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艺术歌曲的民族化.docx
- 文档编号:23858673
- 上传时间:2023-05-21
- 格式:DOCX
- 页数:5
- 大小:19KB
中国艺术歌曲的民族化.docx
《中国艺术歌曲的民族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艺术歌曲的民族化.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艺术歌曲的民族化
中国艺术歌曲的民族化
中国的艺术歌曲创作从一开始就具有既借鉴外国艺术歌曲的表现手法,又注意与我国的民族语言、民族气质和民族情感表达方式相结合的特点。
它将中国诗歌文学、中国民歌与欧洲传统技法、中国传统音乐技法,现代创作技法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具有中国民族特色和风格的艺术歌曲。
但长期以来,对中国艺术歌曲民族化的问题,却是少有论述。
随着多元文化的兴起与发展,觉醒本土音乐文化意识,肯定本民族音乐文化的主体性成为必然。
因此,中国艺术歌曲的创作必须在学习西方艺术歌曲精华的同时,继承和发展本民族音乐的优秀传统,挖掘其本土性精髓。
任何艺术体裁都具有本体裁自己的艺术特征和美学规范,艺术歌曲也不例外。
中国艺术歌曲的民族化特征是什么呢?
从其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它包括:
一、音乐语盲的民族化
一方面,将中国传统音调与民族牙口声五声调式运用到艺术歌曲的创作中去,而且越来越成熟,逐渐形成中国特色的现代的艺术歌曲创作的新风格。
例如青主的另一代表作《我住长江头》即体现了这一特点。
它对西方大小调及传统的功能和声有很大的突破,并吸收了我国传统音乐的调式体系,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
曲调真挚感人,与快速流畅稳中求变的伴奏织体共同表达了思念的主题。
歌曲的头四句调性是从e小调转到D大调,第五句从D和弦开始,引出G和弦,并采用G宫和弦与E羽和弦相交替的手法,丰富了和声色彩,赋予了这首歌曲鲜明的民族风格。
另一方面,作曲家在欧洲浪漫派和印象派音乐和声语言的基础上加以创新,与具有中国风格的旋律相结合,加强色彩、表达情感。
如《送上我心头的思念》中引子材料的运用:
引子开头,材料取自歌曲结尾部分的宣叙调音调,接着是建立在五声音级上的属九和弦的连续下行级进,材料取自第一段音乐的结尾部分。
既用贯穿全曲的主题音调预示歌曲的情绪,又用充满悲怆色彩的和声音响表达了歌曲的眷念之情。
罗忠榕的《涉江采芙蓉》(载《音乐创作》1980年第3期),是罗忠榕用十二音技法创作的一首探索型艺术歌曲,作曲家精心设计了一个具有五声音阶特点的十二音主题,将欧洲的十二音序列创作手法同中国的民族风格紧密结合起来,主题的原型、逆行、倒影、倒影逆行四大句与中国古诗的“起承转合”结构相呼应。
契合了诗词中创造的情境。
二、歌词的民族化
中国艺术歌曲歌词,大多以音乐性、文学性较强的古典诗词或现代诗为主,有些歌词则直接选自名家名诗。
中国是一个诗律发达的国家,诗词的历史源远流长,数量庞大,仅唐代一朝,就创作了近5万首诗,名家辈出。
所以说诗词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为中国艺术歌曲的丰富和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养料。
而作曲家努力从形式上把握诗歌的结构、句法语气、节奏、合仄押韵,对内容有深刻的情感领悟和共鸣,从而提高了艺术歌曲的创造能力。
一方面,以古典诗词为题材所创作的艺术歌曲,非常注重中国古典诗词的韵律美和高雅气质。
在创作上精雕细琢,保持中国诗词清雅高洁的韵味。
另一方面,乐与诗水乳交融、浑然一体,音乐语言抒情、流畅、优美、精致,生机勃勃,诗意浓浓。
艺术歌曲大师雨果·沃尔夫所说:
“诗是音乐的源泉”。
中国艺术歌曲的创作正是体现了这一原则。
如:
唐诗(王维《阳关三叠》)、宋词(苏轼《大江东去》)、现代诗(艾青《我爱这片土地》)等人的诗歌,高雅优美的歌词配以抒情诗意的音乐,不仅给予作曲家以灵感,也深深打动和升华着听众的心灵。
如以青主的《大江东去》为例,不难看出在青主看来,其作品大都以古典诗词为题材,非常注重古典诗词的韵律美和高雅气质。
在创作上精雕细琢,保持了中国传统诗词清雅高洁的韵味。
其代表作《大江东去》即选自苏轼的词《念奴娇·赤壁,怀古》。
这首艺术歌曲表现出作者既能驾驭西方作曲技法的才能,又具有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功底。
他毫无拘束地使用西方作曲技法之能,来抒写我国古诗词所表达意境之美。
其音乐无论在段落的安排上,还是在和声语言的运用上,都紧紧围绕着表现整首词的情感。
他将音乐这一灵魂的语言融入了古诗词所表达的情景之中。
《涉江采芙蓉》是罗忠榕根据古诗创作的,作者运用了20世纪十二音序列技法,是将中国古诗风格与现代创作技法相融合的范例。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
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同心而离居,忧伤欲终老。
歌词通过对芙蓉、芳草的描写把人带入时空隧道,好似回到从前美好的境界中,然而长路漫漫,同心而离居又让人回到现实离别的忧伤情感之中。
充分地表现了一位长者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
三、结构安排的民族化
具有悠久文化的中国,其人文精神不同于西方,中国艺术歌曲是基于传统文化背景下的创作,自身带有其显着的本土性特征。
作曲家努力在钢琴伴奏与歌唱、曲式编排与情感表达、结构布局与作品内涵上契合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意境化”。
首先,歌词涵义与钢琴伴奏的完美结合。
作曲家力求在钢琴伴奏与歌唱、音乐语言与诗词、歌曲内容与时代精神之间达到一种契合。
一般情况下,钢琴部分具有很重要的地位,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伴奏,而是与歌唱部分相融合,成为作品整体中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
在不同音区,利用不同音色,尽力表现诗的语言,描绘、渲染诗词中的意境和形象。
具有悠久文化的中国,其人文精神不同于西方。
中国艺术歌曲的创作,努力在歌词与音乐的完美结合中契合传统文化的精神——意境。
因此作曲家在写作时往往对这二者同时进行构思,努力在钢琴伴奏与歌唱、音乐语言与诗词、歌曲内容与时代精神之间达到一致,从而使中国艺术歌曲民族化创作手法的探索逐渐成熟和深化,并进而拓展其音乐的表现力。
如谭小麟创作的《别离》旋律调性大为扩展,和声更加浓郁、伴奏织体突出,体现出了自然、平易、朴素、含蓄的民族风格;黎英海的《小河淌水》是他根据云南民歌创作的艺术歌曲,其结构层次清晰,创作手法精巧,钢琴伴奏与歌曲旋律配合紧密,使该作品成为脍炙人口的艺术精品。
其次,作品布局与情感表达的高度一致。
赵元任的艺术歌曲创作即体现了这一点。
作曲家抛弃了对欧洲音乐创作手法的单纯模仿,把民族的审美习惯与西洋音乐创作手段结合起来。
他一般不采用分节歌形式,音乐随着情感的需要自由展开,形成独特类型的变奏曲式。
例如他的作品《也是微云》、《教我如何不想他》、《小诗》、《过印度洋》、《上山》、《秋钟》、《织布》、《卖布谣》、《听雨》等,其中,《教我如何不想他》是一首艺术性较强的艺术歌曲,作品通过对一年四季自然景色的描写,抒发了作者对友人的思念。
从歌词上看,虽然是四段歌词的分节歌,但音乐上却没有处理成真正的分节歌,每段的旋律、钢琴伴奏及调式调性均有不同程度的对比和变化,以揭示作者内心复杂的思想情感。
《听雨》则表现出赵元任在创作中不仅注重词曲结合,而且十分考究钢琴塑造形象、点化意境的功能。
作品中钢琴伴奏织体从头至尾模仿雨滴的声音,使人感到雨滴连绵不断的意境,发挥了钢琴乐器的表现力。
“赵元任对艺术歌曲创作的种种探索超出了他的同代人,对于艺术歌曲创作的民族化,他的确起到了蓝荜开山之功。
”
最后,曲式编排与人文内涵的巧妙暗合。
中国艺术歌曲的创作在对欧洲音乐曲式结构吸收和表现的同时,暗合了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内涵,形成了许多极具个性的曲式风格。
例如青主的《我住长江头》就突破了传统歌曲在概念上以《卜算子》词牌双调上、下两阕通常采取平行反复的结构惯例,而他将下阕单独反复了三次,使得作品的情绪一次比一次更激动,最终结束在高潮之中。
同时,再加上与流水般的钢琴伴奏相结合,形成了一种带有吟诵体的曲式风格,进而突出地表现了作品中强烈的思念之情及其深切的感染力。
又如青主的《大江东去》和贺绿汀的《嘉陵江上》,虽然都属于二部曲式,但是曲作者基于作品的内涵,特别调整了传统对比关系的位置,从而使作品带有明显的朗诵性喧叙调的曲式风格。
再如黄自的《春思曲》采用了自由多段体的曲式结构,赵元任的《教我如何不想他》则采用了分节多段体变奏的曲式结构,都说明了这些作曲家们根据作品内容的需要,在曲式结构上紧密结合作品内涵,通过作品中形式和内容的完美契合,细致入微地刻画了作者内心复杂的思想感情,形成了一种更为内在、抒情的艺术风格,从而也深刻地体现了中国艺术歌曲的本土性特征。
综上所述,作为一种独立的音乐体裁和形式,中国艺术歌曲在整个中国音乐,乃至世界音乐发展的历史中具有不可取代的特殊价值和意义。
我们在尊重欧洲艺术歌曲传统的同时,不应丢弃我们本民族的优秀传统,时刻关注我们的唐诗、宋词、元曲等一切与音乐有关的灿烂文化。
当然,没有本民族的传统何谈创新?
没有中国民族传统作为立身之地,只是将自己作为西方文化体系中的一个加盟者,对于中国的音乐工作者来说,这显然是与我们这个拥有自身优秀民族语言和音乐文化的古老国家不相称。
所以,中国艺术歌曲必须在学习西方艺术歌曲精华的同时,要继承和发展自己本民族音乐的优秀传统,挖掘出新的泉眼。
以期创作出词、曲格调高雅、给人以美的感受并能陶冶人情操的艺术精品。
今天,在多元文化的语境里,我国艺术歌曲创作在与欧洲文化的不断碰撞的交融中,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艺术歌曲创作规律。
作曲家们在创作艺术歌曲的过程中,努力将欧洲音乐作曲技法和文化审美同我国的传统文化相结合,合理解决在两种文化交流中存在着创造者与欣赏者之间审美意识形态的矛盾,在借鉴西方音乐精髓的同时,充分肯定其本土性。
逐步探索出反映民族性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艺术歌曲创作之路,让中国的艺术歌曲焕发出夺目的光彩。
参考文献:
[1][J]樊祖荫,中国少数民族音乐研究与教学在世界多元文化音乐教育中的作用,“世界多元文化音乐国际研讨会”,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4,7。
[M]蒲亨强,中国音乐的新视野,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J]李华,试析中国艺术歌曲的特色,青海民族学院学报,2003年第3期。
[J]梁茂春,中国传统音乐结构对专业创作的启示,《音乐研究》1989年第3期。
[M]王安国,创作及有关评论,《中国音乐年鉴》1992。
[M]管林,中国民族声乐史,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8年版。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国艺术 歌曲 民族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