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二十四史》的经典名句.docx
- 文档编号:23799529
- 上传时间:2023-05-20
- 格式:DOCX
- 页数:16
- 大小:21.54KB
初中语文《二十四史》的经典名句.docx
《初中语文《二十四史》的经典名句.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语文《二十四史》的经典名句.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初中语文《二十四史》的经典名句
初中语文《二十四史》的经典名句
二十四史,中国古代各朝撰写的二十四部史书的总称,是被历来的朝代纳为正统的史书,故又称“正史”。
它上起传说中的黄帝,止于明朝崇祯十七年,计3213卷,约4000万字,用统一的有本纪、列传的纪传体编写。
二十四史的内容非常丰富,记载了历代经济、政治、文化艺术和科学技术等各方面的事迹,其中包含了许多经典的人生智慧。
史记
富贵者送人以财,仁人者送人以言。
《史记》
译文:
有钱人赞助别人钱财,仁义道德的人用言语教导或指导他人。
能行之者未必能言,能言之者未必能行。
《史记》
译文:
能够做到一件事情的人未必能够说出他是如何做的,而能够说出怎么做这件事情的人不一定能够做得好这件事情。
反听之谓聪,内视之谓明,自胜之谓强。
《史记》
译文:
能听之于耳,虑之于心叫作聪明;能自我反省,叫作明智;能谦虚克己,叫作强者。
苦言药也,甘言疾也。
《史记》
译文:
苦口的直言,就像良药;动听的言辞,就像疾病。
恃德者昌,恃力者亡。
《史记》
译文:
依赖品行立足的人越来越兴盛,依赖武力让人顺服的人会逐渐走向消亡。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史记》
译文:
聪明的人在上千次考虑中,总会有一次失误;愚蠢的人在上千次考虑中,总会有一次收获。
功者难成而易败,时者难得而易失。
《史记》
译文:
事情要取得成功很难,但失败却非常容易;时机要得到很难,但失去却十分容易。
明者远见于未萌,智者避危于无形。
《史记》
译文:
明智的人在(事情)没有发生之前早早预见,聪明的人在无形中就能避开灾祸。
道高益安,势高益危。
《史记》
译文:
道德越高尚,为人处事好,就越安全;权势越大,更容易滥用权力,刚愎自用,就越危险。
《汉书》
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
《汉书》
译文:
先采取行动的往往处于主动地位,后采取行动的往往被人所制。
王者以民为天,而民以食为天。
《汉书》
译文:
对于统治者来说人民是最重要的,而对于人民来说吃饭是最重要的。
国耳忘家,公耳忘私。
《汉书》
译文:
为了国事而忘记家事,为了公事而忘记私事。
神大用则竭,形大劳则敝,形神离则死。
《汉书》
译文:
精神过度使用就会衰竭,身体过度劳累就会疲惫,精神与身体都疲累不堪就会死亡。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汉书》
译文:
懂得满足就不会受到屈辱,懂得适可而止就不会遇到危险。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
《汉书》
译文:
在一百里的范围之内,可能气候是一样的,出了一百里,这个气候就不同了,如果你出了一千里,俗也不同了。
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
《汉书》
译文:
不为贫贱而忧虑悲伤,不为富贵而匆忙追求。
事不当时固争,防祸于未然。
《汉书》
译文:
事情不应该立马确定下来,防止祸端在没有发生之时。
《后汉书》
有志者事竟成。
《后汉书》
译文:
有志气的人,最后一定成功。
廉约小心,克己奉公。
《后汉书》
译文:
处事谨慎,能够约束自己的私欲,以公事为重。
丈夫有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
《后汉书》
译文:
大丈夫立志,越是处境困难时越是坚定不移,越是年老,其志向越是雄壮。
贫贱之知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
《后汉书》
译文:
富贵时不要忘记贫困时的朋友,不要抛弃共同患难过的妻子。
专己者孤,拒谏者塞。
《后汉书》
译文:
拒绝接受别人意见的视听闭塞,自己独断专行的遭到孤立。
无为亲厚者所痛,而为见仇者所快。
《后汉书》
译文:
做事不要让自己亲近的人感到痛心,敌对者感到高兴。
精诚所加,金石所开。
《后汉书》
译文:
人的诚心所到,能感动天地,使金石为之开裂。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后汉书》
译文:
不进老虎窝,怎能捉到小老虎。
爱之则不觉其过,恶之则不觉其善。
《后汉书》
译文:
喜欢一个人,就会察觉不到他的过错;讨厌一个人,就会不知道他的优点。
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不耻禄之不多,而忧智之不博。
《后汉书》
译文:
不应为地位不高而羞愧,应因德行不崇高而羞愧。
不因得到的报酬不高而耻辱,应该因为自己的见识不广阔而耻辱。
《三国志》
扬汤止沸,不如灭火去薪。
《三国志》
译文:
把锅里的开水舀起来再倒回去,使它凉下来不沸腾,不如把火灭掉抽去柴薪。
迷而知返,失道不远;过而能改,谓之不过。
《三国志》
译文:
迷路后知道回来,就离正确的道路不远了;犯了错误能够及时改正,错误就不算什么。
良将不怯死以苟免,烈士不毁节以求生。
《三国志》
译文:
良将不会为了怕死而苟活着,壮士不会为了求生而毁掉自己的名节。
言过其实,不可大用。
《三国志》
译文:
说话跨越了真实的情况,不可以太过重用(这个人)。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看。
《三国志》
译文:
人分别了一些时日,就要重新用新眼光来看待。
行万里者,不中道而辍足;图四海者,匪怀细以害大。
《三国志》
译文:
有志行走万里的人,不会中途停止;谋取四海之大的人,不能计较小利而妨碍大事。
国之兴也,视民如赤子;其亡也,视民为草芥。
《三国志》
译文:
要使国家兴盛,就要把百姓当作婴儿一样照顾(即爱民如子),国家败亡,是因为老百姓被当成泥土草芥。
明镜所以照形,古事所以知今。
《三国志》
译文:
对照明镜是为了看清自己的面容,研究古事是为了知道今天的时势。
《晋书》
全一人者德之轻,成天下者功之重。
《晋书》
译文:
成全一个人功不足道,拯救天下人功德重大。
非得贤之难,用之难;非用之难,信之难。
《晋书》
译文:
不是得到贤才困难,而是使用贤才困难;不是使用贤才困难,而是信任贤才困难。
学者,不患才不及,而患志不立。
《晋书》
译文:
学习的人,不担心才学比不上别人,而是担心没有立下远大的志向。
积善三年,知之者少;为恶一日,闻于天下。
《晋书》
译文:
长久积累善行,知道的人很少;一天做了坏事,四面八方都会知道。
《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
疾风知劲草,严霜识贞木。
《宋书》
译文:
起了强风,才知道何种草足以抵挡风力;下了冰寒的霜,才知道哪种树能够受耐严寒。
罚慎其滥,惠戒其偏;发滥则无以为罚,惠偏则不如无惠。
《宋书》
译文:
处罚面不能过宽,奖励面不能过窄;处罚过于宽泛,还不如不罚;奖励面过窄,还不如没有奖励。
不务先富民,而唯言益国,岂有民贫于天下,而国富于上邪?
《南齐书》
译文:
不先使民众富裕起来,而只谈什么国家利益,难道有百姓穷于天下,而国家富强的事吗?
有贤而不知,知贤而不用,用贤而不委,委贤而不信,此四者古今之通患也。
《南齐书》
译文:
有贤才却不知道,知道了贤才而不用,即使用了却不委以重任,委以重任却不信任人家,这是通患。
不充诎于富贵,不遑遑于所欲。
《梁书》
译文:
对于富裕和显贵不得意忘形,对于所想要的不匆匆忙忙去追求。
溪壑可盈,志欲无满。
《梁书》
译文:
沟壑可以蓄满水,而人的志向和欲望是永无止境的。
居后而望前,则为前;居前而望后,则为后。
《陈书》
译文:
在后面,望着眼前,那是前;而在前面望着后面的,就为后。
取草绝根,在于未蔓;扑火止燎,贵乎速灭。
《陈书》
译文:
取草断了根,在没有蔓延;扑火停止燃烧,贵在迅速消失。
《魏书》《北齐书》《、周书》
耕则问田奴,绢则问织婢。
《魏书》
译文:
要了解耕田方面的知识,,去向农夫请教;;要了解纺织方面的知识,,去向织女请教。
尚俭者开富之源,好奢者起贫之兆。
《魏书》
译文:
崇尚节俭的人打开财富之源,喜欢奢侈的人于贫困的征兆。
思政不察逆顺之理,不识大小之形,不度强势之势,有此三蔽,宜其俘获。
《北齐书》
译文:
思政不明白逆顺的道理,不知道大小的形状,不度强势的势,有了这三个遮蔽,他们应该抓住。
任之重者莫如身,途之畏者莫如口,期之远者莫如年,以重任行畏途,至远期,惟君子为能及矣。
《北齐书》
译文:
负担重莫如身体,经历险莫如口舌,时间长莫如年代。
负重任,行险路,长期坚持,唯君子才能做到。
俭为德之恭,侈为恶之大。
《周书》
译文:
勤俭乃修养德行必须的态度;奢侈是恶行之中最严重的。
清者莅职之本,俭者持身之道。
《周书》
译文:
清白廉洁是做官的根本,节俭是做人的基础。
学不精勤,不如不学。
《周书》
译文:
学习不刻苦勤奋,不如不学。
士必从微而至著,功必积小以至大。
《周书》
译文:
成功的人必然都是从默默无名开始才有后来的闻名天下,功劳也是小功绩慢慢积累才成为大功劳。
化于敦朴者,则质直;化于伪者,则浮薄。
《周书》
译文:
受到敦厚朴实的,那么正直;在虚伪的变化,就浮薄。
经师易求,人师难得。
《周书》
译文:
以其精湛的专业知识传授他人(作经师)并不难;而能以其渊博的学识,高尚的人格修养去教人如何做人(作人师)就不那么容易了。
《南史》《北史》《隋书》
人生不得行胸怀,随寿百岁犹为夭。
《南史》
译文:
人的一生如果不能施展抱负,即使活到一百岁,也像是死了一样。
蝉躁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南史》
译文:
蝉儿的叫声越喧闹,森林就越发显得静寂;鸟儿的鸣叫声越响亮,山野就更加显得清幽。
行生于己,名生于人。
《北史》
译文:
行为是自己做出,名声是别人赋予。
审而后发,犹未为晚。
《北史》
译文:
仔细瞄准了,再把箭射出去,这样虽多费点时间,也不算是迟误。
时不可再,机不可失。
《隋书》
译文:
好的时机不可放过,失掉了不会再来。
因人成事,其功不难。
《隋书》
译文:
依靠别人的力量办成事情,取得成功并不困难。
清其流者必竭其源,正其本者须端其末。
《隋书》
译文:
如果想要让水流清澈就必须保持水源的清澈,如果想要端正其行为就必须端正其思想。
《旧唐书》《新唐书》
先谋后事者逸,先事后谋者失。
《旧唐书》
译文:
先谋划后做事的人成功,先做事后谋划的人失败。
与人共其乐者,人必忧其忧;与人同其安者,人必拯其危。
《旧唐书》
译文:
与百姓共享快乐的国君,百姓必定能为国君分忧;与百姓共享安定的国君,百姓也一定能拯救国君的危难。
乐闻过,罔不兴;拒谏,罔不乱。
《新唐书》
译文:
喜欢听别人指出自己的过失,没有不兴盛的;拒绝别人的规劝,没有不混乱的。
成立之难如升天,覆坠之易如燎毛。
《新唐书》
译文:
事业的创立,艰难得如同登天;要是败坏覆灭,却容易得如同燎毛。
在善用,不在众。
《新唐书》
译文:
对于人才,要善于运用,而不在于多。
不才者进,则有才之路塞。
《新唐书》
译文:
无才的人得到晋升和重用,那么有才之士就不会得到施展才能的机会。
《旧五代史》《新五代史》
善操理者不能有全功,善处身者不能无过失。
《旧五代史》
译文:
善于操纵理者不能有成功,善于处世的人不能没有过错。
天子,兵强马壮者当为之,宁有种耶。
《旧五代史》
译文:
天生的天子难道生来就是做天子的吗,不过是因为兵强马壮(靠武力的强大)才使他成了天子的罢了。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新五代史》
译文:
忧虑劳苦才可以振兴国家,图享安逸必定祸害终身。
习见善则安于为善,习见恶则安于为恶。
《新五代史》
译文:
经常见到善行善举也就会受影响与人为善,反之亦然。
《宋史》《辽史》
人不率则不从,身不先则不信。
《宋史》
译文:
自身不作表率,别人就不会服从;不以自身为先,别人就不能相信你。
世之治乱,在赏当其功,罚当其罪,既无不治。
《宋史》
译文:
国家的治和乱,在于奖赏要和他的功劳相当,惩罚要和他的罪过相当,做到这一点,就没有治理不好的国家了。
感物之道莫过于诚。
《宋史》
译文:
感动万物的方法没有什么比得过诚。
恩赏明则贤者进,刑罚当则奸人消。
《辽史》
译文:
恩赏分明贤者就会趋之若鹜,刑罚得当奸人就会消灭。
贤达哀乐,不在穷通祸福之间。
《辽史》
译文:
英明豁达的人的喜怒哀乐,与穷困、通达、灾祸、幸福没有关联。
《金史》《元史》
疑人勿使,使人勿疑。
《金史》
译文:
怀疑人就不要使用他,使用人就不要怀疑他。
政令乖失。
则人心不服,虽得之亦将失之。
《金史》
译文:
政令出现差错,那么人心就会不服,即使是得到了中原之地也将会失去它。
人之聪明,多失之浮炫。
《金史》
译文:
人的聪明,大多失于浮华炫耀。
教化之行,兴于学校。
《金史》
译文:
教化的实施,兴在学校。
学校者,士之所受教,以至于成德达材者也。
《元史》
译文:
学校是读书人受教育的地方,在老师的培育下成为有修养有学识的有用之人。
力无所用与无力同,勇无所施与不勇同,计不能行与无计同。
《元史》
译文:
努力没有用到实处就跟没有努力一样,有勇却没有施展就跟没有勇一样,有计却没有施行就跟没有计一样。
为国之道,在立法、任人二者而已。
法不徒立,须人而行;人不滥用,惟贤是择。
《元史》
译文:
为国之道,在立法、用人二者上。
法律不只是立,需要有人来做;人不滥用,惟才是选择。
天下未尝乏才,求则得之,舍则失之,理势然耳。
《元史》
译文:
天下从来没有缺乏人才,求则得之,放弃了就失去的,情势如此罢了。
天地之间,人寿几何?
恶可无闻,同腐草木也!
《元史》
译文:
天地之间人能活多久呢?
默默无闻,跟腐朽的草木一样!
待人以诚,人亦以诚待我。
《元史》
译文:
只要待人真诚,人也会以真诚相待。
《明史》
富贵一时,名节千古。
《明史》
译文:
享受富贵只能是短暂的一时,而清廉的好名节却可以留存千古。
附小人者必小人,附君子者未必君子。
《明史》
译文:
接近小人的人一定也是小人,接近君子的人不一定就是君子。
居高位者易骄,处佚乐者易侈。
《明史》
译文:
身居显贵职位的人容易骄傲,处于逸乐环境的人容易奢侈。
求治之道,莫先于正风俗。
《明史》
译文:
治理国家最根本的办法,莫过于比民风纯正更为重要的了。
言路者,国家之命脉也。
《明史》
译文:
广开言路是国家的命脉。
人非有才之难,而非用其才之难。
《明史》
译文:
人不是才能难得,而是自己把才能施展出来实在困难。
天生才甚难,不忍以微瑕弃也。
《明史》
译文:
人才难得,不忍心因为一点小缺失就弃置不用。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二十四史 初中语文 经典 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