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论文阅读教学情智语文的实施途径人教版新课标.docx
- 文档编号:23847795
- 上传时间:2023-05-21
- 格式:DOCX
- 页数:11
- 大小:23.64KB
小学语文论文阅读教学情智语文的实施途径人教版新课标.docx
《小学语文论文阅读教学情智语文的实施途径人教版新课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语文论文阅读教学情智语文的实施途径人教版新课标.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学语文论文阅读教学情智语文的实施途径人教版新课标
小学语文论文-阅读教学“情智语文”的实施途径人教版新课标
这个工作可让学生分组负责收集整理,登在小黑板上,每周一换。
要求学生抽空抄录并且阅读成诵。
其目的在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爱生活,所以内容要尽量广泛一些,可以分为人生、价值、理想、学习、成长、责任、友谊、爱心、探索、环保等多方面。
如此下去,除假期外,一年便可以积累40多则材料。
如果学生的脑海里有了众多的鲜活生动的材料,写起文章来还用乱翻参考书吗?
(一)让教学富有画面性或场景性
家庭是幼儿语言活动的重要环境,为了与家长配合做好幼儿阅读训练工作,孩子一入园就召开家长会,给家长提出早期抓好幼儿阅读的要求。
我把幼儿在园里的阅读活动及阅读情况及时传递给家长,要求孩子回家向家长朗诵儿歌,表演故事。
我和家长共同配合,一道训练,幼儿的阅读能力提高很快。
什么是教学的画面性或场景性呢?
具体来说,就是教师要善于挖掘文章中可能隐藏着的情感画面或场景,在教学时,根据文本的文字和叙事逻辑,进行创造性发挥,或演绎成一段故事,或编织成一个戏剧性的场面,或描绘成一幅生动的画面,由此让学生走进文本的情感世界。
在创设教学的画面性或场景性时,可采用如下策略:
1.教学语言的画面性。
教师可用一两段富有形象性、画面感的语言,在学生面前展示文本所描写的生动场景。
2.电教手段的情境化。
恰如其分地运用多媒体,在学生面前显现栩栩如生的画面和场景,能增加教学的情境性。
3.引导学生展开合理想象。
视觉是有限的,而想象是无限的。
通过想象,能够把学生带入那如诗如画的场景。
唐宋或更早之前,针对“经学”“律学”“算学”和“书学”各科目,其相应传授者称为“博士”,这与当今“博士”含义已经相去甚远。
而对那些特别讲授“武事”或讲解“经籍”者,又称“讲师”。
“教授”和“助教”均原为学官称谓。
前者始于宋,乃“宗学”“律学”“医学”“武学”等科目的讲授者;而后者则于西晋武帝时代即已设立了,主要协助国子、博士培养生徒。
“助教”在古代不仅要作入流的学问,其教书育人的职责也十分明晰。
唐代国子学、太学等所设之“助教”一席,也是当朝打眼的学官。
至明清两代,只设国子监(国子学)一科的“助教”,其身价不谓显赫,也称得上朝廷要员。
至此,无论是“博士”“讲师”,还是“教授”“助教”,其今日教师应具有的基本概念都具有了。
请看我执教《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教学片断:
家庭是幼儿语言活动的重要环境,为了与家长配合做好幼儿阅读训练工作,孩子一入园就召开家长会,给家长提出早期抓好幼儿阅读的要求。
我把幼儿在园里的阅读活动及阅读情况及时传递给家长,要求孩子回家向家长朗诵儿歌,表演故事。
我和家长共同配合,一道训练,幼儿的阅读能力提高很快。
师: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是什么意思?
要练说,得练听。
听是说的前提,听得准确,才有条件正确模仿,才能不断地掌握高一级水平的语言。
我在教学中,注意听说结合,训练幼儿听的能力,课堂上,我特别重视教师的语言,我对幼儿说话,注意声音清楚,高低起伏,抑扬有致,富有吸引力,这样能引起幼儿的注意。
当我发现有的幼儿不专心听别人发言时,就随时表扬那些静听的幼儿,或是让他重复别人说过的内容,抓住教育时机,要求他们专心听,用心记。
平时我还通过各种趣味活动,培养幼儿边听边记,边听边想,边听边说的能力,如听词对词,听词句说意思,听句子辩正误,听故事讲述故事,听谜语猜谜底,听智力故事,动脑筋,出主意,听儿歌上句,接儿歌下句等,这样幼儿学得生动活泼,轻松愉快,既训练了听的能力,强化了记忆,又发展了思维,为说打下了基础。
生:
朋友的小舟离我越来越远,我只看见长江那滔滔的江水向天边流去。
师:
孤零零的一只帆船越驶越远,最后它的影子消失在水天相接的地方,只看见长江水浩浩荡荡流向天边,它流去的只是水吗?
还流去了什么?
它带去了“我”对孟浩然的思念,带去了朋友的友情。
这种思念啊,就像滚滚的长江水一样永不停息。
你说李白站在黄鹤楼上看着诗人孟浩然离去,看了多长时间?
生:
看到天色已暗了下来。
师:
你说天色暗了,什么地方写天色暗了?
生:
“孤帆远影碧空尽”。
师:
什么地方写天色暗了?
要根据诗来想象,不能离开诗。
(指一名学生)你来。
生:
我根据“孤帆远影碧空尽”这句诗知道了,李白是直到帆船没有了影子之后才离开的。
师:
孟浩然离开黄鹤楼,走啊,走啊,等那个影子都看不到了。
猜猜看,李白在那里站了多长时间?
你猜猜看,用现在的时间,大概用了多长时间?
一分钟,两分钟,十分钟?
生:
可能接近半个钟头。
师:
半个钟头。
有不同的吗?
生:
我认为他看了半天。
师:
看了半天。
(指另一名学生)你认为呢?
生:
我认为他看了半天多。
师:
半天多。
那个船消失之后,李白是不是掉过头就走了呢?
生:
(齐声)不是。
师:
他还在那里看。
他看到什么——“唯见长江天际流”。
他还在那里看长江水滚滚流向天边。
一个小时,两个小时……你这样送过客人吗?
实话实说。
(提问学生,而后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两句诗。
)
师:
他(李白)是用什么方式来送别的?
生:
是用目送。
师:
用眼神、眼光、目光相送(板书“目”)。
就在那里看啊,看啊,这场面是多么感人啊!
(二)紧扣语言“披文入情”
我认为“披文入情”是“情智语文”里有情感性的重要方法和途径,它遵循语文学科规律,能充分体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结合。
所谓“披文入情”,就是紧扣文章的重点理解句子的句面意思,探寻句子的内在情意,体悟作者思想深处的情思,直至走进人物心灵的深处和作者发生情感上的共鸣。
“披文入情”的一般策略有:
1.咬文嚼字品意蕴。
语言文字如美酒香茗一般讲究品评滋味,需在咀嚼、品尝、回味中领略其中的韵味。
2.层层剥笋探情思。
语言,特别是有意味的语言,往往有字面义、字中义、字外义,教师面对这一类文章就需要引导学生层层剥笋,走进语言内在的情感世界。
3.上下关联悟真情。
文章是一个完整的整体,我们读者在阅读时必须上下联系,前后照应,沿着作者思路,体悟到他真正的感情。
请看我执教的《我的战友邱少云》的片断:
师:
很好。
我们就先来学习作者目睹邱少云被烈火包围时内心矛盾痛苦的第七小节(出示写在小黑板上的第七小节)。
请一个同学朗读一、二两句,其他同学思考:
眼看着战友被烈火灼烧,作者的心情怎样?
生:
作者心情紧张。
生:
作者的心情是十分紧张。
我是从“绷得紧紧的”看出的。
师:
理解得准确(板书:
紧张)。
作者为什么这么紧张呢?
“这怎么忍受得了呢”中的“这”指的是什么?
生:
“这”指的是烈火烧身。
师:
这是一团什么样的火啊?
谁能联系第五小节讲讲看。
生:
我从作者当时听到的、闻到的、看到的三个方面可以看出这是一团熊熊燃烧的烈火。
作者听到茅草被烧得“毕毕剥剥”地响;忽然闻到一股浓重的棉布焦味;看邱少云的棉衣已经烧着,火苗趁着风势乱窜。
师:
你回答得很有条理。
是啊,平常我们手指被火柴烧一下都痛得大叫,现在一团烈火包住邱少云燃烧,那是多么痛苦啊。
生:
老师,我认为“这怎么忍受得了呢”不仅指邱少云烈火烧身的巨大痛苦难以忍受,还指作者目睹战友被烈火燃烧的心情也是难以忍受的。
师:
好极了!
你体会得好。
同学们有的能联系上下文来理解,有的能体会出语言内含的意思,这是值得提倡的学习方法。
现在请大家一起怀着极度紧张的心情朗读这两句。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指名学生朗读第三句,思考:
“我”担心什么?
为什么会有这个担心?
)
生:
“我”担心邱少云会突然跳起来,或者突然叫起来。
因为一般人被烈火灼烧时都会叫起来,或者跳起来的。
师:
这是一个原因。
还有吗?
生:
因为邱少云是个“年轻的战士”,经受的考验少,突然被大火包围,巨痛难忍,我怕他会经受不了,会跳起来或叫起来。
师:
这是第二个原因,还有吗?
请联系当时的环境想一想。
生:
“我”产生这个担心,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我们当时潜伏在敌人的眼皮底下,“不但可以看见铁丝网和胸墙,还可以看见地堡和火力点,甚至连敌人讲话都听得见”。
如果邱少云突然跳起来或突然叫起来,就会被敌人发现,那样的话,后果不堪设想。
师:
讲得太好了!
正因为这三方面的原因,所以“我”非常担心。
(板书:
担心。
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
(指名学生读四、五两句,问:
“‘我’为什么不敢看,又忍不住不看”,这是什么心情?
)
生:
这是极度矛盾的心情。
(板书:
矛盾)
师:
十分准确。
“我”为什么不敢看呢?
生:
因为“我”不忍眼巴巴地看着“我”的战友被活活地烧死。
生:
正因为他们是朝夕相处、亲如手足的战友,所以不忍看、不敢看。
师:
那为什么又忍不住不看呢?
生:
因为战友正在烈火中燃烧,“我”不能置战友的生死于不顾。
生:
因为“我”盼望出现奇迹。
师:
这里的“奇迹”指什么?
“我”为什么只寄希望于奇迹的出现,难道没有办法救出战友吗?
生:
这里的“奇迹”指的是“火突然间熄灭了”。
生:
完全有办法救出战友。
课文第六小节写道:
“他只要从火里跳出来,就地打几个滚,就可以把身上的火扑灭。
‘我’趴在他附近,只要跳过去,扯掉他的棉衣,也能救出战友。
”从这里可以看出邱少云扑灭身上的火,保住自己的生命是十分容易的。
师:
那“我”和邱少云为什么都不那样做呢?
生:
因为这样,“我们就会被山头上的敌人发觉,我们整个班、我们身后的整个潜伏部队,都会受到重大的损失,这一次作战计划就会全部落空”。
所以“我”只能盼望出现什么奇迹——火突然间熄灭。
师:
请你们和作者一样,怀着焦灼不安,极度矛盾的心情朗读这两句(学生有感情朗读),这奇迹会出现吗?
生:
这奇迹是不会出现的。
师:
所以最后一句写出了“我”的什么心情?
生:
这句话用比喻的方法,写出了“我”内心极度痛苦的心情。
(板书:
痛苦)
师:
同学们,这小节写了“我”目睹战友在烈火中燃烧,内心紧张、担心、矛盾、痛苦的心情。
老师心中有个问题:
课文明明是写邱少云,为什么把“我”的心情写得这么具体呢?
生:
把“我”的心情写具体就从侧面衬托出邱少云的处境危险。
生:
因为课文是用第一人称的口气写的,他不能直接描写邱少云的心情。
师:
回答得很好。
那你们从作者“紧张→担心→矛盾→痛苦”的心理变化中,体会到了什么呢?
生:
我看出邱少云的处境越来越危险了。
(三)课堂要向学生的问题敞开
我始终认为:
一个孩子会不会思考,是区别他有没有智慧的一个本质问题。
会思考的表现是有质疑精神和问题意识。
这是我上《落花生》一课的片断:
初读课文之后,我说:
“读书最可贵的是能发现问题。
下面请大家拿出笔来,默读课文,把自己不理解的地方画出来,待会儿提出来我们一起学习。
”学生照着指示做。
奇怪的是绝大多数人都是拿着笔做做样子,根本没在课本上画任何记号。
五分钟后,没有人举手提问,都一脸茫然地望着老师。
我有些愕然:
都读五年书了,竟然还不会提一个问题。
我决定,这节课一定要让他们学会提问,而且要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我笑了笑:
“你们有没有不理解的词语?
有就提出来。
我最喜欢勇敢的同学。
谁第一个举手?
”过了好一会儿,终于有一个男生小心翼翼地举起了小手。
“老师,‘茅亭’是什么意思?
”
“你是班上最勇敢、最聪明的同学,你提了第一个问题,了不起,请大家掌声鼓励!
”其他学生的眼里有了一丝羡慕。
“老师,‘新花生’是什么意思?
”
“老师,‘开辟’是什么意思?
”
由于被激励,许多学生开始产生属于自己的“?
”,但都还停留在就词语提问的水平。
我决定打破他们的思维定势。
“你们有没有不理解的句子呢?
”
学生不再像刚才那样茫然,而是陷入了思考。
“‘那天晚上天色不大好,可是父亲也来了,实在很难得。
’这句话我不懂。
”一个女生说。
“你真能干,一下子就找到这么一个重要的问题。
”教师立即把课文的这句话给投影出来,并提示:
“我想,就这句话我们起码可以提三个问题。
你们动脑筋想想看。
我相信你们一定可以提出来。
”
有了明确的“攻击”目标,大家脑筋开动起来了。
“那天晚上为什么天色不好?
”一个男孩问了一个不着边际的问题,引得全班一片笑声。
“老师,在我们家里父亲和我们在一起吃饭是经常的事,为什么这家父亲‘很难得’呢?
”
“真聪明,你联系自己的家庭生活实际提出了很有价值的问题。
”
“那天晚上天色不大好,父亲为什么也来了呢?
”又一个有价值的问题出来了。
“‘可是父亲也来了’,为什么要用上‘也’呢?
”学生开始咬文嚼字了。
“父亲来就是为了吃花生吗?
他还有什么用意呢?
”
一个个精彩的“?
”产生了,一个个脑袋里的智慧被唤醒了。
没有问题,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就不 可能走向深入,对文本的情感体验也不可能深刻。
情智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让学生学会提问、勇于提问、喜欢提问。
我在课堂上常向学生说两句话:
“古人说: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还有不同意见吗?
老师最喜欢提不同意见的同学啦。
”让学生有问题意识还只是第一步。
可惜的是现在的许多教师,就满足于这一步,因此他们的课堂很热闹、很活跃,但缺乏思维的含量。
为什么?
因为他们忘了走第二步:
让学生提有质量、有价值、有深度的问题。
我的许多课,就不仅向学生的问题敞开,更重要的是向学生有价值的问题敞开。
什么是有价值的问题呢?
一个重要的标准,就是它有助于理解文本的核心或深层意义,或者说,绕过它,我们就不能有效地把握文本及其重要细节所包蕴的思想情感。
《落花生》一课中,我为什么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引导学生对那句话提出问题?
因为那看似闲淡的一笔,隐藏了许多必须被揭示出来的信息,比如这一家人是很有文化教养的,“父亲”的异常举止预示着后面谈话内容的重要性。
如果放过这一句,学生就难以理解“父亲”的教诲对于“我们”的神圣性,也难以理解“父亲”教诲的真实含义——不是那样的家庭,不是那样的教养,“父亲”是不可能说出这样克己谦让的人生哲学的。
进而言之,没有这一铺垫,后面围绕“父亲”教诲展开的讨论,很可能就会成为脱离文本、背离文本的瞎编乱造。
让学生学会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就是在让他们真正走进文本,走向智慧。
(四)教学是挑起矛盾冲突的艺术
要让学生学会提问题,尤其是提有价值的问题,首先是老师自己要善于发现问题,发现有质量的问题。
还是我的课:
李白的《赠汪伦》:
读懂了基本的意思之后,我开始带领学生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师:
诗的基本意思懂了,但大家还没有真正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
读这首诗你有问题吗?
你们讨论讨论。
(生小组讨论)
师:
交流一下,能够发现问题的同学有双慧眼、火眼金睛。
(指名问)你发现什么问题?
生:
桃花潭水深千尺,为什么比不上汪伦给我的情意?
师:
这是个问题,还有不同的问题吗?
生:
既然李白舍不得离开汪伦,他为什么要离开呢?
师:
没有不散的宴席,朋友之间总是要离别的。
(竖起大拇指)好的,能够发现问题比发现不了问题总是要好。
(指名问)你的问题?
生:
汪伦把李白骗过去,为什么他们还能成为好朋友?
师:
我来读诗。
你们能不能再发现一些问题?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李白这时已经来到哪里了?
你的问题是什么?
生:
为什么在李白要走的时候才来送别呢?
师:
(兴奋地)听到没有?
为什么要在李白离开汪伦家,上路之后,来到桃花潭坐到船上,要走的时候,汪伦才来送呢?
为什么早不送,晚不送,偏偏到这个时候才来送呢?
送客你会这样吗?
生:
(齐)不会。
师:
你肯定在家里就送了,是不是?
你们这时候就做汪伦,猜想猜想,展开你想象的翅膀,有哪几种可能?
(生分小组热烈讨论,而后交流。
)
生:
因为这里有汪伦和李白的美好回忆。
师:
什么回忆?
生:
可能因为他们在这里相遇。
师:
汪伦是从桃花潭把李白接来的,所以故意到桃花潭来送他,让李白留下难忘的印象。
你叫什么名字?
生:
冯松。
师:
这是冯家的观点,了不起!
生:
有可能是李白没有告诉汪伦,而后来汪伦知道就急匆匆赶到桃花潭送他。
师:
说明李白是不辞而别。
你叫什么名字?
生:
徐畅。
师:
徐畅,这是徐家的观点。
不同的,我就喜欢听到不同,看你们的小脑袋聪明不聪明。
生:
我的观点是:
我们一般送亲人是在家里送,汪伦故意不在家里送,特别安排走的时候送,这样给他留下非常深的印象,让他记住汪伦这个朋友。
师:
叫什么名字?
生:
我叫殷涛杰。
师:
殷涛杰,真是大脑袋,大脑发达。
这个想象超出一般。
即使没有亲临现场的读者,也不难体会到孩子们思维的火花在如何地闪耀,不难想象出他们那被拨动的心弦在怎样地跳跃。
这里的关键,就是教师引导学生提出了有价值的问题。
听过我这节课的老师说:
当“为什么李白已经走到桃花潭的时候汪伦才来送”的问题抛出后,整个课堂沸腾了。
这个问题虽然是学生自己提出来的,但毫无疑问,我如果在备课的时候没有发现它,学生也不太可能有什么“火眼金睛”,课堂大概就不会如此精彩。
为什么能发现这个前人所未发而又合情合理的深度问题?
换句话说,教师如何才能发现有价值的问题?
“情智语文”告诉我们,所谓要善于发现有价值的问题,就是要能敏锐地捕捉到隐藏在文本中的各种矛盾冲突。
智慧如何体现呢?
要有矛盾冲突。
有的矛盾是学生发现的,有的矛盾是老师挑拨起来的。
送别可以在家里送,在家门口送,为什么李白到了桃花潭边,才急急忙忙赶来送?
这就跟我们的生活情景、生活实际产生了矛盾。
老师引导学生发现这个矛盾,这里面就产生了智慧的火花。
纵观“情智语文”实践得较好的教师的教学艺术,有一个基本的特点:
善于挑动学生去发现各种各样的矛盾冲突,并在理解这些矛盾冲突中启迪智慧、深化情感体验。
我上的《二泉映月》,让学生热泪盈眶,其中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引导学生发现了文本中的一个关键性冲突:
一个中秋之夜,小阿炳随父亲来到二泉边赏月,父亲问他听到什么,他说除了水声什么也没有听到。
父亲说:
你还小,等你长大了,你就能听到许多奇妙的声音。
阿炳长大之后,眼睛瞎了,又是一个中秋之夜,来到二泉边,却只听到了叹息、哭泣、倾诉、呐喊,唯独没有听到奇妙的声音。
“是阿炳的父亲说错了吗?
”带着这个问题,学生走进了阿炳的精神世界,理解了阿炳人性中最光明的东西——跟命运抗争、扼住命运的喉咙去创造世间最美妙的音乐。
许多文本都是多义的,尤其是文学文本,所谓“诗无达诂”。
多义的文本到处隐藏着理解上的矛盾冲突,找到了这些矛盾冲突,就找到了用以教学的有价值的问题,找到了课堂的绝佳切入口,找到了点燃学生思维的火种。
一个对文本中的矛盾冲突视而不见的教师,一个在课堂上不善于挑起学生情感与理智的矛盾冲突的教师,就不是一个好教师,至少是不太优秀的情智教师。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小学语文 论文 阅读教学 语文 实施 途径 人教版 新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