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同步练习试题汇编新人教版.docx
- 文档编号:23787149
- 上传时间:2023-05-20
- 格式:DOCX
- 页数:21
- 大小:71.90KB
春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同步练习试题汇编新人教版.docx
《春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同步练习试题汇编新人教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春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同步练习试题汇编新人教版.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春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同步练习试题汇编新人教版
第二单元
5 大自然的语言
1.根据拼音写汉字。
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
冰雪rónɡ(融)化,草木ménɡ(萌)发,各种花cìdì(次第)开放。
再过两个月,燕子piān(翩)然归来。
不久,布谷鸟也来了。
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yùn(孕)育果实的时期。
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sùsù(簌簌)地落下来。
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jì(际)的昆虫也都xiāoshēnɡnìjì(销声匿迹)。
到处chénɡ(呈)现一片shuāi(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zàitú(载途)的寒冬。
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zhōuérfùshǐ(周而复始)。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
A.屠呦呦科研团队研究出了用青蒿素治疗疟疾的方法,使全球数亿人受益。
B.针对近来频频发生的校园暴力事件,几个学校的领导进行了深刻
反思。
C.家长要让孩子接受“吃苦教育”,以此提高孩子自食其力的能力和独立自主的精神。
D.一堂堂看似普通的体育课,不仅潜移默化地影响青少年的体育价值观,更直接地关系到他们的身体健康。
3.下列句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历代的国画创作者不惜笔墨描绘花开的胜景,让人们在艺术品中感受花香鸟语的氛围。
B.寒冬腊月,屋外衰草连天,蔬菜种植基地的温室大棚却是绿意融融。
C.在百年风雪载途的历史记忆里,只有建筑始终用最直白的语言诉说着城市的源远流长。
D.每年暑假,有关部门都会加大对游泳池卫生的管理力度,变化一年比一年大,年年如是。
4.指出下列句子的说明方法。
(1)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的情况。
例如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
这叫逆温层。
(举例子、下
定义)
(2)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
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
(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
(3)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
“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引用)
阅读全文,回答问题。
5.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
答案:
“沉睡”和“苏醒”两个动词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展现了一种春回大地、生机勃发的景象。
6.“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一句中的“许多”能不能删去?
为什么?
答案:
不能删去。
“许多”是指“很多”“大部分”,表示数量和范围的限制,但不表示是全部。
此处“许多”说明古代流传下来的农谚中有很多与物候知识有关,但不是所有农谚都“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
去掉“许多”,就与事实不相符。
“许多”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
7.结合文段的内容,指出下列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有何作用?
物候学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如桃花开、燕子来等自然现象,从而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说明方法:
举例子
作用:
通过列举桃花开、燕子来对应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等自然现象的实例,具体形象地说明了物候学的内容和目的,即通过物候学“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
影响”。
阅读说明文,回答问题。
植物会说话
①五角菟丝子作为一种蔓生植物,因不含叶绿素,需要寄生在其他植物中吸取其营养方可生存。
它幼苗的颈尖以小圆圈的方式探测周围环境,寻找它所偏好的植物,就像我们蒙住眼睛时用手试探周围环境,或是深夜在厨房找灯的开关时的样子。
实验人员不论将番茄放于什么地方,菟丝子的藤始终朝着番茄方向生长。
为了证实菟丝子能够嗅出番茄所在位置这个猜想,孔苏埃洛·德莫拉埃斯将它和番茄分别放入一个密闭的盒子里,两盒之间用管子相连保证空气对流,结果它总是朝着管子方向生长。
又在棉签上涂上番茄提取液,它还真中了圈套,朝着涂有提取液的棉签生长。
此后,她拿成分非常相似的番茄和小麦的提取液做实验,尽管二者都含有一种挥发性化合物β—月桂烯,但因番茄还释放出两种能吸引菟丝子的挥发性物质,而小麦不含这两种挥发性物质,且还会释放一种令菟丝子讨厌的气体,菟丝子当然向着番茄方向生长。
②1983年,戴维·罗德斯发现,一棵柳树被天幕毛毛虫啃噬过,临近柳树的叶子变得不受毛毛虫欢迎,是因为后者的叶子中含有不合毛毛虫口味的酚类和单宁化合物,而那些较远的健康柳树却不含这些化合物。
受损柳树和临近健康柳树之间,没有共同的根,树枝间也没有相互接触。
被啃噬的柳树是通过空气向临近健康柳树发出了一种信息素信号,即通过化学信号对它们说:
“当心!
保护好自己!
”接着,杰克·舒尔茨以杨树和唐枫幼苗为对象进行实验,支持了罗德斯的
观点。
③“植物之间可以相互交流”!
罗德斯的这一发现,颠覆了我们以往对植物的认识。
然而这些报道大多缺乏正确对照,或结果被夸大,往往受到其他科学家的驳斥。
在过去的10多年里,大量植物通过气味进行交流的现象已被反复证实。
但问题是,植物真的能彼此交流(有意识地发出预警)吗?
是否健康植物只是“偷听”到了临近受损植物的自言自语(而非受损植物有意告知它们)?
马丁·海尔提出了疑问并展开深入研究。
他知道,利马豆植株被甲虫侵扰时会有两种反应:
被啃噬的叶片会向空气中释放一些挥发性化学物质;而花则会产生花蜜,吸引以甲虫为食的节肢动物。
那它为什么会释放这些化学物质呢?
④他从三棵利马豆植株中选取了4张叶片做实验:
从被啃啮过的同一植株上选择了2张叶片——第1张被甲虫啃啮过,第2张没有;第3张为临近的、未被啃啮过的健康植株;第4张为被隔离的、未被啃啮过的健康植株。
通过气相高端分析技术鉴定,第1、2、3张叶片周围空气中都含有挥发性物质;第4张叶片周围则没有。
这说明受损植株临近的健康植株不易遭受到虫害侵扰,却没有得出他们想要的
结果。
⑤海尔调整了实验设计来检测他的假设。
将两株植物放在一起,但用塑料袋将被啃啮过的叶片封闭24小时。
然后按照上一个实验的方法选择4张叶片进行检测,结果发生了变化。
被啃啮过的叶片仍然释放化学物质,但同一植株的同一根藤以及邻近藤上的其他叶片却与对照叶片相似——它们周围空气中没有这些化学物质。
解下密封袋,用小风扇将袋中的气体向两个方向吹:
一是向这根利马豆藤上方的临近叶片,二是朝着远离利马豆的空气中。
结果发现,接触到袋中气体的植株叶片自己也开始释放同样的气体,且植株还会分泌花蜜。
那些没有接触到气体的叶片和植株则与以前一样。
⑥几十次实验结果一致,秘密揭开了:
被啃啮过的叶片释放气体,是为了保护植株自身的其他叶片不受攻击。
即当一张叶片受到昆虫或细菌的侵害时,会释放出气味,警告同一植株上的其他叶片保护自己,抵御将临的侵袭。
就像中国长城上的烽火台,守卫者们用点燃烽火的方式传递信号,警告其他守卫塔有敌人来袭了。
临近植株则以嗅觉方式“偷听”受损植株自身叶片间的“嗅觉对话”,便做出反应以保护自己免受伤害。
当然,利马豆这种气味信号只能传播一两米远,但这一发现为人类保护树木和作物提供了崭新的思路……
⑦每种植物都有自己特殊的气味。
植物和动物也可以利用这些气味进行复杂的交流。
比如花的香气可以吸引授粉者,果实的香气可以吸引采摘者,这些都有利于种群的繁衍。
植物显然没有嗅觉神经,不能将气味信号传到大脑进行诠释。
但是像菟丝子、利马豆一样的其他植物,都能够对信息素做出响应,只要觉察到空气中有挥发性化学物质,它就能将气味信号转化成一种生理反应,这当然也是一种嗅觉,且是出于生存的需要。
8.“植物会说话”在文中指什么?
答案:
植物之间可以相互交流。
9.简要说明第③段在文章中的作用。
答案:
承上启下。
10.举例说明本文运用的一种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答案:
第①段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举了五角菟丝子的例子,具体有力地说明了植物之间可以相互交流的事实。
11.你从文中科学家身上获得哪些科学精神或思想方法方面的启示?
答案:
科学严谨的研究态度和万事求真求细的追求精神。
12.下面图表是中国天气网发布的2018年5月1日河北省部分城市天气情况的预报。
请概括从图表中获取的主要信息。
2018年5月1日河北省部分城市天气预报
城市
白天
夜间
天气
现象
风向
风力
最高
气温
天气
现象
风向
风力
最低
气温
石家庄
雷阵
雨
北风
3-4
级
22℃
小雨
北风
<3级
12℃
唐山
阴
东风
3-4
级
23℃
阵雨
北风
3-4
级
11℃
廊坊
阴
东北
风
3-4
级
25℃
小雨
北风
<3级
12℃
沧州
阴
东北
风
3-4
级
22℃
小雨
北风
3-4
级
12℃
衡水
阴
北风
3-4
级
24℃
阵雨
北风
3-4
级
13℃
邢台
阴
北风
<3级
23℃
阵雨
北风
3-4
级
13℃
答案:
①2018年5月1日河北省部分城市夜间均有雨,风向均为北风。
②河北省部分城市除石家庄白天有雷阵雨,剩余城市均为阴天。
③河北省部分城市白天除邢台风力小于三级外均稳定在三到四级。
④廊坊昼夜温差最大。
《大自然的语言》一文用生动、准确的语言描写春夏秋冬四季更迭的情况,使读者对物候学有了直观的认识。
不仅增强了说明的生动性,更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自然、生命、发现、情趣等。
诗词谚语中的物候:
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
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
——韦应物《观田家》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王之涣《出塞》
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
——孟云卿《寒食》
山城过雨百花尽,榕叶满庭莺乱啼。
——柳宗元《柳州二月榕叶落尽偶题》
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见花。
残雪压枝犹有橘,冻雷惊笋欲抽芽。
——欧阳修《戏答元珍》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诗经·采薇》
柳树发芽暖洋洋,冷天不会有几长。
——谚语
荷花开,秧正栽,菊花黄,种麦忙。
——谚语
荷花像是清明栽种。
我们吃吃螺蛳,抹抹柳球,便可看佃户把马粪倒在几口大缸里盘上藕秧,再盖上河泥。
我们在泥里找蚬子,小虾,觉得这些东西搬了这么一次家,是非常奇怪有趣的事。
缸里泥晒干了,便加点水,一次又一次,有一天,紫红色的小嘴子冒出来了水面,夏天就来了。
鸡头米老了,新核桃下来了,夏天就快过去了。
——汪曾祺《人间草木》
6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遗骸(hái) 褶皱(zhězhòu) 追溯(sù)
鸟臀(tún)目两栖(qī)动物
2.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C )
(1)随着时间的 ,北美又与亚洲和欧洲分开,南美也与非洲
相离。
(2)岩层的年龄为6500万年,因此可以 到恐龙灭绝的
年代。
(3)似乎可以肯定地说,斯石英也 出现在压力极高的地壳
深处。
(4)这一问题的答案是:
是大陆在 而不是恐龙自己在 。
A.流失 推想 一定 漂移 迁移
B.流逝 追想 一定 迁移 漂移
C.流逝 追溯 应该 漂移 迁移
D.流失 追溯 可能 迁移 漂移
3.指出下列句子的说明方法。
(1)位于南极中心部位的南极洲是全球的大冰箱,地球上所有冰的十分之九都在南极冰盖。
(打比方)
(2)目前存在两种对立的理论,即“撞击说”和“火山说”。
(分类别)
(3)一立方英寸被压扁的沙子比一立方英寸普通的沙子要重得多。
(作比较)
(4)例如,在1986年1月,阿根廷南极研究所宣布在詹姆斯罗斯岛发现了一些骨骼化石。
(举例子)
4.(2019重庆A)将下面的句子组成一段连贯的话,排序合理的一项是( A )
①实际上,猪是很聪明的动物,“智商”远高于牛、羊等家畜。
②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③例如,英国曾有一头小猪,在六个月大的时候,就具备了与人握手、从1数到8等技能。
④人们常用笨得像猪形容某人很愚笨。
⑤科学家还认为,猪与狗、黑猩猩、人类等高智商物种一样,具有认知能力。
A.④②①⑤③B.①②③⑤④
C.④①②③⑤D.①②⑤③④
阅读选文,完成5~9题。
①在过去的9年里,科学家们一直对6500万年前恐龙灭绝的一个新观点争论不休,这个问题最终也许会得到解决。
②1980年,曾经有报道说,在一个6500万年前形成的沉积物薄层中,发现了稀有金属铱,它的含量异常丰富。
一些人认为,这可能是一个巨大的小行星或彗星撞击地球的结果。
这种撞击也许深入到了地壳内部,引起火山喷发,造成大火和潮汐大浪,许多尘埃进入了平流层中,结果造成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阳光无法抵达地球表面。
这也许是导致包括所有恐龙在内的许多地球生物灭绝的原因。
③毫无疑问,6500万年前地球上曾经有过一次“大灭绝”,发生过一次“大劫难”。
然而,并不是所有的科学家都认为这是由巨大撞击引起的。
例如,1987年就有人指出,如果地球突然经历了一个火山爆发期,许多火山大致同时喷发,那么也能造成一个足以使生物大量灭绝的巨大灾难。
④因此,目前存在两种对立的理论,即“撞击说”和“火山说”。
⑤这不仅仅是一个学术问题,因为我们将来也许还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大灾难(万一哪天某个星体要撞击地球,我们也许会知道如何来避免这种撞击)。
我们需要尽可能多地了解这种事件所产生的影响,希望将来一旦面临这种事件,我们可以采取某种应急措施。
5.给这段文字划分层次。
① ② ③ ④ ⑤
答案:
①||②③④||⑤
6.第②③④段文字说明了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有两条:
①由于巨大的小行星或彗星对地球的撞击;②地球经历了一个火山爆发期,许多火山大致同时喷发造成恐龙灭绝,其依据分别是撞击说、火山说。
7.第②段文字中加点的“可能”“也许”能否删去?
为什么?
答案:
不能删去。
这两个词表示推测,在没有确凿的事实进行科学的说明之前,只能用“可能”“也许”,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严谨。
8.第③段文字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答案:
举例子,具体准确地说明并不是所有的科学家都认为恐龙的灭绝是由巨大撞击引起的,更有说服力。
9.下面语句是第⑤段括号中的句子,分析它的作用。
万一哪天某个星体要撞击地球,我们也许会知道如何来避免这种撞击。
答案:
语言幽默俏皮,但也并非无稽之谈。
星体撞击地球虽然极为罕见,但在地球的历史上确实发生过。
作者做这样的假设,意在强调天文学研究的现实意义。
阅读文章,完成问题。
大洋中脊的特殊地质结构
梁鑫峰
①自古以来,人类就知道陆地上有山脉;其实海洋里也有山脉,这些山脉被称作大洋中脊。
②人们意识到海底也有山脉,只不过100多年的时间。
大洋中脊的发现,可以追溯到1872年英国“挑战者”号的全球调查。
“挑战者”号上的科学家利用测深锤发现大西洋中部有一处高高隆起的地方。
1925-1927年,在德国“流星”号考察期间,科学家利用声学回声测深法再次确认了这条山脉的存在。
他们还发现这条位于大西洋底的山脉竟然通过好望角,延伸到了印度洋。
③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间,印度洋中脊和东太平洋中脊也陆续被发现。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船载声学设备的发展极大促进了人们对大洋中脊的研究。
到20世纪50年代初期,地质学家已经知道地球上每个大洋的洋底都有山脉,并且这些山脉连成一个巨大的海底山脉系统。
④大洋中脊的发现使得人类对地球的认识也向前迈出了一大步。
正是因为大洋中脊的发现,让魏格纳的大陆漂移学说开始得到重视,诞生了海底扩张学说,并进一步发展成现在被人们普遍接受的板块运动理论。
⑤大洋中脊既是海洋深处的巨大山脉,又是新的海洋洋壳生成的地方。
大洋中脊的中轴线上坐落着众多的“火山口”。
在那里,灼热的岩浆由地幔向上涌,逐渐冷却,结合周围已软化的岩石,形成新的洋壳。
新生成的洋壳挤压大洋中脊两边已有的地壳,不断向外扩张,并最终在板块的交界边缘俯冲回地幔去。
因此,洋壳在大洋中脊出生,在板块与板块的撞击中消亡。
在过去的几十亿年里,大洋洋壳就这样的循环往复、生生不息。
⑥研究发现,大洋中脊相对其中轴线几乎是对称的。
从中轴线往外,水深逐渐增加。
比如大西洋中脊的中轴线处水深大约为2500米,但其外沿的水深则有5000多米。
究其原因,中轴线处的洋壳刚刚形成,温度最高,因此其密度较小,所以也就升得最高。
在几百万年的地质时间尺度上,中轴线处的洋壳往外移动,其温度逐渐降低,密度增加,随之也就慢慢沉了下去。
于是,这些高大的海底山脉就形成了。
有时,这些山脉还会露出海面形成岛屿,其中最著名的便是冰岛。
⑦虽然同为巨大的山脉,但是海底山脉和陆地山脉的生成机制不同。
陆地山脉大多是由板块相互挤压形成的,大洋中脊则是新的海洋洋壳生成的地方。
大多数大洋中脊的中轴线处存在一个被称为中央裂谷的特殊结构,形态类似山谷。
大洋中脊就像是被从中轴线处劈开来一样。
不过,不同的大洋中脊,其中央裂谷的形态也不同。
比如,大西洋中脊的中央裂谷非常巨大,大概有25-30千米宽,且有1000-2000米深;而位于东太平洋中脊的中央裂谷只有不到1000米宽,深度也不到100米。
这些差别主要是由于不同大洋中脊处新生成地壳的扩张速度不同。
扩张速度快的(大于5厘米∕年)大洋中脊会呈现出如东太平洋隆起样的结构,扩张速度慢的(小于5厘米∕年)则更像大西洋
中脊。
⑧大洋中脊以其特殊的地质结构吸引着众多地质学家、海洋学家和生物学家。
他们的发现和研究极大推动了人类对于地球和生命的认识进程。
(选文有删改)
10.大洋中脊的特殊地质结构有哪些特点?
答案:
①大洋中脊是新的海洋洋壳生成的地方;②大洋中脊相对其中轴线几乎是对称的;③大多数大洋中脊的中轴线处存在—个中央
裂谷。
11.请结合词语运用,具体分析下面两个句子语言的准确性。
(1)人们意识到海底也有山脉,只不过100多年的时间。
(2)研究发现,大洋中脊相对其中轴线几乎是对称的。
答案:
(1)“只不过”是“仅仅”的意思,准确地说明了人们对海底山脉的认识时间并不长,并不是很了解。
(2)“研究发现”表明是经过调查和研究的,是有科学根据的;“几乎”表示十分接近,准确、严谨地说明大洋中脊相对其中轴线基本上是对称的。
12.请分析第⑦段画波浪线句子的说明方法及作用。
答案:
①举例子,列举大西洋和东太平洋的例子,具体说明了不同大洋中脊其中央裂谷的形态也不同;②列数字,准确说明了两个中央裂谷的宽度和深度;③作比较,突出说明了两个裂谷的差别很大。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C )
A.在德国“流星”号考察期间,科学家利用声学回声测深法再次发现大西洋底的山脉通过好望角,延伸到印度洋。
B.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船载声学设备的发展极大促进了人们对大洋中脊的研究,东太平洋中脊和印度洋中脊陆续被发现。
C.大洋中脊的发现,让大陆漂移学说开始得到重视,诞生了海底扩张学说,并进一步发展成为板块运动理论。
D.大洋中脊中轴线上众多“火山口”喷出的灼热的岩浆,由地幔向上涌,逐渐冷却成为岩石,形成了新的洋壳。
文章见解新颖,阐述了“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道理。
用一个领域的探究成果,去推进对于另一个领域问题的认识,展现出科学思考方法的强大力量,富有理趣和思想之美。
联想想象、多角度思考问题、理趣等。
富有理趣的句子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陆游
【赏析】诗歌既描写了农村的自然风光,又蕴含理趣:
遇到人生的困境不要绝望,总有峰回路转,拨云见日的时候。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朱熹
【赏析】只有以开明宽阔的胸襟,接受不同的思想、鲜活的知识,广泛包容,方能才思不断,活水长流。
这两句诗已凝缩为成语“源头活水”,比喻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元稹《离思》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王维《终南别业》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诗经·小雅·鹤鸣》
【赏析】既比喻别国的贤才可为本国效力,也比喻能帮助自己改正缺点的人或意见。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诗经·大雅·荡》
【译文】开始还能有些法度,可惜很少能得善终。
言者无罪,闻者足戒。
——《诗经·周南·关雎·序》
【赏析】指提意见的人只要是善意的,即使提得不正确,也是无罪的;听取意见的人,即使没有对方所提的缺点错误,也值得引以为戒。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卞之琳《断章》
给时光以生命,给岁月以文明,而不是给文明以岁月。
生存在宇宙中,本身就是一件很幸运的事情,但是不知道什么时候起,你们有了这样一种幻想,认为生存是唾手可得的,这就是你们失败的根本原因。
——知道在哪儿,世界就变得像一张地图那么小了;不知道在哪儿,感觉世界才广阔。
唯一不可阻挡的是时间,它像一把利刃,无声地切开了坚硬和柔软的一切,恒定地向前推进着,没有任何东西能够使它的行径产生丝毫颠簸,它却改变着一切。
——你们的孩子不怕日落吗?
——不,因为她知道太阳明天还会升起来的。
——刘慈欣《三体》语录
7 *大雁归来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4题。
蝙蝠鼠中仙
秦自民
①蝙蝠的样子有点像老鼠:
尖嘴、细牙、小眼,还有一对能竖立的耳朵,而且也跟老鼠一样喜欢夜晚活动。
也许是由于唐代诗人白居易在《喜老自嘲》中有“蝙蝠鼠中仙”这样的诗句,蝙蝠也被称为鼠仙。
②古今中外,人们对蝙蝠毁誉参半。
唐代诗人孟浩然写道:
“虫之属最可厌莫如蝙蝠,而今织绣、图画皆用之,以福同音也。
”可见,由于蝙蝠的“蝠”与幸福、福气的“福”同音,使得人们对蝙蝠青睐有加,建筑物、装饰品、家具、服装、瓷器、玉器、书画上经常有蝙蝠图案,尤以门窗上雕刻五只蝙蝠最为常见,寓意“五福临门”。
③不过,很多人不喜欢蝙蝠,可能是受到一些传说的影响。
明朝学者冯梦龙在《笑府》中编了一个故事:
凤凰寿,百鸟朝贺。
唯蝙蝠不至。
凤责之曰:
“汝居吾下,何如此倨傲?
”蝙蝠曰:
“吾有足,属兽,贺汝何用?
”一日麒麟生诞,蝙蝠亦不至。
麒亦责之。
蝙蝠曰:
“吾有翼,能飞,属禽,何为贺欤?
”继而,凤凰与麒麟相会,语及蝙蝠之事,相与慨叹曰:
“今世风恶薄,偏生此等不禽不兽之徒,实无奈他何!
”这个故事嘲讽了那些卑鄙无耻、没有立场的人。
④在西方,蝙蝠是吸血鬼的化身,传说罪恶的灵魂能转世成吸血蝙蝠继续作恶。
这些故事的流传给蝙蝠带来了邪恶的坏名声。
而事实上,蝙蝠家族中也确实有吸血蝙蝠存在,如分布在美洲热带地区的普通吸血蝠、白翼吸血蝠和毛腿吸血蝠。
⑤人们把蝙蝠和吸血鬼联系起来,可能与蝙蝠是夜行性动物有关。
白居易在《洞中蝙蝠》中说蝙蝠“黑洞深藏避网罗”。
蝙蝠白天隐藏起来,既有利于安全,也有利于安静地歇息、降低体温和代谢速度,这样既可以延年益寿,又可以养精蓄锐,到了夜晚可以精力充沛地外出觅食。
⑥南宋诗人范成大在《高楼曲》中有“岁暮天涯客,黄昏蝙蝠飞”的诗句。
的确,蝙蝠很善于在漆黑的夜晚捕食蚊、蝇、飞蛾等昆虫。
捕食昆虫既满足了蝙蝠的口腹之需,也帮了人类的忙,因为这些昆虫大多数是有害的。
事实上,蝙蝠是世界上最好的害虫杀手之一。
⑦蝙蝠之所以对害虫有那么大的威力,部分的原因是即使在漆黑的环境中它也能“看见”猎物。
但是,蝙蝠的视力并没有什么特别的长处,他的看家本领是回声定位能力。
⑧正如人眼能根据从物体反射回来的光波分辨物体的形状、大小和颜色一样,蝙蝠的耳朵能根据从物体反射回的超声波分辨物体的方位、距离、大小和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年级 语文 下册 第二 单元 同步 练习 试题 汇编 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