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别差异心理学.docx
- 文档编号:23807226
- 上传时间:2023-05-20
- 格式:DOCX
- 页数:35
- 大小:41.80KB
性别差异心理学.docx
《性别差异心理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性别差异心理学.docx(3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性别差异心理学
性别差异心理学
绪论
第一节性别差异心理学研究的对象
一、性别差异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1、性别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
(1)性别观念的传统源流
母系社会:
生活资料由女性保证并且稳定;生育知识缺乏,只知其母不知其父。
父系社会:
畜牧业、农业的发展生产资料的主要者由女性转为男性;生育问题的规律知晓,男性生产后代地位上升;同时此时创造了宗教、道德、艺术,此时相继形成奴隶社会、封建社会,更重要的是开始有了“私有制”。
男女平等社会
(2)性别的相似与差异:
存在两种取向。
①β偏差:
男女两性在智利和社会行为方面基本相似,故称相似取向。
女权主义者非常支持男女两性无差异,即便有差异也是及其小的。
②α偏差:
差异取向又称本质主义,认为男女两性在本质上有差异,差异原因是男女个体内部生物学因素导致的。
认为男女两性差异是超越民族、地域、阶级的。
(杰克琳——社会影响放大或扩大了已有的生理差异,而不是社会影响创造了这些性别心理差异。
)
(3)性别心理差异的产生及其不同年龄阶段的发展
①婴儿年龄阶段(0~18个月)
男女婴儿在生理上有细微差异。
行为方面基本相似、差异细微,女性显得比男性胆小,受惊吓更会哭,气质安静,情绪平静;男性活跃、兴奋程度高,爱生气、胡闹的频率比女性高。
1岁时男性与女性在选择玩具时即有倾向性:
男性多为机器人、汽车;女性多为洋娃娃等。
②学前阶段
幼儿园、托儿所阶段,男性与女性差异开始变得明显。
在玩的内容、方式和空间范围上出现明显差异:
男性喜欢玩飞机、卡车、汽车、积木、水、沙子;女性喜欢玩娃娃、小珠子、炊具、化妆品、画画、跳舞。
玩的方式上:
男性喜欢玩结构松散、自我发动、自我组织、探索性、无专门规则和不规定角色的游戏。
女性喜欢参加有结构、有规定的角色行为,喜欢遵循故事情节、顺序来进行有故事线索的游戏。
男性更喜欢摸、爬、滚、打,户外活动多,体力充沛。
人际关系上:
女性较有礼貌、乐于助人;男性攻击型强,过于自信与独断。
女性喜欢集体游戏,男性喜欢独立游戏。
在男性面前女性表现消极,往往喜欢顺从男性要求,男性则更喜欢捣乱。
③学龄初期与少年期
a情绪方面
情绪差异越来越大。
女性比男性更胆小、焦虑程度高,男性在焦虑方面比女性低(在进行数学、自然科学学习时更突出)。
女性悲观、消沉、伤心、恐惧、焦虑;男性易生气、发火有强烈情绪,喜欢捣蛋。
b人际关系方面:
男性独断好胜,攻击性强,喜欢占攻击性地位,喜欢对女性产生影响;女性喜欢助人,有更高的利他性,比男性更喜欢分享。
男性不喜欢帮助他人,女性易与同伴、家长分享自己的思想、感情,表现为诉说,在分享过程中释放负面情绪,避免与他人发生冲突,希望得到他人的关心、赞许、帮助。
c道德发展水平方面
女性一般易理解他人情感、关心他人愿望与意愿、诚实、言行一致;男性喜欢用双重标准对待他人与自己。
对自己要求低,对他人要求高。
女性有隐蔽性攻击性,且发现欺骗行为有效时,会更多使用欺骗行为。
道德判断上女性比男性发展快,女性易判断是非。
女性比男性更有同情心,易感受他人需要且可做出快速反应。
④语言交流方面
女性趋向于避免冲突、保持和谐、不希望有等级制度、有礼貌、和气、以建设性方式说话;男性带有支配作用,在选择话题和改变话题上易起主导作用,且喜欢打断他人说话。
⑤学习风格方面
男性喜欢独立工作,喜欢自己操作材料和计算机,独立思考、自学;女性喜欢听老师的知道解释,在人境情景中学得好。
男性喜欢竞争,女性喜欢合作,但是男性的竞争效果反而不佳。
⑥学业成绩方面
一般女性物理、数学不如男性,女性对数学、物理信心不足,男性在数学上优于女性的原因是:
a女性的焦虑程度高
b数学上男性为主的试题多
c有情景性(如果氛围认为男性比女性好,则女性数学成绩会更糟糕)
高中数学、计算机男性明显高于女性,化学、生物差异不大。
⑦行为方面
男性易惹麻烦,有纪律问题,常因行为问题受学校老师处罚,竞争性强、专断性高、攻击型强、活跃性高,男性死本能冲动高,喜竞争、破坏、创造。
(4)青春期(女性问题比男性多)
①生理发育上
女性一般体征弱于男性,身高女性弱于男性,男性比女性发展快,女性比男性发展停止早3、4年,力量方面男性大于女性,男性肌肉发达占全身重量42%,女性占36%,男性肺活量大。
②心理发育
a心理适应:
女性心理顺应比男性好且快,女性受批评后可以按要求去修正,男性受批评后易破罐子破摔、不以为然,很少总结经验重头再来。
b竞争的愿望:
女性劣势越来越明显,主要表现在竞争愿望下降,女性害羞、缺乏自信、孤独,对自己女性化紧张、焦虑,对自己的体形不满。
2、性别差异心理学的产生和发展
(1)早期的研究
最早可追溯到19世纪后半期,英国心理学家高尔顿1883年着的《人类才能及其发展的研究》中描写的,对男女身体的差异要进行定量的测量,为测量个体性别差异设计方法及量表提供依据。
1974年麦考比和杰克琳着有《性别差异心理学》,成为性别心理学的经典之作。
以相片形式研究男女性别差异的结论有:
a女性表情丰富,故女性嘴角皱纹多
b女性遇到有好感的男性时,瞳孔自然放大;反之瞳孔自然缩小。
c当无生育过的女性看到婴儿时,瞳孔自然放大,并表现愉快表情;男性遇到类似情况瞳孔自然缩小。
d经历任何高兴事件,女性立即表现愉悦;男性不会立即做出反应。
e女性可在一瞬间从一种心理状态转换到另一种心理状态;男性一旦哭泣就很难止住悲伤心情。
f一生中女性的微笑比男性多的多。
g女性的梦多半是愉快的且背景熟悉的;男性的梦多带有冒险性,男性梦中出现女性人物很少;女性梦中出现男性、女性人物次数相等。
h大多女性喜欢那些善于表现自己的女性;男性多数喜欢那些深藏不露的男性。
i女性在生活方面会更容易为有重大突破而高兴,如组织家庭,一旦环境变得恶劣时,女性更容易绝望、痛苦。
j女性识别别人面部的能力强,女性更容易记得昔日的同学。
k在迷路时候男性不爱问路;女性急于问路。
l女性有较高的音乐天赋,唱歌能力强。
无乐感的男性:
女性≈8:
1。
m女性从小就习惯于做种种复杂的动作,易学会要求准确的手部动作和静息活动,易做精细眼科手术。
n女性对自己的估计往往不如男性,女性往往低估自己,男性往往高估自己。
(2)性别差异心理学研究结论
①8个似是而非的结论与传统观念
a女性比男性更合群b女性比男性更容易受暗示的影响c女性自我评价低d女性从事死记硬背的学习和简单重复的工作出色e男性的分析能力更强,空间能力更有优势f女性更多受遗传因素影响;男性更多受环境因素影响g女性缺乏成就动机;男性成就动机高于女性h女性听觉好;男性视觉好
②有可能存在的差异
a女性比男性有更强的语言能力,流利、速度快b男性空间想象能力上占优势,右脑发达,女性左脑发达c男性有较好的数学能力,12岁开始男性数学能力升高,初中后超过女性d男性具有更多的侵犯性,不仅在口头上,而且在行为上
③悬而未决的问题
a触觉敏感性问题:
女性的触觉更敏感,痛觉阈限低,易感受到痛b恐惧无明显性别差异,羞怯和忧虑女性高于男性c积极活动程度:
男性更具积极活动倾向;女性活动倾向比男性低d竞争性:
男性比女性高,男性在竞争时不考虑对方感受;女性则会考虑对方感受,尤以恋爱竞争时显见e支配性:
从幼儿园开始男性支配性多于女性,社会地位高f依从性:
女性高于男性,倾向于服从大人的要求和指示;男性注重在同伴中的地位,宁可依从同伴的要求g哺育和母性行为:
6~10岁的女性对养育感兴趣,哺育及母性行为女性很强烈;男性乐于施舍,女性有一贯施舍的习惯及抚养孩子的习惯
(3)早期研究的三种论证
①颅象学家强调脑内部的问题,以脑的形状及脑的不同区域的发展来解释成就和个性上的男女差异。
女性大脑比男性小,故男优女劣;女性额叶、顶叶不如男性发达,故女性不如男性智商高。
②母性本能的概念,女性的哺乳抚养行为像其它雌性动物一样,是由内在的生物本能决定的,因此认为女性生理、心理两大部分都消耗在怀孕和哺育之上,故女性缺乏发展其它能力的内在力量(能量)。
③偏离性假设:
男性智力等某些特征上比女性更多的偏离常态,男性多处于常态两端。
第二节性别差异及其研究意义
一、性别的基本概念
1、生理性别(sex):
由染色体和性器官所决定的性别。
其决定因素在于性染色体、胚胎的性腺、外生殖器官和内分泌腺。
生物学性别有以下特征限定:
染色体、脑组织激素、生殖器官。
2、心理性别(gender):
指个人对于男性化或女性化的主观感受,其决定因素在于生命初期照顾者对性别的指派。
3、性别角色:
指特定社会对男性或女性社会成员所期待的适当的社会行为的总和。
4、个性化:
个体在特定的社会文化生活中获得适合于某一性别的价值观、动机和行为的过程,也称性别角色社会化。
5、性别的同一性:
又称性别认同,指自身作为女性或男性的个体感知,即包括对自己性别的认同,也包括性别角色的认同。
二、研究性别差异心理学的理论意义
1、可以不断的完善和促进心理学理论的发展。
2、为男女破除偏见,正确认知自身提供理论依据。
三、研究性别差异心理学的实践意义
1、有助于教育工作者因才施教,充分发挥男女各自的心理发展优势。
2、有助于增进异性间的了解,从而达到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的目的。
3、有利于心理咨询师对来访者心理特点的把握。
第三节性别差异心理学的研究基本观点和方法
一、性别差异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
1、客观性原则:
科学本质是一致性和因果关系
2、发展性原则:
心理现象是不断发展的,故要求心理学也是发展的。
3、系统性原则:
男女两性即像两个系统,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4、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
5、教育性原则:
尽可能将个体还在发展过程中进行指导,而不是等发展完后做矫正。
二、性别差异心理学研究的具体方法
1、观察法:
指观察者有目的、有计划的对被试的外部表现进行考察,从而研究其心理活动的一种方法。
2、实验法:
按研究目的控制或创造条件,主动引起或改变被试的心理活动,并对其进行研究的方法。
可分为实验室实验法和自然实验法。
(眼动记录)
3、调查法:
指以提问的形式收集研究对象的各种有关资料来研究其心理的方法。
根据收集材料方法不同可分为面谈法、邮寄法、问卷法、电话调查法等。
4、测验法:
运用标准化的心理量表对被试的某些心理品质进行测定来研究心理的一种方法。
5、叙述性方法:
与元分析方法共同之处在于从多个研究中得到结论,可以集中1000多个研究结果来发展(男女)同一方向的差异即可证明性别差异存在。
6、元分析方法:
指一种对同一题目的一些研究结果进行总结整合的研究方法。
可提供关于差异的量的问题结果。
第二章男女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
第一节男女心理发展的基本动力
一、生物发展观
强调是生物性因素而造成男女性别差异,男女心理发展的实质是生物成熟的自然结果。
二、社会发展观
认为男女心理发展的实质是社会因素作用的结果,也就是受社会因素的影响。
三、心理发展观
不否认生物、社会因素的作用,但更注重于从个体心理内部寻求发展的规律。
四、综合发展观
综合所有观念,认为人的生物系统、环境系统、原有的心理系统和自我调节系统的相互作用是推动男女心理发展的动力。
第二节男女心理发展的基本特点
一、心理发展具有阶段性和连续性
心理发展过程中在不断产生量变基础上的质变,而每个阶段上都具有一般、典型的基本特点。
二、心理发展的稳定性和可变性
稳定性:
各个年龄阶段的心理发展,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大致上是一致的),只有极少数的特殊情况例外。
可变性:
在一定的社会生活和教育条件下,心理发展的速度和程度会表现出一定的差距性。
三、心理发展的共同性和差异性
共同性:
指在一定的年龄阶段中所表现出来的那些一般、典型、本质的特点,是在相应的年龄阶段各个个体抽象概括出的带有规律的共通特点(大致上相同)。
差异性:
指在同一年龄阶段中,个体和个体之间,男性于女性之间心理发展上的个体差异和性别差异。
第三节关于性别形成的理论
一、精神分析理论
1、弗洛伊德的理论
(1)关于性心理发展阶段的理论
●口腔期:
从出生到4岁
所有的男女两性都以吮吸为主,男女心理都指向母亲。
●肛门期:
<4岁
男女两性排便顺畅,心理即可正常发展。
人格无很大变化,以母亲为依赖对象。
●生殖器期:
4~6岁
男女心理开始区别。
男性喜欢摆弄自己的性器,这是他们获得快感和乐趣的一大来源。
在此阶段普遍存在“俄狄普斯”情节(恋母情节)——男性将性欲完全指向母亲,一方面恋爱母亲,另一方面想摆脱父亲,但又无法战胜父亲,所以潜意识中希望杀掉自己的父亲以取代其位置。
但心中也感到父亲是全能的存在,而害怕他的阉割报复(去势恐惧),强烈的意识到父亲即是威胁,又是竞争对手。
到>6岁后(大约6~9岁)基本上解决此矛盾。
承认无法除掉父亲独占母亲,抑制了对母亲的冲动,做出了最大的让步——认同父亲。
通过对父亲的认同,开始有了父亲的自居作用(自居作用:
一种利用和模仿他人行为来掩盖或改变自己的行为,以求得心理上的自慰、保持心理平衡的自我防御机制)。
时刻开始发展自己的个性,以父亲作为代表逐渐开始具备良心和自我,开始去秉承父亲的权利和威望。
女性从6岁开始“阳具羡慕”起着主要作用。
女性发展与男性发展在身体上的生理结构是有差异的,女性很想得到男性的性器,并认为自己曾经拥有过男性的性器而渴望能够重新得到男性的性器。
女性在6岁时不像男性一样对母亲如此依恋。
女性也很矛盾,害怕失去母亲的爱,结果将母亲的形象纳入到自己概念中。
(2)关于尚男抑女的理论
认为整个世界是男性的,6岁后男女发展倾向不同,男性对父亲的模仿是一种模仿社会的良心和自我,社会性得到加强。
女性认为自己是被阉割过的男子,女性人格发展是男性人格发展的一种不成熟的变种。
女性生理上永远带有3个缺点:
被动性;受虐性;不成熟的超我。
因此女性永远不能像男性一样实现自己,永远摆脱不了自卑和嫉妒,并富有强烈的女性欲望,对生活占有的欲望女性比男性强烈,女性永远不能实现自我,所以难免歇斯底里、不讲道理。
女性为人格发展中不平等的二等公民。
2、荣格的理论
创立人格内向、外向学说。
一般来说内向性格的人存在心理问题的可能性高。
此理论认为每个人都不是完全的男性或女性。
人天生都具有异性的某些性度,虽然男性在生活中往往展现男性性度,但是他们的女性性度将始终留于无意识中,并保持原来的未开发的面貌。
因此男性也会有软弱、敏感的性度。
如表面上十分喜欢展现男性气质的男人,潜意识中往往非常软弱、柔顺;在日常生活中过分展现女性气质的女人,在无意识中往往非常顽强、任性。
3、多伊奇(杜茨)的理论
(1)女性的三大特点:
认为女性对男性生理上的嫉妒是存在的,但不是主要意义。
女性相对于男性的三大特点:
●自恋倾向:
对自己的身体、容貌的喜爱、欣赏和不切实际的自我想象。
●被动性:
指女性总是会有一种等待、期望的态度,不是主动追求目标,而是被他人推动而有所行动。
●受虐性:
愿意承担带有快乐体验的痛苦。
三者以相对平衡的形式构成了正常女性的人格心理。
(2)把女性分成三种类型:
●侍奉型:
非常容易受他人暗示、影响、易服从他人、随时准备从生理和心理上奉献自己、急于把自己的感情给予他人。
这种人如果不收回滥用的感情就会破坏心理和谐,成为神经症患者。
●谨慎型:
在生活中非常重视感情,在交往时懂得怎样去保护自己,很谨慎。
当她决定付出感情前要先确定与他人关系的稳定性,如果与他人关系是安全、可靠、能长久保持的才会献出一切。
●理智型:
感情生活不是指向性爱,而是指向社会的伦理、道德,不像前二者类型那样追求身心愉快(男女感情),而是具有强烈的克制自己欲望的心理倾向,对自己或他人都非常苛刻。
她们在允许自己体验男女性爱时,有一种心理犯罪感,她们会把所有情感转至为社会价值、伦理法制服务,而不是将她自己的情感用于男女性爱生活。
以上三种女性化的女性往往和她们的母亲、家庭有关。
第一、二种一般均有轻松气氛的家庭,母亲性格温和很少与父亲冲突,面临问题他们的依赖性会妨碍他们独立性的形成。
第三种女性与母亲关系也很亲密,但有时也会发生冲突,如果是主动、支配性的母亲即易产生怨恨,会形成刻板的道德标准。
还有一种男性型:
女性男性化,不多见,多出现与智力发育良好、能力较强的女性身上,一般是不愿做平庸的家庭主妇而希望追求男性领域的事业成就,当与自己女性本性发生冲突时,便牺牲自己女性本性,如此才能在男性领域取得成就。
界定了男性与女性的区别倾向。
4、艾利克森的理论
认为性本能被压抑会使将来变成神经症是不对的!
(1)社会文化对人格发展的理论(8个阶段冲突矛盾)
内部空间论(内部空间观)是研究儿童游戏或伟人得出的。
研究10~12岁男女儿童游戏的特点,认为女性人格中的关键因素不是“阳具羡慕”。
女性有建设性创作的生命内部空间感,女性喜欢构建房子的内部结构、静态事物;男性喜欢搭建楼房、塔型不稳定建筑、动态事物,他们喜欢跑动的汽车。
男女选择的喜欢与男女两性的性器有关。
(2)女性的自撰和生活史揭露了女性对男性的心理影响
研究了希特勒母亲有双重矛盾的人格,幼稚、不成熟、缺少社会责任感。
尽管希特勒的母亲对孩子是喜爱的,但是这种爱是不成熟、不稳定的,同时又是严厉冷酷、不受控制的,这是使希特勒形成冷酷无情、病态性格有关。
同时又研究高尔基。
高尔基受其外祖母的影响很大,其外婆刚强、平衡、忍耐、坚韧、笃信上帝,从而造成高尔基坚强的性格。
5、阿德勒的理论
(1)强调社会文化决定女性心理
(2)强调男女平等
提出了个性心理学,反对把性欲作为研究主题。
创建:
人际关系的追求引起优越感,优越感无法立即显现,引起自卑感。
心理方面强调女性的自卑、低贱感是社会给予的。
生活在女权主义的家庭中比在父权制家庭中的女性更有独立性,所以提倡家庭中男女平等。
因此他成为女权运动的先驱。
提出了青春期性教育的理论,不能用鄙夷、邪淫的形式给予教育。
●产生真正的性教育,不只是生理教育,而是爱情和社会的适应,在婚恋方面又良好的适应。
●提出身体方面的性知识,不必过早接受了解。
只有当进入青春期产生性好奇之后才提供性知识。
●培养青少年正当而良好的习惯,克服冲动性和玩弄自己生殖器的恶习。
通过有益的活动来分散他们的注意力。
●减少对青少年的性刺激。
避免电影、文艺、书刊的性刺激;父母举止言行庄重;孩子不要和父母同睡一个卧室。
●进行男女平等、两性合作、友善相处的精神方面教育,以便使长大后能够适应男女社会生活。
6、霍妮的理论
只有考虑了人与环境的交互作用,才能理解心理的实质和两性差异。
(1)强调社会习俗对男女性别差异的影响。
社会文化因素是造成女性自卑的原因之一;羡慕、嫉妒、缺乏男性特征造成女性软弱,如果社会习俗仍然保持如此,女性将永远处于弱势。
(2)精神分析理论存在男性偏见。
精神分析理论是以男性心理为参照系的,所以认为此是不符合女性心理的。
7、精神分析理论的评价
(1)高度的男性偏差。
(2)不能被试验所证实,尤其是无意识的阳具羡慕和阉割焦虑。
(3)强调性别发展的解剖基础,完全抛弃环境影响,但是因其具有神秘色彩而被人们接受。
二、社会学习理论
强调行为的两性性格特征都是社会行为的结果,社会行为主要是观察学习而获得的,分4个过程:
1、注意的过程:
儿童注意某一行为或某一对象,以便学习这一行为并很快纳入到自己的行为模式中。
2、保持的过程:
儿童运用符号记住动作的过程。
3、复现的过程:
是为熟练掌握学习的成果,儿童必须精确复现过去学习的过程。
4、强化的过程:
一个习得的行为没有被强化则不能被掌握,所以一个行为的获得又称强化。
直接强化指奖励和惩罚。
该理论强调模仿、强化和榜样的作用。
5、社会学习理论的评价:
(1)界定清楚,容易测定。
(2)强调影响两性的社会环境和文化的力量。
(3)不认为女性有先天的劣势。
(4)强调儿童适合性别或不适合性别的行为是得到奖励或惩罚及观察模仿学习的行为。
(5)忽视儿童的主动性。
(6)儿童并不依据性别去模仿家长,在个性上也并不一定更像同性父母。
三、认知发展的理论(认知发展的两性观)
代表人物:
皮亚杰、柯尔博格
1、皮亚杰认为:
主体和客体结合,主体有内在的数理逻辑结构,是人区别于其它动物的内在的本质结构。
物种今天的结构、技能不变,全部来自于生存环境结构的不变:
皮亚杰的四阶段论:
7岁之前人是无内在数理逻辑结构的,7~11岁才开始有内在数理逻辑结构。
发生认知论:
图示是头脑中原有的知识结构。
同化——学习新的材料,纳入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去。
顺应——当新知识不能被同化时,就要改组或建立新的知识结构。
平衡化——即同化和顺应的作用。
认知关键在于人类是凭借图示认知结构来理解掌握知识的。
儿童不断的探索,操纵着外物,通过将其吸收,形成了认知的新结构,通过这一新结构再去认知新事物。
于是皮亚杰认为性别定型的产生是依赖于儿童的认知发展。
皮亚杰认为6~7岁左右儿童是主动的学习者,性别角色获得是主动的内部认知过程。
社会环境是基于性别来组织和理解的。
2、柯尔博格理论:
儿童道德发展观,两难问题
性别角色发展中的重要原因并不是母亲和孩子的关系,而是由于儿童自身认知的发展水平所决定的。
儿童基本的性别角色上是认同是在发展初期产生的男女自身类型的结果。
这种分类虽然作为男性或女性打上了社会类型的标记,但基本认知是现实判断的产物。
两性观的基本内容有以下10方面:
(1)性别认同即儿童将男性和女性进行性别归类,这是性别角色态度的基础。
(2)性别认同是通过对自己发育初期表现出的对自己身体状况的判断,而形成此时接受同性行为,排斥异性行为的行为。
(3)这种认知判断虽然是儿童(2~7岁时期)形成的结果,但是儿童的性别角色概念往往受到环境影响。
(4)基本的自我类别决定了价值取向,男子气、女子气类别表现于把身体性别气质的类型定为自己的目标。
(5)基本的性别角色发展于幼年时期。
(6)这种习惯性的观念旋即产生于男子气、女子气的表现。
(7)一旦出现了男子气、女子气的表现后,儿童与同性人物就确定了性别同一性。
(8)与同性人物的性别同一性和性别角色价值的形成是由双亲适当的行为促进而巩固的,但是这一过程无同性双亲的参与仍然会进行。
(9)以上这些过程大部分由认知发展决定。
(10)性别行为的动机可解释为,试图创造稳定的良好的自我形象。
同时柯尔博格还提出性别角色认同可分成3个阶段。
(1)性别认同阶段:
6、7岁时开始有性别恒常性。
(2)性别分化阶段:
一旦儿童了解自己性别后,儿童就会做符合自己性别的行为,行为的关键在于身体意象的意义,男性包括侵略、尊严和威胁;女性主要是抚养、照顾等。
(3)亲长认同阶段:
无论男性还是女性都开始模仿同性亲长的行为(10岁左右)。
3、认知发展理论的评价
(1)性别认知发展与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是一致的。
(2)过于夸大性别认同的作用。
(3)认知发展理论没有说明为什幺性别分类会优于其它类型的分类,为什幺性别分类这幺重要。
(4)认知发展理论没有说明为什幺女性会选择地位、价值低的女性化角色采取行动
四、文化人类学观
代表人物:
米德《文化的变迁》跨文化研究
不同部落男女性别的差异是不同的。
男女气质和性格是由社会条件形成的,性别差异也取决于文化。
总体认为文化人类学充分挖掘了社会文化对男女性别差异的作用。
五、性别图式理论
创始人:
贝姆编制了《贝姆性别角色量表》
1、性别图式理论有3个特点
(1)男性化和女性化是两个独立纬度,要被独立评价。
(2)包括60个人格特质的词(其中20个词反应男子气的文化定义,如自信、独立;还有20个反应女子气的文化定义,如温柔、和气;还有20个中性词)。
(3)分类:
女性化、男性化、双性化、未分化。
2、性别图式理论的主要观点
(1)认为儿童会发展出一套关于性别的想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性别差异 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