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上 1.docx
- 文档编号:23824912
- 上传时间:2023-05-21
- 格式:DOCX
- 页数:70
- 大小:237.83KB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上 1.docx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上 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上 1.docx(7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上1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上)
第一讲中国古代天文
《三国演义》第一百三十四回:
诸葛亮病重,夜观天象,慨然长叹:
“吾命在旦夕矣!
”姜维问其故,诸葛亮道:
“吾见三台星中,客星倍明,主星幽隐,相辅列曜,其光昏暗。
天象如此,吾命可知。
”姜维说:
“天象虽则如此,丞相何不用祈禳之法挽回之?
”诸葛亮道:
“吾素谙祈禳之法,但未知天意若何。
汝可引甲士四十九人,各执皂旗,穿皂衣,环绕帐外,我自于帐中祈禳北斗。
若七日内主灯不灭,吾寿可增一纪(十二年);如灯灭,吾必死矣。
闲杂人等,休教放入。
凡一应需用之物,只令二小童搬运。
”姜维遂前去安排。
时值八月中秋,银河灿灿,玉露零零,旌旗不动,刁斗无声。
诸葛亮在帐中设香花祭物,地上分布七盏大灯,外布四十九盏小灯,内安本命灯一盏,然后拜祝道:
“亮生于乱世,甘老林泉。
承昭烈皇帝三顾之恩,托孤之重,不敢不竭犬马之劳,誓讨国贼。
不意将星欲坠,阳寿将终,谨书尺素,上告穹苍:
伏望天慈,俯垂鉴听,曲延臣算,使得上报君恩,下救民命,克复旧物,永延汉祀。
非敢妄祈,实由情切。
”之后几日,诸葛亮日则计议军机,夜则步罡踏斗。
及至第六夜,诸葛亮见主灯明亮,心中甚喜,心想再有几个时辰,禳星延寿即可大功告成。
忽然间,听得帐外呐喊声起,诸葛亮刚想派人去问个究竟,只见魏延飞步闯入帐内报告:
“魏兵来了!
”由于魏延脚步甚急,竟将主灯扑灭。
诸葛亮弃剑叹道:
“死生有命,不可得而禳也!
”姜维见魏延将主灯扑灭,大怒,拔剑欲杀魏延,诸葛亮阻止道:
“此吾命当绝,非文长(魏延之字)之过也。
”民间传说因而有诸葛亮“争得过阎王,争不过魏延”的感慨。
裴松之《三国志注》引《晋阳秋》的记载说,就在诸葛亮去世的当天夜里,一颗赤色大星,光亮有角,自东北方向西南方陨落,坠入五丈原的蜀军营地……对于此事,杜甫赋诗云:
长星昨夜坠前营,讣报先生此日倾。
好看绿阴清昼里,于今无复雅歌声。
虎帐不闻施号令,麟台惟显着勋名。
空余门下三千客,辜负胸中十万兵。
评书中说人学识渊博,往往说其“上知天文,下晓地理”、“有经天纬地之才”,《窦娥冤》:
“天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天;地也,你错勘贤愚枉为地。
”日常生活中遇到紧急的事情,我们经常情不自禁地喊出“天哪!
”足可见天、天象与古人关系的密切。
而今我们已经进入现代社会(根据一定时期内所使用的主导材料的不同,历史学家往往分别称之为石器时代、陶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和钢铁时代、纳米时代;人类社会也逐渐从原始社会发展到农业社会,再到现今的工业社会、信息社会),但仍然像以前一样,面临着一个课题:
如何利用自然为人类服务。
因此,了解一些古代天文知识是必要的。
一、天文学的产生和地位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进入农耕社会的国家之一(最早种植粟、水稻的国家),而农业生产要求有准确的农事季节,所以古人观测天象非常精勤。
《尚书·尧典》说“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说明在传说中的帝尧(约公元前二十四世纪)的时候已经有了专职的天文官,从事观象授时。
甲骨卜辞中还有日食、月食和新星纪事。
金文中有大量关于月相的记载。
战国时期已有天文学的专门著作,二十四节气也逐步形成,完整名称见于《淮南子》。
……因此古人的天文知识相当普及。
顾炎武说:
“三代以上,人人皆知天文。
‘七月流火’,农夫之辞也;‘三星在户’,妇人之语也;‘月离于毕’,戍卒之作也;‘龙尾伏辰’,儿童之谣也。
后世文人学士,有问之而茫然不知者矣。
”
而中国的天文学,几千年来积累了大量宝贵的天文资料,倍受各国天文学家的注意。
就文献数量来说,天文学仅次于农学和医学,可与数学并列,是构成中国古代最发达的四门自然科学之一。
二十四史中专门记载这类资料的部分叫作“天文志”。
两千多年来,中国保存下来的有关日食、月食、月掩星、太阳黑子、流星、彗星、新星等丰富的记录,是现代天文学的重要参考资料。
二、五曜与七曜
《过始皇墓》
王维
古墓成苍岭,幽宫象紫台。
星辰七曜隔,河汉九泉开。
有海人宁渡,无春雁不回。
更闻松韵切,疑是大夫哀。
《史记·天官书》中记载道,“天有五星,地有五行。
”古人把实际观测到的金、木、水、火、土五个行星(天王星、海王星和冥王星,则是在近代望远镜和建立开普勒定律、牛顿万有引力定律以后发现的)合起来称作五纬。
纬为织物的横线。
这五颗行星在天空上,象纬线一样由东向西穿梭行进,故称作五纬。
亦称作五曜。
古人又把日月同五星合起来,称为日月五星,谓之七政。
《尚书·尧典》中记载道“在璇玑玉衡,以齐七政”。
宋蔡沈传:
“七政,日月五星也。
七者,运行于天,有迟有速,犹人之有政事也。
”(又:
《史记·天官书》《索隐》解释七政指春、夏、秋、冬、天文、地理、人道)日月五星又称作七纬。
这是古人错把日月也当成了行星。
实际上,日为恒星,月为卫星。
亦称作七曜。
中国古代的甲骨文中已有了关于木星的记载,战国时期就有了五星的说法,最初分别叫辰星、太白、荧感、岁星、镇星,这也是古代对这五颗星的通常称法。
把这五颗星叫金木水火土,是把地上的五原素配上天上的五颗行星而产生的。
金星,古名明星、大嚣、太白。
光色银白,亮度特别强。
除了太阳和月亮外,是天空看起来最亮的天体。
金星最亮的时候达4.4等,比全天最亮的恒星天狼星还亮14倍。
金星于黎明见于东方叫启明(汉时避景帝刘启讳,又把金星称为开明),黄昏见于西方叫长庚。
《诗·小雅·大东》中说,“东有启明,西有长庚。
”古人认为启明与长庚是两颗星,所以给它起了两个名字。
其实它们都是金星,所不同的是出现的时间和位置不一样罢了。
木星,古名岁星或岁,有人认为甲骨文中的岁字即指岁星。
五星之中,古人特别注意对木星的观测。
《淮南子·天文训》中记载道,“岁星之所居,五谷丰昌。
其对为冲,岁乃有殃……故三岁而一饥,六岁而一衰,十二岁一康。
”古人把木星的周期与农事联系起来,可能因为木星和太阳活动周期相近。
木星十二年绕天一周,每年居十二次的一次,故名岁星。
并用岁星所在的次名作为纪年的标准。
水星,古名辰星,离太阳最近,看上去总是在太阳两边摆动,离开太阳最远不超过三十度。
我国古代把一周天分为十二辰,每辰约三十度,故称水星为辰星。
在新出土的《五星占》中,水星还有一个为其它书所没有用过的名称“小白”。
火星,古名荧惑。
以其红光荧荧似火而得名。
火星在天上的视运动,时而由西往东,时而由东往西,很迷惑人,故名荧惑。
火星又名罚星、执法。
《广雅·释天》中记载道,荧惑谓之罚星,或谓之执法。
土星,古名镇星。
土星每约二十八年绕天一周,每年进入二十八宿中的一宿,叫岁镇一宿,好象轮流坐着二十八宿一样,故名镇星。
也写作填星(镇与填为通假字)。
应该注意的是,先秦古籍中谈到天象时所说的水,并不是指行星中的水星,而是指恒星中的定星。
《左传·庄公二十九年》:
“水昏正百载。
”这里的水指营室。
古书上所说的火,指的是恒星中的大火,即心宿(特指心宿二)。
《诗·七月》“七月流火”里的火,就是指心宿说的。
《史记·天官书》中所说的火,才是指行星中的火星。
五行及五行生克说:
“五行”者,金、木、水、火、土也。
古人认为,五行是构成宇宙万物的五大基本要素。
《国语》有云:
“故先王以土、金、木、水、火相杂,以成百物。
”
五行的基本规律是相生与相克。
所谓“相生”,是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每一生都有“生我”和“我生”的相向关联。
所谓“相克”,是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每一克均有“我克”和“克我”的相向关联。
生中有克,克中有生,相反相成,运行不息。
三、三垣二十八宿及四象
古人观察日月五星的运行是以恒星为背景的,认为恒星相互间的位置恒久不变,我国古代的天文学家为了观测天象,了解日月星辰在天空中运行的情况,把天上的恒星几个几个地组合在一起,每个组合给一个名称。
这样的恒星组合称为星官。
各个星官所包含的星数多寡不等,少到一个,多到几十个,所占的天区范围也各不相同。
在众多的星官中,有31个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这就是三垣二十八宿。
到唐代,三垣二十八宿发展成为中国古代的星空区划体系。
三垣是紫微垣、太微垣、天市垣。
紫微垣包括北天极附近的天区,大体相当于拱极星区;太微垣包括室女、后发、狮子等星座的一部分;天市垣包括蛇夫、武仙、巨蛇、天鹰等星座的一部分。
二十八宿又名二十八舍或二十八星。
最初是古人为比较日、月、五星的运动而选择的二十八个星官,作为观测时的坐标。
“宿”或“舍”,有“停留”的意思。
《史记·律书》说:
“舍者,日、月所舍。
”作为天区,二十八宿主要是区划星官的归属。
而在天象记录中,大量使用的“入×宿”的字样,这里的“宿”所包括的范围,同二十八宿所指的天区是有区别的。
中国以外,古代的印度(古印度包括今日的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国等地)、阿拉伯、伊朗、埃及等国,也都有类似中国的二十八宿体系。
二十八宿创立的时代
在中国古代文献记载中,二十八宿中的部分星宿出现较早。
如春秋时期(公元前八至五世纪)的《诗经》、《夏小正》等书中,就有不少记载。
此外,《尚书·尧典》中,有“四仲中星”的记载,即“日中星鸟,以殷仲春”,“日永星火,以正仲夏”,“宵中星虚,以殷仲秋”,“日短星昴,以正仲冬”。
从所记天象来推算,“日中星鸟”即“七星”宿春分时昏中的时代,大约在公元前十二、三世纪,也就是殷末周初,因而有人认为二十八宿即产生于这个时代。
但是,也有人认为少数星宿名的出现,并不能证明当时二十八宿的系统已建立起来。
早期载有二十八宿的可靠文献是《吕氏春秋》、《礼记·月令》、《周礼》等书,它们的时代最早的大约在战国中期(公元前四世纪)。
而从这些记载中的天象推算,则可提前到春秋中叶(公元前七世纪)。
前述湖北省随县出土的二十八宿漆箱盖的发现,则把文献证据提前到公元前五世纪。
还有人认为,二十八宿在创立之初是沿赤道分布的。
计算表明:
二十八宿与天球赤道相吻合的年代距今约五千年前。
这可认为是二十八宿体系创立时代的上限。
而依据文献、文物等证实的公元前五世纪,则应该看成是二十八宿创立时代的下限。
把二十八宿按上表的次序分作四组,每组七宿,分别与四个地平方位、四种颜色、五种四组动物形象相匹配,叫作四象或四陆。
它们之间的对应关系如下:
东方苍龙(或青龙),青色;北方玄武(即龟蛇),黑色;西方白虎,白色;南方朱鸟(或朱雀),红色。
二十八宿与四方相配,是以古代春分前后初昏时的天象为依据的,这时正是朱鸟七宿在南方,苍龙七宿在东方,玄武七宿在北方,白虎七宿在西方;四种颜色的相配,则与古代五行说有关。
至于龙、龟蛇、虎、鸟匹配天象的由来,一种观点认为是与原始部落的图腾有关;另一种说法则认为可能与这些星座昏中时所代表的季节特征有联系。
例如,南方七宿昏中是春季,而鸟可以被看作是春天的象征等等。
四象图如下:
★东方苍龙七宿:
角宿、亢宿、氐宿、房宿、心宿、尾宿、箕宿
★北方玄武七宿:
斗宿、牛宿、女宿、虚宿、危宿、室宿、壁宿
★西方白虎七宿:
奎宿、娄宿、胃宿、昴宿、毕宿、觜宿、参宿
★南方朱雀七宿:
井宿、鬼宿、柳宿、星宿、张宿、翼宿、轸宿
日常生活中,我们还会经常用到与二十八宿密切相关的词语,如:
参商:
《左传·昭公元年》里有这样的故事:
高辛氏(喾)有二子,大的叫阏伯,小的叫实沈。
弟兄俩很不和睦,天天动干戈打仗。
高辛氏没有办法,只得把阏伯调去商丘,那儿是归商星(也就是心宿)主管的;把实沈调去大夏,那儿是归参星(参宿,即猎户座)主管的。
参和商在天空中恰好遥遥相对,一个升起,另一个就会落到地平线以下,他俩从此再也不能见面了。
他们死后,成为参商二神,还是永远不能相见。
现在形容意见不合,叫做“意见参商”;又形容不易相见,如“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杜甫诗),就是根据这个故事和参商二星此起彼落的现象而来的。
牛郎织女:
但织女并非女宿,而是天琴座的α星;牛郎也不是牛宿,而是天鹰座的α星,牛郎牵的牛才是牛宿。
另外,二十八宿还可以与二十八种动物一一匹配:
东官苍龙:
角木蛟,亢金龙,氏土骆,房日兔,心月狐,为火虎,箕水豹
北官玄武:
斗木獬,牛金牛,女土蝠,虚日鼠,危月燕,室火猪,壁水貐
西官白虎:
奎木狼,娄金狗,胃土雉,昴日鸡,毕月乌,觜火猴,参水猿
南官朱雀:
井木犴,鬼金羊,柳土獐,星日马,张月鹿,翼火蛇,轸水蚓
这在中国古代神话中多次出现,最早是在《封神演义》中出现的,不过只是匆匆一现,在书快结束的时候,纣王最后一搏,通天教主,动用了他手下截教中剩余的所有力量,摆了万仙阵,其中就有二十八宿,但一露面就被老子和元始天尊摆平了。
在《西游记》里二十八宿也多次出现,在黄袍怪一集里就是把唐僧变成老虎那集里,黄袍怪就是奎木狼下凡。
在打七个蜘蛛精和一个蜈蚣精那级还有打蝎子精那集里,就是大圣请了昴日鸡才把事态摆平。
在小雷音寺那集,就是弥勒佛的童子下凡冒充如来佛祖那集里,黄眉怪把孙悟空困在金钵里,就是猪八戒请来了二十八宿来帮忙,最后亢金龙用独角把金钵顶了个洞,孙悟空才得以脱身。
二十八宿的功能作用:
古人用二十八星宿来作为量度日月五星位置和运动的标志,因此古书上所说的“月离于毕”﹝即月亮依附于毕宿﹞,“荧惑守心”﹝即火星居心宿﹞,“太白食昴”﹝即金星遮蔽住昴宿﹞等关于天象的话就不难理解。
二十八星宿不仅是观测日月五星位置的坐标,其中有些星宿还是古人测定岁时季节的观测对象,如在先秦时代,古人认为初昏时心宿在正南方就是夏季五月,参宿在正南方就是春季正月等。
随着天文知识的发展,出现了星空分区的观念,二十八星宿也是星空区域概念。
将赤道附近的一周天按照由西向东的方向分为二十八个不等分。
这四方神在古代曾被利用于军队列阵,战国时代便有“前朱雀后玄武,左青龙右白虎”的说法,道教兴起之后,青龙、朱雀、白虎、玄武成为道教的守护神。
而这也是十二生肖的来源之一,不过那又是另一个故事了。
四、南斗和北斗
南斗和北斗是从古以来就出名的,其中的南斗包括在人马座中,构成人马的胸部。
斗柄二星和箕宿四星构成人马的弓。
南斗连柄共六颗星,所谓“北斗七星南斗六”。
它和北斗七星的形状都象裁缝用的旧式熨斗又象水勺,所以人们叫它们大斗小斗,或大勺小勺。
古人有个迷信,说南斗注生,北斗注死,并且流传着“赵颜借寿”的故事。
《三国演义》第六十九回中,太史丞许芝为曹操言神卜管辂(字公明)之术:
一日,出郊闲行,见一少年耕于田中,辂立道傍,观之良久,问曰:
“少年高姓、贵庚?
答曰:
姓赵,名颜,年十九岁矣。
敢问先生为谁?
辂曰:
吾管辂也。
吾见汝眉间有死气,三日内必死。
汝貌美,可惜无寿。
赵颜回家,急告其父。
父闻之,赶上管辂,哭拜于地曰:
请归救吾子!
辂曰:
“此乃天命也,安可禳乎?
父告曰:
老夫止有此子,望乞垂救!
赵颜亦哭求。
辂见其父子情切,乃谓赵颜曰:
汝可备净酒一瓶,鹿脯一块,来日赍往南山之中,大树之下,看盘石上有二人弈棋:
一人向南坐,穿白袍,其貌甚恶;一人向北坐,穿红袍,其貌甚美。
汝可乘其弈兴浓时,将酒及鹿脯跑进之。
待其饮食毕,汝乃哭拜求寿,必得益算矣。
但切勿言是吾所教。
老人留辂在家。
次日,赵颜携酒脯杯盘入南山之中。
约行五六里,果有二人于大松树下盘石上着棋,全然不顾。
赵颜跪进酒脯。
二人贪着棋,不觉饮酒已尽。
赵颜哭拜于地而求寿,二人大惊。
穿红袍者曰:
此必管子之言也。
吾二人既受其私,必须怜之。
穿白袍者,乃于身边取出簿籍检看,谓赵颜曰:
汝今年十九岁,当死。
吾今于十字上添一九字,汝寿可至九十九。
回见管辂,教再休泄漏天机;不然,必致天谴。
穿红者出笔添讫,一阵香风过处,二人化作二白鹤,冲天而去。
赵颜归问管辂。
辂曰:
穿红者,南斗也;穿白者,北斗也。
颜曰:
吾闻北斗九星,何止一人?
辂曰:
散而为九,合而为一也。
北斗注死,南斗注生。
今已添注寿算,子复何忧?
父子拜谢。
自此管辂恐泄天机,更不轻为人卜。
箕与斗
人马座所属的星,在我国古代分成两个星宿:
南斗六星是斗宿,人马弓箭下部是箕宿。
箕是畚箕,扬粮食用的。
有一粒“糠”(蛇夫脚尖)已经被簸扬得很远了——这时候显然在吹东风。
畚箕和量米的斗都是农具,因此箕和斗经常并称。
我们手指上的指纹也有箕和斗。
斗也是饮酒用具。
《诗经·大东篇》中说:
“维南有箕,不可以簸扬;维北有斗,不可以挹酒浆”。
北斗是北半球的重要星象,七颗星中有五颗二等星,两颗三等星,它们是:
(从勺尖到勺柄)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玉衡、开阳、摇光,虽然没有一等大星,但是形象显着易认,十分令人注目。
实际上北斗星的形状也是不断变化的:
(A)10万年前的北斗七星
(B)现在的北斗七星
(C)10万年后的北斗七星
古人重视北斗,利用它来辨方向、定季节:
从天璇通过天枢向外延伸一条直线,大约延长五倍多些,就可以碰到一颗和北斗七星差不多亮的二等星,这就是北极星。
北极星的方向是正北方,全夜全年不变动位置,找出了正北方,其余的方向东、西、南也就跟着找到了。
所以天璇和天枢两颗星有“指极星”的名称。
至于定季节,《鹖冠子》书中指出斗柄指东,天下皆春;斗柄指南,天下皆夏;斗柄指西,天下皆秋;斗柄指北,天下皆冬。
在北京那样的纬度(北纬40度)或更北一些,全年不论哪一夜,北斗星永不沉下地平线,它老是绕着北极星在天空中转圈子。
从南方一些地方象长江流域一带来看,北斗星沉下北方地平线的时间也不长。
这就怪不得渔夫、牧人、农民、水手等都要跟北斗星做朋友了。
五、十二辰与十二次
中国古代对周天的一种划分法,大抵是沿天赤道从东向西将周天等分为十二个部分,用地平方位中的十二支名称来表示,即:
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它与二十八宿星座有一定的对应关系,当星宿南中天的时候,这时十二辰与地平方位中的十二支也正好一一对应。
十二辰的一种应用就是岁星纪年。
关于十二辰的最初含义,众说纷纭,至今尚无定论。
中国古代为了观测日、月、五星的位置和运动,把黄赤道带自西向东划分为十二个部分,称为十二次。
十二次的名称依次是:
星纪、玄枵、娵訾、降娄、大梁、实沈、鹑首、鹑火、鹑尾、寿星、大火、析木。
春秋战国时代的《左传》、《国语》等书中就已有这些名称的记载,它们被用来记述岁星(木星)的位置。
古代把木星的恒星周期定为十二年,所以一般认为,十二次的创立是起源于对木星的观测。
它的时代大约在春秋时期或更早。
但《国语》中记伶州鸠(周景王时的占星家)的话说:
“武王伐殷,岁在鹑火。
”据此,十二次的创立时代也有可能推至殷末周初。
西方古代把黄道南北各八度以内的空间叫做黄道带。
他们按照从西向东的方向把黄道带分为十二等份,叫做黄道十二宫,也就是所谓的十二星座。
不过西方以人文为主,所以发展出耐人寻味的浪漫故事,而东方则与自然相结合,发展出与动物有密切关系的十二生肖文化。
十二次、十二辰和二十八宿、黄道十二宫对应表
十二次
星纪
玄枵
娵訾
降娄
大梁
实沈
鹑首
鹑火
鹑尾
寿星
大火
析木
二十八宿
斗牛
女虚危
室壁
奎娄
胃昴毕
觜参
井鬼
柳星张
翼轸
角亢
氐房心
尾箕
十二辰
丑
子
亥
戌
酉
申
未
午
巳
辰
卯
寅
十二宫
魔羯
宝瓶
双鱼
白羊
金牛
双子
巨蟹
狮子
室女
天秤
天蝎
人马
六、占星术和分野
根据天象来预卜人间事务的一种方术,又称占星学或星占学、星占术,起源于人类原始社会中文化发展的早期阶段。
世界上一些文化发展较早的地区,如古代巴比伦、埃及、希腊、中国,以及到近代还处于原始社会的一些民族和部落中,占星术都很盛行。
这是由于当时人们的知识水平和生产力都很低,对自然现象中的一些规律没有掌握,于是从一些表面现象出发,把人们生活中的吉、凶、祸、福与某些自然现象联系起来。
中国春秋时期(公元前八至五世纪)占星术盛行,占星家们创“上天变异,州国受殃”说法,以天空中出现的星象变化来占卜各个地方人世间的吉、凶、祸、福。
为此目的,将地上的州、国与星空的区域互相匹配对应,称为分野。
《周礼》中所记“保章氏”:
“以星土辨九州岛之地,所封封域皆有分星,以观妖祥”,就是按照分野来预卜各地吉凶。
如《论衡·变虚篇》说:
“荧惑守心。
荧惑,天罚也;心,宋分野也,祸当君。
”邹阳《狱中上梁王书》:
“昔荆轲慕燕丹之义,白虹贯日,太子畏之;卫先生为秦画长平之事,太白食昴,昭王疑之。
”燕太子丹厚养荆轲,让其刺秦王,行前已有天象显现,太子丹却畏其不去。
公元前260年,白起大破赵军于长平(今山西高平西北),欲乘势灭赵,派卫先生回秦向昭王要增兵增粮。
秦相范雎从中阻挠,害死卫先生。
李白《蜀道难》:
“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参宿是益州(今四川)的分野,井宿是雍州(今陕西、甘肃大部)的分野,蜀道跨益、雍二州。
扪参历井是说入蜀之路在益、雍两州极高的山上,人们要仰着头摸着天上的星宿才能过去。
天区有十二次和二十八宿(或二十八舍)等不同的划分法,所以分野也有不同的对应方式。
除此以外,州、国又因时代不同而有变化,所以不同时代的分野也不尽相同。
《宋史志第三天文三》载:
角宿二星,为天关,其间天门也,其内天庭也。
故黄道经其中,七曜之所行也。
左角为天田,为理,主刑。
其南为太阳道。
右角为将,主兵。
其北为太阴道。
盖天之三门,犹房之四表。
星明大,吉,王道太平,贤者在朝;动摇、移徙,王者行;左角赤明,狱平;暗而微小,王道失。
陶隐居曰:
“左角天津,右角天门,中为天关。
”日食角宿,王者恶之;晕于角内,有阴谋,阴国用兵得地,又主大赦。
月犯角,大臣忧狱事,法官忧黜。
又占忧在宫中。
月晕,其分兵起;右角,右将灾;左亦然。
或曰主水;色黄,有大赦。
月晕三重,入天门及两角,兵起,将失利。
岁星犯,为饥。
荧惑犯之,国衰,兵败;犯左角,有赦;右角,兵起;守之,谗臣进,政事急;居阳,有喜。
填星犯角为丧,一曰兵起。
太白犯角,群臣有异谋。
辰星犯,为小兵;守之,大水。
客星犯,兵起,五谷伤;守左角,色赤,为旱;守右角,大水。
彗星犯之,色白,为兵;赤,所指破军;出角,天下兵乱。
星孛于角,白,为兵;赤,军败;入天市,兵、丧。
流星犯之,外国使来;入犯左角,兵起。
云气黄白入右角,得地;赤入左,有兵;入右,战胜;黑白气入于右,兵将败。
《晋书·天文志》载诸侯国分野:
自轸十二度至氐四度为寿星,于辰在辰,郑之分野,属兖州。
自氐五度至尾九度为大火,于辰在卯,宋之分野,属豫州。
自尾十度至南斗十一度为析木,于辰在寅,燕之分野,属幽州。
自南斗十二度至须女七度为星纪,于辰在丑,吴越之分野,属扬州。
自须女八度至危十五度为玄枵,于辰在子,齐之分野,属青州。
自危十六度至奎四度为诹訾,于辰在亥,卫之分野,属并州。
自奎五度至胃六度为降娄,于辰在戌,鲁之分野,属徐州。
自胃七度至毕十一度为大梁,于辰在酉,赵之分野,属冀州。
自毕十二度至东井十五度为实沈,于辰在申,魏之分野,属益州。
自东井十六度至柳八度为鹑首,于辰在未,秦之分野,属雍州。
自柳九度至张十六度为鹑火,于辰在午,周之分野,属三河。
自张十七度至轸十一度为鹑尾,于辰在已,楚之分野,属荆州。
二十八宿与国分野如下
星宿
角亢
氐房心
尾箕
斗牛
女
虚危
室壁
奎娄
胃昴毕
觜参
井鬼
柳星张
翼轸
国
郑
宋
燕
越
吴
齐
卫
鲁
魏
赵
秦
周
楚
星宿
角亢氐
房心
尾箕
斗
牛女
虚危
室壁
奎娄胃
昴毕
觜参
井鬼
柳星张
翼轸
州
兖州
豫州
幽州
江湖
扬州
青州
并州
徐州
冀州
益州
雍州
三河
荆州
课后作业:
解释下列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1、“月离于毕”
2、“荧惑守心”
3、“太白食昴”
4、“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苏轼《前赤壁赋》)
5、“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
”(杜甫《赠卫八处士》)
第二讲中国古代历法
我国历法渊源甚远。
《尚书·尧典》有“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上 中国古代 文化 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