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史一》期末考试指导.docx
- 文档编号:23866756
- 上传时间:2023-05-21
- 格式:DOCX
- 页数:27
- 大小:40.66KB
《古代文学史一》期末考试指导.docx
《《古代文学史一》期末考试指导.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文学史一》期末考试指导.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古代文学史一》期末考试指导
0069《古代文学史
(一)》2011年1月期末考试指导
第一章先秦文学
一、《诗经》的名称和篇数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它收录了西周至春秋中叶或稍后大约五、六百年间的三百零五篇诗歌。
在先秦,它被称作《诗》或《诗三百》。
汉代以后,它作为儒家经典的权威地位被确定下来,于是又有《诗经》之称。
《诗经》按《风》、《雅》、《颂》分类编排。
《风》即“十五国风”,共160篇。
《雅》分《小雅》、《大雅》,《小雅》74篇,《大雅》31篇,共105篇。
《颂》包括《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共40篇。
复习提示:
阅读《大雅·生民》、《小雅·采薇》、《秦风·无衣》等著名篇目,了解它们的主要内容。
二、关于“风”、“雅”、“颂”
1、“风”、“雅”、“颂”的区分与音乐有关。
《诗经》中的作品都是可以配乐歌唱的,风、雅、颂分别代表了不同的音乐。
“风”是乐调的意思。
所谓“十五国风”,就是用十五个地区的地方乐调演奏的乐歌。
这些乐歌既代表了各国的音乐面貌,在内容上又一定程度地反映了该国的风土和风俗。
“雅”的意思是正。
“雅”训正,同时又与“夏”古字相通,人们常以“雅”字代替“夏”字。
“雅”是代表王朝正统的西周京畿地区的乐歌。
《雅》又分《小雅》、《大雅》,主要区别于音乐的不同和产生时代的远近。
“颂”古音读“容”。
“颂”是用于宗庙祭祀的舞曲。
2、《诗经》中《风》、《雅》、《颂》不仅代表的音乐类别不同,内容也有区别。
《颂》用于庙堂祭祀,主要是颂赞之作。
《雅》出自各级贵族之手,内容主要是颂赞和怨刺。
《大雅》的作者地位较高,诗的内容多与重大历史事件有关,有些作品属于周朝的史诗。
《小雅》的作者多为下层贵族,他们通过咏叹自己的生活,表达对王朝政治的看法。
《国风》来自各个不同的地区,广泛地反映了不同地区,不同作者的生活和感情。
例如《秦风·无衣》是表现秦国人民同仇敌忾,抗击戎狄的作品
。
三、关于赋、比、兴创作手法
1、赋就是直言其事,直抒其情。
在《诗》中,它是一种积极修辞手段。
诗人往往用这种手法对客观事物展开具体细致的描绘。
2、比就是比喻。
《诗》中的比喻丰富多样,或用明喻,或用暗喻,或用正喻,或用反喻,都十分生动形象,富于情趣。
有时,诗人运用博喻,把一连串比喻排列在一起,从不同角度突出事物的特征。
3、兴用于一篇或一章的发端,用以引出后面的句子。
有的兴句与后面的内容没有内在的联系,只是起个引子的作用。
但多数兴句具有类比、象征的意味,能使人产生联想,或用于烘托、渲染气氛。
有些起兴的意象具有丰富的内涵,可在诗中产生多重艺术效果。
4、比和兴的区别。
比和兴都是形象化的诗歌表达方式,二者的区别是我们应该掌握的。
一般来说,比是用一种事物比喻另一种事物,两种事物之间一定要有某种较为直观的相似性。
而兴则是通过具体物象来感发意志,引起联想,物象与诗义之间不一定要有什么逻辑上的联系。
凡是触景生情、托物言志、启发感悟、引申发挥等,都属于兴。
比兴手法常常在结合在一起,引譬连类,含蕴无穷。
四、《左传》的有关常识
1、《左传》原名《左氏春秋》。
它是独立的编年体史书,其内容与《春秋》有联系,但却不是解经之作。
(2)此书非成于一人之手,大约是儒家一派学者杂采各国史料及传闻编纂而成。
其成书约在战国初年。
(3)《左传》的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止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年),此外,还附录了鲁悼公四年至十四年韩、魏、赵三家灭智氏的史实。
2、《左传》的思想倾向
(1)《左传》的思想倾向基本上属于儒家,其中有保守的一面,也有进步的一面。
(2)从进步的一面来看,《左传》集中反映了春秋以来日益兴起的民本思想。
在社会变革中,人们逐渐认识到人的重要作用,商周以来占统治地位的天命、神权观念开始动摇。
3、《左传》的写作特点和艺术成就
《左传》的文章细密详瞻,富于文采,给人以具体生动之感;同时又微婉蕴藉,意味深长,使人寻绎不倦,二者有机地统一在一起。
无论是叙事、写人,还是记言,都明显地体现出这一特点。
应该结合作品,重点掌握《左传》在叙事、人物描写、行人辞令上的特点和成就:
(1)精彩细密的叙事。
A、《左传》向以叙事精彩见称。
书中出现了引人入胜的情节、生动逼真的细节和场面,大大增强了故事性。
作者通过铺垫、照应、追溯、插叙等手法,把有关事实巧妙地安排在一起,形成完整而严谨的篇章。
B、《左传》的叙事成就更突出体现在战争描写方面。
a、书中很多著名战争都写得曲折完整,精彩动人。
在描写战争时,作者不仅写出纷纭复杂的战争过程,而且注重交代与战争有关的政治、外交等活动,具体揭示战争的背景及胜负原因。
b、书中也不乏生动逼真的战争场面。
例如成公二年的齐晋鞌之战,就写得精彩传神,惊心动魄。
(2)个性鲜明的人物。
A、书中出现的有姓名的人物近三千,相当一部分人物个性突出,形象鲜明,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B、作为一部编年体史书,《左传》主要采取随事写人的方法。
a、作者在历史事件的发展中,通过主人公的所作所为,逐步展示其个性特征,使其形象渐渐鲜明和丰满起来。
b、作者随着叙事的展开,写出人物性格的发展变化。
c、运用随事写人的方法,作者把主人公放到尖锐的矛盾冲突中,通过具有典型意义的细节、场面和对话,展现不同人物的性情和心理。
人物之间互相映衬烘托,在动态中凸现了各自的个性特征。
(3)微婉巧妙的辞令。
A、《左传》中便记载了很多文才斐然的辞令。
这些辞令的共同特点是委婉巧妙,典雅从容,在彬彬有礼的外表下包藏着锋芒。
即使是敌国交战,在兵戎相见之际,也不失温文尔雅之态。
B、在论辩方式上,《左传》中的辞令又往往援引典章,依礼而论,用道义的力量使人折服。
C、《左传》中也有些辞令直率有力,以鞭辟入里的分析见长。
五、《战国策》的有关常识
1、《战国策》是一部战国时期的史料汇编,最初有《国策》、《国事》、《事语》、《长书》、《修书》、《短长》等名称。
(2)西汉后期,由刘向整理编订,得三十三篇,按国别分为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宋、卫、中山十二策,定其名为《战国策》。
(3)此书原来的作者亦非一人,大约是战国秦汉之际纵横家一流人物。
书中主要记载了当时谋臣策士的言行。
这些谋臣策士中,大部分是纵横家。
2、《战国策》的思想倾向
(1)重士的思想。
(2)崇实尚利的观念。
(2)重“权借”,尚“时势”的思想。
六、《战国策》的艺术成就
《战国策》的散文艺术具有很高成就,作为谋臣策士游说活动的记录,其文章也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在记言和叙事方面都有新的突破。
1、横肆辩丽的辞令。
A、游说辞令是《战国策》中最引人注目的内容,这些说辞纵横驰骋,辩丽横肆而又浅显生动,富于形象性,与《左传》的行人辞令有了很大不同。
从陈说方式来看,战国游士在游说人主时,已不再讲究谦恭文雅的风度,也很少用道德礼义去说服人。
为了打动人心,往往无所顾忌的分析形势,指陈利害,甚至不惜张大其辞,危言耸听。
B、《战国策》的辞令词藻富丽,准确传神,句式错综变化。
文中常常综合运用铺陈、排比及夸张、比喻等手法,造成淋漓酣畅的气势和铿锵有力的节奏。
C、《战国策》中还有很多寓言故事。
这些寓言大都是说者根据临时需要而顺手拈来,取材广泛,寓意鲜明,富于现实感。
它们虽未独立成篇,但有些故事已有较为完整的情节,叙事也颇为生动。
2、富于传奇色彩的叙事。
A、书中围绕谋臣策士的游说活动,描写了一大批个性鲜明的人物,其范围之广泛,上至国君贵族,下至闾巷细民。
其中刻画最精彩的,还是那些“天下骏雄弘辩之士”。
作者以生动的笔触,再现了他们在战国政治舞台上的卓越风采。
B、与《左传》在编年叙事中随事写人有很大不同,《战国策》往往在一篇作品中集中叙写一个人的事迹,在叙事中又有不少夸张、渲染乃至虚构,作者不仅通过富于特征的言行表现人物性格,而且注意揭示其内心世界,这样就使人物形象血肉丰满,形神兼备。
C、《战国策》叙事记言,都以人物为纲;书中所记,多为权谋之士出奇智谋异策,转危为安,运亡为存的事迹,作者又往往着意渲染,因此,奇异曲折的情节与诡奇卓异的人物有机结合在一起,是作品带有传奇色彩。
D、作者在写人叙事时,往往不惜笔墨,加以细致入微的描写。
应结合《冯谖客孟尝君》、《庄辛说楚襄王》等篇目,掌握《战国策》的艺术成就。
《庄辛说楚襄王》的内容和写作特点也要重点把握。
此文是庄辛对楚襄王的两次进谏之辞。
楚襄王淫逸侈靡,不顾国政,庄辛及时对他进行劝谏。
但他拒不接受,导致楚国被秦攻破,几乎灭亡。
在这种情况下,庄辛又一次向楚襄王讲居安思危的道理,使他受到触动。
其写作特点是:
(1)夸张渲染,危言耸听,以声势夺人。
(2)善于引譬设喻,深入浅出,生动形象。
文章逐段铺叙,层层深入,掀起五道波澜,构成逼人的气势。
(3)语言精彩传神,描写生动。
段与段之间构成排比,一段之内时有对偶,句式灵活,节奏感强。
(4)富于文采。
文章通过君臣问答,对事物进行铺陈描写,辞藻丰富而华美,最后以一方表示心悦诚服而结束。
这些都和后来的散体赋颇为相似。
七、先秦诸子散文的出现、发展和影响。
诸子散文是战国时期各家学派的文章。
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社会变革最剧烈的时期,也是思想文化领域空前活跃,取得辉煌成就的时期,其突出表现是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诸子散文就是当时百家争鸣的产物。
诸子百家中,影响最大的有儒家、墨家、道家和法家,此外还有名家、阴阳家、兵家、杂家、纵横家、农家、小说家等。
儒家的散文有《论语》、《孟子》、《荀子》以及《礼记》、《易传》等等,墨家的散文有《墨子》,道家有《老子》、《庄子》和《列子》等,法家有《商君书》、《韩非子》等,兵家有《孙子兵法》等,杂家有《吕氏春秋》,它们都在不同程度上带有文学性。
战国初期由孔子的弟子共同编纂的《论语》是语录体,代表了诸子散文的开端。
战国中期的《庄子》是诸子散文中文学成就最高的作品,而战国后期的《荀子》、《韩非子》和《吕氏春秋》则在体式和技巧方面达到高度成熟。
八、《离骚》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
1、《离骚》的篇名和创作背景
《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约作于怀王末年屈原被放逐之后。
司马迁和班固都认为,“离骚”就是“遭遇忧愁”的意思。
王逸则把“离骚”解释为“离别的忧愁”。
今人游国恩认为“离骚”就是楚国的乐曲《牢商》,其今义则是“牢骚”。
《离骚》是屈原抒写悲愤的作品。
2、《离骚》的内容
《离骚》全诗共370多句,2400多字,分为前后两大部分。
前一部分诗人自序身世、现实以及因参与政治革新而受谗被疏的过程,抨击了楚国的黑暗现实。
后一部分以幻想的方式表现诗人被疏之后的不懈求索和最终选择。
《离骚》的内容主要有下列三个方面:
一是表现了屈原的进步理想。
这种理想就是实现“美政”。
屈原的政治思想接近于儒家,他主张效法历史上的圣君贤相,励精图治,举贤授能,修明法度。
二是表现屈原为实现理想而进行的不懈努力,以及因此而遭受的打击,暴露了楚国的黑暗现实。
三是表现屈原坚贞洁白的品质和至死不渝的爱国精神。
3、《离骚》的艺术成就
(1)《离骚》是诗歌史上的浪漫主义杰作。
诗人驰骋丰富的想象和幻想,采用象征、比喻、拟人、夸张等手法,驱使各种神话形象、历史人物、禽鸟花草,纷至沓来,构成了瑰丽奇伟的艺术境界。
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异常芳洁高大,从精神世界到外表服饰都带有理想化的特点,远远高出于世俗之上。
(2)《离骚》中广泛运用了比兴手法。
屈原使比不再局限于以物比物,兴也不仅仅用于作品的发端。
他用具体鲜明的形象来比喻人的品质和志行,诗中的比兴带有普遍的的象征意义。
诗中还大量“引类譬喻”,使比兴的意象互相联系,各成系统。
(3)《离骚》中的感情非常强烈。
《离骚》中自始至终奔涌着火山爆发般的激情。
诗中表现了主人公所进行的艰苦卓绝的斗争的及在斗争过程中做出的巨大牺牲,表现了主人公与环境的尖锐冲突以及他内凡的剧烈冲突。
全诗带有浓厚的悲剧性,具有崇高的美学风格。
(4)《离骚》篇幅宏伟,内容丰富,在抒情中带有叙事的成分,诗中出现了个性鲜明的抒情主人公形象,如同诗人的自序传。
九、《九歌》
1、《九歌》的基本常识
屈原的《九歌》是在楚地祀神歌舞的基础上创作而成的。
它包括《东皇太一》、《东君》、《云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河伯》、《山鬼》、《国殇》、《礼魂》11篇作品。
2、《九歌》的艺术特色
(1)《九歌》带有浓厚的宗教情调,普遍采用有男女巫觋扮作神祗和迎神者,互相唱和的形式,如同生动的歌舞舞剧。
其中有隆重热烈迎神场面,有对神的礼赞和歌颂,更多的是写男女神祗之间的爱慕和思念,实际是笼罩着宗教面纱的人间恋歌。
(2)《九歌》的语言优美隽永,风格清丽绵邈,深婉曲折。
诗中善于表现主人公深邃复杂,缠绵细腻的感情。
(3)《九歌》中还常常用环境景物描写来烘托感情,创造情景交融的境界。
十、宋玉和《九辩》
《九辩》是模仿《离骚》的自序性长篇叙事诗。
它原来也是古乐曲名,宋玉以之名篇。
全诗共255句,借悲秋抒发了“贫士失职”的不平,饱含着抑郁悲愤之气。
第二章秦汉文学
一、散体赋
1、散体赋的起源
最早的散体赋可以追溯到宋玉和荀卿的作品。
荀卿的赋采用隐语的形式,宋玉的赋很像战国散文,特别是当时的游士之辞。
隐语和战国散文也就是散体赋的起源。
另外,赋在形成过程中也受到了《诗经》和楚辞的影响。
2、散体赋的重要作品
真正标志着汉代散体赋形成的作品是枚乘的《七发》。
汉武帝时最著名的赋家是司马相如,他的《子虚》、《上林》两赋是汉赋的代表作,它们奠定了汉大赋的体制。
3、汉代散体大赋在形式上有下列几个突出特点
(1)普遍采用虚构人物进行主客问答的方式,引出后面的大段描写;末尾又总是以一方压倒一方而结束。
这种写法是古代隐语和战国散文留下的痕迹,在散体赋中形成了固定的程式。
(2)赋的中间用铺陈夸张的手法对事物进行穷形尽相,绘声绘色的描写,极力表现客观对象广阔性、无限性、丰富性,渲染其种类之多、形态之美、变化之繁富,场面之豪奢。
从而形成宏大的结构、令人眼花缭乱的画面和惊心动魄的气势。
(3)辞藻丰富华美。
作者常常在赋中堆砌大量生僻的词汇,又喜欢把很多同一偏旁的字罗列在一起,造成强烈的视觉效果。
句式以散体为主,灵活多变,但也有不少四字句和骚体句。
句子的节奏感很强,有的地方还押韵,非常便于诵读。
(4)结尾往往寄托一点讽谏,但这种讽谏的效果非常微弱,完全被前面的大段铺陈描写所掩盖,很难被欣赏者的发现。
二、骚体赋
1、骚体赋的起源
骚体赋直接起源于楚辞。
屈原的作品在汉代就称作赋。
汉代人模仿屈原的作品进行创作,在散体赋之外形成了一类以抒情言志为主的作品,由于它们在形式上接近《离骚》,因此称为骚体赋。
2、骚体赋的重要作品
汉初最早的骚体赋是贾谊的《吊屈原赋》。
此赋完全采用骚体。
赋中对屈原的遭遇深表同情,猛烈抨击不合理的现实,字里行间流露出对自己无辜遭贬的悲愤。
但赋的结尾又表达了一些隐处自珍的思想,与道家有一定联系。
贾谊还有一篇《鵩鸟赋》,是为消解内心矛盾而作。
贾谊之后,抒写不遇之情的骚体赋还有严忌的《哀时命》、董仲舒的《士不遇赋》、司马迁的《悲士不遇赋》等。
这些作品抒发了一些遭受压抑而无处诉说的真实感受,但总起来看,它们创新不多,未能脱离楚辞而另辟疆域。
至于王褒之《九怀》、刘向之《九叹》,只是模拟楚辞,被后人看作无病呻吟之作。
东汉中叶以后,社会危机日益加深,文人们已无心润色鸿业,散体大赋开始被冷落,抒情小赋逐渐成为创作的主流。
张衡是此期赋风转变的一个代表人物。
他早年热衷于散体大赋,后来便转向骚体抒情赋。
张衡这方面的代表作有《思玄赋》、《归田赋》和《髑髅赋》。
受《归田赋》影响而又有新特点的另一篇抒情小赋是蔡邕的《述行赋》。
汉末另一篇有名的抒情小赋是赵壹的《刺世疾邪赋》。
三、《史记》的体例
《史记》记载了自黄帝至汉武帝时期的历史。
全书共一百三十篇,包括十表、八书、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共计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它开创了以人物为中心记载历史的先例。
(二)《项羽本纪》的艺术成就
(1)《项羽本纪》是《史记》中写得最精彩的作品之一。
它在艺术上的突出成就,是成功地塑造了一个血肉丰满的悲剧英雄的形象。
司马迁非常准确地把握了项羽的性格特点,既突出了他“气拔山兮气盖世”的英雄气质,又写出了他的缺点、错误和失败,二者有机地统一在一起,形成了项羽的悲剧性格。
为了刻画项羽的形象,司马迁精心选取了最能表现项羽悲剧英雄特点的材料,通过“巨鹿之战”、“鸿门宴”、垓下之战“等最具典型性的情节和场面,在紧张激烈的矛盾冲突中,在不同人物性格的碰撞和对比中,突出项羽的性格特点。
司马迁在不违背历史真实的基础上,进行了一些有声有色的描写和渲染,倾注了自己的全部感情。
(2)《项羽本纪》的场面描写也非常精彩。
“巨鹿之战”的惊心动魄、“鸿门宴”的惊险紧张,都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通过这些场面,作者表现了纷纭复杂的人物关系,生动刻画了不同的人物性格,也向人们展示了波澜壮阔,有声有色的历史画卷。
这是构成《史记》文学性的一个重要方面。
(3)另外,《项羽本纪》的语言也极具特色。
人物语言生动传神,富于个性化。
叙述语言则雄健朴拙,极具表现力。
四、《汉书》的体例
1、《汉书》是东汉班固等人编纂的,是《史记》后又一部伟大的历史著作,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的断代史。
《汉书》的记事上起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下到王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共记载了二百二十九年的历史。
全书包括本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列传七十篇,共一百篇。
2、《汉书》在体制上基本上承袭了《史记》,但又有所改变。
首先是取消了“世家”,把它们并入“列传”。
其次是根据以大汉王朝为正统的思想,整齐了体例。
另外,《汉书》改《史记》中的“书”为“志”,并增加到下篇。
五、《汉书·苏武传》中的苏武形象
1、苏武形象的特点
本文生动塑造了一个爱国者苏武的形象。
苏武作为汉朝的使者,在被匈奴长期拘留的情况下,在生死考验面前,始终坚持民族气节,不惜用生命来报效祖国,历经艰苦卓绝的生活,终于重返汉朝。
在他的身上,生动体现了“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的崇高品质,以及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当然,苏武的爱国思想是和忠君联系在一起的。
但我们也不能由于苏武表示忠君的言行,低估了他的爱国思想。
另外,苏武回国后,不因自己受牵连免官而怨望,也不因受皇帝优宠而骄纵,因此受到人们敬重。
这也是值得肯定的。
2、《苏武传》对苏武形象的塑造
《苏武传》运用多种手法,生动刻了一个崇高坚贞的爱国者的形象,产生了动人心魄的艺术效果。
首先,作者把苏武置于矛盾冲突的焦点上,通过一系列典型事件,表现他的思想性格,让他在各种重大考验面前多方面地展示自己的精神境界。
通过卫律威逼利诱,表现出苏武维护国家尊严,置个人生死于度外;北海牧羊,表现了苏武的坚忍卓绝,顽强不屈;李陵的劝降,则表现了他信念坚定,不因个人恩怨而改变大节。
这一切又都反映了苏武崇高的爱国情感和民族气节。
其次,作者通过一些生动的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展现他的精神面貌。
如卫律举剑欲刺苏武,作者用“武不动”一个细节,就表现了苏武的勇敢镇定和作为一个大国使者的威严。
又如写苏武北海牧羊,用“仗汉节牧羊,卧起持操,节旄尽落”的细节,表现苏武一心事汉,坚定不移。
这些细节,如同画龙点睛,十分传神。
再次,苏武形象的塑造,也是在一系列人物的对比中完成的,张胜的贪生怕死,李陵的为个人恩怨而不顾大义,都反衬出苏武的视死如归,正气凛然。
另外,本文中人物的语言也经过精心设计,十分准确地表现了人物的个性和精神世界。
苏武的语言是义正辞严,斩钉截铁,掷地有声,生动地表现了他的堂堂正气;卫律的话是作威作福,既凶恶又无耻;李陵的话带有几分羞愧和悲凉,流露出这个良心未泯的投降者内心的痛苦。
这些人物语言对塑造人物,起了重要作用。
六、乐府民歌的相关知识
乐府诗是汉代兴起的一种重要诗歌样式,在古代诗歌史上占有显著地位。
在汉代,乐府本是掌管音乐的官署。
其中制作和收集的曲辞,当时称作“歌诗”,到了六朝,便被称作乐府诗。
于是乐府便成为一种与音乐有关的诗体名。
唐代以后,乐府诗的范围更为广泛,包括了乐府机关中搜集的诗歌及文人仿制的入乐与不入乐的作品。
1、《战城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
1、思想内容
诗中通过对阵亡者的哀悼,反映了当时的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痛苦。
2、艺术特点
(1)此诗想象奇特,具有浪漫色彩。
诗人没有正面描写战场上尸横遍野的场面,而是用奇特的想象和拟人的手法,与乌鸦展开对话,构思新奇,感情沉痛。
(2)此诗善于运用环境景物的描写渲染气氛、烘托主题。
诗中不正面描写战斗的激烈,而写战后的景象,“水深……”四句,写得极其悲凉惨痛,造成感人至深的艺术效果。
2、《陌上桑》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
1、思想内容
诗中写一个太守凭借权势调戏采桑女子罗敷,遭到拒绝。
在汉代,权豪势要调戏和强占民妻的事屡见于记载。
诗中所写的事实很有普遍性,它反映了当时统治者的横暴荒淫,歌颂了下层妇女的坚贞和机智。
2、艺术特点
(1)诗中生动塑造了一个劳动妇女罗敷的形象。
她勤劳美丽、忠于爱情,同时又勇敢、机智,不仅敢于反抗,而且善于斗争。
这一形象从外貌到精神都是光彩照人的。
(2)诗中采用虚实结合和侧面烘托的手法写罗敷的美貌。
(3)此诗在描写中多处运用铺陈手法,尽情渲染,具有夸饰性。
(4)此诗叙事性强,情节引人入胜,带有喜剧性,体现了民歌的浪漫色彩。
七、以《古诗十九首》为代表的汉代文人五言诗的产生、内容和成就。
以《古诗十九首》为代表的无名氏的作品,代表了汉代文人五言诗的最高成就。
《古诗十九首》最早见于梁代萧统所编的《文选》。
根据学者的考证,它们大致产生于东汉后期桓、灵二帝年间,作者是当时的下层文人,他们对现实极度失望。
在他们的诗作中,人们已看不到西汉作家那种豪迈奋发的进取精神,也没有什么对现实的直接抨击。
回荡在这些作品中的主旋律,是对人生失意的悲叹。
它们普遍带有浓厚的感伤色彩。
很多作品直接抒发了一种生命短促、人生如寄之感,或主张珍惜荣名;或鼓吹及时行乐;或宣扬玩世不恭,或表示要驰骛利禄,体现了作者不同的处世态度。
如此集中地关注人生问题,如此赤裸裸地表现人生欲望,在汉代作品中前所未有。
这是对现实苦难的曲折反映。
以《古诗十九首》为代表的汉末文人五言诗以出色的成就宣告了文人五言诗的成熟。
它们直接开启了建安时代“五言腾踊”的局面,并成为后代诗人学习和模仿的典范。
《迢迢牵牛星》的艺术特点
1、本篇咏叹天上的织女星,实为抒发人间夫妇离别的痛苦。
牛郎织女的故事正是人类社会生活的反映。
诗的作者是当时的下层文人,他们为了生活到处漂泊,家中的妻子更是孤苦寂寞。
本诗的思妇题材是当时文人生活和思想情绪的曲折反映。
2、本诗的构思极为巧妙。
诗中以神话传说为题材表现人间夫妇别离之苦,本身就带有浪漫色彩。
诗人又把星辰的特点与人的特点融合在一起,生动地刻画了一个美丽而深沉的织女形象。
既通过“终日不成章”这一典型细节写出她内心的愁苦,又用银河、星光与她的形象相映衬,创造了一种情景交融的诗歌意境。
3、语言浅显生动,尤其是叠字的运用生动巧妙。
这些叠字从不同角度刻画了织女的形象和她的生活环境,富于表现力;同时,它们平仄相间,清浊相配,用在诗句的开关,产生了悦耳的音乐美。
第三章魏晋南北朝文学
一、建安风骨
建安风骨主要是指当时的作家在作品中大力表现时代苦难、民生忧患以及自己削平战乱、恢复国家统一的抱负,作品内容充实,感情浓郁,形成慷慨悲凉、刚健清新的风格。
建安风骨的形成与时代有关。
《文心雕龙·时序》:
“观其时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积乱离,风衰俗怨。
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概而多气也。
”
二、建安文学的基本特征
具体来说,建安文学在内容、风格和创作方法方面又有下列基本特征:
1、崇尚自然通脱。
2、追求华丽文风。
3、浓厚的生命意识。
4、任气使才的创作方法
建安文学的这四个特征实际上也是建安风骨的具体表现。
三、曹丕的诗与赋
曹丕今存诗四十余首,赋二十六篇。
这些作品从题材上可分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古代文学史一 古代 文学史 期末考试 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