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现代文学作品选三.docx
- 文档编号:23840816
- 上传时间:2023-05-21
- 格式:DOCX
- 页数:55
- 大小:568.97KB
新版现代文学作品选三.docx
《新版现代文学作品选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版现代文学作品选三.docx(5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版现代文学作品选三
新版现代文学作品选三
精读散文戏剧部分
陈独秀《本志罪案之答辩书》
一,作家作品简介。
一,作家作品简介.
陈独秀,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发起人和旗帜,中国文化启蒙运动的先驱,五四运动的总司令,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行者,中国共产党创始人和早期领导人之一。
五四时期陈独秀是赫赫有名的大人物,几乎无人不知。
这和他主编《新青年》有关。
1918年12月与李大钊等创办《每周评论》。
这期间,他以《新青年》、《每周评论》和北京大学为主要阵地,积极提倡民主与科学,提倡文学革命,反对封建的旧思想、旧文化、旧礼教,成为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和主要领导人之一。
《新青年》是“五四”反帝反封建的主要舆论阵地、民主主义与社会主义的一面旗帜、革命青年的向导,影响了整整一代人。
在他的呼喊倡导下,民主与科学成了五四运动的主要口号与运动主调,影响极其深远。
他具有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精神。
他对封建主义的批判既深刻又尖锐,是当时的人无谁可比拟的。
毛泽东后来评价他是“五四运动时期的总司令,整个运动实际上是他领导的。
”
陈独秀的观点:
文学之文以情为主,应该华美而不重实用。
他曾有“华美无用之文学”的措辞,所谓“无用”,即无实用之意,并非无价值。
陈独秀提出提出将应用之文与文学之文彻底分家。
应用之文以理为主,应该朴质而有用,清除“阿谀、虚伪、铺张的贵族古典文学”的恶劣文风。
二,内容串讲。
此文发表于“五四”前夕(《新青年》第6卷第1期,1919年1月15日〉,距《新青年》创刊已有三年多时间。
《新青年》杂志所刊登的文章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提倡科学反对愚昧,猛烈抨击封建专制和封建思想文化,极大地震撼着思想文化界。
但所谓“离经叛道、非圣无法”的观点又使杂志遭到了众多的反对和非难,引起文化界的轩然大波。
针对社会上的种种“罪案”,陈独秀特写此文进行“答辩”,申明《新青年》杂志的思想主张与文化立场,表达了从思想文化高度寻找救国之路“断头流血,都不推辞”的决心。
文章开始列出社会上非难本志的两种人,一是爱护本志的,一是反对本志的。
第一种人对于本志的主张,原有几分赞成,本志同人是感谢他们的好意。
“这第二种人对于本志的主张,是根本上立在反对的地位了。
”他们给《新青年》罗列罪名有破坏孔教,破坏礼法,破坏国粹,破坏旧伦理〈忠孝节〉,破坏旧艺术〈中国戏〉,破坏旧宗教(鬼神〉,破坏旧文学,破坏旧政治(特权人治〉等等。
而对这些指责,罪名“本社同人当然直认不讳。
”为什么?
因为“本志同人本来无罪,只因为拥护那德莫克拉西和赛因斯两位先生,才犯了这几条滔天的大罪”.
“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
大家平心细想,本志除了拥护德赛两先生之外,还有别项罪案没有呢?
若是没有,请你们不用专门非难本志,要有气力胆量来反对德赛两先生,才算是好汉,才算是根本的办法。
”
下面针对钱玄同“废汉文”的主张,文章认为这种矫枉过正的“医法”未必不是一种可行的手段,但也承认其议论的“激切”;
下面论述民主,自由的重要性:
西方拥护德赛两先生,闹了多少事,流了多少血,德赛两先生才渐渐从黑暗中把他们救出,引到光明世界。
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表明自己的决心:
若因为拥护这两位先生,一切政府的压迫,社会的攻击笑骂,就是断头流血,都不推辞。
全面否定中国传统文化、崇尚西化是“五四”新文化的一大倾向,这种观点虽可商榷,但从其主流而言,它是向整个封建旧制度和封建思想文化发出的挑战书,对近代中国社会起到了巨大的思想启蒙作用。
三,考核知识。
(一)识记作者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发起者,《新青年》创始人。
(二)结合本文的时代背景,分析本篇的主题。
知识点:
此文发表于“五四”前夕(《新青年》第6卷第1期,1919年1月15日〉,距《新青年》创刊已有三年多时间。
《新青年》杂志所刊登的文章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提倡科学反对愚昧,猛烈抨击封建专制和封建思想文化,极大地震撼着思想文化界。
但所谓“离经叛道、非圣无法”的观点又使杂志遭到了众多的反对和非难,引起文化界的轩然大波。
针对社会上的种种“罪案”,陈独秀特写此文进行“答辩”,回答了封建势力的各种非难,有力反击了封建势力,申明《新青年》杂志的思想主张与文化立场,表达了从思想文化高度寻找救国之路“拥护德莫克拉西(Democracy)和赛因斯(Science)两位先生”“断头流血,都不推辞”的决心。
李大钊在《新旧思想之激战》中也表示“真正觉醒的青年,断不怕你们那伟丈夫的摧残”。
这实际上是新文化运动同人主张的简要概括,表明了输入现代文化观念的坚决性和彻底性。
分析:
《本志罪案之答辩书》陈独秀撰写,为了宣扬倡导民主与科学,哪怕断头流血,都不推辞。
这是坚持反封建文化运动的战斗宣言,也是《新青年》前期思想宣传的基本总结。
“二次革命”失败后中国时局变化使陈独秀深受刺激,他认为在中国搞政治革命没有意义,而欲“救中国、建共和,首先得进行思想革命”。
经过努力,上海群益书社应允发行由陈主编的《青年杂志》。
陈独秀所写的发刊词《敬告青年》是该刊的纲领性文章。
该文开明宗义指出“人权说”“生物进化论”、“社会主义”这三事是近代文明的特征,要实现这社会改革的三事,关键在于新一代青年的自身觉悟和观念更新。
他勉励青年崇尚自由、进步、科学,要有世界眼光,要讲求实行和进取。
他总结近代欧洲强盛的原因,认为人权和科学是推动社会历史前进的两个车轮。
从而首先在中国高举起科学与民主两面大旗。
《新青年》的创刊是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敬告青年》一文则成为新文化运动的宣言书。
《新青年》主张文学革命,受到旧势力的非难。
1919年元旦刚过,陈独秀就以《本志罪案之答辩书》一文,正式打出民主与科学这两面旗,他宣称:
“本志同人本来无罪,只因为拥护那德莫克(Democracy)和赛因斯(Science)两位先生,才犯了这几条滔天的大罪,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
大家平心细想,本志除了拥护德、赛两先生之外,还有别项罪案没有呢?
若是没有,请你们不用专门非难本志,要有气力有胆量来反对德、赛两先生,才算是好汉,才算是根本的办法。
”
陈独秀的“人权”口号发展成为“民主”的口号。
《新青年》拥护的民主和科学两位先生,对中国政治文化向现代转型起了启开蒙昧的开山之工。
(三)分析本篇在构思结构上的特点。
知识点与分析:
文章运思独具一格,文风凌厉振奋。
先承认“罪案”,再明确提出本志所奉行的主旨是“拥护那德莫克拉西和赛因斯两位先生”〈即民主和科学〉,并且通过分析拥护民主、科学与所犯“罪案”的关系,从而论证了杂志同人思想主张的坚决和社会所责难的“罪案”的无效。
冰心《寄小读者》
一,作家作品简介。
冰心,原名谢婉莹,笔名冰心,取“一片冰心在玉壶”之意。
著名诗人、作家、翻译家、儿童文学家。
冰心是世纪同龄人,一生都伴随着世纪风云变幻,一直跟上时代的脚步,坚持写作了七十五年。
她是新文学运动的元老。
她的写作历程,显示了从“五四”文学革命到新时期文学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的伟大轨迹。
她开创了“冰心体”的文学样式,进行了文学现代化的扎扎实实的实践。
她是我国第一代儿童文学作家,是著名的中国现代小说家、散文家、诗人。
她的文学影响超越国界,作品被翻译成各国文字,得到海内外读者的赞赏。
在作品风格上,冰心以文字柔和、清丽见长。
梁实秋评价冰心工于散文、小说而短于诗。
冰心女士散文的清丽,文字的典雅,思想的纯洁,在中国是独一无二的作家了。
冰心体也被茅盾称为“繁星格”“春水体”。
冰心散文的语言“清丽”、“典雅”。
她善于提炼口语,使之成为文学语言,她能把古典文学中的辞章、语汇吸收融化,注入到现代语言中去。
远在“五四”初期,冰心就以语体白话文从事创作。
在行云流水般的行文里,在引诗援典或遣词造句中,时而出现某些文言词语。
然而,并非文白相加,而是经过精心提炼、加工,使之相互融合,浑然一体,形成独特的语言艺术:
即凝炼明快清新婉丽,都带有浓重的抒情性,给人以如诗似画的美感。
其错落有致的长短相间的句式以及排比等的切当穿插,更增强了语言的音乐性。
广大读者对这种语言交口称赞,以致把后来的既表现出白话文的流畅、明晰,又有文言文的洗炼、华美的语言,统称之为“冰心体”语言。
二,内容串讲。
《寄小读者》最初题名为《给儿童世界的小读者》,是1923~1926年冰心留美期间为《晨报副刊》的“儿童世界”专栏所写的通讯。
计29篇。
《寄小读者》可以说是中国近现代较早的儿童文学作品,冰心女士也因此成为中国儿童文学的墓基人。
冰心用通信的模式,采取和小朋友谈天的亲切口气,赞美自然、祖国、母爱,文笔清丽、优雅,童心雅趣跃然纸上,冰心的“爱的哲学”,在《寄小读者》中得到充分表现,以爱融化冰封的灵魂,以爱传递耀眼的光芒,优美文笔与澄净心灵的完美结合。
本篇为第七篇。
它的前六篇主要是记叙赴美时从北京乘火车到上海之间的所感所见。
这第七篇所记的则是从上海换乘邮船后的见闻与感怀。
作者称它“算是沿途书信的小序”。
第一篇,1923年8月20日写于日本神户。
开篇从送别写起,以离情别意为思念祖国、亲朋作了感情上的铺垫之后,总写了海上头三天的清新而活泼的生活:
除了就餐,便是随意散步和游戏,像小孩子似地套圈子、抛沙袋,并“乐此不疲”。
何以如是?
唯一的原因是海使“我”童心来复,唤起了童年的回忆。
童年冰心是在海滨度过的。
以自幼爱海的童心观海、状海,自当美丽非凡而又牵魂动魄。
如是描写,既讴歌了童心,又为写海定下了赞颂与抒怀的基调。
对于瞬息万变的海景作者又不是整日逐时加以描绘的,而是依次地写了三日内的不同角度的夕照下、夜半中的水上风光。
十七日下午启航,过了高丽界,已时至傍晚。
海平如镜,蓝极绿极。
斜阳的金光又长蛇般地“自天边直接到栏旁人立处。
上自穹苍,下至船前的水,自浅红至于深翠,”五光十色,变幻无穷。
这夕照下的空灵妙景宛如色彩和谐,意境幻然的巨幅油画,可它却是用文字描绘出来的,读来不能不令人佩服于作者的笔力。
十八日夜,正值牛郎织女双星相会之夕,银河横空,照到深黑的海上;空中繁星闪烁,水面波涛吟啸。
这又是一番迷人而难言绘的海上夜景。
十九日夜已抵神户,船徐徐而停。
此刻,天上的月光、星光与岸上的灯光遥相辉映,环山周行的火车还不时地闪现一串“光明”。
这里虽未再写海,而船停泊于海,“我”自然可见那来自天空、岸边的诸种“光明”如何倒映于海中。
“我”的眼前真个呈现了难得看到的“璀璨的世界”。
这“世界”实际也就是海滨码头一景,只是对海的描绘运用了“潜台词”般的暗写手法罢了。
连写三次海景,却不觉得重复、拖沓,倒有简洁明快、层层出新之感。
一写中,“我”心情振奋,因“自少住在海滨”却少见如此奇美的海上景致。
二写中,写“我”由遥望远空银河与“听得楼栏下人声笑语”而触景生情:
“忽然感到家乡渐远”,刚刚平复的离愁骤然再起。
游兴既尽,景观再美,心中也“只有惆怅”。
三写中,写到许多旅客离船上岸,“舟中寂然,今夜没有海潮音”,静极之中“我”“心绪忽起”:
想起母亲,忆起北京。
心情的沉重致使“不能再写下去”。
以此收束全段、全篇十分自然,且能赢得读者的共识与共鸣。
第二篇写于一个多月之后的意大利慰冰湖畔。
它以写湖为主做了综合性的描绘与品评。
全篇仍以“我”的感情为线索,物我相合,情景交融:
朝阳下“我”转过草坡,穿过深林来到湖滨,席石而坐,为的是找这幽静之处给心爱的小朋友写信。
面对水上闪烁着的点点银光和彼岸“花园里亭亭层列的松树”等异国风光,不禁感到自己“已在万水之外”。
满怀乡情“伸开纸,拿起笔”对“久违”了的小读者确实有“许多话不知从那里说起”,而面前“一声声打击湖岸的微波”“似乎要求我将她介绍给我的小朋友”,这就自然地表露了绘景的目的及其感情基础。
湖上风光仪态万千,在作者笔下更是美不胜收。
“湖上的明月和落日,湖上的浓阴和微雨,我都见过了。
”它们各自的独特风彩自不待说,仅把“我”每日黄昏泛舟游湖时所看到的极其柔媚的美景“介绍”一二,就足以令人陶醉了:
“舟轻如羽,水柔如不胜桨”,岸边树叶呈红绿黄白各种颜色,一丛丛倒映于水中,“覆盖了半湖秋水”,夕阳之下极其艳冶、喜人。
前一篇极写海之美,本篇极写湖之美,湖海之间究竟“爱那一个更甚?
”作者以设问作答自然地引出了对两者的品评与对比:
湖是“海的女儿”,它们有相同处,也有相异的地方。
就“异”而言,“海好像我的母亲,湖是我的朋友。
我和海亲近在童年,和湖亲近是现在”。
海深阔无际,“她的爱是神秘而伟大的,我对她的爱是归心低首的”。
湖有许多红花绿枝为衬托,“她的爱是温柔妩媚的,我对她的爱是清淡相照的”。
这种对比深刻而又贴切。
正是这种对比以及贯穿始终的感情线索使得这写海、写湖的两大段浑然融汇、连成一气的。
《通讯七》做为一个整体,虽写自日本、意大利却毫未涉及这些异国的社会意识,更无崇拜、依恋“乐而忘返”之意,倒是溢满爱国思乡之情,体现了写景抒情散文最为宝贵的思想意义与美学价值。
三,考核知识。
(一)识记作者代表作《寄小读者》《南归》《樱花赞》;
(二)简析本文赞美母爱,童真,大自然的主题。
知识点与分析:
《寄小读者》是一本书信体散文集,冰心1923年至1926年旅美期间所写。
贯穿全书的主题是冰心早期创作中一以贯之的“爱的哲学”,即歌颂母爱(及亲人、朋友之爱)、童真和大自然。
《寄小读者(通讯七)》也鲜明表现这一主题。
上半篇主要写海景,有空灵妙景,有海空夜色,有月、星、灯光交相辉映的璀璨世界。
下半篇主要写慰冰湖:
写岸上树叶在湖里的倒影,写柔和不胜桨的湖水,写落日映照下的湖色,处处和海景形成鲜明对照。
倾注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真切爱心。
每个画面都不是单纯的景物描写,而是把自己的感情倾注其间,浸透着童年记忆、浓浓乡愁和对缱绻(千权)母爱的怀想,给作品抹上了一层浓郁的抒情色彩。
文章最后更将海比作母亲,“我对她的爱是归心低首的”;将湖比作朋友,“我对她的爱是清淡相照的”。
在这里,母爱、童真和自然美浑然一体,凝练成真善美统一的艺术世界。
流贯于景物描写中的是作者离别家乡、亲人的离愁别恨和怀念亲人的沉重感情。
在作品下半篇中,作者把母爱和对大自然的爱融合。
通篇是一个童心未泯的大姐姐对小孩子的亲切交谈,流露的是对童真的赞美。
(三)结合主题,分析本篇融情入境,情景相生的抒情特色。
知识点:
作品的抒情色彩主要表现在融情入景,情景相生。
上半篇写变幻无穷的海景,下半篇写温柔艳冶的湖光,每个画面都不是单纯的景物描写,而是把自己的感情倾注其间,浸透着童年记忆、浓浓乡愁和对母爱的怀想,给作品抹上了一层浓郁的抒情色彩。
文章最后更将海比作母亲,“我对她的爱是归心低首的”;将湖比作朋友,“我对她的爱是清淡相照的”。
在这里,母爱、童真和自然美浑然一体,凝练成真善美统一的艺术世界。
分析:
本文是冰心旅美期间所作,主要描写了海上航行的见闻以及在慰冰湖旅行的感触,同时也表达了作者远离家乡,对祖国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与《寄小读者》中其他作品一样,以一个童心未泯的大姐姐的姿态与小朋友们亲切交谈,字里行间流露出对童真的赞美。
作者对大自然的爱充满人间情怀。
在作者笔下,大自然具有人的灵性。
景因情之融入而更美,而蕴含有丰富的情感内涵。
这种融情入景,情景相生的艺术特点,使作品具有抒情诗的韵味和风景画的情致;而笔调的轻倩灵巧,语言的清隽流丽,既有白话通俗流畅的特点,又有古典文言精练雅致的长处,形成了冰心散文与众不同的特点。
(四)本文的语言风格。
知识点与分析:
这是一封写给小朋友的书信,平等、坦诚交流的文风体现了作者发现、尊重儿童独立人格和精神需求的儿童观,闪烁着“五四”精神的光芒。
文章语言轻灵隽丽,笔调柔和细腻,既有白话通俗流畅的特点,又有古典文学精炼雅致的长处,别具一种清新的韵味。
鲁迅《死火》
一,作家作品简介(略)
二,内容串讲。
当年五四运动爆发,如平地起惊雷,新思想迅猛传播,试图唤醒这片麻木死寂的古老大地,而如今“五四”退潮,轰轰烈烈的运动终究无法从根本上撼动顽固的旧世界,四处依然弥漫着死亡的惨白和腐朽,而当初和鲁迅先生站在同一阵线的伙伴,很多也被现实消磨了棱角,选择向旧世界妥协,鲁迅又一次体验到被背叛的痛苦滋味,“后来《新青年》的团体散掉了,有的高升,有的退隐,我又经验了一回同一战阵中的伙伴还是会这么变化,并且落得一个‘作家’的头衔,依然在沙漠中走来走去”这一时期的鲁迅,正处于理想与现实、前进与彷徨、希望与绝望的矛盾之中,《野草》真实地记录了他精神探求的苦闷和心灵呼唤的声音。
《死火》选自《野草》,创作于1925年。
在此文中鲁迅先生充分发挥其独一无二的艺术想象力,为读者呈现了“死火”这一独特的意象和一个奇异的梦境。
文章一开始,便是“我梦见自己在冰山间奔驰”。
文章接下来为我们呈现一个梦境的全景——“这是高大的冰山,上接冰天,天上冻云弥漫,片片如鱼鳞模样。
山麓有冰树林,枝叶都如松杉。
一切冰冷,一切青白”,然后“我”又忽然掉入冰谷中。
这里一切凝固,一切冻结,天地间唯有青白这种死亡的颜色,一片死寂。
“天地如此静穆”,“我”该算是这个全景中唯一的活动的事物。
这里,“冰山”“冰谷”象征着旧世界,“我”独自在冰山中挣扎,又不得不身陷于“冰谷”(旧世界),梦境一方面强调“冰山”“冰谷”的极致强大极致冰冷,另一方面又凸显“我”作为动态事物的存在,而且是唯一存在。
一个时代的先驱者相对于他所处的时代总是超前的,志同道合之人难觅,这决定了他们无法摆脱孤独寂寞的命运。
因而在《死火》中,鲁迅创设梦境,并借助梦境的形式,踏上通往灵魂深处的路途,自己与自己对话。
梦境中,“我”坠入冰谷,在一片青白冰冷的死亡冰谷中,脚下却有火焰在,“红影无数,纠结如珊瑚网”,那是生命的颜色,生命的象征。
梦境是现实处境的反映,既然死寂的世界依然有生命的颜色,而“冰谷四面,登时完全青白”,一切又恢复到死气沉沉的模样。
突然“我”身上又喷出黑烟,“冰谷四面,又登时满有红焰流动,如大火聚,将我包围”。
此处,整个场景经历了由明到暗又由暗复明的变化,由生到死又死而复生的曲折,体现了鲁迅内心的矛盾与挣扎。
下面描写“我”碰见“死火”,与“死火”展开了一段关于困境中抉择的哲学对话。
死火告诉我,他被遗弃在冰谷里,如果再得不到温热,就将“冻灭”。
我表示愿意将死火带出冰谷,让它永得燃烧。
死火回答说:
“那么,我将烧完!
”这就是说,死火所面临的是一个“冻灭”与“烧完”的两难选择。
在人类社会里,每一个人都只能在“冻灭”与“烧完”之间作出选择。
也就是说,无论是努力奋斗(“烧完”),还是什么事也不做(“冻灭”),最后的结局都是“死亡”(“灭”、“完”),这是任何人都不能避免的命运。
但是,“冻灭”与“烧完”两种选择之间,就不存在任何区别呢?
不是的。
尽管最后的结果都是“灭”(“完”),但在“烧”的过程中,毕竟发出过灿烂的光辉,并给人类带来光明,那怕是十分短暂;而“冻”的过程中,却是什么也没有。
也就是说,价值与意义,不在于“结果”,而体现在“过程”。
因此,死火最后作出的选择是“我就不如烧完”这是一种重视“过程”(的意义与价值),而不顾“结果”的人生哲学(与选择)。
“死火”渴求得救,渴求温暖,渴求生命力的发扬。
最后“死火”决然地“跃起”,和“我”一同冲出冰谷,“他忽而跃起,如红彗星,并我都出冰谷口外”,一掷他身内的全部热量,通体“烧完”,与对手同归于尽——摧毁旧的世界。
而我与死火的反抗却遇到了“大石车”“有大石车突然驰来,我终于碾死在车轮底下,但我还来得及看见那车就坠入冰谷中。
”终于被碾死,但是我却大笑,“‘哈哈!
你们是再也遇不着死火了!
‘我得意地笑着说,仿佛就愿意这样似的。
”
三,考核知识。
(一)识记作者代表作散文诗集《野草》杂文《坟》《二心集》《且介亭杂文》;
(二)分析本篇是如何通过我与死火的对话表现主题的。
知识点:
五四退潮后,“《新青年》的团体散掉了,有的高升,有的退隐,有的前进”,鲁迅成了“布不成阵”的游勇,孤军奋战,荷戟彷徨。
《死火》正是他处于裂变时代内在感情哲理化和诗化的结晶。
作者大胆运用艺术想象,借用“梦”的形式,创造出死火这一特殊的意象和冰山、冰谷的意境来逼视自己灵魂的最深处,显示出特有的“鲁迅哲学”。
“我”与死火的对话本质上是鲁迅内心交织的两种声音,探讨的是生与死以及生存价值的问题。
死火处在或冻死或烧完的悖论之中,而不管选择走出冰谷或留在冰谷,结局都是毁灭。
面对这根本性的生存困境,“我”与死火仍要抗争,一个说:
“我要出这冰谷”,一个说:
“不如烧完”。
死火的生存困境以及绝望的选择,都注入了鲁迅本人悲凉的生命体验,但从根本上说还是呼唤一种被冻灭的热情重新燃烧、呼唤一种有行动的生活,尽管对结局不存幻想和希望。
结局是“我”和“死火”的反抗遇到了大石车,终于被碾死,但“我”却大笑,不仅是因为眼见“大石车”(黑暗势力的象征)的毁灭而感到复仇的快意,更因为“我”在死亡的预见中感受到斗士才能有的幸福体验,而死火以此超越永恒生存困境,“再也遇不着”了。
(三)分析死火的意象涵义。
知识点:
文章有多重意象,虽奇诡、幽幻,但恰恰成为鲁迅所独有的心灵探寻的象征。
冰冷、青白的冰山、冰谷既是死寂的外部世界在鲁迅心灵上的投影,又是鲁迅虚无心理和孤独感的象征。
受到温暖可以复燃、有自己坚定目标的“死火”与“我”可视为鲁迅自身灵魂的两个侧面,象征着被冻灭的热情和希望。
可见,冰与火、冷与热这两种不相容的东西在鲁迅的心中同时存在,表达了鲁迅既希望而又绝望、既绝望而又反抗绝望的极为矛盾的内心世界。
分析:
《死火》一文,鲁迅先生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孤独的“做梦人”的形象,因为被背叛的孤独,知音难寻的孤独,依然独自挣扎的孤独,唯有托梦境反射现实处境,唯有托梦境折射直抵灵魂,表达自己在孤独中绝不妥协的决心,甘愿同归于尽的悲壮。
“死火”象征着觉醒的青年;是一个有着卓越的创造力、丰富的想象力,又有抑制不住的生命力冲动的人的恰切的象征。
也可以理解为代表具有某种特定思想状态和精神品质的人,如革命的先躯者;也可以理解为因为生命力得不到发扬,曾经苦闷、寂寞、彷徨,冷却了对未来的希望,而那不容泯灭的激情理想,又重新燃起,并决心拚战,直至牺牲,但愿把光和热献给人们和未来世界。
“冰山”“冰谷”象征着当时的社会环境;是严酷而可怕的人生之渊的象征。
“大石车”象征黑暗的统治势力;
(四)分析本篇意象丰富,想象诡秘的艺术特色。
知识点:
文章视觉形象丰富而奇特,红、白、黑的色彩组合单纯而浓重,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
文章风格含蓄诡秘,意识的跳跃性强,其间有很多不可确定的模糊概念,因而体现出多层次多侧面的思索含义。
分析:
散文诗是非常个人化的体裁,强调的是个体的情感体验,直指作者的灵魂深处。
作为鲁迅先生的唯一一部散文诗集,《野草》素以难解读著称,盖因这些短小精悍的文字背后隐藏着鲁迅先生极为复杂的内心世界,
《野草》中的许多篇章是以“梦”的意象来展现的。
“梦”表面上是一种非现实的表达手段,实际上是鲁迅有意为之的意象选择。
正是由于现实世界与生命体验之间的对立冲突与表现形式与内容之间形成错位,鲁迅不得不以反现实化的“梦呓”的方式寻求不被压抑的自由与真实。
借助一个梦境编造一个故事,制造一种气氛,再在这个故事的外衣下,传达一个不是故事本身,而是隐藏在背后的内心世界的思绪。
《死火》采用这样完全用非常荒诞的,现实中不存在的,也不可能发生的故事,传达或暗示自己意志。
周作人《苍蝇》
一,作家作品简介。
周作人,新文化运动中是《新青年》的重要同人作者,“五四运动”之后,与郑振铎、沈雁冰、叶绍钧、许地山等人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并与鲁迅、林语堂等创办《语丝》周刊。
抗战后,因曾出任汪精卫政权华北政务委员会委员,和日本人在文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新版 现代文学 作品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