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填图.docx
- 文档编号:23828870
- 上传时间:2023-05-21
- 格式:DOCX
- 页数:40
- 大小:255.85KB
地质填图.docx
《地质填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质填图.docx(4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地质填图
第八章地质填图
第一节地质填图概述
一、地质填图的概念
地质填图是指在对某一区域地壳表层的物质组成和地质构造情况进行了调查之后,将其用图件加以表现,并配以适当文字描述的一种地质工作方法。
由于用地质图件来表现地质现象和地质构造,十分简明和直观,因此,地质填图是地质勘查工作的基本手段之一,也是资源勘查的基础工作。
地质填图是一项综合性的调查研究工作,要对一个地区的岩石、地层、构造、矿产、地质发展史、水文地质及地貌等方面的地质情况进行全面的调查研究,首先应该进行的是野外地质调查研究、收集各种地质资料,然后才能编制地质图件和编写地质报告,完成全部工作。
在常规的地质填图工作中,如遇到表土掩盖、露头不好的地区,可以广泛使用坑探工程等手段揭露露头,也可参考钻探、地球物理勘探和邻近矿井的资料。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遥感技术、GPS技术的发展和应用,进一步加大了地质研究手段的现代化以及基础数据收集的广度和深度,极大地提高了工效、降低了成本;计算机技术在绘图上的应用又进一步提高了地质填图的时效性和准确性。
二、地质填图的类型
地质填图的目的和要求不同,所要表现的详细程度就不同,图件的比例尺就不一样。
因此,可将地质填图分为四种类型:
1.踏勘性地质填图
踏勘性地质填图是在研究程度较低的地区进行的最初期的勘查工作。
这种地质填图的目的在于概括性地了解观测区的地质构造,可根据露头观测,来初步划分和研究不同时代主要地层单元的顺序和地质构造,并圈定可能存在的矿产资源远景地区。
这类地质填图的比例尺较小,一般为1:
1000000~1:
500000。
具体要求如下:
(1)对于地层要划分到“统”,在特殊情况下可划分到“系”或“界”。
在古生物资料完备或有其它充足资料的条件下,也可能将地层划分到“阶”或更小的地层单位。
(2)对于侵入岩要划分出不同时代的侵入岩体。
如果条件允许,还可划分出主要的侵入期,并初步查明其岩性、成分、产状和分布。
(3)概略地圈定第四系覆盖区,在综合地质图上应表示出河谷中大于4km2的第四系覆盖区,对于第四纪沉积物要尽量划分到“统”,并表划分出不同的成因类型区。
(4)查明调查区地貌形态特征、地形与地质构造的关系。
(5)大致查明区内各岩系的水文地质情况。
(6)进行地质填图时,应尽量先用1:
500000或1:
200000的地形底图。
在地形良好时,地质界线和地质点绘到地质图上的水平误差不应超过1.5km。
凡是宽度和直径大于2km,直线延伸的地质体和巨型地质体都应绘到图上。
穿越法对地质界线控制的最大距离在走向稳定地区为10~15km,在构造复杂地区为5~l0km。
2.区域地质填图
区域地质填图是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综合性的基础地质工作。
其目的在于查明区域地质构造、地层、岩石的基本特征及矿产的分布规律,圈定出不同远景的含矿区域,初步确定含矿产地层的时代、厚度及其变化情况,圈定具有工业开采价值矿层的分布范围,并建议和指出进一步进行详细地质填图的地区。
具体要求如下:
(1)对沉积岩,火山岩和浅变质岩的地层单位一般要划分到“阶”或“组”,个别地区难以划分时,可划分到“统”或相当于“统”的“群”。
当褶皱地区的地层厚度超过1500m、水平地层厚度超过l00m时,应更加详细划分,但岩性成分单一时可不再划分。
第四系应划分成因类型及相对时代,条件许可时划分到“统”。
(2)对侵入岩要确定和推测相对顺序,查明侵入岩体的产状及岩石类型、矿物成分、结构、构造,化学成分等特征,研究侵入岩与围岩的关系等。
(3)在基岩大面积山露的地区,对新生代(主要是第四纪)各种成因类型的沉积物,凡是宽度在200m以上或面积大于2km2的都要进行观察和描述。
但具有特殊意义的第四纪沉积(如冰川沉积,湖相沉积等)不受此限。
若第四纪地层分布范围广,成分复杂,且厚度达数十米时,可单独编制第四纪地质图,地层划分到“统”,并标定岩性及成因类型。
(4)对水文、地貌情况,一般不作系统调查,但对泉水、温泉应进行观测、记录和采样,并研究其出露的地质构造条件。
在沙漠、干旱地区,应对井、泉点进行调查,编制水文点分布图。
某些地区如需进行系统的水文地质、地貌调查时,可按下达的具体任务和要求进行工作。
(5)收集褶皱、断裂、节理、劈理等各种构造形态的实际材料,查明主要褶曲、断裂的分布、规模、形态、产状和性质及两者的相互关系、分布规律和形成时代,研究构造与岩浆活动、成矿作用的关系;研究构造与矿产分布的关系。
(6)进行地质填图时,应尽量先用1:
100000或1:
50000等较大比例尺的地形底图。
对有特殊意义的地质体(如含矿产的地层、小侵入体、岩脉、矿层露头、找矿标志等)可放大表示。
地质界线和地质点的精度要求平距误差在200m以内,高程误差在50m以内。
穿越法对地质界线的控制最大距离一般为2km。
航空相片解译效果好、地质构造简单的地区可适当放宽到3~6km。
在第四系大面积分布的地区可放宽到4~6km。
3.详细地质填图
详细地质填图的目的在于详细研究调查区地质构造、含矿地层的岩性、岩相及其厚度变化;查明矿层层数及标志层,并进行矿层对比,详细研究构造变动、岩浆活动及其对矿层的影响;初步圈定矿区的范围,做出矿产工业价值的初步评价,比例尺一般使用1:
5000~1:
10000,具体要求如下:
(l)地层单位在“组”和“阶”的基础上应划分到“段”或“带”。
当褶皱地区的地层厚度超过500m,缓倾斜地层厚度超过100m时,应再详细划分。
标志层、煤层(或其它矿层)及有特殊意义的岩层,均应单独分层,可放大比例尺绘在图上。
第四系松散堆积层应划分其成因类型及相对时代,条件许可时应在“统”的基础上进一步划分到“组”。
(2)进一步详细研究侵入体产状、分布及其对煤层(或其它矿产)的影响,并圈定其分布范围,对侵入含煤地层(或其它矿产地层)中的脉岩,应作侵入时代的研究和划分。
(3)对基岩区内面积小于0.5km2与沟谷中宽度小于l00m的第四系,在图上仍按基岩填绘。
大片第四系覆盖区,在物、化探工作的基础上,可酌情布置工程点给以揭露。
(4)进一步查明区域内一般水文地质条件,初步查明含水层的分布情况和地下水的补给情况及可能利用的条件,调查地下水的露头(井、泉、沼泽、水池等)、岩溶、生产矿井和老窑等水文地质点,描述其出露点及附近的地形地质条件,并正确标定其位置,编制与地质图比例尺相同的水文点分布图。
(5)确定地层、构造的接触性质及类型,对某些重要界线应有坑探工程控制,各种地质构造和地质体要标定直径大于l00m的闭合地质体和宽度大于50m、长度大于250m的线状地质体以及长度大于250m的断层和褶皱构造。
小于上述规模的直接、间接找矿标志和具有特殊意义的地质体,应适当放大或归并表示。
地质界线(或观测点)的水平误差在图上不得大于lmm,高程误差不得超过该比例尺地形图标准等高距的二分之一。
穿越法对地质界线控制的最大间距在基岩区一般为400~800m,点距300~500m,在航空照片解译程度较高的地区和岩性单一的地层或岩石出露较宽的地区,其点、线距均可适当放宽。
大片第四系分布区,其线距可放宽到1000~1500m。
4.专门地质填图
专门地质填图是进行勘探工程布置的依据,也是详细研究煤田地质或其它有关矿产的基础工作,目的在于对含煤地层和煤层(或其它矿产)进行更详细的研究和对比,并确定对比的主要标志,确定煤层(或其它矿层)的厚度,结构及变化规律,如果是煤层,还要确定煤的变质程度、煤的种类及其技术指标,确定含煤建造的成因类型和勘探网度。
使用的比例尺也是1:
5000~1:
10000这样的大比例尺。
以煤田地质填图为例,对本类地质填图具体要求如下:
(1)对含煤地层要做出全区的含煤地层标准柱状图及综合柱状图,划分含煤地层,确定标志层,并给以命名;研究标志层和煤层间的关系。
含煤地层柱状图的比例尺采用1:
200~1:
500。
(2)根据所测得的含煤地层柱状图确定煤层的层位和层数,并给予命名,查清煤层层序和分布。
在坑探工程或钻探工程中进行煤质取样,并进行肉眼研究,以确定煤的合理用途及风、氧化带的深度。
(3)对侵入体作更详细的研究,确定其产状、规模、成分、变质作用及其对煤层、煤质的影响程度和对井田的可能破坏情况。
对中、小型的层状或脉状侵入体要放大表示在图上。
(4)对水文地质的研究,除详细了解区内所有的井、泉、沼泽、水池等地下水露头的分布规律、地形地质条件、补给和排泄条件、出水处的特征(涌出或流出、成股或成带)、成因类型及其与岩性、构造的关系,了解岩溶现象及其分布规律、水位和流量的动态变化等之外,还应进行专门的水文地质工作(包括试验)和生产矿井的水文地质调查。
(5)在暴露式煤田应着重研究与矿山建筑、地下水垂直分带与勘探及开发条件有关的地貌现象,在掩盖式煤田要着重研究与水文地质和工程地质有关的问题,如堆积物的岩性、松散程度、分布、厚度及含水性。
(6)对所有的地质构造均应详细研究,按采用的比例尺,在图上大于lmm者均应表示出来。
对地层、构造的接触性质和类型及某些重要地质界线的确定,需要有坑探工程的控制和证实。
对深部地质构造情况的推断,要有物探和钻探资料作为依据。
地质界线(或观测点)的水平误差在图上不得超过lmm,高程误差不能大于该比例尺地形图标准等高距的1/2。
三、地质填图比例尺的选择
在地质填图工作中,正确地选择地形底图的比例尺是极为重要的。
因为各种比例尺的地质填图都有一定的精度和质量要求,选择地质填图的比例尺将直接关系到填图的精度和质量,同时也影响到工作的目的和任务能否完成。
选择地质填图的比例尺时,要考虑下述几个方面的因素:
1.填图的目的和任务
在煤田地质勘查工作中,填图的比例尺根据勘查程序而定,一般在预查阶段用1:
50000或1:
25000的比例尺;在普查阶段用1:
25000或1:
10000的比例尺;在详查阶段用1:
25000、1:
10000或l:
5000的比例尺;而在勘探阶段则用1:
10000或l:
5000的比例尺。
所有提供建井用的地形地质图,其地形底图的比例尺均不应小于1:
10000。
2.工作地区地层露头的出露情况
在表土掩盖地区,为了详尽地表示少数露头的地质情况,需要用坑探、钻探等地质勘探手段进行配合,为此,应适当放大比例尺。
3.工作地区地形、地貌的复杂程度
在地形、地貌较复杂的地区,应当选择较大比例尺,以便更细、更好地表现各种地质现象。
4.工作区内的地质构造复杂程度
在地质构造极为复杂的情况下,用通常规定的比例尺不能把地质构造表示出来,也就达不到预期的目的,这时也要适当地放大比例尺。
5.工作区内已开展过的地质工作及已有的地质工作程度
除上述条件外,在金属矿床分布的地区填图时,还应考虑矿产类型、规模及矿化的复杂程度。
上面分析了选择地质填图比例尺的种种条件,但最基本的条件还是地质填图的目的和任务,其它条件只是综合考虑的一个方面。
另外,在地质填图工作中通常都是由小比例尺向大比例尺逐步进行的,这是因为随着在工作地区填图比例尺的增大,地质研究程度也在逐步提高。
当发现有含煤远景的地区,就需要做较大比例尺的地质填图工作,以进一步提高地质研究程度。
由此可见,选择地质填图的比例尺是一项极为重要的工作。
第二节地层剖面及柱状图的测制
一、野外实测地层剖面的方法
在系统、全面地开展地质填图工作之前,必须选择一条以上横穿岩层走向、岩层露头较好的路线测制地层剖面图。
实测地层剖面图可分为全层实测地层剖面图和重点层段实测地层剖面图两种。
前者要对调查区出露的全部地层进行详细分层,研究岩层厚度,成分、结构、分层标志、含煤特征以及地层层序、接触关系、时代归属等,采集岩矿;化石标本进行室内鉴定,有根据地建立地层剖面,后者则侧重于对含煤地层及其上覆500~700m地层进行分层研究,重点了解各填图单位的标志、厚度、岩性和岩相的变化。
1.测制剖面图的目的
(1)查明各类岩层的地层层序和厚度;
(2)确定地层的时代;
(3)查明不同时期的沉积间断和角度不整合等接触关系以及侵入体在剖面中的位置;
(4)研究构造发育特征;
(5)研究组成地层剖面岩石的成分,结构构造、.分层标志、所含化石及岩相特点,对含煤地层要研究其旋回结构的特征;
(6)查明各煤层在地层剖面中的位置。
在工作初期,对剖面的研究和描述要特别详细。
在确定了岩石类型、掌握了调查区地质构造和地层发育的基本特征后,可参照以前所作的描述。
通常,由于缺乏完整和连续出露的全层剖面,因此必须研究一系列的局部剖面,再根据标志层将各局部剖面加以对比,编制成全层剖面。
在测制了完整的全层实测地层剖面后,就可以确定填图的地层单位和选择填图中使用的标志层。
2.地层剖面的选择和要求
(1)剖面线要选择在地层出露良好、层序完整和未经构造破坏的地区(研究某一构造现象者除外),其方向应垂直于地层走向。
如遇个别地段被掩盖时,可用坑探工程予以揭露或沿某一标志层的走向平移,用辅助剖面加以弥补。
此时必须进行详细的研究和对比,避免人为的缺层或重复。
(2)地层剖面图的比例尺必须远远大于地质填图的比例尺。
例如在作1:
200000地质填图时,测制剖面的比例尺一般采用1:
10000的比例尺。
对含煤地层中的煤层层位或有特殊意义的地段,还应用更大的比例尺测制地层剖面。
在测制剖面过程中,还应将剖面线位置及所出露的地层位置,准确地填绘在地质图上。
(3)分层的详细程度和精度要求应与各阶段地质填图中对削面的要求相适应,一般为相当于地层剖面图比例尺lmm的厚度。
对于含煤地层中厚度大于2m的岩层应单独分层编录。
有特殊意义的岩层,重要化石层,标志层、煤和其它矿层,不论厚度大小,均应单独分层。
编录时应根据条件尽量直接量取岩层真厚度。
(4)各类地质填图的剖面数随填图比例尺的大小应有所区别。
在踏勘性地质填图阶段,应多测剖面,特别是分段的短剖面,这对于对比地层有很重要的意义。
—在区域地质填图阶段,沿走向每隔30km需测一个穿过全区整个构造单位(如向斜两翼)的大剖面,每隔10km要测一个只切过含煤地层及其上覆和下伏地层(统或统的一部分)的小剖面。
在详细地质填图和专门地质填图阶段,要求在调查区内有不少于1~2条的全层实测地层封面。
重点层段实测地层剖面的间距和揭露整个含煤地层的主干槽的间距参见表8—1。
(5)地层的划分和命名原则及地层符号的使用等,均应符合地层规范的规定。
3.地层剖面图的测制方法
在选择好地层剖面的位置后,要沿剖面线进行详细踏勘,以便确定地层和岩体的划分及地层层序和地层接触关系;了解岩性组合规律及其变化情况;寻找化石,确定地层时代初步选定标志层和地层划分的单位;了解沿线地质情况和工作条件等。
在踏勘过程中,对主要地质界线、标志层、标本、样品的采集地点,均应设立明显标记。
表8-1重点层段实测地层剖面和主干槽间距表
比例尺
1:
50000
1:
25000
1:
10000
1:
5000
地层剖面间距(m)
主干槽间距(m)
6000—8000
4000-6000
4000—6000
2000-4000
2000--4000
1000-2000
1000—2000
500-1000
剖面测量组一般由5~6人组成。
l~2人在前面作地层分层和测量岩层产状;2人测量导线长度和方位角、坡度角;1人作记录和地质描述;1人画剖面草图和采集标本。
人员的分工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动。
具体测量根据所用仪器、工具及其精度的不同,可分为半仪器法测量和仪器法测量两种。
半仪器法是用皮尺或测绳量距离,用罗盘测导线方位角和岩层产状,用罗盘或手持水准仪测导线坡度角。
仪器法是用经纬仪等精密测量仪器来测量导线方位角、距离和坡度角等。
仪器法通常是由地质人员和测量人员协同进行工作的。
特别是对矿区地质勘探线剖面图,必须应用仪器法进行测量,即由地质人员先在各观测点(如地层分层、断层线、煤层等地质界线点)作详细观察和记录,并在每个点上插旗编号,再由测量人员用经纬仪测出地形剖面线,然后再将地质情况表示在图上。
地层剖面应自下伏地层开始,由老到新测制。
导线要基本上垂直地层走向,并且要分段进行测量。
每一段导线的测量过程是:
(1)确定剖面方向。
(2)丈量导线长度和测量导线坡度角。
(3)对地层进行分层,并确定各分层在皮尺或测绳上的读数。
(4)对分层进行岩性描述和测量有代表性的岩层产状。
(5)采集岩矿、化石标本及样品,并进行编录。
表8-2实测地层剖面记录表
剖面位置比例尺
导线号
岩层号
导线方位角
导线坡度角
导线距
高差
累计高差
岩层产状
导线方位与岩层走向夹角
岩层分层厚度
岩层累计厚度
地层时代
岩性描述
备注
斜距
平距
位置
倾向
倾角
斜
距
平
距
1
2
3
4
5
6
7
8
9
10
1l
12
13
14
15
16
17
18
测制人记录人审查人测制日期
在进行上述工作的同时,要将各项测量数据及地质观察结果报告给记录员,记录员按地层剖面测量记录表格内容(表8—2)逐项进行填写,并勾绘出草图。
完成一段导线的上述工作后,再进行下一段导线的测量工作。
按照这样的步骤测量下去,直到地层剖面图测完为止。
在测量剖面的过程中,还应注意下述的一些问题:
(1)测点最好选择在坡度改变处(或拐弯处)、煤层、标志层或岩层分层处。
在地形平坦和岩层巨厚地段也不宜将皮尺拉得过长,一般以30m以内较适宜,以免误差过大。
(2)如果拉皮尺的两个人高度相差不大,用罗盘测斜仪或手持水准仪测坡度角时,最好二人同时互相瞄准对方的眼睛,取两者读数的平均值。
(3)皮尺虽是沿斜坡拉直线,但在绘制地形剖面线时,不应机械地画成直线或折线,要用素描方式把地形变化表示出来,这样绘出的地形才近于自然状态。
(4)剖面线应尽量垂直岩层走向。
若不垂直时,在剖面图上应当用岩层的视倾角作图。
(5)在测量地层剖面过程中,应就地及时地绘出剖面草图。
(6)在剖面图上,岩层分层以尽量详细为好。
一般岩层厚度若按测图比例尺在剖面图上达到lmm厚时,或虽达不到这个厚度但是具有一定意义的岩层或煤层,都应划分出来,并适当加以放大绘在剖面图上。
(7)沿河边、铁路或公路测剖面时,应把河岸或路侧的地形示意地画在剖面草图上,并填绘出地质内容。
4.绘制地层剖面图
野外实测地层剖面所获得的各项数据,需要在室内进行计算和整理,然后编制实测地层剖面图(图8-1)。
先算出水平距、高差、累计高差及导线方位与岩层走向夹角等,填在表格中相应各栏内;再用岩层厚度计算公式,求出岩层各分层的厚度。
1)直线法
这种方法适用于剖面线基本垂直于区域岩层走向且为一直线的情况(图8-1)。
绘图步骤是:
(1)绘制地形剖面线。
根据各导线点及各测点的高程、平距,将各导线点及测点按规定比例尺透绘于图纸上,参照野外草图上的地形变化情况,勾绘出地形剖面轮廓,并在其上注明主要地名及显著地物。
(2)绘制地层剖面。
根据地质界线的实际位置,在地形剖面的相应位置上,按岩层产状画出地质界钱。
当剖面线方向与岩层走向夹角大于80°时。
岩层界线按真倾角画;若夹角小于80°时,则应按视倾角画。
(3)勾绘构造形态。
根据岩层产状的变化情况将地质构造形态勾绘出来。
在勾绘时需注意,一般地质剖面图上,地表附近地质界线用实线勾绘;地面以下深部的地质界线,因系推断,所以只能用虚线勾绘。
(4)整饰图件。
在剖面图上用规定图例符号注明各测点在相应位置上所测定的产状数据。
根据岩矿、化石标本和样品的采集位置,在地质剖面图上用规定图例符号,注明标本、样品的采集位置和编号。
填绘岩石花纹图例,注上图名、比例尺、方位、图例和图签等。
经验收后即可清绘复制成正式图件。
图8-1用直线法绘制的实测地层剖面示意图
2)投影法
在剖面线不直,经常成一折线的情况下,常采用投影法。
投影法是将呈折线转折的剖面线,投影到一条选择的基准线上,然后按基准线方向与岩层走向间关系,做出基准线地质剖面图(图8-2)。
具体作图步骤如下:
(1)作导线平面图。
按照各段导线的方位角和平距逐段划出平面图,将各地质界线点、产状测量点及标本、样品的采集点,分别标明在平面图的相应位置上。
(2)选择基准线。
基准线要垂直或接近垂直于区域岩层走向,且其位置应尽量靠近多数导线段。
如果剖面起点与终点联线符合此条件时,即可用此联线作为基准线,其方向即为剖面方向。
(3)绘制地形剖面线。
在平面图上,从各导线点垂直基准线方向引投影线与基准线相交,各交点即为导线点在基准线上的投影点。
在剖面图上,按各点在基准线上的平距及各点标高依次将点标出,并用光滑曲线将其联结起来,得出剖面的地形轮廓线。
(4)绘制地层剖面。
从平面图上将各地质界线点按上述方法顺次投影到基准线上,再投到地形剖面图上,根据岩层产状描绘出地质界线及构造形态。
在描绘时,如若基准线方向与岩层走向斜交,则需把真倾角换算成视倾角后才能描绘地质界线。
(5)整饰图件。
将岩层产状的测定位置,标本、样品的采集位置,先投影到基准线上,然后再投影到剖面图相应位置上,并按规定图例符号注明岩层产状及标本、样品的采集位置和编号。
此外,还要注明岩性、地层代号,写上图名、比例尺及方位。
投影法的优点是地质剖面图连续完整,地质内容歪曲较少,剖面长度与平面长度一致。
缺点是计算和作图均较麻烦,剖面上的地形坡度、露头宽度与实际测量不完全一致。
在野外实测地层剖面图时,由于表土覆盖、地形等因素的影响,一般很难做到使整个剖面方向成一条直线。
除非地质勘探线剖面图要保持直线,中途不能改变方向或平移。
所以一般均用投影法编制实测地层剖面图。
图8-2用投影法绘制的实测地层剖面示意图
(a)平面图;(b)剖面图;
二、地层柱状图的绘制方法
地层柱状图是野外地质工作最基本的资料,它是在全面分析整个调查地区地层资料的基础上绘制出来的。
若调查地区范围不大,仅根据一条实测地层剖面图所确定的地层层序、厚度而绘制的地层柱状图,称为一般的地层柱状图。
若调查地区的范围广大,需要在不同地点测几条地层剖面图,然后综合各地层剖面图的资料而编制的地层柱状图,称为地层综合柱状图。
在柱状图中,应反映出调查地区由老到新各个地层的地质时代、分层厚度和累计厚度、岩性柱状及文字描述,同时还应该反映出在地质历史过程中岩性的变化、地层接触关系(不整合、假整合)以及含化石的层位和化石的种类。
对于地层综合柱状图,还应当注明地层的最大和最小厚度及平均厚度,岩性及岩相在区域内的变化情况等。
地层柱状图的格式见表8—3。
在编制含煤地层柱状图时,必须精确标定煤层在剖面中的位置,厚度、顶底板岩性等特点,并尽可能编制出含煤建造的岩性、岩相旋回剖面图。
无论是编制一般的地层柱状图,还是编制地层综合柱状图,都应当注意下面几个问题:
(1)在编制柱状图前,要对岩层的时代和分层、岩层的分层厚度和累计厚度、地层的接触关系、岩性特征和所含化石的种类等逐项进行核查,确实无误后才开始制图。
(2)在编图时,要按地层的时代由老到新、从下至上的按顺序逐层绘制。
(3)在图上用lmm能表示厚度的岩层均应在图上表示出来。
但对于有特殊意义的矿层、煤层及标志层,即使其厚度达不到lmm,也要夸大厚度给予表示,并用文字注明其真实厚度。
(4)在调查地区若有岩浆岩分布,就要查清岩浆岩的生成时代、岩石性质和名称,并用规定的图例符号把岩浆岩的种类、生成顺序及与围岩的接触关系在图上表示出来。
(5)地层柱状图的比例尺一般大于实测地层剖面图的比例尺。
例如1:
50000~1:
25000比例尺的地质填图,相应的地层剖面图的比例尺可采用1:
5000—1:
2000,则地层柱状图的比例尺为1:
2000~1:
1000;l:
1000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地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