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与记叙文阅.docx
- 文档编号:23771139
- 上传时间:2023-05-20
- 格式:DOCX
- 页数:25
- 大小:39.97KB
《上海市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与记叙文阅.docx
《《上海市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与记叙文阅.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上海市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与记叙文阅.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上海市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与记叙文阅
《上海市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与记叙文阅读相关的要求有:
◎能独立阅读课文,体验并正确理解文本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基本观点,有自己的感受;了解文章的结构特点,理清文章的思路。
◎能根据自己的已有知识和语言能力,结合文本内容,发现并把握文章的关键词句。
能感受语言的表现力,并在此基础上,学习典范的语言,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的特点;能结合阅读感受,分析写作手法;及语言表现力。
◎在阅读过程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问题意识,探索适应自身发展的学习方法;能运用注释、工具书以及有关资料,解决阅读过程中的问题。
◎有一定的阅读速度,每分钟阅读字数不少于300字,并能把握文章的要点。
怎样读懂记叙文
(一)整体理解阅读对象
整体理解,就是要求独立自主地阅读文章、体验文章内容,在整体阅读的过程中感受语句及段落内涵,从而读懂全文。
1、整体理解的基点是内容的整体感知和主题的整体把握。
整体理解能力,从考试实践分析涉及两个方面:
文本内容的整体感知和文本主旨的整体感受。
如上海2004年中考记叙文阅读《最完美的礼物》:
“第⑤段画线句‘恐惧袭上队员们的心头’,联系上下文,队员们‘恐惧’的是”。
试题似乎在就一个局部的细节设问,缺乏整体理解意识的考生往往会用文中一句现成的话作答:
“骆驼在沙暴肆虐时受惊跑掉了”,或者笼统地回答“东西丢了”,这都只是就局部而论,提干强调“联系上下文”,可见命题者的意图是要考生从文本整体来思考这个问题。
当发觉失去骆驼时,考察队仅仅只是“有人惊叫”;当大家花了许多时间精力找到了“一箱饼干、几袋牛肉和一些行李”的时候,不仅没有喜悦,反而“恐惧袭上队员们的心头”,为什么呢?
仔细阅读下文,所有的故事情节都是围绕着水展开,水在沙漠中等同于生命。
由此可见,正确的答案应该是“水没有了”。
试题考查的是故事的开端,或者说是事件的起因,但要准确回答,就必须观照故事整体的发展变化。
这就体现了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重要性。
再如2002年中考《亲近自己的双腿》:
“从全文看,题目‘亲近自己的双腿’的含义是
”。
试题以文章标题为切入口,考察学生整体把握文本主题的能力。
好的记叙文理解文章题目的含义,通常应从两个角度去思考:
一从文章内容的角度去理解,二从文章主题的角度去理解。
《亲近自己的双腿》中的“我”去朋友家议事时,是乘人力三轮车前往,但故事结尾“我”返回时,“徒步走过了那段40分钟的路程”,“从来没有与自己的两条腿这般亲近过”。
从文章内容的角度,我们可以将题目理解为“用自己的双腿走路”,而从文章主题的角度去理解,则应注意到文中主要人物车夫是一个独腿的残疾人,他用一条腿“支撑起了他的人生和尊严”,他“跟自己较劲,与命运抗争”,“为自己‘挣’来了坦荡而快乐的生活”,车夫的精神使“我”受到强烈的震撼,“我”决心向车夫学习,依靠自己的力量争取幸福的生活,“我从来没有觉得自己的两条腿这般有力过”,“我”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了信心。
也要靠“自己的力量挣来坦荡而快乐的生活”。
这个语段的其余试题,如“第⑥段画线句说‘我心里的惆怅和悲凉竟然了无踪影了’。
起先纠缠着、笼罩着‘我’的惆怅和悲凉,为什么到此时‘竟然了无踪影了’呢?
”也要在整体感受文章主旨后,才能顺利解答。
2、文本内容的整体感知。
整体感知文本内容,是理解文章的第一步。
它要求阅读者着眼于全局,通过自己的主观认识,综合运用各种语文知识和一定的语文感觉,对阅读材料内容进行宏观的理解。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疏通文章大意,理清文章思路,准确把握全文主旨,体会作者的表达匠心。
整体感知文章内容,首先是明确什么人、在什么时间和地点、怎么样地做了什么事,阅读时必须注意感知的完整性,即必须把局部放在内容整体的背景下加以考察。
在中考中,命题者为了给考生提供帮助,一般在表述语言中会对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范围作一些暗示,常见的有文本局部整体和文本全部整体的区别:
如果是“联系上下文……”或者“阅读××——××,完成……”一类明确阅读范围的试题,通常属于局部的整体感知。
如2005年中考《我的老师》:
“阅读④——⑦段,完成下表”、“为什么刘老师放风筝的情景留给‘我’的印象最深”等。
如果是“联系全文……”、“从文中看……”、“本文的……”、“根据文意……”“依据人物性格特点……”或者是就标题、结尾等设问,涉及的通常是文本全部内容的整体感知。
如2003年中考《成全一棵树》:
“第⑧段画线句‘母亲做出了一项重大决定’,请联系全文,写出促使母亲做出这项决定的最主要的一件事”。
2002年中考《亲近自己的双腿》:
“第⑧段中说,车夫的那条独腿‘支撑起了他的人生和尊严’。
从全文看,车夫的‘尊严’具体表现在:
(1);
(2);(3)”等。
3、文本主题的整体把握。
记叙文有记人的,有叙事的,也有描写景物的,人、事、物都是记叙所用的材料。
记叙文里记人、叙事、状物都是为了表达作者对生活的一定的看法,它所表达的主要意思,叫做文章的中心思想(主题,亦称主旨)。
中心思想是通过具体材料来表现,材料必须为中心思想服务。
前面举例的2002年中考试题,关于车夫尊严的具体表现,就体现了中心和材料的紧密联系。
因此,阅读记叙文,内容的整体把握,只是解答了文本写了什么的问题,能力考核的重心是认读与理解,部分涉及了综合与分析。
对于初三学生来说,困难的不是了解文章写了哪些人和事,而是为什么写和怎样写的问题。
这也正是中考现代文阅读的重点与难点。
如上海市2004年中考《最完美的礼物》:
“为什么说郭教授的‘骗局’是‘世界上最完美的礼物’?
”答题基础是对文本内容的整体把握,充分了解文本写了什么,郭教授的“骗局”是怎么回事,了解郭教授设计“骗局”的背景;然后思考为什么说这个“骗局”是“礼物”,而且是“最完美的礼物”,因为它不仅给了考察队员战胜死亡,走出沙漠的信心和勇气,而且激励人们去战胜人生道路上的种种艰难险阻。
读一篇文章,一般总是先从语言文字入手,了解它所表达的内容;然后再努力感受作品传达的思想情感,体会语言文字的表达作用,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的看法。
在这个过程中,要有意识地把作品细节、作品结构、作品语言等与作品主旨相结合,捆绑在一起来思考它们的价值与意义,这就是整体把握文本主题的意识。
在中考试题编制中,每一个语段的最后几道试题,命题者总希望能够检测出考生对文本主旨(包括人物品质)的整体把握能力。
(二)品味文中关键语句
文中的关键语句,是指在内容或主旨上起到重要作用的语句,在结构上起着总起、总结、承上启下或衔接过渡的语句。
阅读过程中要真正做到沉浸到文本中,读懂文章,首先必须认真品味、感悟文章的的关键语句。
阅读中要重视品味文章精妙的语言艺术,咀嚼含义深刻的语句。
有的语言看似平常,其实包含深意,有丰富的内涵,如前面所举的2007年中考《老海棠树》第17题“品读第⑥段画线部分‘奶奶。
’‘奶奶!
’‘奶奶——’,从语气的角度分析‘我’心理变化的过程”,三声“奶奶”看似平常,却表现了一个承受了奶奶真挚地爱,并且也同样深爱着奶奶的天真淳朴的孩子的情感历程,丰富的内涵值得认真品味。
品味句子,要联系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句子的含义;要辨析和把握句子的主干,懂得分句之间的组合关系;要体会作者怎样灵活地运用整句和散句、长句和短句,使文章语言错综变化,生动活泼,富于节奏;要揣摩作者怎样恰当地选择句式和安排句序,细致入微地表现自己的思想感情。
要对文章关键句子加细揣摩和辨析,领会其内涵和表达作用,加深对语言运用的理解。
在品味、感悟语句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以下两方面的内容:
1、感悟语句的表层意义和深层意义。
语句的表层意义反映在字面上,而深层意义则是文字背后所蕴含的深刻的、含蓄的、双关的或暗示的特殊意义,它们往往与文章主旨相关联。
我们在阅读文章时,除了要理解语句的表层意思外,更重要的是能挖掘出语句背后的含义,如2001年中考《山村传圣火》第18题:
“第⑥段介绍了首版《共产党宣言》中文全译本只有薄薄的58页,而第⑤段却说她是一部‘巨著’,这是因为”。
“巨著”的表层含义是篇幅巨大,而该书仅“薄薄的58页”,之所以称其为巨著,是因为它对人类历史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进作用,这就是“巨著”在文中的特殊含义。
2、品味语句在段落或篇章的作用。
包括对整段或整篇文章起到的提纲挈领作用,对记叙事物、论述问题或抒发思想感情起到的突出作用,在段落内部或段与段之间起到的承上启下作用等,如2002年中考《亲近自己的双腿》第2l题:
“从全文看,题目‘亲近自己的双腿’的含义是”,文章题目对整篇文章起了提纲挈领作用,既反映了文章故事情节内容:
用自己的双腿从朋友那儿走回家;又提示了文章的主题:
依靠自己的力量做生活的主人。
在品味、感悟语句的过程中还要注意文体的差异。
每一种文体都有自己的语言特点。
记叙文语言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如2006年中考《孩子和书》第17题:
“如果将第⑨段画线内容(‘他偷了您的书……您没有骂他……还给了他两块点心,是白皮的,一杯水,放了糖……’)改为‘他偷了您的书,您不仅没有骂他,还给了他点心和水’,两者相比,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请说说理由”。
又如2004年中考《最完美的礼物》第20题:
“依据人物的性格特点,在第⑦段的横线上分别填人恰当的词语,并简述理由。
(1)‘轮到大刘了,他地喝了两大口水……’;
(2)‘杯子最后轮到郭教授手中,他只地抿了一口,然后将杯中剩下的水倒回水囊’。
除此之外,以记叙为主的文章中,点明时间、地点、人物的语句也值得重视,人物描写、环境描写、运用修辞手法的语句等也值得鉴赏与品味,文中的抒情议论句更要把握住,因为其中往往蕴涵着文章的主旨。
如2004年中考《最完美的礼物》结尾部分:
“跋涉艰难绝境,有信心与勇气是穿越生死的唯一支撑,那就是希望啊。
几年后的访谈中,这些死里逃生的人在被追问一生中得到的最好的礼物时,都不约而同地回忆起这次历险,几乎说着同一句话:
‘郭教授的骗局是世界上最完美的礼物’”,文章的主题也在这里得到了强调突出。
品味文中关键语句还包括体会文章标题的内涵。
文章的标题能帮助我们透过文章的内容看到文章的主旨。
所以读文章可以以文章标题为抓手,感知文章的基本内容,把握文章的主旨。
如2003年中考《成全一棵树》,标题既提示了文章的内容,又蕴涵着文章的主旨:
孩子的汗水救活了一棵树,母亲的心血培育了一个人才(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三)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
把握文章的内容,与理解文章的主旨相辅相成。
在阅读时要清楚地知道文章“写了什么”、“为何写这些”。
记叙文既然是写人记事的,那么,它就要回答这么几个问题:
什么人?
发生的是什么事?
是在什么时间和地点发生的?
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怎么样?
人物、事件、时间、地点以及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这就是通常所说的记叙的要素,需要指出的是,不是每篇文章都必须具备这些要素。
在有的情况下,某些方面是可以省略的。
例如时间和地点,如果读者对发生的事情很熟悉,或者与文章主题关系不大,则往往略去不写。
了解记叙的要素,有助于我们把握文章内容。
关于这一点,前文已作阐释,不再赘述。
除此之外,阅读记叙文时还必须将文中表达的内容与反映的时代,作者的生平、处境等联系起来思考。
如2008年中考《年轻的国旗》第18题:
“珍妮两次‘脸红’的原因各不相同:
第⑤段中‘珍妮的脸涨得通红’,原因是;第⑨段中‘珍妮红着脸低下头’,原因是”。
要准确回答,就必须观照事件的起因、故事人物的处境、人物的情感世界等。
故事开端是姑娘们发现广场上有很多国家的国旗却没有中国国旗而感到气愤;后来经过大家的交涉,事情出现了转机,我们的国旗也能在异国的空中飘扬了。
但如果我们拿不出国旗,这个愿望依旧有可能落空,于是姑娘因自己没有国旗而焦急万分。
总之,记叙文阅读过程中必须注意感知的完整性,必须把局部放在内容整体的背景下加以考察,而不要把文章分割成互不关联的一个个局部,更不能肢解成一个个的孤立的知识点。
(四)理清文章思路,把握结构特点,概括文章大意
阅读文章在初步整体感知文本内容的基础上,还要通过概括段落层次大意等途径来理清文章的思路,了解文章的结构特点。
理清记叙类文章的思路首先必须注意记叙的顺序。
记叙的顺序有三种。
顺叙。
就是按照事情发生、发展和结局的时间顺序来写,这种写法可以将事情的来龙去脉清晰地表现出来。
把握顺叙,可以通过时间的推移,可以通过事情的发展,也可以按照认识的发展。
如2004年中考《最完美的礼物》就是一篇按照事情发生、发展和结局的时间顺序来写的文章,阅读这篇文章可以抓住文中表示时间的词语“2000年5月”、“几天后”、“一连三天”、“第五天”、“几年后”来理清文章的思路;又如2002年中考《亲近自己的双腿》可以通过事情的发展过程:
“上车”——“车前行着”——“前面是一带缓坡”——“坡总算爬上去了”——“别墅到了”——“返回时”来把握结构的特点。
倒叙。
就是把后发生的事情写在前面,把先发生的事情写在后面。
如2005年中考《我的老师》第①段和第②段描写春天来了,风筝在蓝天与白云戏耍的情景,引出了作者对往事的回忆,对刘老师的怀念;作者把当前的情况和过去的情况加以比较,先写当前,再写过去;先说出事情的结局,再记叙事情的缘由。
采用倒叙写法,或能使内容集中、对比鲜明,或能使结构有变化、叙述有波澜,以造成悬念,引人人胜。
插叙。
就是在记叙的过程中,插入一些有关的情节,再接叙原来的事情。
如2007年某区模拟考记叙文阅读《一场特殊的婚礼》:
①士官王小平和未婚妻小玲终于打了结婚证。
②王小平长着一张大卫一样英俊无比的脸,是青藏线上响当当的红旗车驾驶员,而且修车手艺相当不错,多瘫多坏的抛锚车,只要经他这么一忙活,马上就能开动。
或多或少有这原因,每次连队执勤进藏,总是少不了他。
为这几次推迟了婚期,弄得丈母娘差点跟他翻了脸,幸好女儿意志坚定,要不早另嫁他人了。
③按照家乡的风俗,他俩一个月后才能举行结婚仪式。
双方的父母掐指算来,最后一合计,就把儿女的婚礼放在了“五一”。
老人说,多好的日子呵!
④王小平的脸上漾开了无尽的笑容,毕竟到了而立之年,该成家了。
这几天,他忙上忙下,布置新房,购买家具,发送请柬……他要把婚礼办得热热闹闹,让新娘高高兴兴。
眼看五一节到了,这时他接到了部队发来的电报,说是执勤任务提前,要他火速归队。
……
文章的第②段是插叙,是为了对主要情节起补充、衬托的作用,使文章内容更充实、更周密,人物形象更丰满,主题更加鲜明。
在此基础上,依循记叙顺序,准确地概括段意,分析段落之间的关系,是理清思路的好方法。
划分段落常用的方法有:
抓关键词语。
要掌握文章的思路,首先要抓住文章中的一些关键词语来理清文章的段落层次,把握作者的思路。
抓联系纽带。
一篇文章除了要有内在联系之外,还必须有一些联系的纽带,联系纽带可以是过渡段,也可以是过渡句。
概括段意,就是用简洁的语言表述出段落的主要内容。
概括的方法有两种:
一种是直接引用文章中的中心句,另一种是用自己的语言对全段内容进行概括。
和概括段落大意一样,文章层次大意的归纳也必须提纲挈领、简洁明了,力求能涵盖各层次的主要内容。
(五)准确理解文章的主旨
主旨也称为主题、中心思想等,概括主旨可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
1.由材料(情节)入手。
任何一篇记叙文总是通过某些具体的材料来表现文章主旨的。
如2002年中考《亲近自己的双腿》:
“第⑧段中说,车夫的那条独腿‘支撑起了他的人生和尊严’。
从全文看,车夫‘尊严’具体表现在:
(1);
(2)(3)”。
试题要求回答文章用哪些材料表现出了车夫的“尊严”,强调了材料与中心的联系。
文章的主要话题,也就是这篇文章所陈述的主要对象,有时是一个人,有时是一个事物,有时是一种情感。
如果知道了整篇文章说的主要是什么,也就能根据自己的生活、阅读积累,根据自己的认识水平感悟作者取舍材料的标准,也就能明白作者的写作意图:
为什么写这个(些)故事?
这个(些)故事想告诉人们什么?
文章的主旨也就包含其中了。
2.由议论、抒情的语句入手。
一篇记叙性文字,通常作者总会在记叙描写的基础上,发一些议论,点明所写故事的价值和意义。
有时也会在叙事过程中宣泄自己的感情,增加文章的感染力。
如2004年中考《最完美的礼物》结尾部分:
“跋涉艰难绝境,有信心与勇气是穿越生死的唯一支撑,那就是希望啊。
几年后的访谈中,这些死里逃生的人在被追问一生中得到的最好的礼物时,都不约而同地回忆起这次历险,几乎说着同一句话:
‘郭教授的骗局是世界上最完美的礼物’”。
这些议论和抒情,点明了文章的主旨。
阅读中不仅要注意结尾部分的大段的议论或抒情,也要留意穿插在叙事中间的零星议论和抒情语句。
还有一种特殊的点题方式常常被大家所忽略,即作者不是用第三者的口吻议论或抒情,而是借用文章故事人物的语言或心理活动来对所写事物发表看法,如河北省中考曾选用过一篇散文《会飞的蒲公英》,全文找不出一处作者的直接议论和抒情的语句,但是文中母子对话时,母亲对蒲公英的议论(“这是蒲公英,它从不满足于呆在偏僻的角落,最喜欢到外面的世界去闯荡”)既揭示了蒲公英的特征,又包含了母亲对儿子的殷切期望,显示了文章的主旨。
阅读时必须充分注意到这类借文中人物的口和心理活动,对文章所写人、事、物发表看法的文字。
3.由具体细腻的描写入手。
一篇成功的记叙文,除了叙事完整、条理清晰、结构合理以外,必然有一些细腻、生动的描写。
哪些东西在文章中需要具体描写,给读者以深刻印象呢?
取舍标准只有一个:
凡是最能够表现写作意图的内容,也就是最能够突出文章主旨的内容,最值得细细地描写。
因此,阅读揣摩文章中的语言、行动、心理、乃至景物描写,分析它们的含义和作用,能够帮助我们把握文章的主旨。
如2002年中考《亲近自己的双腿》第④⑤⑥段中,有大量“我”的心理活动描写和车夫的外貌描写,细细品味,它们集中表现了车夫人格的伟大:
他蹬车,既是为了挣生活,更是在跟自己较劲,与命运抗争!
他是一个强者,要靠自己的力量“挣来坦荡而快乐的生活”,体现出自己人生的价值和尊严。
这些也就是文章的主旨。
4.由反复出现或褒贬鲜明的词语入手。
阅读记叙文,在把握文章大致情节线索或情绪主线、理清文章内容结构(例如时间的转换,地点的变迁,人物的变化,或者其他所写对象的转换)时,对中心句、过渡句,褒贬色彩强烈或反复出现的标志性语句,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要把这些语句作为阅读理解的基本元素掌握并储存起来,以便于我们把握文章的主旨。
例如《人生的另一种财富》:
①我是在贫穷和耻辱中长大的。
父亲是一位蹬三轮车的,他每天蹬车送我上学。
这令我的同学羡慕不已.他们说你爸妈真疼你,天天雇车送你上学。
同学的话提醒了我,如果他们知道送我上学的不是家里雇的,而是我的父亲,他们又该如何议论呢?
我一下子被一种耻辱感击垮了……
……
⑤后来就到了让我终生难忘的那个耻辱的日子。
那是一次团活动,大家讨论帮助特困学生的事。
有同学当时就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们说,特困生应该得到我们的帮助,可我们班有的特困生还上网吧,吃红烧肉……我无地自容。
我这才发现,贫穷不在于它本身,更大程度上是对人的精神折磨。
我无法忍受这种被打入另类的感觉。
⑥当帮助变成了一种施舍,我宁愿不要。
我在忍受现实还是退学之间犹豫了很久。
我想起了父亲的后背。
我想起了母亲在我接到录取通知书时四处奔走相告的情景,我想起了当时自己的决心……我忽然感到,我无权选择放弃。
贫穷本身不是罪过,因贫穷而放弃了自己生存的尊严,这才是罪过。
……我很庆幸,贫穷只让我们生活更艰难些,但它却不能剥夺我们爱的权利,我感谢父母的爱……
⑨从这时起,我走出了耻辱……
在这篇文章中,“耻辱”与“贫穷”是贯穿全文反复出现的词语,是作者着力强化的意念,值得大家阅读时充分关注,这是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和文章主旨的共同钥匙。
5.由文章的标题入手。
读文章还可以以文章标题为抓手,感知文章的基本内容,把握文章的主旨。
2007年北京中考《晶莹的泪珠》,标题既提示了文章的内容:
一位女教师在给一个因贫穷而退学的优秀学生办理休学手续时难过得流下了晶莹的泪珠;又蕴涵着文章的主旨:
女教师对学生充满了关爱与期待,她晶莹剔透的心灵是多么的纯真善良。
阅读文章标题,如果标题本身是一个短句,要充分重视它与文章主旨的直接联系。
如《能给予就不贫穷》、《孩子,你其实不必这样》等,这类短句通常直接揭示了文章的主旨,只是语言表述略有差异而已。
如果标题是偏正词组,像2004年中考《最完美的礼物》、2007年北京中考《晶莹的泪珠》等,则必须认真揣摩标题中起限制、修饰作用的词语的内涵,联系文章内容感悟文章的主旨。
(六)辨析表达方式,了解各种表达方式的作用
表达方式一般分为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五种。
1.叙述。
在记叙类文章中,叙述是最基本的表达方式。
通过叙述,可以了解事件发生、发展的过程,获得对整个事件全面而完整的印象;了解人物的经历和事迹,获得对人物全面的概括的了解。
这是叙述的最基本作用。
叙述的详略安排与作者的表达意图密切相关,凡与中心关系密切的内容要详细叙述,关系一般的则略写。
如2008年中考《年轻的国旗》,通过记叙留美的中国学生克服种种困难,在国际街坊节上升起中国国旗的动人故事,赞美她们的爱国主义精神。
文章重点塑造的是爱国留学生的群体形象,所以文章详写了姑娘们的集体表现,而将珍妮一夜开车去取国旗的过程一笔带过了。
2.描写。
在记叙类文章中,描写是一种重要的表达方式。
描写主要分为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
另外还有细节描写,它是对人物、环境等的细致描绘。
人物描写主要包括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
阅读作品,要善于通过对人物的具体描写把握人物的思想和性格特点。
环境描写包括自然环境的描写和社会环境的描写。
环境描写对于渲染气氛、交代背景、表现人物思想情感、突出文章中心等,具有重要作用。
好的细节描写往往能起到以小见大、以一当十的效果,具有很强的表现力。
如2008年《年轻的国旗》中有关于珍妮的脸的两次细节描写:
第⑤段中“珍妮的脸涨得通红”和第⑨段中“珍妮红着脸低下头”,尽管这两次脸红的原因各不相同,但它们都源于珍妮的爱国之心,通过细节描写,作者使人物形象更丰满,个性更鲜明,也给读者留下了更深刻的印象。
3.说明。
说明,是对事物的特点作解释和述说,使读者获得事物有关知识的表达方式。
记叙文中穿插说明往往是为了把与情节或人物相关的某些特征说清楚,如鲁迅小说《故乡》中关于“狗气煞”的说明,从而更好地塑造人物形象,表现文章主旨。
4.议论。
议论,就是对写作对象进行评论,以表明自己的观点和态度。
在记叙文中,作者经常运用议论的表达方式直接表明对人物、事件的看法,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把握文中的议论语句,能更好地把握文章的主旨和写作意图。
如2004年中考《最完美的礼物》的结尾部分:
“跋涉艰难绝境,有信心与勇气是穿越生死的唯一支撑,那就是希望啊。
”理解了这句话,就能理解大家为什么会说郭教授的“骗局”是“世界上最完美的礼物”了,也就能准确理解文章的主题了。
5.抒情。
抒情,就是用饱含情感的语言,抒发作者对人或事物的情感。
抒情表达方式在诗歌、散文以及叙述描写类文章中运用得比较广泛。
抒情的表现方式有两种,一种是直接抒情,一种是间接抒情。
直接抒情,就是作者不借助于其他手段直接表白和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
这种方法宜于表达浓烈的感情,也会形成强烈的感染力。
如2007年中考《老海棠树》的结尾:
“如今,奶奶已离我而去。
而在我的梦里,我的祈祷中,老海棠树也便随之飘然而去,跟随着奶奶,陪伴着她,围拢着她;奶奶坐在满树的繁花中,满地的浓荫里,望着我,或不时地要我给她说说:
‘这一段到底是什么意思?
’——这形象,逐年地定格成我的思念,和我永远的悔恨。
”
间接抒情,就是把感情融于形象之中,借助具体的人、事、物、景,使抽象的感情客观化、形象化,收到含蓄隽永、余味无穷的效果。
因事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都是最常见的间接抒情方法。
如2008年《年轻的国旗》的结尾:
“清晨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上海市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 上海市 中小学 语文 课程标准 记叙文