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研究建议书模板.docx
- 文档编号:23788362
- 上传时间:2023-05-20
- 格式:DOCX
- 页数:50
- 大小:57.81KB
精品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研究建议书模板.docx
《精品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研究建议书模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品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研究建议书模板.docx(5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精品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研究建议书模板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
)
附件1: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建议书
(格式)
项目名称:
淡水养殖业投入品安全评价与监控技术
建议单位: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二〇〇八年十月九日
项目概况表
项目名称
淡水养殖业投入品安全评价与监控技术
经费需求
(亿元)
其中国拨 (亿元)
实施周期
3(年)
□重大项目 ■重点项目
所属领域
□能源 □资源 □环境■农业□材料 □制造业 □交通运输
□信息产业与现代服务业□人口与健康□城镇化与城市发展 ■公共安全与其他社会事业
项目与《纲要》的衔接性
□明确列入《纲要》农业领域畜禽水产健康养殖与疫病防控优先主题以及公共安全领域生物安全优先主题
□基本属于《纲要》领域优先主题的范畴
□其他(请说明)
项目与重大工程、重大装备、行业重点业务工作或引进消化吸收项目的结合性
□是 现代农业“十大行动”工程的关键配套技术
□没有明确的依托工程
□其他(请说明)
项目与部门(地方)科技需求的衔接
□需求提出单位:
农业部渔业局
□其它(请说明)
创新类型
■原始创新 ■集成创新 □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
项目完成时的应用类型
■形成自主研发能力 □形成规模生产能力
□局部试点示范 ■较大范围推广应用
项目组织单位的建议
牵头组织单位建议: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其他组织单位建议:
(列前五个)
编写说明
1.项目建议应符合《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的任务,支撑实施最新或国家重大战略部署,并符合《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管理暂行办法》规定的立项要求。
2.各有关部门、地方及有关单位结合本行业、本地区等发展需求,提出项目建议,正式行文并同时通过科技部门户网站()上的“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申报中心”报送科技部。
3.报送项目建议书时,应一并附上《国家科技计划项目概算申报书》。
一、项目立项的必要性及需求分析
(一)项目立项的必要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渔业快速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2006年,水产品总产量5290万吨,占全球渔业产品总量的1/3,其中养殖产量超过3593万吨,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养殖产量超过捕捞产量的国家,渔业人口2070万人,劳动力1300万人,占我国农业人口2%,渔业劳均收入达9540元(2005年)。
渔业的快速发展,不但为国内市场提供了品种繁多、数量充盈的水产品,也为国外市场提供了优质水产品。
水产品对外贸易出口额由1980年的3.6亿美元增长至2006年的93.6亿美元,占农产品出口额的30.2%,成为实现农业“走出去”战略的领头羊,多年位居农产品出口首位。
然而,近年来随着环境不断恶化,以及生产者在生产中不顾环境容量和自身的技术条件,盲目追求高产,造成各种疾病频繁发生,乱用药成为普遍现象。
另外,科技创新能力不足,高效、安全、低毒、低残留的新型替代渔药和疫苗研发滞后,针对性治疗措施少。
此外,良种覆盖率低、饲料技术落后、养殖水域自身污染等也都对水产品质量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近年来,国际、国内市场发生的一系列质量安全事件,不断暴露出水产品质量安全存在的薄弱环节。
入世至今,我国相继遇到了氯霉素、恩诺沙星、硝基呋喃、孔雀石绿、甲醛、贝毒等近十种有毒有害物质、涉及虾、鳗鱼、斑叉、贝类、紫菜、淡水活鱼、龙头鱼、河豚鱼等十多个主要养殖品种质量安全事件。
这些事件不仅严重影响了我国水产品的形象和加工贸易企业利益,更导致养殖渔民收益受损,国内市场价格下滑。
水产品的质量安全背后深刻反映着我们在养殖环境、养殖方式、良种选育、病害防治、养殖用药、饲料生产以及标准制修订等方面还存在着许多矛盾和问题。
近期“三鹿奶粉事件”引起国家领导及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强化源头管理和规范投入品管理再次被人们提到议事日程。
此时开展《淡水养殖业投入品安全评价与监控技术》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符合《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确定的重点领域及其优先主题的部署
《纲要》指出,要把农业科技整体实力进入世界前列,促进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有效保障国家食物安全作为中长期发展目标,下决心解决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瓶颈问题。
在“农业”领域明确提出要“重点研究开发安全优质高效饲料和规模化健康养殖技术及设施,创制高效特异性疫苗、高效安全型兽药及器械,开发动物疫病及动物源性人畜共患病的流行病学预警监测、检疫诊断、免疫防治、区域净化与根除技术,突破近海滩涂、浅海水域养殖和淡水养殖技术,发展远洋渔业和海上贮藏加工技术与设备”等优先主题研究。
在公共安全重点领域及优先主题中,也将生物安全列入优先发展的主题,重点研究快速、灵敏、特异监测与探测技术,化学毒剂在体内代谢产物检测技术,用于应对突发生物事件的疫苗及免疫佐剂、抗毒素与药物等。
同时,2007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首次将农产品质量安全列入重点,农业部提出的发展现代农业“十大行动”中也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加强行动作为重点。
本项目是贯彻国家科技发展纲要,贯彻科技部《“十一五”农村科技工作的指导意见》,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推进农业部“十大行动”计划,保障水产品质量安全和水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共性研究,对确保水产品质量安全、水产业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是实现现代水产养殖业持续发展的需要
过去的30余年,在我国“以养为主”渔业发展战略的指引下,我国渔业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渔业发展道路,在规模和总量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
但由于增长方式粗放,基础研究无法跟上快速发展的需要,也产生了一些制约产业可持续发展的不利问题,当前水产品质量安全形势仍不容乐观:
一是养殖设施设备落后、生产可控程度不高,养殖清洁生产意识淡薄,养殖效率低,抗风险能力弱,造成养殖病害频繁发生;二是缺乏高效、专用渔药以及相关防控技术,养殖厂家普遍存在盲目使用药物问题,忽视养殖的休药期规定,导致水产品药残超标,直接面临市场准入难关,同时也影响到产品的深加工开发以及出口贸易;三是养殖产品的质量安全控制技术不健全,缺乏水产品由鱼池到餐桌过程中质量监控技术,缺少对渔用药物代谢和残留规律的系统性研究,对产品安全储运技术及产品全程质量跟踪与溯源技术研究也几近空白;四是环境质量标准滞后于产业发展,现有标准的指标体系及标淮限量值与产品质量要求存在较大的差距,标准的适用性和可操作性不强,直接影响着相关管理工作的科学性和政府的公信力。
因此,组织实施“淡水养殖业投入品安全评价与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项目,是解决制约我国主导养殖水产品质量安全保障关键技术问题,是集成国内外先进技术,实现水产养殖从单纯产量型到质量效益型转变的重大迫切需求,对保障我国水产养殖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提高产出效率和产品竞争力,增强水产品质量控制的自主创新和集成创新能力等方面都具有重大意义。
3.是国家发展战略和解决“三农”问题的需要
我国是一个人多地少的发展中国家,人均耕地资源更为稀缺,仅为世界人均耕地的47%。
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农民收入的增长,极大地受到耕地资源的限制。
同时,以耕地资源引出的食物安全问题直接制约着我国经济、社会和政治的发展。
目前易于开发的耕地资源和畜牧资源已基本上得到了较有效开发,今后能用于深入挖掘和开发的将是海洋和内陆水域资源。
我国用占世界9%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近21%的人口,水产品所做的贡献不能忽视。
我们不仅解决了吃鱼难问题,更为世界粮食安全作出了积极贡献。
渔业生产,既不与粮食争耕地,又不与畜禽争草场,对缓解人多地少的矛盾、优化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4.是提升水产品国际竞争力的需要
水产品国际贸易为推进渔业结构调整、转变渔业增长方式、提高渔业附加值、增加就业和渔民收入、提高渔业国际竞争力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然而近年来,随着国内外水产品质量安全卫生的重视,一些潜在的影响因素逐渐浮出水面,水产品安全卫生突发事件不断:
1996年,欧盟以监管体系不完善和产品卫生问题为由,开始对中国贝类产品实行禁运,至今仍未开放;美国也因中国贝类卫生管理与其管理标准不符而限制进口中国贝类;“养殖淡水产品中孔雀石绿事件”、“对虾氯霉素事件”等造成相关产品出口一度停滞,影响到出口创汇。
总结这些事件根源,主要是由于渔药、饲料等投入品存在安全隐患导致,因此开展淡水养殖业投入品安全评价与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迫在眉睫。
5.是完善标准体系提升支撑能力的需要
近年来在水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建设方面国家给与了充分的重视,渔业标准化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
但由于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基础和技术积累方面与发达国家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在全球高度关注食品安全和水产品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严峻形势下,与新阶段我国现代渔业发展对标准的需求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一是标准基础研究薄弱。
例如一些药物的药效、毒理和安全性等指标缺乏研究基础,用法用量、休药期、残留限量和检测方法等缺乏技术支撑,影响到这类标准的制定工作。
二是标准的配套性和实用性不强。
以检测方法标准为例,农业部235号公告中有关水产品的18种限用药物目前仅有3项有检测方法标准,不得检出的29种药物仅有检测标准14项,还有11项未列入制定计划,禁用的适合水产品的24种药物,有8种没有检测方法;海洋生物毒素还仅能以生物法检测,无一精确定性、定量检测方法;持久性污染物检测方法除多氯联苯、苯丙芘外大多空白、一些病原微生物和病毒还缺乏分离检验技术;有害重金属还仅停留在测定总量的水平上,缺乏形态、价态分析的技术。
而仅有的标准方法也存在着方法单一、灵敏度低、前处理方法落后、效率低下的问题,已成为制约相关研究和水产品监控工作的瓶颈。
本项目的实施,不仅对完善水产品标准体系,规范投入品市场都将起到重要作用。
综上所述,通过“淡水养殖业投入品安全评价与监控技术”项目的实施和关键技术的攻关,对全面了解我国淡水养殖业投入品的总体状况以及对水产品质量可能造成的潜在危害,养殖产业的总体发展将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全面了解我国淡水养殖业投入品的基本状况,对推动水产养殖的生产方式转变,提高养殖技术、产品质量,增强水产投入品质量意识;二是加快提升养殖水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增强消费信心,扩大国内外消费市场;三是提高水产品质量安全监控能力,促进水产品质量安全保障技术体系和质量标准体系的建设,为相关研究工作提供技术支撑;四是提升水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
因此,开展“淡水养殖业投入品安全评价与监控技术”研究是产业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是为全面提升水产养殖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以及实现整体产业升级和可持续发展的重大行动,是现阶段十分迫切的任务。
(二)项目实施产生的重大经济、社会效益。
1.经济效益分析
本项目研究成果通过对养殖投入品的安全评价,可确保养殖产品的质量安全,提升水产品质量的公信度,增加养殖产品的经济价值,增加出口创汇,从而可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
首先,可全面提高我国水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保障国内产品畅销、出口产品通畅。
因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对虾、鳗鲡、大菱鲆曾在国内消费不畅,长期以来出口也受到巨大障碍。
2006年我国水产品出口额占农业出口总额的30.2%,出口额达93.6亿美元。
随着项目的完成,对潜在的水产品质量安全问题进行全面的评价,可以全面改善主导养殖品种质量安全,大大提升水产品的竞争力,进而提高出口总量、拓展新的国际市场,使水产品出口额增额空间在20亿美元以上。
另外,通过开展本项调查研究,为建立环境质量控制规范、养殖投入苗种质量规范、优质安全饲料标准、渔用药物使用技术规范、水产品质量安全监控平台等提供大量的基础数据,完善水产品质量管理水平,将为全国水产养殖单位进行健康养殖起到积极的指导作用。
上述规范的推广应用,可提高养殖成活率、提升饲料产品合格率、正确使用绿色安全药物、全面提高从业人员质量安全意识和素质;涉及的养殖品种100多个,估计该技术成果带来的经济效益达100亿元以上。
2.社会效益分析
在社会效益方面,项目的实施除了针对三聚氰胺提出了应急性研究,也首次对淡水养殖业投入品进行全面调研,全面了解三聚氰胺等高危化学品在淡水养殖业投入品中的使用情况,并进行安全评估。
这对政府、国民消费者了解水产品质量安全,正确调控水产品质量安全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与此同时,对水产品质量安全的共性技术进行了全面研究,将提出影响养殖产地环境及水产品质量的主要环境因子的种类及其基准水平,建立产地环境质量标准和评价评估方法、水产养殖产品和投入品质量安全控制与评价技术、药物残留控制与合理使用技术等研究成果,建立较为完备的监控技术体系,为消除未来可能出现的食品安全事件隐患,为政府管理决策提供依据,提升消费者对水产品质量安全的信心,提高出口水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改变我国水产品出口屡受绿色壁垒限制的窘境,确保水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将可产生重大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项目目标及主要任务
(一)主要目标(项目目标的涵盖范围要与项目名称相对应;目标应该明确具体,可考核;其目标在3~5年内能够完成。
)
1.总体目标
针对目前养殖水产品中安全卫生隐患突出,突发事件不断,养殖过程投入品使用不规范及环境污染问题突出的问题,本项目以摸清养殖水产品污染“家底”和建立养殖水产品安全监控体系为目标,从养殖过程和产地环境重大与急迫解决的技术瓶颈问题入手进行研究。
建立和完善急需的检测技术,摸清水产品养殖投入品的质量安全现状;查清影响水产品质量安全的养殖环境因子种类及其基准水平,建立养殖环境质量评价、评估方法;建立养殖投入品安全评价技术,对主要危害因素进行风险评估;建立淡水养殖业投入品质量信息平台和追溯体系,实现主导品种的标准化生产。
项目实施将支撑建设我国新型水产养殖标准化生产模式,提升我国水产养殖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增强我国水产养殖业整体实力和养殖产品国际竞争力。
2.具体考核指标
(1)建立不同投入品、水产品中三聚氰胺检测和确证技术并形成标准;建立淡水养殖业投入品、水产品、环境中污染物以及微生物检测技术40项以上,形成检测方法标准草案35项以上。
(2)研究提出不同淡水养殖业投入品、水产品以及环境中三聚氰胺、有害污染物、有害微生物、药物残留等限量标准建议值10项以上。
(3)研究获得环境、饲料中三聚氰胺残留在养殖水产品中的传递规律及其在主要养殖水产动物体内蓄集和代谢规律;摸清养殖主要药物以及激素类添加剂等在主要水产品养殖环境污染物在典型养殖生物中的传递规律与机理,选择性建立污染物生物富集与代谢动力学模式;系统查清影响水产养殖产地环境质量安全的污染物种类、浓度水平及分布规律,摸清水产品养殖环境污染物在养殖生物中的传递规律与机理,建立污染物生物富集与代谢动力学模式,完成水产养殖过程中主要环境污染物在重点养殖品种中的富集、代谢规律;揭示水产品中副溶血弧菌、霍乱弧菌和诺瓦克病毒多样性的分子基础和传播机制,在分子水平阐明两者的分布和动态变化规律。
完成研究报告20项以上。
(4)完成三聚氰胺、抗生素、激素、微生态制剂、掺杂使假投入品以及杀虫剂(菊酯、甲醛)、水质改良剂等投入品风险评估研究报告10项以上;建立一套较为完善的水产品养殖环境污染物检测分析和评价方法,完成水产品养殖产地环境质量风险评价研究报告2~3项;完成水产品中有害微生物风险评估报告2项以上,提出水产品安全风险评估准则和应用指南各1个。
(5)查清投入品中禁用抗生素、激素以及菊酯、甲醛等杀虫剂高危化学品的获取途径、使用方式,完成大宗养殖鱼类苗种、渔药、饲料及添加剂、水质调节剂、微生态制剂等投入品和产地环境质量现状及风险评估报告6~10个。
(6)研究完成水产养殖产地环境质量调查与管理的规范或标准草案3项、渔用药物及淡水养殖业投入品使用技术规范草案10项以上。
(7)建立水产品和渔用饲料中三聚氰胺残留数据库1个,建立水产品质量安全监控数据库1个,建立产业链信息采集、分析、发布平台;开发基于混合条码技术的渔业产品数字化管理平台软件1套,并在部分养殖企业和相关业务主管部门进行数字化管理试点。
(8)发表论文120篇,获得专利5项以上,培养学术带头人20人、科研骨干200人,培养研究生60名。
(二)研究与开发任务与内容
本着突出重点、点面结合、远近结合的原则,紧密围绕水产养殖业发展的生态安全和质量安全、渔业增产和渔民增收的四大需求,抓住严重制约我国水产品质量安全监控领域的重点、难点问题,从我国主导养殖种类的健康养殖模式和产品安全保障为切入点,从五个方面设置了本项目的研究内容。
第一是对目前国内强烈关注的“三聚氰胺”残留在水产养殖过程的现状进行全面调研,研发关键检测技术并进行风险评估,设置课题2个;第二是对影响我国水产养殖业发展的投入品和产地环境进行深入调研,对影响养殖水产品安全的重要隐患进行安全评价,设置课题3个;第三是对目前制约水产品安全卫生工作的投入品和产地环境关键检测技术进行研发及标准创制,设置课题4个;第四是对养殖过程的重要安全卫生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对其进行安全性评价和风险评估,设置课题3个;第五是建立养殖投入品追溯管理和质量信息平台,设置课题3个。
课题总数为15个,具体课题设置如下。
1.养殖水产品及投入品中三聚氰胺安全性评价与风险评估
本课题针对我国淡水养殖业投入品中存在违规使用三聚氰胺,潜在安全卫生隐患严重等问题,从保障食品安全和健康养殖入手,研究水产品中三聚氰胺检测技术,跟踪检测水产品及渔用饲料等投入品中三聚氰胺残留,摸清三聚氰胺在水产品及淡水养殖业投入品中污染现状,并研究其在主要养殖水产动物体内的蓄积、代谢和消减规律。
课题1:
养殖水产品及投入品中三聚氰胺检测技术研究及风险评估
检测技术是工作开展的基础,养殖投入品中三聚氰胺现状不清是制约工作开展的主要问题,本课题将研发水产品及养殖投入品中三聚氰胺残留检测技术,摸清目前养殖投入品中三聚氰胺污染现状,对其风险进行评估。
主要研究内容
(1)对三聚氰胺检测技术进行研究,建立水产品和渔用饲料中三聚氰胺检测方法和确证方法;
(2)在调研的基础上,对水产品、渔用饲料和饲料原料等投入品中三聚氰胺残留污染现状进行全面普查,摸清三聚氰胺在水产养殖领域违规使用和残留现状;
(3)对目前水产品和养殖投入品中三聚氰胺污染现状和影响进行风险评估。
考核指标
(1)建立水产品和渔用饲料中三聚氰胺检测方法和确证方法,形成检测方法标准草案2~3项;
(2)建立水产品和渔用饲料中三聚氰胺残留数据库,完成三聚氰胺在水产品中风险评估研究报告;
(3)发表论文3~5篇,培养研究生2~3名。
课题2:
三聚氰胺在主要养殖品种体内代谢动力学和消减技术研究
针对目前养殖水产品中三聚氰胺危害现状不明,潜在安全卫生隐患严重等问题,从保障食品安全和健康养殖入手,进行三聚氰胺在主要养殖水产动物体内的代谢动力学和毒理学研究,探讨其在水产动物体内的消减技术,建立养殖水产品中三聚氰胺限量标准。
主要研究内容
(1)以主要养殖品种对虾、鲆鲽鱼、鳗鱼、大黄鱼、罗非鱼、鲈鱼、鲤鱼等为研究对象,进行三聚氰胺在养殖水产动物体内的蓄积和代谢规律研究,研究探讨水产品中三聚氰胺残留的消减技术;
(2)研究三聚氰胺在环境、饲料、养殖水产品生产链中的传递及其在水产品中代谢与残留消除规律,对水产品中三聚氰胺残留进行毒理学评价,尝试建立水产品中三聚氰胺限量标准;
(3)研究三聚氰胺对水产养殖动物生长的影响,建立饲料中三聚氰胺限量标准。
考核指标
(1)建立水产品和不同养殖品种渔用饲料中三聚氰胺限量标准草案2~3项;
(2)研究获得主要养殖水产动物体内三聚氰胺的积累和残留规律4~6项;
(3)研究获得环境、饲料中三聚氰胺残留在养殖水产品中的传递规律。
(4)发表论文5篇以上,培养研究生3-5名。
2.淡水养殖业投入品质量安全现状调查与安全评价
养殖环境质量和养殖过程中使用的投入品直接关系到水产品的质量与安全。
我国水产养殖对象多达100余种,地域广阔、环境多样,养殖过程中投入品众多而复杂,存在潜在的产品质量安全隐患。
针对上述问题,课题拟将分区域、分对象、分产业环节地对水产养殖中饲料、添加剂、渔药、苗种等投入品以及环境污染物进行广泛调研。
旨在掌握我国水产养殖品种的投入品种类、使用方式、使用量和使用效果,了解存在的主要问题和隐患,分析养殖投入品对水产品质量安全的影响,为建立环境质量和产品质量控制体系、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提供技术支撑。
课题3:
主要海水养殖品种投入品普查与安全评价
针对我国海水养殖过程中投入品苗种、饲料、添加剂、渔药等进行调查,了解沿海养殖区域主要养殖品种的投入品品种、使用量、使用效果,及其对水产品质量的影响。
根据普查结果对苗种、饲料、添加剂、渔药等投入品进行安全性评价。
主要研究内容
(1)按南北地域对养殖对虾、石斑鱼、军曹鱼、大黄鱼、鲆鲽类、刺参、花鲈、黑鲪、真鲷、河豚、六线鱼、卵形鲳鲹等我国海水养殖主要品种的投入品种类、使用方法、使用效果进行调查。
按养殖品种、养殖环节、形成投入品调研报告。
(2)通过对苗种进行追踪监测,摸清大规模苗种生产和销售过程中掺杂使假的情况以及常用药物和高危化学品;定点、定种,对其苗种和养成全过程进行药物残留监测,分析苗种药物残留对后续养成期生长和产品质量安全的影响。
(3)对我国主要海水养殖品种的主要投入品—饲料及其添加剂的品种及质量状况进行调查,分析饲料成份和质量,检验饲料中可能存在的禁用渔药、添加剂或其它有害物质。
(4)调查总结微生态制剂的品种、使用方法、使用量和使用效果;分析主体菌株对养殖微生态特征的调控作用,以及掺杂菌株对产品质量安全的不利影响。
根据调查分析,运用风险分析理论对主要微生态制剂进行安全性评价。
(5)掌握禁用抗生素、激素以及菊酯、甲醛等杀虫剂高危化学品的获取途径,从养殖动物的生理学、毒理学、行为学以及生长、成活、养殖效益等方面评价其危害程度,并进行对人的风险性评估。
考核指标
(1)完成我国海水养殖投入品调研报告3~5项。
(2)查清投入品中禁用抗生素、激素以及菊酯、甲醛等杀虫剂高危化学品的获取途径、使用方式以及对产品质量安全的影响;完成上述高危投入品的风险评估报告3~5项。
(3)查清苗种携带抗生素种类、残留时间以及对后续养成期生长和产品质量安全的影响。
(4)完成微生态制剂主体菌株和掺杂菌株对养殖微生态特征的作用以及对产品质量安全的影响。
(5)编写我国海水养殖投入品使用技术规范草案;发表论文10篇以上,培养研究生5名。
课题4:
大宗淡水养殖品种投入品普查与安全评价
我国大宗淡水养殖品种投入品的品种繁多,基础研究薄弱,安全性评价体系缺乏,监管体系不顺畅,掺杂使假现象普遍,安全隐患问题严重。
研究对人体健康有不良作用的有毒有害物质的残留规律及残留限量,对渔用投入品进行全面彻底的普查,了解养殖投入品对水产品质量安全和养殖生态环境安全的影响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和隐患,并进行安全性评价,为制定水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和水产品质量安全控制措施提供科学支撑。
主要研究内容
(1)分不同区域,对我国淡水养殖鲢、鳙、草、鲤、鲫、鳊、鳜、罗非鱼、斑点叉尾鮰、鲟、黄鳝、淡水虾、河蟹、龟鳖等重点品种的投入品种类、使用方法、使用效果进行调查。
按养殖品种、养殖环节、形成投入品调研报告。
(2)对我国大宗淡水养殖品种所有投入品进行安全评价,重点评价苗种(掺杂使假、药物残留等)、饲料(添加的抗生素、激素、添加剂及其重金属等)、限量使用渔药、高危化学品、微生态制剂等投入品,分别形成评价报告。
(3)调查研究限量使用渔药、重金属(如镉、锌、汞、铅、砷、铬)以及有机污染物(如多环芳烃、二噁英、苯并芘)等在养殖动物体内的残留规律、残留限量和残留安全性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精品 国家 科技 支撑 计划 项目 研究 建议书 模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