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变化唯一的听众.docx
- 文档编号:23812036
- 上传时间:2023-05-21
- 格式:DOCX
- 页数:17
- 大小:73.52KB
3变化唯一的听众.docx
《3变化唯一的听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3变化唯一的听众.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3变化唯一的听众
教学
要求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语言文字训练,感受本文语言的特点。
3.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从老教授的言行与“我”的心理、行动变化两方面感受老人对“我”的爱护、鼓励,以及“我”对她的敬佩、感激之情。
重点
难点
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从老教授的言行与“我”的心理、行动变化两方面感受老人对“我”的爱护、鼓励,以及“我”对她的敬佩、感激之情。
难点:
理解课文最后一句话的含义。
教学
课时
两课时
唯一的听众
用父亲和妹妹的话来说,我在音乐方面简直是一个白痴。
这是他们在经受了我数次“折磨”之后下的结论。
我拉出的小夜曲,在他们听起来,就像是锯桌腿的声音。
[①“我”是在什么情形下失去了在家里练琴的自信的?
文章这样写的目的何在?
]我感到十分沮丧。
我不敢在家里练琴。
[②哪两个词语写出了“我”的自信心受到了打击?
]我终于发现了一个绝妙的去处,楼区后面的小山上有一片树林,地上铺满了落叶。
[句导读:
这是一个过渡句,引出下文的叙述。
]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
介绍了事情的起因,写“我”在家里练琴遭到了冷遇。
一天早晨,我蹑手蹑脚地走出家门,心里充满了神圣感,仿佛要去干一件非常伟大的事情。
[③“蹑手蹑脚”是什么描写?
说明了什么?
]林子里静极了。
沙沙的脚步声,听起来像一曲悠悠的小令。
[④这两句话是什么意思?
作者在这里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好在哪里?
]我在一棵树下站好,庄重地架起小提琴,像参加一个隆重的仪式,拉响了第一支曲子。
[⑤“站”“架”“拉”是什么描写?
表现了什么?
“庄重地架起小提琴”说明了什么?
]
段导读:
写“我”偷偷地到林子里练琴。
尽管这里没有父亲和妹妹的评论,但我感到懊恼,因为我显然将那把“锯子”带到了林子里。
我不由得诅咒自己:
“我真是个白痴!
”
段导读:
写“我”很苦恼,对自己的演奏深感不满。
当我感觉到身后有人而转过身时,我吓了一跳,一位极瘦极瘦的老妇人静静地坐在一张木椅上,双眼平静地望着我。
[⑥这句话是从哪些方面来描写老人的?
]我的脸顿时烧起来,心想,这么难听的声音一定破坏了这林中和谐的美,一定破坏了这位老人正独享的幽静。
[⑦这句话写出了“我”怎样的心情?
文中的两个“一定”在这里起到了什么作用?
]
段导读:
写“我”练琴时发现了老人,心里十分沮丧。
我抱歉地冲老人笑了笑,准备溜走。
老人叫住我,说:
“是我打搅了你吗?
小伙子。
不过,我每天早晨都在这里坐一会儿。
”[⑧老人是怎么做的?
表现了她的什么品质?
]有一束阳光透过叶缝照在她满头银丝上,“我猜想你一定拉得非常好,只可惜我的耳朵聋了。
如果不介意我在场的话,请继续吧。
”[⑨你从老人的话里体会到了什么?
]
段导读:
写老人说自己是个聋子,让“我”继续练琴。
我指了指琴,摇了摇头,意思是说我拉不好。
“也许我会用心去感受这音乐。
我能做你的听众吗?
就在每天早晨。
”[⑩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
老人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
]
段导读:
写老人希望每天早晨都来听“我”练琴。
我被这位老人诗一般的语言打动了;我羞愧起来,同时暗暗有了几分信心。
[
你怎样理解这句话?
]嘿,毕竟有人夸我了,尽管她是一个可怜的聋子。
我于是继续拉了起来。
段导读:
写“我”在老人的鼓励下,继续拉了起来。
以后,每天清晨,我都到小树林里去练琴,面对我唯一的听众,一位耳聋的老人。
她一直很平静地望着我。
我停下来时,她总不忘说一句:
“真不错。
我的心已经感受到了。
谢谢你,小伙子。
”我心里洋溢着一种从未有过的感觉。
[
“从未有过的感觉”是指什么?
这种感觉恰恰来自于哪里?
]
段导读:
写老人的独特教育方法给了“我”自信。
很快,我就发觉我变了,家里人也流露出一种难以置信的表情。
我又在家里练琴了。
若在以前,妹妹总会敲敲门,装出一副可怜的样子,说:
“求求你,饶了我吧!
”而现在,我已经不在乎了。
[
这段话用了什么手法?
]当我感觉到这一点时,一种力量在我身上潜滋暗长❶。
[
“一种力量”指的是什么?
]我不再坐在木椅子上,而是站着练习。
我站得很直,两臂累得又酸又痛,汗水湿透了衬衣。
[句导读:
这两句写“我”练琴非常刻苦。
“我”之所以这样刻苦,是因为“我”从家人听自己拉琴的反应中也感受到自己琴艺的突飞猛进,自己的自信心也在不断增强,并支撑着自己继续刻苦练琴。
]每天清晨,我都要面对一位耳聋的老人尽心尽力地演奏;而我唯一的听众也一定早早地坐在木椅上等我了。
有一次,她竟说我的琴声能给她带来快乐和幸福。
[
老人为什么这么说?
]我也常常忘记了她是个可怜的聋子。
[
这句话说明了什么?
]
段导读:
写“我”变得更加自信了。
我一直珍藏着这个秘密,终于有一天,我拉的一曲《月光》奏鸣曲让专修音乐的妹妹大吃一惊。
[
“让专修音乐的妹妹大吃一惊”说明了什么?
]妹妹逼问我得到了哪位名师的指点,我告诉她:
“是一位老太太,就住在十二号楼,非常瘦,满头白发,不过——她是一个聋子。
”
“聋子!
”妹妹先是一愣,随即惊叫起来,仿佛我在讲述天方夜谭,“聋子?
多么荒唐!
她是音乐学院最有声望的教授,曾经是乐团的首席小提琴手!
你竟说她是聋子!
”[
妹妹的话在这里起了什么作用?
]
段导读:
第11、12自然段,通过“我”与妹妹的对话,点明了老人的身份。
我一直珍藏着这个秘密,珍藏着一位老人美好的心灵。
[句导读:
两个“珍藏”体现了“我”对老人的感激之情。
]每天清晨,我还是早早地来到林子里,面对着这位老人,这位耳“聋”的音乐家,我唯一的听众,轻轻调好弦,然后静静地拉起一支优美的曲子。
我渐渐感觉我奏出了真正的音乐,那些美妙的音符从琴弦上缓缓流淌着,充满了整个林子,充满了整个心灵。
我们没有交谈过什么,只是在一个个美丽的清晨,一个人默默地拉,一个人静静地听。
[
这句话有什么含义?
]老人靠在木椅上,微笑着,手指悄悄打着节奏。
她慈祥的眼睛平静地望着我,像深深的潭水……[
“微笑”在这里写出了什么?
“我”为什么觉得她的眼睛像深深的潭水?
]
段导读:
写老人始终听“我”练琴。
第二部分(第2~13自然段):
写老人听“我”在林中练琴的经过及老人对“我”的影响和帮助。
后来,拉小提琴成了我无法割舍❷的爱好,我能熟练地拉出许多曲子。
在各种文艺晚会上,我有机会面对成百上千的观众演奏小提琴曲。
每当拿起小提琴,我眼前就浮现出那位耳“聋”的老人,每天清晨里我唯一的听众……[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
第三部分(第14自然段):
写“我”已能熟练地演奏小提琴曲了,“我”的心中充满了对老人的感激。
1.朗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与同学讨论。
2.自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和写作思路,讨论并交流。
3.使学生初步了解老教授对“我”的爱护、鼓励,以及“我”对她的敬佩、感激之情。
《月光》奏鸣曲的录音资料。
一 导入课文
1.播放《月光》奏鸣曲导入。
老师:
同学们,小提琴曲是不是很美妙动听?
要想演奏出这样美妙的音乐不知要付出多少艰辛,洒下多少汗水!
一个被别人认为是音乐白痴的人却能在舞台上为成百上千的人演奏,这成功的背后会有怎样不为人知的故事呢?
(板书课文题目:
唯一的听众)
2.齐读课文题目,说一说:
读了课文题目,你最想问的是什么?
归纳总结:
(1)“唯一的听众”是指谁?
(2)“唯一的听众”做了什么事情?
二 初读课文
1.同学们,你有什么好办法解决这两个问题呢?
2.请同学们自读课文,要求能够读通课文。
3.现在,这两个问题大家能解决了吗?
(1)“唯一的听众”是指谁?
(板书:
老妇人)
这是一个怎样的老妇人呢?
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文中相关的句子。
交流:
( )的老妇人(慈祥,满头银发,最有声望)
(2)“唯一的听众”做了什么事情?
(她自称耳聋,猜想“我”拉得很好,并愿意天天做“我”的听众。
每次“我”停下来时,她总是夸奖“真不错”。
)
三 理清课文层次
第一段(第1自然段):
写父亲和妹妹说“我”在音乐方面是个白痴,使“我”十分沮丧,不敢在家中练琴。
第二段(第2~13自然段):
写老人听“我”在林中练琴的经过及老人对“我”的影响和帮助。
第三段(第14自然段):
写“我”已能熟练地演奏小提琴曲了,心中对老人充满了感激。
唯一的听众
不敢在家中练琴 谁?
做了什么事?
这篇课文有两条线,以老教授为主,“我”的变化为辅。
截然分开不可取,但又不能混为一谈。
教学时,可让学生画批、汇报时应以老人为主,辅之“我”的变化,一主一次,一明一暗。
这样既重点突出,又无遗漏。
学生在阅读时,除了汇报老教授的特点、品质外,还谈到了“我”成功的原因,即:
坚持不懈的努力。
在实际授课过程中,学生更感兴趣的是“我”的变化,所以,当大家交流时,很多学生都谈到了文中“我”的变化。
这时,应寻找合适的机会,指出应该先找到对老教授的描写,再来谈自己的体会。
这样,学生便抓住了主要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谈出不同的体会,比如“‘我’就是一匹‘千里马’,幸运的是遇到了这么好的‘伯乐’”“老教授是高明的教育家,她没有给予‘我’任何琴技上的指导,但给予了‘我’源源不断的信心与勇气”等精彩的言论。
1.
写出下列字的形近字,再组词。
2.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词语。
真正的(音乐) 唯一的(听众)
慈祥的(老人)和谐的(音符)
有声望的(教授)成百上千的(观众)
3.根据意思写词语。
(1)灰心失望。
(沮丧)
(2)难以让人相信。
(难以置信)
(3)用尽心思,使出全力。
形容做事非常努力认真。
(尽心尽力)
(4)指信口开河,讲一些不着边际的话。
(天方夜谭)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与同学讨论,抄写印象深刻的句子。
2.交流感悟,研读课文,领悟写人文章的写法。
3.引导学生从老教授的言行与“我”的心理、行动变化两个方面感受老人对“我”的爱护、鼓励,以及“我”对她的敬佩、感激之情。
重点语句的幻灯片。
一 引导学生回忆写人文章的学习方法
我们怎样学习写人的文章?
(一是默读课文,画出主要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及次要人物的心理活动。
二是体会句子的含义,领悟人物的情感。
)
二 交流感悟,研读课文
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2~10自然段,找出描写老妇人言语的句子,并想想她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说这些话的。
(1)一开始,“我”的父亲和妹妹都认为“我”是个音乐白痴,“我”感到沮丧和灰心,不敢在家里练琴,躲到了楼区后面的小树林里练琴。
在“我”非常懊丧时,老人对“我”说了这样的话。
“是我打搅了你吗?
小伙子。
不过,我每天早晨都在这里坐一会儿。
”
“我猜想你一定拉得非常好,只可惜我的耳朵聋了。
如果不介意我在场的话,请继续吧。
”
①思考:
老人真的耳聋吗?
为什么她要这样说?
结合上下文体会。
(引导学生体会老妇人是在鼓励“我”,让“我”不要懊恼、灰心。
老妇人给了“我”勇气和力量。
)
②这时,你觉得这是一个怎样的老妇人?
(亲切、慈祥,给“我”勇气和力量。
)
③再读老妇人说的话。
(读出自己的感受)
(2)当“我”指了指琴,摇了摇头,意思是说“我”拉不好时,老妇人又说了什么?
(齐读句子)
“也许我会用心去感受这音乐。
我能做你的听众吗?
就在每天早晨。
”
是啊,老人的语言如诗一般,她的话深深地打动了“我”,让“我”增添了信心,此时此刻,她心里在想什么呢?
引导学生体会老人是鼓励“我”要持之以恒地练琴。
她在想:
这个孩子看来很喜欢小提琴,不然不会到这儿来练琴。
只是孩子缺少鼓励,缺少自信,如果他有了信心,坚持练下去,一定会有好成绩的。
(3)老妇人的心已经感受到了什么?
老妇人为什么要这样说?
“真不错。
我的心已经感受到了。
谢谢你,小伙子。
”
①引导学生体会老妇人感受到“我”的进步很快,如果不断地对“我”进行肯定,鼓励“我”不断努力,继续练下去,一定会有很大的进步的。
②听了老人的话,“我”心里洋溢着一种从未有过的感觉。
“洋溢”是什么意思?
(充分流露出一种情绪。
)这是一种怎样的感觉呢?
(喜滋滋的,有了继续努力的信心。
)
(4)让我们再一起来读第5~10自然段,体会老人对“我”的支持与鼓励。
老人的鼓励,给了“我”信心和力量,很快,“我”就发觉“我”变了,家里人也流露出一种难以置信的表情。
①“难以置信”是什么意思?
(难以让人相信。
)
“我”又在家里练琴了,“我”不在乎妹妹对“我”的评论了,“我”不再坐在木椅子上,而是站着练琴,家里人对“我”的这一变化难以置信。
当“我”感觉到这一点时,一种力量在“我”身上潜滋暗长。
②“潜滋暗长”是什么意思?
(悄悄地生长。
)是什么力量在潜滋暗长?
(相信自己能练好琴的力量。
)
(5)这时,老妇人又在想些什么呢?
(体会这是老妇人再次给“我”信心和力量。
)
有一次,她竟说我的琴声能给她带来快乐和幸福。
2.读第11~14自然段。
(1)为什么“我”会觉得老人的眼睛像“深深的潭水”?
潭水无声,但既清又深。
老妇人默默关注“我”,没和“我”交谈过什么,可对“我”的持久关注、真诚鼓励、无私帮助却使“我”产生了极大的力量。
(2)同学们,学到这里,我们对这个老妇人有了更深的了解。
现在,你们觉得这是一个怎样的老妇人呢?
(真诚帮助别人,值得尊敬,具有闪光心灵的老妇人。
)
(3)此刻,“我”有多少话想对这位耳“聋”的老妇人说啊!
所有的话,都凝聚在“我”的琴声中,体会“我”此时的情感,再读第13自然段。
“我”此刻的心情怎样?
(感激、激动)
(4)齐读文章的最后一句,老妇人的人格魅力永远激励着“我”,鼓舞着“我”……
三 总结课文
1.情感升华。
爱,是世界上最美好的礼物,是世界上最具感染力的催化剂,它能催人奋进,从而获得事业的成功。
这也是我们要学习的一种精神。
2.同学们,你的周围是否也有一些像老妇人一样,一直默默地鼓励和支持着你的人?
(老师、同学、爸爸妈妈等。
)
3.想一想,在文章的写法上你有什么收获。
(紧紧抓住人物的语言和“我”的心理活动来写,突出了老妇人对“我”的关爱。
)
唯一的听众——老妇人
给“我”鼓励、信心、力量、希望
1.在这堂课的教学中,当学生说出了“唯一的听众”是一位老妇人(老教授)后,教师先让学生快速默读课文,找出文中老妇人(老教授)留给大家的印象,并用一句话归纳。
再引导学生抓住老妇人的几次话语和联想她说话时的内心活动,通过反复诵读来感受人物的品质。
于是,学生谈对老妇人(老教授)的认识时,他们这样说道:
“她极瘦极瘦、满头银丝、慈祥,是乐团的首席小提琴手,音乐学院最有声望的教授。
她能给人真诚的鼓励、支持,使人重拾信心,让小提琴拉得不好的孩子成为能奏出真正音乐的小提琴手。
她也是一位真诚的、会鼓励别人,支持别人,能给人力量、信心和希望的,具有美好心灵的老教授。
”可以看出他们感受到了人物的美好品质。
2.关于老教授的神态描写“平静地望着我”这句话在文中重复出现了三次。
她为什么平静地望着“我”?
她望着“我”的时候,在想些什么?
而“我”从那平静的眼神里能看到些什么?
这些,课文都没写。
怎么办呢?
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教师出示了寂静的树林、老教授“平静地望着我”、“我”在专心拉琴的图片,并配上小夜曲,要求学生看着画面,听着曲子,展开想象的翅膀,设身处地地去感受一下当时人物可能会说些什么,想些什么。
结果,学生的回答基本上都能切合本文的主题,都能体会到老教授为了维持那个美丽的谎言,一再用平静的眼神鼓励作者的良苦用心。
1.结合课文内容判断,正确的画“”。
(1)“我”唯一的听众是一位什么样的老人?
①很喜欢音乐的聋老人。
( )
②音乐学院最有声望的教授,曾经是乐团的首席小提琴手,给人支持和鼓励的慈祥的老人。
()
(2)“我心里洋溢着一种从未有过的感觉。
”这种感觉是什么?
①听了老妇人感谢的话,“我”心里很高兴。
( )
②听了老妇人感谢的话,“我”开始有了信心。
()
(3)老妇人为什么说“我”的琴声能给她带来快乐和幸福?
①老妇人听了“我”拉小提琴后很高兴。
( )
②这是老妇人对“我”的鼓励。
()
(4)当“我”面对成百上千的观众演奏小提琴曲的时候,“我”总是不由得想起那位耳“聋”的老人,每天清晨里“我”唯一的听众……这是为什么?
①在“我”练习小提琴时,“我们”天天在小树林里见面,老人对“我”的鼓励与关注让“我”永远忘不了。
( )
②在“我”练习小提琴时,得到了这位老人帮助,“我”成绩的取得与老人分不开。
()
2.读下面的句子,请同学们联系上下文想象此时老人会想些什么。
一位极瘦极瘦的老妇人静静地坐在一张木椅上,双眼平静地望着我。
她在想:
这个孩子对自己的琴艺缺乏信心,得好好鼓励他。
她慈祥的眼睛平静地望着我,像深深的潭水……她在想:
这小伙子的进步可不小啊,真替他感到高兴。
关于自信心
自信心是一个人学习进步,事业成功的必要条件。
美国诗人爱默生曾这样说过:
“自信是成功的第一条秘诀,无论谁都比自己想象的要出色。
”认识和发现自己的可能性是自信的前提。
事实上,人类认识到的自我能力,还未达到自身全部能力的1/10,大多数的人对自身9/10的能力浑然不知,尚未挖掘利用,这是何等惊人的浪费啊!
为了迅速恢复失去的信心,建议从以下几方面试试:
(1)正确归因,即通过客观、冷静的分析找到遭受失败、挫折的真正原因。
(2)有正确的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就是指自己对自身的各个方面的认知。
(3)找好参照系。
一个人对自己的认知及评价常常是通过以人为镜,与人比较形成的。
(4)循序渐进,大胆实践,自信心的恢复需要经过实践的检验。
一方面我们不能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另一方面,要量力而行,循序渐进,先易后难,从而减少挫折,以便在成功的实践中,体验胜利的喜悦,恢复信心。
拓展阅读
教学
要求
1.通过本课的学习,增强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
2.引导学生保护环境,从自身做起。
3.学习列数字、作比较、作诠释和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重点
难点
引导学生保护环境,学习列数字、作比较、作诠释和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教学
课时
一课时
一 初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
1.初读课文,边读边画出不理解的地方,思考:
楼兰为什么会死?
2.小组内交流。
3.组织学生讨论楼兰之死对我们的警示作用。
(楼兰因为土地沙漠化,环境被破坏了而灭亡。
)
二 再读课文,深入理解文章
1.组织学生讨论:
保护环境,我们能做些什么?
2.学习通过列数字、作比较等说明方法介绍自己。
教学
要求
1.加深对社会日新月异的前进步伐的认识和理解,树立与时俱进的信念。
2.学习用对比突出变化、用列数字说明变化的方法。
3.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科学的调查、统计能力。
重点
难点
重点:
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科学的调查、统计能力。
难点:
学习用对比突出变化、用列数字说明变化的方法。
教学
课时
两课时
1.加深对社会日新月异的前进步伐的认识和理解,树立与时俱进的信念。
2.学习用对比突出变化、用列数字说明变化的方法。
3.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科学的调查、统计能力。
投影片。
一 激发情趣,导入新课
生活在今天的时代,我们都深切地体会到了什么叫“突飞猛进”“万象更新”。
你愿意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这些变化、用自己的笔记录下这些变化吗?
二 实践活动
看一看
我们知道时间是一部永不停息的机器,永远向前飞转;时间又是一匹永不停蹄的骏马,永远向前飞奔。
那么,我们周围的一切事物随着时间也都在发生着变化。
观察并说一说你身边事物的变化,例如我们的学习用具……
1.小组内交流。
(确定感兴趣的话题)
2.全班交流。
找一找
1.在我们身边发生着这么多的变化,用什么方法可以把这些变化展现出来呢?
2.我用的方法。
★用数字显示变化。
★用图片或摄影作品显示变化。
★用实物显示变化。
3.搜集材料。
4.办一期展示活动成果的墙报。
小资料:
从一个家庭看城镇居民住房变化
如今西宁的楼越建越高,人们的居住环境越来越舒适,购买新房也被许多市民列入了家庭计划当中。
最近,家住西宁市东大街94号的张先生就为买房一事忙得不可开交。
除了节假日到各新建的小区“考察”外,一家三口还不断搜集报纸、售楼广告等多种房产信息并仔细研究。
如今,张先生一家人最大的愿望就是到新年时能住进称心如意的新房。
说起张先生现在的住房,他的宝贝女儿宁宁从几年前就觉得户型不理想。
按张太太的话说,67平方米的房子对于三口之家来说虽不算很小,但由于住房的过道太长,公用面积无形增多,居住空间也就显得特别拥挤了。
“与五年前相比,我家的生活条件确实提高了许多,消费档次也不断提升。
家里各种电器都有了,而且自从房子装修后,换的都是款式最新、科技含量最高的产品。
”宁宁说起这些话来,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微笑。
这几年,张先生和张太太的收入也在不断增加,而且去年女儿大学毕业找到工作后,张先生一家三口的生活更是轻松舒适了许多。
不要说女儿和妻子,就是张先生自己也对现在的住房越来越不满意了。
他每天看着新家具、新家电摆在旧房子里,怎么都觉得有点儿别扭。
去年,一次家庭会议后,一家人就制订了买房计划。
对未来的新家,张先生一家都很挑剔。
因为对新房的要求太高,张先生可忙坏了,一有时间就要到处去看房。
虽然累点儿,张先生但也喜不自胜,他说:
“现在西宁的房地产发展太快了,到处都是新建的小区,而且一个比一个漂亮,功能设施、管理一个比一个好,我都快挑花眼了,不过我相信我们很快就会有自己的新家了。
”
1.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2.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投影。
一 说一说
1.我向同学们报告:
××(如电视、笔、住房)的变化。
2.我朗诵搜集的诗歌。
3.我放了访谈录音……
4.评价:
谁说得更好,形式更新颖。
二 写一写
1.习作要求:
内容真实、科学,意思表达清楚、明白,有一定条理,语言通顺。
2.指导习作:
自拟题目写一首小诗或写一篇新闻。
3.学生自评、小组评价。
三 金钥匙
怎样写好习作评语:
1.习作评语主要写优点和不足,不必面面俱到。
2.圈出错别字,画出不通顺或写得不明白的句子,督促同学改正。
3.评语的语言应该通顺,有条理,不能有错别字。
搜集和查找资料的方法:
1.搜集和查找资料时,要注意使用目录。
2.使用电脑上网,也可以查找到想要的资料。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3变化 唯一的听众 变化 唯一 听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