融化道路的积雪D.用氢氧化铝治疗胃酸过多
9.使燃料充分燃烧,提高利用率的方法中,错误的是()
A.外部不间断供应足量的氧气B.把固体燃料粉粹
C.提高燃烧的温度D.把液体燃料喷成雾状
10.互为同素异形体的一组物质是
A.氧气与液氧B.CO2与COC.干冰与冰D.金刚石与石墨
11.能发生中和反应的是( )
A.石灰水和盐酸B.铁锈和盐酸
C.纯碱和硫酸D.氯化钙和碳酸钠
12.有关水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水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的
B.水由液态变成气态时水分子质量变小
C.保持水的化学性质的微粒是水分子
D.水结冰后体积变大是水分子的体积增大造成的
13.正确的除杂试剂或操作方法是
选项
物质(杂质)
除杂试剂或操作方法
A
铜粉(碳粉)
在空气中灼烧
B
氯化钙溶液(盐酸)
加入过量碳酸钙,再过滤
C
氢氧化钙(石灰石)
高温煅烧
D
二氧化碳(一氧化碳)
点燃
A.AB.BC.CD.D
14.图示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
加热胆矾B.
倾倒液体C.
氢气还原氧化铜D.
测定溶液pH
15.下列检验物质的方法正确的是()
A.用酚酞鉴别食盐水和稀醋酸
B.用胆矾检验汽油中是否掺水
C.用燃着的木条检验某气体是否是二氧化碳
D.用氯化钡溶液鉴别稀盐酸和稀硫酸
16.某物质X能与硫酸铜溶液反应,下列对该物质X的猜想正确的是
A.BaCO3B.MgCl2C.Fe2O3D.Ba(OH)2
17.在硝酸银、硝酸铜的混合溶液中加入一定量铁粉,反应停止后过滤,滤渣中加入盐酸,无气泡产生.有关判断正确的是()
A.滤渣中一定有银,没有铁和铜
B.滤渣中一定有铜,可能有铁和银
C.滤液中一定有硝酸亚铁、硝酸铜,没有硝酸银
D.滤液中一定有硝酸亚铁,可能有硝酸铜和硝酸银
18.室温时,向氢氧化钠溶液中逐滴加入稀盐酸,符合右图中纵坐标X的表示是()
A.溶液的温度B.溶液中氯化钠的质量
C.溶液中含有HCl的物质的量D.溶液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
19.能证明氢氧化钠溶液与稀盐酸发生了化学反应的实验是()
A.向氢氧化钠溶液中加入稀盐酸,再滴入硝酸银溶液,产生白色沉淀
B.用pH试纸测氢氧化钠溶液pH,再滴加稀盐酸,pH逐渐降低
C.向氢氧化钠溶液中加入稀盐酸,再滴几滴酚酞,溶液呈红色
D.向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几滴酚酞,再不断滴入稀盐酸,溶液由红变无色
20.现有Mg和Fe粉末混合物共8g,加入足量的稀硫酸完全反应后,经测定溶液质量增加了7.6g,则反应中生成的硫酸盐物质的总和为()
A.0.05molB.0.2molC.0.15molD.0.1mol
二、简答题
21.化学与生活、生产密切相关,请用所学的知识下列填空
①现有四种常见物质:
H2SO4、CO2、Ca(OH)2、Na2CO3,其中属于氧化物的是___,属于酸的是___,焰色反应呈黄色的是___,其水溶液呈碱性的是___.
②水在通电条件下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生成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是___,0.5mol水中约含___个氢原子(用科学计数法表示).
③下图是将汽车尾气中有毒气体转变为无毒气体的微观示意图,其中不同的圆球代表不同原子.
正确的说法是___
A该反应是置换反应
B该反应中生成物的元素形态都为化合态
C此化学反应有三种新物质生成
D参加反应的两种分子的个数比为1:
1
22.如图是A、B两种固体(不含结晶水)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依图回答:
①____℃时,A、B两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②t1℃时,将A、B各mg分别加到均盛有50g水的两只小烧杯中,充分搅拌后,若其中有一个烧杯中有固体剩余,则该物质是____(填“A”或“B”);
③t3℃时,A物质饱和溶液的溶质的质量分数为____;在不改变溶质质量分数的情况下,将该A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的方法是____;
④烧杯中盛有一定质量、温度为80℃、溶质为A的溶液,将其置于室温环境中,测定不同温度时析出固体A的质量.测定结果记录如下表.
溶液的温度/℃
75
65
50
35
20
析出固体A的质量/g
0
0
2.0
4.5
8.4
不考虑水蒸发,则65℃时,该溶液是否为饱和溶液?
____(填“是”、“否”或“无法判断”).
⑤根据如图A、B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错误的是____.
At2℃时,A、B两物质的溶液中所含的溶质相同
Bt2℃时,A、B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同
Ct3℃时,A、B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2℃,A析出的固体比B多
Dt3℃时,A、B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2℃,A、B所含的溶剂质量不变.
三、实验题
23.甲、乙同学利用如下装置验证氢氧化钠能与二氧化碳反应.(装置气密性良好)
①装置A用于制取二氧化碳,写出装置A中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反应方程式____.
②使A中反应暂停的操作是____.
③甲同学打开装置B中分液漏斗活塞,将8mL室温时氢氧化钠饱和溶液滴入B中,然后关闭漏斗活塞,打开____(填K1或K2),观察到C中液体倒流至B中.甲同学得出结论,氢氧化钠能与二氧化碳反应.
乙同学认为上述现象不足以证明氢氧化钠能与二氧化碳发生反应,还应利用上述装置补充一个对比实验.请完成以下表格:
(步骤同上,略)
分液漏斗内液体
现象
结论
甲同学:
室温时8mL氢氧化钠饱和溶液.
量筒中液体倒流入B中,且量筒内液面下降至10ml刻度处.
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发生反应.
乙同学:
____.
量筒中液体倒流入B中,且量筒内液面下降至___10ml刻度处.(填“>”、“<”或“=”)
24.下面是几种实验仪器.
①仪器a的名称是____.
②实验室用二氧化锰与双氧水制取氧气,其发生装置的仪器组合是____(填编号).还可以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制氧气,取用药品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仪器是____(填编号),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
③F装置收集氧气,操作的正确顺序为____(填编号).
a.将导管伸入集气瓶口
b.将装满水的集气瓶倒置在水槽中
c.用毛玻璃片盖上瓶口,将集气瓶移出水面放置
若用H装置进行排空气法收集氧气,气体应从____(填“m”或“n”)端通入.
25.某白色固体A可能含有碳酸钠、硫酸钠、氯化钠、硝酸钡中的一种或几种,进行如下实验:
(信息提示:
硫酸钠、硝酸钡溶液呈中性)
①操作I是____.
②在沉淀B中加入足量稀硝酸,沉淀部分溶解.根据上述实验分析,A中一定含有的物质是_____.写出沉淀部分溶解的化学方程式____.
③取少量滤液C于试管中,滴入酚酞,溶液变红,则C中一定含有的溶质是____.
④为进一步确定固体A中可能存在的物质,对滤液C进行实验,完成下表.
实验操作
现象
结论
____
____
确定A固体中还含有氯化钠
四、计算题
26.某碳酸钠和氯化钠的混合粉末21.2g,不断加入CaCl2溶液,产生沉淀的质量与所加入的CaCl2溶液的关系如图所示.
①混合粉末中碳酸钠的物质的量____.(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
②原粉末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为____.
参考答案
1.B
【详解】
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是氮气,氮气属于气态非金属单质,在元素符号的右下角写上表示分子中所含原子数的数字,其化学式为:
N2,故选B。
2.C
【详解】
A、活性炭吸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B、铁丝弯曲过程中只是形状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C、食物变质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D、粗盐水过滤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故选C.
3.B
【详解】
A、天然气主要成分是甲烷,还含有其它物质,属于混合物,故A错;
B、胆矾是由一种物质组成,属于纯净物,故B正确;
C、木炭中含有碳和其他杂质,属于混合物,故C错;
D、石灰水中含有氢氧化钙和水,属于混合物,故D错.
故选B.
4.B
【详解】
A、N2O中氧元素显﹣2价,根据化合物中各元素的化合价为零可知,氮元素的化合价为+1价,故A错误;
B、NO中氧元素显﹣2价,根据化合物中各元素的化合价为零可知,氮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故B正确;
C、NO2中氧元素显﹣2价,根据化合物中各元素的化合价为零可知,氮元素的化合价为+4价,故C错误;
D、N2O5中氧元素显﹣2价,根据化合物中各元素的化合价为零可知,氮元素的化合价为+5价,故D错误.故选B。
5.A
【详解】
A、矿泉水属于均一、稳定的混合物,故A正确;
B、蒸馏水是由水一种物质组成,属于纯净物,不属于溶液,故B错;
C、番茄酱不均一、不稳定,属于悬浊液,故C错;
D、泥沙水中含有泥沙和水,不均一、不稳定,属于悬浊液,故D错.
故选A.
6.D
【解析】
试题分析:
当溶液的pH等于7时,呈中性;当溶液的pH小于7时,呈酸性,且pH越小,酸性越强;当溶液的pH大于7时,呈碱性,且pH越大,碱性越强。
A.食盐水pH=7,中性;
B.牙膏pH=9,大于7,碱性;
C.肥皂pH=10,大于7,碱性;
D.食醋pH=3,小于7,酸性。
故选D
考点:
溶液的酸碱性与pH值的关系
点评:
本题难度不大,理解和熟练掌握溶液的酸碱性和溶液pH大小之间的关系是顺利解题的关键。
7.C
【详解】
有机物是含碳的化合物,有些含碳化合物性质与无机物相同一般归为无机物范畴,如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碳酸钙等,D不含碳.
A、C60是单质,故A错;
B、二氧化碳属于无机物,故B错;
C、淀粉中含有碳元素,属于有机物,故C正确;
D、氯化铵中没有碳元素,属于无机物,故D错.
故选C.
8.B
【详解】
A、干冰升华时能够吸收大量的热,所以干冰可用于人工降雨,故说法正确;
B、用明矾净水可以净水,但不能杀死细菌,故说法错误;
C、水与食盐混合形成溶液后会使其凝固点降低,从而使积雪加速融化且不易凝固,故说法正确;
D、氢氧化铝能够与过多的胃酸发生酸碱中和反应,故说法正确;
故选:
B.
9.C
【详解】
A、外部不间断供应足量的氧气,增大氧气的浓度,能使燃料充分燃烧,故选项错误.
B、把固体燃料粉粹,增大了与氧气的接触面积,能使燃料充分燃烧,故选项错误.
C、提高燃烧的温度,不能提高燃料的利用率,故选项正确.
D、把液体燃料喷成雾状,增大了与氧气的接触面积,能使燃料充分燃烧,故选项错误.
故选:
C.
10.D
【分析】
由同种元素组成的不同单质,互为同素异形体。
【详解】
A、氧气与液氧是同种单质的不同状态,不符合题意;
B、CO2与CO是同样的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不符合题意;
C、干冰与冰是两种不同的化合物,不符合题意;
D、金刚石与石墨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两种不同单质,它们互为同素异形体,符合题意。
故选D。
11.A
【解析】
【详解】
A、中和反应是酸碱之间的反应,石灰水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和水,该反应的反应物是酸和碱,属于中和反应,此选项正确。
B、铁锈的主要成分是氧化铁,该反应的反应物是金属氧化物和酸,不属于中和反应,此选项错误;
C、纯碱是碳酸钠的俗称,该反应的反应物是盐和酸,不属于中和反应,此选项错误。
D、该反应的反应物是盐和盐,不属于中和反应,此选项错误。
故选A。
【点睛】
依据中和反应的概念进行分析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12.C
【详解】
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A错误;水由液态变成气态时,只改变了状态,质量没有发生改变,B错误;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所以保持水的化学性质的微粒是水分子,C正确;水结冰后,水分子之间的间隔变大,导致了总体积变大,水分子的体积并未发生改变,D错误。
故选C。
13.B
【详解】
A、碳粉和铜粉均能在空气中灼烧分别生成二氧化碳、氧化铜,不但能把杂质除去,也会把原物质除去,不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错误;
B、盐酸能与过量的碳酸钙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再过滤除去过量的碳酸钙,能除去杂质且没有引入新的杂质,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正确;
C、石灰石高温煅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氧化钙,能除去杂质但引入了新的杂质氧化钙,不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错误;
D、除去二氧化碳中的一氧化碳不能够点燃,这是因为当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不能支持燃烧)大量存在时,少量的一氧化碳是不会燃烧的;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错误;故选B。
14.C
【详解】
A、加热固体时,试管口要略向下倾斜,否则会造成水倒流而炸裂试管,故A错误;
B、倾倒液体时,试剂瓶口要紧挨着试管口,故B错误;
C、给试管中的固体加热的注意事项有:
试管口要略向下倾斜;铁夹夹在试管的中上部;先进行预热;用外焰在有固体的部位加热等,故C正确;
D、不能把试纸放入待测液中,会造成试剂的污染,故D错误。
故选C。
15.D
【详解】
A、食盐水和稀醋酸分别显中性、酸性,均不能使石蕊溶液变色,不能鉴别,故选项说法错误.
B、胆矾遇水不能产生明显的变化,不能用胆矾检验汽油中是否掺水,应用五水合硫酸铜,故选项说法错误.
C、不能用燃着的木条检验某气体是否是二氧化碳,应用澄清的石灰水,故选项说法错误.
D、稀硫酸能与氯化钡溶液反应生成硫酸钡白色沉淀和盐酸,盐酸不能与氯化钡溶液反应,可以鉴别,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
D.
16.D
【详解】
A、碳酸钡难溶于水,不能与硫酸铜发生复分解反应,故选项错误;
B、MgCl2与硫酸铜交换成分没有沉淀、气体或水生成,不能发生反应,故选项错误;
C、氧化铁不与硫酸铜反应,故选项错误;
D、氢氧化钡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氢氧化铜沉淀,故选项正确;故选D。
17.D
【详解】
向硝酸银和硝酸铜的混合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铁粉,则铁能与硝酸银反应生成硝酸亚铁和银,能与硝酸铜反应生成硝酸亚铁和铜,向滤渣中滴加稀硫酸,无气泡产生,说明滤渣中一定不含有铁,一定含有银,可能含有铜;而滤液中一定有硝酸亚铁,可能有硝酸铜和硝酸银.
故选D.
18.D
【详解】
A、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要放出热量,但开始的时候溶液的温度不应该为零,并且随着反应的开始和终止,溶液温度应该先升高后降低,故A错误;
B、氢氧化钠和盐酸反应生成了氯化钠,所以开始加入稀盐酸时即产生氯化钠,等把氢氧化钠消耗完全后氯化钠的质量不再增加,故B错误;
C、盐酸中溶质为氯化氢,而盐酸可以和氢氧化钠反应,所以表示氯化氢质量的起点不应该是原点,故C错误;
D、氢氧化钠和盐酸反应生成了氯化钠,开始溶液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为0,随着反应的进行,开始溶液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增大,完全反应时,溶液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最大,当盐酸过量时,溶液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减小,故正确.
故选D.
19.D
【详解】
A、向氢氧化钠溶液中加入稀盐酸,再滴入硝酸银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可能是氯化氢和硝酸银溶液反应产生氯化银白色沉淀,不鞥证明,故错误;
B、将稀盐酸逐滴滴入氢氧化钠溶液中,pH变小,可能是稀盐酸将氢氧化钠溶液稀释造成的,无法证明;故错误;
C、向氢氧化钠溶液中加入稀盐酸,再滴几滴酚酞,溶液呈红色,可能是氢氧化钠溶液使无色酚酞变红,无法证明;故错误;
D、根据氢氧化钠溶液显碱性,可使酚酞变红,而酸性、中性溶液不能使酚酞变色设计实验,具体为:
向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入几滴酚酞试液,再逐滴加入稀盐酸,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则可证明二者发生了化学反应;故正确.
答案:
D.
20.B
【详解】
根据金属混合物的质量与氢气的质量差即为溶液的增重值可知:
该反应生成的氢气质量为8g−7.6g=0.4g,所以氢气的物质的量是
,由于两者与硫酸的反应方程式为
与
,可以看出氢气的物质的量等于硫酸盐的物质的量,故反应中生成的硫酸盐物质的量总和为0.2mol;
故选B。
21.CO2H2SO4Na2CO3Ca(OH)2、Na2CO32H2O
2H2↑+O2↑2:
16.02×1023D
【详解】
①氧化物是指含有两种元素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所以属于氧化物的是二氧化碳;酸是指电离出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的化合物,所以属于酸的是硫酸;焰色反应火焰呈黄色的是碳酸钠;其水溶液呈碱性的是氢氧化钙和碳酸钠.
②水通电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H2O
2H2↑+O2↑.生成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是2:
1,0.5mol水中约含1mol氢原子,即6.02×1023个氢原子;
③A、反应前的分子全部为不同种原子构成的化合物的分子,反应物中没有单质参加反应,因此该反应不属于置换反应;故错误;
B、该反应中生成物的元素形态一种为化合态,一种为游离态;故错误;
C、反应为两种不同的分子各2个参加反应,生成一种同单质分子和一种化合物分子,生成物有两种物质;故错误;
D、反应前的两种分子各有2个分子参加反应,因此参加反应的两种分子的个数比为1:
1;故正确;故选D。
22.t2A37.5%升高温度无法判断AC
【详解】
①由溶解度曲线可知:
在t2℃时,A、B两物质的溶解度相等;故答案为:
t2;
②t1℃时,将A、B各mg分别加到均盛有50g水的两只小烧杯中,充分搅拌后,若其中有一个烧杯中有固体剩余,则该物质是A,因为在该温度下,A的溶解度比B小;故答案为:
A;
③t3℃时,A的溶解度是60g,因此A物质饱和溶液的溶质的质量分数=
;在不改变溶质质量分数的情况下,将该A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的方法是:
升高温度;故答案为:
37.5%;升高温度;
④由表格信息可知:
不考虑水蒸发,则65℃时,该溶液是否为饱和溶液无法判断;故答案为:
无法判断;
⑤根据如图A、B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t2℃时,A、B两物质的溶液中所含的溶质相同,因为没有说明溶液是否饱和;t3℃时,A、B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2℃,A析出的固体比B多,因为饱和溶液的质量不知是否相等;故答案为:
AC。
23.CaCO3+2HCl=CaCl2+H2O+CO2↑关闭K1K2室温时8mL水>
【详解】
①碳酸钙能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故填:
CaCO3+2HCl=CaCl2+H2O+CO2↑;
②使A中反应暂停应该关闭K1;故填:
关闭K1;
③要使C中的液体回流,需要打开K2,故填:
K2;
④进行对比实验,需要控制变量,取用氢氧化钠溶液的体积是8mL,则取用水的体积是8mL,发现量筒中液体倒流入B中,且量筒内液面下降至大于10ml刻度处,说明二氧化碳能与氢氧化钠反应,故填:
室温时8mL水;>.
24.试管DEA2KClO3
2KCl+3O2↑bacm
【详解】
(1)试管是常用的反应容器,故答案为:
试管;
(2)实验室用二氧化锰与双氧水制取氧气,其发生装置的仪器组合是DE,取用药品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仪器是药匙,氯酸钾在二氧化锰做催化剂和加热的条件下生成氯化钾和氧气,配平即可;故答案为:
DE;A;2KClO3
2KCl+3O2↑;
(3)F装置收集氧气,操作的正确顺序为:
将装满水的集气瓶倒置在水槽中,将导管伸入集气瓶口,用毛玻璃片盖上瓶口,将集气瓶移出水面放置;若用H装置进行排空气法收集氧气,气体应从长管进入,因为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故答案为:
bac;m;
25.过滤Na2CO3、Na2SO4、Ba(NO3)2BaCO3+2HNO3=Ba(NO3)2+H2O+CO2↑NaNO3、Na2CO3取滤液C少量,滴入足量Ba(NO3)2溶液;过滤后往滤液中滴入AgNO3溶液产生白色沉淀
【详解】
①操作I是将固体和液体分离,属于过滤操作;
②首先明确,某白色固体可能含有氯化钠、硫酸钠、碳酸钠、硝酸钡一种或几种;根据图有沉淀,则推测可能有碳酸钡、硫酸钡沉淀;根据“在沉淀B中加入足量稀硝酸,沉淀部分溶解”,则推测沉淀为碳酸钡,故推测一定含有的物质Na2CO3、Na2SO4、Ba(NO3)2;碳酸钡和稀硝酸反应生成硝酸钡、水和二氧化碳;
③硫酸钠和硝酸钡反应生成硫酸钡和硝酸钠,碳酸钠和硝酸钡反应生成碳酸钡和硝酸钠,根据“取少量滤液C于试管中,滴入酚酞,溶液变红,则推测碳酸钠过量,故填:
NaNO3、Na2CO3;
④根据银离子与氯离子结合生成氯化银沉淀,故设计实验对可能存在的物质继续鉴别,步骤为:
另取原固体配成溶液,加入过量硝酸钡溶液,过滤,再加入硝酸银溶液、稀硝酸如产生沉淀,则有氯化钠,如无,则没有氯化钠.
故答案为:
①过滤.②Na2CO3、Na2SO4、Ba(NO3)2.BaCO3+2HNO3=Ba(NO3)2+H2O+CO2↑.
③NaNO3、Na2CO3.④
实验操作
现象
结论
取滤液C少量,滴入足量Ba(NO3)2溶液;过滤后往滤液中滴入AgNO3溶液
产生白色沉淀
26.0.05moL;25%
【详解】
①由变化曲线图可知,生成的碳酸钙沉淀质量为5g,则设混合粉末中碳酸钠的质量为x.
解得x=5.3g.
故混合粉末中碳酸钠的物质的量为
=0.05moL,
②原粉末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为
×100%=25%.
故答案为①0.05moL;②25%.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上海市松江区届九年级中考三模化学试题 答案和解析 上海市 松江区 九年级 中考 化学试题 答案 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