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1全解.docx
- 文档编号:23858670
- 上传时间:2023-05-21
- 格式:DOCX
- 页数:78
- 大小:993.49KB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1全解.docx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1全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1全解.docx(7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1全解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2007年7月)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第一章调查介绍
一、调查背景
中国网民人数与结构特征、上网条件、上网行为、互联网基础资源等方面情况的统计信息,对国家和企业掌握互联网络发展动态和决策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997年,经国家主管部门研究,决定由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联合互联网络单位来实施这项统计工作。
为了使这项工作制度化、正规化,从1998年起,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决定于每年1月和7月发布“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统计报告发表后,受到各个方面的重视,被国内外广泛引用。
本次为第20次调查。
该项工作得到了信息产业部等国家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各互联网单位、调查支持网站以及媒体等也对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调查工作给予了支持与配合,保证了中国互联网调查工作的顺利进行。
在此,谨对他们的支持与努力表示衷心的感谢。
二、调查内容
2007年6月CNNIC第20次中国互联网调查的主要内容为:
网民规模与结构
互联网基础资源发展状况
网民总规模与互联网普及率
IP地址
不同上网方式的网民规模
域名
不同结构特征网民规模与互联网普及率
网站
国际出口带宽
网民上网条件
非网民状况
上网设备
上网方式
专题1:
青少年学生群体上网状况
上网花费
网民行为与观念
专题2:
典型互联网应用
上网习惯
网上理财
网络应用使用情况
网上求职
网民对互联网评价
网上旅行预订
三、报告术语界定
△网民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对网民的定义为:
半年内使用过互联网的6周岁及以上中国公民。
△上网计算机
指至少有1人通过该台计算机连入互联网。
△IP地址
IP地址的作用是标识上网计算机、服务器或者网络中的其他设备,是互联网中的基础资源,只有获得IP地址(无论以何种形式存在),才能和互联网相连。
△域名
域名是与IP地址相对应的更方便记忆的互联网地址标识。
分为两类:
一类是通用顶级域名(gTLD),如以.COM,.NET,.ORG结尾的域名等。
一类是国家和地区顶级域名,如中国是以.CN结尾的域名,美国是以.US结尾的域名等。
△网站
是指以域名本身或者“WWW.+域名”为网址的web站点,其中包括中国的国家顶级域名.CN和通用顶级(gTLD)下的web站点。
如:
对域名来说,它的网站只有一个,其对应的网址为或,除此以外,,……等以该域名为后缀的网址只被视为该网站的不同频道。
△调查范围
除非明确指出,本报告中的数据均不包括香港、澳门、台湾地区在内。
△调查数据截止日期
本次调查统计数据截止日期为2007年6月30日。
四、调查方法
依据统计学理论和国际惯例,在前19次调查工作基础之上,本次调查采用了网下抽样、网上联机、网上自动搜索和统计数据上报的调查方法。
(一)电话抽样调查
电话抽样调查侧重于了解中国网民数量与结构特征、上网条件、网民行为与观念和非网民状况。
1.调查总体
目标总体细分如下:
q子总体A:
有住宅固定电话的居民
q子总体B:
住校的高等院校学生
q子总体C:
没有住宅电话的居民
子总体C又进一步细分为:
n子总体C1:
有小灵通(无线市话)的居民
n子总体C2:
有手机(移动、联通)的居民
n子总体C3:
无任何移动电话的居民
由于小灵通属于无线市话,接听免费,从访问实施的角度看,住宅固话与小灵通在局号上无法区分,所以把两者合并,即从访问实施的角度看,目标总体“全国6岁以上的居民”分为:
q子总体A+C1:
有住宅固定电话(含小灵通)
q子总体B:
住校的高等院校学生
q子总体C2:
无住宅固定电话,有手机
q子总体C3:
无住宅固定电话、无手机
2.抽样方法
此次只针对子总体A+C1、C2进行调研。
不对子总体B和C3调研的原因在于,子总体B中上网普及率已经达到90%以上,网民比例变化很小,可以采用2006年6月调研数据;子总体C3中网民规模较小,考虑到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此部分人群会越来越少,忽略不访问。
按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相结合的原则,我们先对子总体A+C1和C2按省进行分层。
△抽样指标的确定
对于子总体A+C1,从全国的情况来看,各省的城市住宅电话与乡村住宅电话的比例差异很大,由于城市与农村家庭的平均人口数差异很大,所以在确定各省样本量时,考虑的指标是“住宅电话覆盖6周岁以上的人数”。
对于子总体C2,确定各省样本量时,考虑的指标是各省手机用户数;在确定各省中地市州的样本量时,均采用地市州的“6周岁以上人口数”作为抽样指标。
△样本量
综合考虑调查的精度和费用、时间的要求,将全国按省分为31层,各层独立抽取样本,抽取子总体A+C1样本量5000个,此外,为更好地分析网民行为,按照同样的抽样调查方式追加网民样本量2500个;抽取子总体C2样本量5000个。
△省内各地市的抽样方法
第一步:
从精度上考虑,为使样本更接近自加权样本,每省按PPS抽取7个地市州,其中广东和四川由于地市州比较多,抽取8个地市州;考虑到省会以及副省级城市比较发达,在本次调查中先分层,即把省会以及副省级城市作为一层单独提出来,一定被抽中,剩下的其他地市州是另一层,从中抽取6或7个地市州。
按照PPS抽样法,使每个地区被抽中的概率,等于该地区“6周岁以上人口”与该省“6周岁以上人口”之比。
第二步:
获得各地市州的所有电话局号和移动号段,号码中除局号和号段外的后四位,由随机数生成,分别组成固定电话号码库和移动号码库。
第三步:
确定调查对象,寻找子总体A+C1样本时,在电话(包括无住宅固定电话的小灵通)拨通后,把接听电话的人作为被访对象,先询问家庭基本状况和他(她)本人上网(不上网)的有关情况、个人背景资料和家庭其他成员的最简要资料。
如果他(她)不上网,但家中有人上网,则再随机抽取一名上网的成员来接听电话,回答有关上网的问题以及自己的个人基本资料。
寻找子总体C2样本时,拨通手机后,询问他(她)本人是否是大学生,如不是,则询问住所是否有固定电话或者小灵通,如果没有,则属于子总体C2,确定访问对象,访问其上网情况。
△全国加权方法
对全国的推断采用对各省的调查结果进行事后加权处理的方法。
3.抽样调查成功率
按美国舆论研究协会(AAPOR)成功率公式三计算,本次抽样调查成功率为38.7%。
4.数据预处理
在数据处理之前,对数据中变量的取值、变量之间的逻辑关系等进行检查,对其中的不合格样本进行了核对、删除和补充,并对部分变量进行了事后编码。
在统计报告中有一些平均数(比如每周上网小时数等),在计算这些平均数前,首先采用以大于或小于平均数的三个标准差和检查观测量的各变量之间的逻辑关系等方法对数据中的异常值进行排除。
(二)网上调查
网上调查重在了解网民对互联网评价及典型互联网应用的使用情况。
CNNIC在2007年6月8日~6月30日进行了网上调查,具体方法是将问卷放置在CNNIC的网站上,同时在中央媒体网站、全国较大ICP/ISP网站与各省的信息港上设置问卷链接,由网民主动参与填写问卷的方式来获取信息。
回收问卷后,通过技术手段进行答卷有效性检验,筛除无效答卷。
网上问卷调查得到各大网站的大力支持和广大网民的热情参与。
本次网上调查共收到调查问卷32,161份,经过有效性检查处理得到有效答卷21,714份。
(三)网上自动搜索与统计数据上报
网上自动搜索主要是对域名、网站及其地域分布等指标进行技术统计;而统计上报数据主要包括IP地址数、网络国际出口带宽数等内容。
1.IP地址总数
IP地址分省统计的数据来自亚太互联网注册机构(APNIC)和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IP地址数据库。
数据统计方法是将两个数据库中已经注册且可以判明地址所属省份的数据,按省分别相加得到,由于地址分配使用是动态过程,所统计数据仅供参考。
同时,IP地址的国家主管部门信息产业部也会要求中国IP地址分配单位(如中国电信、中国网通等)每半年上报一次其拥有的IP地址数。
为确保IP数据准确,CNNIC会将来自亚太互联网注册机构(APNIC)的统计数据与这些上报数据进行比较,确定最终的IP地址数。
2.中国域名总数和网站总数
以下两部分数据相加,即可得到中国的网站和域名总数、分类数与地域分布等数据。
第一部分是中国通用顶级域名与网站数,由国内各通用顶级域名注册单位协助提供。
这些数据包括:
所有通用顶级域名(gTLD)和域名下已开通的网站数;按.COM、.NET、.ORG分类的通用顶级域名(gTLD)和网站数;按注册单位所在省份分类的通用顶级域名(gTLD)和网站数。
第二部分是CN下的域名数和网站数,由CNNIC采用计算机网上自动搜索得到。
3.网络国际出口带宽数
信息产业部通过电信企业的报表制度,定期得到中国各运营商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相连的网络出口带宽总数。
CNNIC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纳入了这些上报数据。
第二章网民规模与结构
本章摘要
¯截至2007年6月,中国网民总人数达到1.62亿,仅次于美国2.11亿的网民规模,位居世界第二。
与2006年末相比,新增网民2500万。
虽然增长迅速,但普及率仍然偏低,只有12.3%,低于全球17.6%的平均水平,与互联网较发达国家美日韩等相比差距更大。
¯在各种接入方式中,宽带网民数达到1.22亿;以手机为终端的无线接入网民数达到4430万。
¯中国网民中性别差异逐渐缩小,女性以45.1%的比重上升到历史新高点。
¯网民年龄结构发展不均衡,表现出极强的年轻化特征,25岁以下网民比例已经超出半数(51.2%),30岁及以下的网民比例甚至超过了7成(70.6%)。
¯中国网民中,大专及以上学历超过四成(43.9%),仍然表现出较强的高学历特征,但是与历年相比,已经表现出明显的平民化趋势。
¯网民中学生比重很大,达1/3强(36.7%),绝对数量接近6000万。
这一点与中国互联网用户的年轻化特点形成相互印证。
¯农村互联网发展程度与城镇差异巨大,城镇居民互联网普及率达到21.6%,农村互联网普及率却只有5.1%;但是较2006年底,农村互联网用户规模以51%的增速超过城镇。
一、网民总规模与普及率
(一)网民总规模
截至2007年6月,中国网民人数已经达到1.62亿(图2.1),仅次于美国2.11亿的网民规模,位居世界第二。
比2006年年末新增了2500万网民,与2006年同期相比,网民数一年内增加了3900万人。
中国网民年增长率达到31.7%,步入新一轮的快速增长阶段。
图2.1中国网民规模和年增长率
(二)互联网普及率
目前中国的互联网普及率已经达到12.3%,比2006年同期9.4%的互联网普及率提高了接近3个百分点(图2.2)。
互联网在中国的应用正逐步广泛化,越来越多的人接触到互联网,并从互联网世界获益。
根据CNNIC统计,接触过互联网的人中,99%都会继续上网。
尽管中国互联网规模巨大,但中国总体人口基数大的现实,决定了中国互联网的发展特点是,普及率虽然一直在逐年提高,但总体水平依然偏低(图2.3),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发展水平方面仍有不小的差距。
在全球各国中冰岛的互联网普及率最高,达到86.3%。
网民规模最大的美国以及我们的邻国日本、韩国互联网普及率都在65%以上。
要想快速提升中国的互联网普及率,尽快缩短与互联网发达国家的差距,还需要中国政府、互联网企业和个人坚持不懈的努力。
图2.2中国互联网普及率
图2.3中国与世界互联网普及率对比
数据来源:
,2007年6月。
研究证明几乎大部分创新的扩散传播过程都呈“S”形曲线。
即普及率超过10%时,规模会大幅增长,见图2.4。
在中国,2006年12月网民的人数已经达到了1.37亿,互联网普及率超过了10%的临界点,在东部和中部发达地区的各个省份中,网民的比例都超过了10%甚至20%,在部分的西部省份,网民比例也在接近10%。
这些都说明,作为新生事物的互联网的扩散在中国已经达到了临界点,互联网在中国进入了快速增长阶段,在未来的三五年中,上网人数将会急剧增长。
图2.4创新扩散的S形曲线
图片来源:
《创新的扩散》,EverettM.Rogers,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年6月。
二、不同接入方式网民规模
注:
接入方式主要分宽带(含专线)、拨号和无线接入三种方式。
根据目前的发展情况,本次调查同时统计了无线上网网民及其中以手机为终端的无线接入网民情况。
1.62亿网民中,宽带网民(含专线)已经达到1.22亿。
宽带网民数的增加意味着中国居民的上网条件进一步改善,更多的网民可以通过较快的网速、较稳定的网络连接畅游互联网。
宽带网民中,ADSL接入方式和专线接入占有较大的比例。
几种主流接入方式的变化趋势和网民规模各不相同。
和2006年12月末相比,宽带(含专线)网民数量明显上升,半年增加了1800万人。
其中专线网民平稳发展,半年内略微增长170万,达到2880万网民;拨号网民继续下降,但目前仍有超过3160万网民在使用拨号上网。
无线接入,特别是其中以手机为终端的无线接入在中国的发展比较迅速,满足了一部分网民的特殊需求,已经拥有了一定的网民规模。
目前使用无线接入的网民已达到5564万(图2.5),其中以手机为终端的无线接入规模已经达到4430万人。
图2.5不同上网方式网民规模
三、不同群体的网民规模与互联网普及率
△网民结构特征
指1.62亿网民中,不同群体的网民占总网民的比重。
例如网民年龄结构特征中,18~24岁网民数量占网民总体1.62亿的比重是33.5%。
即:
网民中18~24岁的网民比重=
=33.5%
△不同群体人口的互联网普及率
指中国某一类人口中,此类网民占中国此类人口数的比例。
例如年龄,中国18~24岁人口互联网普及率为43.4%。
即:
18~24岁年龄段互联网普及率=
=43.4%
(一)性别
1.网民性别结构
中国网民中女性比重正逐步上升,如图2.6,网民中男女比例差距逐渐缩小。
截至2007年6月,网民中女性比重上升到历史新高点45.1%,女性网民正逐渐撑起互联网的半边天。
但是,还没有达到中国人口比例中男性与女性51.5%:
48.5%的均衡程度。
图2.6中国网民性别结构
2.不同性别网民规模与互联网普及率
中国女性网民规模已经达到7300万,男性网民规模已达到8900万。
与网民性别结构相对应,中国不同性别互联网普及率差距较小。
女性互联网普及率为11.5%,仅比男性互联网普及率低1.6个百分点。
互联网比其他领域更早体现出男女平等(图2.7)。
但与国外相比,中国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的互联网普及率均不高。
图2.7不同性别互联网普及率
来源:
1.美国数据:
www.pewinternet.org,2007年3月;
2.韩国数据:
NIDA,2007年2月。
(二)年龄
1.网民年龄结构
目前中国网民年龄结构发展不均衡,以年轻网民居多。
1.62亿网民中,25岁以下比例已经超出半数(51.2%),30岁及以下的网民比例甚至达到了70.6%,如图2.8。
网民中的学生比例较高与网民的年龄结构相互印证。
如表2.1所示,除去学生之后,非学生25岁以下网民比例接近1/4(24.8%),比总体中25岁以下网民比例降了一半。
图2.8中国网民年龄结构
表2.1学生与非学生网民年龄结构对比
学生网民
非学生网民
网民总体
不到18岁
46.2%
1.0%
17.7%
18~24岁
50.2%
23.8%
33.5%
25~30岁
3.4%
28.7%
19.4%
31~35岁
0.1%
16.0%
10.1%
36~40岁
0.1%
13.2%
8.4%
41~50岁
-
11.4%
7.2%
51~60岁
-
4.2%
2.7%
60岁以上
-
1.7%
1.0%
合计
100.0%
100.0%
100.0%
2.不同年龄网民规模与互联网普及率
中国25岁以下网民总规模已经达到8294万人,占据了1.62亿总网民的半壁江山(图2.9)。
此后年龄越大,网民数量越少,中国1.7亿60岁以上老年人中,网民规模仅有170万人。
18~24岁网民不仅在网民年龄构成中占据最大的比例,这一年龄段人群的互联网普及率也最高,目前普及率超过4成(43.4%),即中国每10个位于这一年龄段的人中,就有4个人是网民(图2.10)。
数据显示,中国各个年龄段的互联网普及率参差不齐,下面的不同年龄段互联网普及率图是一个明显的拖尾曲线。
大致上,按照互联网普及率的高低,可以把中国的人群分为四个群体(图2.11),第一档是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互联网普及率为8.9%;第二档为18~30岁的青年,互联网普及率最高,达到34.5%,即有超过1/3的人上网;第三档为31~50岁的中青年,互联网普及率为10.5%,即有1/10的人上网;最后一档是50岁以上中老年人,互联网普及率仅有1.7%,即每50个人中才接近有1个人上网。
图2.9中国不同年龄段网民数
图2.10中国不同年龄段互联网普及率
(1)
图2.11中国不同年龄段互联网普及率
(2)
(三)学历
1.网民学历结构
中国网民仍以高学历为主,大专及以上学历网民超过4成(43.9%)。
这些网民中,又有一半是本科及以上学历(23.8%)。
从历史变化情况来看,中国互联网网民学历结构正在变化,高学历网民的比例在逐步下降,网民中学历较低的人群正逐步增多(图2.13)。
图2.12中国网民学历结构
图2.13中国网民中大专及以上网民比重
2.不同学历网民规模与互联网普及率
根据中国人口的学历分布,CNNIC将大专及以上学历者界定为高学历人群。
从下图2.14可以看出,中国网民中大专及以上学历网民数量已经达到7121万人,占据了1.62亿网民的4成还要多,学历较低的初中及以下网民总数为3543万人。
因此,努力使现有的上网操作更简单易用是普及互联网快捷而有效的方式。
从普及率上看(图2.15),互联网在中国还是高学历人群的工具,还没有成为普通民众了解世界的平台。
大专及以上学历的居民中的互联网普及率已经超过90%,在这一群体中,中国与发达国家互联网普及率水平已经持平。
但随着学历水平的下降,互联网普及率迅速下降。
中国高中文化程度居民的互联网普及率迅速下降至3成多(34.8%),初中和初中以下学历人口中,互联网普及率仅有不到6%。
而中国总人口学历结构中,大专及以上人口比重仅有5.8%。
图2.14中国不同学历网民规模
图2.15中国不同学历互联网普及率
(四)婚姻
注:
中国已婚与未婚人口统计口径是15周岁及以上人群,网民统计口径为6周岁及以上人口中的网民,统计口径不同,此处没有给出不同婚姻状况的互联网普及率与规模。
总体网民中,延续以往网民婚姻结构的特性,未婚网民比例占多数,占到了57.9%。
影响这一特性的重要因素是网民的年龄结构,中国网民群体具有年轻化的特征,婚姻结构也相应地以未婚为主。
(五)从业性质
注:
《中国统计年鉴》中没有不同企业与机关单位的人口统计数据,此处没有给出除学生之外其他人群的互联网普及率。
学生在网民中占有的比重很大,达到1/3强(36.7%),这一特点与网民年龄结构年轻化相互印证;同时也影响了网民群体的个人月收入结构,导致个人月收入较低的比重较大,而学生的消费能力相对较低。
图2.16中国网民从业性质结构
全国2.16亿学生中,网民数量已有5945万,互联网普及率达到27.5%,即每4个学生中,就有1个人是网民。
除学生外,企业工作人员是网民的最大的组成部分,如图2.17所示,数量已超过4000万。
此外,无业和自由职业者网民的数量也非常大,已经分别超过1600万的规模。
非学生网民比学生网民的消费能力要大,对互联网企业来说是更有价值的一类网民。
从历史发展曲线看,中国相对具有较大消费潜力的非学生网民数量一直在稳步上升,目前已接近1.03亿。
图2.17中国不同从业性质的网民规模
图2.18中国学生与非学生网民规模
(六)个人月收入
注:
中国没有总人口的个人月收入统计数据,没有给出不同月收入人口的互联网普及率与规模。
中国网民总体收入偏低,1500元及以下网民占到总网民的2/3(66.1%),网民收入在1500元以上的比例仅有1/3(33.9%)。
其中,有收入但收入在500元以下的网民比例较高,这部分网民就已经占到总网民的3成(30.3%)。
学生比重较高对网民群体的收入结构影响较大。
除去学生后,非学生网民中月收入在1500元以上的比例迅速上升到非学生网民的一半(53.6%),上升了20个百分点,如表2.2所示。
图2.19中国网民收入结构
表2.2学生与非学生网民个人月收入结构对比
学生网民
非学生网民
网民总体
无收入
4.5%
3.0%
3.6%
1~500元
73.5%
4.0%
30.3%
501~1000元
18.5%
17.3%
17.8%
1001~1500元
1.8%
22.1%
14.4%
1501~2000元
0.5%
17.3%
10.9%
2001~2500元
0.4%
9.1%
5.8%
2501~3000元
0.7%
9.7%
6.3%
3001~4000元
0.1%
6.5%
4.1%
4001~5000元
0.0%
5.1%
3.2%
5000元以上
0.0%
5.9%
3.6%
合计
100.0%
100.0%
100.0%
(七)居住地
1.62亿网民中,城镇网民占到几乎8成(76.9%)。
城镇居民的互联网普及率远远高于农村,已达到21.6%,而农村互联网普及率还只是5.1%。
尽管目前城乡结构差异还比较大,但差距已经在逐步缩小:
与2006年12月相比,城镇居民互联网普及率比半年前的20.2%上升了1.4个百分点,而同期农村居民互联网普及率已比2006年底的3.1%上升了2个百分点。
第三章互联网基础资源
本章摘要
¯与2006年中相比,主要基础资源呈爆炸式增长。
其中,IP地址增长率接近40%,域名数增长率达到211%,网站增长率达到66%,国际出口带宽增长率达到46%,中国网民的网络环境进一步改善。
¯截至2007年6月底,中国拥有的IPv4地址数达到1.18亿个,排名世界第三;IPv6地址分配处在起步阶段,目前分得27块/32,排名世界第十五。
¯中国大陆地区域名总数已达到918万个,增长主要动力来自中国国家顶级域名CN,年增长率达到416.5%。
截至2007年6月底,CN域名总数已达到615万个,占到中国域名总数的6成(58.9%),第一次全面超越通用顶级域名在中国的注册量。
在全球国家顶级域名中,CN域名数仅次于德国,居世界第二。
¯中国网站数量达到131万个,其中,增长最快的是CN域名下的网站,截至2007年6月底,CN下网站数达81万,年增长率达到137.5%。
¯截至2007年6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国 互联网络 发展 状况 统计 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