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评.docx
- 文档编号:23818625
- 上传时间:2023-05-21
- 格式:DOCX
- 页数:23
- 大小:26.22KB
环评.docx
《环评.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环评.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环评
环境影响评价总结复习(吾已尽力版)
环境影响评价总结复习
基本概念与程序:
1、环境、环境系统的特性、环境标准、环境风险
环境: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规定:
本法所称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
环境的基本特性:
1)、整体性与区域性:
是指各环境要素或环境组成部分之间存在着紧密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之关系,构成了具有特定结构和功能的整体。
区域性指的是环境特性的区域差异。
对环境科学研究和环境保护行动的启示:
环境是没有严格的界限的,应该从整体的观点出发去研究和考察环境科学问题。
环境的系统性源于其整体性。
2)、变动性与稳定性:
变动性
组成、结构、功能和状态在时间和空间上都处于不断变化之中。
稳定性
是指环境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功能的特性。
在外界导致的环境变化不超过一定限度时,环境可以借助于自身的调节功能使这些变化逐渐消失,使其得以恢复到变化前的状态的特性。
3)、资源性与价值性:
环境为人类生存和发展提供必需的资源
环境的价值性源于其资源性和有限性,环境是一种资源,资源是有价值的。
环境的价值性首先取决于它对人类的有用性,价值大小则决定于供求关系和开发利用条件。
环境标准(Environmentalstandard):
环境标准是为了保护人群健康、社会物质财富和维持生态平衡,对大气、水、土壤等环境质量,对污染源的监测方法以及其它需要所制定的标准的总称。
以环境基准为依据,考虑社会、经济、技术等因素所制定的限制值,具有法律强制性,且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不断的修改和补充。
2、环境影响评价、强制性标准
强制性标准:
环境质量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标准以及法律、法规规定必须执行的其它标准属于强制性标准,强制性标准必须执行。
3、环境标准及其构成
我国的环境标准体系可以概括为“六类二级”和“两种执行规定”
六类包括:
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环境基础标准,环境方法标准,环境标准物质标准和环保仪器设备标准。
二级是指国家级标准和地方级标准
两种执行规定是指强制性标准和推荐性标准两类
4、环境影响评价等级划分
5、环境影响评价的主要程序
工作程序大体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准备阶段,主要工作为研究有关文件,进行初步的工程分析和环境现状调查,筛选重点评价项目,确定各单项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等级,编制评价工作大纲;
第二阶段为正式工作阶段,其主要工作为工程分析和环境现状调查,并进行环境影响预测和评价。
第三阶段为报告书编制阶段,其主要工作为汇总、分析第二阶段工作所得到的各种资料、数据,得出结论,完成环境影响报告书的编制。
如果通过环境影响评价对原厂址选址得出否定结论,对新选厂址的评价应该重新进行;如果需要对多个方案进行优选,则应同时对多个方案分别进行预测和评价。
6、环境影响评价大纲的主要内容
总则
包括评价任务的由来,编制依据,控制污染和环境保护的目标,采用的评价标准,评价项目及其工作等级和重点等。
建设项目概况
如果是扩建项目,应同时介绍现有工程概况。
建设项目工程分析的内容与方法。
根据当地的环境特点、评价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与重点因素,说明工程分析的内容、方法和重点。
建设项目周围地区的环境现状调查。
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
包括预测方法、内容、范围、时段及有关参数的估值方法,对于环境影响综合评价,应说明拟采用的评价方法。
评价工作成果清单:
包括拟提出的结论和建议的内容。
评价工作组织、计划安排。
经费概算。
7、环境影响评价的主要类别
8、环境现状调查的方法
环境质量指数法
概率统计法
模糊数学法
生物指标法
水环境影响与评价:
1、评价工作程序与等级划分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的整个程序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准备阶段:
主要工作为研读有关文件,进行初步的工程分析和环境现状调查,筛选重点评价项目,确定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等级、评价范围及评价标准,编制评价大纲。
正式工作阶段:
主要工作为进一步进行工程分析和环境现状调查,进行地表水环境影响预测及评价地表水的环境影响。
报告书编写阶段:
主要工作为汇总、分析第二阶段工作所得的各种资料、数据,给出评价结论,完成环境影响报告书中地表水环境影响部分的编制,提出防治地表水污染的环境保护措施和建议。
等级划分的依据是《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表水环境》(HJ/T2.3-93);
根据拟建项目的废水排放量、废水组分复杂程度、废水中污染物迁移、转化和衰减变化的特点以及受纳水体规模和以及对受纳水体的水质要求,分为三级。
2、水环境现状调查
水环境现状调查的时期
水环境现状调查的范围
水文调查与水文测量
水质调查与水质参数的选择(补)
采样点布设
评价因子的选择
3、水环境污染源类型
4、水质监测断面设置
水质取样断面设置的原则--一般情况下应布设对照、控制、削减三种类型的断面,取样断面的布设主要遵循以下原则:
在调查范围的两端应布设取样断面;
调查范围内重点保护对象附近水域布设取样断面;
水文特征突然变化处(如支流汇入处等)、水质急剧变化处(如污水排入处等)、重点水工构筑物(如取水口、桥梁涵洞等)附近应布设取样断面;
5、水环境污染物的分类、特征污染物
6、地表水水质类别的划分
I类:
主要适用于源头水、国家自然保护区
II类:
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一级保护区、珍稀水生生物栖息地、鱼虾类产卵场、仔稚幼鱼的索饵场等
III类:
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二级保护区、鱼虾类越冬场、洄游通道、水产养殖区等渔业水域及游泳区。
IV类:
主要适用于一般工业用水区及人体非直接接触的娱乐用水区;
V类:
主要适用于农业用水区一般景观要求水域。
对应地表水上述五类水域功能,将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基本项目标准值分为五类,不同功能区分别执行相应类别的标准值。
7、地表水体的自净
水体可以在其环境容量范围之内,通过自身的物理、化学和生物作用,使受纳污染物浓度不断降低,逐渐恢复原有的水质,这种过程叫做水体自净。
水体自净可以看作是污染物在水体中的迁移、转化、和衰减变化的过程。
8、地表水环境预测方法
预测方法:
定性分析法(专业判断法和类比调查法):
定量分析法(数学模型法)
9、地表水环境影响预测(原则、时段划分、参数选择、预测模式及适用条件)
地面水环境影响预测原则:
可能产生对地面水环境影响的建设项目,应预测其产生的影响;
预测的范围、时段、内容和方法应根据评价工作等级、工程与环境特性、当地的环境保护要求来确定;
同时应尽量考虑预测范围内规划的建设项目可能产生的环境影响。
预测环境影响时应尽量选用通用、成熟、简便并能满足准确度要求的方法。
预测方法包括数学模式法、物理模型法、类比分析法和专业判断法。
对于季节性河流,应根据当地环保部门所规定的水体功能,结合建设项目的特点选定其应预测的原则、范围、时段、内容及方法。
当水生生物保护对地面水环境要求较高时(如水生生物及鱼类保护区、经济鱼类养殖区 等),应分析建设项目对水生生物的影响。
分析时一般采用类比分析法或专业判断法。
地面水环境影响预测时段划分与预测时段确定的原则
建设项目地面水环境影响预测时期原则上一般划分为建设期、运行期和服务期满后三个阶段。
所有建设项目均应预测生产运行阶段对地面水环境的影响。
该阶段的地面水环境影响应按正常排放和非正常排放两种情况进行预测。
特殊情况还应进行建设项目风险事故状态下的地面水环境影响预测。
根据大型建设项目建设过程阶段的特点和评价等级、受纳水体的特点以及当地环保要求决定是否预测建设期的地面水环境影响。
河流完全混合模式适用条件:
(1)河流充分混合段;
(2)持久性污染物;
(3)河流为恒定流动;
(4)废水连续稳定排放
河流一维稳态模式适用条件:
(1)河流充分混合段;
(2)非持久性污染物;
(3)河流为恒定流动;
(4)废水连续稳定排放
河流二维稳态混合模式适用条件:
(1)平直、断面形状规则的河流混合过程段;
(2)持久性污染物;
(3)河流为恒定流动;
(4)连续稳定排放;
(5)对于非持久性污染物,需要采用相应的衰减模式。
S-P模式的适用条件:
(1)河流充分混合段;
(2)污染物为耗氧性有机污染物;
(3)需要预测河流溶解氧状态;
(4)河流为恒定流动;
(5)污染物连续稳定排放。
10、污染物在水环境输移,将污染物分为四类
根据污染物在水环境中输移、衰减特点以及它们的预测模式,将污染物分为四类:
(1) 持久性污染物(其中还包括在水中难降解、毒性大、易长期积累的有毒物质);
(2) 非持久性污染物;
(3) 酸和碱(以pH值表征);
(4) 热污染(以温度表征)。
土壤环境影响与评价:
1、土壤环境质量现状评价内容
1)、土壤环境污染现状评价;
土壤污染源调查
土壤环境污染现状调查
评价因子的选择
评价方法
土壤环境质量分级
土壤环境质量评价图的编制
2)、土壤退化现状评价;
土壤沙化现状评价
土壤盐渍化现状评价
3)、土壤侵蚀现状评价
地形地貌、气象条件、水文条件、植被条件、耕作方式
4)、土壤破坏现状评价
土壤资源被非农、林、牧长期占用,或土壤极端退化而失去肥力的现象。
2、土壤主要污染物
大气环境影响与评价:
1、基本术语
环境空气敏感区
指评价范围内按GB3095 规定划分为一类功能区的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其他需要特殊保护的地区,二类功能区中的居民区、文化区等人群较集中的环境空气保护目标,以及对项目排放大气污染物敏感的区域。
常规污染物
指GB3095 中所规定的二氧化硫(SO2)、颗粒物(TSP、PM10)、二氧化氮(NO2)、一氧化碳(CO)等污染物。
特征污染物
指项目排放的污染物中除常规污染物以外的特有污染物。
主要指项目实施后可能导致潜在污染或对周边环境空气保护目标产生影响的特有污染物。
大气污染源分类
按预测模式的模拟形式分为点源、面源、线源、体源四种类别。
点源:
通过某种装置集中排放的固定点状源,如烟囱、集气筒等。
面源:
在一定区域范围内,以低矮密集的方式自地面或近地面的高度排放污染物的源,如工艺过程中的无组织排放、储存堆、渣场等排放源。
线源:
污染物呈线状排放或者由移动源构成线状排放的源,如城市道路的机动车排放源等。
体源:
由源本身或附近建筑物的空气动力学作用使污染物呈一定体积向大气排放的源,如焦炉炉体、屋顶天窗等。
大气污染物分类
大气污染源排放的污染物按存在形态分为颗粒物污染物和气态污染物,其中粒径小于15 μm 的颗粒物污染物亦可划为气态污染物。
排气筒
指通过有组织形式排放大气污染物的各种类型的装置,包括烟囱、集气筒等
简单地形
距污染源中心点5km 内的地形高度(不含建筑物)低于排气筒高度时,定义为简单地形。
复杂地形
距污染源中心点5km 内的地形高度(不含建筑物)等于或超过排气筒高度时,定义为复杂地形 。
非正常排放
指非正常工况下的污染物排放。
如点火开炉、设备检修、污染物排放控制措施达不到应有效率、工艺设备运转异常等情况下的排放。
长期气象条件
指达到一定时限及观测频次要求的气象条件。
一级评价项目的长期气象条件为:
近5 年内的至少连续3 年的逐日、逐次气象条件。
二级评价项目的长期气象条件为:
近3 年内的至少连续1 年的逐日、逐次气象条件。
复杂风场
指评价范围内存在局地风速、风向等因子不一致的风场。
一般是由于地表的地理特征或土地利用不一致,形成局地风场或局地环流,如海边、山谷、城市等地带会形成海陆风、山谷风、城市热岛环流等。
大气环境防护距离
为保护人群健康,减少正常排放条件下大气污染物对居住区的环境影响,在项目厂界以外设置的环境防护距离。
推荐模式
指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附录A 所列的大气环境影响预测模式。
推荐模式原则上采取互联网等形式发布,发布内容包括模式的使用说明、执行文件、用户手册、技术文档、应用案例等。
推荐模式清单包括估算模式、进一步预测模式和大气环境防护距离计算模式等。
估算模式是一种单源预测模式,适用于建设项目评价等级及评价范围的确定工作。
估算模式利用预设的气象条件进行计算,通常其计算结果大于采用进一步预测模式的计算浓度值。
进一步预测模式是一些多源预测模式,适用于一、二级评价工作的进一步预测工作。
可基于评价范围的气象特征及地形特征,模拟单个或多个污染源排放的污染物在不同平均时限内的浓度分布。
不同的预测模式有其不同的数据要求及适用范围。
大气环境防护距离计算模式主要用于确定无组织排放源的大气环境防护距离。
2、大气环境影响评价主要程序,对环境敏感区的环境影响分析,应考虑什么叠加影响
3、评价工作等级的划分与评价范围
4、大气污染源分类与主要污染物、气溶胶污染物
污染物发生源:
天然大气污染源、人为大气污染源
污染源运动状态:
固定污染源、移动污染源
人类社会活动功能:
工业污染源、社会污染源、交通污染源、农业污染源
污染源几何现状:
点源、面源、体源
影响范围:
局部大气污染源、区域大气污染源
烟:
冶金过程形成的固体粒子的气溶胶,0.01~1μm。
飞灰(flyash):
指由燃料燃烧后产生的烟气带走的会分中分散的较细的粒子;
黑烟(smoke):
通常指由燃烧产生的能见的气溶胶,不包括水蒸气,0.05~1μm。
雾(fog):
气体中液滴悬浮体的总称。
如水雾、酸雾、碱雾、油雾等,水滴的粒径范围在200μm一下。
气溶胶状态污染物:
0.002-100μm大小的液滴或固态离子
总悬浮颗粒物(TSP)指大气中粒径小于100μm的所有固体颗粒。
粉尘(dust):
悬浮于气体介质中的细小固体粒子,1-200μm之间。
飘尘:
长期在大气中漂浮的悬浮物<10μm;
降尘:
>10μm的粒子靠重力作用能在较短时间内沉降到地面,称为降尘;
5、大气污染物预测模式的模拟形式
6、大气污染源调查与评价方法,工业污染源调查的内容
污染源评价方法
等标污染负荷法
大气污染源特征指数法
7、环境空气质量现状监测主要内容
监测因子
监测制度
监测布点与采样
同步气象资料要求
监测结果统计分析
8、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的预测内容与步骤:
预测因子、范围、计算点、计算模式、预测内容、设定预测情景、估算模式参数
预测内容:
用于判断项目建成后对评价范围大气环境影响的程度和范围。
预测方法:
常用的大气环境影响预测方法是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来模拟各种气象条件、地形条件下的污染物在大气中输送、扩散转化和清除等物理、化学机制。
预测步骤:
a) 确定预测因子;
b)确定预测范围;
c)确定计算点;
d)确定污染源计算清单;
e)确定气象条件;
f)确定地形数据;
g)确定预测内容和设定预测情景;
h)选择预测模式;
i)确定模式中的相关参数;
j)进行大气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预测因子
预测因子应根据评价因子而定,选取有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的评价因子作为预测因子。
预测范围
应覆盖评价范围,同时还应考虑污染源的排放高度、评价范围的主导风向、地形和周围环境空气敏感区的位置等,并进行适当调整。
计算污染源对评价范围的影响时,一般取东西向为X 坐标轴、南北向为Y 坐标轴,项目位于预测范围的中心区域。
计算点
计算点可分三类:
环境空气敏感区、预测范围内的网格点以及区域最大地面浓度点。
应选择所有的环境空气敏感区中的环境空气保护目标作为计算点。
网格点的设置应具有足够的分辨率以尽可能精确预测污染源对评价范围的最大影响。
网格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采用直角坐标或极坐标网格,并应覆盖整个评价范围。
区域最大地面浓度点的预测网格设置,应依据计算出的网格点质量浓度分布而定,在高浓度分布区,计算点间距应不大于50m。
对于邻近污染源的高层住宅楼,应适当考虑不同代表高度上的预测受体。
确定预测内容
大气环境影响预测内容依据评价工作等级和项目的特点而定。
一级评价项目预测内容最多,二级评价预测下述内容的前4项,三级评价可不进行下述预测。
一级评价的预测内容
1)全年逐时或逐次小时气象条件下,环境空气保护目标、网格点处的地面质量浓度和评价范围内的最大地面小时质量浓度;
2)全年逐日气象条件下,环境空气保护目标、网格点处的地面质量浓度和评价范围内的最大地面日平均质量浓度;
3)长期气象条件下,环境空气保护目标、网格点处的地面质量浓度和评价范围内的最大地面年平均质量浓度;
4)非正常排放情况,全年逐时或逐次小时气象条件下,环境空气保护目标的最大地面小时质量浓度和评价范围内的最大地面小时质量浓度;
5)对于施工期超过一年,并且施工期排放的污染物影响较大的项目,还应预测施工期间的大气环境质量。
设定预测情景
根据预测内容设定预测情景,一般考虑五个方面的内容:
污染源类别、排放方案、预测因子、气象条件、计算点。
污染源类别分新增加污染源、削减污染源和被取代污染源及其他在建、拟建项目相关污染源。
新增污染源分正常排放和非正常排放两种情况。
排放方案分工程设计或可行性研究报告中现有排放方案和环评报告所提出的推荐排放方案,排放方案内容根据项目选址、污染源的排放方式以及污染控制措施等进行选择。
基本参数
点源参数:
点源排放速率(g/s);排气筒几何高度(m);排气筒出口内径(m);排气筒出口处烟气排放速度(m/s);排气筒出口处的烟气温度(K)。
面源参数
9、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的敏感目标,工作等级确定的几个方面
10、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结论应包含几方面内容
1、大气污染控制措施
大气污染控制措施必须保证污染源的排放符合排放标准的有关规定,同时最终环境影响也应符合环境功能区划要求。
根据大气环境影响预测结果
评价大气污染防治措施的可行性,并提出对项目实施环境监测的建议,给出大气污染控制措施优化调整的建议及方案。
2、大气环境防护距离设置
根据大气环境防护距离计算结果,结合厂区平面布置图,确定项目大气环境防护区域。
若大气环境防护区域内存在长期居住的人群,应给出相应的搬迁建议或优化调整项目布局的建议。
3、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的落实情况
评价项目完成后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能否满足环境管理要求,并明确总量控制指标的来源。
4、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结论
结合项目选址、污染源的排放强度与排放方式、大气污染控制措施以及总量控制等方面综合进行评价,明确给出大气环境影响可行性结论。
噪声环境影响与评价:
1、噪声、噪声污染、环境噪声,变化来分,分为两类
噪声是指为人们生活和工作所不需要的声音。
环境噪声是指在工业生产、建筑施工、交通运输和社会生活中所产生的、干扰周围生活环境的声音。
(频率在20Hz~20kHz的可听声范围内)。
环境噪声污染是指所产生的环境噪声超过国家规定的环境噪声排放标准,并干扰他人正常生活、工作和学习的声音。
环境噪声按照其时间的变化来划分,可以分为稳态噪声和非稳态噪声两大类。
2、噪声污染源种类及来源
按照来源分为四类:
工厂噪声,建筑施工噪声,交通噪声,社会生活噪声。
3、噪声环境影响评价主要程序,一般法定外界多少米满足一级要求
以固定声源为主的建设项目:
边界向外200m满足一级要求
城市道路、公路、铁路、城市轨道交通地上线路和水运线路等建设项目,边界向外200m满足一级要求
机场周围飞机噪声评价范围应根据飞行量计算到LWECPN为70dB的区域。
满足一级评价要求一般以主要航迹离跑道两端各6~12km,侧向各1~2km的范围为评价范围;
4、一级噪声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基本要求
5、声传播过程中,几何发散衰减的计算方程
6、声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基本要求
7、噪声现状评价的内容
以图、表结合的方式给出评价范围内的声环境功能区及其划分情况,以及现有敏感目标的分布情况;
分析评价范围内现有主要声源种类、数量及相应的噪声级、噪声特性等,明确主要声源分布;
分别评价不同类别的声环境功能区内各敏感目标的超、达标情况,说明其受到现有主要声源的影响状况;
给出不同类别的声环境功能区噪声超标范围内的人口数及分布情况。
8、声环境影响预测的基本要求
预测范围:
与评价范围相同;
预测点:
边界、厂界,评价范围内的敏感点;
预测需要的基础资料:
声源资料,影响声音传播的各种参量。
9、声环境影响的评价方法与评价量
(1)根据噪声预测结果和环境噪声评价标准,评价建设项目在施工、运行期噪声的影响程度、影响范围,给出边界(厂界、场界)及敏感目标的达标分析。
(2)进行边界噪声评价时,新建建设项目以工程噪声贡献值作为评价量;改扩建建设项目以工程噪声贡献值与受到现有工程影响的边界噪声值叠加后的预测值作为评价量。
(3)进行敏感目标噪声环境影响评价时,以敏感目标所受的噪声贡献值与背景噪声值叠加后的预测值作为评价量。
对于改扩建的公路、铁路等建设项目,如预测噪声贡献值时已包括了现有声源的影响,则以预测的噪声贡献值作为评价量。
10、噪声防治对策
分析建设项目的选址(选线)、规划布局和设备选型等的合理性,评价噪声防治对策的适用性和防治效果,提出需要增加的噪声防治对策、噪声污染管理、噪声监测及跟踪评价等方面的建议,并进行技术、经济可行性论证。
生态与环境影响评价:
1、评价等级与评价范围的确定
根据生态环境影响的程度和范围大小分为三级
一级:
全面深入评价,有很重要环境影响或敏感环境问题
二级:
有重点问题评价(或专题)
三级:
一般问题,可定性分析确定
注意:
一个项目只定一个级别,有多个影响点时,按级别最高的一个定级,或遵循评审意见
2、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基本工作程序(四阶段)
基本工作程序:
影响识别
现状调查与评价
影响预测与评价
替代方案
3、建设项目对环境的影响方式
4、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内容(指标与内容)
区域生态质量的评价指标: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环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