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博市中考分析.docx
- 文档编号:23866277
- 上传时间:2023-05-21
- 格式:DOCX
- 页数:13
- 大小:27.62KB
淄博市中考分析.docx
《淄博市中考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淄博市中考分析.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淄博市中考分析
淄博市初中语文2010年中考分析
一、试卷特点
(一)稳定性和变化性相结合。
2010年我市中考语文命题在保持去年语文试卷基本特色和面貌的前提下,围绕“有利于面向全体学生,有利于推进语文学科教学改革,有利于导向语文教学”的基本原则,在考查内容和题型的设计上,适当创设了新考点、新题型,体现了“稳中有变”的特点。
1.试卷结构框架稳定,考查知识面广。
此份试卷总分120分,分为四个板块,共设21个小题。
四个板块分值及比例为:
积累与运用20分,16.7%;古诗文阅读15分,12.5%;现代文阅读35分,29.1%;写作50分,41.7%。
四大板块的分值分配合理,既强调丰富语言积累,在实际需要中运用语言,又注重对学生基本语文素养、阅读能力、写作能力的考查;同时结构稳定,跟去年保持一致,有利于考生心理稳定,从容答题,发挥真实水平。
21个小题,考查的知识能力点非常全面,基本涵盖了《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六至九年级的知识和能力要求和淄博市2010年中等学校招生《考试说明》中所要求考查的全部知识能力点,这样体现了对考生的公平性,能够面向全体学生,服务全体学生。
21个小题考查的知识能力点明细如下:
题号
考查知识点
1
字音、字形、词语解释
2
辨析修改病句
3
补充对联、诗意语言表达
4
古诗词默写背诵
5
诗歌鉴赏之“典故使用”
6
课内外文言文实词理解
7
文言通假字
8
课内外文言文语句翻译
9
课内外文言文写作手法比较
10
理解迁移能力
11
整体感知并概括说明文内容
12
提取信息并表达
13
理解关键词语
14
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15
科学思维拓展
16
散文内容感知概括
17
情境体验、想象表达
18
散文语言品析鉴赏
19
拓展比较阅读之写作方法
20
散文之情感理解
21
写作
2.题型、考点有所调整变化,有所创新。
一份好的语文试卷,一定是注重知识能力点考查全面、综合的试卷,但就语文学科特点来说,无论怎样综合全面,也无法涵盖全部的语文知识和能力。
这样,为了追求考查的科学性,发挥试卷的导向性,每年的语文试卷就注定了会在某些知识点、能力点的考查方面有所调整;在此之外,也会在某些题型的设置方面有所创新,以给考生提供新鲜有创意的有生活感时代感的答题情境。
如,3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就是一道较为创新的试题。
同样是考查“在生活中运用语文”的能力,今年采用了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二十四节气”这一载体,考查了对联知识、比喻修辞、诗意语言描述等综合素养。
材料新,考查形式也较为新颖,体现了语文学习与实践活动及其他知识的综合。
如,5题考查的是古诗词鉴赏。
前几年中考主要是考查古诗词炼字、名句理解等考点,致使教学中有忽视古诗词中用典故这一表达特点的倾向,从而影响学生对一些诗词的理解。
针对此现象,今年选用了《江城子·密州出猎》一词,考查了“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一句运用典故表达的好处,这一知识点对学生来说应该较为简单,同时较好的导向了教学。
如,现代文阅读文学作品部分,今年选用的是台湾作家张秀亚的表达思乡主题的散文《雪》。
无论从文体特征还是内容上看,是对连续四年来以对写人记事类文学作品阅读考查的一种调整。
3.写作考查的视角有所创新。
近几年淄博市中考语文试题写作命题着意引导学生关注自我的生活世界、精神世界,强化了学生思考自我的内向视角,但生活是丰富多彩的,自我之外的广阔世界更是写作的源泉,思考的触发点。
今年的作文命题“幸亏有你”就在学生的写作视角方面做了调整,引导学生关注思考“我”之外的世界,思考这个丰富多彩的世界和自我成长的关系,从而培养对他人对世界的感恩之情,培养开阔博爱的胸襟。
稳定中的变化、调整体现了测试目标的多向分布,更有利于考试公平,有利于导向教学。
(二)时代性和经典型相结合。
淄博市中考一直倡导课内课外相结合、阅读和实践相结合的“3+x”课程结构,特别关注学生的阅读视野和生活视野。
在这样的考试理念下,学生的视野将不再囿于几篇课文,而是将语文学习的视野投向经典阅读和广阔生活。
试卷在材料选择上就注重了关注学生生活视野的时代性材料和关注学生经典阅读的经典型材料的结合。
在“积累与运用”部分中,命题材料涉及了青海玉树地震、低碳经济、校园安全、二十四节气等跟学生生活视野密切相关的一些社会热点,有很强的时代感。
“现代文阅读”中的《我为什么不怕转基因》,更是一篇时代感非常鲜明的科普文章,跟学生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也属于社会生活中的关注点,学生读来非常感兴趣。
这些提料的选取能够引导学生理解语文学习与生活的关系,在更广阔的生活层面上学习语文,同时也做一个关心社会发展,与时代共呼吸的社会人。
而在“文言文阅读”中,就将《颜氏家训》中的一则读书小故事取过来跟《送东阳马生序》作了比较阅读,《颜氏家训》开后世“家训”的先河,是我国古代家庭教育理论宝库中的一份珍贵遗产,文字浅显,适合初中生阅读。
“现代文阅读”文学作品部分所选材料为台湾作家张秀亚的散文《雪》,文章语言典雅清新,表达的是含蓄浓郁的乡愁,是散文中的典范之作,并且学生阅读起来还会有一种熟悉感,跟课内所学的经典作品《失根的兰花》《济南的冬天》无论在内容还是写作形式方面都有相类似之处。
这类作品进入考卷,既是对课内经典作品的拓展迁移,又是对经典阅读视野的开阔。
题目设置中的19题的比较阅读更是体现了对经典作品的典范之处的阅读揣摩。
关注时代,关注经典,既引导学生关心社会开拓语文学习的维度,又引导学生的阅读品味,学习祖国最典范最优雅的古代现代汉语。
(三)开放性和限制性相结合。
一份好的试卷,一定是开放性与限制性相结合也相平衡的试卷。
试题的开放性有助于考查学生的学习潜能、基础文化素质和创新能力,能导向教学的开放性和灵活性;试题的限制性有助于贯彻选拔性考试公平、公正的原则。
如,“综合性学习活动”中的两个小题,就体现了开放与限制的平衡。
【节气搜索】中的以“节气”来补充对联,看似是对二十四个节气熟悉程度的考查,体现了一定的开放性,其实其隐蔽的限制性在于题目提供的语境,即“昨夜大寒”这一时令,“霜降茅屋”的颜色、厚度等,“如”比喻修辞的运用,如此分析,题目在有限制的开放中既考查了学生的日常生活积累,主要还是考查了学生的语文积累与运用能力。
【节气印象】中对清明节进行诗意描述,开放处在于与日常生活体验的对接和联系,其中的限制性是用“诗性”语言进行描述。
另外还有,古诗文阅读中的10题,“结合阅读感受,拟写座右铭”,开放在座右铭这种言语形式,其中“阅读感受”做了限制,能很好的的考查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创新表达能力。
现代文阅读中的15题,“你对转基因作物的开发与推广有什么看法呢”,答案自然可以多元,但多元既不是信马由缰,更不是天马行空,文章本身就已经提供了思考这个问题的材料:
“转基因作物的开发与推广,除了食品本身的安全性,还受到其他许多复杂因素的影响,比如环境、政治、经济、伦理等等”。
从这里看,这道试题是一道非常好的题目,将科学思维方法与阅读能力的的考查很好的平衡在一个题目中。
17题,也是如此,“发挥想象,写一写雪片的微语”,答案可能会丰富多彩,很好的考查了学生的情境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但这丰富多彩的想象都应该受到“微语”中“微”字的限制,这个字,就是文本提供的语境“雪后的大地是温柔而宁静的”。
阅读文学作品,既要调动经历经验又要有自己独特的情感体验,但这一情感体验是基于文本的质的规定性的情感体验。
一个分值不大的题目,却包含着对一种对文学作品的阅读理念的考查和导向。
今年的作文题目更是一道开放性与限制性平衡又有一定区分度的好题。
考试作文具有选拔人才的功能,必须确保公平竞争,考试必须有统一的比较前提,所以,给作文规定题目、限制内容,提出这样那样的限制要求,就成了作文的限制性规定。
写作天然的自主开放性,与考试作文命题的公平原则的限制性,既成为一对矛盾,也成了缺一不可的双重命题原则。
自主开放性是作文的内在属性,是符合时代精神,是体现新课程“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理念的,是作文命题的实质追求。
限制仅仅是为了达到竞争的公平的手段,这样的限制性是必要的。
作文题目“幸亏有你”,题目中的“你”是一个宽泛的写作对象,其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景;可以是具体实在的对象,也可以是抽象虚拟的对象。
这是文题中开放的部分,以利学生根据自己对生活观察、体验、感悟的实际情况自由发挥。
另外,文体不限,也增加了写作形式的开放性和灵活性。
但“幸亏”二字就是这个题目中的“限制”成分,无论这个“你”是什么,它要在你的生活生命历程中起到一定的锦上添花或者雪中送炭的作用,才能表达出“幸亏”二字的内涵,这样的限制,就避免了漫无边际的套作、仿作、抄袭之作,它是对学生独特生命体验的唤醒。
总之,审题上有深度,内容上有厚度,表达上有力度,是优秀作文的重要标志。
二、阅卷情况分析
(一)积累与运用
本题适当结合课内知识而又有经典的课外语言材料,难易比例适中,题型新旧相间,既可以考查学生丰富的语言积累,又可以考查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包括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
从答题情况来看,学生基础知识掌握较好,书写较规范,语言理解运用能力较强,得分普遍较高,多数集中在14—18分之间,低分较少。
第1题是包括字音、字形、解释词语的小综合题,改变了以往中考单纯考查字音、字形的形式,增加了对语言材料中“涵养”一词在文中含义的考查。
“涵养”一词,含义丰富,义项较多,既典雅又常用,属于美词系列。
对“涵养”在文中的含义,我们不要求学生完全符合答案,只要能答出“蓄积并保持”两层意思即可。
从答题情况看,学生不能准确答全意思,大部分仅回答出“饱含”或“保持”;不少学生仅仅分析“涵养”在句中的作用。
从出题者角度说,这个题目有较强的目的性和导向性,希望我们的语文教学避免浮躁、回归文本,踏踏实实学好课文,特别是名篇名段、好词好句。
第2题是病句题,采用选择题形式,属于常规题型。
语言材料体现时代性,涉及到了“校园安全”“玉树地震”“上海世博”“自然环境”等内容;对病句知识考查避开了以往中考的知识点,侧重考查语病中的“缺宾语中心语”的类型。
从答题情况看,学生凭借语感,加上平时的强化训练,比较容易找到答案。
第3题是综合性学习活动,既继承了以往中考命题形式,在活动内容和题目设计上又有所创新。
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整体的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
今年的6月9日,是我国第二个“文化遗产日”。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独特的文化遗产,它作为中国元素进入了上海世博会中国馆的外墙设计,因此我们设计了“节气与语文”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设计题目有两个:
一是考查对联中的节气,一是诗意描写“清明”节气。
从答题情况看,填上相关“节气”完成对联题出错较多,绝大多数没答出“小雪”,答成“冬至”“大寒”“大雪”居多。
出错原因是大多数学生不能理解“如”是“像”的意思,不能把霜比喻成雪,不能把两者的相似点联系起来。
“诗意描写”题,部分学生审题不清,没有有效借鉴“惊蛰”的诗意描写的例子,做出具体生动细致的描写。
另外,个别同学把“端午”和“清明”混淆,或者春、夏景物描写混乱。
但大多数学生还是围绕“清明”节气做了生动贴切的景物描写。
这个题目给我们的启示之一是语文教学应该是丰富多彩的,不应该仅仅是读几篇课文,认识几个字,赏析一段文字,语文要与生活相结合,在生活中学习语文;语文要与活动相结合,在活动中学习语文,语文的教和学才真正焕发出精彩的魅力。
正如《语文课程标准》上所说: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
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第4题是诗句默写题,涵盖初中各册课本,突出考查名家名篇名句,设题相对较为简单,但学生答题情况整体不理想。
比如“才”误写成“材”,“蔽”误写成“弊”“敝”,“致”误写成“志”,“燕”误写成“雁”,“凌”误写成“临”,“鳞”误写成“麟”“粼”。
特别是第8小题为开放性题目,为“秋季”代言,写出描写秋季的风光或景物的诗句,很好地考查学生知识积累和发散思维能力。
学生答案设计面较丰富,出错也不少,很多学生对“代言”不理解,没有扣紧秋季,或者没有弄清季节特征,不少同学答成了“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一句,这是对秋天的感悟,没有秋天的景色描写,因此错误。
总之,当前初中语文教学首先应该回归课文,重视文本学习,扎扎实实做好积累;其次,语文教学要与生活、活动相结合,让学生轻轻松松学习语文、快快乐乐学习语文。
(二)古诗文阅读
本题包括课内古诗词赏析和文言文阅读。
考查古代诗词赏析,促使学生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考查文言文阅读,注重考查学生古文基础知识积累和迁移应用能力。
设题整体难度不大,基本是常规题型,平时训练较多。
从答题情况看,得分普遍较高,平均得分在12—13分之间,
第5题是古诗词赏析题,考查古诗词中典故的使用好处。
运用典故是古代文人写作诗词,表达情感时常用的表现手法之一。
用典在增强了作品意蕴的同时,也会把作品弄得生涩晦暗,枯燥乏味,给我们欣赏造成了一定的影响,甚至直接影响对整个作品的鉴赏。
所以必须对作品中的“典故”有个初步的理解,透过原来典故中的本意进而理解出用典后所表达出的新的含义。
因此,鉴赏古典诗歌的一个重要的前提就是查清、理通诗歌所用典故的出处及含义,但查清、理通典故并不是目的,关键是搞清作者用典的意图,即他想通过典故表达什么思想或感情,进而把握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对于初中学生,考查典故相对比较难,命题时没有直接考查典故“射天狼”的来历,而是侧重运用典故的作用。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一句含蓄或委婉地表达出诗人报效祖国,抵御外敌入侵,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学生答题不够规范,很多学生能够答出表现出苏轼报效祖国,抵御外敌入侵,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很少同学答出典故的作用是“含蓄”“委婉”。
文言文阅读,沿用去年中考的形式,继续采用课内外对比阅读,突出考查重点,避免考点重复;同时注意考查学生文言词语的积累与运用能力以及对文段整体理解能力。
第6题是词语解释题。
“腰”主要考查文言文中常见的“名词活用作动词”的文言现象,可解释为“腰挂、腰佩、在腰上挂”等;“恒”在初中语文《山市》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出现,可以解释为“常常,经常”,这个词语较好地考查学生对书本知识的迁移能力。
两个词语解释整体不错,个别学生对“腰”解释有错误。
第7题采用选择题形式,考查通假字。
相比以往中考,今年该题,不仅考查选用的文言文材料,也涉及到初中其他课内文言文,综合性更强,考查面更广。
但难度较低,得分较好。
第8题是翻译句子。
句子翻译基本要求是“信”“达”“雅”,具体来说要抓住关键词语,并尽量使语言连贯通顺。
第一句要抓住“以”“口体之奉”两词,第二句要抓住“资”“实腹”“累日”等词语。
从答题情况来看,课内文言文句子不如课外文言文句子翻译到位,关键文言词句漏译、错译较多,如“以”误解释为“认为”,“累日”误解释为“劳累了几天”。
第9题主要考查写作手法,对比和衬托。
甲文采用了对比手法表现作者读书“勤且艰”,乙文采用了“衬托(或侧面描写)”表现主人公好学“不辍”。
不少学生把“写作手法”和“表达方式”混淆,或者对文意不能正确把握,从而导致出错。
第10题是开放性试题,要求结合阅读感受,拟写一句凝练的话作为自己的座右铭。
实际这个题目考查学生的阅读感受,文字表达要求上增加了一点难度。
学生审题不仔细,没有关注“拟写”“凝练”“座右铭”三个关键词,从而导致失分,如语言文字表达上不够凝练,有的内容不够恰当,有的直接引用名言警句。
文言文教学建议:
要加强文言文基础知识教学,词语解释应准确无误;古诗词经典句的理解力争深刻、全面、透彻;文言文句子翻译要做到信、达、雅,力争不漏词、流畅、准确;强化文言文和现代文比较教学,使两者有机融合,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古文的兴趣,改进学生学习古文的思维和方式,提高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另外要注意审题,扣题意答题,提高语言概括能力和准确流畅的表达能力。
(三)说明文阅读:
“转基因”食物是当今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是世界科学领域存在争议而又不断探究的前沿知识。
选文《我为什么不怕转基因》是学者云无心最新发表在《读者》(2010年11期)的关于“转基因”的一篇科普文章,观点明确,结构清晰,语言幽默诙谐,浅显易懂。
既能符合初中学生的阅读要求,又能引导学生关注当今世界科学领域的研究课题,同时能引导学生关注《读者》等有优秀刊物,从而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命题主要考查说明对象“不怕转基因”的原因分析,考查说明方法及效果,考查说明文语言的概括性和准确性,考查对说明对象的整体把握以及在阅读基础上的拓展延伸。
总体上讲,设题符合说明文考查的知识范围范畴。
从答题情况来看,比较理想,满分率较高,大多集中在12—13分之间。
第11题考查学生筛选有效信息的能力和概括能力。
要求概括出对于转基因食物,人们担心的理由有哪三个。
学生答题情况良好,基本无失分现象。
第12题考查语言的概括能力。
审题时应该注意要用“简洁科学的语言”解释“BT蛋白为什么不能在人体内产生毒性”。
大多数学生引用原文作答,没有从文章中选用关键词语或者要点,组合成简洁凝练的语句来回答,导致失分。
第13题考查对上文内容信息的整合。
“这个角度是指什么”,要求学生在通读全段的基础上概括出相应信息并加以整合。
在有限的时间内学生要找对信息并能准确表达两方面的信息,尤其要体现出对比的含义的确有难度。
该题失分较多,出现的问题是:
学生乱答,不看文章;只找了答案的一半,看文不仔细,说明学生整体理解把握文段的能力还不够。
第14题重在考查说明方法及效果,属于常规题型,题目较简单,失分却严重。
主要问题是:
说明方法和修辞手法、写作手法混淆,把“打比方”写成“比喻”“对比”“衬托”“描写”等,五花八门;有的指出了说明方法,却不能结合说明的内容分析这样表达的好处。
由此可见,我们平时还要加强说明方法、修辞手法、写作手法以及在具体语境中的表达技巧等方面的教学。
第15题主要考查学生结合阅读内容进行合理推断、拓展的能力,以及结合自己的生活阅历,对文章的内容观点等提出自己的思考、评价和疑问能力。
要求学生读完这篇文章后,谈出自己对“转基因食物”的观点。
从学生答题情况来看,学生答题单向性较强:
要么推广,要么反对,大都能谈出观点,阐明理由。
但若能基于辩证的分析,提出自己独特的看法将会更能体现一个考生的理性思维。
科普说明文是我们获取知识的一个重要来源,也是大部分学生爱读、乐读的文章。
对于初中学生来说,能够读懂科普说明文并能关注科学发展方向是基本要求,能够用准确简洁的语言清晰地介绍说明一个事物是较高目标。
阅读科技作品,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这正是我们说明文教学努力的方向。
(四)散文阅读:
选文《雪》,是台湾作家张秀亚的著名散文,采用托物言志的手法,通过描写年轻时自己或与朋友一起赏雪的经历,表达出一种浓浓的思乡之情以及不能再次回到故乡看雪的深深的遗憾之情。
这篇文章语言优美,描写细致,用词精当,情感细腻,是一篇典范的散文。
由于该文写于解放前,距离我们较远,有些文字比较生僻,给学生带来不少的阅读障碍,尽管在设题时做了不少的提示,但是对于初中学生来说还是有一些难度。
本次设题考查面较广,包括概括能力、语言运用能力、语言赏析能力、知识对比迁移能力等。
从答题情况看,平均得分12分,不算理想。
第16题考查对信息整体把握和概括能力。
要求用四个短语概括四件有关“故乡的雪”的事情,“清晓踏雪雪融奇景欣赏雪后店铺招牌和雪地驼峰(或前门看雪)西山看雪”。
从答题情况来看,得分一般。
学生主要错误仍然是审题不清:
概括的不是事情而是景物,用的不是短语而是句子。
第17题考查学生联想想象能力。
要求结合第三段的语境,发挥想象,以“雪片”的口吻写一写它们的微语,表达出“抱怨”或“欢喜”。
这个题有一个基本要求是不管写“抱怨”还是写“欢喜”,必须体现原文中“温柔而宁静”的意境,因此想想要合理,描写要细腻,语言要轻柔。
从答题情况来看,得分一般。
学生主要错误:
有的审题不清,答成了“抱怨”和“欢喜”,“或”要求任选其一;还有的考生根本不理解此题要求,答成了赏析,如这个句子写成了抱怨的感情,表达了作者对雪的喜爱;还有的考生写成了一段景物描写等。
第18题是语言赏析题,应该是难题,得分情况总体不理想。
第一小题对“等”的赏析:
绝大多数学生不能写出矛盾的心理,也就是说不能结合语境去揣摩人物心理,而大都写成了喜爱之情;第二小题考查从修辞角度赏析语句,相当一部分学生竟然不知道什么是修辞,答成了“景物描写”“环境描写”“借景抒情”,有的学生分不清“比喻”还是“夸张”“排比”,甚至写成了“打比方”“举例子”等等。
总之,大多数学生答题不规范,失分比较严重。
第19题是对比阅读提。
原文第五段与链接材料老舍先生的《济南的冬天》两篇短文比较,进行填空。
由于有了其他三个空的提示作用,该题应该比较容易,但是学生答题错误较多,第一空写作顺序应填上“空间”,错误答案有“逻辑”“由远及近”“插叙”等;第二空标志顺序的词语,由于第一空出错,导致该空也不得分,有的学生答成了“山丘、山巅、山脚”。
关于景物特点栏,学生不能从原文中准确筛选出关键词语“活泼”“秀气”,甚至答非所问。
从答题情况来看,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忽视课内现代文尤其是课内精品文章文段的示范作用、示例作用,一味地搞题海战术,盲目地训练,学生没有真正构建起语文知识体系。
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要基于文本,走入文本,走出文本。
第20题考查学生概括文章思想感情的能力。
本题要求结合重点词语,分析作者蕴含其中的情感。
学生出现的主要错误是不能结合加点词语,准确分析蕴含其中的感情,大都笼统地回答;有的能结合词语“最后一次”“至今仍常常”分析,但不能在语境中体会出“遗憾”的情感;还有一部分学生受原文作者籍贯所在地“台湾”的影响,过于向政治上靠拢,答成了“台湾回归祖国”之类的感情。
总之,语文阅读教学应该强化阅读的系统性、条理性和灵活性。
能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五)作文
本次中考作文“幸亏有你”是一篇命题作文,提示语中对“你”的内涵做了解析,降低了难度,但是题目中“幸亏”一词又对作文的写作重点做了要求,因此这个题目既贴近学生生活,便于学生展现自己的独特经历和内心感受,又能很好地考查学生的写作水平。
从写作情况来看,在“提示”内容的引领下,学生写作思路比较开阔,内容大都充实而且富有生活气息,大部分学生注重了点题、照应、描写等手法的运用。
从选材来看,大多数学生能扣题写作,选材大多集中在父母情、师生情、友情,如“考前老师的鼓励、父母在自己困难时的帮助、朋友对自己的激励等等;还有不少学生抒写成长过程中书籍对自己的熏陶渐染,更有一部分学生表现“我与自然”“我与音乐”“我与历史人物”的主题,体现出这部分学生深刻的思想性。
但是整体上讲选材比较老套,缺乏新意,一部分同学在字里行间不知不觉流露出一分娇娇之气,如写父母之爱就是好吃好喝、要啥有啥;写同学友情就是对自己无私的帮助;写老师关爱就是慈父慈母等等。
为什么不能写父母、老师是如何严格要求自己、指导自己健康成长;为什么不能写自己如何帮助同学,从而提高了自己素质等等。
这不仅仅是写作内容问题,也反映了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教育应该注意的问题。
从结构来看,叙事比较完整,注重了首尾呼应,层次清晰,但是相对空虚。
具体说,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淄博市 中考 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