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语言习得试题.docx
- 文档编号:23860487
- 上传时间:2023-05-21
- 格式:DOCX
- 页数:25
- 大小:31.80KB
第二语言习得试题.docx
《第二语言习得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二语言习得试题.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二语言习得试题
第二语言习得
[填空题]
1母语
参考答案:
学习者所属种族、社团使用的语言,也称作“本族语”
[填空题]
2对比分析有哪些局限?
参考答案:
1.忽视了人的创造性,将语言获得过程等同于建立在刺激-反应基础上的习惯形成过程也是不符合实际的。
2.结构主义语言学并没有为对比分析找到解决问题的出路。
3.对对比分析最主要的批评之一就是它将差异与困难等同起来。
4.对比分析的理论假设也受到实验研究和教学实践的挑战和质疑。
5.对比分析对学习者语言难点的预测并不完全可靠。
[填空题]
3中介语理论产生的历史背景是怎样的?
参考答案:
对比分析的衰落导致偏误分析的兴起,偏误分析的衰落导致中介语理论的产生。
[填空题]
4什么是僵化现象?
其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参考答案:
僵化(fossilization),也叫化石化或石化,是由Selinker于1972年在其中介语理论中提出的。
僵化是存在于“潜在的心理结构”中的一种机制,表现为某种母语背景的第二语言学习者会在目的语习得的某个阶段上停滞不前,无论学习者年龄大小,也无论其是否继续学习关于僵化产生的心理机制。
(1)生物论:
年龄
Lenneberg的关键期假说。
Lamendella的敏感期和“次系统”假说。
(2)语言心理机制论
Chomsky(1986)认为母语习得是受到与生俱来的语言机制的作用,语言习得的过程就是学习者根据不同的原则重新设置参数的过程。
(3)认知模式
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
程序性知识的获得需要三个阶段:
(1)陈述性阶段,
(2)联结阶段,
(3)自动化阶段。
(4)文化适应模式
强调社会文化环境对学习心理的影响。
学习者对所学语言文化的接受程度,也就是社会观念与心理观念的适应程度,决定了学习一种语言是否成功以及所能达到的水平。
[填空题]
5母语迁移有哪几阶段?
参考答案:
第一阶段:
50-60年代末,母语是二语习得的主要障碍。
Lado差异等于难度。
第二阶段:
60年代末-70年代末,母语迁移在二语习得的影响非常有限。
Dulay和Burt母语迁移不是影响第二语言学习者语言发展的唯一因素
第三阶段:
70年代末-80年代初,重新认识。
Gass母语与社会、心理、语言发展等因素一起共同制约着习得过程。
[填空题]
6根据监控的程度,可以分哪几种类型?
参考答案:
1.监控过多者:
过度关注语言形式、结结巴巴、不断纠正,结果言难达意。
2.监控不足者:
完全依靠习得的能力,往往不受外界干扰,对语言错误纠正只靠自己的感觉。
3.监控合理者:
以不影响语言交际为前提运用监控手段。
运用语言监控需要三个基本条件:
(1)必须有充足的时间;
(2)注意力必须放在语言形式上而不是意义上;
(3)学习者必须了解语言规则。
[填空题]
7什么是语言变异?
参考答案:
“语言变异”是指说话者的语言表达系统由于社会因素,如社会等级、职业等,社会心理因素、心理语言因素而产生的语言形式变化。
1.社会因素造成的语言变异
2.语言风格的变异
3.第二语言学习者的语言变异
[填空题]
8举例说明第二语言学习者语言变异的主要研究范式及其代表人物。
参考答案:
1.“单一语言能力范式”乔姆斯基 变异是“语言表达”的一个特征,而非学习者潜在知识系统的一个特征。
2.“能力连续统范式”Tarone在社会情境下研究语言变异,包括说话人之间由于社会因素引起的变异,同一说话人由于情境变化引起的变异。
3.“双重能力模式”Krashen用心理语言学的方法来解释产生变异的原因。
[填空题]
9最近发展区与克拉申的i+1有什么区别?
参考答案:
两者的习得目标相似,都是让学习者尽可能地发展潜能,加快发展洗得步伐,但两者在方法上不同,克拉申的i+1是被动的输入,最近发展区突出的是在他人的指引下学习者主动地自我调节。
[填空题]
10多元发展模式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参考答案:
20世纪70年代末,以汉堡大学为主的“ZISA研究小组”进行了一项关于德语语序习得顺序研究。
Meisel、Clahsen and Pienemann(1981)认为,学习者习得第二语言的过程是一个多元发展的过程,而不是一个线性发展过程。
“多元发展”这一名称反映了这个理论模式的核心观点,即第二语言习得有多个发展方向:
一方面,某些语言特征的发展具有严格的“发展顺序”,这种顺序既不受学习者个体因素的影响,也不受学习环境的影响;另一方面,各个学习者的语言发展又具有个体差异,不同的学习者在某些语言特征的发展上会有所不同。
[填空题]
11第二语言学习者的态度及其对第二语言习得影响的具体表现如何?
参考答案:
态度是一种心理和神经的准备状态,它通过经验得以组织,在与此经验有关的所有目标和情形中,对个人所作出的反应产生方向性和动态的影响。
一般说来,第二语言学习者对其所学的目的语、目的语社团及其文化的态度是积极、肯定的,将对其语言习得产生积极的影响;反过来说,如果第二语言学习者对目的语、目的语社团及其文化的态度是消极的、否定的,将对其语言习得产生消极的影响。
有研究表明,积极、肯定的态度并不一定对学习者的语言习得带来积极的影响消极、否定的态度也可能对学习者的语言习得带来正面的影响。
由此看来,学习者的态度与其语言习得效果的关系是非常复杂的,并非简单的线性对应关系。
学习者的态度包括:
认知、情感、意动。
具体表现为
(1)对目的语社团和本族语者的态度;
(2)对学习目的语的态度;
(3)对语言和学习语言的一般态度。
[填空题]
12偏误分析的步骤是什么?
参考答案:
①偏误的辨别
②偏误的描写
③偏误的解释
④偏误的评估
[填空题]
13中介语理论的基本假设有哪些?
参考答案:
①学习者建构了抽象的语言规则系统,作为第二语言理解与生成的基础。
这个规则系统被看作一种“心理语法”,即“中介语”。
②学习者的语法是可渗透性的。
语法可以从外部(通过输入)影响,也可以从内部影响。
③学习者的语法是过渡性的。
学习者通过增加规则,删除规则,重新构造整个系统来一次次地改变他们的语法。
这就造成了一种中介语的连续统。
学习者随着逐渐增加他们第二语言知识的难度来构建一系列心理语法或中介语。
④一些研究者表明,学习者构造的系统中包含变量的规则。
他们表示,学习者在发展的任何一个阶段都有可能有竞争规则。
然而,另一些研究者表示,中介语系统是同类的并且它的可变性反映出当学习者尝试去用他们的知识交流时,他们会犯错误。
这些研究者把这种可变性看做是性能的一个方面,而不是能力。
这个中介语系统的假设本身是可变的,因此是有争议的一个。
⑤学习者用不同的学习策略来发展他们的中介语。
学习者生成的不同种类的偏误反映出不同的学习策略。
⑥学习者的语法有可能产生僵化现象。
Selinker认为只有大约百分之五的学习者会像母语者那样继续发展相同的心理语法。
大多数人会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停止了。
倒退(代表发展的一个早期阶段的偏误的生成)是僵化学习者的特点。
僵化现象并不出现在第一语言习得上,因此它对于第二语言语法来说是独特的。
[填空题]
14简述关键期假说。
参考答案:
关键期假说认为,语言习得时有一个时期,在这一时期内,语言习得是容易的,并且是完整的(获得了母语者的能力),过了这一时期,语言习得就是很困难的,而且是不完整的。
该理论所依据的事实依据:
1、对失去语言能力的人所进行的调查。
比如,由于车祸丧失语言能力的人,在青春期(大约12岁)之前能重新完全获得语言能力,但是过了青春期就不能完全获得了。
这一点又被后来一些研究证明了,这些研究是针对一些在幼年时就被剥夺了学习母语的权利的人进行的,比如,Genie在其幼年的时候被完全孤立,并且在她13岁之前一直没有学习语言(英语),然而,后来她获得了进行日常交际的能力,却没有完全掌握语法规则。
2、这有一个证据证明成人学习第二语言无论是在语法上还是在语音上都不能获得母语者的能力。
在美国对移民的研究中,也说明如果他们在青春期之前到达美国,要比在青春期之后到达,更加精通语法规则,有时候他们和母语者没什么差别。
然而,对于年龄没有明显的界限,并不是超过这一界限,就不可能获得完整的语言能力。
而这获得完整语言的能力是在逐渐下降的,在大约16岁之前完成。
有趣的是,到达美国的年龄比在美国接触目的语的时长要能更好的预测最终的成果。
在研究发音的时候,关键期出现得更早,最早可能达到6岁。
[填空题]
15简述社会文化理论的主要内容及意义。
参考答案:
主要内容:
(1)调节论社会文化理论认为,在个人与社会的发展中,语言起到了不可忽视的调节作用。
维果茨基指出,正像人类要通过工具作用于物质世界一样,人类通过符号工具调节与他人的关系,调节自己的行为。
在这些符号中,语言是最重要的调节工具,是连接个体与社会的桥梁。
(2)最近发展区最近发展区是实际发展水平与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距离。
(3)个体话语与内在言语在第二语言形成的初级阶段,使用的第二语言只为了实现和他人的交流,带有明显的社会性,这时的语言是社会语言;随着学习者与他人的互动增多,学习者能慢慢的感悟到语言点特征,但还不能完全掌握,这时会出现个体话语,标志着语言已经从社会层面向个人层面过渡,学习者掌握语言的能力正在提高;最后,当学习者能完全掌握语言时,个体话语会自动消失内化为内在语言,成为学习者语言体系的一部分,同时也成为学习者思维的工具。
(4)活动理论“活动”指在社会文化环境中的集体互动、交流合作等社会实践。
对第二语言学习者来说,社会性的活动为学习者提供了机会,使学习者能够接触语言的知识和技能,把外在的语言形式内化为自己的语言体系。
意义:
首先,从学科交叉来讲,社会文化理论体系原本是心理学领域的认知发展理论,被引入到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中,拓宽了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视野。
其次,从社会文化理论的内容来看,社会文化理论提出了不同于以往的新观点:
(1)社会理论认为语言是思维的工具,具有调节个人行为和调节与他人关系的作用,人类的高级认知功能也是在参与社会文化活动中通过语言的调节形成的。
(2)对于习得过程的解释,社会文化理论不同于行为主义倡导的新习惯的形成,也不同于心灵学派普遍语法中原则与参数理论,而是关注学习的社会属性,将习得看做学习者通过社会互动,将外在语言形式内化为自己的思维,实现都语言自我调控的过程,把学习者、社会、语言联系在一起。
最后,从语言习得的过程来看,最近发展区、活动理论等指导下的教学方法确实起到了促进学习者习得进程的作用。
局限:
(1)研究范围比较小。
(2)研究很多都是在课堂中进行的,不能反映自然状态下的习得状况。
(3)研究的时间比较短,缺乏长时间的纵向研究。
(4)对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关注的语言习得速度等方面的问题,社会文化理论几乎没有提到。
[填空题]
16请比较“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内隐知识”“外显知识”这两对概念的区别和联系。
参考答案:
“陈述性知识”是关于事实的信息,人们可以了解并报告出来;它的掌握是有或无的状态,必须是被完整的获得;学习者通过被告知可以突然的获得;可以被学习者意识到,能从口头上来交流;习得方式有两种:
对环境信息进行编码,对以往目标的结果进行存储。
“程序性知识”是关于如何完成不同认知任务的知识;它的掌握可能是部分的;通过技能练习而逐渐获得的;一般不被学习者意识到,不能从口头上来交流;习得方式:
类推。
外显知识是通过学习者有意识地关注语言形式得来的知识,可以用语言来表达,形式练习可以促进其发展。
内隐知识是通过交际来使用语言从而无意识地获得发展的知识,完全不能用语言表达出来,功能练习可以促进其发展。
[填空题]
17克拉申的语言监控模式包含哪些内容?
参考答案:
1.“习得”与“学习”的假说 。
克拉申认为成人第二语言学习者可以通过两种独立的方式获得第二语言规则,即“下意识的语言习得”和“有意识的语言学习”。
2.自然习得顺序假说。
指儿童在习得母语规则和语言项目时遵循一种相似的习得顺序。
3.监控假说 。
通过“学习”获得的语言知识,学习者在说话之前会有意识地判断和调整语言形式。
4.输入假说。
学习者的习得按照自然顺序,通过理解在下一阶段将要习得的结构来进行。
输入的语言难度要略高于学习者的现有能力。
即“i+1”。
5.情感过滤假说。
情感过滤指组织学习者充分利用所接受的可理解输入来习得语言的心理障碍。
[填空题]
18请举例分析偏误分析价值和历史局限。
参考答案:
价值:
①偏误分析是第一个关注学习者的语言系统的研究方法,它并非探讨学习者的母语语言系统或目的语系统本身的规律,而是探讨第二语言学习者的语言系统的规律。
通过分析学习者的语言偏误来观察和分析第二语言学习者的习得过程和习得机制,因此偏误分析成为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起点。
②偏误分析为70年代心灵学派与行为主义理论进行的论战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③偏误分析提出了一套系统的描写和分析第二语言学习者语言偏误的程序和方法,为偏误分析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局限:
偏误分析的局限主要体现在研究方法和研究范围两个方面。
在研究方法上的问题是,偏误分析资料的收集常常不是在自然的第二语言习得环境中获得,而是通过测试取得,不能准确的反映学习者的习得情况。
在研究范围上,偏误分析有四个问题:
①偏误分析只考察了学习者的偏误,而忽视了学习者语言系统中正确的部分,对学习者第二语言习得过程的了解不完整;
②从目前的偏误分析研究来看,纵向研究少,多是横向研究和静态分析,很难看到学习者在不同阶段出现的偏误,不能了解学习者习得过程的全貌;
③研究发现,学习者对于觉得困难的语言项目会采取回避的策略,由于偏误分析关注的是偏误,因此无法采集到被回避的语言项目的使用情况;
④偏误分析的五个步骤都还存在问题(收集资料、鉴别偏误、描写偏误、解释偏误、评估偏误)。
[填空题]
19如何看待第二语言学习者的僵化现象?
参考答案:
“僵化”是指某种母语背景的第二语言学习者会在目的语习得的某个阶段停滞不前,无论学习者年龄大小,也不论其是否继续学习,僵化可以发生在学习者的任何一个学习阶段,也会产生于中介语系统的任何一个层面。
其典型表现就是“回退”现象,即早期出现的错误有重复出现。
举例:
学习者用-ed表示所有英语动词过去式。
产生僵化的原因有:
语言迁移、由训练造成的迁移、目的语语言材料的泛华、第二语言学习策略以及第二语言交际策略。
[填空题]
20第二语言学习者的变异有哪些特点?
参考答案:
1、第二语言学习者在语言习得过程中一直伴随着大量语言变异现象,这是由于语言学习者的语言系统,或中介语,一直处于动态变化的状态。
2、在母语者的语言变异现象中很难发现第二语言学习者的语言变异现象。
因为母语者的语言边现象处于一种稳定状态,语言变异司空见惯,但也有限。
而第二语言学习者的语言变异在语言形式上常常是目的语规则的。
3、第二语言学习者的语言变异比母语者的语言变异更加剧烈、频繁。
4、第二语言学习者的语言变异是造成其中介语系统不稳定的一个重要原因,同时也是促进其中介与系统不断发展的动因。
[填空题]
21什么是心理距离?
它由哪些因素构成?
参考答案:
心理距离是从人与群体间的关系出发,考察作为个体的学习者由于情感因素造成的与目的语群体的距离。
构成:
1语言休克(学习者使用第二语言时的恐惧感)
2文化休克(学习者进入目的语群体时的一种焦虑)
3学习动机(学习者学习目的语的原因)
4语言疆界渗透性(学习者是否能够打开语言屏障,以开放的态度接受语言输入的意识)
更多内容请访问《睦霖题库》微信公众号
[填空题]
22什么是儿向语言?
什么是外国人话语?
语言输入与互动的含义是什么?
参考答案:
母亲对学说话的幼儿说话时常常通过一些特定的方式对自己的语言进行调整,如使用简单的词句、采用夸张和重复的方法等。
这种经过调整的话语被称作“儿向语言”。
当母语者与第二语言学习者交流时,母语者使用的语言也具有“儿向语言”的某些特点,如放慢语速、使用简单的词汇、简化的句子结构等。
这种话语被称为“外国人话语”。
首先,“语言输入”与“互动”是指两种不同的语言输入环境。
“语言输入”是指为学习者提供的单向的语言信息,如听广播、看电视、听讲座。
“互动”指双向的语言沟通和交流。
其次,语言输入与互动显示出一种特定的语域风格。
(如:
儿向语言和外国人话语)
[填空题]
23什么是第二语言学习者的个体差异?
参考答案:
指的是由于第二语言学习者之间的年龄、性格、态度、动机等因素的不同而导致二语学习者的学习水平存在很大的差异。
1.年龄。
年龄对第二语言习得者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习得速度和熟练程度的影响。
2.性格。
不同的性格似的二语习得者的学习速度不同,使最终获得的第二语言水平产生差异。
3.认知方式。
具有不同认知方式的学习者在语言学习中往往采用不同的方式,因而最终的学习结果也有很大差异。
4.语言学能。
作为一种能力,语言学能可以帮助提高第二语言学习速度、降低学习难度。
[填空题]
24什么是沉默期?
参考答案:
沉默期主要指习得者没有足够能力讲话的那段时间,短至几小时,长达几个月。
在沉默期,语言习得者需要一个积累和消化的过程,这段时间过后才能逐步加快学习语言的进程。
[填空题]
25什么是文化适应模式?
什么是族群间模式?
二者有何联系?
参考答案:
文化适应取决于社会距离、心理距离两个因素,文化适应的程度决定第二语言习得的进程,这一假设即“文化适应模式”。
族群间模式主要研究来自少数民族语言群体的学习者在学习社会主流语言时,社会心理因素对第二语言习得的影响。
联系:
相似之处:
1都对影响第二语言习得的社会心理因素进行了细化,
2都分析了有利于及不利于第二语言习得的情况,
3都从学习者群体和目的与群体的关系来阐述第二语言习得过程。
不同之处:
文化适应模式从客观产生的社会距离说明对第二语言习得的影响,强调学习者群体与目的与群体的“接触”;族群间模式则从学生感知的社会距离说明对第二语言习得的影响,强调两个群体之间的“互动”。
[填空题]
26什么是社会距离?
他是由哪些因素构成的?
参考答案:
社会距离指第二语言学习者群体和目的与群体之间的关系,它影响着第二语言学习者与目的与群体接触的程度,因而也影响着第二语言习得者语言水平的提高。
具体讲,两个群体之间的社会距离越远,接触越少,也越不利于第二语言习得;相反就越利于第二语言习得。
构成因素有八个:
1“社会主导模式”,指第二语言学习者群体与母语学习者群体的平等程度,包括“主导地位”“从属地位”“平等地位”
2“融入策略”,指第二语言习得群体面对目的语群体文化时可能采取的态度和做法。
3“封闭程度”,指第二语言习得群体和目的语群体共同享用社会设施、共同工作的程度。
4“凝聚程度”,第二语言习得群体内部成员间的亲密程度。
5“群体大小”,第二语言习得群体人数的多少。
6“文化相似性”,指第二语言学习者群体的文化与目的与群体的文化的相似程度。
7“态度”,指第二语言学习者群体对目的语群体的整体态度。
8“打算居住的时间”,指第二语言学习者群体是否打算在目的语群体所在国长期居住。
[填空题]
27简述并评析语言输入与互动的三个假设。
参考答案:
1、“语言输入假设”是克拉申语言习得“五个假设”中的一个核心假说。
按照克拉申的假设,学习者接触“可理解输入”是第二语言习得发生的充要条件。
换句话说,没有可理解输入,语言习得便不会发生。
2、“互动假说”,Long认为要充分的理解和人士预言输入的本质及其对第二语言习得的影响,仅仅考察单项的语言输入是不够的,应该高度关注母语者和学习者共同参与的互动过程。
互动过程为学习者提供的除输入和反馈外,还调整语言形式,以及华语结构和功能。
3、“预言输出假说”按照Swain语言输出假设,语言输入对学习者语言习得的影响是有限的,只有语言产出才能真正促进学习着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
评析:
克拉申的假设强调可理解输入是语言习得发生发展的基本动因,但他没有说明怎样为学习者提供可理解输入;Long的互动假设丰富和发展了克拉申的可理解输入的观点,加深了对语言输入本质的认识,使可理解输入更具有可操作性;Swain的假设指出了语言输入假设的局限,强调语言产出是第二语言学习者语言能力全面发展的必要条件。
上述理论从不同角度阐述语言输入环境度第二语言习得的影响,尽管这些假设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单独我们理解语言输入环境与第二语言习得的关系都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填空题]
28什么是系统变异?
什么是自由变异?
参考答案:
系统变异是指第二语言学习者的语言变异随着情景的变化而变化。
言语情景式第二语言学习者语言变异的主要原因。
自由变异是指第二语言学习者经常在同一情景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语言形式表达同一功能。
这种变异不受语境因素的影响。
[填空题]
29什么是重述?
什么是负反馈?
参考答案:
重述是指母语者对非母语者不合规则话语的一种反应或反馈,即是通过订正学习者的错误、重新组合学习者的前述话语这些方式给予反馈。
也就是所谓的“负反馈”。
[填空题]
30简要阐述中介语产生的心理过程和潜在的心理机制?
参考答案:
Selinker对中介语产生的心理机制进行了阐述,他认为大部分成年第二语言学习者是依靠一种普通的认知结构来学习第二语言的,他把这种认知结构称为“潜在的心理结构”,Selinker用五个“中心过程来描述这种潜在的心理机制”:
语言迁移、由训练造成的迁移、目的语语言材料的泛化、第二语言学习策略以及第二语言交际策略。
[填空题]
31什么是语用迁移?
参考答案:
语用迁移指的是学习者所具有的语用知识对第二语言语用信息的理解、产出以及学习所施加的影响,这种语用知识指的是与第二语言以外的语言和文化相联系的语用知识。
[填空题]
32早期中介语理论的基本假设有哪些?
参考答案:
①中介语具有独立性,Corder:
学习者存在一个“内在大纲”,Nemser:
学习者的语言是一种“内部结构化的”系统,Selinker:
把中介语和母语及目的语放在同一个平台进行比较,反映出他对中介语系统独立性的立场。
②中介语是可观察到的独立系统。
三位学者都认为中介语是一个可观察到的语言系统。
Corder强调通过考察学习者的“系统偏误”从而窥测其“内在大纲”,Nemser:
“近似系统”是学习者在试图使用目的语时“实际运用的”偏离的语言系统,Selinker:
中介语是“可观察到的语言输出”。
③中介语具有系统性。
Corder强调学习者“系统偏误”对研究学习者内在大纲的重要性,Nemser:
学习者语言系统中存在着大量有规律可循的“自主结构”,Selinker所说的系统性是建立在他所建构的心理语言学基础上的。
④中介语的动态特征。
Corder的“过渡方言”或者“过渡能力”强调学习者语言系统动态发展的特征,Nemser用“近似系统”强调阐述学习者语言系统不断向目的语系统靠拢的过程,Selinker提出的五个中心过程均是引发中介语系统发展的潜在动因。
⑤“僵化”的心理机制。
关于“僵化”产生的心理机制,Selinker把僵化产生的原因归于学习者激活的“潜在的心理结构”,即一般意义上的认知结构。
大多数第二语言学习者依靠这种潜在的心理结构学习第二语言,因而无法达到母语者的语言水平。
⑥学习者的策略。
Selinker提出两个策略,即“学习策略”和“交际策略”,但是他在讨论交际策略和学习策略时没有将它们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二语言 习得 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