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下册古诗文诵读教案.docx
- 文档编号:23774549
- 上传时间:2023-05-20
- 格式:DOCX
- 页数:18
- 大小:136.30KB
五年级下册古诗文诵读教案.docx
《五年级下册古诗文诵读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年级下册古诗文诵读教案.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五年级下册古诗文诵读教案
高台县国庆小学学校课程(地方课程)教案
( 五年级下册)
备课教师:
二〇一三年三月
二0一三年度春学期《古诗文诵读》课时安排计划
周次
日期
课题
教时
执行情况
1
2月25日~3月1日
开学报到
2
3月4日~3月8日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1
3
3月11日~3月15日
《篱行》
1
4
3月18日~3月22日
《观书有感》
1
5
3月25日~3月29日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1
6
4月1日~4月5日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7
4月8日~4月12日
《卜算子.咏梅》
1
8
4月15日~4月19日
《过故人庄》
1
9
4月22日~4月26日
《夜雨寄北》
1
10
4月29日~5月3日
1
11
5月6日~5月10日
12
5月13日~5月17日
1
13
5月20日~5月24日
1
14
5月27日~5月31日
1
15
6月3日~6月7日
1
16
6月10日~6月14日
1
17
6月17日~6月21日
1
18
6月24日~6月28日
1
19
7月1日~7月5日
1
20
7月8日~7月12日
第一课时总第一课时备课人:
李翠花
内容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教学
目标
1.体会诗中蕴含的情理,做到学以致用。
2.培养学生品味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
3.领略古诗词的凝练姜.意境美.音律美和含蓄美。
重难点
理解诗歌内涵,准确把握诗中情感。
教法
诵读领悟
教具
课件
教学活动过程
一、激趣导入
二、课内交流
1.你对韩愈了解多少?
韩愈(768-824),字退之。
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当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河南河阳(今孟县)人,祖籍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
谥号“文”,又称韩文公,倡导古文运动,其散文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
其诗力求新奇,有时流于险怪,对宋诗影响颇大。
有《昌黎先生集》。
2.写作背景
韩愈写此诗时已经56岁,任吏部侍郎。
这是他一生所作最大的官。
虽然时间不长(他57岁就病逝了),但此时心情很好。
此前不久,镇州(今河北正定)藩镇叛乱,韩愈奉命前往宣抚,说服叛军,平息了一场叛乱。
穆宗皇帝非常高兴,把他从兵部侍郎上调为吏部侍郎。
在文学方面,他早已声名大振。
在复兴儒学的事业中,他也卓有建树。
因此,虽然年近花甲,却不因岁月如流而悲伤,而是兴味盎然地迎接春天。
黄叔灿《唐诗笺注》评此诗云:
"写照工甚,正如画家设色,在有意无意之间"。
朱彝尊《批韩诗》曰:
"景绝妙,写得亦绝妙"。
3.读诗题,你从诗题读出了哪些信息?
“早春”二字点明了季节;“呈”是说作者写的这首诗是送人的,并且说出了呈送的对象:
这首小诗是写给水部员外郎张籍的。
张籍在兄弟辈中排行十八,故称张十八。
诗的风格清新自然,简直是口语化的。
看似平淡,实则是绝不平淡的。
韩愈自己说:
“艰穷怪变得,往往造平淡”(《送无本师归范阳》)。
原来他的“平淡”是来之不易的。
三、整体感知
1.结合课下注释自学。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悟诗中的意境,朗读全诗。
2.赏析诗歌
理解诗意.感受情境,体味诗境。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译文或注释:
初春的小雨落到京城的街道上,如同酥油一样柔腻光滑,绿茸茸的细草,远看似青,而近看似无。
这种景致正是一年中最美的,胜过春末满城佛动着的如烟如雾的杨柳。
3.诗中写了什么景?
其特点是什么?
这首诗咏早春,抓住了早春的景色特点,将初春草色与满城“烟柳”做对比,表达了诗人对早春的喜爱,能给读者无穷的美感和趣味。
运用对比手法,与一般不同,这是一种加倍写法,为了突出春色的特征。
四、小组合作研讨问题
1.本诗中的“润”字用得很好,请加以品析
一个“润”字,写出了蒙蒙的小雨雨丝的轻细和柔和,有滋润的意思,同时和缓而不朦胧,又有无声的隐含意,表现出在草色呈现之前,雨滋润小草而不被众人发现的原因。
总之,一个“润”字,形象生动,余味绵延。
2.韩诗写春草“草色遥看近却无”,这是一种怎样的视觉体验?
人们都说这句诗写得妙,说说它妙在哪里。
(问题结论参看“阅读练习”四题第四小题解答,见教师用书。
这一个问题或可与白居易的诗句“浅草才能没马蹄”比较,还可探究审美启示。
但这对初中生可能有难度。
)
提示:
试想,早春二月,在北方,当树梢上.屋檐下都还挂着冰凌的时候,春在何处?
连影儿也不见。
但若是下过一场小雨后,第二天,你瞧吧,春来了,雨脚儿轻轻地走过大地,留下了春的印迹,那就是最初的春草芽儿冒出来了,远远望去,朦朦胧胧,仿佛有一片极淡极淡的青青之色,这是早春的春色。
看着它,人们心里顿时充满欣欣然的生意。
可是当你带着无限喜悦之情走近去看个仔细,地上是稀稀朗朗的极为纤细的芽,却反而看不清什么颜色了。
诗人像一位高明的水墨画家,挥洒着他饱蘸水分的妙笔,隐隐泛出了那一抹青青之痕,便是早春的草色。
远远望去,再像也没有,可走近了,反倒看不出。
这句诗,真可谓兼摄远近,空处传神。
3.会心一悟:
写出了早春和盛春的不同景象。
更重要的是,体会和认识春天,不必等到"烟柳满皇都"之后,要善于在"草色遥看近却无"的时候就去感悟它,了解它,把握它。
说早春的"草色",可以"遥看"却难近视,蕴含了世间许多事物的普遍规律。
有的事,朦胧地看似乎是有的,一叫真去看细部却又说不清楚了。
到底是有还是无呢?
全在看者的眼光和见识了。
看待社会形势,何尝不是如此。
五、本课小结
这首诗咏早春,能摄早春之魂,给读者以无穷的美感趣味,甚至是绘画所不能及的。
诗人没有彩笔,但他用诗的语言描绘出极难描摹的色彩——一种淡素的.似有却无的色彩。
如果没有锐利深细的观察力和高超的诗笔,便不可能把早春的自然美提炼为艺术美。
六、布置作业
1.熟读并背诵这首诗。
2.课后练习(或省)。
第二课时总第2课时备课人:
李翠花
内容
《篱行》
教学
目标
1.掌握要求会写的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诗句的意思,并能展开想象,体会诗人表达的感情。
重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理解诗句的意思。
2.想象诗句描写的画面,体会诗人表达的感情。
教法
诵读领悟
教具
课件
教学活动过程
一、读话导入《篱行》
二.指导学习诗句
1.学生交流了解到的有关郑板桥的资料。
2.简介篱行。
3.理解诗意。
(1)指名朗读,齐读。
(2)借助注释,自读并思考诗句的意思。
(3)同桌互说,再全班交流。
(4)朗读全诗,再指名把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
4.读中想象。
三、指导朗读.背诵
背诵《篱行》。
四、作业
1.默写这两首古诗。
2.课外搜集刘禹锡的其他《竹枝词》读一读。
第三课时总第三课时备课人:
李翠花
内容
《观书有感》
教学
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能借助图画.想象古诗所描绘的景象。
3.感受古诗文字和意境美,懂得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知识的重要性。
重难点
1.能借助图画.想象古诗所描绘的景象。
2.领悟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知识的重要性。
教法
诵读法
教具
课件
教学活动过程
一、出示朱熹名言,感受诗人的学习思想
二、解诗意
过渡:
朱熹先生是勤奋读书的典范,不光读,还注意思考。
有一天,朱熹读书读累了,信步走到一个池塘边,一塘清水引发了朱熹对读书的又一种思考,他颇有感触地写下了这首诗:
(板书课题)
齐读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
1.出示:
自学要求:
(1)看看图画,读读全诗。
(2)理解词语“鉴”“徘徊”“渠”“如许”“为”“活水”,并说说诗句的意思;
(3)说说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景象?
2.交流自学情况
(1)第一个要求,谁愿意来读读这首诗?
(出示全诗,指读)
(2)理解一.二句诗意
学生先讲解:
“鉴”是什么意思?
你能把这句话的意思说好吗?
生说,(半亩方塘就像一面被打的镜子,清澈明净。
)补充。
师:
把半亩方塘比喻成一面刚打开的镜子,突出水的清澈透明。
“徘徊”是什么意思?
(人在一个地方来回慢步地走)
诗中指谁在哪儿来回地走?
(天光和云影一起在水中来回地走,或者说他们在散步。
在这明净的镜子中映着天光和白云的倒影,他们正在一起散步。
)
这是用拟人的方法阐述了这句诗的意思,你能说说这是一种怎样的景象吗?
把这两句诗读好。
这两句诗描绘了多么美的景色呀,(板书:
景色)
师:
天光和云影一齐映入水塘,不停地晃动,为什么会不停地晃动,它暗示了什么?
(暗示了水不停地流动,也就是——活水)
那后面两句诗你能理解吗?
我们先来读一读。
(3)引导学生理解三.四句诗意
学生讲解,师适当补充。
“渠”是什么意思?
“如许”是什么意思?
把诗意连起来说说。
先说给自己的同桌听听。
(4)这首诗描绘的景色美吗?
谁能说说整首诗描绘的景色。
出示方塘美景图和优美词语,激发学生的表达。
(半亩大的一方水塘,就像一面被打开镜袱的镜子,池水清澈明净,蓝天和白云倒映在水中,随着细波荡来荡去,风和日丽,阳光照耀在水面上,波光粼粼。
这池水为什么会这般清澈呢?
哦,原来有一股清泉正源源不断地注入池中。
)
好美的景致呀!
真让人喜欢。
读好这首诗?
配乐读
4.背诵这首诗。
三、解诗题
诗句的意思也理解了,那么,我们这首《观塘有感》也学完了(师强调“观塘有感”),“观书有感”
师:
可是我们刚才一直在欣赏诗中描绘的方塘美景呀!
这诗中可一个书字也没有,怎么能叫“观书有感”呢?
理解:
观书:
读书,也就是作者读书之后的感想。
这方塘美景与读书有什么关系呢?
四、明诗理
1.看图,猜想读书与方塘的关系。
记得刚才介绍作者时有这样一段话:
他的诗能用鲜明的形象把抽象的东西具体化,有的诗寓意含蓄,具有哲理。
2.引导理解:
出示:
诗人用半亩方塘来比喻,清澈的湖水能反映广袤的天光云影正如。
“天光云影”好比。
源源不断的活水能使方塘变得如此清澈,正如
源头”好比,“活水”好比
再读这一首诗,体会其中的深刻哲理。
你来评一评这一首诗,写得怎么样?
(从修辞.写景.寓理等方面来说,学习写作。
)
诗人把自己读书之后的感受融入到方塘美景之中,把深刻的哲理寓于景色描写之中,不得不让人称奇(佩服。
拍案叫绝)。
3.此时此刻,再读这一首诗,我们又该如何去读?
(重点读好“哪得”,“如许”,“源头”“活水”,及问号。
)
第四课时总第四课时备课人:
李翠花
内容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教学
目标
1.感受古代诗词的艺术魅力,培养学生诵读和鉴赏古诗词的能力。
2.体会诗人抒发的情怀,领悟诗词中隽永的意蕴。
重难点
1.感受诗词中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2.培养学生对蕴涵在诗词中的思想感情和人生哲理的领悟。
教法
合作探究
教具
课件
教学活动过程
一、导入
1.(KJ出示音乐渲染气氛)随着悠扬的古乐我们这堂课将走进古诗的画卷,谁先来吟诵一两句杜甫的诗句?
(生答)读着杜甫的诗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生答)师相机介绍杜甫及他作品主要风格。
(出示KJ杜甫简介)
2.过渡
今天,我们要学的是他另一种风格的一首诗,是他“生平第一快诗”他就是——出示课题(KJ出现课题)
二、初读诗
1.齐读课题、解题。
(从课题中你们知道了什么?
)
2.过渡
由于战乱,杜甫一家在他乡异地流浪了整整八年之久,收复蓟北的消息传来,此时,诗人心情会怎样?
(是的)诗人一听到这胜利的喜讯不禁大喜若狂,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七律名作,现在让我们就一起走进他的诗中吧!
3.学生自由读诗,要求读正确,流利。
①点名读。
②听录音朗读(出示KJ录音朗读)。
③学生学着录音自由读,读出诗的节奏和停顿。
④齐声朗读,要求读出诗的韵味。
三、理解诗的大意
1.小组讨论。
2.交流理解诗意。
3.带着自己的理解齐读全诗。
四、悟诗情
1.过渡:
诗中意思你们已深刻体会了,那诗中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一份怎样的情感呢?
(喜)(出示KJ思考.讨论)
2.找出诗中“喜欲狂”的句子交流后(KJ出示这几句话)学生反复读(交流中相机出现路线图让学生感受诗人归心似箭心情)。
3.深切体会“喜欲狂”心情
①过渡:
作者的这份“喜”从何而来呢?
为什么收复了蓟北诗人又会如此欣喜若狂呢?
让我们一起来和诗人回顾那段不堪回首的历史,你就会有切身体会,请看大屏幕(出示KJ背景)师随着画面讲解。
师在《二泉映月》的二胡声中悲情朗诵《春望》
②听着杜甫这浸透血泪的心声,你们有什么感受?
(生答),当你面对这一切,你的心情是什么?
,请怀着这种心情读读这首诗吧!
③过渡:
“真是满纸忧愤言,一把辛酸泪”啊!
而今,收复蓟北的消息犹如一声春雷响彻神州大地,经历了八年之久的战乱终于平定了,此时此刻,诗人心情怎样?
会想到些什么?
④学生发挥想象谈想到什么?
(出示七句话KJ随机点击使字体变色),学生感情诵读这几句话。
想到这些,能不涕泪吗?
读——
想到这些,能不“喜欲狂”吗?
读——
想到这些,能不纵酒高歌吗?
读——
想到这些,能不归心似箭吗?
读——
在老师的引读下,深情朗读“喜欲狂”的这几句话。
五、过渡
自古以来,就有许多诗人以自己赤诚的爱国情抒写出风格迥异的爱国诗篇。
有忧愤深广的动情倾诉,也有激情澎湃的昂首浩歌,老师这就有几篇与大家共赏。
(出示课件,古诗欣赏)
让学生读古诗欣赏。
六、总结
(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历年来,这些光照千古的诗篇为后人所传诵,他们的爱国精神成为后人效仿的楷模,激励着后人谱写出一曲曲气壮山河的正气歌,让我们承继先人的浩然正气,以自己的满腔热血谱写新的爱国诗篇,让巍巍华夏岿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第五课时总第五课时备课人:
李翠花
内容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教学
目标
1.认识3个生字,学会两个生字。
2.有感情朗读并背诵这首词。
3.结合资料,理解词的意思,体会词人的爱国情怀和壮志未酬的愁苦之情。
重难点
结合资料,理解词的意思,体会词人的爱国情怀和壮志未酬的愁苦之情。
教法
诵读领悟
教具
课件
教学活动过程
一.了解作者,知晓背景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作于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当时辛弃疾南归十余年,在江西任刑法狱颂方面的官吏,经常巡回往复于湖南.江西等地。
来到造口,俯瞰不舍昼夜流逝而去的江水,词人的思绪也似这江水般波澜起伏,绵延不绝,于是写下了这首词。
二.解词释句,整体感知
1.朗读.背诵课文,结合课文下面的注解,感知文本的意思,不明之处,举手提问,教师正音,并巡回答疑。
2.强调下列词语的意思:
⑴可怜:
值得怜悯。
⑵长安:
代指都城汴京。
⑶江晚正愁余:
愁,使……悲愁,使动用法。
3.背诵默写《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三.品味语言,鉴赏形象
1.“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句中加点的词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情感?
提示:
如今,长安只能引颈以望,而且远望不到了!
那重重叠叠的连绵不尽的青山遮住了视线,也阻断了建功立业的进取之途!
“望”“可怜”两个词写出了无限的忠诚,无限的惆怅.无限的感愤!
2.如何理解"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两句的意思?
提示:
从字面上来理解,满含人民血泪的江水滚滚东流而去,是重重的青山所无法阻挡的,从更深的层次来理解,这两句诗含蓄地传达了词人对抵抗外敌,光复山河的坚定意志。
3.“山深闻鹧鸪”一句表达了词人怎样的心情?
提示:
天色渐渐暗了,黄昏悄然来临,深山中又传来鹧鸪鸣叫,声声悲鸣,吟唱出词人惊悸不安,忧心忡忡的复杂心情。
板书设计: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宋] 辛弃疾
行人泪 忧民
愁 望长安 忧国
遮不住 言志
第六课时总第六课时备课人:
付玉桂
内容
《卜算子.咏梅》
教学
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课文。
2.了解词的大意,感悟毛泽东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谦逊作风。
重难点
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法
诵读领悟
教具
课件
教学活动过程
一、背诵导入
我们已经读过几首词了,请同学们把自己喜欢的词读或背给大家听。
二、自主阅读
今天我们要学习毛泽东主席的一首咏梅词。
请同学们自己反复的读读课文,想想词中写了梅花的什么特点,赞扬了梅花怎样的品格,把自己的感受在空白处写一写。
三、交流讨论
结合具体词句,充分交流见解;教师相机点拨,使学生对毛泽东词中的梅花产生赞叹之情。
1.从“飞雪”“百丈冰”等词可以读出,梅画绽放于最寒冷的时节。
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更何况“已是悬崖百丈冰”,可以想象大雪纷飞,天地间了无生机,梅花却不畏严寒,一花独放。
2.“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可以读出梅是报春的使者,却不争春邀宠,居功自傲,表现了梅花谦逊的作风。
3.从“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从中笑”可以读出百花盛开之时,梅花却无比欣慰地飘落丛中,表现了梅的豁达与无私。
四、有感情的朗读、背诵
1.梅花一起乐观自信、谦虚坦荡的品格,赢得了毛泽东主席的赞颂,让我们再来听一首赞颂梅花的歌曲(播放《红梅赞》)。
2.让我们用自己的朗读来赞颂梅花吧(学生放声练习朗读)。
3.边读边想象画面,有感情地读。
(引导学生根据课件呈现的音乐和画面的变化,满含激昂之情、赞叹之情递送读,教师相机引导示范。
对学生富有个性的朗读给予鼓励,对学生动情的朗读给以表扬。
)
五、对比阅读,感悟诗人的情感
1.阅读陆游咏梅词,简介创作背景。
毛泽东主席在读陆游的咏梅词,填词一首,却“反其意而用之”,表达了乐观自信的胸怀。
郭沫若在读了毛泽东的词后也和词一首,写到“曩见梅花愁,今见梅花笑”,鲜明地写出了两手词中梅花的不同形象与两位诗人的不同心境。
2.再读毛泽东的咏梅词,想象“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之俏”的景象,试着画一画,并给自己的画写上一个题目。
3.配乐欣赏著名画家为毛泽东的咏梅词所配的画;有感情地背诵咏梅词。
六、拓展阅读
1.课外阅读毛泽东主席的其他诗词。
2.用一周时间进行准备,然后组织一次毛泽东诗词朗诵、演唱会。
第七课时总第七课时备课人:
李翠花
内容
《过故人庄》
教学
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2.借助朗读.想象感悟诗中田园生活的优美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3.通过学习这首诗,感受朋友之间聚散两依依的浓浓情谊,激发学生珍惜人间友谊的美好。
重难点
1.感悟诗中田园生活的意境。
2.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法
诵读领悟
教具
课件
教学活动过程
一、揭题解题,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喜欢古诗吗?
古诗中有很多表现朋友之间深情厚谊的,你能不能背诵一句这样的诗句?
2.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写朋友之间真挚友情的古诗——孟浩然的《过故人庄》。
(板书)
3.说说对作者的了解,教师补充。
孟浩然(689——740),湖北襄樊人,唐代山水田园派诗人代表之一,与王维齐名,著有《孟浩然集》,生活在盛唐开元年间,当时社会安定,经济繁荣政治清明。
诗人一生没有作过官,基本上过着隐居生活,早年主要在家闭门苦读,四十岁时,来到长安,渴望出仕,但长安之行,求官失败,除赢得诗坛盛名之外,失意而归。
其诗风平易清淡,有超妙之趣。
4.“过故人庄”是什么意思?
明确:
过:
拜访,故人:
老朋友。
到村庄拜访老朋友。
这首诗是他隐居在鹿门山时,被一位朋友邀请到家中作客时,写了这首诗。
二、朗读全诗
1.诗歌最重要的学习方法是朗读。
下面请同学们打开书,自由练习读诗,要求读准字音,通通诗句,读到自己满意为止。
2.学生练读。
3.检查学生自读情况。
教师指导朗读:
读文言诗词,重要的是吟读。
吟读,是按照诗的个性来读,按照自己的体会来读。
要读得比较慢,有时候有拖音。
4.听录音。
5.学生大声自由吟读《过故人庄》。
6.齐吟全诗。
教师随机点拨读法,如:
后一句是相邀,要读慢一点,读得意味深长。
三、译读全诗
师导:
读得好,朗读就进行到这里。
下面进行译读。
(板书:
译读)大家不要以为“译”很容易,老师给你们出个难题,什么叫译读呢?
以诗译诗,译出来的现代文也要有点韵脚,也要像一首诗。
下面请同学们做一下“预备动作”,将这首诗的注释好好读一下,然后根据注释口头翻译课文。
1.教师示范,学生注意对“押韵”的处理:
“故人具鸡黍。
”老朋友准备了丰盛的饭菜。
“邀我至田家。
”邀请我来到秀美的田家。
2.学生们各自进行译读活动。
建议:
翻译的时候,将“家”.“斜”.“麻”.“花”用来押韵,但不一定用这几个字,“家”.“花”可以用,中间“斜”和“麻”怎样翻译押韵,第四句和第六句怎么翻译,想一想,把这两个问题解决了,就可以以诗译诗了。
3.教师吟读一句,学生译读一句。
四、背读全诗
师导:
以诗译诗可以培养同学们的情味。
好,下面一个学习环节是背读。
(板书:
背读),背呢,也不能让你们轻易过关,先提一个问题。
这首律诗每一联都写什么?
同学们想一想,商量一下。
1.学生商量.讨论,准备回答。
2.交流:
首联写作客原因,颔联写旅途见闻,颈联写到农家作客,尾联写作客的留恋。
本诗着力描写了农家生活的朴实与故人的热情,表达了诗人对淳朴的田园生活的热爱,以及对朋友情谊的重视。
3.根据这种思路,背诵这首诗。
4.学生齐声背读。
五、说读全诗
师导:
下面我们要进行说读。
(板书:
说读)说读是对诗人说话,就是把诗意扩展开来,在原诗句的基础上增加很多自己描写的内容,然后对诗人说。
比如:
“故人具鸡柔,邀我至田家。
”诗人啊,老朋友准备了饭菜,还冒着热气,邀请你到山水如画的田园乡间作客。
这就要有丰富的想像。
1.同学们分小组说读《过故人庄》,每一个小组就只说读一联。
2.每小组分别选派一名代表说读。
教师吟读,学生代表说读。
参考: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诗人啊,一棵棵茂盛的绿树把村子围了一个圈,小鸟展开翅膀在蓝天中飞翔,亮着自己清脆的喉咙,欢快地歌唱着,一只大公鸡在悠闲地漫步,村外有青青的山峰斜立着。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诗人啊,你轻轻地打开窗户,一缕暖和的阳光照.在窗子上,空旷的打谷场上,不时走过大公鸡,菜园里蝴蝶在飞翔,花儿把菜园子装扮得那么美丽,你手里拿着酒杯,在和朋友畅谈今年的好收成。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诗人啊,喝着谈着,谈到以后的生活,可能是诗人说了一句,到九九重阳那一天,我再来喝菊花酒吧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年级 下册 古诗文 诵读 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