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心理学单科作业题.docx
- 文档编号:23830432
- 上传时间:2023-05-21
- 格式:DOCX
- 页数:9
- 大小:20.84KB
发展心理学单科作业题.docx
《发展心理学单科作业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发展心理学单科作业题.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发展心理学单科作业题
发展心理学单科作业题
一、单项选择题(共40分,每题2分。
请将正确的选项填在题前的
括号中。
)
(B)1.普莱尔研究儿童心理的方法是______。
A.实验法B.观察法C.问卷法D.访谈法
(B)2.最早研究中年心理的心理学家的是______。
A.霍尔B.荣格C.普莱尔D.埃里克森
(A)3.在相同时间点,对不同年龄的被试进行研究的设计是
______。
A.横断设计B.纵向设计C.聚合交叉设计D.双生子
设计
(A)4.埃里克森认为,3-6岁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矛盾是______。
A.主动与内疚B.勤奋与自卑C.同一性与角色混乱 D.亲密与孤独
(D)5.埃里克森认为,在弗洛伊德的两性期儿童应重点解决的发展危机是。
A.信任-不信任B.勤奋-自卑C.同一性-同一性混乱D.亲密-孤独
(A)6.皮亚杰认为,儿童不能从“我是你姐姐”推知“我是姐姐
的妹妹”,这是因为儿童不具备能力。
A.可逆B.守恒C.象征D.延迟模仿
(B)7.在哈洛的恒河猴母爱剥夺实验中,证明_______是婴幼儿
依恋发展的重要基础。
A.味觉B.触觉C.视觉D.听觉
(D)8.维果斯基提出,个体认知发展的机制是______。
A.同化B.顺应C.适应D.内化
(C)9.“三山实验”用来论证儿童思维的______。
A.象征性机能B.守恒能力C.自我中心D.观点采择能力
(C)10.在动作发展过程中,双生子爬梯说明了______在发展中的重要性。
A.遗传B.环境C.成熟D.同伴
(C)11.吉布森等人用来研究儿童深度知觉的实验是______。
A.三山实验B.类包含实验C.视崖实验D.照镜子法
(A)12.“儿童的游戏就是在复制人类祖先的行为”,持该观点的心理学家是_______。
A.霍尔B.彪勒C.席勒-斯宾塞D.格罗斯
(C)13.小明和小红正在玩“过家家”的游戏,这是一种______。
A.功能性游戏B.构造性游戏C.象征性游戏D.规则性游戏
(A)14.在儿童观点采择能力的发展过程中,儿童可以用社会标准或信息去衡量和判断事件,这说明其处于阶段。
A.社会信息角色采择B.自我反省式观点采择
C.相互性角色采择D.社会和习俗系统的角色替换
(B)15.科尔伯格研究道德认知的方法是______。
A.对偶故事B.两难故事C.陌生情境D.研究者评定
(C)16.“假想观众”与“独特”是个体发展到_______的特征之一。
A.婴儿期B.幼儿期C.少年期D.青年初期
(A)17.儿童自我意识的第一次飞跃是在。
A.1-2岁B.3-4岁C.5-6岁D.7-8岁
(C)18.一个婴儿既需求与母亲接触,又拒绝母亲的爱抚,其依恋类型是。
A.安全型 B.回避型 C.反抗型 D.迟缓型
(D)19.下列关于婴儿动作发展的排序,正确的是。
A.翻身→坐→抬头→站立→行走
B.抬头→坐→翻身→站立→行走
C.翻身→抬头→坐→站立→行走
D.抬头→翻身→坐→站立→行走
(D)20.对于14~22个月大的儿童来说,男孩喜欢玩小汽车类的玩具,女孩喜欢玩娃娃和毛绒玩具。
这种对玩具的选择体现了儿童的。
A.性别认同B.性别角色认同C.性别角色标准D.性别偏爱
二、名词解释题(共20分,每题4分)
1.客体永久性
客体永久性(objectpermanence)是皮亚杰使用的术语。
它是指儿童理解了物体是作为独立实体而存在的,即使个体不能知觉到物体的存在,它们仍然是存在的。
根据皮亚杰的说法,婴儿最初完全是以转瞬即逝的感觉印象来看这个世界:
他们生活在此时此地,对于他们能够直接知觉到的范围之外的任何东西,他们没有任何的意识。
给他们一个可爱的玩具,他们会伸手去够它。
但当大人在他们抓住玩具前用一块布盖住玩具的时候,他们就会停止抓取,把自己的注意力转向别处,似乎玩具不再存在一样。
只有到出生9个月之后,婴儿才会继续他们的寻找——在皮亚杰看来,这种寻找意味着婴儿在无法感知到玩具时,玩具仍在他们的头脑中。
这就是获得客体永久性的开始。
2.最近发展区
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
一种是学生的现有水平,指独立活动时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另一种是学生可能的发展水平,也就是通过教学所获得的潜力。
两者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带有难度的内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潜能,超越其最近发展区而达到下一发展阶段的水平,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下一个发展区的发展。
3.自我同一性
自我同一性,即青少年同一性的人格化,是指青少年的需要、情感、能力、目标、价值观等特质整合为统一的人格框架,即具有自我一致的情感与态度,自我贯通的需要和能力,自我恒定的目标和信仰。
4.假想观众
指青少年在心理上“制造”想象中的观众来关注自己。
青少年可能持有这样信念,即其他人像自己那样的关注他们。
他们认为其他人,特别是同伴一直在关注他们、评价他们并且对于他们的想法和行为都很感兴趣。
这样的信念导致了对自我意识的强调、对他人想法的过度关注和对于现实和想象情境中他人反应的预期。
5.观点采择
观点采择是指儿童推断别人内部心理活动的能力,即能设身处地理解他人的思想、愿望、情感等。
观点采择的本质特征在于个体认识上的去自我中心化,即能够站在他人的角度,从他人的角度看待问题。
三、简答题(共30分,每题6分)
1、简述婴儿依恋的发展。
根据心理学家特别是鲍尔比(三、简答题(共30分,每题6分)
1、简述婴儿依恋的发展。
根据心理学家特别是鲍尔比(J.Bowlby)、安斯沃斯等的研究,依恋是婴儿在同母亲较长时期的相互作用中逐渐建立的,其发展过程可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无差别(出生到3个月)
这个时期的婴儿对人的反映的最大特点是不加区分、无差别的反映。
婴儿对所有人的人影几乎都是一样的,喜欢所有的人,喜欢听到所有人的声音、注视所有人的脸,看到人的脸或听到人的声音都会微笑,手舞足蹈。
同时,所有的人对婴儿的影响也是一样的,他们与婴儿的接触,如抱他、对他说话,都恩能够引起他高兴、兴奋,都能使他感到愉快、满足。
此时的婴儿还未有对任何人(包括母亲)的偏爱。
有差别(3~6个月)这是婴儿对人的反映有了区别,对人的反应有所选择,对母亲更为偏爱,对母亲和其他所熟悉的人及陌生人的烦请是不同的。
这是的婴儿在母亲面前表现出更多的微笑、咿呀学语、依偎、接近,而在其他熟悉的人如其他家庭成员面前这些反应则要相对少一些,对陌生人这些反应就更少。
但是此时依然有这些反应,婴儿还不怯生。
情感联结(6个月到2岁)
从6~7个月开始,婴儿对母亲的存在更加关切,特别愿意与母亲在一起,与她在一起时特别高兴,儿当她离开时哭喊,不让离开,别人还不能替代母亲使婴儿快活。
当母亲回来时,婴儿则能马上显得十分高兴。
同时,只要母亲在他身边,婴儿就能安心地玩、探索周围环境,好像母亲是其安全的基地。
这一切显示婴儿出现了明显的对母亲的依恋,形成了专门的对母亲的情感联结。
与此同时,婴儿对陌生人的态度变化很大,见到陌生人,大多不再微笑,而是紧张、恐惧甚至哭泣、大喊大叫。
伙伴关系(2岁以后)
2岁后,婴儿能认识并理解母亲的情感、需要、愿望,知道她爱自己,不会抛弃自己,并知道交往时应该考虑她的需要和兴趣,据此调整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反应。
这时,婴儿把母亲作为一个交往的伙伴,并认识到她有自己的需要和愿望,交往时双方都应考虑对方的需要,并适当调整自己的目标。
这时与母亲的空间上的临近性逐渐变得不那么重要。
比如,当母亲也需要干别的事情,要离开一段时间时,婴儿会表现出能理解,而不是大声哭闹,他可以自己较快乐的在那儿玩或通过言语、目光与母亲交谈,相信一会儿母亲肯定回来。
2、简述幼儿游戏发展的特点。
A、以主题游戏为主
主题游戏式幼儿的物质、文化和社会活动,主题游戏有情境活动,有角色分工,投入浓厚的兴趣和高涨的情绪,使游戏达到儿童游戏的高峰。
B、运用与现实物相仿的代替物象征性游戏的重要
特点是运用于不相干的事物代替现实物或以现实中不存在的事物形象来表征现实物,进行假装游戏。
C、通过想象建构虚假游戏情境
游戏中越来越少地依赖现实物的支持,对真实情况的依赖性更加减弱,而是通过想象虚构脱离真实的假装情境,进行创造性活动。
D、游戏中富有创造性
象征性的主题游戏需要选择主题、创编情节、角色协调,各种现实物的替代符号的创想和灵活运用以及人际矛盾的协调等。
E、游戏的动机重在活动过程幼儿沉迷于游戏活动的过程,而不在乎游戏的结果。
3、简述童年期儿童同伴交往的特点。
1)婴儿期。
婴儿很早就能够对同伴的出现和行为作出反应。
婴儿期同伴之间的相互作用是按一定的阶段发展的,研究认为,婴儿期同伴相互作用可以划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客体中心阶段、简单相互作用阶段、互补的相互作用阶段。
2)学前期。
在学前期,儿童与同伴相互作用的频率进一杜拉的观点,以往的学习理论家一般都忽视了社会变量对人类行为的制约作用。
他们通常是用物理的方法对动物进行实验,并以此来建构他们的理论体系,这对于研究生活于社之中的人的行为来说,似乎不具有科学的说服力。
由于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的,所以班杜拉主张要在自然的社会情境中而不是在实验室里研究人的行为。
理论的积极意义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特别是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他突破了的理论框架,把行为主义、认知心理学和人本主义加以融合,以信息加工和强化相结合的观点阐述了学习的过程和机制,并把社会因素引人到研究中。
他所建立的社会学习理论开创了心理学研究的新领域。
第一,班杜拉吸收了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把强化理论与信息加工理论有机地结合起来,以认知的术语阐述了观察学习的过程和作用,提出了替代强化、自我强化、三元交互、自我效能等概念,改变了传统行为主义重刺激一反应,轻中枢过程的倾向,使解释人的行为的参照点发生了重要的转变。
第二,班杜拉在社会学习理论研究中,注重社会因素的影响,把学习心理学同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提出了观察学习、间接经验、自我调节等概念,对学习心理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第三,班杜拉的实验结果都是以人为研究对象而得出的,这就避免了行为主义以动物为实验对象,把由动物实验得出的结论推广到人当中的错误倾向,结论更加具有说服力。
理论的局限与不足当然,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也有其明显的不足和局限性,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第一,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缺乏内在统一的理论框架。
该理论的各个部分较分散,如何将彼此关联起来,构成一个有内在逻辑的体系,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第二,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是以儿童为研究对象建立起来的,但他忽视了儿童自身的发展阶段会对观察学习产生影响。
第三,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虽然可以解释间接经验的获得,但对于比较复杂的程序性知识,以及陈述性知识和理性思维的形成缺乏说服力。
第四,班杜拉虽然强调了人的认知能力对行为的影响,但对人的内在动机、内心冲突、建构方式等因素没做研究,这表明其理论本身仍然有较大的局限性。
5、简述性别角色的理论。
性别角色(Genderrole)又称性别作用,指由于人的性别差异而带来的不同的心理特点或行为模式。
男性与女性在受传统影响较大。
它是现实的抽象和简化,不一定适用于一个人。
它的作用在于加速认识过程,但也容易造成错误,社会上流行的性别偏见是以它为基础的。
性别角色和性别角色定型都是随着时代而变化的,今天与过去已有了很大的不同。
四、论述题。
(共10分,每题10分)
1.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基本理论问题是什么?
简述不同流派的心理学家对这些问题的看法。
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基本理论问题主要有四个:
第一、遗传和环境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问题,这是心理发展的动因,是心理发展的根本;它的主要内容以及不同流派的心理学家的看法如下:
A、遗传因素决定心理发展(遗传决定论)
高尔顿——“遗传性定律”。
霍尔——“一两遗传胜过一顿的教育。
”
B、环境因素决定心理发展(环境决定论)
华生——心理发展是环境塑造的结果洛克——白板说
C、遗传与环境共同决定心理发展(二因素论)
D、通过社会学习获得心理发展
社会学习理论代表人物是班杜拉,该理论主张儿童是通过观察和模仿而获得社会行为的,强调儿童习得社会行为的主要方式是观察学习和替代性强化。
E、社会文化因素决定心理发展
维果茨基创立的文化一历史理论,认为心理实质就是社会文化历史通过语言符号的中介而不断内化的结果。
F、心理发展的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
皮亚杰认为智力的本质是适应,“智慧就是适应”,适应理论和建构学说:
即图式、同化、顺应和平衡。
他还认为,心理既不是源于先天的成熟,也不是起源于后天的经验,而是起源于动作,即动作是认识的源泉,是主客体相互作用中介。
第二,心理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的关系问题,这是心理发展过程的问题;它的主要内容以及不同流派的心理学家的看法如下:
A、心理发展的连续论
B、心理发展的阶段论
C、心理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
D、心理发展的年龄阶段
皮亚杰——认知发展四阶段:
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动阶段、形式运动阶段新精神分析学派的埃里克森——心理社会发展阶段理论
第三,心理发展的内动力和外动力的关系问题。
这是关
14于主体的自生成、自发展的心理动力与环境和教育之间通过相互作用而彼此影响形成自组织发展过程的重要问题。
第四,“关键期”问题。
这是关于个体早期心理发展是否具有关键期以及如何看待敏感期的问题。
它的主要内容如下:
A、个体早期发展的优劣对毕生心理发展的质量具有重要的影响。
B、儿童早期是独特的发展时期。
C、儿童早期的发展变化既迅速,又显著。
D、个体发展的早期对负面影响最为敏感。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发展心理学 单科 作业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