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学生失去学习热情 出路在哪.docx
- 文档编号:23869453
- 上传时间:2023-05-21
- 格式:DOCX
- 页数:15
- 大小:92.70KB
高三学生失去学习热情 出路在哪.docx
《高三学生失去学习热情 出路在哪.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学生失去学习热情 出路在哪.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三学生失去学习热情出路在哪
高三学生失去学习热情出路在哪
摘要:
高三学生失去学习热情出路在哪
近日,网友明天很遥远在家园网爆料:
我是一位高三学生,由于种种原因,面对学习,找不到了以往的学习热情。
难道大学是唯一的出路吗?
难道大学文凭才能找到好工作吗?
还有50天左右就高中毕业了,现在在学校竟然发现自己呆不下去了,好无奈。
还剩下1个多月的时间,寒窗苦读的学子们就将迎来人生的一大考验:
高考。
高考,对于很多学子来说,是人生的一大转折点。
高榜提名,那中规中矩进入的是平坦的人生道路;若是失败,那人生就有了很多的不定选择。
虽然,我们经常说高考不是唯一的出路,大学不是唯一的成功之门,但是,其他的路,似乎也没想象中那么简单。
目前,学子们的学习已经进入白热化状态,所承受的压力也日趋一日增加。
在现阶段的学习中,以复习、巩固、查漏补缺为重点,进步的程度,很微小,有时候,甚至乎会出现后退的情况。
据相关的高考老师指出,在这一阶段的学生,很容易就会出现怀疑自己,甚至乎放弃的情况。
就比如说网友明天很遥远如此,对学习失去了热情,有放弃高考的想法。
高考是一个考验人的关卡,走过的人,会回味今天的付出;而退怯的人,会悔恨今天的放弃。
高考确实不是唯一的出路,在现在的社会,大学毕业也说明不了什么问题。
但,人生本来就是充满考验的,无论你走的哪一条路,都会出现压力,都会有想放弃的苦楚。
如果这次,你放弃了高考,下次你放弃的又是什么呢?
我们无法预测明天,但是,我们却可以把握今日。
若是努力了,再失败。
起码,于己,无悔。
高三学生常见的高原现象
陆江春
各位高三同学,你们好!
今天距离高考还有100天,可近来有同学找我说,近来忽然感觉成绩停滞不前。
也就是说,在经过一段高强度的学习和进步之后,许多同学会感到学习和复习效率低下,甚至学过的知识也模糊不清。
这就是心理学上所说的高原现象。
今天我就给大家谈谈这高原现象。
什么是高原现象呢?
其实这是学习过程中出现的一种学习成绩与学习效率停止不前的时间,心理学称为“高原现象”。
对于即将参加期末考试的同学而言,“高原现象”是有害的。
因为越是临近高考,大家就越是感到时间的宝贵,倘若迟迟不见进步,大家就会有再学无用、空费时间的错误认识,从而放松甚至放弃对知识的进一步学习。
实际上“高原现象”不是学习极限,但它却是客观存在的,但走出高原期后学习效率和学习成绩是还会提高的,因此,高原现象并不意味着学习到了极限、成绩到了极限。
不少考生出现高原现象就感到束手无策,甚至影响心态,影响学习。
有的考生误认为自己的脑子不行了,记不住,脑袋里一团浆糊,因此,失去了对高考的信心。
有的考生由于高原期存在,情绪波动很大,产生焦虑、紧张、不安甚至恐惧的情绪。
由于考生对高原现象不了解,又不能正确对待与克服,负面的心态影响了他的复习。
造成学生“高原“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生理、心理疲劳
期末在即,学习的强度逐渐加大,好似箭已在弦上,时间紧张、精神紧张,千头万绪,各种测试题、模拟题、打靶题满天飞,学校或老师印发的、家长买的、朋友找的等等,这种题海战术使不少考生夜以继日,争分夺秒,以牺牲休息时间来应对,这种高强度的学习使学生的生理疲劳与心理疲劳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产生高原现象,感觉自己再怎么使劲也上不去了,越学越糊涂,知识越来越混乱。
2.学习方法缺乏“升级换代”
在复习过程中考生应根据复习的内容和进度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与策略,在不同复习阶段,复习内容不一样,学习方法也不尽相同。
临近高考往往需要知识上的综合,要求把知识融会贯通,这就需要提升分析、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若考生只抱一种机械的方法:
苦学加死学,就会进入高原期。
3.学习效率下滑
学生不能及时整理思路,对做过的习题不能及时归纳比较,整天只为做题而做题,题做得过多过乱,整天晕头转向,甚至越做心中越无数,导致了高原现象出现。
过分的考前焦虑和患得患失也影响了学习效率,无形中加快了高原现象的形成。
4.出现知识点的“瓶颈”
即有“偏点”现象。
也就是说,知识结构有漏洞。
由于班级授课制的限制,本来掌握得较好的知识点和能力点不断被重复,而自己的“弱点”却难以得到特殊照顾。
其结果必然是一方面做着大量的无效劳动,另一方面自己的“弱点”却又难以得到强化,最终导致总成绩的徘徊不前。
虽然“高原现象”是客观存在的,但走出高原期后学习效率和学习成绩还是会提高的,因此,高原现象并不意味着学习到了极限,成绩到了极限。
不惊慌、有自信、好方法是解决“高原现象”的钥匙。
那么,如何才能克服“高原现象”呢?
1、心态是关键。
保持平和的心态,树立充分的自信,始终相信自己的能力。
不要因模拟成绩不理想就感到紧张焦虑甚至失眠,误认为自己脑子不行了,记不住,甚至垂头丧气,过早地否定自己的学习效果。
要用合理的作息来保证自己身心的充分休息,越是紧要关头越不要乱方寸,一切按计划进行(并保持对计划的合理调整),那种挑灯夜战、加班加点的消耗战对学习是不利的。
这段时间一定要注意调整休息时间,使生理和心理得到充分休息,恢复到最佳状态,同时不要再做过多的模拟题,而应把时间花在对前段时间所做的分类、归纳总结上,通过归纳习题类型,总结解题方法,拓开思路,提高效率。
2、方法是根本。
在学习中,原有的学习方法,认识方法不够科学合理而未被发现,或因已不适应新的学习内容,又没有得到及时的更换,当成绩提高到一定程度,这些方法的缺陷逐渐暴露,就成了产生高原现象的原因和渡过高原阶段的障碍。
而且由于习惯的原因,一时还难以改变。
这时,需要改造旧的方法,采用新的方法,学习才能进步。
所以,根据在复习的不同阶段,复习内容不一样,学习的方法也不完全相同,越是临近复习后期往往越需要知识上的综合,要力求把知识融会贯通,这就需要加强自己的分析综合能力。
用前一阶段的学习方法来进行后一阶段的学习,用过去习惯性的思维去对待后一阶段的复习内容,往往会产生学习方法、思维方式与学习内容的不适应。
因此要根据不同阶段的复习内容和所要求的思维方法与策略,适当地对学习方法与思维方式和策略进行调整,提高思维的广度和知识联系的跨度,真正做到融会贯通。
3、效率是保证。
安排好时间,有效地把握老师的节奏,但也不必固守老师的进度,根据自己各学科的层次将自己低的“桶板”加长。
注意力应更集中,抛开不切实际的杂念,排除一切于己不利的干扰。
不再采用题海战术提高解题能力。
记忆方法尽量多一些,调动各种感觉通道,即眼、耳、口、手等综合利用。
4、找弱补差是途径。
首先要找出自己的“弱点”。
对平时每次检测的得分情况分项进行详细记录,然后对所统计的数据逐项加以整理,将其中明显偏高或偏低的数据去掉,计算出其余数据的平均值,就可看出自己对知识点和能力点的掌握情况,从而将自己的“弱点”找出来。
自己对每次考试试卷进行分析,并提出复习
总之,各位同学尤其是高三同学面临人生的第一大选择,面对新的挑战,因升学压力和任务,经常体验强烈的内心冲突,在面临着复习迎考时又承受着来自家庭、学校、自身的种种压力,紧张的学习生活往往让学生产生不同程度的焦虑,在复习中、考试和答题时都难免被一些非智力因素困扰,而这些非智力因素对考生又尤其关键,它们直接导致我们的“非战斗损失”,可以说复习、考试、答题是我们不得不应对的三个重要问题。
但是只要做好心理调节,沉着冷静,采取一些有效的策略,理解一些规律性的心理问题和释放办法,就可以战胜自我,轻装前进,笑傲群雄,一定能获得最后胜利。
高三学生如何克服学习中高原现象
作者:
未知文章来源:
网络点击数:
2193更新时间:
2009-12-17
一、什么是学习“高原现象”?
学习者在学习进程中常会遇到这么一个阶段,即学习成绩到一定程度时,继续提高的速度减慢,有的人甚至发生停滞不前或倒退的现象,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中称为“高原现象”。
由于学习者不了解它的规律,极易产生急躁、焦虑,结果影响学习成绩的提高。
二、出现学习“高原现象”的表现:
(1)判断能力下降,作业错误率明显提高。
他们上课回答问题总是时常会出现老师意想不到的错误,难度稍大的题目他们就思考不出结果,难度小的题目,他们又会觉得不可能这么容易而怀疑自己的答案。
作业失去了严密性,常常出现这样或那样的漏洞。
给老师造成的印象是:
学生越学越糊涂。
(2)烦躁不安,做事理不出头绪。
在这一时期学生常常觉得自己问题很多,但又无从下手,做作业时翻翻这个,看看那个,明知自己不会,又不想下功夫。
上课学不进,下课玩不痛快,对 于 老师的批语和说教感到多余和厌烦。
(3)考试成绩明显下降,悲观失望情绪上升。
处于“高原期”的学生,成绩会出现显著的甚至是惊人的下降。
一些在班里名列前茅的学生进入“高原期”考试成绩可能会下降到中等甚至中等以下水平。
由于判断能力减退,作业倒退,特别是考试成绩的下降,会给学生带来严重的心理压力,他们往往会觉得自己脑子笨,学习已达到自己的能力极限,提高成绩已经不是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感到自己完了。
于是产生严重的悲观、消极情绪,甚至于厌学、厌世。
三、学生在学习中为什么会出现“高原现象”呢?
心理学研究表明:
“高原现象”产生有以下几种情况:
(1)长时间的单一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学习兴趣下降,情绪厌倦,身体疲劳,出现求知上的“厌食症”。
(2)学习重点转移,学习难度增加,学生在学习中无法及时适应和接受。
(3)在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方法时受到旧知识、旧方法的干扰,以至于无法向前深入,出现停顿现象。
四、克服“高原现象”,有什么科学方法:
产生高原现象的原因很多,下面从学习心理、教学方法、课外活动、学习方法、学习能力和学习动机等几个方面来探讨克服高原现象的方法。
1、关心与鼓励。
进入“高原期”的学生往往情绪低落,缺乏自信。
如果教师对他们只是一味地批评与指责,只能雪上加霜,使他们更难振奋起来。
所以这时老师应该更多地关心他们的学习和情绪,鼓励他们进步。
如实地告诉他们“高原现象”只不过是学习中的暂时现象,犹如长跑中出现的“疲乏点”,行军中遇到了泥泞,而不是人生的制高点,更不是能力的极限处。
教育学生“高原期”是学习上的停顿期,也是毅力、信心、斗志的考验期。
经受一次考验,就会增长一次智慧,突破“高原区”,就会有新的突飞猛进。
2、改变教学方法,放慢教学进度。
如果班里相当一部分同学出现了“高原现象”,老师在教学中要考虑到这些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放慢教学进度,从浅显、易懂、学生乐于接受的知识入手,从而激发他们的兴趣,启迪他们的智慧。
同时要尽量改变过去惯用的练习方法,通过灵活多样的练习,引起学生的新奇感和注意力,克服他们感到老一套的厌倦情绪。
3、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挖掘学生的智力潜能。
首先,利用课前十分钟时间,在班里进行“脑筋急转弯活动”,找一些有趣的谜语、故事、对联等智力测试题,让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进行积极的思维,开动脑筋,为学生接受新知识创造轻松活跃的气氛。
其次,利用班会时间,在班里举行了百科知识竞赛活动,把天文、地理、科学知识、生活常识、文体政治等到方面的知识融为一体,开拓学生的学习视野,启发引导学生学习知识的正向迁移。
4、变换学习方法。
学习阶段开始所用的方法,到高原期不一定再合理,所以当到了高原期,学习者要尽早探索适应该阶段的学习方法。
另外,学习者的学习方法在使用过和中会逐渐暴露出缺点,学生要不断改进学习方法,克服原有缺点。
例如,学习数学时,解题方法仅仅停留在初级阶段的常量代换,套用公式,套题型的方法上,那么进一步解决需要运用空间想象力的问题时就必然有一个不适应的阶段,形成停滞不前,因此学习者此时必须变换学习方法。
5、提高学习能力。
学习能力差,学习质量不高,更容易产生学习停滞现象。
传统的“填鸭式”的训练使许多学生的能力不全面,形成不良的思维定势,影响思维方式的变化与转换,因而要克服高原现象,学习者必须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用脑琢磨规律。
6、增强克服困难的意志力。
学习者学到一定程度时,会感觉到非常疲劳,学习动机会下降许多,这时就需要学习者坚持一下,保持必要的动力系统,遇到困境时,具有攻关精神和百折不挠的勇气,有顽强的意志力,才能克服“高原现象”。
7、丰富知识。
知识基础差的学生很容易遇到“高原现象”。
知识基础不足的学生在学习上欠债太多,因而克服“高原现象”的一个重要方法是丰富自己的各种知识,打下丰富的知识基础。
提高心理素质。
有些学生在困难前易失去信心,对自己的能力估计不足而灰心,进而影响学习进步,所以学生应注意培养自己的心理品质,如增强意志力和耐挫能力等,以一个良好的学习心态去克服“高原现象”。
绝大多数学生都会走出高考的高原期,有的同学高原期的时间可能长一些,有的同学高原期的时间可能短一些。
因此,我建议当许多同学在高考复习过程中出现高原现象的时候不妨一起研究具体对策,大家相互帮助,共同尽快地走出高原期。
高原现象是高考复习过程中出现的现象,不足为奇,只要采取适当措施去加以解决,就会从“山穷水尽疑无路”,走入“柳岸花明又一村”。
高三学生“高原现象”的心理成因及其对策
(2009-04-0922:
27:
44)
转载▼
标签:
教育
考研
高三
心理压力
应试
杂谈
分类:
站在教育的风口浪尖
高三学生“高原现象”的心理成因及其对策
【摘要】高三学生由于面对方方面面的压力,在复习备考中会一度出现学习停滞不前,心理焦虑,烦躁的情况,甚至对自己的成绩能否进步,产生了心理动摇,这种情况常称为“高原现象”。
为什么会产生“高原现象”,这是同客观环境、家长等方面的原因有关,同时,也与学生自身的心理状态有关。
只有采取正确的对策,“高源现象”是可以得到克服的,学生也能很好地走出高原期,使自己的成绩会有新的进步。
【关键词】高三学生;高原现象;心理成因;对策
同以往一样,今年一进入高三,每次家长会或是家访过程中,或是晚上常常电话铃声大振,要么是家长、要么是学生总想向我倾诉焦虑或咨询诸多问题:
“徐老师,只有几个月时间了,对孩子高考复习够吗?
现在我是一想到这问题,晚上就睡不着觉。
”“徐老师,现在复习是不是作业很多?
我孩子×××,每天晚上都看书作业到很夜深,他不休息我也不敢休息!
”“徐老师,我每天只是机械地重复着解题、看书,感觉生活枯燥无味,令人简直难以坚持下去,真让人感到力不从心;”……这些对话、这些倾诉、这些询问,都表现出一定程度的紧张、焦虑、烦燥和疲劳状态。
这些情况都反映了,不论是学生还是家长都在“高考”这种高压下,产生了这样那样的心理问题。
为了帮助学生调整好心态,复习好功课,以利迎考,我们应该认真探究产生这些心理问题的原因,加以正确的引导,帮助他们解开心结。
学生的紧张学习可以说不是从高三开始的,事实上,从上高二年级起,学生们的生活就已经被浓浓的竞争氛围所包围,各种适应考试,会考、模拟考试不断的增加,长期的紧张、疲劳、就难免产生各种心理问题。
一些高三学生,在复习备考的过程中会出现一段时间学习驻足不前,处于停滞状态,甚至会发生学过的知识感觉模糊的现象。
面对这种状态,不少学生由于缺乏相关的心理学知识,认为自己的学习成绩已走到尽头了,再也无法进步和提高了,面对激烈的高考竞争,感到力不从心,产生了情绪波动,影响心态,影响学习,严重的甚至对高考的信心产生了动摇。
事实上,学习过程中出现学习成绩与学习效率徘徊停滞不前的现象是一个客观存在,不必焦虑、不安。
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中称为“高原现象”,当走出高原期后学习成绩和学习效率是还会提高的。
因此,“高原现象”并不意味着学习到了极限、成绩到了极限。
一、高三学生产生“高原现象”心理的原因
1、“应试”压力滋生心理病灶
第一方面,我们虽然在进行着素质教育,但“应试教育”的倾向在相当一个时期还存在。
高考招生是一个“应试”竞争,这是我们一时尚无法逆转的。
“应试教育”有着深刻的社会根源。
高等教育资源不足,高等教育供求关系过于紧张,这是造成“应试”竞争的直接原因。
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就需要扩大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
从1999年开始高校连续几年进行扩招,也就是出于这个目的。
可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矛盾必然会产生“应试教育”。
高考招生中的“应试”竞争,就是这一矛盾的具体反映和表现。
因此“应试教育”与其说是一个教育问题,不如说是一个社会问题。
第二方面,还要看到劳动用人制度对现行教育的导向。
高等教育供求关系过于紧张,但人们为什么还要不顾一切地追求高等教育呢?
这与学历本位的用人制度密切相关。
不管一个人的整体素质如何,只要获得高分,升入了大学。
便能获得较高的利益(地位、待遇、奖励、发展机会等),刺激了人们的行为。
现今,因为就业难,又出现一些用人的新动向,单位招人,私企、个体。
老板招工,开出的学历价码往往是本科以上,哪怕最简单的送货员之类的工作也是要求高学历、且不论这是资源的浪费,但却从负面影响着学生的心态,不仅要读本科、而且要读名校要考研究生,否则,难以就业。
这种劳动用人制度的导向,无疑又给高三学生带了沉重的心理压力。
第三方面,对于社会带来的压力,无法回避,因为通过“应试”竞争,来选拔高校新生、选拔人才,在当前来说,这种分数面前人人平等的做法仍然是一个比较公平、公正的手段和措施。
对每位高三学生来说,只有调整心态、正确面对。
2、家长紧张、焦虑、困惑的情绪是加大高三学生心理压力的重要原因
多年担任过高三年级班主任,同家长接触较多,比较了解家长的心态。
我常常在做好学生的心理工作的同时,还要花不小力气来帮助家长调整心态。
从实践中,我感到高三学生的心理压力,相当一部分是来自己家长。
谁不希望自己的子要成材?
“可怜天下父母心”这句话,凡作过父母的,都会有不同程度的理解。
家长的经历不同,经济地位不同,他们的心理也存在着差异。
特别是有些家长是经历过长身体时,恰逢困难时期;‘企盼读书时,正遇停课闹革命的岁月’;正想抚儿育女成材时,因社会转型期,自身文化不高,企业破产,工厂不景气,下了岗,提前“退休了”,成为了“4050现象”的成员。
这些家长自身没有实现的理想和人生价值,都恨不得一下子在自己的子女身上实现,巴望着子女能多读书,有个好前途,期望值非常高,他们常带着这种种复杂心态,来关注高三的子女。
有些家长,则从社会发展中,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为孩子高三的复习应考显得很紧张、困惑,他们一方面为孩子的学习焦虑,不知成绩能否考上重点、考上好学校;另一方他们不知道自己该做些什么。
我们认为在孩子升学这一事上,在高三复习迎考的过程中,家长的紧张和焦虑是正常的,也是可以理解的。
但是有些家长紧张、焦虑过渡,甚至陷入了一些误区,这对孩子来说,不仅于事无补,反而影响了孩子的正常心态,产生过大的心理压力,这是家长应该引起足够重视的。
3、高三学生产生“高原现象”的自我心理原因
前面,我们论述了高三学生产生“高原现象”心理是压力的结果,其中,面对现实,我们分析了社会因素对学生产生的压力;同时,我们也分析了,家长的一些认识误区和做法,也是使学生产生巨大压力的一个重要因素。
以上是对个体外的因素作了分析,也就是常说的外因问题。
而问题的产生,不仅有个体外的因素,也有个体自身的因素。
我们认为学生的一些自身心理因素有如下几方面。
(1)考试重负,期望值过高。
高中阶段中,特别是高三以后,各种考试越来越多,加之外在因素的影响。
高三学生在面对着紧张繁重的学习任务,自身一举成名的“憧憬”和自我不断加压,尽管超过了自身能力所及,仍是苛求自己,这就使一些高三学生肩负着巨大的心理压力。
(2)适应障碍。
这种压力特别表现在独生子女的学生身上尤为明显。
独生子女,由于在家中倍受呵护,形成了一些个性弱点,好感情用事,任性,不能正确面对挫折等,这使他对高三的紧张繁重的学习任务产生适应障碍。
(3)深存对家长的内疚心情。
有的学生,面对家长的殷切期盼,对自己无微不至的关心爱护,总想到,如果我考不好,特别对不起父母。
这样,无形中又给自己增添了压力。
这是不必要的,读书或考大学都是自己的事,今后的路是需要自己去走,参加高考是自己对今后人生的一种选择。
(4)时间压力感。
有的学生在高三期间,存在时间压力感,总觉得时间不够用,认为自己这也没有复习好,那也没有复习好,越感越心急。
其实大可不必,迎考也是一个知识积累的过程,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夫,与其在这方面概叹压力,还不如脚踏实地把精力放到复习中去。
(5)攀比心理。
有的学生存在着攀比心理,看到一些原来和自己成绩差不多,甚至还要差一些的同学,一些考试中反而超过了自己,或总是想到高考一旦考不好,会被同学、老师嘲笑,在亲友面前也无光等,使自己背着这个包袱给带来的压力,这是不对的,一定要放弃这种虚荣心理。
(6)自我定位不当。
有的学生不能恰当的自我定位,摆正位置。
通过高一、高二的学习,又通过高三年级一段时间的复习,每个学生应对自己各方面的知识积累和掌握情况应做到心中有数,对自己的成绩应处在什么位置,应该有个正确的分析,对自己估计过高,过低都不恰当,要有自知之明,才能明确努力和奋斗的方向。
如果不能正确评价,分析自己,就会增添心理压力。
(7)心理疲劳。
为了迎考冲刺,高三学生往往会自己主动的抓紧时间复习,大有“不用扬鞭自奋蹄”之势,这种紧迫感无可非议,但是一些学生却忘了“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一味的加长学习时间,“开夜车”,缺乏必要的睡眠和休息,这种做法的后果是带来过度的心理疲劳,使人产生无精打采、烦躁的心情,更严重的还会使人觉得体力不支、记忆减退、注意力涣散、思维不畅、反应迟钝、心情忧郁、信心不足、心理会感到更大的压力。
三、克服“高原现象”的对策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产生“高原现象”,原因是多方面的,而主要还是各种压力下,产生的一定的心理障碍。
同时,我们也应看到,“高原现象”并不意味着学习到了极限,成绩也到了极限。
其实,只要我们调整心态,以平静的心态来相对,采取恰当的对策,是能很快走出高原期的。
那么,应采取哪些对策呢?
1、矫正认知,正确面对压力
要对事物和客观环境等各种因素,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现代社会的竞争是普遍存在的,高考“指挥棒”的影响力还没有完全谈化,高考“应试”仍存在。
“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状况,早有改观,“独木桥”正扩展为宽阔大道。
但社会经济发展的制约,仍不能满足更多人上大学的希望。
就以2004年为例,全国参加高考的考生多达723万,招生名额虽突破400万,录取超过半数,可是仍然有300多万考生被拒大学门外。
这种情况仍将继续存在。
所以,高三学生对高考“应试”压力应该有正确认识,坦然面对。
而心理学研究表明,有点压力并不是坏事,适度的压力有利于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变压力为动力,学习效果最好。
学习没有紧迫感,对什么都无所谓,学习成绩肯定差。
我们著名的石油战线的楷模王进喜(王铁人)还说过:
没有压力石油不可能从地下出来,人要有压力才能更好前进。
要正确面对压力,应学会解压,这要从三方面努力。
一是用积极的态度面对压力,这是明智的做法,要把压力变动力。
二是增强信心,提高对压力的承受能力,加强自身意志力的训练,培养勇于拼搏的精神。
三是解压先要解开心结。
要学会取舍,学会放下包袱,轻装上阵,这是最重要的。
只要自已曾经努力过,就不要去懊悔,今年考不上,还有来年,即使考不上,也不意味着前途尽失,成才道路正在多元化。
谈化“高考情结”是有益处的。
这样自然会减轻各种心理压力。
2、放松心情,合理安排学习和休息
在高三阶段,特别迎考期间,如果长期处于紧张状态,思维就越容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三学生失去学习热情 出路在哪 学生 失去 学习 热情 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