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标准化程序控制文件.docx
- 文档编号:23806153
- 上传时间:2023-05-20
- 格式:DOCX
- 页数:39
- 大小:83.99KB
安全标准化程序控制文件.docx
《安全标准化程序控制文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全标准化程序控制文件.docx(3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安全标准化程序控制文件
安全标准化
程序文件汇编
发行版本:
1
修改状态:
第0次修订
受控号:
02
持有者:
安全科
2012年2月1日发布2012年2月10日实施
目录
文件控制程序2
记录控制程序6
人力资源控制程序8
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价控制程序10
应急控制程序28
事件、事故报告、调查与分析控制程序30
纠正和预防控制程序32
安全作业管理程序33
事故管理程序34
职业卫生管理程序35
防火防爆管理程序35
防尘防毒管理程序35
设备安全检修管理程序35
文件控制程序
1.目的
制定本程序的目的是对安全标准化管理体系所要求的所有文件予以控制,以确保在安全标准化管理体系运行中起重要作用的各个场所都可获得并使用适用文件的有关版木。
2.适用范围
本程序适用于本公司对安全标准化管理体系所要求的所有文件进行控制。
3.职责
3.1安全科是安全文件控制的归口管理部门,负责分工的安全标准化管理体系文件的编制、审核,负责安全标准化管理体系文件的标识、发放、保管、更改、回收、作废管理。
3.2安全科负责分管管理文件的编制、审核,并负责外来文件适用性的审核和控制。
3.3总经理负责安全标准化管理手册的批准和发布。
3.4主管安全副经理负责程序文件和管理文件的批准。
3.5各部门负责本部门与安全标准化管理体系有关的管理文件的编制、审核和本部门所有文件的管理和控制。
4工作程序
4.1文件的编号
管理手册 手册:
A/SH SC
管理手册代号
本公司安全标准化管理体系文件代号
本公司安全标准化管理体系文件代号
程序文件:
A/SH(WSH) CX-XX
文件序号
程序文件代号
本公司安全标准化管理体系文件代号
管理文件:
A/SH(WSH)GL-XX
文件序号
本公司管理文件代号
记 录:
HLSH(WSH)-XX
记录序号
本公司安全记录代号
4.2文件的编写、审核、批准、发放
a文件发布前应由授权人批准,以确保文件是充分、适宜的;
----管理手册、程序文件由安全科编制,经安全副总审核,总经理批准、发布;
----其它管理文件由主管部门编制,本部门经理审核,主管领导批准。
b文件的发放由总经理办公室负责,并填写《文件发放记录》由收文人签收,应确保文件使用的各场所都应得到适用文件的有关版本,同时备案存档。
c因破损而重新领用的新文件,分发号不变,并收回相应旧文件;丢失补发的文件应在原分发号后标注“一补a”,并注明已丢失文件的分发号作废,发放部门做好相应签发记录。
4.3文件的评审和更新
当发现在用的安全标准化管理体系文件的充分性与适宜性存在问题时,应由文件的形成部门及时组织对其评审与更新并按4.3a的规定再次批准。
4.4文件的受控状况
a文件分为“受控”和“非受控”两大类。
凡与安全标准化管理体系运行紧密相关的文件应为受控,对这些文件的编制、审核、批准、发放、使用、更改、再批准、标识、回收、作废等均应受到控制,各主管部门按本程序执行。
b受控文件应在文件封面上加盖红色“受控”印章井注明分发号。
c“非受控”文件指如发给外部的安全标准化管理手册等无法跟踪控制的文件。
d安全科应编制本公司安全标准化管理体系文件的《受控文件清单》。
并公布以便使用部门随时堂握和使用文件有效版本。
4.5文件更改和现行修订状态的控制
a安全标准化管理体系文件需要更改时要由相应主管部门填写《文件更改处置单》,经原审批部门审批,再由相应部门指定该文件负责人进行更改。
如果指定其它部门审批时,该部门应获得审批所需依据的有关背景资料。
b文件更改和现行修订状态应在所更改的文件和《受控文件清单》上进行标识,以确保文件的更改和现行修订状态得到识别;
c文件更改后,应按该文件发放范围及时收回失效或作废文件,以确保有效文件的唯一性。
4.6文件的保存、回收、作废与销毁
4.6.1文件的保存
a所有文件都必须分类存放在干燥、通风、安全的地方;
b所有安全类原始文件都必须在公司档案室存档,各部门文件由本部门保管,安全科对各部门安全类文件保管情况进行检查;
c任何人不得在受控文件上涂改、乱划,确保文件清洁和清晰,易于识别和检索。
4.6.2文件的回收、作废与销毁
a安全科及时从文件使用场所收回失效和作废文件,加盖“作废”印章,防止作废文件的非预期使用;
b若因任何原因需保留的作废文件,应在文件封面上加盖“作废留用”印章加以标识并单独保存。
对要销毁的作废文件,由相关部门写明作废文件目录,经主管副总批准后,由总经理办公室进行销毁。
4.7外来文件的控制
外来安全文件与法律法规由主管副总审批其适用性并确定发放范围安全科统一编号,加盖受控章,报总经理办公室纳入《受控文件清单》中,控制其发放并跟踪其修订状态,适时对修订或换版文件进行更换确保在使用处可获得适用文件的有效版本。
4.8文件的借阅、复制
需借阅、复制文件时,经相关部门负责人按规定权限审批后向文件管理人员借阅、复制。
借阅文件应在《文件借阅记录》上签字,借阅者应按期归还,复制的受控文件必须由文件管理人员登记编号,并加盖“受控”印章。
4.9记录是一种特殊文件,应按《记录控制程序》进行控制.
4.10总经理办公室应每季度对各部门受控文件管理情况进行一次检查,并形成记录。
5.相关文件
a《记录控制程序》
6.记录
a《受控文件清单》
b《文件发放记录》
c《文件更改处置单》
d《文件借阅记录》
记录控制程序
1.目的
建立本程序的目的是对安全标准化管理体系所要求的记录予以控制,为安全标准化管理体系运行有效性提供客观证据。
2.适用范围
本程序适用于本公司对证明安全标准化管理体系有效运行的记录的控制。
3.职责
3.1安全科是记录控制的归口管理部门,负责记录的标识、贮存、保护、检索、保存期限和处置的控制,负责建立记录控制清单,对记录的控制进行指导和监督。
3.2各部门负责本部门记录的编制、标识、贮存、保护、检索和处置。
4.工作程序
4.1记录的编制
4.1.1本公司所建立的记录表样,由各部门负责人组织编制交安全科统一审核,并按《文件控制程序》中编号原则进行编号标识。
其审批原件由安全科存档。
4.1.2各相关部门可根据需要提出记录格式设计更改,按《文件控制程序》中有关文件更改条款执行。
4.2记录的填写
4.2.1记录的填写要准确、及时、内容完整、字迹清晰。
记录应逐项填写。
未发生的项目用单杠划去,各相关栏目负责人签名不得空白。
4.2.2记录不得随意更改,记录填写中发生的笔误的勘误方法是:
将记录内容用笔划一条横杠并保持其可辨认,在旁边写上正确的内容并签勘误者姓名和日期严禁使用涂改办法勘误。
4.2.3记录要求用钢笔、碳素笔或圆珠笔填写。
4.3记录的标识、贮存、保管
4.3.1记录的标识由记录名称、记录编号及流水号组成。
4.3.2记录由使用部门收集、编目,以便于索引。
各部门须把记录分类,依日期顺序整理好,按一定时间段装订成册。
所存记录应保持整洁、完整。
各部门按规定期限保存记录。
4.3.3使用部门应指定专人保管记录,贮存条件应防潮、防火、防虫蛀、防鼠害等,防止损坏、变质和丢失。
4.3.4安全科编制《记录控制清单》,将公司所有与安全标准化管理体系有关的记录汇总,包括名称、编号、保存期、保存单位等内容。
各部门填写本部门使用记录的清单。
4.3.5记录保存期在记录清单中规定,一般不少于三年,重要记录不少于五年。
在规定期限内必须保证记录的完整。
4.3.6安全科每季度要检查一次各部门记录的使用、管理隋祝。
4.4记录发放、借阅和复制
各部门保管的记录需借阅或复制,要经相应部门负责人批准。
4.5记录的销毁处理
对超过保存期限的记录,或因其他特殊情况需要销毁时,由使用部门申请,经安全科主任确认,报主管副总批准后由各部门执行销毁。
5相关文件
a《文件控制程序》
b《记录控制清单》
人力资源控制程序
1目的
制定本程序的目的是确保满足公司安全标准化管理体系运行所需的人才,并且保证在安全标准化管理体系中承担规定职责的所有人员能够具备相应的能力,同时提高公司全体员工的素质和安全意识,掌握与本岗位有关的知识与技能,满足安全标准化体系有效运行的需要。
2适用范围
本程序适用于本公司所有与安全标准化管理体系有关的人力资源的配置、培训、能力评定。
3职责
3.1办公室是人力资源控制的归口管理部门,负责《员工岗位能力要求》的编制、培训计划的制定及监督实施,负责上岗基础教育、员工能力考评、并组织对培训效果进行评估;
3.2各部门提供在岗人员现状与培训要求,配合办公室实施培训。
4工作程序
4.1人力资源配置
办公室负责确定本公司从事与安全标准化管理体系有关的岗位所需的能力(教育、培训、技能、经验等),并形成《员工岗位能力要求》,经主管副总审核,总经理批准后,作为人员选择、安排和考评的主要依据。
《员工岗位能力要求》发往各部门和车间。
4.2培训要求
4.2.1新员工培训:
a上岗基础教育:
包括公司概况、规章制度、安全方针(目标)、安全意识、相关法律、法规等内容,在入厂一个月内由安全科组织进行;
b岗前技能培训:
包括所在岗位业务知识、作业文件、注意事项、相关设备性能、操作过程、现场实际作业等内容,由所在岗位部门负责人进行;
通过教育和培训,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和安全技能。
4.2.2管理层培训:
事故调查分析技术,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技术,沟通技巧,检查、审核技术,法律依从性管理,应急管理,职业卫生管理,变化管理;
4.2.3对安全生产可能有重大影响的员工培训
工作中潜在的风险,事故预防及应急响应中的职责,依从标准化系统的重要性,偏离制度可能的后果,操作程序、工作说明。
4.2.4特种作业人员培训
使用适当的方式测试学员的能力,按法律法规要求取得相应的资格证,方能上岗。
同时评估培训效果,保留了培训记录,每年回顾并适当更新培训需求,建立了培训适宜性的评估机制。
对能力的要求考虑:
用工连续性,变化的要求,特定岗位的能力要求,法律法规与其他要求,风险评价结果。
4.2.5培训时间要求
经理(矿长)不少于40学时,安全管理人员不少于120学时,职能部门负责人不少于40学时,员工不少于32学时。
4.3培训计划、实施及考核。
4.3.1办公室根据各部门的培训需求在每年一月底制定公司年度培训计划(包括培训对象、时间、内容、教师、教材、培训考核方式等)经主管副总批准后发往各部门,并负责组织按计划实施。
4.3.2对受培训人员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培训的有效性采用考试方法评价,对操作技能的培训采用现场考核方法评价其有效性。
4.3.3培训结束后,人力资源部按培训项目建立培训档案,档案应包括:
培训计划、培训人员考勤签到表、授课教材或教案、考试与考核成绩汇总表、考试试卷等。
4.4培训的有效性评估
4.4.1每年年底前人力资源部组织各部门负责人召开年度培训工作评估会议,评估培训的有效性,征求改进工作的意见和建议,以便更好的制定下年度培训计划,开展培训工作。
4.4.2培训有效性评估主要涉及以下四个主要方面:
a培训课程本身的评估,包括教材、场地、师资水平、方法、时间等;
b学员考核成绩评估,包括笔试、面试、现场提问、心得报告等;
c学员实际操作能力评估,包括知识的掌握运用能力、创新能力等;
d工作效绩评估包括培训前后安全意识、事故率等差异。
4.4.3根据评估情况,可分别采取编制教材、更换教师、重新培训、强化或减少培训等相应措施纳入下年度计划。
4.5能力评定
主管副总组织办公室及安全科对公司所有从事安全有影响的人员根据《员工岗位能力要求》和培训后考核结果进行资格能力评定,对评定结果不合格的人员应限期进行补课和再考核,仍不合格者调离岗位。
5相关文件
a《员工岗位能力要求》
6安全记录
a《教育培训记录表》
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价控制程序
目的:
对公司在各类活动、产品和服务过程中的危险源进行辩识及风险评价,为制定职业健康安全目标和管理方案、实现风险控制、安全生产提供依据,从而提出合理可行的安全对策和措施,指导危险源监控和事故预防,以达到最低事故率、最少事故损失和最优安全投资效益的目的。
范围:
本程序规定了危险源辨识及其风险评价、控制的具体要求,包括辨识的范围、工作计划的编制、辨识和评价的方法。
适用于公司活动、产品和服务的全过程也包括供方提供的任何设施、材料、服务等。
适用于公司在各项管理、生产和服务过程中危险源的识别、评价、确定和更新。
职责:
1、各部门负责人组织本部门进行危险源的识别、评价、确定和更新,并将结果书面报送综合管理部。
2、综合管理部负责组织危险源的识别与评价,建立公司重大危险源清单和管理方案,相关部门和人员进行风险评价。
3、主要负责人组织开展危险源的辨识、评价工作。
4、从业人员参与风险评价工作。
规程:
1.制定辨识、评价工作计划
1.1各部门把作业活动和设备设施的危险有害因素识别和风险评价与隐患排查相结合,每月组织一次隐患排查,对风险评价出的隐患项目落实的控制措施(工程技术措施、管理措施、培训教育措施、个体防护措施)进行检查,排查出隐患项目就整改,做到“四落实”:
定治理措施、定负责人、定资金来源、定治理期限。
综合管理部每年年初制定《年度危险源辩识及风险评价工作计划》。
计划的内容包括:
a.危险源辩识及风险评价的起止时间(各阶段完成时间);
b.危险源辩识的范围及重点;
c.危险源辩识及风险评价的具体方法;
d.其他相关的要求。
1.2新、改、扩建设项目各阶段的安全风险,立项前,项目组织建设部门要按本程序的要求组织相关部门对项目过程进行危险源辩识和风险评价。
2.组建评价组织
2.1应由企业领导者本人或其指定的人员具体负责评价工作,评价组成员应由各方面业务技术骨干和外聘专家组成。
2.2评价组成员应满足以下要求:
a.必要的专业技术知识;
b.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知识;
c.风险评价知识,包括评价技术、技巧、经验等;
d.现场管理人员、操作人员等。
2.3各部门对本部门所负责的过程中所有活动可能存在的危险源进行辩识。
2.4综合管理部要对共存的危险源如办公场所、周边环境、气象、自然灾害进行辨识。
2.5公司员工在办公室内办公活动及外部正常活动与上下班、出差、参加公司活动等由行政处统一识别。
3.划分评价单元
3.1按生产流程的阶段,按地理区域,按装置,按作业任务,按生产/服务阶段,按部门;上述方法的结合。
3.2管理活动:
岗位职责。
3.3生产车间:
按照工艺单元(正常操作、异常情况处理、检修状态下的停车、交出条件确认即开车)。
3.4检修任务和活动。
3.5危险源辨识范围:
a.公司的正常生产活动;
b.公司的非正常生产活动;
c.所有进入工作场所人员的活动,包括合同方人员和访问者的活动;
d.工作场所内公司的设施、设备;
e.工作场所内由外界提供的设施、设备、材料;
f.公司外部的周边环境;
g.公司员工在外部的正常活动,如:
上下班、出差、参加公司活动等;
h.人的不安全因素、行为和能力;
i.工艺、设备或材料的变更;
j.考虑危险源的范围、特性和时限;
k.相应的法规要求。
4选择危害识别方法
对作业环境、设备设施进行危害识别采用安全检查表(SCL)评价分析法;对日常作业活动采用作业条件危险性分析法(LEC)进行危害识别;对高危工艺,采用危险和可操作性分析(HAZOP)法进行危害识别;对新项目或项目设计开发初期阶段,采用预危害分析(PHA)或安全检查表(SCL)。
开停工、检维修作业前采用安全检查表(SCL)或工作危害分析(JHA)法进行危害识别,分析评价。
针对评价对象的作业性质和危害复杂程度,选择一种或结合多种评价方法比使用单一方法更全面。
在选择危险源识别方法时应考虑:
a.活动或作业性质;
b.工艺过程或系统的发展阶段;
c.所分析的系统和危害的复杂程度及规模;
d.潜在风险度大小;
e.危害分析的目的;
f.现有人力资源、专家成员及其他资源;
g.信息资料及数据的有效性;
h.是否符合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
5危害、有害因素的识别
5.1工作危险分析(JHA)
5.1.1JHA步骤:
a.选定作业活动,
b.分解工作步骤:
把正常的工作分解为几个主要步骤,即首先做什么,其次做什么等等;用几字说明一个步骤,只说做什么,而不说如何做;班组集体讨论。
c.识别每个工作步骤的潜在危害和后果:
(1)识别思路:
(2)谁会受到伤害(人、财产、环境)?
(3)伤害的后果是什么?
(4)找出造成伤害的原因。
d.识别现有安全控制措施:
管理措施;人员素质;安全设施。
e.进行风险评价
f.提出安全措施建议:
(1)设备设施的本质安全;
(2)安全防护设施;
(3)安全监控、报警系统;
(4)工艺技术及流程;
(5)操作技术、防护用品;
(6)监督检查、人员培训。
g.定期评审。
5.1.2JHA主要用于日常作业活动的风险分析,辨识每个作业步骤的危害;其目的:
根据风险分析结果,制定控制措施,编制作业活动安全操作规程,控制风险。
5.2各部门将识别出的危险源填写在“危险源辨识、评价登记表”内,识别完后交回综合管理部。
5.3综合管理部组织相关人员(过程负责人、专业技术人员)共同对所有辨识、评价的危险源进行审核评价,并将审核、评审后的“危险源辨识、评价登记表”反馈各部门。
5.4各部门根据评审意见补充完善修改“危险源辨识、评价登记表”。
6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标准:
6.1LEC(作业条件危险性分析)评价标准
6.1.1发生事故的可能性(L)
分数值
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10
完全会被预料到
6
相当可能
3
可能,但不经常
1
完全意外,很少可能
0.5
可以设想,很不可能
0.2
极不可能
0.1
实际上不可能
6.1.2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繁程度(E)
分数值
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繁程度
10
连续暴露
6
每天工作时间内暴露
3
每周一次或偶然暴露
2
每月一次暴露
1
每年几次暴露
0.5
非常罕见的暴露
6.1.3发生事故产生的后果(C)
分数值
发生事故产生的后果
100
大灾难,十人以上死亡
40
灾难,数人死亡
15
非常严重,一人死亡
7
严重,重伤
3
重大,伤残
1
引人注目,轻伤需要救护
6.1.4危险等级划分(D)=L*E*C
分数值
危险程度
>320
极度危险,不能继续作业
160-320
高度危险,需立即整改
70-160
显著危险,需要整改
20-70
一般危险,需要注意
<20
稍有危险,可以接受
6.1.5风险分级控制:
风险水平
行动和时间界限
E:
不可容忍
在风险降低以前不允许开始或继续工作。
如果提供足够的资源也无法降低风险,则必须进行禁止工作。
D:
重要
风险降低以前不应开始工作。
需要提供相当多的资源以减小风险。
风险涉及正在进行的工作时,必须采取紧急措施。
C:
中度
需做出努力降低风险。
风险降低方法应该在给定的时间内实施。
B:
可容忍
不需要额外的控制。
需要检测来确保维持现存的控制。
A:
轻微
不需行动,不需保存记录
2JHA评价标准
6.2.1事件发生的可能性(L)
等级
标准
5
在现场没有采取防范、监测、保护、控制措施,或危害的发生不能被发现(没有监测系统),或在正常情况下经常发生此类事故或事件。
4
危害的发生不容易发现,现场没有检测系统,也未作过任何监测,或在现场有控制措施,但未有效执行或控制不当,或危害常发生或在预期情况下发生。
3
没有保护措施(如没有保护防装置、没有个人防护用品),或未严格按操作程序执行,或危害的发生容易被发现(现场有监测系统),或曾经作过监测,或过去曾经发生类似事故或事件,或在异常情况下发生类似事故或事件。
2
危害一旦发生能及时发现,并定期进行监测,或现场有防范控制措施,并能有效执行,或过去偶尔发生危险事故或事件。
1
有充分、有效的防范、控制、监测、保护措施,或员工安全卫生意识相当高,严格执行操作规程。
极不可能发生事故或事件。
6.2.2评估危害及影响后果的严重性(S)
等级
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
人
财产
万元
停工
环境污染、资源消耗
公司形象
5
违反法律、法规
发生死亡
>50
部分装置(>2套)或设备停工
大规模、公司外
重大国际国内影响
4
潜在违反法规
丧失劳动能力
>25
2套装置停工、或设备停工
公司内严重污染
行业内、涉省内影响
3
不符合集团公司或行业的HSE方针、制度、规定
截肢、骨折、听力丧失、慢性病
>10
1套装置停工或设备
公司范围内中等污染
地区影响
2
不符合公司的HSE操作程序、规定
轻微受伤、间歇不舒适
<10
受影响不大、几乎不停工
装置范围污染
公司及周边范围
1
完全符合
无伤亡
无损失
没有停工
没有污染
没有受损
6.2.3风险等级控制措施及实施期限
风险度
等级
应采取的行动/控制措施
实施期限
20-25
巨大风险
在采取措施降低危害前,不能继续作业,对改进措施进行评估
立刻
15-16
重大风险
采取紧急措施降低风险,建立运行控制程序,定期检查、测量及评估
立即或近期整改
9-12
中等
可考虑建立目标、建立操作规程,加强培训及沟通
2年内治理
4-8
可容忍
可考虑建立操作规程、作业指导书但需定期检查
有条件、有经费时治理
<4
轻微或可忽略的风险
无需采用控制措施,便需保存记录
7.制定管理方案
7.1根据识别的危险源辨识、评价登记表内容填写“风险管理登记表”。
经综合管理部审核、管理者代表批准后进行发布,各部门对本部门风险进行适当的管理与控制。
7.2制定控制措施应与风险程度的大小相适应;重要风险(C)以上的风险是公司制定HSE管理目标及隐患治理、管理方案的基础及依据。
7.3风险控制措施的内容按照控制层次级别及顺序包括:
a.消除,通过合理的设计和科学的管理,尽可能从根本上消除危害因素;
b.替代,使用风险小的替代品;
c.工程控制,包括使用设备设施、隔离等降低风险;
d.管理控制,包括:
制定完善管理程序和操作规程、制定落实风险、监控管理措施、制定落实应急预案、加强员工的HSE教育培训、建立检查监督和奖惩机制等;
4.3.5配备个人防护用品。
7.4公司选择适用的风险控制措施时应考虑:
可行性、可靠性、先进性、安全性和经济合理性。
7.5对所识别的重要风险(C)以上的风险及相应的控制措施进行编制,汇总并报送公司总经理/常务副总批准。
4.6综合管理部负责组织重要风险(C)以上的管理方案的管理与控制。
8.适时性识别、评价
在下列情形下各过程负责人必须按本程序对危险源重新识别和评价:
a.当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有变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安全 标准化 程序控制 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