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美术教学设计作品 相同图.docx
- 文档编号:23809833
- 上传时间:2023-05-20
- 格式:DOCX
- 页数:18
- 大小:330.69KB
中小学美术教学设计作品 相同图.docx
《中小学美术教学设计作品 相同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小学美术教学设计作品 相同图.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小学美术教学设计作品相同图
2009年江苏省中小学美术教学设计竞赛获奖作品《相同图样排排队》(小学组)
相同图样排排队
苏少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第3册第4课
教材分析
学习内容特征分析
本课学习内容为苏少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第3册第4课《相同图样排排队》,教材内容要求学生了解、表现二方连续纹样。
根据美术课程标准理念,小学美术课程既具有深厚的艺术审美性,又具有极为突出的艺术技能性,因此,本课学习内容应兼顾以上方面,具体如下:
一、从视觉领域出发,引导学生感受自然美、艺术美,培养他们“看”的能力,超越视觉的恒常惯性,把平常浅意识的“看”提升到以审美为目的的“赏”,进一步渗入到内在知觉的“感”,从中梳理、发现“美”的规律;同时,在艺术审美的时空间,用理性的思维领悟艺术源于自然景观的启示、源于人类生活的感受,并了解“二方连续纹样”最早的表现形式及其形成原因。
二、掌握知识和获得实际技巧是美术教学中极为重要的两部分,从学习结果来看,后者所占的比重更为大些。
本课另一重要学习内容,就是要投入到“二方连续纹样”形式美的探究、分析与表现中,通过“合作学习”、“探讨分析”、“概念明晰”、“理性梳理”等教学环节,给学生营造一个广阔的思考空间和无限的想象空间,让他们结合已有的知识经验与当前的学习内容,对二方连续纹样进行总体意匠,使学生既能明晰二方连续纹样的概念与形式美法则,又能在艺术与科学完美结合的佳境中设计绘制二方连续纹样。
学习者特征分析
本课学习者处于小学二年级,这一阶段的学生既具备幼儿的童趣,又兼顾少儿的幻想,这使其拥有自由的想象空间,对知识的汲取已不仅仅满足于事物的表象,透过表象揭示的事物本质更能打动他们的心灵。
然而对于隐藏在事物表象下的本质规律的认识与理解还处在一个萌芽阶段,针对他们的知识结构和年龄阶段特征来说,单一地进行“二方连续”纹样的名词解释并不能让学生真正感受其独特的美,他们更需要通过感性的例子去体会,在由浅入深的感受中逐渐加深感受、提升认知。
因此本课在设计教学流程时,充分考虑各种相关因素,利用大量的图片、视频素材与教具,让学生直观、形象地接受信息,发现重复排列的现象,感受秩序美、节奏美、韵律美,学习掌握“二方连续”纹样。
在知识的学习上由浅入深、形成逐渐递升趋势,使重难点的教与学如春雨细无声般地滋润孩子们的心田,让孩子们在不知不觉中汲取知识的养分。
任务分析
从上述对学习内容特征、学习者特征分析中,教师结合自身现状、教学媒体等资源,可以梳理出许多有助于学生学习的条件,称之为支持条件,如学生的审美层次与现有的技能水平、学习内容的定位、教师对教材的把握度及教学资源的整合能力等,在这些支持条件的基础上,分析并确定学生的起点状态(或能力),而后确定从“学习二方连续”这一终点目标出发,一级子目标一级子目标地揭示其先决条件,反复提出这样的问题:
“学生要完成这一目标,预先必须具备哪些能力?
”,一直追问到学生的起始状态为止,然后把学生需要掌握的学习目标逐级排列出来。
(如下图)
从起点到终点之间所需学习内容的数量,就决定了使能目标的多少。
上图是梳理出的起点能力、使能目标和终点目标的关系,这样,教学设计就有了科学的依据,同时也直接影响了教学策略的选择。
教学目标
一、通过对自然美、艺术美的欣赏,领悟艺术源于自然景观的启示、源于人类生活的感受;同时在欣赏的过程中,去体会、发现“重复排列”现象中蕴涵的与众不同的美——秩序美、节奏美、韵律美;
二、了解“二方连续”的概念和排列形式,掌握二方连续纹样的绘画方式,进行二方连续纹样的设计;
三、提升学生的艺术感悟能力,加强对事物的观察与分析能力,培养艺术表现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引领学生从大自然中、生活中感受“相同图样排排队”现象的特殊的美,追根溯源,了解“二方连续纹样”的产生原因,并从现象中探究规律,了解“二方连续纹样”的骨式变化。
难点:
绘制“二方连续纹样”时图样的美感与大小的合适度会直接影响学生作业效果,这是难点之一;难点之二是,一条“二方连续纹样”形式上的变化规律前后要一致。
设计思路
美术作为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文化最早和最重要的载体之一,集浓郁深厚的“内蕴之美”与独特多元的“技艺之术”,一方面需要用理解与思考的智慧和能力才能领悟、体会的“默会知识”层面,另一方面也需要通过实践加以表达的“理性知识”层面,前者更显“艺术”的特点,后者更具“科学”的法则。
有了对美术之“内蕴之美的领略”,学科才更具艺术魅力,有了对美术之“技艺之术的习得”,教学方不失科学手段。
本着这样的教学理念,在教学设计时呈现了以下几点:
一、领悟“艺术来源于自然景观的启示、来源于人类生活的感受”是小学美术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知识点,也是本节美术课贯穿始末的一条隐形纽带,但在实际教学中往往会被忽略,因此,本课要通过对自然美、艺术美的欣赏与感悟,体会艺术的意义与生命所在。
二、“二方连续纹样”的学习是本课教学中最为主要的一个环节,如何使学生循序渐进地感知自然界中的重复排列、到感悟重复排列的美,再从“秩序美、节奏美、韵律美”中揭示“二方连续”纹样的知识,这些既是重点、也是难点。
因此在“欣赏”,这一环节,特意将图片分为两部分——“无规律”和“有规律”,通过它们的对比,学生可以从“有规律”的一组图片中去发现重复排列的现象,继而展开讨论,揭示其蕴涵的美。
三、从小学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与知识结构出发,这一年龄段的学生倾向于通过直观的教学手段去获取经验,戴尔的经验锥形图也揭示:
年龄越小的学生越适合直接有目的的、人为的演示,因此教学中选择了让学生先通过对教学用具的“摆弄”,在“摆弄”中探索“二方连续纹样”的排列规律与形式,然后结合课件演示,分解“二方连续纹样”的排列形式。
教学课时 一课时(也可二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一、教学准备:
1、教师——自制课件,活动教具,示范材料;
2、学生——绘画工具,统一封面的书本。
二、教学思路:
(一)感知与体验:
1、领略自然美。
*在轻音乐《绿色花园》的伴奏下,PPT自动播放自然界中植物、动物、山水等图片,学生在用眼睛接纳影象的同时,拨弄心弦,用自己的掌声表达最为直观的感受。
*学生用‘心’回放所看之景物,品味其中美妙感受,并斟酌恰当的词汇予以表述。
2、感悟艺术美。
*大自然的美丽、动人、可爱、优雅……深深地打动着艺术家们的心灵,他们由感而发,用画笔捕捉着大自然的身影,表达赞美之情,并融入自己的思想,用不同的形式、风格呈现在我们眼前。
3、表现自然美。
*PPT展示绿叶图片,学生仔细观察其外形特征后,快速地用黑色水笔表现一片叶子。
*以看赏的眼光接纳学生的练笔,在鼓励他们的同时,就线条的流畅性、物体大小的合适度加以简要点评。
(二)学习与创作:
1、了解图样,学画图样。
(1)举例分析,了解图样。
*利用课件助教,循序渐进地展开对图样的认识:
形象简洁、外形更圆润流畅;改变叶脉的表现形式;
以抽象的点线改变叶子的原面貌; 加以更多的变化。
*概括、小结以上四片叶子的特点:
简洁、概括、装饰,并点明这样的‘画’给其一个特殊的名字——图样。
(板书“图样”)
2、深入了解,绘制图样。
通过四个不同图样的分析,掌握图样绘画的要点与规律:
一个好看、生动的图样,线条要有变化:
长的、短的,粗的、细的,直的、弯的。
绘画时注意——先长后短、由内而外。
*在先前的自我尝试与学习的基础上,学生二次在“
”中画一个图样。
3、探究现象,发现规律。
(1)欣赏、感受自然界中的“重复排列”。
*PPT以“切入”的方法展示一组图片(使图片中的‘图样’挨个出现,引导学生感受),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仔细琢磨这些图片的特殊之处,并以四人小组为单位,相互讨论,在思维与思维的碰撞中迸发灵感的火花;
*教师整理归纳学生的思维,总结图片的特殊之处为“每一物均重复排列地出现”,如果我们将图片中的‘每一物’称为图样,那么用同学们的话说,也就是“相同图样排排队”。
(板书:
相同图样排排队)
(2)寻找、发现生活中的“重复排列”。
*找找自己身边的“重复排列”;
*看看生活中“重复排列”。
(3)探讨“重复排列”之美。
*小结:
大自然本身就是充满了魔力的世界,无论是鸟兽、植物、还是山山水水,无不展现其鬼斧神工的魅力;而勤劳、智慧的人们在享受大自然给予的“重复排列”的同时,深受自然景观的启示,也积极地创造着“重复排列”,在我们的衣、食、住、行中都能看到“重复排列”的现象。
这种“重复排列”的魔力在哪呢?
*探讨:
大自然中、生活中这些“重复排列”给你什么样的感受?
——秩序美、节奏美、韵律美。
(4)视频欣赏《世纪大阅兵剪辑》,进一步加强对于秩序美、节奏美、韵律美的感受。
2、学习二方连续。
(1)初步尝试,合作表现。
*学生凭借先前知识的学习,以二次练习的图样为元素排列在教师准备好的特定的长条纸中;
*展示学生们的作品,讨论:
排列的特点。
*教师以“有秩序、有规律、连续”为好的标准,加以简要小结。
(2)认识“二方连续”。
*(小结)从学生合作的作业中举例,结合课件演示,使学生了解:
一个图样向左右或上下有规律地重复排列,伸展成带形的图案就叫“二方连续纹样”,象这样的排列规律我们称它为“同向排列”。
除此之外,还有没有第二、第三,第四……甚至更多的排列规律呢?
*结合实物与活动教具,探讨“二方连续”的其他排列方法,并结合课件,认识几种最常见的排列方法。
——颠倒排列(用教科书排列)
——正反排列也叫镜向排列(同座位用手排列)
——旋转排列(活动教具演示)
(3)结合教材,增进了解。
*了解“二方连续”不同的绘制形式;
*探讨“二方连续”图案的用途。
(4)学画“二方连续”。
*欣赏同龄人的作品;
*教师提出作业要求;
——在“
”纸的其中一个格子画上你喜欢的图样,然后按一定的规律重复排列成美丽的二方连续。
*教师为绘画能力低的学生提供参考图样,更提倡能力强的学生自由创作;
*学生在作业纸中进行二方连续的设计与绘画练习。
*教师巡视指导,发现问题及时讲解。
(三)评价与拓展:
1、用自己绘制的“二方连续”图案装饰我们身边的事物或教室环境。
2、通过彩陶的欣赏,探询“二方连续纹样”的形成原因。
*欣赏彩陶和彩陶纹样,感受其古老、质朴、生动之美;
*探讨“二方连续纹样”的形成原因,推断:
原始先民所处的自然状况与生活状况是什么样的?
身处那样的环境中,他们脑海中所留下的最多、最深的印象会是什么?
*小结:
艺术的表现往往记载着人们对自然事物再创造的过程,更记录着人们的生活环境、生活方式和思想动态。
从同学们刚才的推断中,你是否悟出了原始的二方连续图案形成原因!
3、课后可以尝试制作一个立体的“纸彩陶”,并在合适的位置画上二方连续纹样,使“纸彩陶”更具艺术魅力。
教学流程
课堂小结
课堂小结是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课堂小结不仅发生在一节课的结束,也发生在每一个教学环节的结束。
一、关注学习内容的深层次反思。
美术教学的目的之一是帮助学生用审美的眼光去看待事物,包括从更高层面去理解艺术源于自然、源于生活,且高于自然、高于生活。
如【感知与体验】中一段小结:
“大自然的美丽、动人、可爱、优雅……深深地打动着艺术家们的心灵,他们由感而发,用画笔捕捉着大自然的身影,表达赞美之情,并用不同的形式、风格呈现在我们眼前。
”既概括了学生对大自然的审美感受,又引导学生间接地体验艺术的创作过程与表现形式。
二、关注学习内容的多方位质疑。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实践证明,思起于疑、疑促进思、思激发学。
如【学习与创作】中两段课堂小结:
“大自然本身就是充满了魔力的世界,无论是鸟兽、植物、还是山山水水,无不展现其鬼斧神工的魅力;而勤劳、智慧的人们在享受大自然给予的‘重复排列’的同时,深受自然景观的启示,也积极地创造着‘重复排列’,在我们的衣、食、住、行中都能看到‘重复排列的现象’。
这种‘重复排列’的魔力在哪呢?
”。
又如:
“一个图样向左右或上下有规律地重复排列,伸展成带形的图案就叫‘二方连续纹样’,象这样按同一个方向排列的规律我们称它为‘同向排列’。
除此之外,还有没有第二、第三,第四……甚至更多的排列规律呢?
”教师在小结了自然界、生活中的种种‘重复排列的现象’和二方连续纹样概念后,紧接着引出了两点疑:
“重复排列的魔力在哪?
”、“排列的规律还有不同的吗?
”。
这样的教学设计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全方位、多渠道地发展质疑能力,使疑成为点燃学生思维的火种,燎起无限遐想,在质疑的时空中体悟二方连续纹样的内在意韵、揭示二方连续纹样的形式美法则,有效促使学生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进而达到拓展学生思维的目的。
三、关注学习内容的无穷回味。
“言有尽而意无穷,余言尽在不言中”,课堂小结在关注学习内容的深层次反思与多方位质疑中,还要给学生以启发、引导,使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无穷回味,以激发学生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使学习能在课后得以延续。
本课【拓展】部分的小结:
“艺术的表现往往记载着人们对自然事物再创造的过程,更记录着人们的生活环境、生活方式和思想动态。
从同学们刚才的推断中,你是否悟出了原始二方连续图案的形成原因!
老师这有一个彩纸演绎的彩陶,课后你是否也能尝试一下?
”。
类似的课堂小结,不仅为艺术的表现作了一个精辟的诠释,又使教学感心动耳,荡气回肠,激起无穷回味,促使学生主动、持续地去求索知识的真谛。
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对自己所做出的决策、行为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是一种通过教师的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能力发展的途径。
本案将教学反思分为教学前反思、教学中反思、教学后反思三个阶段。
一、总体意匠:
愉悦中审美领略,快乐中技艺习术。
本着“愉悦中审美领略,快乐中技艺习术”的教学理念,教学设计前期进行有目的、有针对地对学习内容展开相关信息的收集、分析、筛选工作,以获得全面而优化的资源。
从而梳理出讲授内容要求的教学重难点、材料的呈现方式、学生的现有水平、学生学习动机和兴趣的了解与激发、教育技术的运用等。
本课【学习与创作】环节中对“二方连续纹样的排列规律”的学习,力求在设计教学方案时,自我提出如“学生已有哪些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怎样依据有关理论和学生实际设计易于为学生理解的教学方案”、“学生在接受新知识时会出现哪些情况”、“出现这些情况后如何处理”等反思问题。
通过这样的自我提问,逐渐明晰教学思路,对“二方连续纹样排列规律”的学习有了一个可操作的流程安排:
①第一阶段是根据学生的起点能力与可操作的‘学具’,使95%的学生能自主地获得“同向排列”规律,因此这部分的教学可以点到为止;②第二个阶段是70%的学生能在思维中自觉地打破已有的思维定式,在图样的变化间建立“中介”,突破经验思维的束缚,运用旋转的方法寻求有别于“同向排列”的现象,探索新的排列规律,但由于旋转的方向与角度的不同,学生或许不能准确地揭示“旋转排列”的规律,这部分的教学就必须在教师的引领下,按旋转90°规律进行排列梳理,在提炼出“旋转排列”的规律的同时,还获得了向左、向右旋转45°所呈现出的另外两种类似的排列规律;③第三个阶段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是一个更高层次的提升阶段,对于拓展学生的思维尤为重要,设计合理、巧妙会使学生的收获得以质的飞跃。
为了处理好这一部分的教学,事先给学生准备了若干相同的剪纸图样,利用剪纸的通透性感受图样的正反变化,这一变化的获得会使学生迸发出灵感的火花,推动他们进一步探索新的排列规律——颠倒排列、正反排列。
教学前的反思使教学成为一种自觉的实践,也是教师对整个教学的总体意匠,只有不断地进行教学前的反思,教学才会更流畅,才能保证学生在愉悦中审美领略、在快乐中技艺习术。
二、执课而思:
教然后而知困,而后生。
教学是一个复杂、多变的建构过程,既不能完全由教师单方面决定,又不能都在课前教学设计中完全预料到,对于内容呈现的顺序、难易的程度、学生的接受状况、课堂管理、教学技能的应用、师生互动、时间安排等方面,教师要随时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进行反思,并采取不同的策略进行调整。
本课教学的第一个技能要求是“图样的设计绘制”。
在学生已有的学习经历中虽然没有提级“图样”二字,但实际的绘画练习中都一直在进行类似“一只小猫一朵花、一个苹果一棵树”的图样式的描摹,并不知不觉地体验着图样的简洁与概括。
所以在课前我一直认为“图样的设计绘制”对于学生来说应该是轻车熟路的事,然而实际教学中却出现了意想不到的情况,能力强的学生快而轻松地完成了任务,但有一半的学生采取了临摹教师的范画、还有个别学生处在犹豫徘徊中。
就这样,一丝困惑与不安掠过心头,课堂突发的变易生成了新的教学有待解决的问题,怎么办?
一个声音跃入脑海: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是课程标准的新理念,我必须做些什么,随即我在黑板上画了一些用于装饰的点、线,为学生的设计提供一些启发与参考,使“困惑“得意圆满化解。
“教然后而知困,而后生。
”及时、自动地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感知、判断和反思,而后对课堂教学进行有效调控,教学过程才能沿着最佳的轨道运行,使教学高质高效地进行。
三、思课而悟:
树立弹性的生成性教学观。
“反思”的理解来源于哲学的思维方式。
黑格尔赋予了“反思”以较为深刻的内涵和规定,他认为反思是一种事后思维,它更倾向于跟随在事实后面的反复思考。
因此,上完《相同图样排排队》这一课后,我理性地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了全面的审视、分析,不断地反问自己: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是否合理?
原先预定的目标是否达成?
如何改善原先的教法?
如何进行下次教学的准备……”从“图样设计”引发的教学生成到对“二方连续图样的排列规律”教学环节的合理设计中,我深刻地意识到新课程下小学美术教学应树立弹性、动态的生成性教学观。
“生成性”是当前课程改革所倡导的新理念之一,是指在弹性预设的前提下,自主构建教学活动的过程。
教学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需要一个教学预设去彰显教学构想,然而课堂教学过程又是错综复杂、灵活多变,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一条划定的跑道。
因此,预设应是有弹性、有留白的预设,在教学设计中,应充分考虑到课堂上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并给教师和学生足够的留白,从而使整个预设留有更大的包容度和自由度,为教学资源的生成提供可能,为个体知识的生成创造条件。
本课【学习与创作】环节中对“二方连续纹样的排列规律”的学习,在教学预设时充分考虑到学生能力的差异,对规律的揭示以“非线性”的状态呈现出来,具体表现在助教课件以超链接的途径,结合课堂中学生的发展状态随意调整。
成功的教学预设,是一种留给教学足够空间的预设,是一种“包含”着丰富生成性的预设,是一种宽容偶然性和突发性、促成多样性和创造性的预设。
同课异构
方案一
一、教学准备
1、教师——剪刀、彩纸、白纸条,自制课件;
2、学生——剪刀、胶棒。
二、教学过程
1、导入阶段:
*教师以变魔术的形式,呈现剪纸“二方连续纹样”。
2、探究阶段:
*学生探究“二方连续纹样”的特点;
*根据学生探究的“相同图样重复排列”现象,教师点明学习内容并板书课题;
*教师结合课件归纳:
由一个图样向左右或上下有规律的重复排列,伸展呈带形的连续纹样叫做“二方连续纹样”,也称“带状图案”。
剪纸“二方连续纹样”中的每个图样的排列方向是一致的,我们称为“同向排列”;
*小游戏:
请学生学着剪纸“二方连续纹样”的样子同向排列,感受重复排列的特殊意味,并尝试着不同的重复排列规律。
*师生共同探究出“颠倒排列”、“正反排列(也叫镜向排列)”、“旋转排列”;
*欣赏美术书中的作品,感受其独特的魅力。
3、实践阶段:
*以剪纸的形式剪出四个相同的图样;
*将四个相同的图样按一定的排列规律,排列在白纸条中;
*选择一中喜欢的排列形式,将图样贴在白纸条中。
4、展评阶段:
*将作业贴于教室内自己认为合适的地方;
*同学间相互看赏,表达对别人的赞美与认可,也可发表自己的创作感想与体会。
5、拓展阶段:
*、说说生活中见到的重复排列现象,并体会这种重复排列特殊的美——秩序美、节奏美、韵律美;
*欣赏大自然中、艺术品中的重复排列之美,并有所感悟:
艺术来源于自然的启示、来源于生活的感受。
方案二
一、教学准备
1、教师——《女娲补天》视频剪辑,自制课件,剪刀,彩纸,作业纸,勾线笔。
2、学生——剪刀、彩笔。
二、教学过程
1、导入阶段:
*激趣导入,欣赏《女娲补天》视频片段,并寻找其中的相同图样。
2、探究阶段:
*这些“人”形相同图样载歌载舞时形成了一个怎样的队形?
*你喜欢这样的队伍吗?
为什么?
围绕这些问题大家互相交流一下。
*教师根据学生探讨的“相同图样重复排列”现象,教师点明学习内容并板书课题《相同图样排排队》;
*教师结合课件归纳:
由一个图样向左右或上下有规律的重复排列,伸展呈带形的连续纹样叫做“二方连续纹样”,也称“带状图案”。
剪纸“二方连续纹样”中的每个图样的排列方向是一致的,这我们称为“同向排列”;
*教师带领学生一起制作“同向排列”的二方连续剪纸纹样,让学生初步尝试,获得成功感;
*简评学生作业,鼓励学生的尝试;同时,对于极个别“剪坏”的学生作业,教师灵活地利用于对“二方连续纹样形式”规律的进一步探究;
*结合学生的探究与PPT课件,揭示“颠倒排列”、“正反排列(也叫镜向排列)”、“旋转排列”等。
3、实践阶段:
*利用统一的教科书和同学们的双手,再一次体验“颠倒排列”、“正反排列”的魅力;
*用绘画的形式表现二方连续纹样,注意每个单独纹样的大小、图形的统一。
4、展评阶段:
*请学生将绘制好的二方连续纹样贴于教师事先准备好的道具(纸纸立体陶罐)上;
*同学间相互看赏彼此的作业,从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5、拓展阶段:
*比较纸陶罐前后的变化,感受纹样给予器皿的文化艺术魅力;
*通过彩陶的欣赏,探询“二方连续纹样”的形成原因。
评价建议
一、教学评价建议
1、教学环节是否流畅,设计是否合理;
2、教师是否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教学策略是否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参与度;
4、教学中是否关注到了每个学生的学习状态
5、教学难点学习是否透彻。
二、学习评价建议
1、在学习的过程中,心理是否得到喜悦与满足,观察、思维、想象、表现能力是否有所提高;
2、是否喜欢课堂教学中的各种学习活动;
3、与同学们的合作是否愉悦,能否参与发表自己的观点;
4、作业中有没有遇到难点,如果有,是否已解决;
5、课堂中自己的观点是否得到老师与同学们的认可,自己的想法是否融入到自己的作业中。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小学美术教学设计作品 相同图 中小学 美术 教学 设计 作品 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