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设计教案八年级.docx
- 文档编号:23861493
- 上传时间:2023-05-21
- 格式:DOCX
- 页数:15
- 大小:23.50KB
环境设计教案八年级.docx
《环境设计教案八年级.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环境设计教案八年级.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环境设计教案八年级
环境设计教案八年级
【篇一:
八年级美术上手工书设计教案】
编写时间:
2013年9月26日上课时间:
2013年9月29日总序第5个教案
【篇二: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蜡烛》教案设计】
《蜡烛》教案
一、教学目标:
1、把握记叙的要素,了解通讯的特点。
2、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分析动作描写、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的作用,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3、品味蜡烛的象征意义。
二、教学课时:
一课时
三、教学过程
1、导入
同学们,9月3日我国举行了一场全国盛宴,不知道你们有没有关注呢?
对的,就是阅兵仪式。
那么有没有同学知道这个阅兵仪式举办的意义是什么呢?
纪念抗日战争70周年没错,我们也可以说这是一场反法西斯战争。
而在遥远的南斯拉夫战场上,激烈的反法西斯战争也曾经打响,无数的南斯拉夫战士和苏联红军前仆后继,为保卫国家而战。
如果想要了解详情,请同学跟老师一起翻开《蜡烛》这篇课文。
2、本篇课文《蜡烛》是一篇战地通讯,那么大家通过预习后对通讯这个文体有什么了解吗?
请同学来回答。
3、记叙文的一种常用文体,也是一种报道形式,包括人物通讯、事件通讯等。
特点是:
容量大;样式多;写法活。
通讯注意人和事的典型性,常用的表达方式是叙述,也间用描写、抒情、议论,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事件更加生动。
4、解决完文体,现在老师再给大家3分钟时间,大家带着老师的问题再来读一遍课文,本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从记叙文的6要素出发。
答:
6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1944年在南斯拉夫战场上一位南斯拉夫老母亲艰难地埋葬一位战亡的苏联红军的故事。
5、掌握了本文的主要内容和文体,接下来我们来对课文的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同学们都已经通读过课文了,不知道同学们有没有发现本文的环境描写特别突出,那么接下来请带着老师的问题再读一遍课文:
请你具体找出这几处环境描写,说说它好在哪里?
答:
在回答之前,老师问大家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呢?
烘托气氛、衬托人物。
2段:
○“方场上散布着几辆烧毁了的坦克?
?
下半截”
树的状况暗示了战争的惨烈,也暗示了苏联红军为帮助南斯拉夫人民进行民族解放付出了极大的代价。
7段:
○“德国人的炮火一直轰到太阳落山。
”
炮轰的时间之长,说明战争的激烈与残酷。
8段:
○“方场的一边,离其他的房屋?
?
一点也看不出来了。
”
说明法西斯强盗摧毁了南斯拉夫人民生活的家园,人民流离失所,再一次渲染了战争的残酷。
13段:
○“德国人又开炮了?
?
炸焦了的树木”
一方面表现了战斗的激烈与残酷,另一方面也从侧面突出了老妇人的勇敢。
20天气很冷,四下里很静,除了炮弹的炸裂声外,没有任何其他声音。
○
用天气的寒冷渲染悲凉的气氛。
24段:
○“德国人的炮火?
?
很远的地方”
反复强调敌人的炮火。
突出老妇人行为和精神的崇高伟大
6、除了环境描写,本文还有一个很精彩的描写方法,特别在表现老妇人形象的时候用得很多,有没有同学知道?
对,就是动作描写。
现在老师再给大家3分钟时间阅读课文,请同学们找出你认为写得好的动作描写的部分,说说这些动作描写好在哪里?
答:
3段:
○“两个轻伤的抱着两个重伤的爬了回来。
”
“爬”字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红军回程的艰难,一方面刻画人物,另一
方面也衬托了战争的无情、惨烈。
14段:
○“老妇人想了半天?
?
慢慢地爬出了地窖”
“想”表现了老妇人内心的矛盾;“摸”“揣”“爬”,突出了老妇人的
衰老及动作的迟缓。
15段:
○“她不会匍匐前进?
?
走进了方场。
”
“直着身子”走进方场,说明老妇人已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
她年
老体衰,还要去掩埋烈士,足见她对战士的真情。
环境的危险和老妇人的衰老形成强烈的反差。
17段:
○
“穿”“翻”“理”“弯”“做”这几个动词,深切地表达了老妇人对年
轻战士的哀怜和爱。
22段:
○
“跪”“舀”“拖”等动词,写出老妇人不顾年老体衰,不顾艰难,尽
全力埋葬烈士的感人行为。
25段:
○
简单而又具体的安葬仪式,表达了老妇人对烈士如亲人般的热爱。
26段:
○
“一捧一捧”既写出了老妇人动作的缓慢,又表现了她对红军烈士的
敬重。
29段:
○“她又在衣袋里摸了半天?
?
点了起来。
”
老妇人在用自己的方式为烈士祈祷,表现出她对苏联红军深沉而强烈
的母亲般的爱。
40段:
○
“跪”“取”“蹲”“拾”“点”“插”等动词,生动细致地表达出老妇
人对红军烈士永远的敬爱与哀思。
41段:
○
这里,老妇人的内心活动是通过她的动作来表现的。
南斯拉夫人民对
苏联红军战士的浓浓情谊尽在不言中,此时无声胜有声。
7、到这里呢,我们已经把本文的两大特点给体会完了,那么我们回到题目。
本文的题目叫做《蜡烛》那么为什么要叫做蜡烛呢?
文中几次写到蜡烛,蜡烛都有什么象征意义呢,请同学们再读课文。
答:
8次写到蜡烛。
28、○29、○30、○31、○38,、○40、○41、○43段。
分别在○
28段:
那么下面请大家跟老师一起看下第○
为什么要对这只蜡烛的来历做补充说明呢?
答:
用蜡烛的珍贵来突显老妇人对红军烈士的深厚情谊。
43段:
我们再看下第○
这里的“花烛”也就是蜡烛,明晃晃地点在一个苏联青年的坟头,又写出了什么呢?
答:
老妇人为了英雄而献出了自己唯一珍爱的东西,点出非比寻常的意义,足以表现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至高无上的感情。
好了,现在同学们来思考下老师最先提出的问题,蜡烛有什么象征意义?
本文为什么用蜡烛做题目呢?
答:
“蜡烛”表面是指老妇人为悼念战士,在他坟上点燃了她珍藏了45年的结婚喜烛,实际上这“蜡烛”象征着红军烈士的生命之光,寄托着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的哀思,是南斯拉夫与苏联两国人民战斗情谊的象征。
而正是因为有着深切厚重的象征意义,又作为线索贯穿全文,所以用
蜡烛作为题目。
四、板书设计:
蜡烛
一、通讯
二、记叙的要素
三、环境描写
四、动作描写
五、蜡烛的象征意义
五、小结
本节课通过《蜡烛》一课的学习,让学生把握记叙的要素,通讯的特点,以及环境描写、动作描写的作用,最后通过对蜡烛象征意义的解读升华文章的主题思想,给学生传递正能量。
六、布置作业
【篇三:
八年级观潮教学设计(共10篇)】
篇一:
2013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8《观潮》教学设计新人教版
《观潮》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读懂读通文章,积累一些文言词句。
2.整体把握文章,学习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
3.品读赏析文章,感受其自然美、人情美。
[教学重点]
目标①
[教学难点]
作者映衬手法天衣无缝的运用。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2.认读。
(1)读准字音。
艨()艟()倏()泅()舸()雉()溯()僦()绮()溢()
(2)读懂词义。
①同义词释义联读。
略:
略不相睹()略不沾湿()
虽:
虽席地不容闲也()虽我之死,有子存焉()皆:
皆披发纹身()皆出酒食()
既而:
既而渐进()既而儿醒()
②生词释义点读。
③通读句子,指出其修辞方法。
3.研读。
(1)本文作者采用分镜头摄影的笔法,分别写了涨潮、水战、弄潮、观潮的盛况。
按“自然美”和“人情美”的板块,将文章分为两部分,第一段自然美,第2——4段人情美。
从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的角度,可将文章分为两层,第1——3段正面描写,第4段侧面烘托。
(2)第4段在文中的作用是:
以人多马众侧面烘托出浙江潮的壮美。
4.赏读。
激射,吞天沃日,势机雄豪。
(2)艨艟数百,分列两岸;既而尽奔腾分和五阵之势,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屡平地。
倏尔黄烟四起,任务略不相睹,水爆轰震,声如崩山。
写参演船舱之多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阵势变化多端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演练技艺之高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双方习战之激烈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
写"静"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动"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
5.亮点探究。
(1)《观潮》第一句说:
“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
”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点拨:
用渲染的手法揭示了描写对象,点明了题旨,揭示了中心,可以说集全文要义于首句。
(2)作者在《观潮》这篇散文中,绘声、绘色、绘形、绘势地描写了这一壮美雄奇的
景象。
全文的着眼点在“潮”上,立足点在“观”上,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写“观潮”的?
点拨:
作者从四个方面写观潮:
潮来之状,演兵之威,弄潮之技,观潮之盛。
作者由远而近写“潮来之状”,“演兵之威”是散文精彩的一笔,作者生动地描写了南宋水军演习的情景。
“弄潮之技”更让观众大开眼界。
“披发文身”写弄潮儿的外形,“溯迎而上”写弄潮儿的猛勇,“出没于鲸波万仞”写弄潮儿的矫健;“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写弄潮儿的绝技超凡。
最能表现“观潮之盛”的语句是“江干上下十余里间,珠翠罗绮溢目,车马塞途。
”作者以“十余里”的路途之长表现观潮场面之大,盛况空前;以“车马塞途”写看客之多;以“虽席地不容闲也”写观潮人拥挤之极。
(3)渲染,烘托和对比是作者在文中所运用的三种写作方法,请各找出一个例句,说说它的作用。
点拨:
“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机雄豪。
”是渲染钱塘江大潮的“伟观”,增强了艺术效果。
烘托又称“衬托”,“映衬”,如“饮食百物皆倍穹于常时”是烘托观潮人极多和观潮盛况。
“出没于鲸波万仞中,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是对比,突出了吴中健儿弄潮表演技艺超凡。
(4)试从课文中找出一些精彩恰当的词语,说说它们的妙处。
点拨:
“吞天沃日”动词“吞”“沃”极有气势。
“倏尔”一词表现了水军动作神速。
动词“披”“文”“持”“争”“鼓”“迎”“上”“出”“没”“腾”“变”“沾“的连用,写出了弄潮儿生龙活虎般的形象特点,表现了动态
美。
“虽席地不容闲也”的“也”是用来加强肯定语气的助词,强调观潮的人特别多。
6.背读。
[课堂练习]
1.读,背。
2、课后习题。
[板书设计]
观潮
周密
涨潮(状)情
水战(威)景
弄潮(技)交观潮(盛)融
篇二:
观潮教案
观潮
周密
【教学目标】
1、了解钱塘江潮雄伟壮观的景象,激起积极向上、勇于拼搏的思想情感。
2、品读赏析,感受文章自然美与人文美相结合的特点。
3、研读体会本文精练生动的语言。
【教学重点】
1、理解、积累并运用课文中描写潮水的句子。
2、感悟领略钱塘江潮的雄伟壮观。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十分热闹。
二、初读感知
1、描述观潮时四副各具特色的画面
b)写水军演习的精彩场面
c)写弄潮健儿的英姿
d)写观潮人数之多
2、从“既望”看古人对某些日子的特殊称谓。
“望”是古人对阴历十五这一天的称谓,“既”是已经过去的意思,“既望”是指过了阴历十五,因此是十六这一天。
类似的称谓还有“晦”(指阴历每月的末一天)、“朔”(阴历每月的初一)
三、研读欣赏
1、《观潮》第一句说:
“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
”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这一句大有横空出世之势,先声夺人揭示了描写对象,点明了题旨,揭示了中心,可以说集全文要义于首句。
2、古人说:
“富于万篇,贫于一字。
”这说明写文章选词炼字是多么重要。
试从课文中找一些精彩恰当的词语,说说它们的妙处。
“吞天沃日”,动词“吞”“沃”极有气势。
“披”“文”“持”“争”“鼓”“迎”“上”“出”“没”“腾”“变”“沾”动词
蝉联而下,写出了弄潮儿生龙活虎般的形象特点,表现了动态美。
“虽席地不容闲也”的“也”,是用来加强肯定语气的助词,强调
观潮人特别多。
3、作者在《观潮》这篇散文中,绘声、绘色、绘形、绘势地描写了这一壮美雄奇的景象。
全文的着眼点在“潮”上,立足点在“观”上,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写“观潮”的?
作者从四个方面写观潮:
涨潮之状,水战之威,弄潮之技,观潮之盛。
作者由远而近写“涨潮之状”。
“水战之威”是散文精彩的一笔,作者生动地描写了南宋水军演习的情景。
“弄潮之技”更让观众大开眼界。
“披发文身”写弄潮儿的外形,“溯迎而上”写弄潮儿的猛勇,“出没于鲸波万仞”写弄潮儿的矫健;“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写弄潮儿的绝技超凡。
最能表现“观潮之盛”的语句是“江干上下十余里间,珠翠罗绮溢目,车马塞途。
”作者以“十余里”的路途之长表现观潮场面之大,盛况空前;以“车马塞途”写看客之多;以“虽席地不容闲也”写观潮人拥挤之极。
4、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
前三幅画分别描写了钱塘江潮的气势、操练水军的情况及吴中健儿的突出表现,这些都是正面直接描写。
最后一幅画则是从侧面描写观潮的人越多,更能表现钱塘江潮气势的壮观、水军操练及吴中健儿的本领高强,人人都想一睹为快。
这样,侧面描写与正面描写相结合,对正面描写起了衬托的作用,使文章中心更突出,更具有表现力。
四、升华情感
题目是“观潮”,为什么要写教阅水军与吴中健儿在潮头弄潮?
一切景语皆情语。
本文描写的水军演习、弄潮表演以及观潮情景,既衬托了钱江涌潮的奇伟壮丽,又共同组成了南宋都城生活的风景画、风俗画。
“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作者如此着意刻画出人是自然的精灵,自然风景因有了人的活动而更加精彩美丽,表现了人敢于和自然搏斗的大无畏精神。
[板书设计]观潮
周密
涨潮(状)
水战(威)
弄潮(技)
观潮(盛)
正侧结合
市级优质课教案
观潮
单位:
卫辉市第十中学姓名:
侯成华
篇三:
八年级上册《观潮》教学设计
篇四:
人教版八年级上28观潮教案
28《观潮》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词语,包括生字和一些常用词,如“方、倏尔、略、逝、文、溯迎、溢目、江干”等词语。
2.了解我国南宋时期钱塘江潮的盛景和观潮的盛况。
能力目标:
1.反复诵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独立翻译课文,逐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提供同题材的不同体裁的作品,引导学生比较阅读,培养学生比较阅读的能力。
德育目标:
本文描写了钱塘江潮的奇伟壮丽,展示了自然的不凡魅力;通过描写弄潮的民俗,展示了弄潮儿的不凡风采。
学习它,激发学生热爱自然、赞美自然的豪情,争做时代弄潮儿。
教学重点:
精彩的场面描写,精巧的结构安排。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了解南宋时的观潮活动。
教学方法:
1.诵读教学法。
读—讲—读,以读代讲,以讲促读。
2.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
同学们看过涨潮的壮观景象吗?
下面请同学们观看被前人称为“壮观天下
无”的世界第一大涌潮——钱江涌潮。
二、背景简介
三、朗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学生听读,掌握正确的读音,听清节奏。
2.学生大声读课文,对照注释,疏通文意。
教师出示文字资料,帮助学生理解难句,积累词语。
资料内容如下:
(1)读准字音:
(2)辨明词义:
既望(望,农历十五;既望,农历十六)
则玉城雪岭(城墙)
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突然;一点点)
皆披发文身(画着文彩)
江干上下十余里间(江岸)
珠翠罗绮溢目(满眼)
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逆流迎着潮水;忽隐忽现)
3.以小组为单位,质疑解难,教师可酌情给予指导。
4.选四位同学翻译课文,其余同学补充订正,熟悉文意。
5.多媒体显示第三段译文,学生共同评点。
四、理清文章思路,赏析精彩的场面描写和精巧的结构安排
1.理清文章思路
学生齐读课文,逐段概括段意。
2.根据文章内容,展开想像,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第一、二段,赏析其精彩的场面描写。
选两位同学描述,其余同学补充。
学生齐读第一段,感受画面的壮阔。
3.赏析文章精巧的结构安排。
提问:
浙江潮雄伟壮观,水上表演头绪纷繁、场面宏大,观潮者人涌如潮,但作者却写得井然有序,试分析这样安排的好处。
学生讨论
学生齐读课文,体会精巧的结构安排。
五、课堂小结
七、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背诵第一自然段。
2.基础训练
八、延伸
写作训练:
用优美的语言写一写心目中的潮涌,要求表达方式以描写为主,字数50左右。
篇五:
八年级上第六单元教案《观潮》
篇六:
观潮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观潮》教学设计
信丰县正平中学李传珍
教材分析:
教学这篇文言文,要引导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大意,然后在反复诵读中领会它丰富的内涵和精美的语言,并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
教学中采用诵读、讨论、比较拓展和合作探究的方法。
同时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学习能力。
因此,我设计了检查预习、整体感知、精读品味、问题探究几个教学环节。
在本课采用的教法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每个环节都尽可能的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采用自主的、合作的、探究的方式去学习,注重他们自身对知识的理解、领会和积累。
学习目标:
1、通过朗读准确地翻译全文,并积累常用文言词语的用法。
2、研读课文,整体感知精彩的场面描写,精巧的结构安排。
3、欣赏钱塘潮雄伟壮观的景象,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
感知精彩的场面描写,精巧的结构安排。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环境设计 教案 年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