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研究的过程与方法 lj.docx
- 文档编号:23852784
- 上传时间:2023-05-21
- 格式:DOCX
- 页数:41
- 大小:54.42KB
教育研究的过程与方法 lj.docx
《教育研究的过程与方法 lj.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研究的过程与方法 lj.docx(4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育研究的过程与方法lj
教育研究的过程与方法
一、教育研究的过程
教育研究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认识教育现象和建构教育理论的过程。
根据预定目的系统地制定研究计划是保证教育研究活动顺利进行的重要一环。
(一)制定研究计划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在这里“预”就是计划的意思,计划可以避免失误,可以获得更多的成功机会。
课题一旦确定后,接下来就要全面规划整个研究过程,合理安排研究中的各项工作,制定切实可行的研究计划。
研究计划是研究工作进行之初所作的书面规划,是如何进行研究的具体设想,是研究实施的蓝图。
由于研究本身是件相当复杂的事情,因此,事先必须周密思考,统筹安排。
1.研究计划的作用
研究计划在教师的教育研究活动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它既是教师提出研究问题后采取进一步行动的前奏,同时又是行动前对自身行为所做的系统审视和反思。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研究内容的细化
课题研究会牵涉很多因素,研究不仅要把握重点,也要顾及细节。
研究者通过制定研究计划,可以使研究的目标、内容、范围、方法、程序等更加明晰,使课题内容更加具体化、操作化。
(2)研究行动的指南
在研究过程中,研究计划是研究实施的指南。
研究计划中必须制定详细的研究程序与步骤,要合理安排研究的资源,还要设想可能遇到的困难和解决的方案。
有了研究计划,行动就有方向。
有时,一个颇有创意的研究构想,只有在写成研究计划的过程中,才会发现某些不足和预想不到的困难,才会促使研究者努力设法去解决。
有了书面的研究计划,还可以作为与同行间沟通的依据,把自己的设想告诉别人,征求建议与指导,使研究课题更趋完善。
(3)课题申报的形式
研究计划是研究者的研究构想,也是课题申报的主要形式,课题申报必须提交研究计划。
科研管理部门主要是通过研究计划的申报、评审来确定课题研究是否有价值,是否具有可行性,是否需要立项给予资助。
2.研究计划的基本要求
撰写一份研究计划,首先必须了解研究计划的基本要求。
基本要求可以概括为以下四个问题:
(1)研究什么
当人们阅读一份研究计划时的第一个反应可能是:
这个课题要研究什么?
因此,研究者必须明确地回答这个问题。
首先,要有合适的标题,标题最好能涉及研究的范围、对象、内容、方法;其次,要明确提出研究问题,让别人了解研究问题的性质;第三,要列举研究的待答问题或研究假设,让别人了解研究的重点;第四,要界定研究的变量及关键名词,让别人了解研究的范围。
(2)为什么研究
在解决了研究什么问题之后,人们很自然会继续发问:
为什么要从事这项研究?
因此,研究者必须在研究计划中解释从事这项研究的理由。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说明研究动机;其次是揭示研究的意义和价值;最后要列举研究的具体目标。
(3)如何研究
当了解了研究的理由之后,人们顺理成章地想知道研究将如何进行。
因此,第三个问题就是:
如何进行研究?
要回答这个问题,一是要说明研究的方法与实施程序,其中包括研究对象及其取样、研究的方法与步骤、研究工具的选择与编制、收集资料的程序、资料分析的方法等;二是对研究资源的合理配置,包括研究人员的组织、研究进度的安排、研究经费的预算等。
(4)有何成效
研究的价值体现在研究结果对现实世界和精神世界的贡献上。
因此,人们最后总会问:
研究最终会获得什么样的研究成果?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研究者必须在研究计划中具体说明研究的预期成效;其次,要有成果的表现形式(如研究论文、研究报告、专著、教材、教具、教学软件等)。
无论采用什么格式撰写研究计划,以上四个问题是必须要具体回答的。
掌握了这四个基本要求,研究计划中才不会遗漏必要的信息和内容,才能得到更多的外部支持。
当研究计划完成后,我们也可以按是否清楚地回答了这四个问题来评价研究计划的优劣。
3.研究计划的形式与内容
一般来说,研究课题多种多样,研究方法各不相同,撰拟研究计划不必受制于撰写格式,只要符合以上四个基本要求,只要清楚地表达必要的信息与资料就是一份合格的研究计划。
然而学术界约定俗成,有撰写研究计划的通用形式,有些研究机构和科研管理部门还制订了固定的撰写格式——研究计划书。
因此,在撰写教育研究计划时,如能按照通用格式进行,则更易互相沟通交流,更易为学术界接受。
研究计划的格式有多种,但研究计划的内容大同小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课题名称
课题名称要简洁明了,一个好的课题名称要能准确地反映研究的范围、对象、内容、方法,能显示研究变量以及变量之问的关系,使人一看就能大致了解课题研究的内容。
如,上海市小学生学习负担的调查研究、中学生学习时间与学习效果的关系研究。
(2)研究目的与意义
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主要回答为什么要进行这项研究,课题有什么价值,课题产生的背景,研究的重点等问题。
可以从问题的现状入手,指出问题的重要性与研究的目的;可以从前人研究的不足入手,阐述进行研究的价值。
总之,研究者要把握这部分写作的基本逻辑:
由于问题的重要性或严重性,所以有必要进行研究;由于以往的研究不足或有错误,所以必须加以解决或纠正。
(3)研究内容
研究内容是研究计划的主体。
通常是把课题提出的研究问题进一步细化为若干个小问题,加以列举。
必要时,还需提示资料和事实的来源。
(4)待答问题与研究假设
任何研究都以待答问题或研究假设为具体行动的指引,因此无论采用什么格式撰写研究计划,必须具体明确的列举待答问题或研究假设,明确课题的研究范围。
(5)研究对象和研究变量
教育研究总是指向一定的研究对象。
由于研究对象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研究者在制定研究计划时必须对研究对象和研究的主要变量加以界定,避免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来理解而带来的混乱。
对研究对象的描述,涉及研究的总体范围、样本数量、抽样的方法,必要时还需提示研究对象的来源和特征。
(6)文献综述
研究工作必须以有关文献为基础,在撰写研究计划时,应对相关文献作系统的陈述,以展示研究者对该领域研究现状的了解程度。
(7)研究方法与设计
这一部分说明研究采用的途径、手段以及准备如何开展研究的步骤。
因此要描述得明确详细,凡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研究工具、资料收集程序与分析方法,应分项说明。
当然在有限的篇幅中,很难将研究方法与设计的全部细节描述周全,一般只需点到有关学术名词即可。
例如,用“分层随机抽样”来说明抽样方法,用“等组前后测实验”表示实验设计模式,用“t检验”表示统计分析方法等。
(8)研究进度
规划研究进度,可以从两个方面考虑;一是时间,二是工作项目。
若研究有时间的限制,则以最终完成时间为依据,倒过来分配每一工作项目的时间:
若无明确的时间限制,则可以工作项目为依据,安排每一项工作的时间。
拟订研究进度,通常要给出时间进度表或工作项目进度表,从而保证研究能有条不紊地开展,能按预定要求如期完成。
(9)成果形式
预计的研究成果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说明,一是提示研究的预期成果和成果的表现形式,如研究论文和研究报告、专著和教材、教具和教学仪器、教学软件等。
研究周期较长的课题,还应该说明阶段性成果和最终成果。
二是说明研究成果可能产生的效益,包括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0)课题组成员及其分工
如果研究工作由一个人独立完成,那么在研究计划中只需填写研究者个人的学历、职务、专业等情况。
如果研究是由一个课题组承担,则需列出课题组每个成员的基本情况和具体分工情况。
(11)经费预算
经费与设备是进行研究的物质条件。
经费预算要本着节约的原则,实事求是地估算。
研究计划中要把开支的项目、用途、金额一一列出,最好采用经费预算一览表。
一般经费预算的主要项目有:
图书资料费、研究人员研究费、小型会议费、交通差旅费、测验问卷编制费、上机费、印刷费、研究实施的劳务费、设备材料费、邮电费、管理费、研究评审费、杂费等。
(12)参考书目与附录
研究计划本身具有相当程度的学术性,正规的研究计划要求列出参考文献或参考书目,必要时也可将相关的资料作为附录。
以上12个方面大致包括了正式的、严格的研究计划的基本结构和内容。
在实际撰写研究计划的过程中,可以根据研究的目的、要求、内容、方法作些适当的增删或调整。
而且,研究计划不是一成不变的,在研究过程中,难免会有新的因素介入研究,从而影响原有计划的达成,在这种情况下对研究计划进行调整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二)收集研究资料
教育科研资料在教育科学研究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从教育科学研究的起始一直到终结都离不开教育科研资料。
在某种意义上说,科学研究过程就是对科研资料的搜集、使用和再创造的过程。
从宏观的角度来看,研究资料可以分为文献资料和事实资料。
文献资料是指用各种符号形式保存下来的,对教育研究具有一定参考价值的载体;事实资料则是指从观察、调查、实验中得到的有教育研究有关的现实信息。
在这一环节,主要对文献资料的收集做详细阐述。
在中小学教育科研中,文献的搜集和整理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从选题、初步调查及论证课题、制定计划、搜集资料和分析研究资料到形成研究报告,都必须进行文献的研究,掌握研究课题已经取得的成果及其他研究者取得的进展,这也是任何科研工作的必经阶段。
至于事实资料的收集,将隐含在关于研究方法的介绍中。
1.教育文献资料的主要分布
由于创造、记录与传播方式不同,教育文献资料的分布极为广泛且形式多样,教育工作者对它们应有一定的了解。
(1)书籍
这是教育文献中品种最多、数量最大、跨越年代久远的一种信息源,包括专著、论文集、教科书、资料性工具书及科普读物等。
专著是就教育领域内某一学科或某一专门问题进行系统全面深入的论述,通常反映学术研究的较高成果,多是作者多年研究的结晶。
专著的特点是论述系统、形式规范、材料新颖、见解读到。
随着教育学科的发展,古今中外的教育家和学者们奉献了数以百万计的专门著述,成为教育研究的宝贵财富。
论文集汇集了某位专家或众多学者的学术论文,特点是论题集中,观点各异,信息容较大。
教科书是专业性书籍,具有严格的科学性、系统性和逻辑性。
内容一般包括教育科学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以及学科领域内的科研成果相有待讨论的问题。
教科书追求学术上的稳定性,名词术语规范,结构系统严谨,叙述概括,可读性强,可作为入门读物。
资料性工具书就某一学科有关问题的历史与现状、方法与结论以及各种争论观点作广泛客观的阐述,不涉及作者本人的见解,类例分明,叙述简练,小型实用,查阅方便。
如《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年版)是我国第一部教育百科全书,收词目800多条.反映了教育科学的全貌及最新成果。
教育辞书主要提供教育科学名词术语的资料,以条目形式出现,规范准确。
顾明远主编的《教育大辞典》(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分12卷,收词目3万条,全书出齐后又出了合编本。
科普读物是面向广大群众的以普及教育科学知识为宗旨的通俗读物,文字浅显,实效性强,但理论含量较低,研究者可以从中获取实用类的信息。
(2)报刊
报刊作为连续性出版物,传递信息迅速,并拥有庞大的写作队伍,反映有关学科领域研究的最新动态和较高水平,是教育研究者查阅文献简便有效的主要来源。
它分为报纸和期刊两大类。
报纸是以刊登新闻和评论为主的定期连续出版物,出版周期短、信息时效快,但材料分散、不系统、不易保存。
教育专业类报纸有上百种,较有影响的如《中国教育报》、《教育文摘周报》、《教师报》、《德育报》等等,此外《光明日报》、《文汇报》、《人民日报》等综合性大报都专辟教育科学版或教育版。
教育期刊可以分为四种:
学术理论性期刊、情报性期刊、事业性期刊和普及性期刊。
学术性期刊如《教育研究》、《中国教育学刊》、《教育评论》、《教育理论与实践》、《教育研究与实验》等等,可以反映教育理论研究的动态与成果。
文摘及复印资料属情报性期刊,在教育研究中影响较大的《复印报刊资料》(月刊)由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编选,每天有200人从全国出版的3000多种报刊中分专题查找资料,再由70多位专家教授终选,选中的高水平论文复印成册,并附有一定时期内主要论文的篇目索引,可以帮助研究者及时掌握某一持定课题的文献概况。
事业性期刊按领域和地区可进一步划分为两类,前者如《中国成人教育》、《中国高等教育》、《中国电化教育》、《现代中小学教育》等等,后者如《人民教育》、《北京教育》、《上海教育》、《特区教育》等等,介绍各级各类或各地区教育的发展情况和改革业绩。
普及性期刊则面向普通读者介绍教育理论与方法,如《父母必读》等,实践性强。
(3)政府、会议文献
政府文献指的是官方的教育政策法规指令性文件,是了解一个国家教育方针政策、规章制度等的重要信息来源,它是全面了解教育状况和制度沿革及发展演变的有用资料。
会议文献包括在各种学术会议上宣读、交流的论文、报告、讨论记录、会议记录等文献资料,是当代学术界进行学术交流的重要形式之一。
学术会议文献多数是未公开发表的资料,往往反映了某一学科领域内的最新研究动向和研究成果,是进行科学研究的重要来源之一。
目前我国正处于教育改革和教育大发展时期,教育的学术交流十分活跃,每年都定期召开有关的学术研讨会,这些会议提供的文献对教育研究有重要作用。
(4)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是研究生进行专题研究后为取得某种学位而撰写并提交的科学论文,带有一定的独创性,一般选题论证充分,文献综述全面,探讨问题比较专深。
学位论文多数不公开发表,由研究生招收单位保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指定国家图书馆、中国科技情报所和社会科学研究所分别负责收藏各个级别的学位论文,研究者可去查询。
2.教育文献资料查询的基本要求
教育研究中搜集文献的基本要求可以概括为“准、全、高、快”四个字。
“准”是指文献查找要有较高的查准率,能准确查到所需要的有关资料;“全”是指文献搜集要有较高的查全率,能将需要的文献全部检索出来;“高”是指搜集到的文献专业化程度要高,并能占有资料的制高点;“快”是指检索文献要快捷、迅速、有效率。
3.教育文献资料查询的基本方式
文献资料的查询方式可以分为传统的手工查询和现代的计算机查询
(1)手工查询
利用各种目录、索引、文摘等检索工具书和辞典、百科全书等参考工具书,通过采用手工方式来查找文献线索和文献资料,以获取所需要的文献资料的方式称为手工查询。
手工查询的途径主要有:
一,作者途径。
即在已知作者姓名的情况下,按作者姓名排检,从检索工具中去查找文献;二,题名途径。
即在已知文献名称的情况下,按文献名称排检,主要是通过书名目录、篇名索引或论文索引来检索。
题名途径是在已知书名或篇名情况下使用,易于找到所需文献;三,主题途径。
即按表示文献主题内容的主题词排检。
这种检索途径的优点是能满足特定检索的要求,尤其适合于具体而又专深课题的检索。
研究者不但可以从主题词查找到—大批相关的文献,另外,主题词表的内容本身也是一个很好的分类体系,反映了概念之间的相互关系。
在实际运用过程中各种检索途径常常可结合起来使用。
(2)计算机查询
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使计算机检索已成为一种新的文献检索方式。
由于计算机检索具有速度快、信息量大、准确性高、代价低廉等特点,因此正在逐步取代书本式检索工具、卡片目录等传统的手工检索方式。
一般大型的综合性图书馆都逐步建立起汁算机文献检索系统,并提供信息服务。
研究者只要在计算机上输入检索要求,计算机即刻就会列出有关的书目、篇名及其出处。
计算机检索的输入要求可以是:
作者、书名或篇名、关键词等,其中用关键词检索是最方便、最常用的检索方式。
随着计算机和互联网的逐步普及,个人利用电脑进行检索会使得检索更方便、更迅速、更全面,现在不少网站,如XX、Google、搜狐、新浪等都有很好的搜索功能,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资源系统等都是信息量很大的数字化期刊数据库。
(三)处理研究资料
对于通过种种方法收集来的教育研究资料,需要进行处理,即进行整理和分析。
学会处理资料是获得研究结论和作出科学判断的重要一步。
中小学的教育科研人员对此必须了解和掌握。
1.教育研究文字资料的整理
教育研究中的文字资料很多,包括采用各种方法搜集到的文献、观察记录、访问记录和调查记录等。
将这些搜集到的零乱文字资料采用合适的方法进行加工整理是非常必要的。
对这些文字资料进行整理的一般程序是:
审查、分类、编码和汇总。
(1)资料的审查
教育研究文字资料的审查,就是仔细研究和详尽考察所获得的文字资料是否真实可靠和合乎要求。
审查文字资料时,要遵循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原则,通过不同方法得来的资料,在进行审查时需要注意的问题也不同。
在审查观察得来的资料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要检查观察资料是不是严格遵循科学方法的程序而获得的;
第二,如果资料是用多种方法收集的,则应把通过观察获得的资料和通过其他方法获得的资料进行比较,发现问题再去核实;
第三,当观察是以小组进行时,可将观察者之间获得的资料进行比较,若有差异,小组要进行讨论和论证;
第四。
对于较重要的问题应注意观察时间的长短,一般说来,长时间的观察比短时间的观察更真实可靠。
在审查通过调查法获得的文字资料时,要注意两点:
第一,资料是否完整,即是否有漏填项目;
第二,是否有逻辑错误。
在审查文献资料时应注意:
第一,应弄清资料的作者及其背景;
第二,对于摘录的文字资料要注意核对原文,发现错漏应及时更正。
(2)资料的分类
文字资料通过审查后,应该都是必不可少的准确的资料,但这些资料杂乱无章地堆在一起,研究者必须将其条理化、系统化,按照一定的标准和结构对资料进行分类,以便于在进行分析时更好的发现教育现象的本质和规律,避免笼统的分析可能造成的假象。
对文字资料进行分类,
第一步,就是要对资料进行深入理解。
在对资料审核的过程中,只是从资料的表层进行初步的了解,要想对资料进行分类必须依靠研究者对手中资料的认真阅读,熟悉其内容、理解其涵义、把握其结构和关系,在对其有更加深入的理解的基础上,才能进行分类;
第二步,选择分类标准。
分类标准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根据研究的需要和研究的具体方向,选择合适的分类标准。
分类标准应该反映研究者所持有的理论观点。
如果课题假设学生的主体性培养与教师的教学方法有关,就会以教学方法不同为分类标准;如果认为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与父母的教养方式有关,就可以以教养方式的差异作为资料分类的标准。
这是以研究资料与所研究问题的相关性为主要标准来划分类别,对资料进行归并。
此外,还可以根据资料的外部特征或外在联系进行分类,例如把研究文献资料按年代分类,把调查资料根据学生的性别、年龄、成绩等进行分类等。
(3)资料的编码和汇总
在正确分类的基础上,研究者必须对分类的资料进行汇总和编码。
汇总可以把大量分散的原始材料在分类的基础上综合在一起,使之成为能反映研究对象客观情况的、系统完整而又集中简明的资料。
资料的编码是对汇总的资料进行分门别类的登记和标志,用尽可能简洁明晰的语言标记该类的特征。
这是对分类后的资料进一步条理化和清晰化,按照自己的习惯编上号码或贴上相应的标志,有利于在分析过程中的查找和应用,使分析过程简单而明确,提高分析的效率与准确性。
2.教育研究数据资料的整理
数据资料是在教育科学研究过程中,通过观察、调查、测验、实验等方法所收集到的用数量形式来表现的有关资料。
如中小学研究中涉及到的考试成绩、持有某一观点的人数、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测量结果等。
对数据资料的整理一般包括检查、分类、汇总登记和表达。
(1)数据资料的检查
检查资料就是对原始数据进行检查,要注意做到以下两点:
第一,检查数据的完整性,即根据研究目的检查原始记录是否有遗漏和重复,以便采取措施,填补缺漏,删去重复。
如我们用问卷调查法收集资料,就要检查问卷抽样调查中样本的书目是否满足要求、问卷回收率的高低、问卷中设计的项目是否完整等情况;第二,检查数据的正确性,即检查收集的资料是否真实可靠,发现错误之处要及时核实改正。
(2)数据分类和汇总登记
数据分类又称统计分类,是把收集来的数据进行分组归类。
一般有品质分类和数量分类两种。
品质分类是按某种教育现象的质量属性、类别、等级分类,如按学校类别、学生性别分类,或按学生成绩好坏、体制强弱及道德品质进行优良中差分类。
这种分类能直接反映教育现象性质的不同;数量分类是以数量的大小为分类的标志,它又包括顺序排列法、等级排列法和次数分布法。
顺序排列法,是将各数值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进行排列;等级排列法,是根据顺序排列划分等级;次数分步法,是指总体或样本按随机量大小次序在频率上的排列编制次数分布表。
对定量研究资料的汇总登记是编制原始登记表,具体做法是将每一个研究对象的全部定量资料按设计好的类别、指标填入一份原始资料综合登记表中。
在这个综合登记表中,一般包括下列内容:
①研究对象的姓名或序号;②性别等预先设计好的一些分类标志;③预先设计好的一些分类指标。
(3)数据的表达
数据的表达是将录入的数据按照研究目的的需要,统计出各组中的次数与频率,编辑出统计表或统计图,用图表的形式将隐含在数据中的信息直观地表达出来。
首先,来看统计表的编制。
在教育研究资料整理中,统计表具有如下作用:
第一,可以避免文字的冗长叙述;第二,便于比较各项目之间相互关系;第三;便于总计、平均和其他统计值的计算;第四,便于检查计算错误和项目遗漏。
在教育研究数据资料整理中,统计表一般由以下几个项目构成:
一是序号,要写在表的左上方;二是名称,又称标题,是统计表的名称,应写在表的顶端中央;三是标目,即分类的项目,依照排列的位置有横标目和纵标目;四是表身,即表中的统计数字;五是表注,写于表的下面。
(如下表)
表1 学生学习态度与学习成绩调查表
态度
成绩
努力
不努力
合计
较好
36
5
41
较差
11
27
38
合计
47
32
79
其次,是关于统计图的编制。
统计图的编制要遵循如下规则。
第一,图的标题要简明扼要,切合图的内容,标题文字应由左向右排列,一般写在图的正下方,图的号数写在标题的前头。
第二,有纵横轴的图形,横轴一般表示被观察的现象,纵轴一般表示出现的频数,两个轴都要注明单位。
第三,在同一图形上比较两个事物时,使用的比例要相同。
第四,图中有必要加解释的地方,可用图注加以说明。
图注的文字应简明扼要,字体要小,图注和资料来源应写在图题下方。
图1 英语阅读中各策略使用情况
(图中1代表猜词悟意策略2代表语法知识3代表背景知识4代表概括推理阅读技能5代表阅读技能)
3.教育研究资料的定性和定量分析
教育研究的任务是从表面杂乱无章的现象中,通过偶然的、零乱的现象去看清事物的面貌。
发掘和研究被掩盖了的规律,认识和掌握事物的本质。
为了完成这一任务,就需要对经过整理的丰富事实资料进行分析。
当前教育科研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强调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的结合,数量资料和非数量资料的结合。
为此,在研究资料的分析中,注重采用统计分析与逻辑分析两种方法。
统计分析是把大量的、散乱的数量资料,依据统计的理论和思维方式,对它们进行描述和推断,将研究对象的本质、特征揭示出来。
逻辑分析是运用抽象和概括、归纳和演绎等方法,对丰富的现象资料进行思维加工,从而能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达到认识事物本质、揭示规律的目的。
例如,某一所中学在同类学校中,其教学质量特别好。
我们对它进行研究时,需要先总结出它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中认为是长处和特点的方面,然后一一进行分析,并与其他学校的教学情况进行比较。
从中可以看到,其他一些学校在教学中有着不少与之相同的做法,表明这些做法不是造成该中学教育质量突出的主要因素,是应该排除的特点。
而那些与其他学校显著不同的做法,可以认为是该校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因素。
但是这还是停留在表面现象的认识上,需要经过进一步分析,例如从管理思想、教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教育研究的过程与方法 lj 教育 研究 过程 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