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游戏理论作业.docx
- 文档编号:23777622
- 上传时间:2023-05-20
- 格式:DOCX
- 页数:16
- 大小:27.51KB
儿童游戏理论作业.docx
《儿童游戏理论作业.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儿童游戏理论作业.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儿童游戏理论作业
根据对策研究范式,联系实际列出“幼儿肥胖成因分析与对策思考”的研究提纲。
一、什么是肥胖?
什么是单纯性肥胖?
1、肥胖是指一定程度的明显超重与脂肪层过厚,是体内脂肪,尤其是甘油三酯积聚过多而导致的一种状态。
2、单纯性肥胖症是一种营养性疾病,指与生活方式密切相关,以过度营养、运动不足、行为偏差为特征,全身脂肪组织普遍过度增生、堆积的慢性疾病,它约占肥胖人群的95%。
通常我们指的肥胖就是指单纯性肥胖。
二、了解肥胖儿童的危害 ●肥胖的标准
判断一个孩子是不是肥胖以及肥胖的程度,我们可以用肥胖度来衡量,它是表示肥胖程度的百分数值。
肥胖度的计算公式:
肥胖度(%)=〖实际体重(kg)-标准体重(kg)〗/标准体重(kg)×100%。
这里的标准体重是指WHO推荐的美国NCHS/CNC制定的按身高计算的体重,又称身高标准体重。
肥胖度在±10%之内,称之为正常适中。
肥胖度超过10%,称之为超重。
肥胖度超过20%-30%,称之为轻度肥胖。
肥胖度超过30%-50%,称之为中度肥胖。
肥胖度超过50%,以上,称之为重度肥胖。
●单纯性肥胖症的病因
(1)能量的摄入过多,消耗减少
(2)物质代谢与内分泌功能的改变
(3)主食量、肉食量高,水果、蔬菜量低,进食过快,也是引起肥胖的主要原因之一;
(4)缺乏合理营养的平衡膳食知识,食物选择不科学,过高地摄取能量,也是产生肥胖的因素之一; (5)遗传与环境因素,父母肥胖者子女2/3也有肥胖倾向。
●肥胖幼儿的危害性
(1)儿童期肥胖已被证实为日后发生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冠心病的危险因素;
(2)肥胖还会造成孩子的心理障碍,患儿因肥胖行动不便,易疲劳,怕被嘲笑,不爱和同伴玩; (3)严重肥胖症患儿还因胸廓、膈肌呼吸运动受限,呼吸浅速,肺泡换气不足,导致低氧血症和二氧化碳滞留,甚至发生充血性心力衰竭(即肥胖肺心综合征)。
●单纯性肥胖症的好发年龄
1岁以下(婴儿期)、5-7岁(学龄前期)和青少年期是三个好发年龄段,所以预防工作也主要是从这三个年龄段入手。
◎怎样培养孩子良好的饮食习惯 五大对策,防止儿童肥胖
●父母、祖辈的意见要统一 ●多喝果汁和水,少喝甜饮料 ●均衡饮食,吃肉也要吃蔬菜 ●不要暴饮暴食,要少食多餐 ●少看电视,多运动 三、对策?
1、了解孩子的饮食习惯
先应了解自己的孩子有哪些不良的饮食习惯,如偏好喝甜饮料、主食吃得多、爱吃零食和肉食等,最好将孩子喜欢的食物种类、进食量、进食时的行为(吃饭速度是否过快、是否边看电视边吃等)记录下来,为进行饮食疗法奠定基础,同时可作为矫正后饮食行为的对比。
肥胖儿童不适宜的食物我们将常见食物分为:
红灯食品、黄红灯食品、绿灯食品三大类,肥胖儿童应该多吃绿灯食品,少吃黄灯食品,尽量不吃红灯食品。
下面是常见的红、黄、绿灯食品。
绿灯食品:
西红柿、芸豆、黄瓜、胡萝卜、大蒜、白菜、油菜、香菇、青椒、苹果、梨、桔子、菜花、韭菜、芹菜、苦瓜、薏米等食品属于绿灯食品。
黄灯食品:
米饭、馒头、面条、鸡蛋、豆腐、瘦肉、面包、奶制品等属黄灯食品。
红灯食品:
洋快餐、干果类、甜饮料、果酱、奶油蛋糕、冰激凌、烤鸡、巧克力、肥肉等属红灯食品。
2、控制饮食:
儿童处于生长发育时期,应保证蛋白质及各种维生素和各种微量元素的供给。
所谓饮食控制,应控制那些可以导致肥胖的高脂、高热量和甜食及油炸食品。
对于那些食量较大的儿童,可以换小碗吃饭,将食物做成小块、细嚼慢咽、饭前喝汤、吃饭时和孩子交谈等,都是孩子过量进食的方法。
3、运动方法
1)运动项目:
宜用以移动身体为主的运动项目,如长跑、散步、游泳、踢球、跳绳、接力跑、骑自行车和娱乐性比赛。
有条件者可在室内的跑步器或活动平板上锻炼。
2)运动强度:
肥胖儿童由于自身的体重大、心肺功能差,运动强度不宜过大。
以心率为标准,运动时应达到个人最高心率的60-70%,开始运动时心率可稍低些,如100-110次/分;以耗氧量为指标,一般应取个人最大耗氧量的50-60%作为有氧运动强度。
3)运动频率:
对肥胖儿进行运动减肥,一是要减掉现在体内的脂肪;二是要培养其长期坚持运动的良好习惯,以致成年后达到理想的体重。
适当的运动频率可使肥胖儿不至于对运动产生厌恶或害怕的心理而中止运动,一般每周锻炼3-4次为宜。
4)运动时间:
根据肥胖儿的肥胖程度,预期减肥要求,以及可随的运动强度和频率,来安排运动的持续时间,从数月至数年不等。
每次运动的时间不应少于30分钟。
运动前应有10-15分钟的准备活动,运动后应有5-10分钟的整理活动。
此外,选择运动时机也很重要,由于机体的生物节律周期性变化,参加同样的运动,下午与晚间比上午多消耗20%的能量,故而晚餐前2小时进行运动锻炼比其它时间更能有效地减少脂肪
儿童游戏理论作业
1、儿童游戏的外部行为特征
答:
(一)表情特征:
喜怒哀乐
(二)动作特征:
探索类动作、象征类动作、嬉戏类动作(三)角色扮演:
机能性角色、互补性角色、虚幻性角色(四)言语特征:
伙伴间的交际性语言、角色之间的交际性言语、以自我为中心的相向性独白
2、儿童游戏的外部条件特征
答:
(一)儿童有自由选择的权利和可能
(二)活动的方式方法由儿童自行决定(三)活动的难度与儿童的能力相匹配
3、教师介入儿童游戏的方式
答:
1、平行式介入法:
是指教师在幼儿附近!
和幼儿玩相同或不同材料的游戏,目的在于引导幼儿模仿,教师起着暗示指导的作用,这种指导是隐性的。
当幼儿对教师新提供的材料不感兴趣或者不会玩,不喜欢玩,只会一种玩法时,教师可用这种方式介入进行指导。
2、交叉式介入法:
是指当幼儿有教师参与的需要或教师认为有指导的必要时,由幼儿邀请教师作为游戏中的某一角色或教师自己扮演一个角色进入幼儿的游戏,通过教师与幼儿角色与角色间的互动,起到指导幼儿游戏的作用。
当幼儿处于主动地位时,教师可扮演配角。
3、垂直介入法:
是指幼儿游戏出现严重违反规则或攻击性等危险为时,教师直接介入游戏,对幼儿的为进行直接干预,这时教师的指导显性的。
如在游戏当中,幼儿因争抢具而发生打骂,或者是玩一些如“死”“上吊”“暴力”等内容的游戏时,教应直接干预,加以引导,但这种方式易破坏游戏气氛,甚至使游戏中止,一般情况下不宜多用。
4、教师介入儿童游戏的时机
答:
(一)当幼儿遇到困难、挫折,即将放弃游戏意愿时;
(二)当幼儿在与环境的互动中产生认知冲突时;(三)当游戏中出现不安全的因素时;(四)当幼儿主动寻求帮助时;(五)当游戏中出现不利于游戏开展的过激行为时;(六)当游戏中出现消极内容时。
(七)很有兴致地、努力地在游戏过程中学习
作业一
一、选择题
1.自然实验法的特点是( C )。
A.所有实验条件是严格控制的
B.实验的整体情境是自然的,但某些条件是受控制的 C.在儿童的正常生活条件中观察其行为
D.根据一定的实验项目和量表,查明儿童心理发展的差别 2.手的真正的触觉探索产生标志是( A )。
A.神经活动参与 B.口腔与手的协调 C.手与脚的协调 D.眼手协调
3.儿童的再认要比再现( A )。
A.发展早并好于再现 B.发展晚,但好于再现 C.发展晚,但比再现差 D.发展早,但比再现差
4.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是指( A )。
A.同一年龄阶段的人表现出来的典型的特征
B.和儿童生理成熟有关的年龄特征
C.儿童在每个年龄阶段中形成并表现出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心理特征 D.每个具体儿童的个别差异
5.学前儿童想象萌芽的表现形式是( D )。
A.动作和语言 B.记忆和动作
C.记忆和语言 D.语言和情景 6.具体形象思维所用的工具主要是( C )。
A.感知 B.动作 C.表象 D.语词 7.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 )。
A.1~3岁是心理活动系统的奠基时期 B.3~6岁是各种心理活动发展齐全的时期 C.3~6岁是个性形成的最初阶段
D.3~4岁是高级的心理过程逐渐出现的时期
8.哪一种感觉在学前儿童认识世界中占有的地位比成人重要?
( D )。
A.视觉 B.听觉 C.嗅觉 D.触觉
9.消极词汇是指( A )。
A.不能理解也不能运用的词汇 B.不能理解但能运用的词汇
C.能理解但不能运用的词汇 D.能理解也能运用的词汇
10.关于情绪在儿童心理活动中的动机作用最恰当的观点是( A )。
A.是人的认识和行为的唤起者和组织者 B.促进儿童智力的发展
C.使儿童形成良好的性格特征 D.阻碍儿童去做不良的行为
11.儿童情绪的动因处于以主要为满足生理需要向为满足社会性需要的过渡阶段是( B )。
A.1~2岁 B.2~3岁 C.3~4岁 D.4~5岁 12.儿童运用情境性言语最多的是在( D )。
A.复述故事时 B.看图复述故事时 C.看图讲述故事时 D.不看图而独立讲故事时
13.儿童亲社会行为产生的基础是( B )。
A.同情 B.移情 C.分享 D.合作 14.关于“个性”的理解,下面不正确的观点是( A )。
A.人与人之间没有完全相同的,人的个性千差万别 B.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无法找到两个完全一样的人 C.人的所有的行为表现都是个性的表现
D.同一年龄的人身上存在明显的共同特征
15.幼儿园老师常常把刚入园的哭着要找妈妈的孩子与班内其他孩子暂时隔离开来,这主要是因为( C )。
A.老师不喜欢哭闹的孩子 B.该幼儿不适合上幼儿园 C.幼儿的情绪容易受到感染
D.幼儿常常处于激动的情绪状态
二、名词解释
1.关键期:
是指儿童在某个时期最容易学习某种知识技能或形成某种心理特性,但是过了这个时期,发展的障碍就难以弥补。
2.具体形象思维:
具体形象思维是指依靠事物的形象和表象来进行的思维。
它是介于直觉行动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之间的一种过渡性的思维方式。
具体形象思维是幼儿期典型的思维方式。
3.再造想象:
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是根据想象产生过程的独立性和想象内容的新颖性而区分的。
儿童最初的想象和记忆的差别很小,谈不上创造性。
最初的想象都属于再造想象,幼儿期仍以再造想象为主。
4.社会性:
社会性是指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体,为适应社会生活所表现出的心理和行为特征。
也就是人们为了适应社会生活所形成的符合社会传统习俗的行为方式,如对传统价值观的接受,对社会伦理道德的遵从,对文化习俗的尊重以及对各种社会关系的处理等。
三、简答题
1.引起学前儿童无意注意的原因有哪些?
答:
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有两类:
(1)刺激物的物理特性。
刺激物本身的新异性、强度、刺激物之间的对比性等都容易引起无意注意。
(2)人本身的状态。
无意注意不仅由外界刺激物被动地引起,而且和人的自身状态(兴趣、需要、经验等)有密切关系。
自身状态不同,对同样刺激的注意情况也可能不一样。
2.简述学前儿童理解的发展趋势。
答:
幼儿的理解以直接理解为主,随着幼儿言语的发展和经验的丰富,理解力不断提高。
(1)从个别事物的理解发展到对事物关系的理解;
(2)从主要依靠具体形象思维理解到依靠概念来理解‘ (3)从事物表面到复杂深入的 理解;
(4)从对事物相对固定刻板的理解到有一定相对性的理解。
3.简述学前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趋势。
答:
学前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趋势:
从以自我为中心发展到以客体为中心。
作业二
一、论述题举例说明学前儿童情绪情感发展的一般趋势。
答:
幼儿情绪情感过程越来越分化、丰富化;情绪体验的深刻化;情绪变化具有情境性逐渐发展为稳定化;及更加自控化和社会化。
(一)关注幼儿情绪的原因
在日常的教育中人们往往比较注意体魄的健康,而忽视心理健康。
在幼儿时期我们要注重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这是因为:
(1)现代社会的呼唤。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家庭结构与养育方式的改变、生活节奏的加快,增加了儿童成长过程中的紧张因素,致使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较以前明显增多,尤其是随着我国的独身子女的增多,许多独身子女表现出自私、自负、任性、脾气暴躁、感情脆弱、独立性及社会交往能力差等不良个性特征,这些将可能成为他们产生心理问题的隐患和成长路上的大敌。
(2)幼儿身心发展的需求。
幼儿健康教育是终身健康教育的基础阶段,也是幼儿园教育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幼儿健康教育与幼儿素质教育关系密切,幼儿素质教育为幼儿健康教育的实施提供了理论依据,而要实践幼儿素质教育的理念,必须重视将幼儿身心素质的提高作为根本目的的幼儿健康教育,否则必将影响幼儿素质教育预期目标的实现。
因此,幼儿健康教育具有不可替代的教育价值。
从保育和教育的立场出发,对儿童的行为进行塑造及指导,对儿童健全的个性,促进儿童体、智、德、美等几方面全面和谐的发展,这是心理健康的一个至关重要的方面。
因此,在幼儿阶段就应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以维护和促进儿童心理的健康发展,为一个人心理的终生健康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关注幼儿情绪方法和途径
(1) 改变、更新教师观念,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
研究表明,人类的智力2岁时发展到20%,4岁时发展到50%,8岁时发展到80%,12岁时发展到90%,到17岁时才慢慢开始成熟。
专家们发现,儿童智慧的发展以2-4岁最为重要,积极的情绪对孩子认知发展有重要的影响。
许多专家也认为,情绪和认知是贯彻相联系的,它们之间相互作用,儿童的情绪随着认知的发展而变化和发展。
新《纲要》中明确指出:
在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在重视幼儿身体健康的同时,更要高度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
因而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学前儿童教育不单单是需要一个好的生活照料者,更需要一个充满爱心、提供智慧、细心观察的教育者。
所以我们要改变、更新教师观念,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
(2) 为幼儿提供一个情绪表白、发泄、交流的平台
为了更好地了解幼儿的情绪问题,我在我班设立了一个心情角,专为幼儿在幼儿园里舒缓自我情绪、调节自己情绪。
二、材料分析题
一名幼儿能正确回答:
“这里由6个苹果,分给两个人吃,两个人要一样多,每个人应该得到几个苹果?
”,但是却不会回答:
“3+3等于几?
” 一名幼儿往金鱼缸里倒豆浆,一边倒,一边告诉身边的小朋友:
“我妈妈说了,多喝豆浆就能长的又快又好。
” 试分析上述现象的原因。
答:
第一:
幼儿形成了形象思维(苹果多少),而没有形成抽象思维(数字计算)。
瑞士心理系家皮亚杰对儿童的认知发展过程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他创造性地提出了儿童认知发展的四个阶段的理论,描述了从婴儿期到青春期的认知发展顺序。
1、感知运动阶段
皮亚杰认为人的任何知识都来源于动作,动作是感知的源泉和思维的基础。
0~2岁的儿童的认知水平正处于感知运动的阶段,儿童通过感觉和动作来认识周围的一切,他们逐渐能够把自己与物体分开,意识到自己的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形成“客体永久性”的概念。
也就是说,儿童学会了当自己看不见某个人或某个物体时,他们还仍然存在的概念。
2、前运算阶段
2~7岁的儿童处于该阶段,这时儿童开始学习并能够运用符号对事物进行表征,发展出了某些代表性的系统,比如用特定的字眼来代表人、地点或事件。
但这一阶段儿童的思维还是不成熟的,其典型的特点就是自我中心性或不“守恒”性。
3、具体运算阶段
这一阶段儿童的年龄大致处于7~12岁左右,这时儿童逐渐掌握了守恒的概念,可以开始进行一些运用符号的逻辑思考活动,可以形成一系列的行动心理表象。
比如,8岁左右的儿童去过几次小朋友的家,就能够画出具体的路线图来,而5、6岁的儿童则无法做到。
另外,具体运算阶段的儿童“自我中心”的程度也在下降,他们开始克服“片面性”而注意到事物的各个方面,发展了了解他人观点的能力,因此提高了与他人沟通的能力。
4、形式运算阶段
在儿童11、12岁以后,就进入到了形式运算阶段,这是思维发展趋于成熟的阶段。
该阶段的典型特征是抽象思维得到了发展和完善。
这时的青少年不再将思维局限于具体的事物上,而是运用抽象的概念,提出合理的可行的假设并进行验证,他们知道事物发展的多种可能性,所以,思维开始具有更大的弹性和复杂性。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得到了发展心理学家的普遍认可,对研究儿童的心理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但是也有不少心理学家对他的理论提出了批评,其中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
皮亚杰低估了儿童的认知能力。
比如,皮亚杰认为前运算阶段的儿童是“自我中心”的,在他们的思维中,典型地含有“自我中心”的特点,就是不能设想与自己位置不同的人的认知观点和认知内容。
但是其他研究者指出,皮亚杰用于得出此结论的实验情境是儿童不熟悉的,问题的难度也不适合于儿童。
因此,他们采用了一些变通的方法对儿童的“自我中心”思维进行研究,发现儿童并不是像皮亚杰所说“自我中心”的那样思维。
第二:
幼儿没有形成抽象的知识概念,更不知道知识的迁移是有条件的。
抽象逻辑思维是指用抽象的概念(词),根据事物本身的逻辑关系来进行的思维。
抽象逻辑思维是人类特有的思维方式。
学前儿童晚期时,出现了抽象逻辑思维的萌芽。
整个学前期都还没有这种思维方式,只有这种方式的萌芽。
随着抽象逻辑思维的萌芽,儿童自我中心的特点逐渐开始消除,即开始“去自我中心化”。
儿童开始学会从他人以及不同的角度考虑问题,开始获得“守恒”观念,开始理解事物的相对性。
所谓守恒,是皮亚杰理论中的重要概念,是衡量儿童运算水平的标志之一。
守恒是个体对概念本质的认识能力或概念的稳定性。
具体指对物体的某种本质特征(如重量、体积、长度等)的认识不因其它非本质特征的变化而改变。
如前所述,儿童思维发展的总趋势,是按直觉行动思维在先,具体形象思维随后,抽象逻辑思维最后的顺序发展起来的。
就这个发展顺序而言是固定的、不可逆的。
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三种思维方式之间是彼此对立、相互排斥的。
事实上,它们在一定条件下往往相互联系,相互配合,相互补充。
学前儿童(主要是幼儿阶段)的思维结构中,特别明显的具有三种思维方式同时并存的现象。
这时,在其思维结构中占优势地位的是具体形象思维。
但当遇到简单而熟悉的问题时,能够运用抽象水平的逻辑思维。
而当遇到的问题比较复杂、困难程度较高时,又不得不求助于直觉行动思维。
有研究者进行了一项实验,以研究幼儿期三种思维方式的关系和发展过程。
实验要求幼儿想办法利用杠杆,以便取得用手拿不到的糖果。
试验设置了三种条件:
第一种,实验室桌子上放有实物杠杆,使儿童能以直觉行动思维方式解决问题。
第二种,提供有关物体形象的图画,使儿童没有利用实际行动解决问题的可能,而可以依靠具体形象进行思考。
第三种,既无实物,也无图形,只用口头言语布置任务,要求儿童在言语的抽象水平上思考。
作业一
一、填空题
1.学前教育评价是对(学前教育的社会价值作出判断)的过程,它是以(学前教育)为对象,对其效用给予(价值上)的判断。
2.学前教育评价的范围很广,可以划分为三个主要方面,分别(幼儿发展评价)、(幼儿园工作评价)和(其他评价)。
3.幼儿园教育评价的三大功能为(促进每个幼儿的发展)、(促进教师的自我成长)和(促进课程本身的发展)。
4.按评价的基准划分,幼儿园分级分类的验收评价属于(分析)评价。
5.学前教育评价方案中的指标体系是由学前教育目的分解而来的,目标是指标的基础,是(概括了的指标)的目标,而指标是目标的具体化,是(可测的、行为化和操作化)的目标。
6.建立学前教育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是科学性原则、(方向性原则)、(可测性原则)和系统内指标相互独立原则。
7.形成性评价是通过诊断教育方案或计划、教育过程与活动中(存在的问题),为(正在进行的教育活动提供反馈信息),以(提高实践中正在进行的教育活动质量)的评价。
8.幼儿发展评价的方法包括(观察法)、(谈话法)、作品分析法、问卷调查法和(档案评估法)。
9.(目的性)、(全面性)、客观性、(静态评价与动态评价相结合)、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是幼儿园教育评价的基本原则。
10.按评价主体的不同,可以把评价分为(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
二、简答题
1.什么是形成性评价?
它与总结性评价之间有何区别?
答:
“形成性评价”(formativeevaluation):
是通过诊断教育方案或计划、教育过程与活动中存在的问题,为正在进行的教育活动提供反馈信息,以提高实践中正在进行的教育活动质量的评价。
区别:
(1)目的、职能(或者说期望的用途)不同
“形成性评价”其目的指向改进教育活动的质量。
“总结性评价”指向更一般的等级评定。
它的直接目的是作出教育效果的判断,从而区别优劣,分出等级或鉴定合格。
总结性评价往往与教学效能核定联系在一起。
(2)报告听取人不同
形成性评价是内部导向的,评价的结果主要供那些正在进行教育活动的教育工作者参考。
而总结性评价是外部导向的,评价的报告主要呈递给各级制定政策的管理人员,以作为他们制订政策或采取行政措施的依据。
(3)覆盖教育过程的时间不同
如前所述,形成性评价直接指向正在进行的教育活动,以改进这一活动为目的,因此,它只能是在过程中进行的评价,一般不涉及教育活动的全部过程。
总结性评价考察最终的效果,因此它是对教育活动全过程的检验,一般在教育过程结束后进行。
(4)对评价结果概括化程度的要求不同
形成性评价是分析性的,因而,它不要求对评价资料做较高程度的概括,而总结性评价是综合性的,它希望最后获得的资料有较高的概括化程度。
2.试说明建立学前教育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
答:
1、与目标一致的原则(科学性原则)
(1)保证指标系统中各项指标的内涵和测量、鉴定标准能够客观地反映评价对象的真实情况
(2)保证指标体系中的各项指标的典型性或代表性2、方向性原则3、可测性原则4、系统内指标的相互独立性原则
3.简述动态评价的主要特点。
答:
·评价是一个持续的过程
评价包含已有的发展和潜在的发展
评价在真实情境的社会互动中进行
评价过程中幼儿可以接受支持和援助
评价应反映不同的变化和成长历程
第二次作业
1、论述题
试述当前学前教育评价的发展趋向
答:
1、评价过程由静态评价变为动态评价。
学前教育评价从早期重视对结果的评价转为现在更重视对过程的评价。
早期主要通过测验来鉴别儿童,而现代学前教育评价则是来改进学前教育的,更关注于过程,而动态评价恰恰是强调评价与教学成为一体,它是发生在教育过程中的,而不是在教育活动之后。
动态评价把评价看成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它对幼儿发展的分析包含了过去、现在和未来。
它不同于静态评价使用标准化的个人测验所得到的信息,因为这种信息只反映幼儿过去学到的和能独立表现的部分,是已经“成熟”的能力。
动态评价关注的是幼儿在合作中得到支持和援助后的表现,它较静态评价更能提供给教师关于幼儿发展的信息,它所反映的是幼儿“萌发的”和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儿童 游戏 理论 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