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书籍读书笔记.docx
- 文档编号:23834386
- 上传时间:2023-05-21
- 格式:DOCX
- 页数:7
- 大小:22.53KB
教育书籍读书笔记.docx
《教育书籍读书笔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书籍读书笔记.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育书籍读书笔记
教育书籍读书笔记
读书让我们有专业的知识,思考让我们有了独立的思维,实践是将我们的思考实施于课堂教学之中,下面给大家分享教育书籍的,欢迎借鉴!
我利用空余阅读了瓦·亚·苏霍姆林斯基的《育人三部曲》,文章内容自己非常感兴趣,收获到了很多未知的东西,有些内容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对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有很大的启发。
这本书是把苏霍姆林斯基的三部作品: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公民的诞生》、《给儿子的信》辑为独特的三步曲即《育人三部曲》。
苏霍姆林斯基分解出的教育过程的三个构成部分为:
教师—学生—集体,论述了相互的关系。
(1)教师是教育过程的指导者和组织者;教师的品格要求:
“在精神生活的丰富方面我们应该成为少年的榜样;只有这样的条件在道德上我们才有权进行教育。
”
(2)学生即受教育者,这三部著作中居于中心地位的是受教育者的问题,解决受教育者的问题着眼点必须考虑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每个个体(其性格、气质、智力、兴趣、志愿、情感、等等)的发展特点,另一方面是孩子的发展所处的社会关系(家庭、街道、村镇、朋友、劳动、即他的微观环境)。
苏霍姆林斯基写到:
“童年是人生最重要的时期,他不是对未来生活的准备时期,而是真正的、光彩夺目的一种独特的、不可再现的生活。
”
(3)集体,以其不断发展的形式呈现于三部曲中。
在“快乐学校”中,教师在真诚、知心、同情心和互助的基础上建立学生集体,集体为每个人都理解的、感到亲切的共同目标所统一。
苏霍姆林斯基断言,“集体的教育力量始于每个个别的人所具有的力量,始于每个人所具有的怎样的精神财富,始于他给集体带来了什么,他给了别人什么,人们从他那里得到了什么。
”
详细读过《育人三部曲》以后才知道:
苏霍姆林斯基分解出并论证了教学教育过程最主要的构成因素,但是并没有把它们比的作用一成不变地确定为:
教师—主导者,集体—手段,学生—对象。
这三个构成因素相互作用的逻辑如同苏霍姆林斯基的整个教育体系一样,是灵活的,相互关系紧密。
书中的教学事例使我感觉到苏霍姆林斯基对教育的热爱,对孩子的热爱,全身心投入教育工作和教育事业;例如:
为了给孩子们一个快乐的童年,苏霍姆林斯基把第二年才入学的三十一名孩子组织起来,成立了学前班,苏霍姆林斯基要在孩子入学之前,先教会孩子们会思考、感知和观察事物。
这样“快乐学校”成立了:
“在绿草地上、在大梨树下、在葡萄园里、牧场上等都留下了孩子们童年的串串足迹。
孩子们生活在“蓝天下的学校”,孩子们幸福地坐在葡萄架下浓浓的绿荫里,并品尝着果实的香甜;快乐自由地登上山上,并聆听着虫鸟的鸣叫等等。
自己作为一名教师,感觉到自己做的还远远不够,不过我会不断努力,做好自己的工作。
像苏霍姆林斯基那样用爱谱写自己的教育事业。
昨天晚上开始看苏霍姆林斯基的《育人三部曲》。
这本书由苏霍姆林斯基的三部名著构成:
一是《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它涉及的是小学儿童阶段的乐学生活;二是公民的诞生——它涉及的是中心少年阶段的和谐发展;三是《给儿子的信》——它涉及的是大学青年阶段的成才修养。
开始捧着这本厚厚的著作,草草一翻——这么厚,密密麻麻么的纯文字,甚至连一丁点插图都没有,说实话,在印象中,这类理论名著是很难“啃”的,心底是缺乏底气的。
但是,读了朱永新老师和李镇西老师的书后,还是迫切希望读一读苏霍姆林斯基,于是,还是静悄悄地开始了阅读。
读得越投入,底气竟逐渐递增——没有想象中的难懂。
嘿嘿,读过《译者的话》,读过《成长的三个阶段——编者序》,在开始读《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的时候,我已经爱上了这本厚厚的印象中的“理论”书了。
苏霍姆林斯基和他的孩子们以及他的家长们迎面走来,带给了我无尽的思考。
在《我的学生们的家长》这一章节,苏第一句话说的就是“要想很好地了解孩子,就要很好地了解家庭——父母、兄弟、姐妹及祖父母等。
接下来他用了整整12页的篇幅介绍了他即将要一起学习生活的孩子。
面对那一群在战争中留下很深伤痕,留下了至今尚未痊愈的创伤的孩子,苏霍姆林斯基仔还没正式和他们接触之前早已经把所以情况都熟记在心。
想想自己,和孩子们一起都快整整一年了,自认为爱孩子,自认为在努力了解孩子,但是我真正了解哪个孩子的家庭呢。
只知道孩子表现差强人意的时候埋怨家长为了生意不顾孩子。
苏霍姆林斯基烤虑的是他是否有足够的仁慈和热情温暖他们的心。
对于我的孩子,单纯得多,可爱得多,问题少得多之又多,只要多一些微笑,多一点信任,多一丝赞许就足以温暖每一颗稚嫩可爱的童心。
但是我居然做得如此苍白。
家庭作业家长没签字,有错的时候,心里多少还是有点埋怨家长没负责;孩子吵嘴了,闹架了,心里忍不住地要生气,冲他们吼……或许,我把更多的微笑给了乖巧懂事的孩子。
此刻,我再次强烈感受到那些存在这样、那样不足的孩子更需要我的仁慈和热情。
现在的通讯如此发达,家长的意识比之以前要进步得多,要了解孩子的所有情况应该是一件更加容易的事情,关键在于我的行动。
对,我需要的是行之有效的行动。
苏霍姆林斯基给我的行动注入了一支强行针。
孩子应当生活在美、游戏、童话、音乐、图画、幻想、创作的世界里。
当我们要教会他阅读和书写的时候,就应当让他置身于这种世界。
而且,孩子在踏上认识阶梯第一阶时的感受如何,心境怎样,决定着他日后整个认识的道路。
一想到这一级台阶正在成为许多幼儿的绊脚石时,简直觉得可怕。
我开始同孩子们进行到词语源头去的“旅行”:
让孩子们看到美的世界,并竭力使他们从心底里感受到词语的乐音。
我力求做到使词对于孩子不光是事物和现象的标记,而是还包含情感色彩——它的芳香和细微差异。
重要的是要让孩子们像听美妙的旋律那样聆听词语,要让词语美和词语表达的那部分世界的美能引起对字母的兴趣,也就是对表达人的言语声音的那些花纹的兴趣。
我们到词语源头去“旅行”时总是带着画册和画笔。
下面就是我们最初的一次“旅行”。
我确定的目的是让孩子看看“牧场”这个词的美和它的细腻色彩。
我们站在垂向池塘的一棵柳树下面。
远处是阳光灿烂的一片牧场。
我对孩子们讲:
“你们看,我们面前多美。
草地上有蝴蝶飞舞,蜜蜂在嗡嗡唱。
远处的牛群像玩具一样。
牧场看上去像一条淡绿色的河流,而树木就像是深绿色的河岸。
牛群在河里洗澡。
看,这初秋季节开出了多么漂亮的花。
咱们细听听牧场上的音乐:
听见小飞虫的嗡嗡响和蝈蝈的歌唱了吗?
”
教书育人,乃师之天职。
古人云: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其中“道”,不仅是指为学之道,还可理解为思想品德教育,让学生明白做人处世之理。
新的《义务教育法》也把德育放在首位,可见德育之重要性。
苏霍姆林斯基在书中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
“要成为孩子们真正的教育者就要把自己的心奉献给他们。
”还有另一段话:
“学生对教师的信赖,师生之间的互相信任,孩子在教师身上所看到的人道的典范,这些都是基本的,同时也是最复杂、罪明智的教育规则,教师掌握了他们就能成为真正的精神导师。
教育者最可贵的品质这一就是人性,就是对孩子们的爱,父母的亲昵温存同睿智的严厉和严格要求结合的那种爱。
”这些都告诉我们教育的过程其实是以其不断发展的形式呈现于三部曲中。
而我们在自己的任教生涯当中要遵循一个准则“与人为真,与人为善,与人为美”。
真”,真诚也。
它是师生沟通交流的基础,只有敞开心扉,倾听心声,才能感化心灵。
这就需要教师在做思想工作时应以“真”待生。
让他们觉得你可亲可近,没有任何距离感。
“善”,和气也。
它是师生沟通交流的方式。
用一颗善良仁爱的心去对待一切不良行为。
正确评价学生的最佳方式,不应简单粗暴,而要呵护他们的自尊心,让他们钦佩你,从而信服你。
“美”,美好也,即一种细腻的情感和情感修养的美。
它是师生沟通交流的媒介。
更能使学生积极地看待人生展望未来。
即使在现实中存在缺陷与不足,但并不能掩盖美好的事物,因为美在心灵,即一种内在美,让他们懂得悟美,掘弃丑陋的思想。
阅读苏霍姆林斯基全面和谐发展的博大思想,联系今天的学校实践,有许多问题应引起我们反思。
我们的教师尤其应开展教育经典著作的学习研究,这是教师思想成长和转变观念的基本条件,是学校革新的重要道路。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不仅要胸怀“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憧憬,坚守着“衣带渐宽终不悔”的执着,还应企盼着“暮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惊喜。
这也许就是教育工作应达到的一种真、善、美和谐统一的境界,其实这需要我们从平常工作的点点滴滴中才能得到体会。
随着孩子们识字水平的提高,书本越来越多地进入他们的精神生活。
我们建立了一个小小的画书图书室。
遗憾的是没能在书店里找到好的图画书,因此不得不由我自己来画和写。
我画的第一本图书是关于严冬爷爷、狠毒的后母、善良的继女和懒惰的女儿的乌克兰民间故事。
这本书画成之后篇幅也不算小——共有三十多页,每一页都有一幅画和几句话(有时只一句)。
到1952年春,多数孩子都能流畅地阅读了。
我们坐在草地上,有个孩子翻开图画书,读了起来……这不单是读词,还用它们造句。
这是创作。
孩子读故事的时候就如同进入了画上所画的那个境界。
他读的语调表达了情感和愿望的细微差异:
严冬爷爷的善良、后母的狠毒、继女的勤劳和热情以及女儿的懒惰和冷酷。
孩子们被他们所读的东西深深激动着:
他们憎恨邪恶,为善良的胜利而欢欣鼓舞。
有意思的是,孩子们几十次地读一个故事,竟然总能兴趣盎然地听它。
我想起了教师们的忧虑:
孩子们朗读起来为何如此单调,呆板?
为何在孩子的朗读中很少能听出情感色彩?
这是因为在很多情况下朗读脱离了孩子的精神生活,脱离了他的思想、情感和观念。
使孩子激动的是一些事,而他朗读的却是另一些事。
只有当语言触动了孩子内心深处时,朗读才能丰富他的生活。
这学期利用课余时间,我第二次认真地拜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此次读后的感受与第一次的有大不同。
第一次是大致地浏览,对作者提出的建议只是有一个大框架的了解;而此次在第一次粗读的基础上进行研读,对作者提出的建议进行理性地分析和思考,从中提炼出适合本班级发展的教育理论,更好地为我们的工作服务。
作者在书中提到:
“儿童只有在这样的条件下,才能实现和谐的全面的发展,就是两个‘教育者’——学校和家庭,它们不仅要一致行动,要向儿童提出同样的要求,而且要志同道合,抱着一致的信念,始终从同样的原则出发,无论在教育的目的上,过程还是手段上,都不要发生分歧。
”短短一段话,多次出现“一致”“同样”的字眼,旨在向我们强调家校形成同步教育的重要性。
学校和家庭只有思想同步,行动同步,教育效能才可能同步。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部分家长很早就淡出学生的成长舞台,他们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或工作忙,或文化素质低;部分家长在家庭教育观念和家教做法上存在偏差……家长们对家庭教育认识不到位,使学校教育异常艰难。
如何转变家长的教育观念,摆正自己在家庭教育中的位置,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协同学校教育,共同促进学生健康发展,才是当前最应该解决的问题。
家校沟通在其中起到重要作用。
首先,要增强家长的责任感。
让家长明白家庭教育对孩子所起的重要作用以及自身肩负的重大责任,而不是仅仅把孩子往学校一送就不关己事。
其次,要转变家长陈旧的家庭教育观念和家庭教育方法。
可通过多种多样的形式来帮家长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理念和科学的教育方法。
建立班级微信群、QQ群、博客等,可在上面用心编辑或转发一些教育经典语录或案例故事,无形中对家长起到引导作用;适时转载一些优秀的育儿经,与家长共同分享等。
做好家访工作。
教师利用课余时间进行个别家访,和家长交换意见,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对学生进行一致的教育,使家长积极配合教师搞好家庭教育。
定期召开家长培训会或座谈会。
指导家长如何搞好家庭教育,树立新的家庭教育理念,并配合学校搞好学校教育,以便更好地发挥教育功能和作用,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学校教育离不开家庭的配合,只有家校形成合力,教育效果才可能是加法;只有家校经常联系,家长和学校在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上统一思想,教育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学校与家长相互沟通、相互联系,保持学校与家庭教育的一致性,让我们用真诚架起一座沟通学校和家庭的连心桥,共同促进孩子们的健康成长吧!
每次去参加培训和讲座的时候,老师都会推荐一本书《给教师的建议》,是苏霍姆林斯基的100条建议,再次拿到这本书,非常激动,觉得自己又可以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了。
请请时刻记住,班上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
我们的每一个学生在此刻能够做到什么程度,如何使他的智力才能得到进一步发展?
是我们作为老师需要思考的问题,我们总觉得全班学生里会有一两个特殊的个体,总是不听老师的话,乱跑、乱跑、扰乱纪律,其实这种学生的思维是特别活跃的,他如果能找到自己喜欢的活动就不一样了。
让学生在课上进行脑力劳动,那么所有的儿童都不会很调皮了,脑子转起来就没时间去做别的事了,每天给他们一些开动脑筋的题目或者穿插在课堂教学中,班里分组分成三大组,每一组进行比赛,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再抽象的学生都会管得住自己。
书中提到教师的时间如何安排,每天只有24小时,那么我们如何安排自己的时间呢,一些老教师说时间是海绵里的水,挤一挤总是会有的,而且我们还要用一辈子去备一节课,因为我们不仅要交给学生知识,还有让他们学会生活,适应社会,只有我们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才能充实自己,丰富了自己以后我们才能对学生加以指导。
对于很多人说时间不够,大概是每天要上课、备课、改作业,那么时间哪里来呢?
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持之以恒的读书,坚持是最可贵的做法。
我们还要教会儿童学习,首先要教会他们读和写,会读会写了以后才能在阅读中思考,才能学会自己去获得知识,比起直接灌输要好的多。
在学生第一次学习新教材的时候,不要让任何一个学生对真实、现象、规律性做出肤浅的理解,第一遍学习教材的时候一定要扎扎实实,不能出现错误,第一印象特别重要,就犹如我们和朋友初次见面一样,第一印象是会影响以后的发展的。
《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慢慢让我从懵懂走向成熟,我希望在读完这本书以后我能更上一层楼,做一个不一样的教师。
假期读了《做最好的老师》一书,它是由著名教育家李镇西老师所著。
这是李老师25年教育教学思想和智慧的精华集粹,全方位地阐述了李老师的教育观、学生观、班级管理、思想工作、心理教育以及语文教学的理念与实践。
读着书,让人不禁为之激动赞叹、折服!
书中每一章节谈一个问题,有生动的实际事例,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李镇西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它让明白了许多鲜明的教育观点,也有许多心灵感触,在此谈谈体会:
书中最震撼我的是李镇西老师对教育的深思。
他对教育工作的热爱,对学生的热爱。
而这种爱源与他的心,正是这种爱成就了他的辉煌。
任何成功的背后都需要艰辛的付出。
从他的人生经历中我发现他身上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优良品质。
坚韧、好学、勤奋……形成他独特的人格魅力。
李老师是苏霍姆林斯基的追随者,他在书中极力强调“没有爱,便没有教育。
”在教师素质的诸多因素中,对学生的奉献之心,理解之心,平等之心,责任之心等教师非智力因素是第一位的。
他说我们教育对象的心灵绝不是一块不毛之地,而是一片已经生长着美好思想道德萌芽的肥沃的田地。
读李老师的文章,为他的人格魅力所折服。
我会不断地提醒自己,用爱心温暖童心,做个富有爱心和童心的人,爱学生,爱生活,爱世界。
我也愿“做最好的老师!
”从现在开始,我要踏踏实实做好每一件小事。
争取今天比昨天做得更好,明天比今天做得更好!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教育 书籍 读书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