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课前预习效率不高的原因与分析.docx
- 文档编号:23839220
- 上传时间:2023-05-21
- 格式:DOCX
- 页数:17
- 大小:30.24KB
中学生课前预习效率不高的原因与分析.docx
《中学生课前预习效率不高的原因与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学生课前预习效率不高的原因与分析.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学生课前预习效率不高的原因与分析
中学生课前预习效率不高的原因与分析
新的课程标准下,要想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正确的实施课前预习是必不可少的.如果课前预习的好,课上同学门带着问题进入课堂,就会有一种想学、想问、想练的良好心理,课上老师所讲的重点难点就会被同学们所领悟,激发了学生的自主探索和求知欲望. 但在实际调查中,中学生课前预习率并不高,大约只占20%左右。
我们还有70%-80%的学生没有预习的学习习惯,不重视学习中的预习。
即使有预习的同学还有很大一部分不知具体如何做预习,或者是在应付老师检查所做的预习,没有实际效用。
原因何在呢?
数学真的不需要预习吗,还是与预习什么有关,我们根据调查,发现以下原因。
其一,大部分学生不知道预习什么。
学生预习重结论轻过程
我们通常说到的预习,一般是指教师布置给学生任务,是一种超前的学习活动。
倡导预习者认为,如果学生在听课前进行预习,把要学习的内容大致看一下,课内就可以带着预习时的疑点、问题和存在的困难有重点的去听课,从而增强了听课的目的性,减少了盲目性,这种出发点是好的。
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学生预习往往缺乏教师的指导,学生预习数学时大多沿袭语文的方法,重记忆轻理解,囫囵吞枣,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本应由学生自己独立思考,由学生个体建构的过程都被书本代替了,即使课本上提出问题也往往是自问自答,学生只需记忆,无需思考,更不会去探究,不能经历知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不能经历问题的建构,不会产生建构性学习和理解。
学生失去了自己独立探索的机会,不能获得科学探究的经历。
使数学预习成为夹生饭。
有些学生即使预习,也只是把书上的黑体字下面画上波浪线,而跳过一些推导性思考性的问题,也就发现不了什么难点和疑问。
1.2预习让学生探究失去兴趣
数学学习不同于其他学科,它的每个内容都有可能激起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
学生在不断的尝试中探究解决问题的途径,在获得正确结果中获得成功的愉悦感,这也是数学吸引学生的最大魅力。
由于预习,学生已经已经知道了要学习的内容和结论,学生对思维的过程、运算的过程、推理的过程显得很不在乎,于是不再愿意跟随老师‘慢慢的经历困惑、探索、比较、分析、综合的思维推导’长此以往,影响了学生对新知识的探求和对新知识质疑的兴趣,表现为对老师精心创设的问题情境和探索情景没有兴趣,使之不能发挥原有的作用。
实际上,课前预习是每个老师都要求学生做的。
只是由于具体操作方法不当,或流于形式,或走马观花 。
甚至有的老师认为:
数学教学如果预习,必然会影响老师带领学生探究的过程,不预习探究的效果可能会更好。
针对上述问题,结合最近学习的“学案导学法”的启示,我们改进了课前预习的方式,即针对学生将要预习的每一节新课,教师精心设计一个学案。
这个学案是整个课前预习尝试的核心,要求重点突出,难点分散,达到启发和开拓学生思维,增强学生学习能力的目的。
一、学案的设计要求
①学案的设计应紧扣教材,从整体上体现教材的知识结构和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尽量一课时一个学案,以便控制学习总量,使学生明确目标,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前预习效益。
②学案的设计有启发性,对教材中的难点要有适当的提示,配以一定数量思考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在一个个问题的解决中培养学生的能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③问题设计应有层次性、梯度性,应根据学生对问题的认识逐渐加深。
做到循序渐进,使学生意识到,要解决教师设计的问题不看书不行,看书不看详细也不行,光看书不思考不行,思考不深不透也不行。
这样学生就能真正从教师的设计的问题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会看书,学会自学。
④学案的设计要让每个学生都学有所得,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这个学案是整个课前预习尝试的核心,既是老师的指挥棒,也是学生的领路灯,又是老师和学生之间沟通的桥梁。
我把所制作的学案分为三个部分:
(1)导学问题
(2)尝试探究 (3)问题反馈.
(1)导学问题 本部分紧扣课本设计1-3个问题,这三个问题既要覆盖课本的核心内容,又要分出明显的梯度。
第一个问题的答案一般在课本中能找到,保证95%以上的同学能做出正确的解答。
视预习内容的难易,至少设计一个需要动脑筋去思考整合课本内容才能给出解答的问题,这个问题是学案的关键部分,不能太难,若大部分同学都做不出,一来失去了作用,二来易挫伤学生的自信心;不能过易,太容易解出,也不能达到锻炼学生的目的。
这个问题最好设计为一题多问,前面问题是后面问题的导引,不知不觉中引领学生上升到一定的高度。
有时,遇到稍难的内容,教师估计学生预习有一定的难度,可以在所设计的问题中,适度给出部分疑难的解答,抛砖引玉。
(2)尝试探究 本部分是对学生预习效果的一种自我检测。
一般设计1-3个与预习内容相适应的题目。
前2题的难度系数要低,在0.8左右,第3题的难度系数在0.6左右,最好是与前面所学重要内容相关的综合题,题目的总体难度要明显高于课后的练习。
(3)问题反馈 主要反馈两类问题,一是学案所列出问题中学生疑惑不解的问题,二是学生在预习中讨论、交流产生的疑难问题。
前两个部分实际上是教师指导学生如何进行课前预习,应该掌握哪些知识点,后一反馈却是学生告诉老师课堂上该讲述什么内容。
至于如何讲述,就看各位教师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了。
二、实施方法
它要求教师将预先编写好的学案,在课前发给学生,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带着问题对课文进行预习在学生预习自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要指导学生自学的方法。
告诉学生学案中哪些内容只要略读就能掌握,那些内容应注意知识前后联系才能解决等等。
让学生逐步理解掌握教材。
第二,教师应要求学生把预习中有疑问的问题作好记录,为上课做准备。
这样做,一方面能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另一方面,又能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和正确的预习方法,而良好的预习习惯和正确的自学方法一旦形成,往往能使学生受益终身。
总之,课前学生的自主学习是预习重要环节,其实施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效果和实施。
因此,教师必须高度重视。
值得注意的是,在学生讨论交流过程中,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紧扣教材、学案,针对学案中的问题展开讨论交流,避免草草了事或形式主义.
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追求让学生学到什么,更重要的是要指导学生学会学习。
数学课前预习是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和独立学习能力的有效方法。
要持之以恒地坚持、发展、完善数学课的课前预习,课前预习看似小事,处理得当,就是教研教改的先锋;直接影响后续的课堂教学方式和教学效果,涉及教师的教学理念和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真正做到了还课堂于学生,真正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他们预习自学的能力,让“授之以渔”转化为“用之以渔”,使他们终身受益。
我们根据学生的特点,制定了不同年级学生应达成的行为指标:
七年级进行预习习惯及积极性的研究;八九年级进行学生预习方法、能力与效果的实践与思考。
七年级:
1、能按老师的要求主动完成好预习作业;
2、通过预习对学习产生兴趣,觉得学习不难;
3、每天能将自己的学习资料进行整理,以便查找;
4、针对预习时的疑难能主动和同学探讨、交流。
八、九年级:
1、通过预习,自主解决一般问题;
2、具有一定的质疑能力;
3、课外查找资料,并能进行有效筛选;
4、对自己的学习有信心,进行主动预习
三、课前预习的任务
1、初步理解新教材的基本内容和思路;
2、复习、巩固和补习有关的旧知识;
3、找出新教材中自己不理解的问题;
4、尝试做课后练习;
5、适当做预习笔记。
做笔记要看时间而定,如果预习时间有限,可以把对教材内容的认识、收获或疑点、难点简要地写在书的空白处。
如果预习时间充分,可以选重点做在笔记本上。
笔记的主要内容是:
①将预习中自己已经理解的问题有条理地写下来;②将预习中自己无法解决的疑点、难点整理出来,以便向同学、老师请教;③记下在预习中自己对教材的重点的预测和估计。
预习笔记的好处是:
可以使自己对新知识的认识更深刻更全面,甚至有独到发现。
做笔记时要注意:
①选择重点学科做预习笔记;②笔记本上可适当留些空白处,以便上课时随时补上老师讲的重要内容。
四、预习的做法和方法
1、要“读进去”
细读、深思,发现问题、提出疑点。
2、手脑并用,阅读与划、批、写、注相结合。
划——划出层次,找出重点;批——眉批,把自己的体会、看法写在旁边;写——将自己不懂的地方(无法解决的难点、疑点)整理出来;注——在教材上将疑难处(造成阅读、理解障碍的地方)用明显的记号标出来。
3、预习后想一想
(1)下节课老师要讲什么(即学什么)?
自己懂否?
⑵相联系的旧知识是什么?
自己是否掌握?
⑶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需要上课时重点解决?
⑷要准备什么资料、文具?
4、方法参考
探索尝试读书法:
即边探索尝试边阅读或边读边练的读书方法。
对教材中提出的问题,不是直接看书中的解答,而是自己尝试着运用已有知识去分析、解决。
能解决的,就跟课文中的比较,从中获得补益。
不能解决的,就看课文中是怎样解决的,这样可以开阔思路,提高独立思维能力(已动了一番脑筋,再看就记得扎实,知道自己的思路还有哪些没有疏通之处,还应掌握哪些解题方法等等)。
五、预习应注意的问题
1、预习不要全面铺开。
2、要根据学习计划可提供的实际时间来进行预习。
3、对自己擅长的学科可以不预习或少预习。
二、课堂主动学习
英语课堂教学是师生双边活动的过程。
学生不仅是知识的接受者.更要成为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
在教学中如何让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如何把学生置身于活跃的语言的环境中显得尤其重要。
1.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
英语作为一门外语。
没有语言环境是难学好的。
因此为学生造就良好的语言环境是广大英语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任务。
首先,教师应从课堂用语、课堂导入等上下工夫,全方位地造就语言环境.激励学生开Vl说英语,让学生主动领会、感知课文内容。
例如,我在教授《高中英语》第二册“IHaveaDream”一文时,充分利用马丁·路德·金的原声录音,在课堂上反复放给学生听.听了以后采取提问、讨论、复述等方式鼓励学生开口。
然后以“IHaveaDream”为主题让学生谈谈自己的理想,很多学生能用课文中的新词汇、短语和句型来表达。
这样学生有了感受和欣赏语言的机会,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2.精心设计课堂用语。
作为课堂教学的引领者,教师的语言组织是架起课堂教学的桥梁教师应该以流利、娴熟的语言去感染学生,使他们乐学、愿意学。
我认为教师的课堂用语的设计应该充分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突出课题主题,高中英语教材的编排每个单元突出一个主题内容。
教师的语言组织应该围绕该主题去思考、备课.教师的语言组织应该贯穿于课堂始终。
(2)所提的问题具有代表性、广泛性。
因学生的基础参差不齐,英语水平不一样,对学生的提问既要给优秀学生发挥的空间,同时也要给基础差的学生表现的机会。
(3)语言运用具有思想性和时代感。
英语教师应该跟学生谈一些政治、时事、经济等方面的话题,扩展他们的知识视野。
如目前日本的地震、利比亚局势等。
L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当教师在教学时,如果能够让学生更多地去进行探究性的预习,如果能够根据学生的预习调整自己的预设,那么学生的预习和教师的教学是能够在课堂上和谐共存的.国内的大量研究都主要从学生“学”的角度出发,论述学生如何培养良好的预习自学习惯的问题.而笔者认为,传统的预习之所以制约了课堂的众多原因中,很重要的一点是学生缺乏指导,导致没有正确的预习观与科学的预习方法,使预习变成了一种预先熟悉而不是自主地预先学习,而教师在教学时也没有认真考虑学生预习的程度与广度、可能遇到的问题,课堂的设计也没有对学生学情的变化作出相应的改变等.是否有教师指导下的预习效果应该是有显著差异的,因此,教师的指导作用在学生进行有效的预习中显得尤为重要,特别是在初中阶段.本文从“教”与“指导”的角度研究教师如何指导学生进行预习的方法与策略.二、教师对学生进行数学课前预习方法的指导
L
如何提高中学生数学课堂效率的关键——预习
新课标提出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习效率,就需要努力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
预习就是培养学生自觉主动学习、提高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
基于此,我觉得要提高课堂效率,应加强学生课前预习。
怎样让学生做好课前预习,关键在于:
1、重视预习环节,促进学习兴趣皮亚杰认为:
当一个人对新的学习有所准备时,那是因为他的能力和兴趣已经发展到把新的学习当成他前进的下一步骤。
教师只有让学生通过充分预习,把握教材内容的重点、难点、疑点后进行课堂教学,学生才会乐此不疲,学而不厌,教师才能驾轻就熟,发挥极至。
《数学课程标准解读》中倡导自主学习,提出要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强化预习动机,提高学习积极性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活动的内部动力。
在预习过程中,学生带着问题预习,一种强烈的求知欲会驱使他们认真读书,积极思考,在听课的时候,清楚自己问题的所在,明白自己解答是否正确,教师和同学对自己的解答会如何评价,一股强烈的好胜心又促使他们认真听课。
整个学习过程,学生都处于亢奋状态,学习的动机就诱发了他们的学习积极主动性和创造性,学习对他们来说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追求。
3、明确预习目的,激发学生的预习动机用教育学的理论说,带着问题上课,可以大大减少教师的无效劳动,同时让每个学生都有训练的机会,学习的素质得到相应的提高。
学生在进行预习时,教师巡视了解,预习结束后,教师进行检查,在这期间,教师还可以及时了解学生对教材的掌握情况。
并可以有的放矢的进行教学,避免了平均使用力量及主观主义的倾向。
教师针对学生的难点教学,效果自然就提高了。
4、关注实情,因地制宜我校处于云贵两省交界处,周边多是农村孩子和外来务工人员子女。
这些孩子由于地域的文化局限、家长文化水平的局限、教育条件的局限,缺少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和优质的家庭教育环境。
这就造成了孩子们知识面窄,视野不开阔等现状,他们接受新知识的能力也相对滞后。
而教材的有些内容是针对城市学生的,要使同学们尽快适应教材,就需要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即具备良好的自学能力,并且还需要制定家长、学生、老师三点一线式。
即在学校学生有老师监督完成预习,周末在家则需要父母监督,在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后,他们就会把教师和父母的“要我学”的观念转化为“我要学”的动力,到那时,课堂上的教学效果将不言而喻。
如何进行数学课前预习?
一 课前读一读 预习时要认真,要逐字逐词逐句的阅读,用笔把重点画出来,重点加以理解.遇到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作出记号,教师讲解时作为听课的重点。
二 课前想一想 对预习中感到困难的问题要先思考.如果是基础问题,可以用以前的知识看看能不能弄通.如果是理解上的问题,可以记下来课上认真听讲,通过积极思考去解决.这样有利于提高对知识的理解,养成学习数学的良好思维习惯。
三 说一说 预习时可能感到认识模糊,可以与父母或同学进行讨论,在同学们的合作交流与探讨中找到正确的答案.这样即增加了学生探求新课的兴趣,有可以弄懂数学知识的实际用法,对知识有个准确的概念。
四 写一写 写一写在课前预习中也是很有必要的,预习时要适当做学习笔记,主要包括看书时的初步体会和心得,读明白了的问题的理解,对疑难问题的记录和思考等。
五 做一做 预习应用题,可以用画线段的方法帮助理解数量间的关系,弄清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找到解题的思路.对于一些有关图形方面的问题,可以在预习中动手操作,剪剪拼拼,增加感性认识。
六 补一补 数学课新旧知识间往往存在紧密的联系,预习时如发现学习过的要领有不清楚的地方,一定要在预习时弄明白,并对旧的知识加以巩固和记忆,同时为学习新的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七 练一练往往每课时的例题都是很典型的,预习时应把例题都做一遍,加深领悟的能力.如果做题时出现错误,要想想错在哪,为什么错,怎么改错.如果仍是找不到错误的根源,可在听课时重点听,逐步领会。
学生坚持课前预习,并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将有利于提高听课效率和自学能力,有利于增强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而当他们具备了这些能力后,我觉得正常的课堂教学效率也就提高了。
总之,课前预习是学好数学专门学科必不可少的,做好课前预习,不仅可以明确新课的重点和难点,发现不懂的问题,使自己在课堂上有针对性的学习,而且有益于培养自学能力,增强创新意识.数学学习重在发现、探索、创新和应用,要学好数学,要要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
第一节谈如何做预习
上海松江县第一中学初二
(1)班朱引芳写的《符号——预习的工具》:
“预习、听课、复习是学习的主要环节,我是很重视课前预习的。
有些同学认为,预习吗,就是在上课前先把书看一遍。
其实,预习并不那么简单,因为单单看一遍课本是记不住的。
我的方法使用符号作为预习工具,把课本重点、难点和问题找出来,以提高预习效率。
我把课本的概念用框框画出来,把定律用波浪线画出来。
代数物理等课的公式,我就用双曲线把他们画出来。
遇到不懂的地方就打一个问号。
做完这些工作以后,我就看课文后面的练习题,能做出来的习题我就做出来,做不出来的习题我就在后面打个勾,这样老师上课的时候我就心里有底了,老师讲到我不懂的打问号的地方和做不出来打勾的题目,我就特别注意听,课堂知识就容易掌握了。
”
我们说朱引芳同学对预习谈得已经比较全面了,也是可以让我们能有把握来学习如何做预习的,但要做好预习,还要更具体一些,更明了一些,更系统一些。
一、谈到预习,我们看看当前在校学生预习的现状
对北京市中学生的统计数字:
重点中学预习率是26%,普通中学预习率是18%,这说明,我们还有70%-80%的学生没有预习的学习习惯,不重视学习中的预习。
即使有预习的同学还有很大一部分不知具体如何做预习,或者是在应付老师检查所做的预习,没有实际效用。
上课的特点是老师面对全班学生讲课,因此只能按照一个速度去讲,虽然尽可能地照顾到全班每个学生的特点,但全班几十名学生,不可能照顾全面,如果某一学生在听课时出现了知识障碍,老师不可能给予及时解决,而这个学生自己也来不及现复习过去的知识点,这就要靠自己在上课前做好预习,解决学习新课所遇到的知识障碍。
叶圣陶老先生就曾说:
在精读之前,得先令学生预习。
否则,在课堂里就会出现这样的现象:
顾得上记笔记,就顾不上听课,顾得上听课,就顾不上思考,忙得不可开交,而结果一样都没做好,导致学习效果极其低下。
所以我们的老师在注重教授知识的同时,一定不要忘记对如何学习、如何才能学好的方法进行经常地指导,并有针对性讲解和辅导,使我们的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学会如何做预习、如何来听课更有效,加强方法知识和能力的培养。
北京清华附中曾做过统计,某同学在没做预习前,曾在校200多名,做两个月时间的预习后,成绩提高了98名,预习的效果可以说立竿见影。
只要你真正学会和把握预习,不但会快速提升成绩,还会带来学习的主动性和学习生活的快乐感,真正打开通往知识海洋的窗口,也就寻找到了乐学的金钥匙。
二、预习的好处
一位优秀的高中生说,预习是合理的“抢跑”。
一开始就“抢跑”领先,争取了主动,当然容易取胜。
必先通过预习来知已知彼,从而提高课堂的听课效率,掌握课上的知识。
否则就是老师讲什么就听什么,老师叫干什么就干什么,显得呆板被动,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学生经过预习再去听课,上课的积极性和目的性往往比没做预习的学生要强很多,有了课前预习做基础,学生在课堂听课就可以提前思考问题,让所学知识印象更深刻,掌握更扎实。
某市中考状元小峰在总结他的预习方法时说:
初中刚接触到物理的时候,学习起来很吃力,老师讲课的时候,他只能听个一知半解,自己做题也做不出来。
后来,他就在每次上物理课之前自己事先预习一下老师下节课要讲的内容,这样一来,上课的时候,基本就能轻松掌握了。
小峰的预习方法是把相关内容的基本框架、概念、定义记住。
如果这堂课偏重概念和定理,他就将书上的内容通读后,回想一下,这节课有几个概念,几条定理,它们都说了什么。
如果还不清楚,就在仔细阅读,等把这些问题都弄清楚了,再结合书本的例子,对每条定理,每个概念逐一进行剖析,对每个定义都逐字逐句地进行分析,加深理解。
在预习中,经过反复思考还存在疑问的,他就做好标记,把疑问留到课堂,老师讲课时重点听,然后再彻底解决掉。
如果下堂课做实验,那么他就会首先了解本次试验的目的和所需要的器材,然后了解实验步骤,并且一边看书,一边在脑子里进行“试验”。
尽量想象每一步中会出现什么现象,这些现象可以用哪些定理、定律来解释。
对书中指出的一些注意事项,想一想为什么要注意这些问题,反之又会如何?
而且多思考一些问题,也拓展了他的思路,实现了对知识的灵活运用。
小峰就是借助这种预习方法,将原来学习吃力的物理弄懂学好的。
同时,他还把这种方法运用到其他学科的学习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1、预习使学习有针对性,减少盲目性
对于自己预习时已经搞懂的内容,也可以将自己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与老师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相对照,从中得到较大的启发,进一步打开思路,从而加深对已知知识的理解与巩固。
相反,由于未知的东西太多,什么东西都要去记,结果跟不上老师上课的节拍,手忙脚乱,其效果就可想而知了。
学习差的学生,课前不预习,上课听不懂,课后还需花大量的时间去补缺和做作业,整天忙得晕头转向,挤不出一点时间去预习。
其实,这种学生差的根本原因就在不预习上。
结果形成学习的恶性循环。
有些学生由于没有预习习惯,对老师一堂课要讲的内容一无所知,坐等教师讲课,我们称之为“厅长”,缺乏对学习的主动和学习的兴趣,是不可能把学习搞上去的,否则就真的“不劳而获”了。
2、预习是新旧知识的桥梁
著名专家杨再隋教授说:
在学习新知识前,让学生利用一些学习资源进行适当的预习已建立旧知识与新知识之间的联系是必要的。
预习也是一个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同学们在预习过程中,会遇到自己很多解决不了的问题,在强烈求知欲的作用下,会主动回想以前学过的知识点,来帮助解决新问题,构成了新旧知识的联系。
总之,坚持预习新课,不仅有助于扫除学习新课所遇到的知识障碍,还会给课堂学习带来直接的好处,对于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促进知识的系统化,也有极大帮助。
3、预习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有了课前预习做基础后,学生听课可以提前思维问题,或在老师提出问题尚未解答时,自己便提前思考,提出自己设想、看法或解决问题的方案,可以积极参加小组讨论,也可以对老师即将要要讲解的例题有足够的时间自己先在脑子里做一遍。
总之,把自己的思考活动能尽可能的抢在老师解答之前,然后把自己的思路和老师解答做一下对比:
自己错了,想想错在什么地方,为什么会错;如果作对了,看看还有没有不足之处,还有没有其他更好的思路等等。
这样积极主动的课堂学习,可以唤起自己求知的欲望,激发学习的兴趣,还可以起到以彼之长补己之短的作用,同时也会使自己的思维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升,增强自己对以学知识的深刻印象,使自己掌握的更扎实。
4、预习有助于提升听课水平
同一班级,同一教室,同一老师讲课,听同一内容,而且智商也没有显著区别,但对新课的理解和吸收水平却有很大差别。
这就是有的同学课前不预习,或者预习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学生 预习 效率 原因 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