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学期末重点.docx
- 文档编号:23804483
- 上传时间:2023-05-20
- 格式:DOCX
- 页数:42
- 大小:972.39KB
审计学期末重点.docx
《审计学期末重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审计学期末重点.docx(4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审计学期末重点
第一章
1、审计的定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实施条例》第2条对审计所下的定义是:
审计是审计机构依法独立检查被审计单位的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以及其他与财政收支、财务收支有关的资料和资产,监督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真实、合法和效益的行为。
我国第一次审计定义研究:
审计是指由专职机构和人员依法对被审计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及有关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进行审查,评价经济责任,用以维护财经法纪,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促进宏观调控的独立性的经济监督活动。
审计主体:
专职机构和人员
审计依据:
依法
审计客体:
被审计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及有关经济活动
审计目标:
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
审计的职能:
评价经济责任
审计的作用:
以维护财经法纪,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促进宏观调控
审计的性质:
独立性
2、审计与会计的联系与区别
联系:
审计的主要对象是会计资料及其反映的财政、财务收支活动;会计资料是审计的前提和基础;审计是会计的质量保证
区别:
3、审计的特征:
1、独立性的具体表现:
组织(单独设立)、人员(形式、实质)、工作(依法独立)、经费(法定来源)。
审计人员与被审单位应不存在经济利害关系
不参与被审计单位的行政或者经营管理活动
与被审计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在伦理上没有亲密关系
2、权威性:
法律上权威性;审计工作上的权威性;
3、公正性:
以第三者立场、实事求是地检查、客观公正地评价、报告和处理
三者关系:
公正性来自于独立性,并成为权威性的基础;与权威性密切相关的是审计的公正性。
从某种意义上说,没有公正性,也就不存在权威性。
小结:
审计人员只有同时保持独立性和公正性,才能取信于审计授权者或委托者以及社会公众,才能真正树立审计权威的形象。
4、审计产生的基础
历史背景:
财产所有权和经营管理权的分离;一般客观基础:
受托经济责任关系(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就产生了委托和受托的关系――受托经济责任关系。
)
受托经济责任是指受托者在经济上受托或受命履行自己的经济责任并向委托者负有定期报告履行职责状况和结果的责任。
小结:
经济责任关系的存在是审计产生、发展的根本前提。
5、审计关系:
(一般情况下,第三关系人是财产的所有者,而第二关系人是资产代管或经营者,他们之间有一种经济责任关系。
)
第一关系人(审计主体)→第二关系人(审计客体)→第三关系人(审计授权或委托人)
审计主体,是指审计行为的执行者,即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为审计第一关系人;
审计客体,是指审计行为的接受者,即被审计的资产代管或经营者,为审计第二关系人;
审计授权或委托人,是指依法授权或委托审计主体形式审计职责的单位或人员,为审计第三关系人。
6、我国审计的发展:
西周(初步形成,起源:
宰夫)→秦、汉(最终确立,御史制度、上计律)→隋唐(比部)→宋朝(“审计”一词提出)(日臻健全)→元明清(衰退)→中华民国(不断演进)→新中国(振兴阶段)
宰夫:
不掌管任何财务收支,只负责对各官府的财政收支进行全面审查,就地稽查财务收支情况,监视群吏执行朝法,以维护国王的利益。
如发现违法乱纪之事,可越级向天管乃至国王报告,加以惩处,对用才得当者,给予奖励。
御史制度,是我国历史上囊括了军政、财政、吏政、民政、狱政等各项领域的政治经济监察制度。
秦汉时代,御史制度以及御史台作为专门的监察机构的建立,说明了外部审计的组织形式又有所进步和发展。
比部:
比部是独立的审计组织,独立于财政部门之外,行使司法审计检查权,专管“勾稽天下财赋”。
北宋初设:
诸军诸司专勾司→南宋改为:
审计院
7、审计的职能:
(一)经济监督职能(基本职能)(通过审核检查,查明被审计事项的真相,然后对照一定的标准,做出被审计单位经济活动是否真实、合法、有效的结论)
(二)经济鉴证职能(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被审单位会计报表及其他经济资料进行检查和验证,确定其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是否真实、合法、合规,并出具书面证明,以便为审计的授权人或委托人提供确切的信息,并取信于社会公众的一种职能。
)
(三)经济评价职能(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被审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审查,并依据一定的标准对所査明的事实进行分析和判断,肯定成绩,指出问题,总结经验,寻求改善管理、提高效率、效益的途径。
举例:
审计人员评定被审单位内控、管理等)
(四)其他:
如,服务、管理、咨询等
(了解:
在2007年全国审计工作会议上,刘家义审计长首次提出国家审计“免疫系统”论。
将预防、揭示与抵御归纳为审计的职能是对审计职能在新的环境和条件下的一种重新表述和理解。
国家审计发挥“免疫系统”功能与作用的内在机理亦与机体免疫系统相似(见图2),即发现问题、处理问题、完善机制以致增强免疫功能———抵御病毒,其作用机理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即通过系统发挥监督职能、防御职能、自稳职能,不断提升“免疫系统”的建设性和自适应性。
)
8、审计的作用
★审计的制约作用:
揭露背离社会主义方向的行为;揭露错误舞弊;揭露不良之风;打击经济犯罪
★审计的促进作用:
提高经济效益;完善内部控制;协调利益关系;维护经济秩序
9、假设与审计假设
假设:
是指若干理所当然的原始命题,是进行演绎推理或科学论证的先决条件
审计假设:
对审计理论和实务中产生的一些尚未确知的事物,根据客观的正常的情况或者发展趋势所作的合乎清理的判断和假设说明,它是建立审计制度的前提,也是实施审计推理的依据。
审计假设特点——概括性;系统性;实用性;相对性
审计假设的作用:
没有审计假设,就无法进行审计工作,审计人员总是在充分而有效的假设指导下开展和推进审计工作的。
审计假设体系:
经济责任关系假设、可验证假设、内控有效性假设、独立性和胜任力假设。
经济责任关系假设是审计产生和发展的基础,是审计存在的前提。
经济责任关系是财产的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时,在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由于受托经营管理而形成的一种委托与受托的关系。
经济责任关系具有普遍性,一切审计活动都是以经济责任关系为前提的,没有经济责任关系假设,审计活动就难以存在。
可验证性假设是指经济责任可以验证,可以通过收集审计证据来确定被审计事项与既定标准之间的一致性程度。
内控有效性假设是指健全有效的内控能消除发生错弊行为的或然性。
内控有效性是审计的前提。
内控是受托人建立的保证受托经济责任的履行过程与既定目标相吻合的一种有效控制机制,有助于消除舞弊行为,但不能完全杜绝舞弊行为。
独立性假设是指审计机构和人员能够排除干扰、个人利害关系,不偏不倚地实施检查并提出客观、公正的审计报告,是审计的灵魂。
胜任力假设是指审计人员具备执业所必需的专业知识、技术、经验和职业道德,从而能胜任审计工作并能对其工作的结果负担责任。
第二章
1、审计分类:
按审计主体的性质分类:
国家审计、内部审计、社会审计
1、国家审计:
指国家组织和实施的审计;
审计组织:
INTOSAI(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GAO(政府责任办公室)、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署
2、内部审计:
组织内部的专职审计机构所从事的独立监督和评价活动;分为部门内部审计和单位内部审计。
部门审计:
是指由政府部门或企业主管部门的审计机构或专职审计人员,对本部门及其所属单位的财政收支及经济活动所进行的审计监督。
单位审计:
是由企事业单位内部设置的审计机构或专职审计人员,对本单位范围内的经济活动所进行的审计。
3、社会审计:
由社会注册会计师所进行的独立审计;
主要从事的方向:
如:
办理经济案件鉴定、管理咨询(安然事件)、资本验证、纳税申报等(税务审计)
2、审计方法
(一)审计方法的涵义
狭义——审计人员为了获取充分、有效的审计证据而采取的各种措施和手段的总称。
(取证说)
广义——审计人员为了行使审计职能,完成审计任务,达到审计目标而针对审计对象所采取的各种措施和手段的总称。
(目标说)
(2)审计的技术方法
1、程序检查法
顺查法:
是指按照同会计业务处理程序相同的方向而依次进行检查的审计查账方法。
逆查法:
是指与会计业务处理程序相反的方向依次进行的检查的审计查账方法。
直查法:
直接从账簿查。
顺查法:
审阅和分析原始凭证→核对凭证(摘要、科目、记账方向、金额、附件)→账证核对(摘要、科目、记账方向、数量、单价、金额)→账账核对(金额)→账表核对(金额)→账实核对
★顺查法的优缺点
优点:
系统、全面,结果准确,可以避免遗漏。
缺点:
面面俱到,不能突出重点,工作量太大,耗费人力、时间太多。
★顺查法的适用范围
被审计单位规模较小,业务量少;被审计单位管理及会计工作混乱;特别重要或危险的审计事项。
逆查法:
会计报表的全面分析(审计层分析(财务审计)、管理层分析(管理审计)、财务层分析(信息透视))
财务层分析----从效益审计角度:
(1)被审单位的偿债能力分析
①短期偿债能力
流动比率=流动资产÷流动负债
速动比率=(流动资产-存货)÷流动负债
②长期偿债能力
资产负债率=负债总额÷资产总额
盈利能力
分析:
短期偿债能力越强,要求非盈利性投资越多,生产经营能力越小,盈利少,长期偿债能力越差。
透视:
二者结构是否与企业债务结构相适应。
(2)被审单位管理水平分析
管理的目的:
A、周转速度快B、周转过程成本要低C、资金占用要节约
会计报表种类:
年报:
会计报表、会计报表附注、财务情况说明书。
半年度财务报告:
会计报表(至少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会计报表附注中有关重大事项的说明。
季度、月度财务报告:
仅指会计报表(至少包括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
★逆查法的优缺点
优点:
便于抓住问题的实质,节省人力物力和时间。
缺点:
不能全面地取证,不利于全面揭露会计上错弊
★逆查法的适用范围:
适用于规模较大,业务量较多的大型企业和内部控制较好的单位。
直查法:
指直接从有关明细账的审阅和分析开始,然后根据需要核对记账凭证及其所附原始凭证,或核对账账、账表,并审阅分析报表的一种方法。
★直查法的优点
优点:
灵活方便,能抓住重点,能克服效率低和难以发现疑点的缺陷
缺点:
难以作出十分精确的审计结论
★适用范围:
不适用于危险项目和帐目混乱单位,其余场合均适用
2、范围检查法
详查法:
指对被审单位在被查期内的所有经济活动及其经济信息资料,进行细密周详的审核检查。
抽查法:
可分为任意抽样;判断抽样;统计抽样
重制法:
对被审单位应审经济资料进行整理重记的基础上,据需要而进行的检查。
★详查法的优点:
能全面揭露会计中的错弊,有利于做出正确的审计结论
★详查法的缺点:
费时、费力、效率低、成本高,难以抓住重点而造成疏漏
★详查法的适用范围:
经济简单、业务量少的单位,对审计目标有重大影响,错、弊可能性大的项目
★抽查法的优缺点
优点:
便于抓住问题的实质,节省人力物力和时间。
缺点:
不能全面地审查问题,容易有遗漏。
★抽查法的适用范围:
适用于规模较大,业务量较多的大型企业和内部控制较好的单位。
★重制法的优点
通过对资料的整理和重记,能为查明问题提供便利条件。
★重制法的缺点:
应用时费时、费力。
★重制法的适用范围:
适用于管理混乱,账证极不健全的单位。
3、审计技术方法
基本审计技术:
审阅法、盘存法、函证法、核对法、复核法、观察法、鉴定法
审阅法的概念:
是指通过仔细审查阅读被审单位一定时期内的会计资料和其他有关资料,获取审计证据的一种审计技术方法。
盘存法的概念:
盘存法也称盘点法,指通过对财产物资的清点、计量,证实账面反映的财物是否存在的一种常用审计技术。
函证法的概念:
对银行存款、往来款项等的账实核对技术。
核对法的涵义:
是指将书面资料的相关记录之间,或是书面资料的记录与实物之间,进行相互勾对以验证其是否相符的一种审计技术方法。
复核法的概念:
是对有关数据指标进行重新计算,以验证其是否正确的技术。
观察法的概念:
是指审计人员通过实地、现场察看取得审计证据的一种技术方法。
鉴证法的概念:
是指对书面资料、实物和经济活动等的分析、鉴别,超过一般审计人员的能力和知识水平而邀请有关专门部门或人员运用专门技术进行确定和识别的方法。
辅助审计技术:
分析法、询问法、推理法、调节法
4、抽样技术
审计抽样,是指审计人员在实施审计程序时,从审计对象总体中选取一定数量的样本进行测试,并根据测试结果推断总体特征。
抽样审计分类:
非统计抽样(任意抽样审计和判断抽样审计)、统计抽样(属性抽样统计、变量抽样审计)
简答题判断抽样审计优缺点
①判断抽样审计,也叫重点抽查法。
这种方法不是随即选样,而是凭审计人员的经验判断来选取样本,并由样本的审查结果推算评价总体的抽样审计技术。
判断抽样审计的优点:
使用灵活推广方便、可充分利用审计人员的经验与判断能力、适用于各种审计及审计的全过程
判断抽样审计的缺点:
样本难以代表总体性质,也无均等抽样机会,依据于审计人员主管判断、不能科学地确定抽样规模、
无法计算抽样误差和确定结论的可靠程度,不能控制抽样
②统计抽样是审计人员按照随机原则,运用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原理,从特定审计对象的总体中抽取部分资料进行检查,并根据检查结果对总体特征进行推断的一种抽查技术。
★属性抽样与变量抽样的区别
属性抽样:
是利用样本的特征分析来估计总体的特征,也可以利用总体中存在的某种特征通过抽样来发现具有该特征的项目。
变量抽样:
通过对样本的分析来推断总体数额的合理性,因而常被用来对账户金额进行实质性测试。
变量统计的分类:
均值估计:
通过样本的平均值来推断总体数值的方法;
比率估计:
通过计算样本的审定额与记录额的比率来推断总体数值的方法;
差额估计:
通过计算样本平均错误额来推断总体错误或正确的方法。
统计抽样的意义:
①统计抽样能科学地确定抽样规模②统计抽样中总体各项目被抽中的机会是均等的③统计抽样能计算抽样误差在预先给定的范围内其概率有多大,并根据抽样判断的要求,把这种误差控制在预先给定的范围之内④统计抽样便于实行审计工作规范化。
5、随机选取样——系统选样
起始点的确定——随机数表①抽样间隔:
D=N/n②若采用多个起始点(m个),则D’=mD
随机选取样——整组选样
随机选取样——金额单位选样
6、抽样审计风险VS非抽样审计风险
抽样审计风险:
推测出的总体与实际存在一定的差异;(原因:
过度信赖、信赖不足、误受、误据)
(误拒风险是指将正确或无重大错误的被审事项指为错误而形成的风险。
一般情况下这类风险很少发生,在实务中一般不予考虑。
又称a风险
误受风险是指将有重大错误的事项指为正确而形成的风险。
相对于误拒风险,该类风险发生的可能性要大得多。
因此,在审计实务中,审计人员特别注重对误受风险的控制。
又称β风险。
)
非抽样审计风险:
不恰当的审计程序和方法造成的。
7、审计程序
审计程序的定义:
指审计监督活动中,审计机关和被审计单位双方必须遵循的顺序、形式和期限等。
审计程序的阶段:
一般包含三个阶段:
准备、实施和终结阶段
有时还包括:
行政复议阶段和后续审计阶段
审计程序的作用:
保证审计质量、提高审计工作效率、有助于提高熟练程度、审计工作规范化、降低审计风险。
一、准备阶段
(一)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
1.行业状况、法律环境与监管环境以及其他外部因素
2.被审计单位的性质
3.被审计单位对会计政策的选择和运用
4.被审计单位的目标、战略以及相关经营风险
5.被审计单位财务业绩的衡量和评价
6.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
(二)签订审计业务约定书
审计业务约定书:
指会计师事务所与被审计单位签订的,用以记录和确认审计业务的委托与受托关系、审计目标和范围、双方的责任以及报告的格式等事项的书面协议。
审计业务约定书的内容(15条):
(1)财务报表审计的目标;
(2)管理层对财务报表的责任;
(3)管理层编制财务报表采用的会计准则和相关会计制度;
(4)审计范围,包括指明在执行财务报表审计业务时遵守的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
(5)执行审计工作的安排,包括出具审计报告的时间要求;
(6)审计报告格式和对审计结果的其他沟通形式;
(7)由于测试的性质和审计的其他固有限制,以及内部控制的固有局限性,不可避免地存在着某些重大错报可能仍然未被发现的风险;
(8)管理层为注册会计师提供必要的工作条件和协助;
(9)注册会计师不受限制地接触任何与审计有关的记录、文件和所需要的其他信息;
(10)管理层对其作出的与审计有关的声明予以书面确认;
(11)注册会计师对执业过程中获知的信息保密;
(12)审计收费,包括收费的计算基础和收费安排;
(13)违约责任;
(14)解决争议的方法;
(15)签约双方法定代表人或其授权代表的签字盖章,以及签约双方加盖的公章。
(三)编制审计计划
总体审计策略:
确定审计业务的范围、审计工作的时间安排和方向,并指导制定更为详细的审计计划
具体审计计划:
是依据总体审计策略制定的,对项目组成员拟实施的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所做的详细规划与说明。
2、实施阶段
(1)重大错报风险评估
为了实现评估重大错报风险目的所实施的审计程序称为风险评估程序,新审计准则要求注册会计师在审计的所有阶段实施风险评估程序。
(二)控制测试(必要时或决定测试时)
1.在评估认定层次重大错报风险时,预期控制的运行是有效的。
2.仅实施实质性程序不足以提供认定层次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
(三)实质性程序
实质性程序包括对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列报的细节测试以及实质性分析程序。
3、终结阶段
1.分析审计证据,形成审计意见,出具审计报告
2.与被审计单位交换意见
3.将审计报告径送审计委托人
4.审计资料立卷归档
5.出具审计报告
第三章
1、审计组织体系是为了实现审计目标而设置的机构、配备的人员和授以职责权限的有机整体。
审计按不同主体划分为国家审计、内部审计和社会审计,并相应地形成三类审计组织机构,共同构成我国审计组织体系。
国家审计是指由国家机关依法进行的审计;
特点是:
审计监督的强制性、审计范围的广泛性
国家审计机关是代表国家依法行使审计监督权的行政机关,它具有国家法律赋予的独立性和权威性。
国家审计机关的隶属模式
(1)立法型:
立法型的国家最高审计机关隶属立法部门,依照国家法律赋予的权力行使审计监督权。
直接对议会负责,并向议会报告工作。
目前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最高审计机关都属于立法型审计机构。
(英国、美国)
特点:
(独立性很强、权威性很高)
英国是立法模式国家审计的开创者。
英国议会为立法机构,政府为行政机构。
(二)司法型:
司法型的国家审计机关隶属于司法部门,拥有很强的司法权,具有司法地位,有很高的权威性。
(如:
意大利、西班牙、法国)法国国家最高审计机关为审计法院。
审计法院的地位仅次于最高法院。
(三)行政型:
行政型的国家最高审计机关隶属于政府行政部门,是政府行政部门中的一个职能部门,根据国家赋予的权限,对政府负责,保证政府财政政策,法令、计划、预算的正常实施。
(中国)
(四)独立型:
独立型的国家最高审计机关独立于立法、司法及行政部门,按法律赋予的职责独立地开展工作。
检查监督国家财政的执行情况,定期向国会报告工作,具有较高的独立性。
(日本)
审计机关:
指审计权利的承担者,审计监督活动的实施者。
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署成立于1983年9月15日,它是国务院所属部委级的国家机关,是我国最高审计机关,它具有双重法律地位/双重领导。
具体表现:
审计法相关规定:
①第八条 省、自治区、直辖市、设区的市、自治州、县、自治县、不设区的市、市辖区的人民政府的审计机关,分别在省长、自治区主席、市长、州长、县长、区长和上一级审计机关的领导下,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审计工作。
②第九条 地方各级审计机关对本级人民政府和上一级审计机关负责并报告工作,审计业务以上级审计机关领导为主。
③第十条 审计机关根据工作需要,经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可以在其审计管辖范围内设立派出机构。
我国国家审计机关的设置:
中央审计机关:
审计署、派出机构;地方审计机关:
审计厅、审计局、派出机构
小结:
我国审计组织体系的主要特征是:
我国国家审计实行行政审计模式;对地方审计机关实行双重领导体制;国家审计机关对内部审计进行业务指导和监督,对社会中介机构审计业务质量进行监督检查。
2、审计机关职责,是指国家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审计机关应当完成的任务和承担的责任(义务,法定性
不可推卸性);
基本职责:
是对国家财政收支和与国有资产有关的财务收支进行审计监督。
具体职责:
财政收支审计职责、财务收支审计职责、效益审计职责、经济责任审计职责、其他法律、法规规定的审计职责、专项审计调查职责、审计管辖范围确定的职责、管理审计工作的职责、对内部审计进行业务指导和监督的职责、对社会中介机构审计业务质量进行监督检查的职责
审计机关权限,是指国家通过法律赋予审计机关在审计监督过程中所享有的资格和权能(权威性法定性
行政性广泛性)。
权限:
监督检查权(要求提供资料权、调查取证权)、采取临时强制措施权、提请协助权、通报或公布审计结果权、处理处罚权、建议纠正处理权
3、我国审计机关的审计原则:
依法审计、独立审计
4、内部审计机构
我国的内部审计机构是指在部门、单位内部从事组织和办理审计业务的专门组织。
它是我国是审计主体的重要组成部分。
主要内容如下:
一、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置
二、内部审计机构的职责
三、内部审计机构的权限
5、社会审计业务范围:
审计业务(法定业务);会计咨询、会计服务业务(非法定业务);其他法定审计业务
社会审计的管理:
行业自律型:
通过社会审计组织自我管理(英、美)
通过半官方半民间的机构管理(泰国)
政府干预型:
政府有关部门直接参与管理(日、德)
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INTOSAI)1953年成立,总部设在奥地利首都维也纳,我国1983年正式加入。
6、国家审计人员的概念:
是指审计机关中接受国家委托,依法行使审计监督权,从事审计事务的人员,也是审计“公务员”。
内部审计人员的概念:
在部门、单位内部审计机构从事审计事务的人员,以及在部门、单位内设置的专职从事审计事务的人员。
社会审计人员的概念:
是指社会组织中接受委托从事审计和会计咨询、会计服务的执业人员。
7、★★★★★注册会计师的职业道德
一般原则:
独立原则、客观原则、公正原则
(1)V商业银行以2003年度经营亏损为由,要求ABC会计师事务所降低一定数额的审计收费,但允诺给予其正在申请的购买办公楼的按揭贷款利率予以相应优惠。
ABC会计师事务所同意了V商业银行的要求,并与之签订了补充协议。
答:
违反。
V商业银行允诺给予ABC会计师事务所按揭贷款利率优惠,该事项构成了ABC会计师事务所向客户获取除审计收费以外的其他经济利益,损害审计独立性。
(2)A注册会计师持有V商业银行的股票100股,市值约600元。
由于数额较小,A注册会计师未将该股票售出,也未予以回避。
答:
违反。
A注册会计师持有V商业银行的股票,与V商业银行存在除审计收费以外的直接经济利益,损害审计独立性。
(3)B注册会计师的妹妹在V商业银行财务部从事会计核算工作,但非财务部负责人。
B注册会计师未予以回避。
答:
违反。
B注册会计师是审计项目负责人之一,与其在财务部从事会计核算工作的妹妹属于关系密切的家庭成员,会对审计业务产生直接重大影响,损害审计独立性。
(4)由于计算机专家李先生曾在V商业银行信息部工作,且参与了其现行计算机信息系统的设计,ABC会计事务所特聘李先生协助测试V商业银行的计算机信息系统。
答:
违反。
李先生协助测试V商业银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审计学 期末 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