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节日对联.docx
- 文档编号:23790773
- 上传时间:2023-05-20
- 格式:DOCX
- 页数:8
- 大小:23.07KB
中国传统节日对联.docx
《中国传统节日对联.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传统节日对联.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传统节日对联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中国传统节日对联
篇一:
春联以及传统节日
关于春节的对联:
上联:
和顺一门有百福下联:
平安二字值千金横批:
万象更新
上联:
一年四季春常在下联:
万紫千红永开花横批:
喜迎新春
上联:
一干二净除旧习下联:
五讲四美树新风横批:
辞旧迎春
上联:
一帆风顺年年好下联:
万事如意步步高横批:
吉星高照
上联:
绿竹别其三分景下联:
红梅正报万家春横批:
春回大地
上联:
红梅含苞傲冬雪下联:
绿柳吐絮迎新春横批:
欢度春节
上联:
春临大地百花艳下联:
节至人间万象新横批:
万事如意
上联:
福星高照全家福下联:
春光耀辉满堂春横批:
春意盎然
中国传统节日:
传统的节目文化是民族文明的精华之一,是一个民族共同创造的、共同享受的一种文化,这种文化会自然形成一个民族的凝聚力,具有巨大的精神影响力。
在这里,我们着重介绍七个传统节日:
普天同庆新春至——春节
中华民族第一大节,农历正月初一。
春节为寒冬将尽,春阳萌动之时,其源头可追溯至上古时代的“腊祭”,据说原是神农氏时代“索鬼神而祭祀”“合聚万物而索享之”的年终祭祀习俗,感谢百神赐予,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新年习俗萌芽于先秦,定型于汉,在唐代以后逐渐从祭神转向娱人,明清时期开始转型,礼仪性、应酬性加强。
因正月初一离立春节很近,故称为春节。
春节时,全家大团圆,除夕守岁,通宵不眠,零点钟声敲过,竞相燃放烟花爆竹,辞旧迎新;年长者给年幼者“压岁钱”;屋里屋外贴门神、对联、年画、福字;初一早上出门,相互拜谒,馈赠礼品;北方人喜欢吃饺子,南方人多食元宵与年糕。
火树银花不夜天——元宵
农历正月十五。
元宵意指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又称为“上元节”。
元宵节起源于汉朝,与宗教文化多有关联。
元宵节燃灯的习俗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说”,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别为“天”“地”“人”三宫,天公喜乐,故上元节要燃灯。
“猜灯谜”又叫“大灯谜”,最早出现在宋朝。
随着时间的推移,元宵节的活动越来越多,不少地方节庆时增加了耍龙灯、耍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活动。
此外,元宵节老百姓家家户户都吃元宵。
寒食东风御杨柳——清明
阳历4月5日。
清明节是唯一以节气兼节日的民俗大节,主要指自然节气,后来成为了祭祀祖先的重要节日。
真正成为民俗节日是在唐宋之后。
祭祖扫墓是清明节的重点,后由单纯的祭祀活动演化为同时游春访胜的踏青,打秋千、放风筝也成为游艺性节目。
清明前一日为寒食节,有吃寒食的风俗。
艾符蒲酒话升平——端午
农历五月初五。
作为农历五月初五的节名,始于魏晋时期,其起源说法颇多,流传最广的是为纪念屈原。
赛龙舟、吃粽子、挂艾叶是端午节的习俗。
但是楚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死去,于是有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是为龙舟竞渡之起源,后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划龙舟以纪念之。
煮糯米饭或蒸粽糕投入江中,以祭祀屈原,为恐鱼吃掉,故用竹筒盛糯米饭掷下,以后渐用鬃叶包米代替竹筒。
挂艾叶菖蒲,插于门楣,有驱魔除鬼之神效。
年年乞于人间巧——七夕
农历七月初七,中国古代的情人节。
也有人称为“乞巧节”或“女儿节”,七夕乞巧,这个节日起源于汉代。
七夕节始终和牛郎织女的传说相连。
穿针乞巧是七夕中小女子们的节目之一,据说在汉代已经盛行。
七夕坐看牛郎织女星,是民间的习俗。
相传,在每年的这个夜晚,是织女与牛郎在鹊桥相会之时。
织女是一个美丽聪明、心灵手巧的仙女,凡间的妇女便在这一天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艺,也少不了向她求赐美满姻缘,所以七月初七也被称为乞巧节。
应节食品以巧果最为出名。
月到中秋分外明——中秋
农历八月十五,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我国的中秋节是在上古秋分和月神祭拜的基础上发展变化,最后固定在每年八月十五,古代就有“秋暮夕月”的习俗。
夕月,即祭拜月神,直到唐初,中秋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宋朝盛行,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
中秋前夕,人们都尽可能和家人团聚,共话丰收,人月双圆,故又叫“团圆节”。
主要的活动是赏月和吃月饼。
中秋节的传说以嫦娥奔月最为著名。
把酒赏菊倍思亲——重阳
农历九月初九。
重阳之意愿于《易经》。
古代民间在该日又登高的风俗,所以重阳节又叫“登高节”,在唐代被官方正式确立。
重阳节的习俗有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
现在我国又将九月初九定为敬老节。
篇二:
中国传统节日
中国传统节日传统节日形成,是一个民族或国家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
中国传统节日多种多样,是我中国悠久历史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从远古先民时期发展而来的中华传统节日清晰地记录着中华民族丰富而多彩的社会生活文化内容。
主要的节日有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等,自20XX年起,国家法定节假日中,新加了清明、端午、中秋三个传统节日。
对联
对联又称对偶、门对、春贴、春联、对子、桃符、楹联等,是一种对偶文学,起源于桃符。
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
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字数相同,结构相同,是中文语言的独特的艺术形式[1]。
对联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chǎng),它是汉族传统文化瑰宝,春节时挂的对联叫春联,办丧事的对联叫做挽联,办喜事的对联叫庆联。
对联是利用汉字特征撰写的一种民族文体,一般不需要押韵(律诗中的对偶句才需要押韵)。
对联大致可分诗对联,以及散文对联。
古文
古文是指春秋战国及其以前古书上的文字。
许慎
在《
说
文解字·叙》中说:
"周太史籀著大篆十五篇,与古文或异。
"把古文与大篆相提并论,说古文是史籀以前的文字的通称。
由于古人无笔墨,于是就用竹签点漆,在竹筒上写字,称为书契文,亦叫竹简书。
因竹硬漆腻,书写不流利,写出的字头粗尾细,象蝌蚪之形,故叫蝌蚪书或蝌蚪文。
凡是竹简漆书,都可以叫蝌蚪文,不一定非仓颉所书不是蝌蚪文。
古文主要是指《易经》、《论语》、《春秋》、《尚书》、《周礼》、《吕氏春秋》、《孝经》等等古书上的文字,是比较早的笔书文字。
书法
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发展五千年来最具有经典标志的民族符号。
它是用毛笔书写汉字并具有审美惯性的艺术形式。
书法堪称中国的“第四宗教”,有着强烈的吸引力、仪式感和大众参与性,故有五千多年来,各时期代表人物灿若星河,最重要的人物有王羲之、颜真卿、黄庭坚、米芾、赵孟頫、祝允明、王铎、柳公权、苏轼、于博、欧阳询、虞世南、禇遂良等。
技法上讲究执笔、用笔、点画、结构、墨法、章法等,与中国传统绘画、篆刻关系密切。
、曲艺
曲艺是中华民族各种"说唱艺术"的统称,它是由民间口头文学和歌唱艺术经过长期发展演变形成的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
据不完全统计,至今活在中国民间的各族曲艺曲种约有400个左右。
曲艺发展的历史源远流长。
早在古代,中国民间的说故事、讲笑话,宫廷中俳优(专为供奉宫廷演出的民间艺术能手)的弹唱歌舞、滑稽表演,都含有曲艺的艺术因素。
到(:
中国传统节日对联)了唐代,讲说市人小说和向俗众宣讲佛经故事的俗讲的出现,大曲和民间曲调的流行,使说话伎艺、歌唱伎艺兴盛起来,自此,曲艺作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开始形成。
到了宋代,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城市繁荣,市民阶层壮大,说唱表演有了专门的场所,也有了职业艺人,说话伎艺,鼓子词、诸宫调、唱赚等演唱形式极其昌盛,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耐得翁的《都城纪胜》都对此作了详细记载。
国画
国画,又称“中国画”,古时称为丹青,我国传统绘画(区别于“西洋画”)。
主要指以毛笔、墨、国画颜料等画在绢、宣纸、帛上并加以装裱的卷轴画。
题材可分人物、山水、花鸟等,技法可分工笔和写意,它的精神内核是“笔墨”。
国画强调“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要求“意存笔先,画尽意在”,强调融化物我,创制意境,达到以形写神,形神兼备,气韵生动。
其重神似不重形似,重意境不重场景的一中画。
中国画,按绘画技法分类:
写实国画、写意国画、工笔画、抽象国画、内画等。
中国画起源古代,象形字,奠基础;文与画在当初,无歧异,本是一个意思。
我国夙有书画同源之说,有人认为伏羲画卦、仓颉造字,是为书画之先河。
文字与画图初无歧异之分。
陶器是新石器时代的产物,陶器分黑陶、白陶和彩陶。
在新石器时代重要遗址西安半坡村出土的彩陶上,画有互相追逐的鱼,跳跃的鹿。
甘肃永靖出土的一件摹拟船形的陶壶,使我们如身处岸边,情景历历;还有青海大通上孙家寨发现的舞蹈彩盆上,绘有三组五人携手踏歌图,表现出青春的活力,它是研究中国画史的根源。
古诗
古诗是古代汉族诗歌的泛称,在时间上指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中国的诗歌作品,从格律上看,古诗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
以唐朝为界限,以前诗歌均为古体诗,其后,古体诗渐渐式微,逐渐消亡。
古体诗又称古诗或古风;近体诗又称今体诗。
从《诗经》到南北朝的庾信,都算是古体诗,但唐代之后的诗歌不一定都算近体诗,具体在于格律声韵之分。
唐代以前的古诗体是一种不讲究格律,也没有字数句数限制的诗体。
唐以后,由于近体诗的产生,诗人为了将古体诗与新兴的格律诗相区别,便有意模仿汉魏六朝古诗的写法,在某些方面加以限定,从而形成了唐代古体诗的固定模式。
其结果就是把唐以前完全自由的诗体,变成一种处于格律诗与自由诗之间的半自由诗。
近体诗,又叫今体诗(“近”和“今”都是就唐代而言的),讲求严格的格律。
唐代形成的律诗和绝句的通称,句数、字数和平仄、用韵等都有比较严格的规定。
三字经
三字经
《三字经》,是中国的传统启蒙教材。
在中国古代经典当中,《三字经》是最浅显易懂的读本之一。
《三字经》取材典故范,包括中国传统文化的文学、历史、哲学、天文地理、人伦义理、忠孝节义等等,而核心思想又包括了"仁,义,诚,敬,孝。
"背诵《三字经》的同时,就了解了常识、传统国学及历史故事,以及故事内涵中的做人做事道理。
在格式上,三字一句朗朗上口,因其文通俗、顺口、易记等特点,使其与《百家姓》、《千字文》并称为中国传统蒙学三大读物,合称"三百千"。
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苟不教,性乃迁。
教之道,贵以专。
昔孟母,择邻处。
子不学,断机杼。
窦燕山,有义方。
教五子,名俱扬。
养不教,父之过。
教不严,师之惰。
子不学,非所宜。
幼不学,老何为。
玉不琢,不成器。
人不学,不知义。
为人子,方少时。
亲师友,习礼仪。
灯谜
灯谜又称文虎,猜灯谜,亦称打虎、弹壁灯、商灯、射、解、拆等,但人们都习惯用“灯谜”一称。
灯谜是中国汉族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汉族传统文化的一门综合性艺术早在夏代,就出现了一种用暗示来描述某种事物的歌谣.到了春秋战国时期,这种歌谣发展,演变成"瘦辞"(亦称"隐语").当时由于列国分争,有不少游客在进谏时,往往都用"隐语"道出已见,使君王从中得到启发.>记载:
"有秦客瘦辞于朝,大夫莫之能对也."可见那时的这些"瘦辞"和"隐语",就是我国灯谜的雏形.直至南朝宋文学家鲍照作"井"."龟"."土"三个字谜,并以>收入他的诗集后,才有了"谜"字一称.。
灯谜是写在彩灯上面的谜语,谜语来源于汉族民间口谜,后经文人加工成为谜,它在中国源远流长。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隐语”或“廋辞”。
秦汉时则成为一种书面创作。
三国时
篇三:
中国详细主要传统节日汇总大全总汇
正月元旦
正月初一,亦称元日,有祭神贴桃符的习俗。
王安石《元日》诗:
“千门万户瞳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
立春祭农日
立春在元月一日至元月十五之间,这是古代传统的祭农节日,按东今天很少有人知道立春是个传统节日。
上元元宵
正月十五,亦称元宵、元夕、元夜。
古代习俗在上元夜张灯为戏,所以又称灯节。
辛弃疾词《元夕》: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朱淑真《生查子·元夕》: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曲水
三月三日这天,按照《荆楚岁时记》,“士民并出江渚池沼间,为流杯曲水之饮。
”寒食
清明前二日,即冬至后一百零五天,有时是一百零六天。
相传起源于晋文公悼念介之推,介之推在绵上之山隐居,晋文公为逼他下山放火,他抱树而死。
晋文公便下令这一天禁火寒食,以后演变为寒食节。
每逢寒食节,人们要禁火三日。
元镇《连昌宫词》:
“初过寒食一百六,店社无烟宫柳绿。
”清明
阳历四月五日是清明节。
清明节的习俗主要是踏青和扫墓。
杜牧有《清明》诗: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清明上坟
清明节祭祀祖先和亡故的亲人,大约在南北朝以后才兴起的,清明活动至今还在上下保持着。
端午
五月初五,又称“端阳”、“重五”,“端”是“初”的意思。
据说屈原在五月初五投江,人们争渡去救屈原,后来演变成划龙舟的传统。
人们还投粽子到江里,以保护屈原的遗体,又有了吃粽子的传统。
唐以后端午成为大节日,朝廷有赏赐。
杜甫有《端午日赐衣》:
“端午被恩荣。
”七夕
七月七日。
民间传说此日夜间牛郎织女鹊桥相会,妇女们结彩楼,陈酒脯瓜果于庭中,以乞巧。
有人主张将“中国的情人节”定为“七夕”。
杜甫《牵牛织女》诗:
“牵牛出河西,织女处其东。
万古永相望,七夕谁见同?
”和凝《宫词》:
“阑珊星斗缀朱光,七夕宫嫔乞巧忙。
”中元鬼节
中元节在七月十五日,俗称“冥节”,这天据说要烧纸钱饷亡魂,寺院要设法会,作道场以超度亡魂。
中秋
八月十五日。
八月十五在秋季的正中,所以叫中秋。
此时秋高气爽,月光最美,为赏月佳节。
苏轼《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韦庄《送秀才归荆溪》:
“八月中秋月正圆,送君吟上木兰船。
”重阳
九月初九。
又称重九。
古人认为九是阳数,日月都逢九,称为重阳。
古人认为此日带茱萸囊登山饮菊花酒可以免祸,于是便有了这一天登高饮酒的习惯。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
腊八
十二月八日是祭祀灶神的日子,《周礼》说“颛顼氏有子曰黎,为祝融,祀以为灶神。
”,.东汉刘珍等编写的《东观汉纪》说在祭祀灶神时要以黄羊为牲。
到
了两宋时期,祭祀灶神的活动中出现了吃所谓“腊八饭”,就是以各种果子杂料煮粥而食,此风俗可能来自佛教对中国民间巫神活动的渗透改造,这一天,和尚们看见大家都在祭祀传统巫教神祗,恐于其教义宣传不利,乃趁热闹来个粥会施舍斋饭给贫苦无依的人民吃,以抵消“邪教”的影响,但老百姓管不了那么多,照例拿来,反正是变着花样吃就是了,于是就发明了“腊八粥”。
倒是“腊八粥”流传下来了,至今许多家庭还有此种风俗,有些现代人做得很有心得。
除夕
一年最后一天的晚上。
除是除旧布新。
一年的最后一天叫“岁除”,那天晚上叫“除夕”。
除夕人们往往通宵不眠,叫守岁。
苏轼有《守岁》:
“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国传统 节日 对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