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试题分类解析必修ⅠⅡⅢ.docx
- 文档编号:23868801
- 上传时间:2023-05-21
- 格式:DOCX
- 页数:173
- 大小:1.77MB
高考历史试题分类解析必修ⅠⅡⅢ.docx
《高考历史试题分类解析必修ⅠⅡ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试题分类解析必修ⅠⅡⅢ.docx(17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历史试题分类解析必修ⅠⅡⅢ
2012年各地高考历史试题分类解析
2012年各地高考历史试题分类解析(必修一)1
2012年各地高考历史试题分类解析(必修二)11
2012年各地高考历史试题分类解析(必修三)23
2012年各地高考历史试题分类解析(必修一)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1.(2012年浙江文综历史,13)中国古代讲究“同姓不婚”。
已知春秋时秦晋两国世为婚姻(故称两姓联姻为“喜结秦晋之好”),而鲁晋两国不可通婚。
结合所学关于“西周分封制”的知识,能够判断()
①晋国是姬姓封国②晋燕两国可以通婚
③晋宋两国可以通婚④秦燕两国可以通婚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考点】分封制
【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基础知识的再现和理解。
结合分封制的概况(分封形势图)可知鲁国是姬姓封国,晋两国不可通婚,可知①正确;燕国是姬姓封国,因此晋燕两国不可以通婚,可知②不正确;宋国不是姬姓封国,晋宋两国可以通婚,可知③正确;秦国不是姬姓封国,秦燕两国可以通婚,可知④正确。
故选C项
2.(2012年海南卷历史,3)秦灭六国后,秦王嬴政兼采古史
及传说中的“三皇”、“五帝”之名而称“皇帝”,其首要目的是()
A.宣扬托古改制B.承袭华夏传统
C.突出个人功业D.标榜君权神授
【考点】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皇帝制度
【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知识,皇帝之称是秦王嬴政认为自己“功过五帝、德高三皇”,因此,把三皇与五帝的名称合为“皇帝”,说明他认为王的称号不足以显示自己的权势和地位,而且其并不仅仅满足于作人间最高统治者,还要将自己的权威罩上神的光环。
A项说法错误;B、D项可体现,但与题意不符。
3.(2012年重庆文综历史,13)《史记·陈涉世家》记载,陈胜在发动起义时说:
“天下苦
秦久矣。
”其表现有()
①战乱频仍②民族矛盾尖锐
③刑罚严酷④土地兼并严重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考点】秦末农民战争
【答案】D【解析】本题实际是重现秦朝的暴政与封建社会弊端的理解。
秦朝实现了国家的大一统,排除①②;秦中央集权制的形成,皇帝权力至高无上,出现刑罚严酷,而土地兼并现象是封建社会无法根除的,导致阶级矛盾的尖锐,D项正确。
4.(2012年广东文综历史,12)“诸侯惟得衣食税租,不与政事”的现象发映了
()
A.君主专制的削弱B.宗法制的消亡
C.中央集权的加强D.分封制的巩固
【考点】古代中国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西汉解决王国问题)
【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历史知识的理解迁移与材料解读能力。
根据题干提供材料可以看出地方诸侯不得参与政事,这实际上削夺政治权力,进而加强中央集权,故选C项。
5.(2012年山东文综历史,10)唐初以三省长官为宰相。
高宗时,打破宰相任用资历限制,允许三省中四品以下官员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名义行宰相权,参预朝政。
其目的是()
A.重用人才,推行科举取士B.分割相权,加强君主专制
C.分工协作,提高行政效率D.缓和矛盾,抑制朋党之争
【考点】古代中国君主专制的演进——三省六部制
【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知识的理解与运用。
结合题干可知唐高宗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分割了相权,从而达到了加强君主专制的目的,故选B项
6.(2012年北京文综历史,13)图6是中国某一朝代都城内中枢机构的分布示意图。
该都城是()
A.唐长安 B.宋开封 C.元大都 D.明北京
【考点】古代中国君主专制的演进——中枢机构的设置
【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知识的理解和图片解读能力。
从图中可以观察到“中书省”这一中枢权力机构,在元代只保留中书省,置于都城之内,总理全国政务,为最高行政机构。
唐代实行三省制,宋代设置中书门下,明代废中书省、权分六部,直接受命于皇帝,故选C项。
7.(2012年安徽文综历史,13)唐太宗曾对吏部尚书杜如晦说:
“今专以言辞刀笔
取人,而不悉其行,至后败职,虽刑戮之,而民已敝矣。
”这句话意在强调()
A.应严刑处罚失职官员B.选官须注重才学
C.官员失职会危害民生D.选官应注重品行
【考点】古代中国的选官制度(科举制)
【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知识的迁移与材料解读能力。
根据材料可知杜如晦认为科举制强调以文笔(文采)作为选拔人才的重要参考依据,但忽视了品行,这容易导致官员因品行差以致危害民生。
可见杜如晦实际上强调选官要注重品行,故选D项。
8.(2012年海南卷历史,5)北宋初期,行使监察职能的御史弹劾官员时很少涉及宰相。
至北宋中期,御史则与宰相“分为敌垒,以交战于廷”。
这种现象反
映了()
A.官僚内部斗争集中于相位之争
B.宰相位尊权重的传统开始改变
C.专制权力得到进一步强化
D.监
察官员
与宰相权力基本对等
【考点】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北宋的中央集权措施)
【答案】C【解析】题干主要反映宋代御史与宰相的关系变化,以此说明相权的削弱,皇权的加强,说明专制权力得到进一步强化。
御史掌握的是监察权,A项题干无从反映,D项不符史实;宋代以前的历代统治者为了加强皇权,致力于削弱相权,如汉代的“中朝”和“外朝”制度、唐代的三省六部制,B项排除。
9.(2012年上海历史,9)元朝时右丞相铁木迭儿掌管宣政院,他的儿子也
为宣政院使。
《元史·奸臣传》记载了时人的批评,称其“无功于国,尽居贵显。
”宣政院的“贵显”在于()
A.向各省宣达政令B.负责中央官员选拔
C.管理佛教事务和吐蕃
地区D.掌管蒙古兵马征发
【考点】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元朝中央集权的措施)
【答案】C【解析】宣政院是元朝掌管全国佛教事务和藏族地区军政事务的中央机关。
忽必烈始置总制院,后改为宣政院。
A项为元朝中书省。
10.(2012年上海历史,10)下图中的斜线部分是中国古代某王朝的直接统治区域。
该王朝
是()
A.西周B.秦朝C.西汉D.唐朝
【考点】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汉代中央集权的措施)
【答案】C【解析】此王朝的疆域中通过河西走廊加强对西域的管理。
汉宣帝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设西域都护府,作为汉代西域最高军政长官管理西域。
11.(2012年四川文综历史,12)合理的制度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力量。
下列制度促进了社
会公平的是()
A.世袭制B.分封制C.科举制D.行省制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举制度
【答案】C【解析】世袭制是的标准是血缘关系,排除A项;BD项是古代中国的地方行政制度,涉及的是中央与地方关系,排除;科举制是用考试来选拨人才的一种制度,打破了门阀士族垄断仕途的局面,促进了社会公平,C项正确。
12.(2012年四川文综历史,14)王安石在《河北民》诗中写道,边境百姓“家家养子学耕织,输与官家事夷狄”,感慨他们生不逢时,“汝生不及贞观中,斗粟数钱无兵戎”。
这些诗句表现了作者
①对冗兵冗官的不满②对田园生活的赞美
③对唐代治世的向往④对北宋孱弱的无奈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考点】汉至元的政治制度的演变(唐宋政治)
【答案】D【解析】题干中的“输与官家事夷狄”体现了④项,“汝生不及贞观中”体现了③项,而①②无从体现,排除ABC项,D项正确。
13.(2012年全国新课标历史,28)清代内阁处理公务的案例“积成样本四巨册”,官员“惟揣摹此样本为急”,时人称之为:
“依样葫芦画不难,葫芦变化有千端。
画成依旧葫芦样,要把葫芦仔细看。
”这反映出当时()
A.内阁职权下降导致官员无所事事
B.政治体制僵化,官员拘泥规制
C.内阁机要事务繁忙官员穷于应付
D.皇帝个人独裁,官员唯命是从
【考点】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内阁的发展
【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知识的理解和材料解读能力。
题干中的“惟揣摹此样本为急”的这种依样画葫芦反映清代内阁官员拘泥规制,说明政治体制的僵化,故B项正确;A、C、D项题干材料都没有反映。
14.(2012年天津文综历史,2)清雍正年间,军机处设在皇宫内,与皇帝日常生活办公地毗邻。
军机大臣多从“亲臣重臣”中遴选,任命谕旨通常说,命某人“在军机大臣上行走”或“在军机大臣上学习行走”。
材料中未能体现出()
A.在军机处办理要务易于保密B.军机处官员便于皇帝宣召
C.军机处官员按才德标准遴选D.军机大臣多为临时差遣性质
【考点】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军机处的设置
【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
从材料“设在皇宫内,与皇帝日常生活办公地毗邻”可知军机处易于保密,而且便于皇帝宣召,故A、B项正确;“行走”即临时任命之意,可见军机大臣多为临时差遣,故D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出遴选军机处官员的才德标准,故选C项。
15.(2012年江苏历史,4)明成祖时,“特简(选拔)解缙、胡广、杨荣等直文渊阁,参预机务。
阁臣之预机务自此始。
然其时,入内阁者皆编、检、讲读之官,不置官属,不得专制诸司。
……嘉靖以后,朝位班次,俱列六部之上。
”据此,对明代内阁的说法正确的是()
A.开辟了入仕做官的新途径B.自设立起即为法定决策机构
C.六部渐成为内阁下属机构D.地位虽变化但职能基本未变
【考点】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内阁的发展
【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知识的理解和材料解读能力。
结合所学可知嘉靖皇帝时大权尽归内阁,六部几乎变成内阁的下属机构,C项错误。
A项是科举制度,明朝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B项错误;内阁地位虽有变化但始终是皇帝的咨询机构,职能基本未变。
16.(2012年全国新课标历史,29)梁启超在论述中国古代专制政治发展时说:
“专制权稍薄弱,则有分裂,有分裂则有力征,有力征则有兼并,兼并多一次,则专制权高一度,愈积愈进。
”从中国古代历史整体来看,这一论述中可以确认的是()
A.君主专制是维系统一的主要条件
B.分裂动荡是专制权力产生的前提
C.专制程度随着历史进程而不断加强
D.武力夺取政权是专制制度的基础
【考点】古代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趋势)
【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历史线索、规律的总结及材料信息获取能力。
材料信息“则专制权高一度,愈积愈进”说明专制权力的不断加强,C项正确;A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错误于“产生的前提”;D项“专制制度的基础”说法错误。
17.(2012年江苏历史,21)(13分)著名学者余英时指出:
科举不是一个单纯的考试制度,它将社会结构紧密地联系了起来,形成一个多面互动的整体,一直发挥着无形的统合功能。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科举之善,在能破朋党之私。
……前此选举,皆权在举之之人,士有应举之才,而举不之及,夫固无如之何。
既可(科举),……不能应试者,有司虽欲徇私举之而不得;苟能应试,终必有若干人可以获举也。
此实选举之官徇私舞弊之限制。
——吕思勉《中国制度史》
材料二渐渐地,这些考试(指科举)开始集中于文学体裁和儒家正统观念,最后的结果是形成一种制度,为中国提供了一种赢得欧洲人尊敬和羡慕的、有效稳定的行政管理。
……只要中国仍相对地孤立在东亚,它就会继续提供稳定性和连续性。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作为一种上千年的文化存在,科举显然有其客观的历史合理性,否则我们就无法解释其存在的持久性。
……科举的创新之处就在不仅为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而且将其制度化。
……科举制度的最大合理性在于它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的“机会均等”……的机制,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塑造,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
——薛明扬《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晋时期的选
官制度,并通过与上述选官制度的比较,说明科举制的历史进步性。
(7分)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科举制所具有的政治、思想以及整体的统合功能。
(3分)
(3)据材料三,说明科举制对于现代人才选拔的历史借鉴价值。
(3分)
【考点】古代中国的选官制度(察举制、九品中正制与科举制
【解析】本题考查知识的再现、综合分析和材料解读能力。
第
(1)问汉晋的选官制度结合所学回答即可,科举制的进步性可以根据材料“能破朋党之私”“此实选举之官徇私舞弊之限制”、“士有应举之才”等信息概括。
第
(2)问根据材料二中的信息“有效稳定的行政管理……继续提供稳定性和连续性”和所学分析科举制在政治、思想文化等方面的作用。
第(3)问根据材料“为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机会均等”“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等信息概括。
【答案】
(1)选官制度:
察举制;九品中正制。
(2分)
进步性:
有利于破除结党营私之弊;限制
了徇私舞弊的发生;打破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特权;扩大了官员的来源;提高了从政人员的文化素质。
(5分)
(2)功能:
加强中央集权;保证儒家思想成为主流(正统);维护文明的稳定性和连续性。
(3分)
(3)借鉴价值:
人才流动机制;客观公平理念;人才激励机制。
(3分)
18.(2012年上海历史,37)开国议政(14分)
假设你是宋初的决策者,需要做出一项重要的决定——是否大力推行科举制。
决策之前,你需要考虑的因素如下:
(1)请你在文本框内的A、B两处填上恰当的文字。
(8分)
(2)综合以上因素,你会做出怎样的决策?
理由
是什么?
(6分)
【解析】
(1)A,借鉴宋太祖改革的内容回答,确立“重文轻武”的政策,防止武人专权。
B,科举考试得官者的不断增加,会导致人浮于事,增加财政困难。
(2)回答科举制度对加强中央集权的作用。
积极作用:
科举制将选拔人才的权力收归中央,扩大了官员的来源,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较武将更容易控制。
消极作用:
科举制造成官僚机构膨胀、行政效率低下,财政困难等难题。
选择其中一种观点加以说明,同时兼顾另外一种观点。
【答案】
(1)A.大力推行科举制可以提拔众多文官担任朝廷官职,形成一个以士大夫为主体的文官政府,防止武将专权。
B.①造成冗官、冗员,导致财政困难。
②造成人浮于事,行政效率低下。
(8分)
(2)·我赞同大力推行科举制。
科举制的推广可以说利弊互见,但是对王朝的稳固来说是利大于弊。
它使得政权向士大夫开放,不但能以文官制约武官,更能增强士大夫对政权的认同感,有利于中央集权体制的稳固。
虽然由此可能带来人浮于事、行政效率低下等弊端,但这些问题可以通过加强对官员的监督考核加以改善,澄清吏治。
·我反对大力推行科举制。
大力推行科举制虽则可以选拔大量人才组成一个文官政府,以防范武将专权,但同时也会造成官僚机构膨胀,财政困难等难题,而且通过科举考试选拔的人才可能缺乏行政经验,不善治理国家,对于中央集权体制的巩固其弊远大于利。
限制武将专权可以通过军事制度改革予以解决,不必以扩大文官队伍来解决。
过度重文轻武会削弱国家的军事实力。
(6分)
19.(2012年全国大纲文综历史,39)(60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20世纪80年代以来,考古工作者在广州等地陆续发现了南越王墓等重要历史遗迹。
这些发现对研究岭南历史有重要的价值。
材料一:
秦始皇兼并六国后,开凿灵渠,攻打百越,设置南海、桂林、象郡三郡。
秦汉之际,中原战乱,秦南海郡龙川县令赵佗举兵兼并三郡,自称南越武王,定都番禺(今广州市),于通向内地的各关口屯兵,“绝道聚兵自守”。
刘邦称帝之后,民生凋敝,无力南征,遂封赵佗为南越王,“与剖符通使”,命其“和集百越,毋为南边患害”,开通关市。
南越国乘机发展,广泛使用铁器工具,海内外贸易也相当活跃。
吕后执政,汉朝“禁南越国关市铁器”,赵佗遂自称南越武帝,举兵北犯,战争持续了一年多。
吕后去世后,双方罢兵休战。
赵佗又以财物收买附属于汉朝的闽越等部族,势力所及,“东西万余里”,“以兵威边”。
赵佗以皇帝自居,“与中国侔(对等)”。
汉文帝实行休养生息政策,遣使对赵佗“自立为帝”的行为予以谴责。
赵佗迫于压力,表示“去帝制”,继续“为藩臣,奉贡职”。
但在内部,“窃如故号名”。
汉武帝决心彻底解决南越国问题,要求南越王赵兴入朝,“用汉法,比内诸侯”。
南越国相吕嘉等杀汉朝使者及主张“内属”的南越王、王太后,“发兵守要害处”。
公元前111年,汉军十万分数路越岭,平定南越并将其地分设为九郡,实行与内地统一的制度法令。
——据《史记》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汉朝对岭南地区政策的变化及其原因。
(12分)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西汉平定南越的历史意义。
(8分)
【考点】汉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解析】第
(1)问根据材料“刘邦称帝之后,遂封赵佗为南越王”和所学可知汉朝实际上承认了它的半独立姿态,到吕后、汉文帝时期,双方多次交战,汉朝无力解决,再到汉武帝平定南越并将其地分设为九郡,实行与内地统一的制度法令,最终在制度上得到解决。
第
(2)问结合所学和材料分析即可
【答案】
(1)变化:
从承认南越国半独立状态到制度统一,从尽力维持和平到无力解决。
原因:
汉朝社会经济状态从凋敝到繁荣;汉朝政治上从分封诸侯王到全面解决诸侯王问题,北方匈奴的威胁基本解决;南越国经济发展,分立的趋势明显。
(12分)
(2)结束了南越的分立局面;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
一;加强了对岭南地区的管理;促进了各地区之间经济、文化交流;推动了边疆地区的发展。
(8分)
第二单元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1.(2012年安徽文综历史,19)西方古典作品《阿提卡之夜》记载:
“一个审判官或仲裁官,受命于出庭辩论时[审讯案件],而他们被揭穿在[这个]案件中接受金钱贿赂”,依据《十二铜表法》第九表第三条应被处以死刑。
由此判断,制定这一法律条文的目的是
A.强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B.充分保护平民权益
C.确保私有财产不受侵犯D.限制贵族滥用权力
【考点】古代罗马法——《十二铜表法》
【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知识的理解运用和材料解读能力。
根据题干材料“审判官或仲裁官……接受金钱贿赂……处以死刑”说明《十二铜表法》注意限制贵族担任的法官滥用权力以避免司法不公,故选D项。
A、B、C项材料无法体现。
2.(2012年全国新课标历史,34)古罗马法学家盖尤斯记述过一个案例:
有人砍伐邻居家的葡萄树,被告上法庭,原告虽提供了确凿证据,却输掉了官司。
原因是原告在法庭辩论中把“葡萄树”说成了“葡萄”,而《十二铜表法》只规定了非法砍伐他人“树木”应处以罚金。
该案例说明当时在罗马()
A.不重视私有财产的保护B.法律具有形式主义特征
C.审判程序缺乏公正性D.审判结果取决于对法律的解释
【考点】古代罗马法——《十二铜表法》
【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知识的理解和迁移运用能力。
题干提供的案例可以看出提供确凿证据的原告却因辩论口误而败诉,致使原告正当利益没得到法律的保护,这说明当时罗马法缺乏灵活性,过于注重形式,故B项正确;A、C与史实不符,D项只是对案例的表象认识。
3.(2012年天津文综历史,7)罗马法是留给人类的宝贵遗产。
下列司法理念中,明显违背罗马法原则的是()
A.被告在被确认犯罪之前是无罪的
B.被告有权利在法庭上同原告对质
C.主要按照以往的习惯和判例进行判决
D.主要按照法律和法学家解释进行判决
【考点】古代罗马法(内容)
【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理解能力。
结合罗马法的发展历程、主要法律文献的相关内容或规定可知从第一部成文法《十二铜表法》开始,罗马法形成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法人制度”“协约自由原则”等司法理念。
C项是在成文法诞生之前,明显违背了罗马法的相关原则。
4.(2012年江苏历史,12)“十二铜表法自从定下来之后,……有些条款甚至一直保留下来,到罗马后期仍然有效。
罗马人后来对这一古代法典有一种引以为傲的感情。
十二铜表法的语言也成为后世法典语言的典范。
”这段论述表明《十二铜表法》()
①适用于整个罗马帝国②成为罗马成文法的起点
③对后世立法影响深远④标志着罗马法体系形成
A.①②B.②③C.①②③D.①③④
【考点】古代罗马法——《十二铜表法》
【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材料解读能力。
根据材料“有些条款……到罗马后期仍然有效”说明②③正确;结合所学可知《十二铜表法》颁布时罗马处在共和国时期,①错误;查士丁尼《民法大全》标志着罗马法体系形成,④错误,故答案为B项。
5.(2012年海南卷历史,9)早期罗马实行习惯法,贵族享有法律
解释权。
公元前5世纪中期,平民通过斗争迫使贵族同意成立由平民和贵族联合组成的“十人委员会”,制定了《十二铜表法》。
该法的制定()
A.体现了社会各阶级的利
益与要求
B.标志着平民取
得了立法主导权
C.表明贵族的法律解释权得到认可
D.奠定了罗马成文法传统的基础
【考点】古代罗马法——《十二铜表法》
【答案】D【解析】《十二铜表法》是第一部成文法典,其制定说明罗马法从习惯法发展为成文法,因此,D项正确;
A项中的“社会各阶级”的说法错误;B项错误于“立法主导权”;C项说法错误,此应是在习惯法时期,
《十二铜表法》的制定,在一定程度上是限制了贵族的特权。
第三单元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
1.(2012年北京文综历史,21)英国“光荣革命”后的一系列法令,规定了国王不得违反某些法规,但对国王可以行使的权力却未明确规定。
结合所学,国王仍保留的权力
是()
A.筹集税款B.干预立法C.招募军队D.任命大臣
【考点】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权利法案》)
【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知识的再现和理解运用。
结合所学可知“光荣革命”后英国颁布的《权利法案》明确以法律形式确认了议会的立法权、国王征税与招募军队须经议会同意,但是英国国王作为国家元首依然拥有任命大臣的权力,故选D项。
2.(2012年海南卷历史,11)1841年,英国辉格党政府首相墨尔本在一次内阁会议上就阁员之间的意见分歧表态说:
“我实际上不在乎哪一个好,我在乎
的是,不管我们对外
说什么,我们要说同样的话。
”后因托利党在议会选举中获得多数,墨尔本内阁辞职。
这反映出,当时英国()
A.内部意见一致是内阁制主要原则
B.首相与普通阁员享有平等权力
C.内阁集体责任制基本成形
D.政党之间的斗争决定内阁政策
【考点】英国责任制内阁制
【答案】C【解析】题干中“不管我们对外说什么,我们要说同样的话”、“后因托利党在议会选举中获得多数,墨尔本内阁辞职”说明责任制内阁制度中的内阁成员集体负责,必须在大政方针上保持一致,首相与内阁成员共进退。
因此,C项正确;A项“主要原则”说法错误;B项“享有平等权力”说法错误;D项“政党
之间的斗争”说法错误。
3.(2012年上海历史,32)以下哪一情景最
贴切地反映了“光荣革命”后确立的君主立宪制的特征?
()
A.国王宣布本年度议会开幕,由议会就税收问题展开辩论
B.议会起草有关税收的法律文本,提请国王裁决
C.议长宣布议会开会,并主持讨论本年度国家税收
D.国王每年盛装莅临议会,宣布本年度议会开幕与闭幕
【考点】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权利法案》)
【答案】A项3分,C、D项1分,B项0分【解析】君主立宪制的特征概括为“虚君”和议会主权,因此A项最全面,C、D反映的是其中一个方面,B项体现了君主专制,不符合题意。
4.(2012年安徽文综历史,21)费城会议召开前,华盛顿说:
“事实已经告诉我们,如果没有强制力量的干预,哪怕是为人们的利益而设计的最好的制度,也难以得到很好的采纳和执行。
”这表明他主张()
A.维护邦联制 B.加强中央权力
C.巩固联邦制 D.保障各州的权利
【考点】美国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1787年宪法
【答案】B【解析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考 历史试题 分类 解析 必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