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盐社户县地方史研究社第1期.docx
- 文档编号:23778329
- 上传时间:2023-05-20
- 格式:DOCX
- 页数:20
- 大小:2.59MB
光盐社户县地方史研究社第1期.docx
《光盐社户县地方史研究社第1期.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光盐社户县地方史研究社第1期.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光盐社户县地方史研究社第1期
序言
光盐社的名字来自于“作光作盐,服务社会”。
光盐社成立已经1年多了,开始时是自己单打独斗,今年同事张崇寿加入后,光盐社的力量加强了。
在张老师的指导和策划下,从2014年6月到现在,利用休息时间做了大量的采访,形成了若干文章。
光盐社的QQ群从2013年7月刚开始的20多人,到2014年9月的49人,不断壮大发展,我看了非常高兴。
光盐社的建立与这样几件事情有关系。
首先,2012年所在的户县第八中学准备接受省级标准化高中验收,受学校委托,编写了校本教材《户县地方史与历史教学》一书,激发了关注地方的热情。
其次,2013年7月,户县图书馆开放,特别是三楼的地方文献区珍藏了大量的户县地方史材料,阅读后受益匪浅,提供了研究户县地方史的资料。
再加上本身就是历史专业毕业,热爱地方史,所以在2013年7月7日申请了光盐社的QQ群,想把热爱户县地方史的人聚拢在一起,为大家搭建一个平台,方便大家交流。
2014年是光盐社迅速发展的一年。
由于经常去户县图书馆读书,4月被户县图书馆评为优秀读者,5月经图书馆推荐,被户县政协的李养森副主席发现,参加了户县政协文史先进县的验收活动。
到了7月放暑假时,觉得在光盐社的宣传上应该再加大一些,除了印刷传单张贴外,还印了横幅做成衣服穿在身上,在刘老师的《时尚城市》上刊登交友广告。
通过这些活动,结识了许多热爱地方史的朋友。
在朋友们的支持下,如中国人寿的石波等,开展了许多调查活动。
这些调查报告写成后,发表在光盐社的新浪博客以及户县人民网上。
在张老师的鼓励下,我萌发了赶在2014年重阳节前出一本小册子,给加入光盐社QQ群的网友一个交代,也督促自己做一点有益于户县地方史发展的事情。
是为序。
光盐社发起人:
聂忠凯
2014年9月7日21:
21
从孙真坟看全真教的发展
光盐社
孙不二是全真七子之一,她在青一村西修行7年,后到洛阳。
她的弟子,后来在此地修建修真观。
修真观在今重阳宫西南6公里处,属于重阳宫的下院。
青一村以前叫孙真坟,后来读转音,成了孙真坊。
在毛顺和老师的带领下,我们一行三人实地考察了孙真坟的旧址,现在是一片麦地,东高西低。
《户县地名志》一书认为孙真坟与孙不二无关。
《重阳宫志》也对今天在修真观旧址上兴建的三皇庙中的碑文进行了记载。
据说,今天的三皇庙的碑子,原来在孙真坟下。
据毛老师回忆,1977年进行了平坟,把孙真坟两侧的沟进行了填埋。
挖开的坟墓,有一些瓦罐。
神仙路的位置在三皇庙门口。
青石桥在三皇庙西侧,今天青石桥上已经被垃圾填埋,这也许能保护青石桥。
太白庙在三皇庙北侧约100米处。
三皇庙两侧原来各有一股泉水流下。
三皇庙西侧,原来有一颗皂角树,树洞可容纳四、五人,可惜被认为用包谷杆塞进树洞点燃,树被烧死。
是孩子们在看电影回来后做的事情。
三皇庙的东侧,原来有一个大柳树。
孙真坟的位置也可以从风水上确定,枕山,两边是水。
据毛老师回忆,孙真坟的直径大概30到40米,比季王陵要大许多。
通过考察,也知道了青一叫孙真坟,青二叫白杨泉,青三叫毛家岭。
望仙坪的守护神
——刘明庆(1897——1998)
光盐社
2014年6月24日,多云,我与石头先生再上甘峪口望仙坪。
原计划抄录位于王母殿墙壁上的《重修望仙坪集仙观碑记》,巧遇刘作全,我们看到王母殿前的功德碑上有刘明庆等人,向其请教。
刘老先生说,刘明庆为其父,原籍四川炉县(?
),刘明庆是道名,俗名刘庆合、刘清和。
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六月十六出生。
后流浪到周户山边一带给人打短工,维持生计。
他耳闻目睹社会黑暗,人与人之间的尔虞我诈,遂萌生了出家的念头。
于民国元年(1912年)六月正式出家。
在望仙坪一直坚守到1998年仙逝。
出家后,刘明庆苦心修炼,深得全真心法,不问人间烟火,日终一餐。
解放后周至县人民政府根据《共同纲领》于1952年颁发给土地房产所有证,当时望仙坪集仙观的规模:
田地14亩,南殿10间,地基1亩2分。
1950年代合作化后,刘明庆被迫还俗,转为甘峪坡社员。
1974年春,村上拆南殿盖学校,不顾刘明庆生活在南殿这一事实,强拆南殿,刘明庆无处安身,刘作全请其到自己家中,主动承担赡养义务。
刘明庆背上馍,携带人民政府颁发的土地房产所有证(后因故遗失),和儿子刘作全步行道户县财政局抢救性护庙,遭拒,磨破嘴皮,仅仅保留了三间老君殿,千年古庙毁于一旦。
1974年秋,生产队需要饲养室,拆除北殿,在原址利用原建筑材料盖起饲养室。
几千年来的文化遗产消失了。
“东有水陆庵,西有望仙坪”不复存在。
1982年生产队解散,饲养室分给三家农户,刘明庆多方筹资,善男信女集资,从三家农户手中买回饲养室,有当时买卖协议为证。
饲养室经过修缮改造,重塑王母金身,就是现在的王母殿。
殿内有周至县书法家杨隆山书写的对联“王母赐桃汉武帝,万仙虔祷瑶池宫”。
刘明庆在望仙坪的坚守,使得望仙坪的文物得以保存,也使得全真修炼之法得以传承。
丢失的乡村文明
光盐社
一、水堡的地理环境
圭峰山下,有一片神奇的土地被水包围,烟雾缭绕,它就是水堡。
水堡的位置在碗状地形的碗底中央突出的高地上。
宋村、黄堆相当于碗的高沿,水堡相当于碗底。
水堡四周地下水旺盛,自流井特别多。
西南的王泉、东南的葫芦泉,还有凉水潭等。
主要与太平河关系密切。
据《户县地名志》第71页记载,1987年前后,水堡村辖125户,610人。
特产生姜、莲菜。
水堡位于乡政府(现在为草堂镇)驻地西南约0.5公里。
相传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前,宋村有人迁居西南侧水田中之高台上,繁衍成村,取四面环水之意,故名水堡。
村北有初小一所。
水堡周围的稻田属于水堡的并不多。
粮食作物,主要种植水稻、小麦、玉米。
解放前,种植水稻时,主要是点水稻。
原因是地下水旺盛,水田中部分地方是沼泽地,特别软。
解放初的水堡南北长,东西短。
有护城河环绕。
南门是小城门,北门是大城门。
小城门只能通过一辆大车,有一条曲折小路通向高力渠东边。
北门是大城门,有三间到五间房宽。
水堡在解放初,有村南的老爷庙,村北的土地庙,还有娘娘庙。
二、乡村文明——耍戏
特殊的地理环境,孕育了水堡村独特的文化。
解放前,耍戏是水堡及周边村庄独有的娱乐节目。
以唱为主,和小品类似,不完全相同。
有时穿戏装,有时不穿。
目的是助兴、热闹。
解放后绝迹。
耍戏与自乐班、秦腔有很大的不同。
主要是群众参与,装饰简单,剧目来自生产、生活,自导自编自演。
乐器简陋,无舞台,围个圈子即可。
有踏跳,带有体育性。
和热鳖是否有关系?
未考据。
可能是水地多,仿青蛙动作活动。
有御寒、取暖、娱乐的功效。
有一种乐器,叫甩子,贯穿始终。
耍戏中的剧目有《万花灯》讲述正月十五孩子们打灯笼情境。
《妹妹回娘家》讲述哥哥把妹妹往回接。
历史现实是姑娘一般在婆家不顺心,受到拘束、歧视甚至虐待。
尤其富家不顺心居多。
《磨豆腐》也是其中的剧目之一。
耍戏很受村内人的欢迎。
有时还出村演出。
演出结束后,会收到响炮、点心等礼物。
三、现状与抢救
因为比亚迪项目,2010年水堡开始拆迁,村民散居周围村子的亲戚朋友家,给人钱让人租房,水堡人为了户县的发展做出了牺牲。
2012年新房竣工后,村民搬迁,进入新房。
新房在西太路转盘的东南方向。
从新村出发,来到汽车站南边的路上,一直往西走。
70多岁的李老师带着我们在田野里找了几个来回,问了路边在树林里打柴的二府村妇女,才确定了古水堡村的旧址。
发现了一棵有近40年树林的老树,疑似桑树。
李老师来到老树跟前,睹物思情,久久不能离去。
最后判断出,这是他后对门家的老树。
主人叫梁民良,他哥哥是平良。
水堡旧址,南边是比亚迪的北围墙。
村子的水泥路清晰可见,各家各户的房子已经被拆迁完毕,新的椿树长了上来。
唯一遗留下来的老树因为没有木料价值,所以未被砍伐。
通过老树,看到了乡村的过去。
在村子南北水泥路的南端,村子的庙宇被圈进比亚迪,善男信女在围墙外搭石棉瓦进行祭祀,追思乡村丢失的文化,寄托自己淡淡的乡愁。
俯首甘为孺子牛
——记古水堡大儒李洋源
光盐社
李洋源,男,1943年(民国三十四年)出生,户县草堂镇水堡村人。
户县一中64级学生,赵昌济是其高一语文老师。
1987年前在村子教书,1987年离开村子教书,1991年到1995年回到村子教书,后到宋村中学教书,一直到退休。
一、忠诚
李洋源老师默默无闻从教40余年,忠诚于教育事业。
对学生关爱。
其一,当时的乡长为其父亲母亲合过三年,请李老师撰写碑文,乡长问其报酬,李老师提出用这个钱支助贫困学生上学。
为此,专门自己花钱给乡长送的红,也就是被面子。
其二,关心孤儿。
有失去双亲的姐弟二人,姐姐上初中,弟弟上小学。
一年冬天,弟弟放学后在宋村中学门口经常等姐姐放学,李老师发现后,把孩子叫到房子烤火,并发动学生捐款帮助姐弟二人。
其三,有耐心。
李老师教育学生,特别有耐心。
能和学生谈心,说服学生,使其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常常一谈就是几个小时。
二、古文专家
李老师热爱学习,有一股子认真劲。
刚工作时,利用周末时间,用了三年时间完成了函授本科。
为了省一点钱,每次不惧艰辛,从水堡走到县城。
草堂的老师碰见了就用自行车带李老师一程。
完成了《松针集》,被许多媒体刊登过。
特别擅长碑文的撰写。
三、耿直
学术上一丝不苟,曾经为《松针集》和当时的户县语文教研室主任弋树戈老师争执过。
喜欢阅读,有特殊的癖好,喜欢大声朗读。
被其他人视为异类。
有一次,在宋村中学老师集体罢课中,面对政府人员,能大胆发现,表达自己的想法。
为此,在与人相处中,也容易被人误解。
长期在小学,人际关系简单,充分保持了个性耿直这一点。
在村子附近教书,是因为母亲在,也时间了古人的“父母在,不远游”,直到1994年母亲去世。
高六六级青春几何?
——高六六级一班解某“文革”访谈录
光盐社
一、被访谈人介绍
解某某,男,1945年出生,户县人。
1966年上高三,即将毕业。
1968年10月回村当农民。
1977年恢复高考,考入陕西师大咸阳专修科,1978年春入学。
学制两年。
毕业后在宋村中学到2007年退休。
解老师是一位乐观豁达的人。
二、“文革”那些事
1.两次见毛主席
1966年国庆节后,借口反映户县材料,通过胡耀邦的秘书戴云向团委反映问题。
解某和同学李某及陈某凭借红卫兵证,开个条子,通过串联证,乘火车来到北京。
途中碰见兰州一个8岁小女孩也去北京,对解某说:
“叔叔,把我引上。
”一天一夜后,来到北京,吃饭不要钱,有专门的接待处。
在列车上,工人有车票,学生有串联证。
最后,住在景山学校。
这次,属于毛泽东第3次接见红卫兵。
现在广场集合,站在路的两边。
第一车是毛泽东,第二辆车是文革小组,第三辆车是刘少奇。
解某站在长安街的两边,毛主席的车开得很慢,大概有五米的距离。
当然,北京的骑兵1师提前对学生们进行了训练。
当天凌晨3点起床,发了面包。
检查身上不能带钥匙等,到达指定地点一致等到下午2点,毛主席的车才来。
每一个方阵有一面旗帜。
上厕所的时候,把天安门广场的地砖解开,用苇席一围,就开始方便。
在北京住了一个多月,后来就回来了。
这是第一次去北京。
1966年12月,第二次去北京。
这一次本来打算去长春,因为长影拍摄抗美援朝的电影有关。
到了北京,天气太冷,东北更冷。
觉得二、三月再去。
这才毛在城楼上,大家列队从城楼下走过,陪同的是文革小组,刘少奇已经被打倒了。
2.学生旁听(陪审团)
1967年5或6月,户县法院审案,案情是森工一处发生一起鸡奸案。
在文庙(法院)宣判,法院听取学生意见,重判。
3.一中的派系
1966年,一中高中6个班,高三一班40多人属于革命造反队,13人左右属于东风战斗队。
高三二班,指点江山战团。
高二一班临委会是核心,高二二班从头越战斗队,高一一班遇某兵团,高一二班挺进队。
班上的班干部跟风比较紧,工作组进校后,跟工作组,工作组对文革是反对的态度。
后来革委会就没有干部,学生干部们认为根据巴黎公社原则,成立了文化革命临时委员会,简称临委会。
(2014年7月29日下午3点采访完成)
革命火种——杨世豪
光盐社
2014年8月的一天,石头先生邀请大家来朝阳小区13栋97号喝酒,在酒桌上,光盐社采访了户县革命前辈杨世豪的孙子——杨可为。
杨可为,现在在户县某中学教书。
根据他的回忆,他爷爷去世时是83岁。
也就是他大学毕业那一年。
爷爷1992年因患食道癌,在西安肿瘤医院治疗。
他自己从1992年的寒假,也就是3月份开始服侍。
当时老人的精神状态较差。
据杨老师讲,民国时,爷爷杨世豪在西安上学,后来跑到广东上黄埔军校第8期,这一期名气不大。
上完后,留在国民党里。
国民党内部锄奸,怀疑他是共产党,受酷刑。
手指头、脚趾头没有一个好指甲。
杨老师回忆,他爷爷领导的户县游击队,不是宋裕光手下的,主要在牛头山(庞光)。
“文革”受到冲击,1980年代平反,当时70多岁。
平反后安排在省木材公司,给儿孙没办什么事。
入党介绍人死完了,为证明身份,花7到8年时间。
找曹希文证明自己属于地下党。
杨世豪生病期间去过曹家,曹能证明杨是共产党。
曹当时在省上,住在文艺路,1992年曹88岁。
爷爷70多岁,重找了我婆,女人70多岁,名字叫张秀贤,身份复杂,外国有联系。
她靠领退休金、抚恤金独立生活。
在我家住10年左右。
有一年(可能1999年)冬天下大雪,火炉把床引着了,我婆烧死了。
发生火灾后,我在派出所报的案,火化后下葬。
玉阳观遗址采访
(二)
八个神像在哪里?
——重建玉阳观之我见
光盐社
一、玉阳观的过去。
《终南山重阳万寿宫创建下院玉阳观记》碑立于蒙古宪宗八年(1258年),圆首,座佚。
碑额篆刻“终南山重阳万寿宫创建下院玉阳观记”16字。
碑中记“今崇义村玉阳观者,乃重阳宫之别业”。
以碑石出土地址推断,应该是今白龙村。
玉阳观经王志古二十年勤绩甫就而成。
二、玉阳观的推测。
根据白龙贾红桃猕猴桃园蓄水池的位置推测,8个神像就在蓄水池附近。
原来待在庙里的人口口相传,清咸丰十八年甘河发洪水吹倒的。
三、现状之我设想。
把石碑发现地先圈起来,在原址建立玉阳观遗址公园。
挖掘神像及遗物,开发猕猴桃园的生态深度旅游和全真教体验旅游。
咸阳大魏村考
光盐社
关注全真教王重阳是最近几个月的事,之前虽然在重阳宫边呆了11年,但是没有那个想法。
在整理浏览相关资料时,介绍籍贯时,用得都是咸阳大魏村人,具体大魏村在什么地方,各种书籍语焉不详。
自己也缺乏好奇之心,其实只需要XX一下即可。
最近,在翻阅《户县报》时看见了李养民老师写的文章,题目是《甘河遇仙》,1999年5月26日《户县报》第3版,他认为大魏村在今泾阳县。
我看后印象很深。
昨天晚上,登陆“陕西地情网”,进入“地情资料库”,打开“咸阳市志五”,进入“第一编人物转”查到了王重阳的介绍。
介绍说“金代京兆府咸阳县大魏村(今咸阳市秦都区双照乡大魏村)人。
”与李养民的介绍不同,我认同此说。
继续上网查找,XX百科认为:
“大魏村位于陕西省咸阳市秦都区双照街道西端,西与兴平接壤,距离咸阳市区15公里,交通便捷。
”根据地图可知在西兰公里南边,也就是G312旁边。
在双照街道办事处的官方网站上,有文章《大魏村与全真教》(2009年3月16日)一文中说:
“咸阳秦都区双照镇大魏村交通便利,距312国道41公里在处(编者按:
原文如此,不知何意)1.2公里,距咸阳南北1号路500米,村街道路面及出村路全部油化。
就在这个小村子里出了个王重阳,为中国宗教史上铸了一块丰碑。
”
在“道门吧”中网友“创意自然”发表帖子“道教全真派祖师王重阳的故乡——咸阳大魏村天圣宫的辉煌到没落”文中提到“从咸阳老城出发,沿西兰公路向西北方向,约28里处,有一个叫大魏村的地方。
这个村在历史上曾经出了一个石破天惊,誉满天下的大人物,他的名字叫王重阳。
”文后说到文章来源于“董学武《漫话大魏村“二月十五”古会》、《道教全真教创始人———王重阳》”。
综上所述,王重阳的出生地大魏村应该在今天陕西省咸阳市秦都区双照街道大魏村,村子旁边有历史遗迹——天圣宫为证。
【参考】1.据三秦出版社1990年12月出版的张鸿杰主编《咸阳碑石》记载,王重阳出生的咸阳大魏村原有元朝至元二十六年(1289)所立《重阳王祖师仙迹记》和明朝嘉庆四年(1525)所立《重修重阳天圣宫碑记》两块碑石,1963年移存于咸阳市博物馆。
2.《重修重阳天圣宫碑》明嘉靖四年(1525)十月立。
原存咸阳市双照乡大魏村(王重阳故里)。
1963年移存咸阳博物馆。
碑为蟠首,身首一体,通高280厘米、宽100厘米、厚25厘米。
额篆书“重修重阳天圣宫碑记”9字。
碑文正书26行,行56字。
翰林院检讨、经筵讲官鄠县王九思撰,辽东巡按监察御史邑人张纬篆额,江西道监察御史、邑人王献书。
本宫道人立石。
碑字书法健秀。
文记王重阳生平事迹及重修天圣宫始末,有较高的历史价值。
撰者王九思为明“前七子”之一。
碑虽碎为五块,然碑字大部完好清晰。
3.元世祖至元六年(1269),敕封王重阳为“全真开化真君”。
在王重阳出生地咸阳县大魏村修建天圣宫。
(来自咸阳市秦都区民族宗教事务局网站2011年8月24日,“道教”一文)
4.王重阳仙逝后,金世宗完颜雍(1161~1186年)十分敬佩王重阳所创的全真道,下旨在其村东建起了坐北面南的“天圣宫”。
(杨照林《天圣宫纪游》,《西安晚报》2013年3月5日)
玉阳观遗址采访记
(一):
寻碑记
——《玉阳观记》碑出土记
光盐社
2014年8月26日,阴历八月初二,多云,按照原来和光盐社石头的约定,早上7点40多来到了石头家。
简单收拾后,很快来到叶寨的叶超祖家汇合。
聊了一会,就去白龙的贾红桃家。
经过贾红桃原来的毛桃地(猕猴桃)地时,在叶大师的指引下,看到了当年的蓄水池。
再贾大夫门口等了一会,他从庙上回来了。
贾红桃向光盐社叙述到,1997年麦子割后的7月,天大旱,三个月没下雨,地冒烟。
为了抗旱,贾在自己的毛桃地(村东)开挖蓄水池,计划4米宽、3米宽、3米深。
早上开始挖,刚刚挖了不到50公分,䦆头就碰见了硬东西,觉得是石头,也翘不下来。
圆棱子,越刨越大。
石头东西斜躺着,扣着,字朝下,根子埋的很深。
在斜面的下方,有祭祀用的碗扣在下面。
碑子周围有4米乘4米的地基,是石头根子,石头垒在一起。
碑子刚好在坑的中间。
据贾大夫对光盐社讲,他听村里住庙的老人说怀疑碑子是清咸丰十八年甘河发洪水吹倒的。
参与挖掘的还有村里的高潮、贾的哥哥贾红权。
给他们当时都没有掏钱,担心破坏文物,所以挖的很小心,轻轻掏土,慢慢移动。
当天晚上,白龙村的文化人毛顺和老师、书画温希文先生实地考察了。
用了一礼拜才把碑子挖出来,放倒在池底,字朝下。
叶寨人叶超祖是贾的师傅,他迅速报告给重阳宫的刘道士,刘道士和祖庵北街的赵孟谦来看了。
因为要出钱,所以等了几年。
为了保护碑子,贾对光盐社说,他把碑子打在了池子底下。
建水池花费了五、六千元。
2002年重阳宫的黄道士找贾,叫了七、八个人,派了吊车把石碑拉走了。
因为黄道士是叶的熟人,所以只赔给贾1000元,是对蓄水池底部损失的补偿费。
移走石碑,毛桃树死了4苗,有七、八千元没有赔偿。
重阳宫当时也没有给任何手续
。
我心中地“怪”爷爷
——访陈王景龙之孙女王美佳
光盐社
2014年8月26日上午10点多,光盐社石头、逸光盐和石头的朋友叶大师,来到直峪口村,准备采访陈王景龙的儿媳。
但是因为她有事外出,我们采访了王美佳。
美佳和叶大师以前就认识,我们说明来意后,她找出了爷爷的许多资料及两幅画。
阅读完资料,发现陈王景龙特立独行,名字还有陈王京龙、王景龙。
照完像后,我们随机采访了美佳。
王美佳,1994年出生,今年大三,在读医学。
谈起爷爷,她对光盐社用了一个字——“怪”来形容。
爷爷爱穿长袍短褂。
拄着龙头拐杖,爱打人。
不会写的字爱问人,不论对方年龄大小。
爱吃面,特别是裤带面,宽宽的那种。
爱写“鸟”字,几种颜色打点。
家里有爷爷时,小孩子爱来。
门口的两头石狮子,是爷爷设计的,用水磨石弄的。
画室在前面这所房子的东侧。
重男轻女,一般不给女孩教画画。
我给他教字,他偶尔教一下。
最后,爷爷得的老年痴呆,美佳上六年级时(2006年夏)爷爷去世了。
墓子在旅游路北,和婆婆合葬。
关于爷爷有很长的碑文。
我二妈(闫玲玲)是农民画家,在西安小雁塔开有画馆,也会剪纸。
我二伯家我哥小时候学过画画,上大学后爱好书法。
政法专业毕业,业余爱好书法。
全真道书法
——书道奇人赵义学
光盐社
2014年9月5日光盐社逸光盐和石头先生,再加上叶大师一行3人来到祖庵镇西街的西安大团结绘画创作基地采访书道奇人赵义学老师。
赵义学,1949年5月出生,祖庵西街人。
艺名墨林山人。
从小学开始喜欢书法,没有间断过。
生产队劳动时,放工了,家里在做饭时,自己就拿笔写字。
特别爱写,出门办事,到了堡子,看人家写对子,竟然忘了自己要干的事情,天性热爱书法。
本村人、解放前的大学生——赵忠朴见赵义学特别喜欢书法,在1990年代介绍自己的同学杨隆山指点赵义学书法。
杨隆山是周至县著名书法家,户县重阳宫山门的对联,望仙坪王母宫内,都有其的作品。
杨隆山家在小水屯,有一年村里耍社火,刚一完,赵就去揭杨写的对子。
村里人都认识赵义学,就取来水,把浆糊弄湿,把对子完整的取下来。
赵一连八年,年年去杨家,请杨指点书法。
每年祖庵正月初九会过后,收些礼,过去看看老汉。
指点,有进步。
2008年四月八会,和祖庵镇黄堡村韩振北(西安市文史研究院院长)联合办了“五一花石宠物文化艺术交流会”。
赵义学告诉光盐社,以前自己擅长象形书法,比如猴寿、鹤寿、情、虎等字。
最近创作了“道炁”作品。
这一作品是这样产生的,北京书画频道教育台在楼观搞一次活动,采访任法融,进行《道德经》长卷展示。
计划拍摄20集的电视剧。
有位熟人说:
“老赵,你点子多。
给咱弄点新东西。
”赵爽快的答应了,说:
“行。
”但是答应后,找老师就有些熬煎,要是弄不出来,人家会笑话的。
为了此事吃不下饭,睡不着觉。
一天中午睡下不久,梦见自己来到了平时打太极拳的临仙池边,看见有一条小白龙在空中飞舞,小白龙的下方就是石子镶嵌成的太极图。
突然,一个白胡子老头手拿拂尘,朝小白龙一指,小白龙腾空而起,赵和白胡子老头坐龙腾空而起。
赵义学告诉光盐社,自己当时特别害怕,只见满天的星星、太阳在天上。
白胡子老汉把赵一拍,说了句:
“道法自然”。
赵老师就醒了。
醒来后的赵老师,收到梦境的启示。
来到书案前,摊开纸张,拿了笔先画了个小白龙,当做“道”的车车。
天上见了太阳、月亮,“首”字上面的两点,分别用太阳和月亮代替。
一横用彩云代替,下面的“目”字用太极图表示。
任道长看后,评价到:
“这个字有阴阳二气,墨汁的淡浓,阴阳二气充斥其中。
如果再加上‘炁’就会更好。
”任道长当初在作品上题了字。
后来有人出1万元购买,赵义学老师告诉光盐社他不同意,对方以为钱少,又说2万,赵老师仍然不同意。
原因是此作品是任道长对自己的肯定,这是在书画界受到肯定的象征。
农民粗茶淡饭惯了,不在乎那些。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光盐社 户县 地方 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