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认定考试教育心理学真题某省.docx
- 文档编号:23871352
- 上传时间:2023-05-21
- 格式:DOCX
- 页数:15
- 大小:23.56KB
教师资格认定考试教育心理学真题某省.docx
《教师资格认定考试教育心理学真题某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资格认定考试教育心理学真题某省.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师资格认定考试教育心理学真题某省
教师资格认定考试教育心理学真题2004年4月某省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哪一个事件是心理学脱离思辨性哲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
( )
A.1879年,德国学者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
B.1890年美国学者詹姆斯发表了他的经典著作《心理学原理》
C.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通过一系列精心设计的实验,研究儿童思维发展的规律
D.俄国生理学家巴甫洛夫提出条件反射学说
2、认知心理学家在研究推理、决策、问题解决等复杂认知过程时获得了很大的成功,主要原因是采取了( )手段。
A.统计分析 B.测验
C.调查研究 D.口语报告
3、在( )意识状态里,人的意识最清晰,最能集中注意,能够有意识地去完成一件事情。
A.可控制的 B.白日梦
C.自动化的 D.睡眠
4、睡觉前喝了咖啡、茶或者可乐之类的饮料,常常导致兴奋,出现失眠现象。
这种失眠属于( )。
A.假性失眠 B.情境性失眠
C.失律性失眠 D.药物性失眠
5、感觉是对直接作用于人们感觉器官的事物的( )属性的反映。
A.个别 B.整体
C.外部 D.本质
6、在刺激变化时所产生的最小感觉差异称为( )。
A.感受性 B.绝对感觉阈限
C.差别感觉阈限 D.最小可觉差
7、产生感觉的第一步是( )。
A.转换 B.收集信息
C.神经传导 D.中枢加工
8、根据记忆内容的性质可以将记忆分为陈述性记忆和( )。
A.长时记忆 B.情境依存性记忆
C.程序性记忆 D.工作记忆
9、记忆包括三个基本过程,它们是()、保持和提取。
A.编码 B.回忆
C.再认 D.遗忘
10、根据记忆过程中信息在记忆中储存时间的长短和编码方式的不同,一般可把记忆分为三个系统,即( )、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A.语义记忆 B.感觉记忆
C.工作记忆 D.情绪记忆
11、下面哪一点说的不是思维的特点?
( )
A.直观性 B.与语言有密切关系
C.间接性 D.概括性
12、根据思维过程所凭借的巾介的不同,可以把思维划分为直观动作思维、抽象逻辑思维和( )。
A.聚合思维 B.发散思维
C.创造性思维 D.具体形象思维
13、每个概念都包含两个方面,它们是内涵和( )。
A.例证 B.外延 C.名称 D.属性
14、一般说来,如果一个人的智商是100,说明这个人的智力处于( )水平。
A.超常 B.弱智 C.中下 D.中等
15、一般说来,以下哪一类能力被认为不属智力范畴?
( )
A.人际交往能 B.学习能力
C.言语能力D.运算能力
16、在活动难度较大时,动机强度越强,工作效率会( )。
A.较低 B.中等
C.较高 D.不变
17、动机产生依赖于需要,请问下列哪项属于需要?
( )
A.水 B.饥渴
C.寻求水源 D.喝水
18、人格除具有独特性、稳定性、复杂性、功能性的本质特征外,还包括下面哪一特征?
( )
A.两极性 B.动力性
C.统合性 D.遗传性
19、健康的概念是指( )。
A.身体健康 B.生理无残疾
C.心理健康 D.身心健康
20、有机体发展过程中最容易习得某种行为的时期为该行为的( )。
A.关键期或敏感期 B.行为学习期
C.习得期 D.发展期
二、多项选择题
1、同样的刺激,不同的人压力感不同,其原因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
A.经验 B.准备状态
C.认知 D.性格
E.环境
2、知觉的恒常性包括( )。
A.气味恒常性 B.温度恒常性
C.大小恒常性 D.颜色恒常性
E.形状恒常性
3、皮肤觉通常包括( )。
A.感觉 B.触觉
C.痛觉 D.温度觉
E.痒觉
4、信息呈现的顺序会对社会认知产生影响,这种现象是( )。
A.首因效应 B.近因效应
C.晕轮效应 D.社会刻板效应
E.远近效应
5、人脑对客观事物进行直接反映的心理现象是( )。
A.感觉 B.知觉
C.注意 D.思维
E.意识
6、想象的基本特征有( )。
A.新颖性 B.离奇性
C.生动性 D.现实性
E.形象性
7、下面哪些属于一般能力?
( )
A.记忆力 B.注意力
C.观察力D.色彩鉴别力
E.节奏感知力
8、舒茨提出人际交往需要的三维理论,认为基本的需要包括( )。
A.成就 B.包容
C.情感 D.支配
E.生存
9、儿童动作发展遵循的原则是( )。
A.由上到下 B.由内到外
C.由轻到重 D.由脚到头
E.由简单到复杂
10、依据学习内容的不同,可以将学习分为( )。
A.知识学习 B.发现学习
C.机械学习 D.技能学习
E.社会规范学习
三、名词解释
1、心理学
2、意识
3、超感知觉
4、智力
5、常模
四、简答题
1、研究者在进行实验研究时,必须考虑的三类变量是什么?
2、简述感觉产生的过程。
3、什么是智商?
比率智商与离差智商有什么区别?
4、人格具有哪些本质特征?
五、述论题
1、常用的学习策略有哪些?
结合实际谈一谈如何运用学习策略进行有效学习。
2、在人格发展与调节中,如何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A
1879年,德国学者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开始对心理现象进行系统的实验研究,使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这一事件标志着心理学的诞生,冯特因此被称为“心理学之父”。
2、D
认知心理学家在研究推理、决策、问题解决等复杂认知过程时采取口语报告的方法。
口语报告法也称“大声法”,即经过一定训练后,让被试者在解决某个问题的同时,大声说出头脑内部进行的活动,事后由心理学家对其进行分析。
3、A
在正常条件下,意识具有四种不同的状态:
可控制的意识状态、自动化的意识状态、白日梦状态、睡眠状态。
在可控制的意识状态,人的意识最清晰,最能集中注意,能够有意识地去做成一件事情,是意识的第一状态。
4、D
按照失眠的原因,可以把失眠划分为四类:
情境性失眠、假性失眠、失律性失眠和药物性失眠,咖啡因、茶或可乐之类造成的失眠称之为药物性失眠。
5、A
感觉是对直接作用于人们感觉器官的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是对直接作用于人们感觉器官的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
6、D
最小可觉差是指在刺激变化时所产生的最小感觉差异。
7、B
产生感觉的第一步是收集信息,感觉活动的第二步是转换,感觉活动的第三步是将感受器传出的神经冲动经过传入神经的传导最后在大脑皮层的感觉中枢区域,被加工为人们所体验到的具有各种不同性质和强度的感觉。
8、C
记忆的种类:
根据记忆内容不同可分为形象记忆、情景记忆、语义记忆、情绪记忆和动作记忆,根据记忆时参与程度分为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根据信息加工处理的方式不同分为陈述性记忆和程序性记忆。
9、A
记忆包括三个基本过程:
信息进入记忆系统—编码,信息在记忆中储存—保持,信息从记忆中提取出来—提取。
10、B
记忆可分为三大系统:
感觉记忆系统、短时记忆系统和长时记忆系统。
11、A
思维主要有概括性、间接性、思维与语言有密切的联系。
12、D
根据思维过程所凭借的中介的不同,可以把思维划分为直觉动作思维、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
直觉动作思维指依据实际行动来解决具体问题的思维过程。
具体形象思维指人们利用头脑中的具体形象(表象)来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
抽象逻辑思维是指运用言语符号形成的概念来进行判断、推理,以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
13、B
每个概念都包含内涵和外延两个方面。
内涵指的是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外延指的是概念的范围。
14、D
在一个代表性广泛的人群中,有接近一半的人智商在90到110之间,而智力发展水平非常优秀者和智力落后者在人口中只占很小的比例。
15、D
能力指人们成功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个性心理特征,智力则只是表现在人的认知学习方面。
16、A
研究发现,动机的最佳水平随活动性质的不同而不同。
在简单容易的活动中,工作效率随动机的提高而上升;当活动难度加大时,动机强度要降低。
17、B
需要是有机体内部生理与心理的不平衡状态,它是有机体活动的动力和源泉。
18、C
人格的多种本质特征:
(1)独特性:
不同的遗传、生存、教育环境,形成各自独特的心理特点。
(2)稳定性:
一个人的某种人格特点一旦形成,就相对稳定下来。
其稳定性还表现在,人格特征在不同时空下表现出一致性的特点。
(3)统合性:
人格由多种成分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
(4)复杂性:
人的行为表现出多元化、多层面的特征。
(5)功能性:
人格是一个人生活成败、喜怒哀恨的根源,决定一个人的生活方式,甚至命运。
19、D
所谓健康就是在身体上、精神上、社会适应上完全处于良好的状态。
20、A
关键期指对某一方面最敏感的时期,最容易习得某种行为。
二、多项选择题
1、ABCDE
个体对压力感不同的原因:
(1)经验:
面对同一事件或情境时,经验影响人们对压力的感受。
(2)准备状态:
对将面临的压力事件是否有心理准备也会影响压力感受。
(3)认知:
评估在增加压力感和缓解压力中有重要作用。
(4)性格:
不同性格特征的人对压力的感受不同。
(5)环境:
与所处的工作单位或学校及家庭有直接关系。
2、CDE
人们在刺激变化的情况下把事物知觉成稳定不变的整体的现象称为知觉的恒常性。
知觉恒常性包括大小恒常性、形状恒常性与颜色恒常性。
3、BCD
人类感觉根据它获取信息的来源不同,可以分为三类:
远距离感觉、近距离感觉和内部感觉。
近距离感觉提供位于身体表面或接近身体的有关信息,包括味觉、嗅觉和皮肤觉。
皮肤觉又可细分为触觉、温度觉和痛觉。
4、AB
首因效应:
指的是人们在对他人总体印象的形成过程中,最初获得的信息比后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
近因效应:
在总体印象形成过程中,新近比原来获得的信息影响大的现象。
5、ABCE
思维就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
6、AE
想象主要处理图形信息,或者说表象,而不是词或者符号,因此具有形象性的特征。
想象是对旧有的表象积极的再加工和再组合,因此具有新颖性的特征。
7、ABC
一般能力又称普通能力。
指大多数活动所共同需要的能力,是人所共有的最基本的能力,适用于广泛的活动范围,符合多种活动的要求,并保证人们比较容易和有效的掌握知识。
8、BCD
社会心理学家舒茨(W.Schutz)1958年提出人际需要的三维理论,每一个个体在人际互动过程中,都有三种基本的需要,即包容需要、支配需要和情感需要。
9、ABE
儿童动作发展遵循三条原则:
(1)即从上到下原则:
儿童最早发展的动作是头部动作,其次是躯干部动作,最后是脚的动作。
(2)由内到外原则:
接近身体中心部分的肌肉和动作总是先发展。
(3)由简单到复杂原则。
10、ADE
依据学习内容学习可分为:
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学习和社会规范的学习。
三、名词解释
1、心理学:
心理学(psychology)是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的规律的科学。
2、意识:
是人类所独有的一种高水平的心理活动,指个人运用感觉、知觉、思维、记忆等心理活动,对自己内在的身心状态和环境中外在的人、事、物变化的觉知。
3、超感知觉:
超感知觉(extrasetlsoryperception,ESP)是指不凭感觉器官即可获得知觉经验的灵奇现象。
4、智力:
关于智力的定义,心理学家众说纷纭,至今还没有达成完全一致的意见。
大多数心理学家认为智力是人的一种综合认知能力,包括学习能力、适应能力、抽象推理能力等等。
这种能力,是个体在遗传的基础上受到外界环境影响而形成的,它在吸收、存储和运用知识经验以适应外界环境中得到表现。
5、常模:
所谓常模,就是指特定参照团体在测验上所获得的平均分数。
四、简答题
1、第一,自变量。
即实验者控制的刺激条件或实验条件。
第二,因变量。
即反映变量。
它是实验者所要测定和研究的行为和心理活动,是实验者要研究的真正对象。
第三,控制变量。
即实验中除自变量和其他可能影响实验结果的变量。
2、不同感觉虽然收集的信息不同,产生它的机构不同,但作为一个加工系统,它的活动基本上包括以下环节。
产生感觉的第一步是收集信息。
感觉活动的第二步是转换,即把进入的能量转换为神经冲动,这是产生感觉的关键环节,其机构称感受器(receptor)。
不同感受器上的神经细胞是专门化的,它们只对某一种特定形式的能量发生反应。
感觉活动的第三步是将感受器传出的神经冲动经过传入神经的传导,将信息传到大脑皮层,并在复杂的神经网络的传递过程中,对传入的信息进行有选择的加工。
最后,在大脑皮层的感觉中枢区域,被加工为人们所体验到的具有各种不同性质和强度的感觉。
3、
(1)智商是心理年龄与实际年龄的比例。
(2)比率智商的计算公式为:
智商=心理年龄(MA)/实际年龄(CA)×100,比率智商的计算方法只适用于儿童,它的不足之处在于当人发展到一定的年龄后,智力并不随着年龄增长,老年时甚至有下降的现象,使用心理年龄做计算将不符合实际情况。
离差智商是确定个体在相同条件的团体(例如同年龄组)中的相对位置,它实质上是将个体的成绩和同年龄组被试者的平均成绩比较而得出的相对分数。
韦克斯勒指出,可以假定,人们的智商分布呈平均数为100和标准差为15的正态分布形式,离差智商的计算公式为:
离差智商(IQ)=100+15Z,其中Z=(x-MX)/S
(MX代表团体平均分数,X代表个体测验的实得分数,S代表该团体分数的标准差,Z代表该人在团体中所处位置,即他的标准分数。
) 4、
(1)人格是构成一个人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模式,这个独特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
(2)人格具有多种本质特征:
①独特性
“人心不同,各如其面”,这句俗语为人格的独特性作了最好的诠释。
一个人的人格是在遗传、成熟、环境、教育等先天后天因素的交互作用下形成的。
②稳定性
俗话说:
“江山易改,禀性难移。
”一个人的某种人格特点一旦形成,就相对稳定下来了,要想改变它,是较为困难的事情。
这种稳定性还表现在,人格特征在不同时空下表现出一致性的特点。
③统合性
人格是由多种成分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受自我意识的调控。
④复杂性
鲁迅曾说: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这句话说明了人的复杂,人的行为表现出多元化、多层面的特征。
⑤功能性
有一位先哲说过:
“一个人的性格就是他的命运。
”人格是一个人生活成败、喜怒哀恨的根源。
人格决定一个人的生活方式,甚至有时会决定一个人的命运。
五、述论题
1、
(一)认知策略
(1)复述策略
复述策略是在工作记忆中为了保持信息,运用内部语言在大脑中重现学习材料或刺激,以便将注意力维持在学习材料之上。
①利用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
无意识记是指没有预定目的、不需经过努力的识记。
有意识记是指有目的、有意识的识记。
②排除相互干扰
在安排复习时,要尽量考虑预防前摄抑制、倒摄抑制的影响。
另外,要尽量错开学习两种容易混淆的内容。
学习时,还要充分考虑首位效应和近位效应。
③整体识记和分段识记
对于篇幅短小或者内在联系密切的材料,适于采用整体识记。
对于篇幅较长、或者较难、或者内在联系不强的材料,适于采用分段识记。
④多种感官参与
⑤复习形式多样化
⑥划线强调
(2)精细加工策略
精细加工策略是一种深层加工策略,它是为了寻求字面意义背后的深层意义,将新学材料与头脑中已有知识联系起来,以增加新信息的意义。
下面就是一些常用的精细加工策略。
①记忆术
位置记忆法;缩简和编歌决;谐音联想法;关键词法;视觉想象;语义联想。
②做笔记
③提问
④生成性学习
生成性学习就是要训练学生对他们阅读的东西产生一个自己的类比或表象。
⑤利用背景知识
⑥联系实际生活
(3)组织策略
组织策略是整合所学新知识之间、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新的知识结构。
下面是一些常用的组织策略。
①列提纲
②利用图形(系统结构图、流程图、模式或模型图、网络关系图)
③利用表格(一览表、双向表等)
(二)元认知策略
元认知策略大致可分为三种:
计划策略、监视策略和调节策略。
(1)计划策略
元认知计划是根据认知活动的特定目标,在一项认知活动之前计划各种活动、预计结果、选择策略、想出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预估其有效性。
元认知计划策略包括设置学习目标、浏览阅读材料、产生待回答的问题以及分析如何完成学习任务。
(2)元认知监视策略
元认知监视是在认知活动进行的实际过程中,根据认知目标及时评价、反馈认知活动的结果与不足,正确估计自己达到认知目标的程度、水平;并且根据有效性标准评价各种认知行动、策略的效果。
元认知监视策略包括阅读时对注意加以跟踪、对材料进行自我提问、考试时监视自己的速度和时间。
(3)元认知调节策略
元认知调节是根据埘认知活动结果的检查,如发现问题,则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
根据对认知策略的效果的检查,及时修正、调整认知策略。
(三)资源管理策略
(1)时间管理策略
①统筹安排学习时间
②高效利用最佳时间
③灵活利厢零碎时间
(2)学习环境的设置
(3)努力资源的管理
(4)学习工具的使用
(5)人力资源的利用 2、
(1)影响人格的因素有遗传、环境和个体自身的认知。
①遗传是人格不可缺少的影响因素,遗传因素对人格的作用程度因人格特征的不同而异,通常在智力、气质这些与生物因素相关较大的特征上,遗传因素较为重要;而在价值观、信念、性格等与社会因素关系紧密的特征上。
后天环境因素更重要。
②社会文化因素。
每个人都处于特定的社会文化之中,文化对人格的影响是极为重要的。
社会文化塑造了社会成员的人格特征,使其成员的人格结构朝着相似性的方向发展,而这种相似性又具有一个维系社会稳定的功能。
③家庭环境因素。
家庭是社会文化的媒介,它对人格具有强大的塑造力;父母的教养方式的恰当性,会直接决定孩子人格特征的形成;父母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表现出了自己的人格,并有意无意地影响和塑造着孩子的人格,形成家庭中的“社会遗传性”。
(2)人格是先天后天的“合金”,是遗传与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遗传决定了人格发展的可能性,环境决定了人格发展的现实性。
遗传是我们不可改变的,我们所应把握的就是环境的因素。
父母和社会应共同塑造下一代良好的人格。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教师资格 认定 考试 教育 心理学 真题某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