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课改教学小结精选多篇.docx
- 文档编号:23868752
- 上传时间:2023-05-21
- 格式:DOCX
- 页数:9
- 大小:29.81KB
地理课改教学小结精选多篇.docx
《地理课改教学小结精选多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理课改教学小结精选多篇.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地理课改教学小结精选多篇
地理课改教学小结(精选多篇)
实施新课程标准已经两年多了,如果说xx年暑假那短暂的培训是对新课程最初认识的话,那么,那时最初的印像完全是理论的、抽象的、幼稚的。
而对新课程真正务实的认识则来自于实践和摸索。
在教学中强调更多的是方法过程而不是结果,更注重情感态度以及价值观的培养,学生的学习方式也从原始的单一的接受性学习转化到研究性学习、参与性学习、体验型学习和实践性学习等,实现了学习方式的多样化。
教学环境摆脱了原始的陈旧、刻版、封闭、进入了一个动态、开放、生动、多元的新天地。
在地理七年级上册教学中,我积累了一些教学中的方法,现就这些方法与同志们一起进行分享和切磋,不足之处请指正。
一、第一章:
地球和地图中第三节地图。
请同学们每人回家找一幅地图,形式不限。
分小组选一幅自己研究的对象对其进行研究,从地图的三要素到所属的地理事物及各地理事物之间的位置关系一一研究,并写出自己的研究报告。
最后研究性学习结束后再请每位学生留心观察,画出自己从家到学校的线路图。
在这样巧妙的研究过程中,从学生基础知识的学习巩固到基本技能的培养锻炼都有不俗的设计,并且提供给学生了新的获取知识的方法和渠道,使学生在自主学习自主探究中获得一种新的学习体验。
更重要的是突出并强调了地理学系的应用性。
整个研究学习过程洋溢着浓郁的人文精神,体现鲜明的时代特色。
二、第二章:
陆地和海洋中第一节大洲和大洋。
我们并没有像传统教学中那样,而是在本节课中设计了一个辩论会,主题是:
地球的名称应该是“水球”还是“地球”?
让学生们提前收集有关的知识资料,分析提出自己的论点、论据。
地理课堂变成了辩论的海洋,学生们尽情地展现自己,教师要做到的是注意点拨教育他们有理有节,适时地作起辩论主持人的工作。
有趣的是辩论的结果是支持“水球”的一方获胜。
胜利的原因首先应该归功于学生在课前收集的丰富资料,以及对资料的分析整理。
其次,这也与初中一年级学生这一年龄段的逆反心理特征相吻合。
在这次的探究性学习过程中,教师的角色从知识的传递者转变为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指导者,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尊重了学生的个性,为每个学生的发展创造了空间。
给学生更多的自主性和选择权,使学生的潜能得到较充分的发挥。
学生们在课题研究中涌现出不少奇思妙想,用科学、创新的精神去学习,探索成为学生最大的乐趣。
三、第三章:
大气与气候中第一节多变的天气。
在该节课中设计了一个“今天我当天气预报员”的活动,创造了宽松的学习环境,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养成了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地理审美情趣。
另外还可以设计一个“xx年西安空气质量评估报告”紧密结合当今生活实际,使学生体会到学以致用的快乐。
四:
第三章:
大气与气候中第二节气温和气温的分布。
有关气温分布规律的研究中,对于海陆热力差异的研究并不直接给出结论,而是让学生回忆夏天游泳池中水温和地面温度的一天变化,让学生自己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逐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创设能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引导他们质疑、调查、探究、辩论,在良好的环境下完成学习过程。
像这样的方法很多很多,但在教学中不能不注意的是要为学生创造宽松的学习环境,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对所学地理内容提出自己的看法,为自主学习提供条件。
为此,每节课后的最后都设计一个谈谈“这节课的收获”的环节。
在评论时也要注意创设一种“发现闪光点”“鼓励自信心”的激励性评价。
认真对待学生的每一次发言,注意提取其中创造性因素供其他学生借鉴、关注优点,及时鼓励。
我们认为以人为本是新课程重要的教学理念,教师应当以一种积极的心态迎接挑战,转变教育观念,不断更新知识,使自己具有一专多能,跨学科的综合能力,具有指导学生进行研究的能力,真正服务于学生,服务于教育,服务于社会。
七年级地理课改小结
占志雄
打造有生命的课堂,让课堂成为学生的天堂。
我校学洋思,学杜廊口,进行了一场轰轰烈烈的课改。
本学期我任教了七年级四个班的地理,在这一学期里我用心探究学生学地理的规律,琢磨教地理的方法,在实践中总结经验,不断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
我认为在地理课程的教学中强调更多的是方法过程而不是结果,更注重情感态度以及价值观的培养,学生的学习方式应从原始单一的接受性学习转化到研究性学习、参与性学习、体验型学习和实践性学习等,实现学习方式的多样化。
让教学环境摆脱刻板、封闭,创造一个动态、开放、生动、多元的新天地。
下面我就自己在教学中的一些经验和方法进行小结。
教第一章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
在学习这一节前我布置了学生先做导学稿,在导学稿中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花两元钱买一个简易地球仪,认真观察后,再用乒乓球制作小地球仪,并在上面画好经纬线,标好刻度,上课的时候进行展示和评比,只要基本正确就可以给小组加分,好的可以加鼓励分。
这样做学生学习积极性很高,效果很好,清楚地知道地球仪上经度和纬度是怎样确定的,180度东经线和180度西经线是同一条线。
如果光凭老师干讲的话,即使讲再多遍有很多学生也弄不清楚。
通过小组合作,活动体验,实践探究,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更主动,合作学习能力得以加强。
教第五章《发展与合作》中,我觉得这章内容不难,可让学生来讲。
我先设计好导学案,导学案主体分六部分,每一部分由一组学生合作完成,如第一部分内容是有关世界上面积前六的国家,要求学生认识并记住这些国家的国土轮廓和面积,完成后在展示课上让他们将合作学习的成果展示出来,由第一组六位同学分别在小黑板上凭记忆画出六国轮廓图,并向全班同学讲它的国家名称和面积,并提问本组的同学。
老师的作用只是组织他们去讲,要求他们板书认真,讲解大声,有礼貌,其他同学不能发声,认真听讲。
讲的好的小组给予鼓励加分。
这样学生讲的热情很高,听的同学用心,课堂气氛很好,真正让学生来主宰课堂。
《地球和地图》中第三节《地图》。
请同学们每人回家找一幅地图,形式不限。
分小组选一幅自己研究的对象对其进行研究,从地图的三要素到所属的地理事物及各地理事物之间的位置关系一一研究,并写出自己的研究报告。
最后研究性学习结束后再请每位学生留心观察,画出自己从家到学校的线路图。
在这样巧妙的研究过程中,从学生基础知识的学习巩固到基本技能的培养锻炼都有不俗的设计,并且提供给学生了新的获取知识的方法和渠道,使学生在自主学习自主探究中获得一种新的学习体验。
更重要的是突出并强调了地理学系的应用性。
整个研究学习过程洋溢着浓郁的人文精神,体现鲜明的时代特色。
教第二章《陆地和海洋》中第一节大洲和大洋。
我们并没有像传统教学中那样,而是在本节课中设计了一个辩论会,主题是:
地球的名称应该是“水球”还是“地球”?
让学生们提前收集有关的知识资料,分析提出自己的论点、论据。
地理课堂变成了辩论的海洋,学生们尽情地展现自己,教师做的是注意点拨教育他们有理有节,适时地作起辩论主持人的工作。
有趣的是辩论的结果是支持“水球”的一方获胜。
胜利的原因首先应该归功于学生在课前收集的丰富资料,以及对资料的分析整理。
其次,这也与初中一年级学生这一年龄段的逆反心理特征相吻合。
在这次的探究性学习过程中,教师的角色从知识的传递者转变为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指导者,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尊重了学生的个性,为每个学生的发展创造了空间。
给学生更多的自主性和选择权,使学生的潜能得到较充分的发挥。
学生们在课题研究中涌现出不少奇思妙想,用科学、创新的精神去学习,探索成为学生最大的乐趣。
第三章《大气与气候》中第一节多变的天气。
在该节课中设计了一个“今天我当天气预报员”的活动,创造了宽松的学习环境,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养成了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地理审美情趣。
第三章《大气与气候》中第二节《气温和气温的分布》。
有关气温分布规律的研究中,对于海陆热力差异的研究并不直接给出结论,而是让学生回忆夏天游泳池中水温和地面温度的一天变化,让学生自己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学
会逐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创设能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引导他们质疑、调查、探究、辩论,在良好的环境下完成学习过程。
像这样的方法很多很多,但在教学中不能不注意的是要为学生创造宽松的学习环境,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对所学地理内容提出自己的看法,为自主学习提供条件。
为此,每节课后的最后都设计一个谈谈“这节课的收获”的环节。
在评论时注意创设一种“发现闪光点”“鼓励自信心”的激励性评价。
认真对待学生的每一次发言,注意提取其中创造性因素供其他学生借鉴、关注优点,及时鼓励。
我想课改的任务就是要改变以往课堂上由教师单一讲授的模式,采用更多更好更灵活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相信学生的学习能力,充分挖掘潜能,调动学生的积极能动性,把课堂交还给学生,学生的课堂由学生来主宰,让课堂成为学生展示自己的平台,成为学生体验成功与快乐的园地。
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地理兴趣----问题发现教学法初探问题发现教学法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通过对问题的分析、研究来发现、获取知识的教学方法。
因为在社会生活中存在一系列涉及地理基本概念、原理和反映事物本质特点和规律的问题,若能引导学生对这些问题卓有成效地进行研究、分析,学生就能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础上创造性地获取知识和发展独立思维能力。
一、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求知欲和积极性。
地理学科因多种外部因素影响及学生在认识、思想上的不全面,导致课堂中出现诸多不利于教学的现象。
这是高中地理教师当前面临的严峻挑战。
克服此现象,调动积极性,培养兴趣,成为首要问题。
而利用学生能普遍认知的问题进行教学,是激发学生求知欲的一种捷径。
如讲述地球自转地理意义之前,可首先提出一些问题,例如:
“为什么有昼夜更替现象,而不是昼夜现象?
”,“地球形状为什么不是规则的球体?
”及“八十天环游地球”的故事等等。
这样,学生学习气氛相当活跃,并积极与教师配合,再由此引入新课,最后归纳出这一切现象的原因:
均由地球自转引起的。
再譬如讲述季风环流形成时,可引出与周围生活相关紧密的问题:
“我们这地区冬、夏季一般吹什么风?
”,学生会异口同声回答:
“冬季吹偏北风,夏季吹偏南风”,然后,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利用冬、夏季亚洲范围内海洋、陆地上高、低气压分布特点,独立分析问题,总结原因,找出规律。
对这一节内容有一全面认识,兴趣特别浓,印象也特别深。
二、有利于提高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地理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地理基础知识、基本原理。
更重要的要培养学生利用地理原理独立思考、分析所存在或发生的地理现象。
如:
在讲述地下水这一节时,首先,可引出一个实际问题:
“黄河中下游地区为什么会有许多盐碱地?
”,此问题可让学生分析、归纳出:
黄河河床过高,成为“悬河”,造成左右两岸农田地下水位过高,再加上大水漫灌,水分蒸发后,盐分遗留下来,造成盐碱地。
三、可将知识前后融会贯通,培养综合分析能力。
分析地理现象,不可能仅凭一种地理原理。
因为地理现象的形成、发生等都是多种因素互相作用、互相影响的结果,并不是单一因素所能左右的。
复习气候这一节时,利用问题可将知识前后贯通,利于教学内容的落实。
如:
“亚热带大陆性季风气候的形成原因是什么?
”,可将亚洲海陆分布特点;地表形态、结构;太阳辐射的分布规律;大气环流形成的气压带、风带及在北半球具体风向;洋流冷暖性质及流向等知识前后联系起来,温故而知新,对巩固旧知识,掌握新知识有较大益处。
运用问题发现教学法应适当避免教学中出现的某些偏颇之处。
1.利用过多,弱化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地理现象、事物联系比较紧密,要强调知识内容的落实。
不能一味地用问题进行教学。
否则会使学生误入歧途,而忽视了课本中基础知识的学习,而使教师的教学处于辅助地位。
只能在教学过程中适当穿插典型问题引入新课,在分析解决过程中,让学生真正地、行之有效地掌握知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2.学生自己独立探索,获取知识费时较多。
教师利用问题发现教学法时,应适当掌握尺度,不可利用偏难、综合性太大的问题。
否则,学生难免会绞尽脑汁去思考,钻进死胡同不能回头,时间浪费了,而教学内容得不到落实,本末倒置,得不偿失。
为保证教学内容正常的贯彻实施,应利用浅显、实际的问题来辅助教学。
3.避免学生产生盲目性,失去主动性、积极性。
地理教师要具备渊博、丰富的知识。
若掌握的只是教材上那点知识,面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则只有“招架之功”,而无“还手之力”。
要做到深入浅出,只有具有居高临下的态势,才会使学生分析问题,获取知识避免盲目性,免入歧途才能更好地发挥学生自觉的主动性、积极性。
4,引出问题要有明确的针对性、目的性。
针对教材所讲述的内容,涉及到的问题要有目的性,有的放矢。
若问题与所传授知识有较大出入,学生难免会得不到正确结论,给知识的掌握人为造成不利。
更有甚者,教师为自圆其说,牵强附会地与所学知识联系起来,使学生产生许多疑问。
那么,教学内容的贯彻实施,就差强人意了。
问题发现教学法是教学过程中一种形式,但并不是唯一的。
应根据教材特点、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综合运用,互相补充,相得益彰,做到因材施教,不能“一刀切”。
若自始至终沿用一种方法,势必会导致空洞、枯燥、乏味的教学中,造成恶性循环,是不足取的。
高三地理教学集中体现了知识密度大、空间建构层次多、综合性强、应用性强的特点,就高考的要求来讲,教学一定要突出三个重视:
一.重视理论讲解的透彻性与事实之间的联系。
高考密切注重原理与事实之间的联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特别重视在理论上讲解清楚,有所突破。
地理原理的掌握,首先要在概念的内涵、拓展两方面下功夫。
如自然资源的定义用以理解内涵,其分类用于加深内涵的理解及拓展外延。
国土资源、国土整治的概念内涵,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的形成机制以及防治的科学依据,黄淮海平原的盐碱地的形成原理等等都需认真研究,并在分析的过程中注重原理与事实之间的联系,分析到位,讲解清楚,达到讲少悟多、举一反三的目的。
二.重视教学方法的诱导性与学生学习能力培养。
备课时列出教学流程,给学生的思考留下空间和时间。
教学中用语要注重启发和诱导性,通过在读图、析图、比较过程中巧妙设疑,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题的实践能力。
诱导性强,不但可以调动学生在学习上的积极思维,主动参与,而且还能有效地控制课堂,增强课堂学习气氛,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三.重视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合作的民主性。
重视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合作的民主性。
共同探讨,积极参与,探究性学习的习惯对高三学习与总复习有着独特的意义。
从学生的角度来说,学习应突出三个重视:
注重高初中知识的整体联系;注重读、看、查、思、析能力的自我培养;注重自主性、探究性学习。
这样的学习,才能使地理知识向纵深方向发展,不断完善地理知识的建构。
高三地理教学集中体现了知识密度大、空间建构层次多、综合性强、应用性强的特点,
就高考的要求来讲,教学一定要突出三个重视:
一.
重视理论讲解的透彻性与事实之间的联系。
高考密切注重原理与事实之间的联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特别重视在理论上讲解清楚,有所突破。
地理原理的掌握,首先要在概念的内涵、拓展两方面下功夫。
如自然资源的定义用以理解内涵,其分类用于加深内涵的理解及拓展外延。
国土资源、国土整治的概念内涵,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的形成机制以及防治的科学依据,黄淮海平原的盐碱地的形成原理等等都需认真研究,并在分析的过程中注重原理与事实之间的联系,分析到位,讲解清楚,达到讲少悟多、举一反三的目的。
二.
重视教学方法的诱导性与学生学习能力培养。
备课时列出教学流程,给学生的思考留下空间和时间。
教学中用语要注重启发和诱导性,通过在读图、析图、比较过程中巧妙设疑,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题的实践能力。
诱导性强,不但可以调动学生在学习上的积极思维,主动参与,而且还能有效地控制课堂,增强课堂学习气氛,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三.
重视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合作的民主性。
重视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合作的民主性。
共同探讨,积极参与,探究性学习的习惯对高三学习与总复习有着独特的意义。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地理课 教学 小结 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