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学课后思考题答案.docx
- 文档编号:23783982
- 上传时间:2023-05-20
- 格式:DOCX
- 页数:23
- 大小:34.25KB
食品安全学课后思考题答案.docx
《食品安全学课后思考题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食品安全学课后思考题答案.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食品安全学课后思考题答案
第一章绪论
一、简述食品安全的现代涵。
1、食品安全完整的概念和围应包括两个方面:
⒈食品的充足供应,即解决人类的贫穷,饥饿,保证人人有饭吃。
⒉食品的安全与营养,即人类摄入的食品不含有可能引起食源性疾病的污染物、无毒、无害,并能提供人体所需要的基本营养元素。
2、食品安全指对食品按其原定用途进行制作或食用时不会使消费者健康受到损害的一种担保。
3、食品安全可具体理解为:
食品(食物)的种植、养殖、加工、包装、贮藏、运输、销售、消费等活动符合国家强制标准和要求,不存在可能损害或威胁人体健康的有毒有害物质以导致消费者病亡或者危及消费者及其后代的隐患。
4、食品安全具有相对性,绝对安全性或零风险是很难达到的。
二、为什么说食品安全是一个“综合”的概念?
食品安全包括食品卫生、食品质量、食品营养等相关方面的容和食品(食物)种植、养殖、加工、包装、贮藏、运输、销售、消费等环节。
而作为属概念的食品卫生、食品质量、食品营养等(通常被理解为部门概念或者行业概念)均无法涵盖上述全部容和全部环节。
食品卫生、食品质量、食品营养等在涵和外延上存在许多交叉,由此造成食品安全的重复监管。
三、怎样理解食品安全是一个“法律”的概念?
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一些国家以及有关国际组织从社会系统工程建设的角度出发,逐步以食品安全的综合立法替代卫生、质量、营养等要素立法。
1990年英国颁布了《食品安全法》,2000年欧盟发表了具有指导意义的《食品安全白皮书》,2003年日本制定了《食品安全基本法》。
部分发展中国家也制定了《食品安全法》。
综合型的《食品安全法》逐步替代要素型的《食品卫生法》、《食品质量法》、《食品营养法》等,反映了时代发展的要求。
《中华人民国食品安全法》自2009年6月1日起施行。
自此已经实施14年的《中华人民国食品卫生法》同时废止,这意味着中国的食品安全监管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四、《中华人民国食品安全法》第九十九条对食品、食品安全等用语是怎样释义的?
食品:
指各种供人食用或者饮用的成品和原料以及按照传统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的物品,但是不包括以治疗为目的的物品。
食品安全:
指食品无毒、无害,符合应当有的营养要求,对人体健康不造成任何急性、亚急性或者慢性危害。
食品添加剂:
指为改善食品品质和色、香、味以及为防腐、保鲜和加工工艺的需要而加入食品中的人工合成或者天然物质。
保质期:
指预包装食品在标签指明的贮存条件下保持品质的期限。
食源性疾病:
指食品中致病因素进入人体引起的感染性、中毒性等疾病。
食物中毒:
指食用了被有毒有害物质污染的食品或者食用了含有毒有害物质的食品后出现的急性、亚急性疾病。
五、简述安全食品所包括的层次及之间的区别。
我国目前生产的安全食品广义上包括以下层次:
常规食品、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
常规食品:
指在一般生态环境和生产条件下生产加工的产品,经县级以上卫生防疫或质检部门检验,达到国家食品卫生标准的食品,是目前最基本的安全食品。
无公害食品:
指产地环境、生产过程和终端产品符合无公害食品标准及规,经过专门机构认定,许可使用无公害标识的食品。
绿色食品:
指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按照特定生产方式生产,经专门机构认定,许可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的无污染的安全、优质、营养食品。
我国规定的绿色食品分为A级和AA级。
有机食品:
指来自有机农业生产体系,有机农业是一种完全不用或基本不用人工合成的化肥、农药和饲料添加剂的生产体系,有机农产品是指根据有机农业原则和有机农产品生产、加工标准生产出来的农产品。
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三者都是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
安全是这三类食品的突出共性,它们从种植、收获、加工生产、贮藏及运输过程中都采用了无污染的工艺技术实行了从土地到餐桌的全程质量控制,保证了食品的安全性。
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都属于无公害农产品围,只是在肥料和农药残留标准上要求更高。
六、食物链各个环节可能存在的食品不安全因素有哪些?
根据污染物的性质,将影响食品安全的主要危害分为哪几个方面?
1.英国C.E.Fisher(1993)对当代发达和较发达社会或国家提出的一饮食风险清单,即影响食品安全的因素包括以下方面:
①微生物、寄生虫等生物污染。
②环境污染。
③农用、兽用化学物质的残留。
如化肥、农药、兽药等。
④自然界存在的天然毒素。
⑤营养素不平衡。
⑥食品加工和贮藏过程中产生的毒素。
⑦食品添加剂的使用。
⑧食品掺伪。
⑨新开发的食品资源及新工艺产品。
⑩包装材料。
⑾过量饮酒。
⑿其他。
2.根据污染物的性质,影响食品安全的危害因素包括生物性危害、化学性危害和物理性危害等。
物理性危害:
粮食中的外源性锐利物质对人体造成的危害。
这些危害可能是由于从粮食收获到消费者的食物链中的任意环节受到污染造成的。
如粮食收获过程中夹杂的石块、木屑,粮食加工时从加工器具中脱落产生的金属片等。
化学性危害:
指食用后能引起急性中毒或慢性积累性伤害的化学物质。
食品中的化学危害包括食品原料本身含有的,在生产加工过程中污染、添加以及由化学反应产生的各种有害化学物质。
如粮油食品中存在的天然动植物毒素、农药残留、重金属以及贮藏加工过程中产生的苯并[a]芘等。
生物性危害:
主要指生物(尤其是微生物)自身及其代谢过程、代谢产物(如毒素)对食品原料、加工过程和产品的污染,按生物种类可分为以下几类:
细菌性危害、真菌性危害、病毒性危害、寄生虫危害和虫鼠害等。
控制食品的细菌性危害是目前解决食品安全性问题的主要容。
七、简述我国食品安全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我国食品安全现状:
(一)食品标准化工作正在不断完善
食品标准化体系的构成:
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企业标准
(二)食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逐步健全
目前已初步形成了一个比较完备的食品质量安全检验网络,其中包括国家级食品检验中心,省、地市及县级食品检验机构,加上有关行业部门设置的食品检验机构
(三)食品生产加工企业的技术、工艺设备以及质量管理水平取得较大提高
我国食品安全存在的主要问题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微生物污染是影响我国食品安全的最主要因素
(2)种植业和养殖业的源头污染越来越严重
(3)环境污染对食品安全的影响越来越严重
(4)食品加工过程是造成食品污染,引起食品质量安全问题的重要环节
(5)新技术、新产品给食品安全带来了潜在威胁
(6)动物防疫检疫体系不健全使得动物性食品的安全难以得到保证
(7)食品安全监控与发达国家差距较大
解决我国当前食品安全问题的对策:
(一)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全民素质
一、是对全民进行食品安全知识的宣传教育,利用一切媒体宣传食品安全科普知识、科学种植养殖知识等;
二、是加强对环境保护的宣传,强化人们的环保意识,使国民珍爱我们的环境,使每一个人在办每一件事时,都要从保护我们的环境出发
三、是加强社会主义道德、诚信、公德的宣传教育,加强社会信用、企业信用和个人信用的建设,形成诚实、诚信的社会氛围,只有全民素质提高了,食品安全问题才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二)完善与食品安全相关的法规和标准,提高食品安全领域的科技水平研究并提出既符合WTO有关原则,又适应于我国国情的食品安全技术法规、标准,制订配套性、系统性、先进性、实用性均较强的质量标准和相关技术标准,加快与国际标准接轨的步伐,全面提升国家的食品安全的标准化水平。
还要不断提高国家食品安全领域的科技水平和创新能力,为国家食品安全控制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三)加大监督力度,坚决打击制假、售假等违法行为加强食品市场的监管力度,从源头、生产、流通、销售各环节控制食品的污染,加大对涉及食品安全事件责任企业和责任人的惩罚和打击力度,健全市场管理和食品生产许可证制度、食品市场准入制度和不安全食品的强制返回制度,确保消费者吃上放心安全的食品。
各级质量监督管理部门,要经常对农产品和食品实行监督抽查,增加抽查的次数和覆盖面。
对制假、售假不法行为,从严、从重予以打击,造成一种高压态势,使不法分子不敢铤而走险。
(四)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建立食品行业协会,对从业者进行职业道德和法制教育,推进诚信建设,培养自律精神。
协会要定期组织会员学习,组织会员互相检查、参观、评议,相互监督。
行业协会还应通过各种途径(国外使馆、贸易机构、媒体等)广泛收集国外,尤其是贸易对象国和地区的行业标准、产品质量标准、检验检疫标准、环保要求,及时提供给相关企业和政府,研究对策,帮助企业解决因“绿色壁垒”引起的贸易纠纷,维护企业正当的权益。
(五)提高检测技术和能力,为保障食品安全提供技术支撑无论是源头管理、市场准入、产品抽检或是进出口把关等都要有相应的检测手段。
当前,我国的食品安全问题也对质检机构的检测水平和能力提出了挑战,对质检机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为适应新形势下的检测工作,质检机构一方面要加强硬件建设,不断充实新的仪器设备,配备先进的测试手段。
要有一批高素质的专业检测人员,不但精于检测工作,了解检测技术的发展趋势和动态,具有较高的理论造诣和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而且还要了解当前食品的制假动态,善于从产品的外观捕捉到产品的违禁添加物,为产品质量监督和打击假冒伪劣产品寻找到直接的突破口和切入点。
(六)加强国际合作,积极吸纳国际先进的食品安全管理经验,积极采用国际标准我国已加入WTO,为排除技术壁垒对我国食品出口的阻碍,保障食品的出口安全和人们的身体健康,食品的安全管理与国际接轨势在必行,必须按照国际先进标准组织生产。
要系统研究和全面了解国际标准,找出我国现行标准与国际标准间的差异,为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提供依据。
要注重引进与创新并举,结合我国的国情,借鉴AOAC、CAC、FAO、ISO、WHO等先进标准,开展标准技术创新研究,为保证食品安全和为政府部门制定符合我国利益的进出口监督检验策略和措施提供技术支撑。
要培养一批懂专业、外语好、能在标准化领域进行国际交流的高级人才,积极参与相关国际组织的活动,为建立能与国际水平接轨的质量标准体系打下基础。
(七)建立食品安全预警系统,加强对食品安全的有效控制建立和完善食品与营养监测系统,坚持重点监控与系统监控结合,监测不同地区、不同品种食品生产、消费、贸易状况。
加强食品信息建设,建立我国食品安全预警系统,保障全民食品消费安全。
利用食品安全预警系统,分析不同地区、不同品种的食品生产、食品供给、食品分配和食品贸易等环节安全动态。
密切关注和研究市场变化、重大自然灾害对食品供给带来的影响,提前作好各种应对准备,以便及时采取有效措施,确保我国食品安全。
第二章环境污染对食品安全性的影响
一、什么是环境污染?
环境污染是指人类活动所引起的环境质量下降而对人类及其他生物的正常生存和发展产生不良影响的现象。
包括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和土壤污染。
当物理、化学和生物因素进入大气、水体、土壤环境,其数量浓度和持续时间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以致破坏了生态平衡,影响了人体健康,这就造成了环境污染。
目前环境污染产生的原因主要是资源的浪费和不合理使用,使有用的资源变为废物进入环境而造成
二、环境污染如何影响食品安全的?
环境污染造成的食品安全性问题,主要针对原料动植物的生产过程。
在这些动物、植物的生长过程中,由于呼吸、吸收(或摄食)、饮水而使环境污染物质进入或积累在动、植物中,从而影响食品的安全性。
三、原生环境中的食品安全吗?
为什么?
举例说明。
原生环境是指天然形成,未受人为活动影响或影响较小的环境。
原生环境中的食品并不都是安全的。
由于地球结构上的原因,造成地球化学元素分布的不均匀性,使某一地区的水或土壤中某些元素过多或过少,当地居民通过水、食物等途径摄入这些元素过多或过少,而引起某些特异性疾病,成为生物地球化学疾病,这类疾病的特点具有明显的地方性,故又称地方病。
最典型的元素过少引起的地方病如碘缺乏病(甲状腺肿、克汀病)、硒缺乏病(克山病、大骨节);最典型的元素过多引起的地方病:
地方氟病(氟斑牙,氟骨症)、慢性砷中毒(黑脚病)、慢性硒中毒(毛发、指甲易碎裂脱落、秃头等。
)
四、按环境要素分,环境污染的类型及主要污染物?
按环境要素分为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和土壤污染。
大气污染物:
氟化物、煤烟粉尘和金属飘尘、沥青烟雾、酸雨
水体污染物:
酚类污染物、氰化物、石油、苯及其同系物、污灌中的重金属、病源体微生物
土壤污染物:
土壤中酚、氰残留;土壤中重金属;化肥;农药;污泥;垃圾
第三章含天然有毒物质的食物
一、天然有毒物质的中毒条件是什么?
举例说明。
1.遗传原因:
如牛奶的乳糖不耐症;牛奶对绝大多数人来说是营养丰富的食品,但有些人由于先天缺乏乳糖酶,不能将牛奶中的乳糖分解为葡萄糖和半乳糖,因而不能吸收利用,而且饮用牛奶后还会发生腹胀、腹泻等症状。
2.过敏反应:
食物成分和食用量都正常,因个人的过敏反应而发生症状。
引起过敏的食物称过敏原食物。
各种肉类、鱼类、蛋类以及各种蔬菜、水果都可能成为某些人的过敏原食物。
如菠萝是很多人喜欢的水果,但有人对菠萝中含有的一种蛋白酶过敏,当食用菠萝或菠萝汁后出现腹浦、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同时有头痛、四肢及口舌发麻、呼吸困难,严重者可引起休克、昏迷。
3.食用量过大:
如连续多日大量吃鲜荔枝,可引起“荔枝病”;发病时有饥饿感、头晕、心悸、无力、出冷汗,重者有抽搐、瞳孔缩小、呼吸不规则、甚至死亡。
发病原因可能与荔枝中含有的一种叫α-次甲基环丙基甘氨酸的物质有关,该物质有降低血糖的作用。
4.食物成份不正常:
如河豚鱼、鲜黄花菜、毒蘑菇等,少量食用亦可引起中毒。
二、举出常见动物性食品中存在哪些天然毒素。
动物肝脏中的毒素;河豚毒素;贝类毒素;组胺;动物腺体(甲状腺,肾上腺,病变淋巴腺);胆囊毒素;海参毒素;蟾蜍
三、简述动物肝脏的危害来源以及防止肝脏中毒的措施。
肝脏的危害来源:
1、肝脏是动物的最大解毒器官,动物体的各种毒素,大多要经过肝脏来处理、转化、结合和排泄
2、进入动物体的细菌、寄生虫往往在肝脏生长、繁殖,如肝吸虫、包虫等;
3、动物本身可能患肝炎、肝癌、肝硬化等病。
防止肝脏中毒的措施:
1、选择食用健康肝脏,禁食肝淤血、肿大、表面有白色硬结的病理肝脏
2、肝脏食用前要彻底清除肝毒物,可反复用清水洗涤,烹饪时加热要充分
3、不可一次过量食用或少量连续食用,防止因摄入过量VA而产生中毒
四、简述组胺的来源、毒性和危害。
来源:
组胺中毒大多是由于食用不新鲜或腐败变质的鱼类而引起的。
鱼体中的游离组氨酸,在组氨酸脱羧酶催化下,发生脱羧反应而形成的一种胺类。
鱼类在存放过程中,产生自溶作用,先由组织蛋白酶将组胺酸释放出来,然后由微生物产生的组胺酸脱羧酶将组胺酸脱去羧基,形成组胺。
毒性与危害:
人类组胺中毒与鱼肉中组胺含量、鱼肉的食用量及个体对组胺的敏感程度有关。
组胺中毒特点是发病快、症状轻、恢复快。
潜伏期仅数分钟至数小时。
主要症状:
面部、胸部及全身皮肤潮红。
眼结膜充血,并伴有头疼、头晕、脉快、胸闷、心跳呼吸加快、血压下降,有时出现荨麻疹,咽部烧灼感,个别患者出现哮喘。
五、常见的植物性食品中存在哪些天然毒素,指出对应的植物和毒素。
常见的植物性食品中存在的天然毒素:
毒蛋白(凝集素、蛋白酶抑制剂);苷(甙)类(皂苷、氰苷、芥子苷);生物碱(龙葵碱、秋水仙碱、吡咯烷生物碱、咖啡碱);酶;过敏原;蘑菇毒素;草酸及草酸盐;酚类及其衍生物。
菜豆中毒原因:
皂素对消化道粘膜有强烈刺激作用;其凝血素有凝血作用;它的亚硝酸盐和胰蛋白酶抑制物均能产生一系列肠胃刺激症状。
生豆浆中毒原因:
含皂甙、胰蛋白酶抑制剂、红血球凝集素
木薯中毒原因:
亚麻仁苦甙经共存于木薯中的亚麻仁苦甙酶或胃酸水解,产生游离的氢氰酸。
对中枢神经系统先兴奋后抑制。
发芽马铃薯中毒原因:
致毒成分为茄碱(龙葵甙)。
对人体的毒性是刺激粘膜、麻痹神经系统、呼吸系统、溶解红细胞等。
荞麦花中毒原因:
荞麦花中含有两种多酚的致光敏有毒色素,即荞麦素和原荞麦素。
鲜黄花菜中毒原因:
含有一种叫秋水仙碱的物质,本身无毒,当它进入人体被氧化后,会迅速生成二秋水仙碱,这是一种剧毒物质,对人体胃肠道、泌尿系统具有毒性并产生强烈的刺激作用。
某些水果的果仁中毒原因:
种子或其他部位含有氰甙,苦杏仁甙是最常见的一种氰甙,苦杏仁甙在口腔、食道及胃中遇水,经核仁本身所含苦杏仁酶的作用,水解产生氢氰酸。
氢氰酸被吸收后,使人体呼吸不能正常进行,陷于窒息状态。
白果中毒原因:
含白果二酚、白果酚、白果酸等。
尤以白果二酚的毒性较大。
损害中枢神经系统及胃肠道。
柿子胃柿石形成原因:
柿胶酚遇到胃的酸液后,产生凝固而沉淀;红鞣质与胃酸结合凝成小块,并逐渐凝聚成大块;柿中含有14%的胶质和7%的果胶,在胃酸的作用下也可发生凝固,最终形成胃柿石。
第四章化学物质应用对食品安全性的影响
一、什么是农药?
对农药按用途分为哪几类?
按化学成分分为哪几类?
如何看待农药使用带来的利与弊?
农药是指用于预防、消灭或控制危害农业、林业的病、虫、草及其他有害生物,以及有目的地调节植物、昆虫生长的药物的通称。
农药按用途可分为:
杀虫剂、杀菌剂、除草剂、杀螨剂、植物生长调节剂、昆虫不育剂和杀鼠药等;
农药按化学成分可分为有机磷类、氨基甲酸酯类、有机氯类、拟除虫菊酯类、苯氧乙酸类、有机锡类等;
农药的毒性作用具有两面性:
一方面,可以有效控制或消灭农业、林业的病、虫及杂草的危害,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另一方面,使用农药也带来环境污染,危害有益昆虫和鸟类,导致生态平衡失调。
同时也造成了食品农药残留,对人类健康产生危害。
因此,应该正确看待农药使用带来的利与弊,更好地了解农药残留的发生规律及其对人体的危害,控制农药对食品及环境的污染,对保护人类健康十分重要。
二、什么是农药残留?
农药污染的途径主要有哪些?
农药残留是指农药使用后残存于生物体、食品(农副产品)和环境中的微量农药原体、有毒代谢物、降解物和杂质的总称。
残存的数量称残留量(mg/Kg食品或食品农作物)。
农药污染的途径主要有:
直接污染:
直接施用农药造成食品及食品原料的污染。
(1)给农作物直接施用农药制剂;
(2)给动物使用杀虫农药;(3)粮食、水果、蔬菜等食品贮存期间为防止病虫害、抑制成长而施用农药.
间接污染:
农作物施用农药时,农药可残留在土壤中,可残留数十年。
农药的微粒还可随空气飘移至很远地方,污染食品和水源。
这些环境中残存的农药又会被作物吸收、富集,而造成食品间接污染。
在间接污染中,一般通过大气和饮水进入人体的农药仅占4%左右,通过食物进入人体的农药可达到90%左右。
食物链和生物富集作用造成污染:
禽畜摄入被农药污染的饲料,造成动物的脂肪、肝、肾等组织,肉、乳品中残留;动物体的农药有些可随乳汁进入人体,有些则可转移至蛋中,产生富集作用;鱼虾等水生动物摄入水中污染的农药。
意外事故造成的食品污染:
运输及贮存中由于和农药混放,逸出的农药也会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从而间接污染食品。
三、什么是兽药及兽药残留?
什么叫休药期?
兽药:
用于预防和治疗畜禽疾病的药物称为兽药。
随着集约化养殖的开展,一些化学的、生物的药用成分被开发成具有某些功效的动物保健品和饲料添加剂,也属于兽药的畴。
兽药残留:
指动物产品的任何可食部分所含兽药的母体化合物及(或)其代谢物,以及与兽药有关的杂质残留。
兽药的最高残留限量(MRLVDs):
由于使用某种兽药而在食物中或在食物表面产生的此兽药残留的最高允许浓度(以鲜重计mg/kg或ug/kg)。
休药期:
畜禽停止给药到允许屠宰或动物性产品(肉、蛋、奶、水产品等)允许上市的间隔时间。
休药期过短,就会造成动物性食品兽药残留过量,危害消费者健康。
四、指出造成兽药残留的主要原因。
兽药残留对人体危害的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兽药残留的主要原因:
(1)不严格执行休药期的有关规定
(2)兽药滥用
(3)动物饲料在加工和运输过程中被兽药污染
(4)使用劣质兽药
(5)突击使用兽药
(6)使用药物生产发酵的废渣、废水饲养畜禽和鱼类
兽药残留对人体的危害:
(1)毒性损害:
人长期摄入含兽药残留的动物性食品后,会对人体产生毒性作用。
(2)引起超敏反应:
药物不断在体蓄积,当浓度达到一定量后,就经常因食用一些含低剂量抗菌药物残留的食品能使易感的个体出现过敏反应,这些药物包括青霉素、四环素、磺胺类药物及某些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等。
(3)导致病原菌产生耐药性:
经常食用含药物残留的动物性食品,一方面可能引起人畜共患病的耐药性的病原菌大量增加,另一方面带有药物抗性的耐药因子可传递给人类病原菌,当人体发生疾病时,就给临床治疗带来很大的困难,耐药菌株感染往往会延误正常的治疗过程。
(4)菌群失调:
在正常条件下,人体肠道的菌群由于在多年共同进化过程中与人体能相互适应,对人体健康产生有益的作用。
但是,过多应用药物会使这种平衡发生紊乱,造成一些非致病菌的死亡,使菌群的平衡失调,从而导致长期的腹泻或引起维生素的缺乏等反应,造成对人体的危害。
(5)致畸、致癌、致突变作用。
(6)激素的副作用:
激素类物质虽有很强的作用效果,但也会带来很大的副作用。
人们长期食用含低剂量激素的动物性食品,由于积累效应,有可能干扰人体的激素分泌体系和身体正常机能,特别是类固醇类和ρ-兴奋剂类在体不易代谢破坏,其残留对食品安全威胁很大。
五、什么是食品添加剂?
其按照安全性评价是如何分类的?
食品添加剂:
指为改善食品品质和色、香、味以及为防腐、保鲜和加工工艺的需要而加入食品中的人工合成或者天然物质。
按安全性评价来划分,食品添加剂和污染物法典委员会(CCFAC)曾在FAO/WHO食品添加剂联合专家委员会(JECFA)讨论的基础上将食品添加剂分为A、B、C3类,每类再细分为2类。
即A(A1,A2);B(B1,B2);C(C1,C2)。
A类指JECFA已经制定人体每日允许摄入量(ADI)和暂定ADI值的食品添加剂,其中:
A1类:
经JECFA评价,认为毒理学资料清楚,已制定出ADI值,或者认为毒性有限,不需规定ADI值者。
A2类:
JECFA已制定暂定ADI值,但毒理学资料不够完善,暂时许可使用于食品者。
B类指JECFA曾进行过安全性评价,但未建立ADI值,或者未进行过安全性评价者,其中:
B1类:
JECFA曾进行过评价,由于毒理学资料不足未制定ADI值。
B2类:
JECFA未进行过评价者。
C类JECFA认为在食品中使用不安全,或应该严格限制作为某些食品的特殊用途者,其中:
C1类:
JECFA根据毒理学资料认为在食品中使用不安全者。
C2类:
JECFA认为应严格控制在某些食品中作特殊应用者。
六、食品添加剂使用应遵循什么原则?
1.经食品毒理学安全性评价证明,在其使用限量长期使用对人安全无害。
2.不影响食品自身的感官性状和理化指标,对营养成分无破坏作用。
3.食品添加剂应有中华人民国卫生部颁布并批准执行的使用卫生标准和质量标准。
4.食品添加剂在应用中应有明确的检验方法。
5.使用食品添加剂不得以掩盖食品腐败变质或以掺假、伪造为目的。
6.不得经营和使用无卫生许可证、无产品检验合格及污染变质的食品添加剂。
7.食品添加剂在达到一定使用目的后,能够经过加工、烹调或储存而被破坏或排除,不摄入人体则更为安全。
七、食品添加剂造成食品安全事件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1)使用未经国家批准使用或禁用的添加剂品种
(2)添加剂使用超出规定用量
(3)添加剂的使用超过规定围
(4)使用工业级添加剂代替食品级添加剂
八、举出防腐剂、甜味剂、发色剂、着色剂、漂白剂、抗氧化剂各两例。
说明发色剂的发色机理。
防腐剂:
①苯甲酸(钠)②山梨酸(钾)③对羟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食品安全 课后 思考题 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