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礼貌语言看中西文化的差异话牛.docx
- 文档编号:23843872
- 上传时间:2023-05-21
- 格式:DOCX
- 页数:7
- 大小:22.87KB
从礼貌语言看中西文化的差异话牛.docx
《从礼貌语言看中西文化的差异话牛.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礼貌语言看中西文化的差异话牛.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从礼貌语言看中西文化的差异话牛
从礼貌语言看中西文化的差异话牛
一、中西文化对“礼貌”一词的解释
“文化”是指一个社会所具有的独特的信仰、习惯、制度、目标和技术的总模式,“文化包括一切人类社会共享的产物。
”它不仅包括城市、组织、学校等物质的东西,而且包括思想习惯、家庭模式、语言等非物质的东西。
简单地说,文化是指一个社会的整个生活方式,一个民族的全部活动方式。
社会学家告诉我们:
一切文化都是独特的,互不相同的。
《辞源》上说:
“礼”是规定社会行为的法则、规范、仪式的总称。
《孟子告子》曰:
“虽未行其言也,迎之致敬以为礼,则就之,礼貌衰,则去之。
”注:
“礼者,授之以礼貌也;貌者,颜色和顺,有乐贤之言”。
尊敬、敬意是现代礼貌的社会功能,强调的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融洽与和谐,消除抵触、促成合作。
于是出现了“礼貌语言”“礼貌行车”“礼貌待人”等礼貌语言。
那么什么样的言语行为是礼貌行为呢?
首先要注意礼貌言语有两层意义:
一是内容上要礼貌;二是表达方式上要礼貌。
内容上要礼貌就是要遵循社会主义的礼貌法则,礼貌待人;表达方式上要礼貌就是使用语言时要尊重听话人,对听话人要有敬意。
西方礼貌又是怎样的呢?
《英汉辞海》中,polite解释的第三条是:
属于高度文化的,或有特点的,表示出有修养、教养、雅致和温文的,有高度的受尊敬的习惯的。
第四条是:
有礼貌的、客气的,有着或表现出,有时是由于真心实意地体贴人,有时只是出于顾全社会礼节的那种体贴,应付得体、尊重、客气或宽厚的。
如politeanswer,有礼貌的回答;politeletter,客气的信。
《牛津英语词典》的解释是:
polite:
polished,accomplished,refined,cultivatedpoliteaofperson;1.inarespectofsomeartorscholarship,2.a)inrespectofgeneralculture,polished,refined,civilized,cultivated,cutured,well-bred,modish,b)ofaction:
espshowingcourteousconsiderationforothers,courteous,mannerly,urbane.总之,中西文化对礼貌的解释都含有行为要礼貌,说话要谦虚,也就是说,言语要礼貌,表达方式要礼貌。
二、从礼貌语言看中西文化差异
不同的文化制约不同的行为,这是一种文化规约。
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思维方式及表达方式也不尽相同。
下面讲一个有趣的故事:
一位50多岁的美国妇女在中国任教,有一位年轻的中国同事请她到自己家里吃饭。
一进门女主人就把四岁的女儿介绍给客人。
小姑娘很讲礼貌,用英语说:
“Goodmorning,Aunt.”她妈妈跟她说过,见了成年妇女要这样问好。
“不对,不能叫Aunt”,妈妈连忙纠正说:
“要叫Grandma”。
“不要叫Grandma,叫aunt好了”,这位美国妇女说。
“那太不礼貌了,您比我年龄大多了,”妈妈说。
美国妇女脸红了,笑笑说:
“就叫aunt吧!
我喜欢这样。
”这位年轻妇女本意是非常讲礼貌的,觉得奶奶这一称呼特别地有礼貌并且尊敬他人,却不知道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对于年龄、称呼持着不同的态度。
西方人喜欢别人说她(他)们年轻,而中国人喜欢别人说他(她)们成熟。
所以就由于一个Grandma把那美国妇女弄得脸红,很难为情,且心中存有很大的不悦。
下面让我们再看一段对话:
一天早晨,一位英国妇女在中国公园里遇见一位上了年纪的中国人,看见他长长的白胡子,就走上前用汉语礼貌地问道:
“爷爷,您几岁啦?
”,老人诧异地看着她,转身对周围的人有点生气地说:
“你们瞧,她问我几岁啦!
几岁啦!
”这位年轻的妇女根本没有想到,自己的问话方式,在中国人看来极不礼貌,且会引起如此强烈的反感。
在中国,这种话只能用来问小孩的年龄,对于上了年纪的老人,应该问“您高寿?
”或“您多大岁数啦?
”;而在西方,不论老人、小孩甚至婴儿都是“Howoldareyou?
”没有任何区别。
上面两个例子,都是说话人本意礼貌,但由于不了解中西文化差异,得到的却是完全不同的结果,听话人认为是很不礼貌的语言。
这种情况的出现,是中西文化的差异造成的,具体表现如下:
1.道德价值观的差异
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他们的道德修养、价值观念也是不同的。
中国人为了表现出自己的道德修养,尊重他人,常常是自卑而尊人。
尊老爱幼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所以当过马路时,常常会看到这样的情景:
一年轻人或小孩扶着一位老爷爷或老奶奶慢慢地穿过马路。
而在西方国家就不同,如果被搀扶着过马路,被搀扶者会认为你瞧不起他,他不中用了,是不礼貌的。
不同的文化背景表现出来的思维方式也是不同的。
当一位中国青年在外国公共汽车上,看到自己身旁站着一位女士时,他连忙起身让坐,并说:
“Pleasehavemyseat”,这女士不但一点都不感激他,反而盯了他一眼,说“Don’tIstandhere?
”,弄得这位青年不知所措。
后来才明白,在一些公众场合,“女士优先”会让女士们认为是一种耻辱,因为妇女已经解放了,和男士地位平等了。
不同民族具有不同的思维方式。
再看下面一例,谈起中国农村时,在华的一些外国人有时问道:
“你们为什么要用peasant一词呢?
农民的社会地位变了,他们不是受到尊重了吗?
”这个问题提得莫名其妙,为什么不能用peasant一词呢?
用了这个词为什么就意味着不尊重他们呢?
究其根源,西方人认为,peasant一词有贬义:
在《新编韦氏大学词典》中:
peasant一般指“未受过教育的、社会地位低下”的人;在《美国传统词典》中是“乡下人、庄稼人、乡巴佬”“教养不好的人、粗鲁的人”的意思。
有这种意思,西方人自然会认为:
在一个强调平等的国家里,为什么把广大农村居民称为社会地位低下、没有教养的人呢?
汉语中的“农民”一词毫无贬义。
我们把“农民”这个词译成peasant时,用的是它的基本意义,指农业生产者,包括农场主,有土地的农民、佃农和雇农。
在中国,夫人、太太,对于结婚女性来说,是觉得非常礼貌的,但对于西方女士来说,特别喜欢被人称为Miss,或者对于年纪大一点的女性,当你分辩不出时,也不能称为Miss,只能称为Ms。
礼貌与人的价值观念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中国传统的礼貌,由压抑的自我价值出发,“自尊而尊人,贬己而尊人”,在称呼中具有鲜明的体现。
例如自称,常常是自贬、自谦(鄙人、小弟、小生);他称,常常是抬高尊人(先生、阁下等),这一点,可以从汉语许多敬语、谦语中得到证明。
而与汉语恰恰相反,西方人崇尚的是个人主义(individualism),提倡自我表现和自我肯定,注重个人利益,争取平等的自由竞争意识。
这种注重个性,肯定个人价值的观念使西方人更倾向于在竞争中求生存,更强调自我价值的实现,强调独立精神。
这和汉民族形成鲜明的对比,所以英语称呼语中的谦语要比汉语谦语少得多。
2.文化习俗的差异
中西文化习俗的不同,在称呼上的差别特别大,也特别显著,现就一些称呼来看看中西文化差异。
英语中uncle表示汉语中四种关系:
父亲的兄弟(伯父或叔叔),母亲的兄弟(舅舅),父亲姐妹的丈夫(姑父),母亲姐妹的丈夫(姨父);aunt同样也表示汉语的四种意思:
父亲的姐妹(姑姑),母亲的姐妹(姨娘),父亲兄弟的妻子(婶子或大妈),母亲兄弟的妻子(舅母)。
英国人对父亲、母亲的爸爸、妈妈通称为grandfather、grandmather,而汉语不同,称父亲的爸爸为爷爷,父亲的妈妈为奶奶,母亲的爸爸为外公,母亲的妈妈为外婆。
英国人对父亲母亲的兄弟姐妹的子女共同使用一个称呼cousin(堂兄或表兄姐妹),而汉语表示就不同,父亲兄弟的儿子为堂兄堂弟,女儿为堂姐堂妹。
英语中称兄弟姐妹的儿子为nephew(侄子,外甥),他们的女儿称为niece(侄女,外甥女),而汉语中表示兄弟的儿子为侄儿,女儿称为侄女,姐妹的儿子为外甥,女儿为外甥女。
英语中的称谓词就只有father,mother,grandfather,grandmather,brother,sister,cousin,nephew,niece几个词,如此贫乏的称呼与中国的名目繁多的称呼形成鲜明的对照。
中国的亲属称呼分得很细很严,男女有别,长幼有序,而且十分重视血缘关系。
以大家庭为美德,常有四世同堂、五世同堂的家庭成为汉民族的骄傲,作为大家效仿的楷模。
在汉语表达上如果叔叔、舅舅、姑姑、姨的称呼不分的话,认为是很不礼貌的。
因为汉文化是以父亲为中心的家庭结构,这种亲属关系是很严格的,父亲这一方的亲属属于自家人,母亲家的亲属是外家人。
例如:
有一小孩见到一孩子父亲的老师,孩子母亲教他称婆婆,这位老师很不悦地纠正,应该叫奶奶。
这位母亲一时没反应过来,后来才明白是怎么回事,那老师认为叫婆婆不是自家人,叫奶奶才是自家人。
而在英国,同样的称呼,得到的是不同的结论。
如有一英国妇女Gina讲述一段自己的亲身经历:
她应邀去参观一家中国的托儿所,她刚走进门,孩子们便一涌而上,喊着“Aunty,Aunty”。
Gina为此而感到十分不悦,她认为她不是孩子的Aunt,怎么这样称呼她呢?
在汉文化习俗里,爷爷奶奶,叔叔阿姨可以称呼非亲属人员,而在西方文化里是行不通的,所以出现了Gina的不悦。
另外,对于讲英语的人,常常用名字称呼别人,如:
Tom,Mary,Bill,Martin等,而不用某某局长,某某主任。
在称呼年龄相近或年长的人时,常听到西方称呼为MissMary,MrsAlice,MrBrow等,不觉得不礼貌;而在中国,年龄相近的人,男人之间应称为老兄、老弟、小弟;妇女之间称呼为大姐、小妹等,年龄相差悬殊的人之间的称呼就更为复杂了,年轻人叫年老人应该为老大爷、老人家、老爷子等,小孩应称老年人为爷爷、老爷爷等。
在西方,常听见小孩称呼年纪大的人为:
HelenSmith,JoeBen等,直接称呼其名字,就连对上级或老师,下级或学生也能直呼其名。
他们的上级和老师不认为这是不礼貌的,反而认为是很礼貌、很尊敬的。
下级或学生这样称呼,正好是对自己待人友好,平易近人的肯定。
这要是在中国,上级会让下级吃不了兜着走,对于学生,老师会狠狠地批评,甚至通知家长,好好教育,有的父母会大声指责,甚至还会抛出几巴掌。
汉文化的称呼应遵循“贵贱有等、长幼有序、男女有别”的礼节。
带有明显的等级差别和身份的规定性,所以常有“陈团长”“黄处长”“朱校长”“周书记”之类。
而英国人是不称BureandirectorJoege乔治局长,ManagerSmith史密斯经理,PrincipleMartin马丁校长的。
在西方,只有少数几个职业或职务用于称呼,如医生,或有博士学位的人称Doctor;有权主持法庭审判的人可称Judge,州长和市长可称Governor和Mayor,但往往只称Governor和Mayor,省出其名。
Professor一词也有类似用法。
另外,军衔称呼也不同,汉语是姓+职务。
如“陈司令”“郝团长”“梁排长”等,在英语中,则用军衔,即军衔+名字,如CaptainJohnson(约翰逊上尉),AdmiralBenjamrn(本杰明海军上将)。
中西文化习俗的差异,在接受称赞时的态度也迥然不同。
在中国接受称赞的人,总是谦虚地说:
“哪里,哪里”“不敢当”“请别这么说”“也就如此”“没什么”等,而西方人很坦然地说:
Withpleasure,Thankyou或Good。
由于中西文化的差异,称呼在使用上有很大的差异,礼貌的称呼有可能变成不礼貌的称呼,如Oldlady,OldMr,等等称呼在西方称呼史上是找不到的。
3.行为规范的差异
汉民族是一个讲礼仪的文明民族,在人与人的交往中,非常注意礼节。
礼貌用语、礼貌待人,随处可见。
走进商店,售货员笑吟吟地说:
“同志,您好!
欢迎您的光临!
”走出商店,礼仪小姐说:
“谢谢您的光临。
”甚至在一些商店进门处的地毯上也印着:
欢迎光临。
在许多的机关、办公楼的进门口,第一眼看到的就是礼貌用语,要求全体人员使用。
这些说明礼貌象征着一个民族的素质、文化,礼貌规范着一个人的行为,这样处处都可听到“请”的声音,“请跟我来”“请这边走”等,“请”就是礼貌的一种表达方式,“请问”“请回答”,在一些话语的前面加上“请”字,在中国语言里就变成了礼貌语,但是由于中西文化的不同,“请”(please)的使用也就有很大的差别。
如某公司经理(外籍),想买一件衬衫,让女秘书(中国人)陪同去商场选购。
买好以后,本该一起回公司了,但秘书想利用此机会买些办公用品,于是对经理说:
Ihavetobuysomethingsforouroffice.Pleasegobacktothecompanyfirst.女秘书这么说,首先没有尊重经理的选择,没有顾及经理愿走还是愿留,就“请求”他先走;其次,即使是同级关系也没有理由对个人行为提出要求,何况秘书是下级,更可能使经理感到领导的尊严受到了伤害,她以为加上一个please就比较礼貌了,但是正好恰恰相反,就因为加了please,使女秘书“话与愿违”。
本来是为经理着想,反而使对方觉得,女秘书请求他先离开她,是为了自己好。
如果为经理着想,就不要用含“please”的请求。
由于行为规范的不同,“请”(please)不是任何时候,任何场合都可用的,要注意一定场合才能用,一定场合不能用,不要滥用。
“谢谢”也是汉民族的一句很礼貌的话语。
“谢谢光临”“谢谢您的指导”“谢谢您的帮助”等,当你在一家餐馆吃了很不可口的饭菜,正在牢骚满腹和老板争论的时候,一声甜甜的“谢谢您的批评”“请多提意见”,弄得你浑身不自在,立即安静下来,很窘迫地走了。
但是“Thankyou”有时也会得到完全相反的结果。
如你非常渴,然后走进一家冷饮厅,一位小姐拿着一张目录走过来,很有礼貌地说:
“Wouldyoulikesomeice-water?
”你的回答是:
“Thankyou。
”小姐拿着目录走开了,你却呆呆地坐在那里等。
起先莫名其妙,然后大发脾气,以为人家瞧不起你。
其实,此时你犯了一个错误,西方人的“Thankyou”,在这里是“你不需要”。
中西文化的差异,也表现在见面时礼貌表现方式的不同。
中国人一见面两人紧握双手,然后手攀肩,或轻轻地对着胸部轻轻地一拳,表示亲热、礼貌。
随着“吃了饭吗?
”“去哪儿”的问候。
而西方人见面时,把右手举过头顶,一声Hi,或Hello,就算见了面,打了招呼。
中国的握手是由古代的嗑头来的。
所以握手是亲热、尊敬、热情、友好的标志,而西方人把握手看成是政客、大亨们的虚伪的礼节。
西方男人之间的见面礼节和男人与妇女见面礼节不同,男人之间的见面总是相互拥抱,相互脸挨脸地亲热一下或迅速地轻轻地接一下吻,以示友好、亲切。
而男人见女士的礼节是,女士将手抬起,男人低头弯腰握住手指轻轻一吻,以示礼貌。
而汉民族会认为此举是不雅,不礼貌,甚至以为下流。
在西方国家里,妇女不喜欢别人抚弄她们的婴儿和很小的孩子,不论是摸摸、拍拍、搂搂或是亲亲孩子,都会让母亲认为别扭,认为无礼的,恰恰相反,在中国,如果主人家有一个小孩,客人或者朋友不过去摸摸、拍拍、搂搂或亲亲,这会让中国母亲很不高兴,认为这人没有一点人情味,不热情、不亲切。
在西方国家里,盯着别人看或看得过久也是不礼貌的,即使是用欣赏的目光看人――如对方长得漂亮――也会使人发窘。
认为是“无礼”而感到气愤。
有一位美国青年妇女,因为常有人盯着她看而决定回国。
她很喜欢在北京教书,对中国和中国人都有深厚的感情,但她实在忍受不了到处被围观的无礼场面。
的确她身材很高大,容易引起过路人的好奇心,但这并不成为无礼围观的理由。
她离开中国时恋恋不舍,但还是提前回国了。
可见,围观对西方人来说能引起多么强烈的反感。
在西方,同性男女一过了童年时期就不能手拉着手,或一个人搭在另一个人的肩膀走路,这意味着同性恋,而在中国,同性男女手牵着手,手搭着肩,肩靠着肩,以示非常友好,非常亲密,表示亲密无间。
站、坐的姿式也是不同的,很讲究的。
中国人站时两脚并拢,身体垂直于地面,坐时应两膝放平,小腿与地面垂直,双手放在膝盖上,上身挺直。
素有“站如松、坐如钟”的说法。
特别在庄重场合,下级对上级,学生对老师。
西方人的姿式比较随便,这在中国人看来是不礼貌的。
综上所述,不同的文化背景,由于道德价值观、文化习俗、行为规范上的差异,对礼貌语言的理解是不同的,就要求我们在与西方各国人民交往时,要全面地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以避免因不了解西方文化而导致礼貌语言使用不当的情况出现,使交往和谐友好进行。
(责任编辑:
郑卫)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礼貌 语言 中西文化 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