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加强练习设计的有效性和讲评的实效性的研究实施方案.docx
- 文档编号:23809502
- 上传时间:2023-05-20
- 格式:DOCX
- 页数:11
- 大小:23.12KB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加强练习设计的有效性和讲评的实效性的研究实施方案.docx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加强练习设计的有效性和讲评的实效性的研究实施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加强练习设计的有效性和讲评的实效性的研究实施方案.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加强练习设计的有效性和讲评的实效性的研究实施方案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加强练习设计的有效性和讲评的实效性的研究》实施方案
一、问题的提出
现代课堂教学论指出:
练习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练习是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能力的重要途径。
在课堂教学中,教学的成效与练习因素有很大的关联,练习可以出质量,但练习也可能加重学生负担。
随着新课程实施工作的不断深入,如何转变过于注重教学结果的传统教学方式,加强过程性教学,增加学生对新知的探究时间,减轻学生的过重负担,提高教学效率。
已迫切需要对传统的课堂练习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与解决,确立科学的效率意识。
长期以来,我区中小学课堂教学在练习设计与反馈环节上虽进行了不断探索与实践,并摸索出一些行之有效的提高练习效率的办法。
但仍有相当一部分学校没有根本性的改变。
学校对教师的练习设计与讲评缺乏长效的管理与指导,教师自身练习的储备不足,练习选择的随意性、盲目性、缺乏主题与层次性,对练习的讲评方式不科学,讲评的程度不到位。
教师很少去反思哪些练习对学生的学习是有效的,哪些是无效甚至是有负面影响的,造成练习的滥用,学生陷于题海,课业负担加重,甚至一部分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与信心。
另一方面又由于讲评的不科学、不到位,巩固不及时,而使得基础知识不扎实,形成了相当数量的低分学生。
同时,教师自己缺乏对练习的加工、变化、提炼,严重影响着学生的思维长度与深度。
鉴于课程改革的形势与我区实际,我们意图从“练习的有效设计与科学讲评”这个环节进行深入研究,寻找高效的练习方式,突破扼制我区教育进一步发展的瓶颈,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二、研究内容
有效练习主要是指通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后,学生获得具体的进步或发展,同时这种练习应当是练习内容和练习形式的统一,掌握知识和培养能力的统一,练习量、练习时间和练习效率的统一。
那种靠大量的反复练习让学生掌握知识的练习不是有效练习,那种只让学生掌握知识而忽视学生能力发展的练习也不是有效练习设计方法。
本课题具体将从“改善学生作业结构,促进学生发展;优化练习设计,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科学讲评练习,提高教学效率”三个方面进行相关探究。
1.改善教学中练习的形成结构。
在强化纸笔练习的有效设计与讲评的同时,也研究非纸笔性练习设计与讲评(包括活动性练习、研究性练习、实验性练习)。
2.教师对练习的储备与解读。
3.各种课型的课堂例题、练习的有效设计,课后练习的有效设计,家庭练习(作业)的有效设计(包括对练习收集、编制的针对性,练习设计的层次性,练习设计的质与量的科学性等)。
4.练习的规范性要求与有效监控。
5.练习的反馈与科学讲评(包括每天的练习,巩固练习与单元检测型练习)。
三、研究的理论依据
1.有效教学理论。
有效教学理论认为,教学其本体功能而言,是有目的地挖掘人的潜能,促使人身心发展的一种有效的实践活动。
他强调效果,认为没有效果的教学是没有价值的教学,甚至是有害的教学。
2.有意义学习理论。
有意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的过程即新旧知识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过程。
有意义学习是一种以思维为核心的理解性学习,其特点是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包括身与心,认知与情感,逻辑与直觉等都和谐统一起来,其结果既是认识和能力的发展,又是情感和人格完美。
同时有意义学习的结果能得到自我的确认。
四、研究意向目标
1.促进教师学科专业水平的提升。
提升教师收集信息、编题、解题能力。
2.形成科学合理的学生练习,清晰有效的练习讲评。
逐步形成从收集、加工、探究、巩固到反馈的有效练习循环。
并规范各类练习要求。
3.备课组在团队合作过程中,逐步形成具有自己特点的高效的练习资料,不断积累,共享教学资源,凝聚团队精神。
4.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全面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五、实施方式
本课题将从区教研室、学校、教师三个维度推进。
教研室
1.全面分析现状,提出具体的区域性实施方案,并积极推进学校实施工作。
2.提出全区对“练习的有效设计与科学讲评”的要求与建议。
3.以各类教学研究活动为落脚点(特别是教研组、备课组建设),以“清晰的课堂教学”和“练习的有效设计与科学讲评”为抓手开展研讨活动。
4.充分利用全区学科骨干教师的力量,加强对该课题的指导与与作用发挥。
5.对学校实施过程中遇到困难给予及时帮助与指导。
学校
1.认真分析、梳理出学校在练习设计与讲评中的问题。
2.制订各学科练习有效设计与讲评的具体要求,并形成规范。
3.学习借鉴优秀学校经验(特别是洋思、后乐、栟茶学校经验)。
4.有定期分析、改进、过程性管理、监控制度。
5.加强教研组、备课组建设。
备课组长负责制,加强年级练习的科学编制、反馈等工作。
6.分管教学行政人员要参与课题的全过程,及时了解过程中出现的相关问题并寻找对策及时解决。
教师
1.建立起对自己传统教学方式、练习方式转变的勇气和信心。
静下心,踏实地走好积累过程。
2.熟悉教材练习、配套教辅练习,认真解读。
3.尝试收集、加工、整理,科学取舍。
有经验的教师具体负责同年级的相关工作,年轻教师和其他教师坚持参与和学习。
4.不断积累,逐步形成自己的或备课组的集体资料。
5.尊重学生,了解学生,提出适合每位学生发展的练习要求。
附件一:
关于练习有效设计与科学讲评的要求
新北区教研室
影响教学质量的因素很多,但练习控制是影响质量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目前,我们学科教学在练习各环节的控制上还存在很多值得探讨的问题。
现就练习设计、练习监控、练习反馈、练习讲评等环节提出相关要求。
一、课前练习准备
1.教师课前练习的准备
•分析教材。
要熟悉课本、熟悉每单元、熟悉每课时。
•认真研究教学要求。
超前解读配套教参,超前解答课本例题、练习、习题及探究性内容,并作适当变化拓展。
•认真解读配套练习册。
每位教师要认真解答并梳理有关配套练习册等资源,努力提高教师自身的解题能力,不断积累、储备。
•构思教学设计板块。
从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情景的设置、每个教学板块所采用的教学方式、课堂师生练习进行设计,设计不清往往导致讲不清。
强调单元整体设计教案与练习。
•认真写好每份教案。
根据上述写好教案的文本稿。
•认真完成好本节课学生的课后练习任务(强调重组后的练习,强调与课堂练习相呼应)。
•明确早读自习的具体任务。
2.学生课前练习
•预习课本。
帮助学生带着问题并进行初步的问题解决,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解决简单问题。
•假期练习。
重社会实践外出探究,重所发假期作业中的探究练习,学科素养的提高。
开学后淡化对所发假期练习的批阅,重对所发练习本中探究性、学科素养性的内容进行解读。
二、课堂练习
1.教师课堂练习的设计。
目前课堂练习的方式是:
例题→练习→习题→家作,专题不强,带来效率不高。
课堂练习要强调整合性、专题性。
•课堂例题的设计应从课本、习题、练习册中整合精选
•课堂练习的设计应从课本、习题、练习册中整合精选
•课堂自主练习设计。
设计好所要练习的要求,设计的问题要有层次感。
•专题讲座。
课堂练习设计中应强调专题性,经常作些专题讲座,所选练习从各类考试卷、从现有教材的拓展方面整合。
2.学生课堂练习的巩固(低分学生产生的第一个重要环节)
•强调课堂当堂将所学内容巩固,人人参与,完整地体验,促进内化。
讲讲练练是好办法,强调“讲的要练”,要让学生亲身体验,否则这将会形成低分学生。
•强调不断提升思维。
内容从判断、简单模仿到变式训练层层递进,不断归纳方法,逐步形成结构性知识。
•强调练习过程中要不断获得教师、同学的帮助。
教师要关注全体学生、尤其对低分学生在讲练过程中要不断给予帮助。
•课堂练习要完全反馈。
针对课堂练习讲解、试卷分析要突出反馈,不遗留一个教学仍有问题的学生。
3.两种练习方式的效能值得探讨
一是课堂中让学生独立思考一段时间后,由部分学生讲解,再由教师总结。
这种形式看似让学生独立思考,实是教师的主导作用没发挥。
可改为一开始由师生共同探讨(教师不断引导),然后由学生独立完成(其间教师必须对个别学生进行不断帮助指导),效能较高。
二是复习课期间部分教师往往隔天先发练习卷(往往这是造成学生作业量多的一个重要原因),第二天教师不管对错,一题一题讲讲。
这种方式师生的课业负担重,课堂效率低。
可改为练习卷隔天不发,到当天课堂上师生共同探讨,课后再练练。
三、课后练习
1.当天课后练习布置与反馈(低分学生产生的第二个环节)
•课后练习的布置。
当天课后练习内容以1/3隔天内容,1/3当天课堂内容,1/3当天课堂内容适当拓展、变形为主,切忌讲的不练,练习的又不讲。
家庭练习,可淡化,只要对课堂练习抓紧了,对成绩一般学生不要布置了。
对成绩较好学生可引导他们自我探索课外练习,但要监控与指导。
每天可出一些思考题,但必须抽时间对思考题讲解,并以专题形式拓展(此为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一种有效控制方式)。
充分拓展社会实践性活动内容,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学社区活动。
•课后练习的监控。
要腾出时间让学生完成,保证学生完成课后练习的时间。
避免部分学生抄作业(这一环节至关重要,我们要抓好这个环节)。
•课后练习的反馈。
第二天前必须及时批阅反馈到每位学生,我们做不到面批,但一定要做到面改。
课后练习的反馈中切忌仅对对答案,这样工作等于没做。
•强调二次反馈作业,指错误反馈后必须一丝不苟进行再订正,如作文评讲后再进行重复写作并批阅,如单元检测后出现的问题讲解后必须抽选部分重新练习批阅。
2.短期练习布置与反馈(差生产生的第三个环节)
•2~3天后对所学内容必须进行专题补充与适当拓展
•加强专题的渗透研究
•一个星期内对一周所学内容必须巩固练习。
内容应以一星期所学内容,目的以巩固为主。
方式宜采用公开练习、边练边指导形式,这种练习一定要每学科对每位学生逐题到位。
•加强拓展性、基础性练习的巩固。
3.中期练习布置与反馈(通常所说的单元检测)
•以巩固内容为目标,强调基础性与拓展性(突出方法)的内容的巩固。
•难度系数为0.8左右
•及时批阅,及时反馈。
一般采用批阅不过夜,第二天反馈给学生,提高学生的兴奋度。
采用区间评分方式(75→90、90→70)。
四、练习的规范
1.教师练习规范
•布置练习量要适中
•书写字体要清晰、漂亮。
板书尤其要规范。
•布置练习的空间要留有余地
•不要让学生抄练习题目,有条件的话教师印好练习题目
•练习后要加激励性批语
•口头作业不要随意布置,要布置就要有落实。
2.学生练习规范
•教学用具齐全(要定期检查)
•要求学生所用练习本、练习卷整洁归类,教师自己要养成这样的规范,然后定期检查学生,要持之以恒。
•练习中的画图要规范,格式要规范,字体要规范。
•练习中的修改要及时,要规范。
五、转变对练习的三个观念
1.转变对练习的认识
•对目前练习现状的认识观点。
一方面要及时诊断目前练习中的现状,一方面要认真思考办法,一步一个脚印,持之以恒,落实到每一个环节,每个细节。
•对目前低分生成因的认识观点。
低分学生很多是练习几个环节没有把握好所造成。
•对自身职业的认识。
练习的整个环节是我们工作职责中的重要部分,不是额外任务)。
2.转变对练习的态度
•对待练习设计态度。
要化功夫、化精力,精心设计练习。
•对待低分生练习态度。
要抱着不放弃一个学生的态度,对低分学生练习的指导与反馈要有信心。
•对待练习设计中相互协作态度。
一方面同备课组共同搜集、设计练习资源,由备课组长执笔;另一方面共享练习资源,利用资源。
3.转变练习方式
•加强练习信息的搜集与整理归类,善于重组练习内容。
•抛弃陈旧落后的练习方式,减轻学生练习负担,科学有效指导学生练习。
•抓住练习的重点、要点,注重专题性、巩固性。
在小学数学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是小学生潜在具有的一种朦胧意识。
那么,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
我的体会是:
1.在教学目标上,做到“上不封顶”。
教学目标的确立,是教师教学思想的充分体现,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创造才能的前提,有什么样的教学目标,就能培养出什么样的学生。
但是在教学实践中教学目标的确立上,我始终坚持“下要保底,上不封顶”。
“下要保底”,是指要遵循教学大纲的要求,扎扎实实地完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达到教学大纲中规定的“了解”、“掌握”、“初步”、“熟练”等程度的要求。
“上不封顶”是指教师在完成上述教学目标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敢于突破教材,敢于突破教材,敢于突破自我。
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思维越活越好,思路越宽越好,质疑越多越好,方法越奇越好,速度越快越好,争论得越激烈越好,观察得越细越好。
这样的教学目标的确立,不仅有利于基础知识一和基本技能教学目标的完成,同时也为学生“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我会学”。
创新意识,确切地说不是在“学会”中形成的,而是在“会学”的基础上形成的。
“学会”是学生侧重于接受知识,积累知识,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会学”是学生侧重于掌握学法,主动探求知识,目的在于发现新知识,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
“学会”是“会学”的前提,“会学”是“学会”的创造。
因此,我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坚持把教师的“教”变成教师的“引”,把学生被动地“学”变成主动地“学”。
教师的“引”是前提,学生的“会学”是升华,是创新。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十分注意“引”的设计。
一是引要奇异,使学生对学习内容感到有趣,从而创设学生创造性学习的兴趣;二是引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对学习内容感到并不深奥,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三是引要符合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实际,使学生对学习内容,容易受到启发,创设学生勤于动脑,富于想象的氛围;四是引的深度,广度、坡度要适宜,从而使学生对学习内容,喜欢从问题相关的各个方面去积极思考,寻根挖底等等。
在设计好教师“引”的前提下,我还十分注意学生“学”的设计;一是让学生带着教师“引”的问题自学,其目的是使学生对新知识达到懂和会,即求“会”,这是培养学生创造才能的前提和基础;二是带着“为什么”去自学,其目的是使学生通过不同的理解,达到对新知识解决问题办法的认同,即求“同”,这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过渡;三是带着“这是唯一的吗?
”质疑去自学,其目的是培养学生于无疑处见有疑,从而激发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去寻找解决问题的其它途径和办法,即求“新”,这是学生创新意识的萌芽。
当然,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不是一题一课所能完成的,只有坚持持久,正确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学生创新意识是会逐步形成的。
3.在教学练习中,使学生“跳一跳,摘果子”。
学生的创新意识,是在“会学”中逐步形成的,而创新意识的巩固与提高,则是在教学练习中得到保证的。
因此,我在教学实践中十分注意练习题的设计,我的做法是:
一是层次分明,既要设计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巩固题,又要设计出培养学生创造才能的发展题;二是形式要新颖有趣,就是说练习题既要来源于学生的生活,又要高于学生的生活,使学生乐学善思;三是条件要发散多变,使学生认识到,结果不能垂手可得。
需要认真思考,反复实践才能解决;四是适当运用一题多解等等。
总之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之中,只要我们认真研究和探索,一代具有创新意识的学生就会脱颖而出。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正确运用启发式教学
教学思想史上,启发式教学思想源远流长,它是古代个别教学下的必然产物。
那么,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如何正确运用启发式教学呢?
结合自己的小学数学教学实践,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启发式教学应重"导"而非"牵"启发式的教学思想已不再局限于"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具体情景状态,现代素质教育对启发式教学的要求是在如何教会学生学习和思考上下功夫,"导"已成为现代启发式教学思想的特点、策略和核心所在。
但也存在导而牵的误区,具体表现为:
第一,教师扶着学生走路,不肯放手,只满足课堂上就某一具体问题的师生对答方式,把学生的思想限制在教师思维框架内,客观上限制了学生的求异思想和创造性。
第二,不教点金之术,即不教学生学习方法,学生只能顺其意,而未能继其志。
针对这种现象,我认为在数学教学时应采取思路教学,采取"大处导,小处启"的策略,运用提纲契领--分析--综合的方法训练学生,把教材思路转化为教师自己的思路,再引导学生形成有个人特色的新思路。
例如在教学乘数是三位数的乘法时,由于学生已经掌握乘数是一位数、两位数乘法的计算方法,重点让学生理解"用乘数百位上的数去乘被乘数,末位与百位对齐"的结论。
为了今后继续学习乘数是多位数的乘法,我认为这样设计教学比较合理:
一、复习:
笔算,67×8,167×28二、试算:
167×128,让学生自己动手计算,通过学生的观察、比较,不难算出正确答案。
然后让学生自己总结计算方法。
这就在数学教学中体现了教学思路。
为学生今后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启发式教学应注重"启"和"试"相结合首先,尝试可以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面对全体学生而言,"不求个个升学,但愿人人成功"是符合求学者的意愿和现实的。
不论是优生还是差生,都可以从尝试中获得成功,大大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为他们获取新的成功准备良好的心理条件。
其次,通过启发、引导学生动眼、动脑、动口、动手的尝试,既培养了学生的智力和能力,又使学生在亲自尝试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把枯燥乏味的"苦学"变为主动有趣的"乐学"。
这就要求教师要尽可能增大学生学习的自由度,尽量启发、引导学生自己去尝试新知识,发现新问题。
三、启发式教学应注重启发点的"准"和"巧
一是要"准",让启发启在关键处,启在新旧知识的联接处。
了迁移作用,使学生理解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自然轻松的掌握了新知识,实现自主学习。
二是要"巧",在学有困难学生盲然不知所措时,在中等生"跳起来摘果子"力度不够时,在优等生渴求能创造性的发挥聪明才智时予以点拨,使其茅塞顿开。
四、正确处理好启发式教学与讲授式教学的关系
启发式教学的宗旨是启发思维,训练能力。
只有正确运用启发式教学,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社会提供大量的有用之才。
我坚信,坚持启发式教学,一定会给素质教育的阵地带来勃勃生机!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数学 课堂教学 加强 练习 设计 有效性 讲评 实效性 研究 实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