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论述类文本模拟试题与答案.docx
- 文档编号:2381277
- 上传时间:2022-10-29
- 格式:DOCX
- 页数:13
- 大小:29.45KB
高考论述类文本模拟试题与答案.docx
《高考论述类文本模拟试题与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论述类文本模拟试题与答案.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论述类文本模拟试题与答案
高考论述类文本模拟试题与答案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9分)
如果将西方文化特别是西方近现代价值观与中华价值观进行一番比较,我们就会发现中华价值观特别强调义务先于权利。
换言之,西方近现代价值观非常强调个人权利的优先性,而中华价值观特别是儒家价值观则更强调义务的优先性。
现代新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梁漱溟认为,中国文化在人和人的关系中强调义务为先,互相承担义务是中国伦理的根本特色。
他认为近代以来西方个人主义盛行,形成了一种个人本位的社会,其弊甚多,而中国则是以伦理为本位的社会,他说:
“人生必有与其相关系之人,此即天伦;人生将始终处在人与人的相互关系中,此即伦理。
亲切相关之情,发乎天伦骨肉;乃至一切相关之人莫不自然有其情,情谊所在,义务生焉。
父义当慈,子义当孝。
兄之义友,弟之义恭,夫妇朋友至一切相与之人莫不自然互有应尽之义,伦理关系即表示一种义务,一个人似不为自己而存在,而以对方为重,近世之西洋人反是,处处形见其本位主义,一切从权利观念出发。
”
梁漱溟认为,中国人的伦理特别强调义务感。
这种义务感是开放的,从家庭可以放大到宗族、社区,再到郡县、国家、天下、宇宙。
以义务为基本取向的德行不强调张扬个人权利,而主张努力承担对他人的义务、履行自己肩负的责任。
这种义务取向特别表现为如何对待自己与他人的关系。
在他看来,西方是个人本位,强调以自己为主;中国则是义务为主,强调尊重对方,“从个人本位出发则权利的观念多,从尊重对方的意思出发则义务的观念多”。
在现代社会,个人生存发展权利为宪法和法律所确认,当然也为社会价值观念所承认。
但这并不意味着个人权利是最重要的价值,或社会价值观仅仅为个人权利提供支持。
在价值和伦理问题上,权利话语和权利思维是有局限性的,以个人权利为中心的价值观甚至是当今社会众多问题产生的根源之一。
权利话语往往联系着个人主义。
个人主义的权利优先态度,其基本立场是把个人权利放在第一位,认为个人权利优先于集体目标和社会共善。
在这样的立场上,个人的义务、责任、美德都很难建立起来。
个人权利优先的主张过分强调保障个人的自由,而忽视促进个人对社会公益的重视,不能正视社会公益与个人利益的冲突,因而对于现代社会健康运行来说弊大于利。
(摘编自陈来《充分认识中华独特价值观——从中西比较看》)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中华价值观强调义务优先,是相对于西方近现代价值观轻视义务强调个人权利而言的。
B.在梁漱溟看来,西方一直盛行个人主义,形成一种个人本位的社会,因而其流弊甚多。
C.尽管个人权利为宪法和法律所认可,也为社会价值观所承认,但它决非最重要的价值。
D.个人的德行如以义务为基本取向,就不会张扬个人权利,而会努力承担对他人的义务。
解析:
选C A项错在“西方近现代价值观轻视义务强调个人权利”上,原文说的是“西方近现代价值观非常强调个人权利的优先性”,因而说“西方近现代价值观轻视义务”没有根据。
B项错在“一直”上,原文中的“他认为近代以来西方个人主义盛行”说明并非“一直”,而是“近代以来”。
D项错在“就不会张扬个人权利”上,曲解文意。
原文说的是“不强调张扬个人权利”,并非不会张扬。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前三段将中西方价值观并举而论,突出了中华价值观中义务优先的观念。
B.文章大量引用梁漱溟的话,暗示西方过分强调个人权利的价值观导致了西方人的自私。
C.文章采用引证法:
第二段明引,使论述富于说服力;第三段暗引,使论据富于概括性。
D.本文既从理论层面详论中西方价值观,也对现实问题作了深入分析,很有指导意义。
解析:
选B “西方过分强调个人权利的价值观导致了西方人的自私”的说法无中生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伦理关系表示人与人之间的义务,有伦理关系的一切相关之人自然都应该互尽义务。
B.在对待自己与他人关系上,中华价值观主张努力承担对他人的义务,强调尊重对方。
C.若个人利益优先的价值观占了上风,那么个人的义务、责任、美德就很难建立起来。
D.当今,众多问题产生于以个人权利为中心的价值观,此价值观有损于社会健康运行。
解析:
选D 以偏概全。
错在“众多问题产生于以个人权利为中心的价值观”上,原文说的是“以个人权利为中心的价值观甚至是当今社会众多问题产生的根源之一”。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9分)
君子人格,是中华传统文化在数千年发展进程中不断塑造和培育的正面人格,被历代中国人广泛接受并尊崇。
“君子”一词在西周时早已流行,主要指称贵族和执政者。
春秋末期,孔子赋予“君子”概念许多优秀道德的意蕴。
冯友兰说,孔子一生思考的问题很广泛,其中最根本的就是对如何做人的反思。
如果说,孔子思想的核心是探求如何做人的道理,那么他求索的结果,就是做人要做君子。
君子作为孔子心目中崇德向善的人格,既理想又现实,既高尚又平凡,是可见可感、可学可做、应学应做的人格范式。
孔子一生最大的成就,是创立了儒家学派。
什么是儒学?
有一种观点回答得很干脆:
儒学就是君子之学。
具体来说,在修己和治人两方面,儒学都以“君子的理想”为枢纽观念:
修己即所以成为“君子”,治人则必须先成为“君子”。
从这一角度说,儒学事实上便是“君子之学”。
这种观点从儒学的目标追求和功能作用上说明儒学的特点,无疑抓住了本质,对于我们理解儒学乃至整个中华传统文化的特质,在今天继承和弘扬以儒学为主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都具有不可忽视的积极意义。
儒学乃至整个中华传统文化,更多的时候是一种面向现实人生的伦理学说,与西方文化大相径庭。
西方文化热衷于构造能够解释思维与存在、精神与物质关系的严密理论系统,热衷于探寻认识论、方法论、辩证法等。
中华传统文化虽然也包括对认识论、方法论和辩证法的思考,却并不层层追问“是什么、为什么”,而是直截了当地告诉你“做什么、怎么做”。
这种不仅讲究“知”,更看重“行”的“知行合一”的理念,在有关君子及君子文化的论述中尤为突出。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论语》中的这些论述,鲜明体现出儒家乃至整个中华传统文化洋溢的“实用理性”精神。
这种重行动、轻言辞,重实践、轻思辨的精神,使历代士大夫、知识分子都不是只把仁、义、忠、孝、廉、悌等当作理论,而是当作值得遵循也应该遵循的伦理规范。
其目的就是在全社会尽可能多地培育和塑造君子人格,并以其引导、带动各阶层大倡君子之风、大行君子之道。
当前,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离不开激活传统文化中优秀的价值理念,有必要通过挖掘、整理、阐发和弘扬,让君子文化这颗最能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气神”的种子在新时代春风吹拂下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摘编自钱念孙《君子文化的传统魅力与当代张力》)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君子”一词在中华文化中出现甚早,孔子将许多优秀道德融入其中,使其成为崇德向善的人格范式。
B.冯友兰认为,如何做人是孔子一生都在思考的问题,而做人要做君子正是他思考的结果。
C.修己是成为君子的途径,而成为君子又是治人的前提,这说明儒学“修己”与“治人”的枢纽观念是一致的。
D.《论语》作为儒学的经典著作,很能体现儒学不追求系统的理论构建,而是直接告诉人们“做什么、怎么做”这一特点。
解析:
选B 张冠李戴,“做人要做君子正是他思考的结果”并非冯友兰的观点,而是作者的看法。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肯定了“儒学就是君子之学”这一观点,并指出了儒学在当今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等方面的积极意义。
B.文章第四段通过对比分析,呈现了中华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不同之处,指出了各自的优缺点。
C.文章引用《论语》中有关君子“言”与“行”的论述,体现了传统文化“知行合一”的观念和“实用理性”精神。
D.文章从“君子之学”和“实用理性”精神两方面展开论述,彰显了君子文化的传统魅力和当代意义。
解析:
选B 无中生有,文章并未指出中华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各自的优缺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君子人格具有现实和平凡的特点,这是它能被历代中国人广泛接受并践行的重要原因之一。
B.是不是热衷于构建一套严密的理论系统,可作为观察中西方文化基本差异的一个视角。
C.中国传统文化重行动、轻言辞,重实践、轻思辨,所以不会层层追问“是什么、为什么”。
D.让君子文化在当代社会蔚然成风,离不开广大官员和知识分子的身体力行与引导带动。
解析:
选C 强加因果,中国传统文化“不会层层追问‘是什么、为什么’”,并不是
因为“中国传统文化重行动、轻言辞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9分)
20世纪的中国文学,基本是在作为一个框架的“中国”内部展开,是对这个框架内部的个人或群体的书写,而此框架本身并未成为作家们自觉描写的对象。
“中国”可以表现为人,可以表现为山川大地,可以表现为辽阔的疆土,也可以表现为悠久的历史。
但综合来看,对“中国”的书写表现出发散性的特点,“中国”基本并未作为一个理论概念,更很少作为一个文明体得到呈现。
当下中国所处的历史方位被命名为“新时代”,这一命名具有深远的文明史意义。
而作为创造新文明之主体的“中国”,将越来越鲜明地成为一个意蕴深远的理论概念,成为我们向远方眺望的基本视野。
由这种视野出发的新时代文学,也将具有越来越鲜明的纵深感,并最终在客观上将自身发展成为表现新时代之本质性和整体性的史诗。
“新时代”具有深远的文明史意义,这并不是说中国进入新时代后,就化解了所有的矛盾和问题,以一种文明的完成时态而存在。
新时代对新文明的创造是一个正在展开的过程,这个未有穷期的动态过程包含一种内在的张力,即它一方面在本质上表现为批判、推动现有文明进程的创造性和超越性,另一方面又在具体的现实问题上表现出一系列矛盾。
立足于现实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来展开文学世界,这是20世纪中国文学的传统,也是当下文学的基本特点。
置身于社会矛盾的漩涡中,将自己的笔投向现实问题的更深处,揭示复杂的人性和丰富的痛苦,这应该是作家的底线,也是作家良知的根本体现。
直面矛盾,直面现实,从文学内部思考同时代的重大问题,也正是20世纪中国文学的基本传统。
在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内容的转化会带来文学题材和美学形态的变化,比如乡土文学的式微、都市文学的兴盛、生态文学和科幻文学的涌现等。
但是,“真诚地,深入地,大胆地看取人生”“写出国人的灵魂”,这些由鲁迅所高扬的伟大的现实主义精神,仍将是新时代作家不可忘记的创作指南。
而且随着人民在物质和精神生活上更普遍更深入的要求的提出,也由于生产力不充分尤其是不平衡的状况的存在,社会矛盾给人的内心刻下的印痕更为深隐也是可能的。
这就更要求新时代的作家继续“真诚地,深入地,大胆地看取人生”。
“新时代”给当下文学所带来的挑战还表现在,作家如何在自己的作品中去触及乃至包含“新时代”所具有的文明史意义这一议题。
而当我们意识到新文明的担纲者只能是“中国”这一综合性的主体的时候,则问题又转化为新时代的作家如何在自己的作品中理解和阐释“中国”,抑或如何以“中国”——更准确地说,如何以“文明中国”——为基本视野来展开自己的作品世界。
(摘编自周展安《文学的“文明中国”视野与纵深感》)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20世纪中国文学基本是在“中国”内部展开,很少关注海外其他文明体的发展情况。
B.因为“中国”将越来越鲜明地成为一个意蕴深远的理论概念,所以新时代文学也将具有越来越鲜明的纵深感。
C.20世纪以来,许多中国作家在展开文学世界时都会立足于现实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
D.新时代的作家应当继续直面现实,解决矛盾,这是时代发展对文学创作提出的要求。
解析:
选C A项,无中生有,原文第一段写“20世纪的中国文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考 论述 文本 模拟 试题 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