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建立好的人际关系.docx
- 文档编号:23872969
- 上传时间:2023-05-21
- 格式:DOCX
- 页数:12
- 大小:73.35KB
如何建立好的人际关系.docx
《如何建立好的人际关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如何建立好的人际关系.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如何建立好的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及其建立与发展
一、人际关系的概念与意义
人际关系指人与人通过直接交往(包括沟通和其他各种形式的交流)过程发展起来的较为稳定的倾向性情感联系。
信息沟通是人与人之间发生关联的重要形式,也是一个人超越自身,与他人建立联系,并通过这种联系丰富和扩展自身的主要途径。
人与人之间通过沟通和其他形式的各种交流,会逐步建立相对稳定的情感联系,这种情感联系就是通常所说的人际关系。
因此,人际关系在本质上是人与人之间直接交往所产生的情感的积淀,是人与人之间相对稳定的情感纽带。
一个人的人际关系系统,实质上是一个人的情感支持系统。
人作为社会性的动物,其自身的意义是由其所存在的社会系统决定的。
为此,人际关系对于个人的各个方面具有重要影响,直接成为个人心理健康、工作成功和生活幸福的重要背景条件。
为此,人们在自己的整个生活结构中,总是将人际关系,特别是亲情置于重要地位,并集中体现为对婚姻家庭的压倒一切的重视和对友情的关注。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大项目课题组2004年在研究“当代中国民众价值取向和精神信仰”的过程中,对来自不同地区的由工人、农民、专业技术人员、大学生和中学生构成的303位人员进行了深度访谈。
结果发现,在人们回答“您认为失去什么将会使您的生活变得毫无意义?
”时,首先重视婚姻家庭关系的先定价值,具体结果见表8-1。
表8-1 生活中首先不能没有亲情关系
“您认为失去什么将会使您的生活变得毫无意义?
”
反应
选择(%)
失去婚姻家庭
失去工作
失去向往目标和追求
失去健康
失去友谊
58.1
21.6
16.3
15.6
13.0
表8-2 使生活富有意义的首先是亲情关系
什么使您的生活富有意义?
反应
选择(%)
家庭及亲情
学习工作和劳动
理想追求和目标
朋友
金钱
44.6
27.0
23.4
12.2
11.5
里奇等人(Reich & Zautra,1981)的研究则发现,人际关系是人们快乐的重要来源。
如表8-3的结果所示,〔J.W.Reich&A.Zautra(1981).Lifeeventsandpersonalcausation:
somerelationshipswithsatisfactionanddistress.JournalofPersonalityandSocialPsychology,41,633~643.〕人们快乐的来源主要是与人际关系相联系的,表8-3的结果除后两项与人际关系联系不明显以外,其他各项都具有人际情感关系的性质。
表8-3 快乐的来源(满分100)
男性
女性
21岁以下
21岁以上
21岁以上
21岁以下
结婚或订婚
恋爱
生子
交到新朋友
朋友来访或/和在一起
和同胞或近亲在一起
度假
获得学位
大病初愈
47.0
75.7
41.4
60.3
52.1
52.9
64.0
61.6
82.1
72.5
72.9
57.8
58.3
54.7
48.2
72.0
58.5
60.4
71.3
87.0
60.5
75.6
68.9
65.7
74.2
80.2
66.6
71.4
73.1
70.1
73.4
65.2
68.3
71.0
72.9
77.3
二、人际关系的状态
人际关系的状态,存在动态与静态之分。
动态:
人与人之间的信息沟通和物品的交换。
静态:
人与人之间相互关联的状态从无关到关系密切,要经过一系列的变化过程。
当两个人彼此没有意识到对方存在的时候,双方关系处于零接触状态。
此时双方是完全无关的,谈不上任何个人意义的情感联系。
如果一方开始注意到对方,或双方彼此产生了相互注意,则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就已经开始。
一方开始形成对另一方的初步印象,或彼此都获得了关于对方的印象。
不过,在双方直接的更充分的语言沟通开始之前,彼此对于对方都还处于旁观者的立场,没有相互的情感卷入。
从交往双方开始直接谈话的那一刻起,彼此就产生了直接接触。
不过,在通常情况下,最初的直接接触是表面的。
彼此之间几乎没有情感卷入。
直接接触是双方情感关系发展的起始点。
随着双方沟通的深入和扩展,双方共同的心理领域也逐渐被发现。
发现的共同心理领域的多少,与情感融合的程度是相适应的。
一般情况下,心理学家按照情感融合的相对程度,将人际关系分为轻度卷入、中度卷入和深度卷入三种。
轻度卷入的人际关系,交往双方所发现的共同心理领域较小,双方的心理世界只有小部分重合,也仅仅在这一范围内,双方的情感是融合的。
中度卷入的人际关系,交往双方已发现较大的共同心理领域,同样,双方的心理世界也有较大的重合,彼此的情感融合范围也相应较大。
在深度卷入的情况下,双方已发现的共同心理领域大于相异的心理领域,彼此的心理世界高度(但不是完全)重合,情感融合的范围也覆盖了大多数的生活内容。
不过,在通常情况下,人们只同极少数人能够达到这种人际关系深度,有些人则从来没有与任何人达到这种深度的关联,还有一些人终其一生与别人关系都只处于比较肤浅的水平。
图81以图解的方式〔J.C.Freedman,etal(1985).Socialpsychology(5thed).NJ:
Prentice-HallEnglewoodcliffs,230.〕,对人际关系的各种状态及其相互作用水平的递增关系作了直观的描述(见G.Levinger &G.Snoek, 1972)。
G.Levinger&J.D.Snoek(1972).Attractioninrelationship:
Anewlookatinterpersonalattraction.Morristown,NJ:
GeneralLearningPress.图中圆圈表示人际关系涉及的双方。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图8-1还表示了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即不存在人际关系双方心理世界完全重合的情况。
无论人们的关系多么密切,情感多么融洽,也无论人们主观上怎样感受彼此之间的完全拥有,关系的卷入者都不可能在心理上取得完全一致。
两个人是两个世界,两个理解的基点,两种情感的基点,两种利益的基点。
人与人之间只存在多大程度上相一致的问题,而不存在完全相一致的情况。
图8-1 人际关系状态及其相互作用水平
三、人际关系对行为的影响
人际关系的本质是一种情感的社会交换。
日常生活中对人们重要的各种人际关系,同时也都是能够满足人们各种需要,对个人生活具有重要意义的关系。
心理学家们的研究发现,人际关系一经建立,就会对人的行为产生各种不同的影响。
影响的性质与大小,取决了一种人际关系自身的特点及其对于个人的意义。
(一)长期与短期人际关系的不同作用
依据相互作用时间的长短,人际关系可以有长期与短期的划分。
长期人际关系通常都与重要的社会角色关系相联系,是人们长期社会角色关系伴随的人际情感关系,如夫妻关系、亲子关系、师生关系、雇主与雇员的关系所涉及的人际关系。
短期人际关系则是偶然生活事件使人们发生交往所产生的人际情感关系,如推销员与顾客,警察与违章者,即各种社交情境中的人际交往所涉及的人际关系。
长期人际关系与人们的社会角色关系是交织在一起的。
关系涉及的都是人们生活中的重要他人(significantothers)。
关系双方在社会角色上与情感上都有相互的依赖,因此关系性质对双方的影响持久而深远。
并且,涉及这类关系的人们经常发生交往,因而关系的作用性质常为关系的卷入者所觉察。
通常的人际关系困难与不适应,主要来自这类关系。
短期人际关系由于它的偶然性,也因为关系所涉及的对象通常在人们生活中没有长久的影响,因而短期人际关系往往只影响具体的、表面的行为,通常难以影响人们深层的态度与价值观。
(二)社会角色与影响力
卷入人际关系的双方是相互依赖的。
人们更多的人际关系都与社会角色关系相联系,由于社会规范的作用,社会角色的不同导致了人们在人际关系上的影响力存在不均衡,致使许多人际关系的一方更依赖于另一方,一方对另一方的影响力比相反方向的影响力要大。
比如教师与学生之间、领导与被领导者之间,某些夫妻之间的人际关系就是如此。
通常情况下,居于社会有利地位、掌握更多资源一方的影响力,比相对社会地位较低、掌握资源较少的一方更大。
相应地,由于人际关系的双方影响力不均衡,因而这种关系对相关双方的意义也不同。
对于影响力较小而又更多依赖的一方,这种关系对他们的重要性更大,行为与态度所受到的影响也更大、更深远。
而对于处在相对有利社会位置,影响力较大的一方,这种关系对他们的重要性相对较低,因而这种关系对他们的行为与态度的影响也较小。
在日常生活中,懂得社会角色与影响力在人际关系方面的作用非常重要,它使我们实际上可以预言某两个人之间的特定人际关系的前途。
比如夫妻之间的人际关系,某些女性期望仅仅通过依赖和忠诚来维持丈夫对于自己的感情。
而事实上,用这种方式来赢得爱是非常靠不住的。
维持爱的真正可靠的途径,是使夫妻双方都有独立的人格,达到实质意义上的平等。
一个社会如果还存在很大的性别歧视,人在本质上平等的概念还没有成为一种自然的文化倾向和普遍的概念,那么女性就难以用温情、依赖和忠诚来保证丈夫对自己的感情。
只有独立的社会经济地位与独立的人格,才是人际关系的保障。
(三)个人性与非个人性关系
人际关系双方通过交往建立起来的联系,可以是以个人情感目标为中心的,也可以是以个人情感之外的目标为中心的。
前者为个人性的关系,后者为非个人性的关系。
日常生活中,爱情与友谊关系是典型的以个人情感为中心的人际关系,而推销与雇佣关系则为典型的以工作为中心的人际关系。
很自然,两类人际关系对人的态度和行为的影响是不同的。
通常情况下,个人性的关系对人的态度与行为的影响,通常是在长期交往过程中通过潜移默化的渐进过程实现的。
而非个人性关系对人的影响则是间断性的,是通过交往目的是否达成来实现的。
需要说明的是,个人性关系与非个人性关系的划分是相对的。
更多的情况下两类关系是交织在一起的。
个人情感性的关系可能会衍生出功利指向的联系,而非个人性的关系也可能获得个人情感的目标。
不过,无论在何种情况下,和谐的情感关系都是人际关系对人发生积极影响的前提,它意味着人与人之间有一个良好的开放、接受与相互支持的准备状态。
以这种状态为背景,人也更容易达成合作性的人际交往目标。
相反,如果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关系是不和谐的,那么人们会处于一种防御、拒绝和冲突的准备状态。
毫无疑问,这种状态会直接影响到人与人之间的合作。
四、人际关系建立与发展的过程
奥尔特曼和泰勒(I.Altman&D.A.Taylor,1973)〔I.Altman&D.A.Taylor(1973).Socialpenetration:
Thedevelopmentofinterpersonalrelationships.NY:
Holt,RinehartandWinston.〕认为,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建立和发展,从交往由浅入深的角度来看,一般需要经过定向、情感探索、感情交流和稳定交往四个阶段。
(一)定向阶段
定向阶段包含着对交往对象的注意、抉择和初步沟通等多方面的心理活动。
在熙熙攘攘的世界里,我们并不是同任何一个人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而是对人际关系的对象有着高度的选择性。
在通常情况下,只有那些具有某种特征会激起我们兴趣的人,才会引起我们的特别注意。
在一个团体中,我们会将这些人放在注意的中心。
注意也是选择,它本身反映着某种需要倾向。
比如在我们选择恋人时,某些与我们观念中理想的情人形象相接近的那些异性,尤其会吸引我们的注意。
与注意不同,抉择是理性的决策。
而注意的选择是自发的、非理性的。
我们究竟决定选择谁作为交往对象,并与之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往往要经过自觉的选择过程。
只有那些在我们的价值观念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人,我们才会选之作交往和建立人际关系的对象。
初步沟通是我们在选定一定的交往对象之后,试图与这一对象建立某种联系的实际行动。
目的是对别人获得一个最初步的了解,以便使自己知道是否可以与对方有更进一步的交往,从而使彼此之间人际关系的发展获得一个明确的定向。
由于初步沟通实际上是试图建立更深刻关系的尝试,因此,尽管我们所暴露的有关自我的信息是最表面的,但我们都希望在初步沟通过程中给对方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以便使以后关系的发展获得一个积极的定向。
人际关系的定向阶段,其时间跨度随不同的情况而不同。
邂逅而相见恨晚的人,定向阶段会在第一次见面时就完成。
而对于可能经常有接触机会而彼此又都有较强的自我防卫倾向的人,这一阶段要经过长时间沟通才能完成。
(二)情感探索阶段
这一阶段的目的,是彼此探索双方在哪些方面可以建立真实的情感联系,而不是仅仅停留在一般的正式交往模式。
在这一阶段,随着双方共同情感领域的发现,双方的沟通也会越来越广泛,自我暴露的深度与广度也逐渐增加。
但在这一阶段,人们的话题仍避免触及别人私密性的领域,自我暴露也不涉及自己根本的方面。
尽管在这一阶段人们在双方关系上已开始有一定程度的情感卷入,但双方的交往模式仍与定向阶段相类似,具有很大的正式交往特征,彼此还都仍然注意自己表现的规范性。
(三)感情交流阶段
人际关系发展到感情交流阶段,双方关系的性质开始出现实质性变化。
此时双方的人际关系安全感已经得到确立,因而谈话也开始广泛涉及自我的许多方面,并有较深的情感卷入。
如果关系在这一阶段破裂,将会给人带来相当大的心理压力。
在这一阶段,双方的表现已经超出正式交往的范围,正式交往模式的压力已经趋于消失。
此时,人们会相互提供真实的评价性的反馈信息,提供建议,彼此进行真诚的赞赏和批评。
(四)稳定交往阶段
在这一阶段,人们心理上的相容性会进一步增加,自我暴露也更广泛深刻。
此时,人们已经可以允许对方进入自己高度私密性的个人领域,分享自己的生活空间和财产。
但在实际生活中,很少有人达到这一情感层次的友谊关系。
许多人同别人的关系并没有在第三阶段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而是仅仅在第三阶段的同一水平上简单重复。
五、人际关系的深度
奥尔特曼和泰勒(1973)也发现,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在人们的自我暴露逐渐增加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
随着我们对一个人的接纳性和信任感越来越高,我们也会越来越多地暴露自我,同时我们也要求别人越来越多地暴露他们自己。
因此,我们要想知道自己同别人的关系深度如何,要想知道别人对我们有多高的接纳性,只需要了解别人对我们的自我暴露深度。
(一)自我暴露的广度与深度
社会心理学领域的大量研究发现,我们对于陌生人,对熟人和亲密朋友,在自我暴露的广度和深度上是明显不同的(见图8-2)。
对于陌生的人,自我暴露的深度和广度都极为有限,交流只涉及非亲密性的话题。
对于熟悉的人,自我暴露的深度和广度会增加,但只在小范围内涉及亲密话题。
而对于亲密朋友,交流最为广泛充分,所涉及的亲密话题和非亲密话题都很广泛。
但是必须注意,对于任何人,无论关系多么亲密,我们都有不愿意暴露的领域。
因此,我们没有理由因为关系亲密或者是情侣、夫妻、亲子关系而要求对方完全敞开心扉,更不能任意侵犯对方所不愿暴露的领域。
否则,对方会产生强烈的排斥情绪,从而导致对你的接纳性大大降低。
〔J.L.Freedman,etal.(1985).Socialpsychology(5thed).NJ:
Prentice-HallEnglewoodCliffs,246.〕
图8-2 自我暴露的深度与广度
(二)自我的分层
那么,究竟哪些方面属于自我的浅层,哪些方面属于自我的深层呢?
对于这一问题,鲁宾等(Z.Rubin & S.Shenker,1978)〔Z.Rubin&S.Shenker(1978).Friendship,proximity,andself-disclosure.JournalofPersonality.46,1~22.〕直接以大学生为研究对象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人们的情感兴趣爱好,如饮食、偏好、日常情趣、消遣活动的选择等属于自我的最表面水平。
属于第二层次的是我们的态度,如对某一个人的看法、对时事政治的观点;对某一课程教师的评价、对改革开放的看法等都属于第二层次。
属于自我的第三层次的是自我的人际关系与自我概念状况。
如我们同父母的关系,自己的夫妻关系,亲子关系状况,或者是自己的担心,自卑情绪等等,都属于自我的第三层次,对属于这一层次的问题,我们有很高的自我卷入,轻易不向别人暴露。
属于自我最深层次的,是我们通常称为隐私的方面,如自己的某些不能为社会一般观念所接受的经验、念头、行为等。
如我们曾经产生过的偷窃念头,冲动或自己的第一次性经验等,都属于自我最深层的方面。
有关这些方面的信息,我们可能一辈子也不对任何人暴露。
如果别人向我们暴露了他们的这些方面,那说明他对你有了超乎寻常的信任和依赖。
对于别人这些方面的事情,我们应当从保护别人的角度考虑,不应对其他任何人提及。
通过了解别人在怎样的层次上对我们暴露自己,我们可以很好地了解别人对于我们的信任和接纳的程度,了解我们同别人关系的状况。
当然,我们自己对别人的信任和接纳程度如何,也可以通过我们没有顾虑地对别人暴露哪一层次的自我信息来了解。
自我暴露的层次越深,说明我们在一种关系上卷入的程度也越深。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如何 建立 人际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